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格尔美学的基本原理.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2583464 上传时间:2023-06-06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35.9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黑格尔美学的基本原理.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黑格尔美学的基本原理.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黑格尔美学的基本原理.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黑格尔美学的基本原理.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黑格尔美学的基本原理.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黑格尔美学的基本原理.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9页
黑格尔美学的基本原理.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9页
黑格尔美学的基本原理.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9页
黑格尔美学的基本原理.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9页
黑格尔美学的基本原理.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9页
黑格尔美学的基本原理.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9页
黑格尔美学的基本原理.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9页
黑格尔美学的基本原理.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9页
黑格尔美学的基本原理.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9页
黑格尔美学的基本原理.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9页
黑格尔美学的基本原理.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9页
黑格尔美学的基本原理.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9页
黑格尔美学的基本原理.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9页
黑格尔美学的基本原理.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19页
亲,该文档总共1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黑格尔美学的基本原理.docx

《黑格尔美学的基本原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黑格尔美学的基本原理.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黑格尔美学的基本原理.docx

黑格尔美学的基本原理

黑格尔美学的基本原理

  一、黑格尔的客砚唯心主义的哲学体系和辩证法  黑格尔的美学是建筑在他的客观唯心主义的哲学体系和辩证法的基础上的。

“美学”第一卷讲原理,其中有很大的一部分讲他的哲学体系和辩证法,所以要了解黑格尔的美学,首先就要对他的哲学体系和辩证法有一种概括的了解。

  黑格尔的客观唯心主义哲学体系和他的辩证法之间存在着矛盾。

这个矛盾究竞怎样产生的呢?

黑格尔虽是“集哲学的大成”,但是过去哲学家之中对他起过关键性影响的是柏拉图和康德。

他的基本矛盾是由继承这两人的影响而发展出来的。

为着更好地了解黑格尔,我们不妨约略回顾一下柏拉图和康德两人对理性与感性关系的看法。

  依柏拉图,理性世界是由“理念”组成的唯一普遍真实永恒不变的世界;感官所接触的现象世界只是“理念”的摹本或幻影,它是个别的、偶然的、随时空变化的,所以是不真实的。

比方说,要有个别具体的人,先要有一切人之所以为人的道理,这就是人的“理念”,为一切个别的人所自出,一切个别的人只是人的“理念”的摹本。

这“理念”是客观存在的,不依存于人的意识的,所以柏拉图的哲学叫做客观唯心主义(这里“唯心”实在是“唯理念”,Idea)。

  康德看这问题,是从认识论出发的。

他在这方面的企图是要调和经验主义与理性主义的矛盾。

依经验主义,一切知识都起于感官经验,也都止于感官经验;依理性主义,感官经验不能产生普遍的必然的真理,普遍的必然的真理是人按照心知物所必由的先验理性所推想出来的。

依康德,这两说各有片面性,须统一起来看才对。

人认识外在事物的所得“观念”(Idea指主观观念,不是柏拉图的客观理念)都有内容与形式两个因素,内容即感官所供给的材料,是后验的;形式是由人心知物所必用的范畴铸造出来的,是理性因素,先经验的。

比方说,我们看到一朵花,由感官接受过来的只是一堆浑茫的内容或材料,人心把这浑茫的材料纳到它所固有的范畴(时、空、质、量、因果等总共十二个)里去安排组织,范畴仿佛起了模子的铸造作用,于是那朵花才呈现它那种形式。

康德把这种用先验范畴去铸造感官材料使它具有形式的过程,叫做“先验的综合”,即普遍的理性与个别的感官经验的结合。

一切知识都是先验的综合;但是由于材料必来自感官,而感官只能接触到现象,所以认识的对象止于现象。

我们所知道的只是花是“红的”、“香的”、“圆的”、“一年生的”等等现象的总和。

康德假定此外还有一种统摄这些现象的像挂衣桩式的“物自体”,即现象后面的本质;但是他认为这种“物自体”是不可知的。

康德的这种看法基本上是主观唯心主义,因为假定了“物自体”,还保存了些许唯物主义的因素。

因此,康德不但没有脱离了二元论,而且还陷入了不可知论。

他的“先验综合”说好像统一了理性世界和感性世界,但是起理性作用的范畴毕竟是不依感性世界而存在的。

他把整个可认识的世界放在一个不可知的“物自体”上,其实是等于宣告哲学对解决宇宙终极问题的无能。

  在德国古典哲学演进的过程中,黑格尔是紧接着康德的。

他对康德有很高的评价,但是也看出康德的二元论与不可知论的破绽。

他的任务就是要弥补这种破绽,弥补的方法是回到柏拉图的客观存在的“理念”,把它和康德的“范畴”揉合在一起,成为他自己所了解的“理念”。

  先说黑格尔的“理念”和柏拉图的“理念”之间的关系。

它们有几个重要类似点:

