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版数学三年级上册教学设计 长方形正方形周长精品教育doc.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2582315 上传时间:2023-06-06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2.4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北师大版数学三年级上册教学设计 长方形正方形周长精品教育doc.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北师大版数学三年级上册教学设计 长方形正方形周长精品教育doc.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北师大版数学三年级上册教学设计 长方形正方形周长精品教育doc.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北师大版数学三年级上册教学设计 长方形正方形周长精品教育doc.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北师大版数学三年级上册教学设计 长方形正方形周长精品教育doc.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北师大版数学三年级上册教学设计 长方形正方形周长精品教育doc.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9页
北师大版数学三年级上册教学设计 长方形正方形周长精品教育doc.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9页
北师大版数学三年级上册教学设计 长方形正方形周长精品教育doc.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9页
北师大版数学三年级上册教学设计 长方形正方形周长精品教育doc.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9页
亲,该文档总共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北师大版数学三年级上册教学设计 长方形正方形周长精品教育doc.docx

《北师大版数学三年级上册教学设计 长方形正方形周长精品教育doc.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北师大版数学三年级上册教学设计 长方形正方形周长精品教育doc.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北师大版数学三年级上册教学设计 长方形正方形周长精品教育doc.docx

北师大版数学三年级上册教学设计长方形正方形周长精品教育doc

北师大版数学三年级上册教学设计长方形正方形周长

  说明:

本案例运用北师大《九年义务教育课程》第五册。

它在前一课经历许多测量实践活动并了解周长的一般意义(并未给周长下定义)的基础上进行的。

本课教学目标是能够探索并掌握长方形、正方形周长的多种计算方法,培养学生的主动精神和抽象概括能力,会解决简单实际问题。

案例:

一、复习“周长”的意义

师:

上一节课,我们已经学习了“周长”,谁来举例说说,周长是什么意思呢?

生:

我首先是从周长的名字想到──周长就是一周的长。

比如,三角板的周长就是三角板一周的长度。

生:

围成一个物体的一周的长度,就是物体的周长。

如我的腰围、胸围等等(边说边比划),还有一棵古树的树干的周长,就是围绕树干的一周的长度,我上次看到一本书讲,有一棵古树的树干的周长有十几米呢。

生:

围成一个图形各条边的总和,就是这个图形的周长。

比如三角形就是三条边的总和,四边形就是四条边的总和,五边形就是五条边的总和,六边形就是六条边的总和……反正有几条边,就是把几条边加起来的总和。

师:

(拿出一个长方形、正方形)谁愿意来指一指,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是指哪里的长度?

(学生上来指出)

(学生讨论、反馈)

师:

(多媒体出示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多边形、圆形)老师这里有许多的平面图形。

现在请同学们拿出红笔描一描各个图形的周长。

(同学们拿出桌上同样图形的纸描起来)

[通过举例子、指一指、描一描等方法复习“周长”的含义,体现“周长”与儿童生活密切相关,摒弃传统教学中让学生“背定义”的复习方式。

二、探究求“周长”的方法

师:

刚才,我们通过举例、指一指、描一描等方法,知道了周长的意思。

周长是有长短的。

你能判断下面的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哪一个长一些?

[以“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谁长一些”来引导学生的猜想,激发探究欲望。

生:

长方形的周长长一些。

生:

正方形的周长长一些。

生:

两个图形的周长一样长。

师:

现在有三处不同意见,谁能想出一个比较好的办法,证明你的判断是正确的,让大家心服口服。

可以独立思考,也可以同桌讨论。

(学生讨论,或同桌交流)

生:

我想用一根细线来“围”住图形,然后再量一下绳子的长就可以了。

生:

我想把这两个图形都围绕一个尺子滚动一周,就能知道论谁的周长大一些了。

生:

我想先量出每条边的长度,再把几条边的长度加起来就可以比较了。

师:

大家想到的方法,都可以求出这两个图形的周长,也能比较出它们的长短。

但是,如果我们要大家比较的不是两个图形,而是两个不同操场的周长,那么用哪一种方法比较方便又比较准确呢?

生:

用“滚”的方法是不行的,“围”的方法太麻烦了,用“先量再算”的方法比较方便准确。

[让学生寻求各种解决问题的策略,并不强求一致,同时又注意引导学生:

策略一定要合理而科学。

师: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

(板书)

师:

我们先来量一量、算一算长方形的周长。

刚才这位同学想到先量后算的方法。

那么该怎样量?

