江苏省百校届高三大联考语文试题.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2573603 上传时间:2023-06-06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61.4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江苏省百校届高三大联考语文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江苏省百校届高三大联考语文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江苏省百校届高三大联考语文试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江苏省百校届高三大联考语文试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江苏省百校届高三大联考语文试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江苏省百校届高三大联考语文试题.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4页
江苏省百校届高三大联考语文试题.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4页
江苏省百校届高三大联考语文试题.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4页
江苏省百校届高三大联考语文试题.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4页
江苏省百校届高三大联考语文试题.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4页
江苏省百校届高三大联考语文试题.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4页
江苏省百校届高三大联考语文试题.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4页
江苏省百校届高三大联考语文试题.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4页
江苏省百校届高三大联考语文试题.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4页
亲,该文档总共1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江苏省百校届高三大联考语文试题.docx

《江苏省百校届高三大联考语文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江苏省百校届高三大联考语文试题.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江苏省百校届高三大联考语文试题.docx

江苏省百校届高三大联考语文试题

高三语文考试卷

考生注意:

1.本试卷共16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请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3.本试卷主要考试内容:

高考全部范围。

语文

试题

一、语言文字运用(15分)

1.在下面一段话空缺处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胡适之先生一生将“自由、平等、民主”作为自己奋斗的社会理想,令人折服。

然而当时的社会环境使得先生的政治思想▲。

尽管他的主张在今天有许多值得▲的地方,但是作为一个开放的现代型国家,决不能以意识形态作为对历史人物▲的依据。

A.一蹶不振商榷评头品足

B.付诸东流商定评头品足

C.付诸东流商榷盖棺定论

D.一蹶不振商定盖棺定论

2.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3分)

A.2017年度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日裔作家石黑一雄热爱音乐,喜欢创作歌曲,成为绝世女孩歌手黛茜·肯特作词,甚至被应邀参加皇家音乐会。

B.在共享单车带给民众方便的同时,也把国民素质丑陋的一面照得通透,给社会环境与安全提出了新的治理命题,即共享单车的未来在哪里。

C.被贴上“油炸”“添加剂”等标签的传统方便食品,不能满足人们绿色生活、健康发展的需求,造成了方便食品行业如今江河日下的困境。

D.2017年6月26日,代表着世界先进水平、被命名为“复兴号”的动车组在京沪高铁亮相,开启了中国铁路技术装备一个崭新的时代。

3.下列各句中没有使用借代修辞手法的一项是(3分)

A.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院作飞花。

B.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C.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

D.滕王高阁临江渚,佩玉鸣鸾罢歌舞。

4.下列对联中,适合悬挂在滕王阁的一组是(3分)

①无边大地铺三镇寥廓江天耸一楼

②有客临舟怀帝子何人下榻学陈公

③南极潇湘千里月北通巫峡万重山

④珠帘画栋人何处秋水长江我独游

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

5.填下列诗句中,与有图漫画的情境最吻合的一项是(3分)

A.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

B.白云无事常来往,莫怪闪人不送迎。

C.落花不语空辞树,流水无情自入池。

D.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二、文言文阅读(18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9题。

黄州安国寺记

苏轼

元丰二年十二月,余自吴兴守得罪,上不忍诛,以为黄州团练副使,使思过而自新焉。

其明年二月,至黄。

舍馆粗定,衣食稍给,闭门却扫,收召魂魄,退伏思念,求所以自新之方,反观从来举意动作,皆不中道,非独今之所以得罪者也。

欲新其一,恐失其二。

触类而求之,有不可胜悔者。

于是,喟然叹曰:

“道不足以御气,性不足以胜习。

不锄其本,而耘其末。

今虽改之,后必复作。

盍归诚佛僧,求一洗之?

