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要点.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2575172 上传时间:2023-06-06 格式:DOCX 页数:31 大小:31.1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政治要点.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1页
政治要点.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1页
政治要点.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1页
政治要点.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1页
政治要点.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1页
政治要点.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1页
政治要点.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1页
政治要点.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1页
政治要点.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1页
政治要点.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1页
政治要点.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1页
政治要点.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1页
政治要点.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1页
政治要点.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1页
政治要点.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1页
政治要点.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1页
政治要点.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1页
政治要点.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1页
政治要点.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1页
政治要点.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1页
亲,该文档总共3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政治要点.docx

《政治要点.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政治要点.docx(3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政治要点.docx

政治要点

哲学

∙哲学:

第一章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1.本章在学科中的地位

本章是整个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总论部分,对哲学的一般理论问题以及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总体特征作一一概述。

因此,本章是学习掌握其他各章内容的“导游图”。

2.重点难点

(1)重要概念:

哲学基本问题、世界观、唯心主义、唯物主义、马克思主义哲学、历史唯物主义、历史唯心主义。

(2)哲学基本问题的含义、内容;哲学基本问题两方面内容各自的作用和地位;哲学基本问题的意义。

(3)唯心主义存在的根源;唯心主义的两种类型,即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的观点及典型代表人物。

(4)唯物主义的三种形态;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哲学特点及局限;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哲学特点及主要缺陷。

(5)实践观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意义和作用。

(6)唯物主义历史观的发现及其伟大意义。

(7)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

(8)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中国化

(9)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和根本要求,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精髓

(10)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在人们正确认识现象、提高道德素养和精神境界中的重要作用。

3.复习中应注意的问题

考生复习本章最容易出错或混淆的问题有:

哲学和世界观的区别;哲学和具体科学的关系;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的共性和区别;对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的确认;在哲学的内容上马克思主义哲学与旧哲学的区别;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科学性的理解问题。

本章能够联系实际的知识点;结合实际分析说明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在人们正确认识社会现象、提高道德素养和精神境界中的重要作用。

4.考试预测

根据近3年以来的试卷分析,本章2008年可能出选择题。

 

 

 

第二章世界的物质性和人的实践活动

 

1.本章在学科中的地位

本章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唯物论部分,是全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前提和理论基础,后面的各章内容都是在此“基础”上的充分展开。

通常将本章称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体论。

2.重点难点

(1)重要概念:

物质、一元论和二元论、运动和静止、人化自然、实践、实践的主体、实践的客体、自在世界和人类世界、意识。

(2)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定义、列宁给物质下定义的方法论原则、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形式。

(3)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观的现代意义。

(4)实践的本质、特点和作用。

(5)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实践的主体、客体和中介。

(6)自在世界与人类世界的关系。

(7)意识的产生、本质及其能动作用。

(8)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的基本内容及意义。

3.复习中应注意的问题

(1)不要将物质的客观实在性误解为“实物性”。

(2)哲学上的物质概念与自然科学的物质结构的区别。

(3)世界的统一性和世界的物质统一性、世界统一于物质和世界统一于存在不是一回事。

(4)物质世界是多样性的统一,但不是各种具体实物相加的机械总和,而是从各种具体物质中抽象出来的。

(5)在理解意识的能动性时,不要将列宁的名言:

“人的意识不仅反映客观世界,并且创造客观世界”判定是错误的。

(6)在意识的能动作用问题上,关于唯心主义的错误,最容易误解为“它特别强调意识、思想的作用”,而不懂得它的错误在于夸大了意识的能动作用,把意识的能动作用绝对化了。

4.考试预测

本章2008年可能出选择题,考点集中在以上给出的重难点中。

∙第三章世界的联系、发展及其规律

 

1.本章在学科中的地位

 本章涵盖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唯物辩证法的全部内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主干”部分。

本章所阐述的内容,贯穿于马克思主义哲学其他各个组成部分,即唯物论、认识论、唯物史观之中。

因此把握本章内容对于复习其他各章内容都是具有重要方法论指导意义的。

2.重点难点

(1)重要概念:

辩证法、形而上学、联系、发展、过程论、矛盾、对立统一规律、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两点论和重点论、度、量变和质变、肯定和否定、辩证的否定观、规律、4决定论、非决定论、辩证决定论、现象和本质、必然性和偶然性。