(1)都是第一性的、派生物质世界的;

(2)都是客观存在的、不依存于人的意识的;(3)黑格尔的理念在单纯概念阶段,即尚未与自然统一的阶段,也还是纯然普遍性的、永恒不变的。

所不同者在于黑格尔看到柏拉图的“理念”始格是抽象的,所以是不真实的。

要真实,理念就必须“从它自身跳出来”与自然由对立而转入统一。

在这统一体中,感性世界与理性世界(即事物与理念)正因为是处于不可分割的统一体中,才是真实的。

所以柏拉图把理性世界摆在感性世界之外之上、前者真实而后者虚幻的看法遭到了黑格尔的批判。

  黑格尔有一句名言:

“凡是真实的都是理性的,凡是理性的都是真实的”,就是肯定理性世界与感性世界的统一。

他之所以走到这个结论,又多少受了康德范畴说的启发。

康德的十二范畴全是逻辑性的,即人心要认识事物,在逻辑上(即照理说)就必须假定先有这些先验的范畴。

这里所谓“先”是就于理必先来说,并不指时间上在先。

黑格尔从范畴说见出了这几点道理:

(1)哲学可以从一些普遍的范畴(相当于他的“理念”,为数要比康德所举的多得多)逻辑地把整个宇宙中的万事万物推演出来,这样就可以说明万事万物的理性或必然性;

(2)正如范畴集合感官材料产生了人的认识,也就同时产生了现象世界,这种逻辑推演的过程是思想发展的过程,同时也就是客观世界发展的过程(逻辑与历史的统一)。

这样,真是世界的演变也就是哲学的演变,世界愈向前进展,只是也就日渐深化。

因此,康德的不可知的“物自体”就不复存在了。

  在说明如何从理念或范畴逻辑地推演出宇宙之中,黑格尔吸收了而且发展了从古希腊就早已有之、而康德在“先验综合”说里也应用过的辩证发展的观点,亦即对立面由矛盾而统一的观点。

我们就举“理念”本身这个范畴来说明黑格尔的辩证法,因为这样最便于下一步介绍黑格尔对于艺术美的基本思想。

“理念不是别的,就是概念,概念所代表的实在,以及这二者的统一。

”(130页)这里统一的过程是一个辩证发展的过程。

定义中含着三项:

首先是概念,是“正”,其次是概念所代表的实在,是“反”;最后是这二者的统一,是“合”。

概念就是理念处在抽象状态(例如“人”或“人之所以为人”),只涉及普遍性,所以还是片面的,不真实的;它是于理应有而于事尚未实有的一种抽象品,一种“浑然太一”,没有有限事物的任何定性。

但是既是概念,它就是一种整体,它本身就已潜含它所代表的实在(即黑格尔所谓“自然”或“另一体”),作为它的对立面(例如与“人之所以为人”相对立的个别具体的人);这种实在既是概念的个别事例,它就否定了概念的抽象的普遍性。

用黑格尔的术语来说,概念在它自身“设立”了它的对立面来“自否定”。

但是这种对立并非永远处于对立,否定也不等于消灭。

对立是为统一,否定还要经过再否定而回到高一级的肯定。

实在(即个别事例本身)如果抽象地看,看成只有个别性,那也就还是片面的、不真实的;它与概念结合,得到了概念的普遍性,因而否定了它原有的片面的、抽象的个别性,这就是“否定的否定”。

经过这否定的否定,概念的普遍性与实在的个别性统一起来了,在统一体中二者又重新肯定了自己(例如人的某些普遍性体现于浮士德或哈姆雷特)。

在这个过程中,用黑格尔的术语来说,概念借实在的“中介作用”(Vermittled)(列宁在“哲学笔记”里把这字解释为“联系”,我在“美学”译文中译为“调和”,英俄译本都译为“间接”),在“自否定”之中就是在“自确定”(得到定性),也就是在“自生展”。

这里要特别注意的是,黑格尔把历年的辩证发展过程堪称是自否定即自确定、自生展的过程,就是因为这个缘故,黑格尔把理念看成是“无限的”、“绝对的”、“自由的”、“独立自在的”。

这几个词其实所指的只是一回事。

  我们不妨单提“无限”来说明。

“无限”是对“有限”而言。

“限”就是“限定”或“约制”。

我们所看到的现象世界叫做“有限世界”,其中每一事物叫做“有限事物”。

何以叫做“有限”呢?