得城南精舍曰安国寺,有茂林修竹,陂池亭榭。

间一二日辄往,焚香默坐,深自省察,则物我相忘,身心皆空,求罪垢所从生而不可得。

一念清净,染污自落,表里翛然,无所附丽。

私窃乐之。

旦往而暮还者,五年于此矣。

寺僧曰继连,为僧首七年,得赐衣。

又七年,当赐号,欲谢去,其徒与父老相率留之。

连笑曰:

“知足不辱,知止不殆。

”卒谢去。

余是以愧其人。

七年,余将有临汝之行。

连曰:

“寺未有记。

”具石请记之。

余不得辞。

寺立于伪唐保大二年,始名护国,嘉祐八年,赐今名。

堂宇斋閤,连皆易新之,严丽深稳,悦可人意,至者忘归。

岁正月,男女万人会庭中,饮食作乐,且祠瘟神,江淮旧旧俗也。

四月六日,汝州团练副使眉山苏轼记。

(选自《苏东坡集》卷三十七)

6.对下列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上不忍诛诛:

B.表里翛然翛然:

无拘无束的样子

C.其徒与父老相率留之相率:

相互

D.具石请记之具:

准备

7.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

A.不锄其本,而耘其末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B.余是以愧其人其皆出于此乎

C.寺立于伪唐保大二年不拘于时

D.至者忘归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

8.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8分)

(1)今虽改之,后必复作。

盍归诚佛僧,求一洗之?

”(4分)

(2)连笑曰:

“知足不辱,知止不殆。

”卒谢去。

(4分)

9.请根据文章第三段,概括作者“乐之”的原因。

(4分)

三、古诗词鉴赏(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0—11题。

金陵怀古(其一)

王安石

霸主①孤身取二江,子孙多以百城降。

豪华尽出成功后,逸乐安知与祸双?

东府旧基留佛刹,后庭余唱落船窗。

黍离麦秀②从来事,且置兴亡近酒缸。

【注】①霸主:

指在金陵开创基业取得霸权的历朝开国君主。

②麦秀:

即《麦秀歌》,为殷朝旧臣路过故都,因悯伤故国而作。

10.请简要分析首联在全诗中的作用。

(5分)

11.后人评价王安石“冷峻严苛,诗如其人”,即他的诗歌是冷静严肃的,请结合本诗作简要分析。

(6分)四、名句名篇默写(8分)

12.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的空缺部分。

(1)然后施行,▲,有所广益。

(诸葛亮《出师表》)

(2)春冬之时,▲,回清倒影。

(郦道元《三峡》)

(3)位卑则足羞,▲。

(韩愈《师说》)

(4)▲,往来无白丁。

(刘禹锡《陋室铭》)

(5)然后施行,▲。

(苏轼《赤壁赋》)

(6)元嘉草草,封狼居胥,▲。

(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7)大道之行也,▲。

(《礼记·礼运》)

(8)衰兰送客咸阳道,▲。

(李贺《金铜仙人辞汉歌》)

五、现代文阅读

(一)(20分)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3——16题。

我们为什么不会哀愁了

迟子建

现代人一提“哀愁”二字,多带有鄙夷之色。

好像物质文明高度发达了,“哀愁”就得像旧时代的长工一样,卷起铺盖走人。

于是,我们看到的是张扬各种世俗欲望的生活图景,人们好像是卸下了禁锢自己千百年的镣铐,忘我地跳着、叫着,有如踏上了人性自由的乐土,显得那么亢奋。

哀愁如潮水一样渐渐回落了。

没了哀愁,人们连梦想也没有了。

缺乏了梦想的夜晚是那么的混沌,缺乏了梦想的黎明是那么的苍白。

也许因为我特殊的生活经历吧,我是那么的喜欢哀愁。

我从来没有把哀愁看做颓废、腐朽的代名词。

相反,真正的哀愁是一种悲天悯人的情怀,是一种文化底蕴,是可以让人生长智慧、增长力量的。

哀愁的生长是需要土壤的,而我的土壤就是那片苍茫的冻土,是人烟寂寥处的几缕鸡鸣,是映照在白雪地上的一束月光。

哀愁在这样的环境中,悄然飘入我的心灵。

我熟悉的一个擅长讲鬼怪故事的老人——我视他为当代的蒲松龄,在春光中说没就没了,可他抽过的烟锅还在,怎不使人哀愁:

雷电和狂风摧折了一片像蜡烛一样明亮的白桦林,从此那里的野花开得少了,怎不令人哀愁;我期盼了一夏天的园田中的瓜果,在它即将成熟的时候,却被早霜断送了生命,怎不让人哀愁;雪来了,江封了,船停航了,我要有多半年的时光看不到轮船驶入码头,怎不叫人哀愁!