(2)普遍联系的原理及意义。

(3)唯物辩证法过程论的内容和意义。

(4)事物发展的规律性,规律的客观性、重复性。

(5)发展的肯定和否定因素及其相互关系。

(6)发展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事物发展的量变和质变,事物发展的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7)本质和现象、必然性和偶然性、原因和结果、可能性和现实性。

(8)对立统一规律在唯物辩证法中的地位和作用,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及其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及其实践意义,两点论和重点论的辩证关系及意义。

3.复习中应注意的问题

 考生在复习本章时要特别注意:

(1)要紧紧抓住一个根本规律,即对立统一规律,以此为主线来理解其他问题

(2)不要将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亦即共性和个性的关系与系统论中的整体和部分的关系等同。

(3)质变虽然变化显著,但不等于说一切质变都优于量变。

(4)在理解规律的重复性时,不要误解为是指具体事件的重复。

规律的作用可重复,具体事物、事件是无法重复的。

本章中的有关对立统一规律,即矛盾学说的所有原理都可以综合在一起作为分析题的原理部分。

此外,对立统一规律的有关原理还可以与“邓小平理论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形势与政策”等学科综合在一起出大型分析题。

4.考试预测

 本章有可能运用唯物辩证法的矛盾学说或范畴分析社会主义建设中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实际问题。

2008年最可能出的题型是选择题。

  

 

第四章认识的本质和过程

 

1.本章在学科中的地位

 本章是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关于认识论内容的全面展开。

马克思主义哲学将科学的实践观引入认识论,并将实践放在首位,作为全部认识的来源程序、动力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引起认识论的根本变革。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是革命的能动的唯物主义认识论。

 本章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唯物论和辩证法原理在认识过程中的贯彻和运用。

2.重点难点

(1)重要概念:

反映论、先验论、认识、主体和客体、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非理性因素、真理、真理的相对性和绝对性、真理标准、价值、辩证思维方法、思维具体和思维抽象。

(2)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对认识本质的科学理解。

(3)主体在认识中的作用。

(4)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以及认识对实践的相对独立性和导向作用。

(5)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再从理性认识到实践的辩证过程,即认识的两次飞 跃,认识的不断反复和无限发展,主观和客观、认识和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6)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

(7)真理及其客观性、具体性。

(8)价值及其客观性和主体性、价值评价和价值选择,真理与价值的关系。

(9)真理的绝对性(绝对真理)和相对性(相对真理)及其辩证关系。

(10)真理检验标准及真理检验标准问题上的辩证法。

3.复习中应注意的问题

 复习本章要

(1)弄清楚能动反映论和机械反映论的不同点。

(2)要把主体与主观、客体与客观区别开来。

(3)注意经验论和经验的区别。

(4)客观真理论和主观真理观的对立。

(5)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与绝对主义真理观和相对主义真理观的区别。

(6)要将抽象和具体这一辩证思维方法放在思维领域、理性认识范围探讨问题,这样,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的思维过程也就不会与“从认识到实践”的认识的第二次飞跃混淆起来。

 本章中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认识的两次飞跃、认识的无限反复和发展、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可以综合起来,作为大型分析题的原理部分。

比如,2001年文、理科的第34题就是综合运用了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几个基本观点。

此外以上原理最容易和自然科学方面的材料结合在一起进行分析、说明。

 在整个马克思主义哲学中,本章是能够联系实际问题最多的一章。

4.考试预测

 2008年,本章有可能综合几个原理分析具体生活事实材料。

∙第五章人类社会的本质和基本结构

 

1.本章在学科中的地位

 本章属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部分。

历史唯物主义,亦称唯物史观或辩证唯物主义历史观,是马克思的两大理论贡献之一,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心和本质内容。

历史唯物主义与辩证唯物主义一起“铸成”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整块钢铁”,为彻底、完备的唯物主义哲学,实现了哲学的伟大变革。

本章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开篇章,是理解和把握后两章内容的前提和基础。

2.重点难点

(1)重要概念:

历史观的基本问题、地理环境、社会经济结构、生产方式、生产力、生产关系、社会政治结构、经济基础、上层建筑、社会文化结构、意识形态、文化、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

(2)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在社会形成和发展中的作用。

(3)社会生产实践和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4)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5)社会历史是自然历史过程。

(6)以劳动工具为主的劳动资料在生产力中的地位和作用。

(7)生产关系的本质和内在结构。

(8)社会政治结构及其核心。

(9)意识形态的阶级性。

(10)意识形态的相对独立性及意义。

(11)文化的本质和功能。

(12)不断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与和谐社会建设的协调发展。

3.复习中应注意的问题

 复习本章要完整把握社会的有机构成以及社会的经济结构、社会的政治结构、社会的文化结构之间的内在联系。

要注意社会关系和生产关系的区别,尤其要明确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形式、社会意识形态三个要领的不同点。