又怎样算呢?

生:

我认为只要量出长方形的长和宽就能算出长方形的周长了。

师:

对!

现在,一个操场的长和宽已经量好了,请同学们看题(出示课本上的例题:

学校操场是来一个长方形,长105米,宽80米,小强绕操场四周走一圈,走了多少米?

),求小强走了一周,就是求什么?

生:

长方形的周长。

师:

操场的周长怎样算呢?

请大家独立思考完成。

(同学们独自进行计算后,再进行交流,教师根据反馈情况,用多媒体动态、随机演示把长方形拆成四条边又合并起来的过程,展示学生的三种不同算法)

(1)105+80+105+80=370(米)

周长=长+宽+长+宽

(2)105×2=210(米)

80×2=160(米)

210+160=370(米)

周长=长×2+宽×2

(3)105+80=185(米)

185×2=370(米)

周长=(长+宽)×2

师:

大家自己已经总结了长方形周长的三种计算方法。

请同学们说说,你喜欢用哪一种方法?

并说说这种方法的意思。

生:

我喜欢第一种,它是把四条边都加起来,就是操场的周长了。

(学生争着要说,课堂有些吵闹)

师:

我觉得这位同学说的“把四条边加起来算周长的方法”确实不错!

大家说,对不对?

(同学们表示认同)

生:

我喜欢第二种,它是先把两条长和两条宽分别算出来,再相加就行了。

(课堂气氛更活跃了,显得嘈杂)

师:

同学们,我们还是要尊重别人的发言,等别人说完了,再想想它说得对不对,这样才对我们的学习有更大的帮助。

谁来说说,这位同学说得对不对?

[对于有些吵闹嘈杂的课堂,教者进行及时进行了有效的调控与引导,保证后面的进程的顺利进行。

生:

他说得是对的!

原来我也是这么算的。

后来又想:

先算出一条长和一条宽的和,正好是长方形周长的一半,再乘2不就是长方形的周长吗?

所以我喜欢第三种方法。

师:

这位同学既尊重别人的发言,又很有自己的见解,我们应该为这样的同学鼓掌!

(大家齐鼓掌)其实,大家刚才都在动脑筋、想办法,都不错!

(多媒体发出掌声和“你真棒!

”的表扬声)

师:

今后,我们每个人都可以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去求长方形的周长。

但无论用哪一种方法,都必须知道什么条件?

生:

求长方形的周长,一定要知道长方形的长和宽。

师:

说得不错。

请同学们打开课本,根据自己的喜爱填出长方形的周长公式。

(同学们阅读课本,并填写)

[肯定学生各种算法,并不要求学生一定要用哪种方法,也没有十分强调哪种方法最简便,体现了“不同的人学不同的数学”思想。

师:

那么,我们又怎样来求正方形的周长呢?

请同学们继续看书,并填出求正方形周长的公式。

(同学们阅读并填写)

师:

现在谁来说说正方形的周长怎样求?

生:

就是把四条边加起来。

生:

正方形的周长只要用边长乘4就行了,因为正方形的边长都一样长。

师:

现在有一个操场,它是正方形,已知它的边长是90米,它的周长和刚才长方形操场的周长比,哪个长一些呢?

请同学们算一算,比一比。

(同学们自行计算后交流反馈)

生:

还是长方形长一些。

因为正方形的周长是90×4=360(米),而长方形是370(米)。

师:

通过刚才的探究,我们已经知道长方形只要知道长和宽就能求出周长,正方形只要知道边长就能求出周长。

现在我们来做几个练习。

三、周长计算的应用

1、周长的基本应用(此步略)。

2、引深拓展。

出示书第55页的第5题:

A、B的周长相等吗?

师:

计算B图的周长,光靠图上提供的数据行吗?

生:

不行。

师:

那么,还必须知道哪些数据才行?

(请一名学生到说出来,并上面指出来,同时电脑闪烁显示)

师:

这样,没有标出数据的两条线段就是几厘米?

生:

分别是3厘米和2厘米。

师:

现在请同学们算出这两个图形的周长,你发现了什么?

生:

我是这样算的:

第一个图形的周长是:

10×2+5×2=30(厘米),第二个图形的周长是:

10+5+7+2+3+3=30(厘米),它们是一样长的。

生:

噢!

我发现──(有一个同学迫不及待想说,教师示意他到前面来指着B图形接着说))如果把这两条短边分别移到外边去,就和A图形是一样的了!