我所耳闻目睹的民间传奇故事、苍凉世事以及风云变幻的大自然,它们就像三股弦。

它们扭结在一起,奏出了“哀愁”的旋律。

所以创作伊始,我的笔触就自然而然地伸向了这片天空,我也格外欣赏那些散发着哀愁之气的作品,屈原、杜甫、曹雪芹的作品就是这样。

我发现哀愁也特别喜欢在俄罗斯落脚,那里的森林和草原似乎散发着一股酵母的气息,能把庸碌的生活发酵了,呈现出动人的诗意光泽,从而洞穿人的心灵世界。

他们的美术、音乐和文学,无不洋溢着哀愁之气。

比如列宾的《伏尔加河纤夫》、柴可夫斯基的《悲怆交响曲》、艾托玛托夫的《白轮船》、屠格涅夫的《白净草原》、阿斯塔菲耶夫的《鱼王》等等,它们博大幽深、苍凉辽阔,如远古的牧歌,凛冽而温暖。

所以当我听到苏联解体的消息,当全世界很多人为这个民族的前途而担忧的时候,我曾对人讲,俄罗斯是不会死的,它会复苏的!

理由就是:

这是一个拥有大哀愁的民族啊。

人的怜悯之心是裹挟在哀愁之中的,而缺乏了怜悯的艺术是不会有生命力的。

哀愁是花朵上的露珠,是撒在水上的一片湿润而灿烂的夕照,是情到深处的一声知足的叹息。

可是在这个欲望澎涨的时代,哀愁就像丧家犬一样流落着。

生活似乎在日新月异发生着变化,新信息纷至沓来,几达爆炸的程度。

人们生怕被扣上落伍和守旧的帽子,疲于认知新事物,应付新潮流。

于是,我们的脚步在不断拔起的摩天大楼的玻璃幕墙间变得机械和迟缓,我们的目光在形形色色的庆典的焰火中变得干涩和贫乏,我们的心灵在第一时间获知了发生在世界任何一个角落的新闻时却变得茫然和焦渴。

在这样的时代,我们似乎已经不会哀愁了。

密集的生活挤压了我们的梦想,求新的狗把我们追得疲于奔逃。

我们实现了物质的梦想,获得了令人眩晕的所谓精神享受,可我们的心却像一枚在秋风中飘荡的果子,渐渐失去了水分和甜香气,干涩了、萎缩了。

我们因为盲从而丧失了自我,那种散发着哀愁之气的艺术的生活似乎与我们渐行渐远了。

是谁扼杀了哀愁呢?

是那一声连着一声的市井的叫卖声呢,还是让星光暗淡的闪烁的霓虹灯?

是越来越眩目的高科技产品所散发的迷幻之气呢,还是大自然蒙难后产生出的滚滚沙尘?

我们被阻隔在了青山绿水之外,不闻清风鸟语,不见明月彩云,哀愁的土壤就这样寸寸流失。

我们所创造的有些被标榜为艺术的作品,因为缺少哀愁的情怀,要么言之无物、空洞乏味,要么迷离傥荡、装神弄鬼。

那些自诩为切近底层生活的貌似饱满的东西,散发的却是一股雄赳赳的粗鄙之气。

我们的心中不再有哀愁了,所以说尽管我们过得很热闹,尽管我们看似生活富足,可我们捧在手中的,也许只是一只自慰的空碗罢了。

13.在作者看来,真正的哀愁是什么?

(4分)

14.作者为什么认为“俄罗斯是不会死的”?