本章能够联系实际的知识点:

(1)可以运用意识形态、上层建筑反作用原理分析说明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的重要意义。

(2)可以根据各种社会意识形态之间的关系,分析说明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必要性。

(3)可以运用文化的本质和功能分析说明创建先进文化的重要性。

(4)可以联系实际说明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与和谐社会建设的协调发展及其重要意义。

4.考试预测

 2008年,本章可能在“社会的文化结构”原理中命制选择题或分析题。

 

 

第六章人类社会的本质和基本结构

 

1.本章在学科中的地位

 本章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关于历史唯物主义的核心部分。

就其地位而言,它既是对第五章中所概述的社会经济结构、社会政治结构、社会观念结构的展开和深化,又是理解第七章内容的理论前提,是第五章与第七章的中间环节。

就其内容来说,本章所阐述的内容是历史唯物主义最重要的原理。

2.重点难点

(1)重要概念:

社会基本矛盾、唯意志论、宿命论、全球问题、人民群众、群众观点、群众路线。

(2)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规律的内容,生产国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科技革命的社会作用,“全球问题”。

(3)经济基本和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上层建筑适合经济基本善的规律及现实意义。

(4)社会发展和人的活动,历史的“合力”。

(5)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体和历史的创造者。

(6)最大多数人的利益和全社会全民族的积极性创造性是最具有决定性的因素。

3.复习中应注意的问题

 复习本章内容,要明确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两重反作用与上层建筑对生产力的两重反作用的区别。

 本章可将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和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综合起来,与邓小平理论概论中的经济体制改革和政治体制改革理论、社会主义本质特征理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理论综合起来复习。

本章是理论联系实际的重点章:

(1)可以运用上层建筑、意识形态反作用的原理去分析、说明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的重要性。

(2)还可以运用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原理说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关系及重大意义。

(3)可以运用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的观点,分析、阐述邓小平同志关于“发展是硬道理”的思想。

(4)关于“全球问题”,可以运用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人与自然的对立统一关系去说明。

4.考试预测

 2008年,本章有可能在“科学技术发展与全球问题”这一知识点上命制分析题。

  

 

第七章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

 

1.本章在学科中的地位

 本章是历史唯物主义的结论篇,也是整个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最后一章。

由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根本价值目标和精神就是为了“现实的人及其历史发展”,即实现人的本质、人的价值、人的自由和人的全面发展——共产主义的实现。

因此,本章所阐述的关于人的问题,就构成了唯物史观及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归宿。

 

2.重点难点

(1)重要概念:

社会形态、人的本质、人的价值、人的全面发展、共产主义。

(2)社会形态理论及意义。

(3)社会发展过程中的决定性与主体选择性的关系,社会发展过程的前进性和曲折性的关系,社会发展道路的统一性与多样性的关系。

(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成功经验深化了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

(5)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6)人的社会环境及人的社会价值与个人价值及其关系。

(7)努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以人为本,是建设社会主义新社会的本质要求。

3.复习中应注意的问题

 复习本章要特别注意人的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关系;人的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要区分社会形成和社会经济形态的不同。

4.考试预测

 本章不会单独命制分析题。

2008年,有可能在人的发展问题上命制单项选择题。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  第一章导论

 

1.本章在学科中的地位

  本章是导论部分,属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非重点学科,近年来命题的频率极低,对其它以后各章具有指导意义。

2.重点难点

(1)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人类生存和社会发展的基础。

(2)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3)政治经济学的研究任务。

(4)经济规律的客观性。

3.复习中应注意的问题

重点把握两个问题:

(1)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对象。

这里要理解什么是社会生产关系,它的范围和层次,它与生产力之间的关系以及怎样来研究社会生产关系。

(2)政治经济学研究生产关系的目的,要结合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关系的原理认真分析现实问题。

这两个问题要贯穿于后面各章的复习过程中。

4.考试预测

本章过去很少出题,由于知识点少,又和哲学原理部分的内容有交叉,因此,2008年命题的机会也较小。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  第二章社会经济制度与经济运行的一般原理

 