所以B图形的周长的算法也和A图形是一样的!

(教师用多媒体配合演示,下略)

[对于B图,学生用“逐次计算每条边长度”或“通过移动,知道与A图算法一样”也均予以肯定,使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程度的最大发展。

案例评析:

1、以持续发展为着眼点,重组教材,引导探究

按传统数学教材,周长的概念描述为“围成一个图形的所有边长的总和叫做它的周长”。

但教者从数学新课程“空间与图形”的整体目标出发,从学生持续、和谐的发展出发,加强了“周长”与日常生活联系,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对“周长”的理解,并一一进行充分肯定,这是难能可贵的。

这样教学,充分反映教者了对新课程理念的正确认识。

教学中,教师尊重学生,发扬教学民主,以学生为探究主体,尽可能让学生充分暴露自己的思维过程,引导学生自主评价,自我感悟,老师成了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和共同参与者。

在策略的比较中,促进了学生认知能力和图形周长推理能力的发展,体现了“跳出数学教数学”的教学思想,充分地让学生经历了“数学化”和“再创造”的学习探究过程,为学生个性的发展提供了充分的时间和空间。

2、以解决实际问题为准则,强调算法的多样化

计算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是计算图形周长中的一种特例。

它是经过人们的不断总结而获得的。

它的特点是计算简便、迅速。

但对初次接触的小学生来说,是把重点放在周长公式的结果上,还是注重引导学生在测量具体图形中探索周长的过程,则是两种不同教育观的反映。

在教学过程中,教者并没有采用传统的“公式─例题─习题”的教学结构模式,而是采用新课程努力倡导的“问题情景─猜想─建立模型─验证与解释─应用与拓展”新型教学模式进行的。

在联系实际复习“周长”的含义之后,教者就设置了一个问题情境:

一个长方形和一个正方形(看上去周长差不多),哪个周长长一些呢?

引发学生探究欲望。

学生通过讨论与交流,想出了“滚”、“围”、“先量再算”等多种策略。

对于这些方法,教师没有简单地加以肯定或否定,而是又恰到好处地抛出一个新的问题:

“如果长方形和正方形是两个操场,我们又该怎样计算呢?

”又一次激发孩子们的探究热情,学生他们兴致勃勃地投入新的、现实的、有意义的又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情境之中了。

通过小组交流,学生从实践的角度对其可行性加以思考、比较与取舍。

这不仅验证了刚才的策略是否合理,同时又从中领悟到解决问题的新方法、新策略。

最后,又一个挑战的问题出现了:

图A与图B,它们的周长相等吗?

再一次进行学习与探究、

需要强调指出的是,在三轮的学习探究与讨论交流中,教者始终没有以一个“权威者”的角色指出哪个方法是最简便、最科学、最合理的,而是让学生通过独立思考、探究与计算的过程,自己会去体会他喜欢或者能够理解的算法,真正体现了“算法的多样化”和“让不同的人学不同的数学”的新课程理念。

显然,从这样的立场出发,我们就不仅应当承认这种“时间差”,而且还应承认“路径差”。

正如数学教育专家郑毓信所说:

“(学生)所选用的策略,在教师眼中或许有优劣之分,但在孩子眼里并没有好坏之别,只要解题过程及答案具合理性,就值得肯定。

因此,在我们的教学中,既要强调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但又不应该追求任何强制的统一。

在类似的“计算周长”教学中,学生会有各种不同的算法,对他们的不同算法,教师不要急于归纳到公式中去,可以让他们说说算的道理。

在多次的测量和计算的过程中,学生自己逐步会掌握用周长公式计算的方法。

当然,对一些不善于用周长公式计算的学生,也不必强求统一,随着计算周长经验的积累,他们慢慢也能悟出周长公式的意义的。

3、采用多种有效策略,调控探究进程,做到“自由而不散乱”

新课程强调“算法的多样化”,就必然要引导学生。

但放手让学生进行讨论时,又可能出现吵吵闹闹、课堂气氛嘈杂甚至失控的现象。

因此,面对新课程的教学,如何让学生充分讨论,又保证学习进程的顺利进行呢?