(6分)

15.请结合全文内容,简要分析文章标题的作用。

(4分)

16.请探究文章结尾画线句的内涵。

(6分)

六、现代文阅读

(二)(18分)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7—19题。

论称誉

培根

称誉是才德底反映。

但是它象镜子或其他映影的东西一样。

如果它是从俗人来的,那它就多半是虚假而无价值的;并且是随着妄人而不随有德之士的。

因为流俗之人是不懂得许多出类拔萃的美德的。

最低级的才德能赢得他们底称誉;中等的才德能在他们心里引起惊讶或艳羡;但是对于最上的才德他们就没有识别底能力了。

唯有表面上的表现和假冒的才德乃是最受他们欢迎的。

称誉的确好像一条河,能载轻浮中空之物而淹没沉重坚实之物。

但是假如有地位和有见识的人同声称誉某人,则有如《圣经》所谓,“美名有如香膏”了。

它底香气播满四周而且不易消逝。

盖香膏底香气比花卉底香气耐久也。

可以恭维人的假原因太多了,所以一个人怀疑人家底称誉是有理由的。

有一种的称誉只是出自谄谀;要是说话的人是一个普通的谄谀者,那么他就会有几种普通的套话,对于谁都可以用的;要是他是一个奸滑的谄谀者,那末他就会摹仿“谄谀者之王”的——那就是一个人底自我;一个人自以为最长于某事,或最富于某种美德,那奸滑的谄谀者就会在这些地方竭力赞成他的;但是假如他是一个大胆的谄谀者,他就会找出一个人自己感觉最缺陷的地方,自己深以为耻的地方,而坚持地说他在这些地方很有长处。

有些称誉是出自善意与尊敬心的,这种的称誉是我们对于帝王或大人物们应有的礼仪,这就是“以称誉为教训”;就是,对某些人说他们是如何如何的时候,实际就是告诉他们应当如何如何也。

有些人受称誉其实是被人恶意中伤,为的是好引起别人对他们底嫉妒心;“最恶的仇敌就是那些恭维你的仇敌”;所以希腊人有句成语:

“被人恶意恭维的人鼻子上要长小疮”,就好像我们底成语所谓“说谎的人舌头上要长水泡”一样。

中节的称誉,用之得时,而且不俗的,确是能有好处的。

至于一个人自夸自赞,除了在很少见的情形之中,是不能成为合理的;但如果是自己称扬自己底官职或职业,则可以漂亮地并且带点豪气而为之。

圣保罗在自夸的时候,常常加上一句“我说句狂话”;但是在说到他底职务的时候,他就说,“我要荣耀我底职分”。

(有删改)

17.请简要分析本文的论述层次。

(6分)

18.文中画线的句子表达了作者怎样的看法?

他对论述“称誉”有什么作用?

(6分)

19.如何正确对待别人的称誉?

请简要概括。

(6分)

七、作文(70分)

20.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作文。

楚国马车底座较低,易碰伤马腿,且车速很慢。

楚王想想下令改高底座。

大臣提议:

“可发布告示,今年可能会发洪水,为避免洪水漫进房屋建议各家加高门槛。

”告示发布后,老百姓都加高了门槛,可马车进门时车底会碰到门槛,于是纷纷把底座改高。

半年后,竟然改造完毕。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题目;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义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高三语文附加题考试卷

考生注意:

1.本试卷共40分.考试时间30分钟。

2.请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3.本试卷主要考试内容:

高考全部范围。

语文Ⅱ(附加题)

一、阅读材料,完成21-23题。

(10分)

按《项氏家说》:

“贾谊之《过秦》、陆机之《辩亡》,皆赋体也。

”洵是识曲听真之言也。

孙鑛曰:

“《醉翁亭记》《赤壁赋》自是千古绝作即废记赋法何伤且体从何起长卿《子虚》已乖屈宋苏李五言宁规四《诗》《屈原诗》不类序乎《货殖传》不类志乎?

《扬子云赞》非传乎?

《昔昔盐》非排律乎?

”足见名家名篇,往往破体,而文体亦因以恢弘焉。

(节选自钱钟书《管锥编》)

21.用斜线“/”给上面文言文中的画线部分断句。

(限6处)(6分)

22.“屈宋”中的“宋”指的是▲,五律定型是由宋之问和▲完成的。

(2分)

23.材料中“破体”的含义是▲。

(2分)

二、名著阅读题(15分)

24.下列对有关名著的说明,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刘备投靠刘表驻扎新野,曹操派大将夏侯惇进攻新野,诸葛亮在新野设下埋伏,令赵云去诱敌深入,准备火攻。