1.本章在学科中的地位

  本章基础性的一章。

本章所阐明的劳动价值论的基础,也是剖析资主义经济的基础,而且近年来理论界在劳动价值论方面有重大突破,因此,这一章在本学科占重要地位,是学习本学科的出发点。

2.重点难点

(1)社会经济变革的一般规律。

(2)经济制度与经济体制。

(3)自然经济与商品的基本特征。

(4)商品的二因素和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

(5)商品的价值量及其与劳动生产率的关系。

(6)货币的本质及其职能。

(7)纸币和信用货币。

(8)价值规律的内容、表现形式、作用及市场机制。

(9)深化对创造价值劳动的研究和认识。

 

3.复习中应注意的问题

(1)本章知识点比较多,特别是基本名词概念多,概念之间的逻辑关系比较严谨,比较抽象,需要运用抽象思维方法,在理解的基本上进行记忆,切忌死记硬背。

(2)商品价值量及其与劳动生产率的关系是复习中的一个难点,注意对这一问题的理解。

(3)掌握货币的职能要注意结合现实生活中的一些经济现象和经济行为进行认识。

(4)价值规律的作用及其实现问题要注意与社会主义企业管理、市场体系、市场机制与价值形成机制等问题联系起来综合复习。

(5)货币流通规律及其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的有关问题,对社会主义宏观调控也是适用的

(6)要把使用价值、交换价值、价值、价格、生产价格、垄断价格这六个概念联系起来,比较着进行复习,掌握内涵及内在联系。

(7)要把具体劳动、抽象劳动;私人劳动、社会劳动;简单劳动、复杂劳动;劳动、劳动力这几组区分开。

(8)值得注意的是“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时代性”、“深化对创造价值劳动的研究和认识”这几个知识点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命题的可能性很大,并且可以命制分析题。

4.考试预测

 2008年本章命题的几率极大,题型以选择题为主。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  第三章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实质及发展阶段

 

1.本章在学科中的地位

 这一章阐述的三大问题,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核心,这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其中的剩余价值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的基石,是理解整个资本主义经济关系的钥匙,是马克思的两大发现之一。

另外,本章所考查的资本主义生产的总过程,中心是分析剩余价值的分割。

这一“总过程”不仅是生产过程和流通过程的统一,而且是生产过程、流通过程和分配过程的统一;不仅是产业资本运动的总过程,而且是各种资本,包括商业资本、借贷资本等运动的总过程;进一步说,它更是资本主义社会各个剥削集团瓜分剩余价值的总过程。

因此,这一章所阐述的“就是剩余价值的分配规律”。

关于垄断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特征的内容是列宁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的重大发展。

2.重点难点

(1)资本流通形式与商品流通形式的区别。

(2)劳动力成为商品

(3)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区分及其意义。

(4)剩余价值生产的方法及其相互关系数。

(5)资本主义工资。

(6)资本积累和资本有机构成。

(7)资本积聚和资本集中。

(8)平均利润和生产价格理论。

(9)商业资本、商业利润和资本主义商业形式。

(10)借贷资本、利息和利息率。

(11)股份资本和股息。

(12)资本主义地租的本质、形式和土地价格。

(13)垄断和竞争的关系,垄断利润和垄断价格。

(14)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及其实质。

(15)资本主义基本矛盾。

3.复习中应注意的问题

第一,  关于资本和剩余价值生产问题。

(1)复习时要紧紧围绕剩余价值生产这个中心展开。

劳动力成为商品是剩余价值生产的前提:

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说明了资本如何占有剩余价值;资本主义工资理论是剩余价值生产理论的继续和补充,它揭露了工资形式是怎么样掩盖剩余价值的剥削的;资本积累理论进一步研究剩余价值怎样转化为资本,资本积累过程就是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过程,也就是扩大对剩余价值剥削的过程。

由此可以围绕剩余价值生产理出一条主线,即前提    过程    提示剩余价值的来源和本质(揭露工资形式掩盖剥削)   再生产(扩大剥削的过程)。

(2)注意与第二章的联系。

要运用劳动二重性原理具体分析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说明资本家如何占有剩余价值。

(3)掌握资本的本质,注意有关资本的几组要领即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和商品资本;产业资本、商业资本、银行资本及借贷资本等。

弄清资本划(区)分的依据、内涵、职能、意义等问题。

并注意结合实际。

(4)复习资本集中时,注意结合股份公司,这地认识战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经济关系的调整有指导意义,同时对我国国有企业改革也有启示作用。