对于这些情况,教师首先能够有一颗“平常心”,同时有一些“容忍”,即在讨论与交流的过程中,有一些吵闹是难免的,但有两点原则必须把握好:

一是吵闹的东西必须是讨论话题相关的,二是吵闹要不影响别人和教学进程。

违反了这两个原则,教师就不能再坐视不管了。

本堂课讨论过程中,学生也有些吵闹。

教者首先是宽容与容忍,但教者并没有处于消极被动地位,恰恰相反,通过一些科学的调控手段,有效地控制了课堂的学习探究进程,保证新一轮讨论、交流与探究的进行。

教者主要通过以下策略来改善课堂一些不良状况的:

我国古代的读书人,从上学之日起,就日诵不辍,一般在几年内就能识记几千个汉字,熟记几百篇文章,写出的诗文也是字斟句酌,琅琅上口,成为满腹经纶的文人。

为什么在现代化教学的今天,我们念了十几年书的高中毕业生甚至大学生,竟提起作文就头疼,写不出像样的文章呢?

吕叔湘先生早在1978年就尖锐地提出:

“中小学语文教学效果差,中学语文毕业生语文水平低,……十几年上课总时数是9160课时,语文是2749课时,恰好是30%,十年的时间,二千七百多课时,用来学本国语文,却是大多数不过关,岂非咄咄怪事!

”寻根究底,其主要原因就是腹中无物。

特别是写议论文,初中水平以上的学生都知道议论文的“三要素”是论点、论据、论证,也通晓议论文的基本结构:

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但真正动起笔来就犯难了。

知道“是这样”,就是讲不出“为什么”。

根本原因还是无“米”下“锅”。

于是便翻开作文集锦之类的书大段抄起来,抄人家的名言警句,抄人家的事例,不参考作文书就很难写出像样的文章。

所以,词汇贫乏、内容空洞、千篇一律便成了中学生作文的通病。

要解决这个问题,不能单在布局谋篇等写作技方面下功夫,必须认识到“死记硬背”的重要性,让学生积累足够的“米”。

单靠“死”记还不行,还得“活”用,姑且称之为“先死后活”吧。

让学生把一周看到或听到的新鲜事记下来,摒弃那些假话套话空话,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篇幅可长可短,并要求运用积累的成语、名言警句等,定期检查点评,选择优秀篇目在班里朗读或展出。

这样,即巩固了所学的材料,又锻炼了学生的写作能力,同时还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等等,达到“一石多鸟”的效果。

一是“重复和确认”。

美国着名数学教育家瑞思尼克曾:

“重复学生的语言,再一次确认学生的意思,是教师控制教室对话的两种最明显的策略,这两种策略可以让学生的发言,从个体自我意思的表达,转化为全班可以共同沟通的语言。

”在讨论三种算法时,有同学对第一种解法的同学显得不屑一顾,而且显得有些不耐烦,这时教者及时肯定并重复这名同学的发言,使课堂讨论得以顺利进行。

一般说来,“教师”概念之形成经历了十分漫长的历史。

杨士勋(唐初学者,四门博士)《春秋谷梁传疏》曰:

“师者教人以不及,故谓师为师资也”。

这儿的“师资”,其实就是先秦而后历代对教师的别称之一。

《韩非子》也有云:

“今有不才之子……师长教之弗为变”其“师长”当然也指教师。

这儿的“师资”和“师长”可称为“教师”概念的雏形,但仍说不上是名副其实的“教师”,因为“教师”必须要有明确的传授知识的对象和本身明确的职责。

其二,还可以通过“强化和淡化”的策略来改善课堂的不良气氛。

即对于教室运作有用的信息就予以增强,对于干扰或暂不能处理的信息则予以忽略或淡化处理。

这样,有用的信息将被有意的放大,而无效的信息则被在课堂学习中逐步忽略不计了。

如当有同学说他喜欢第二种算法时,又有同学显得不耐烦,这时教师通过语言提醒学生“听取别人的发言,既是尊重别人,同时对自己学习也有帮助”,同时对随后的学生发言鼓掌表扬,强化“倾听别人发言”的交流风气;对随便乱发言的人不予理睬(淡化),一下子就改善了课堂中出现的不良状况。

其三,要充分建立学生的自信心。

这种策略在本节课也得到较为充分的体现。

教学中,教师能尽量退到“后台”,尽量缩小自己(的权威)。

学生能说的尽量让学生说,学生能做的尽量让学生做,学生能总结的尽量让学生总结,这样学生在建构知识的同时也建构起自己对学习的自信心。

此外,通过多媒体中设置的“鼓掌声与表扬语”也起到较为明显的效果。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