夏侯惇果然中计,大败而归。

B.《风波》中的赵七爷是封建地主阶级的代表人物。

顽固、守旧、凶狠、狡诈、投机、贪婪是其性格本质,是破坏和镇压革命的凶恶敌人。

C.克劳狄斯以首相波洛涅斯的儿子要复仇为由,要将哈姆莱特送往英国,准备借英王之手除掉哈姆莱特。

哈姆莱特识破克劳狄斯的诡计,中途返回丹麦。

D.冯眉卿之所以与赵伯韬扯上关系,是因为丧心病狂的父亲冯云卿。

他想探听赵伯韬在公债市场的消息,便使用“美人计”,把唯一的女儿冯梅卿送给了赵伯韬。

E.《边城》中用了插叙的手法,由今年的端午节回忆起一年前端午节的事,追溯翠翠爱情的历程,有利于展现人物执着专情的形象特点,结构也更加紧凑。

25.简答题(10分)

(1)《红楼梦》第120回“甄士隐详说太虚情,贾雨村归结红楼梦”中再提甄士隐、贾雨村二人有什么作用?

(2)“有那么一天,你我都得做亡国奴!

我干过革命,我的话不是随便说的!

”这句话是《茶馆》中谁说的?

请简述其说话时的心理状态及产生此心理状态的原因。

(4分)

三、材料概括分析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26-28题。

中国版“美食剧”《深夜食堂》因“不接地气”口碑和收视都离预期差距太大,可日版却细腻得让人感动,因为是生活的浓缩。

“不接地气”就是远离生活,就是不合生活逻辑。

真正耳目一新的作品并不远离生活,从不脱离生活轨道。

电影《大话西游》是无厘头的典范之作,但爱情的成全、取经的责任、闪光的人性等都是生活的写实,都接地气。

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电视剧《白鹿原》里的热气腾腾的美食无不让人垂涎三尺。

生活才是影视作品最好的剧本。

即便历史正剧,也是对过去生活的还原;仙侠、玄幻剧里的爱情也是现实爱情的深加工穿越剧只是利用了时空差和时代语境的冲突,那些穿越回去的角色终究要融入当时的生活。

生活就像万有引力,影视作品都要被生活的引力牵着走。

中国版《深夜食堂》给我们提了个醒:

口碑神作才值得翻拍,要想有突破,就得下真功夫。

翻拍要借壳还魂,要么换汤不换药,要么换药不换汤,要么汤药都换掉。

总之,翻拍要符合目标观众的生活逻辑。

相对于国外影视人来说,国内影视人非常幸福,悠久的历史文化、精彩的中国故事、多元的地域风情等,无论是翻拍,还是原创,都有可以依托的生活元素。

26.“接地气”的影视作品有哪些特点?

(3分)

27.请简要分析文中画线句子的含意及言外之意。

(6分)

28.国内的影视人怎样才能翻拍好影视剧?

(6分)

 

高三语文考试卷参考答案

一、语言文字运用(15分)

1.(3分)C

2.(3分)D

3.(3分)A

4.(3分)C

5.(3分)B

二、文言文阅读(18分)

6.(3分)C

7.(3分)A

8.(8分)

(1)(4分)现在就是改了,以后一定还会再次发作,何不诚心归依佛门,想办法全部(一下子)消除干净?

评分建议:

“复作”、“盍”“一”、句意通顺各1分。

9.(4分)安国寺雅致脱俗;静坐安国寺无人打扰;身处安国寺可忘记尘世纷扰;身处安国寺可去除人生杂念。

评分建议:

每点1分,意对即可;第3点答“物我两忘”不得分。

三、古诗词鉴赏(11分)

10.(5分)运用对比手法(1分)揭示建都金陵诸国兴亡相继(1分)、创业艰辛难守成(1分)的奇怪历史现象,引发怀古之情(1分);抛出问题,为颔联议论做铺垫(1分)。

11.(6分)①冷静剖析了历朝衰亡的主要原因在于继承者贪图安逸享乐;②因骄奢淫逸而覆亡的朝代都是咎由自取,不必为之惋惜悲伤;③站在历史高度,洞察朝代盛衰的必然性,客观揭示了一切政权兴亡的规律。

评分建议:

每点2分,意对即可。

四、名句名篇默写(8分)

12.必能

评分建议:

每句1分,有错别字,少字多字皆不得分。

五、现代文阅读

(一)(20分)

13.(4分)①哀愁是一种悲天悯人的情怀,是一种文化底蕴;②哀愁是民间传奇故事、苍凉世事以及风云变幻的大自然扭结在一起奏出的旋律;③哀愁是人类对大自然、艺术品、人生梦想等的严肃思考。

评分建议:

①②各1分,③2分。

14.(6分)①俄罗斯民族是一个拥有大哀愁的民族;②他们的美术、音乐和文学博大幽深、苍凉辽阔,能发酵庸碌的生活,洞穿人的心灵世界;③他们对世事、人生有着积极的思考。

评分建议:

每点2分。

15.(4分)①揭示了文章写作内容;②设问,引起读者高度注意和深刻思考;③“我们”,表明作者对现实的忧思和责任担当;

评分建议:

第①②点各1分,第③点2分。

16.(6分)①因为失去了哀愁的情怀,人们只能靠貌似饱满、热情、富足的物质生活聊以自慰;②警示世人,不要因为物欲的繁华而忘记哀愁;③提醒人们不要疲于认知新事物、应付新潮流而冷落充满怜悯之心的哀愁;④告诫人们不要因为盲从而丧失了自我,挤走充满梦想的哀愁;⑤呼吁人们亲近自然,拥有哀愁的情怀,获得心灵的充盈。

评分建议:

每点2分,答对3点即可。

六、现代文阅读

(二)(18分)

17.(6分)本文首先提出称誉是才德的反映的观点(1分),接着点出称誉的意义(作用)(2分),然后从假意的称誉和善意的称誉两方面论证称誉产生的原因(2分),最后指出自我称誉职务职业要有豪气(1分)。

18.(6分)用比喻手法,写出了美名和香膏的相似性,美名撒播范围广,美名耐久不易消逝。

引用《圣经》名言,形象鲜明,论述更有表现力和说服力。

评分建议:

每点2分,3点得6分。

七、作文(70分)

20.参照2017年高考作文评分细则赋分。

高三语文附加题考试卷参考答案

一、阅读材料,完成21-23题。

(10分)

21.(6分)《醉翁亭记》《赤壁赋》自是千古绝作/即废记赋法何伤/且体从何起/长卿《子虚》已乖屈宋/苏李五言宁规四《诗》/《屈原诗》不类序乎/《货殖传》不类志乎

评分建议:

每处1分。

22.(2分)宋玉;沈佺期。

评分建议:

每空1分。

23.(2分)“破体”就是不拘泥于原有文体格式,有个人的创新。

评分建议:

每点1分。

二、名著阅读题(15分)

24.(5分)B、E(B“《风波》中的赵七爷”应为“《阿Q正传》中的赵太爷”;E不是“一年前”,应是“前年和去年端午节的事”)

25.(10分)

(1)(6分)结构上与开头形成照应,浑然一体;有助于表现作者对封建社会晚期广阔生活进行现实主义揭示的主旨:

甄士隐、贾雨村两人人名分别谐音“真事隐”“假语存”,表明故事只是托了一个虚拟的外壳。

评分建议:

每点2分。

(2)(4分)崔久峰。

(1分)心理状态:

悲观失望,认为“中国非忘不可”。

(1分)原因:

崔久峰曾是革命党,由于辛亥革命的妥协性和不彻底性他失去了革命的锐气,只能烧香拜佛。

(2分)

三、材料概括分析题(15分)

26.(3分)主题紧贴生活,符合生活逻辑;角色、主要元素还原(再现)生活;作品的设计符合观众的生活逻辑。

评分建议:

每点1分。

27.(6分)含义:

生活制约、影响着万事万物,包括影视作品;无论何种形式的影视作品都离不开生活,离开了生活的影视作品决不是好作品。

言外之意:

包含了作者对当前某些影视作品的忧虑和不满;也给中国影视作品的制作指出了一条根本性的出路。

评分建议:

含义1点一分,言外之意1点2分,意对即可。

28.(6分)寻找口碑神作;形式内容共美;符合生活逻辑;用好中国元素。

评分建议:

1点2分,3点即满分6分,意对即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