(5)注意弄清绝对剩余价值、相对剩余价值、超额剩余价值三者之间,资本积累、资本积聚、资本集中三者之间劳动力、劳动与资本主义工资三者之间的关系。

第二,  关于剩余价值的分割问题。

(1)主要是分析资本主义经济中的现实问题。

分析资本和剩余价值的各种发展的具体形式,以及探索这些形式的内在联系。

从简单到复杂,从抽象到具体,从本质到现象,理论分析一步步接近于资本主义的现实。

(2)马克思的平均利润和生产价格理论以产业资本整体来研究对象,考察了“四个转化”的客观必然性,提示了在自由竞争的条件下,产业资本家瓜分剩余价值的一般规律,从而阐明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历史局限性。

平均利润和生产价格理论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它是劳动价值理论的进一步发展。

(3)重点掌握四个转化,即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剩余价值率转化为利润率,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

正确认识这些转化形式是如何一步一步掩盖资本主义经济关系本质的。

(4)注意弄清资本和剩余价值的具体形式的内涵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这是最易混淆的一系列概念和范畴,也是易出题的知识点。

(5)在股份资本和股息理论中,要掌握股份公司的性质,其发生和发展的必要性,股份公司这种企业组织形式的作用,并且还要能够把马克思主义的股份公司理论与党的十五大报告关于股份制的论述和我国国有企业的股份制改革联系起来,考查其现实指导意义。

第三,  关于垄断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特征问题。

(1)这一问题具有极强的现实性。

可以说是对现代资本主义特征的分析,即分析它的根本经济特征——垄断资本的统治,这正是自由竞争资本主义发展到垄断资本主义的基本标志。

复习时,要在一般资本主义的基本原理的基础上,注意掌握资本主义发展到垄断阶段出现的一系列新现象、新问题和新内容。

(2)注意与前几个问题的联系和区别。

前面是对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理论分析,即以资本和剩余价值为主线。

在那里,围绕资本追逐剩余价值的本性而展开的许多基本原理,对现代资本主义仍是适用的。

但是,还应注意这一内容阐述的原理与前面的区别。

如在价值决定问题上,考生应注意“价值一生产价格垄断价值”的发展脉络。

(3)垄断价格的性质和垄断价值规律的关系一定要掌握,在复习垄断价格时,要把自由竞争资本主义简单商品经济条件下的价值规律,生产价格条件下的价值规律,垄断价格条件下的价值规律联系起来复习。

4.考试预测

 本章几乎每年都有题,旦易混淆的概念较多,这些概念的区分是考试的重要命题线索,预计题型主要是选择题,但考分析题的可能性也不能排除,复习时注意理论联系实际

∙ 

1.本章在学科中的地位

   本章研究资本的运行,中心是分析剩余价值的实现问题。

实现问题的实质就是市场问题,这个问题对资本主义经济来说,具有特殊重要性。

垄断资本的运行及其国际范围的扩展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2.重点难点

(1)资本循环的三种职能形式。

(2)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

(3)资本周转的制约因素,资本周转速度对剩余价值生产的影响。

(4)社会总资本再生产的基本原理及形式。

(5)经济危机的实质和根源。

(6)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主要形式。

(7)垄断资本主义向国际扩展的基础、形式及影响。

3.复习中应注意的问题

(1)资本的生产过程生产剩余价值,资本的流通过程实现剩余价值,本章讲的资本的流通过程,是广义的流通过程,是包括生产过程和流通过程在内的资本运动过程。

它既包括单个资本的循环和周转,也包括社会总资本的运行和流通。

复习时一定要注意从生产过程和流通过程的统一的角度来考察资本流通过程,一定要明确资本只有在运动中才能带来剩余价值,实现价值增值,进而认识到资本不仅是一种社会经济关系,而且还是以价值为主的运动。

(2)资本循环、周转和社会总资本再生产的一些原理反映了社会化大生产和市场经济运行的一般规律,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也是适用的。

复习时要注意联系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际进行具体分析,比如联系社会主义企业资金的循环和周转、社会主义宏观经济调控的实际。

尤其是当前我们继续实行扩大内需的战略方针,联系再生产的理论更具有现实意义。

(3)“国家对经济活动的调节和干预”这个知识点,其理论性、知识性、现实性都很强,应结合社会主义国家的宏观经济调控问题加以思考。

(4)复习“垄断资本主义经济向国际范围的扩展”这个知识点时,注意与《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中相关知识结合

4.考试预测

 2008年本章有可能命制选择题。

大纲中的“资本周转速度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