因为自然界每一事物都与它周围的许多其他事物对立,和那些事物处在一种由必然规律统治着的关系网里,这一事物就要受它和那些事物的关系所限定或约制,就是这种限定或约制使它成为它那样的事物,即是它得到定性。

比方说一棵麦子,它要受种子、土壤、水分、阳光、种麦人、技术、生产和分配的关系以及许多其它自然关系和社会关系的限定,它才成其为麦子。

麦子因此是“有限”的,与其他事物“相对的”,受外来影响的约制而不是“自由的”或“独立自在的”。

依黑格尔看,理念却不如此,因为理念的发展过程,不像有限事物那样受与它对立而相关的事物自外来的限定而是在自身设立对立面,自否定,亦即自确定自生展的过程。

就是在这个意义上理念是“无限的”(不受外来事物的限定),“绝对的”(不与外来事物对立),“自由的”或“独立自在的”(不受对立事物的必然关系的限定)。

  在黑格尔的体系中,抽象的逻辑概念和自然由对立统一所结成的绝对理念就是“精神”或“心灵”(Geist)。

所以“精神”是最高的真实。

“精神”本身也经过辩证的发展。

首先是主观精神,即心理活动,如知、情、意等等。

它的特点是内在的即潜伏于内心的,所以还是片面的、有限的。

它外现于伦理、政治、法律、家庭、国家等等,这就成为它的对立面,即客观精神。

客观精神是外在的、不自觉的,所以也还是片面的、有限的。

只有主观精神与客观精神由对立而统一,才产生绝对精神。

在绝对精神阶段,精神(主体)才认识到它自己(客体或对象),认识主体就是认识对象,所以它是主观与客观的统一。

绝对精神显现于艺术、宗教和哲学三阶段。

到了哲学,精神就发展到了它的顶峰,也就是真实世界发展到了它的终点。

  与此相关的还有“存在”的三种不同形式,须顺带地说明一下。

理念在逻辑概念的抽象阶段的那种存在是“潜在”、“虚有”或“抽象的有”(Sein),在自然的阶段的那种存在是“自在”或“实有”(AnsichSein),而体现于人类精神的那种存在就是“自在又自为的”(AnSichundFurSichSein)。

所谓“自为”就是“自觉”、“自己认识到自己”。

只有在自在自为的状态,精神才是真正的“绝对的”、“无限的”、“自由的”、“独立自足的”。

  以上是黑格尔哲学的粗略的轮廓。

他的客观唯心主义的哲学体系和辩证法之间的基本矛盾主要地可以从两点上见出:

  第一,马克思主义者从唯物观点出发,首先肯定自然与社会存在的第一性。

自然和社会(总而言之,客观世界)依矛盾统一的辩证过程发展着,这辩证过程反映于人的意识,于是人对自然和社会的发展就有了主观方面的认识,就有了科学和哲学。

黑格尔却不然,他从唯心观点出发,首先肯定理念的第一性。

他所谓矛盾统一的过程不是自然和社会的发展过程,而是理念的“自生发”过程,就是理念“生发”了自然,还生发了社会制度以及艺术、宗教和哲学等等。

他虽然承认理念须经过与自然对立而达到统一,才变成具体的、真实的。

但是问题的关键在于理念如何转变为自然,这也就是说,逻辑概念如何产生物质世界。

马克思在“神圣家族”里对黑格尔想从理念产生自然的企图作过极精辟的批判,其中有一句话是一针见血的:

“要从现实的果实得出'果实’这个抽象的观念是很容易的,而要从'果实’这个抽象的观念得出各种现实的果实就很困难了”。

(马恩全集卷二)从现实的果实得到果实的抽象概念,这是认识世界的正常程序,而黑格尔却把这种本来由人用理智从事物抽象得来的概念定位不依存与人的客观存在的理念,以为从这种抽象的理念就可以推演出可吃的果实以及整个客观世界。

这正是“首尾倒置”。

严格地说,黑格尔不但没有达到理性世界和感性世界的统一,而且感性世界在他的体系里根本不能存在,他始终没有跳出他在“逻辑学”里所描绘的那个理性世界的圈子。

  其次,辩证发展的道理本来是他的哲学的支柱,合理的核心,但是由于要推演出一套完满自足的理念体系,作为推演出感性世界的根据,他就不得不要求有一种涵盖一切的绝对的理念,成为发展的终点,因此他的辩证发展是有止境的、只能应用于过去而不能应用于未来的。

这就根本破坏了辩证发展的观点。

所以黑格尔的思想中不但存在着客观唯心主义哲学体系与辩证法之间的严重矛盾,而且就在他的辩证法本身也还存在着严重的矛盾。

  但是这并不是说,黑格尔的哲学就因此全盘推翻,辩证法的合理核心毕竟是不容抹煞的。

恩格斯对于黑格尔作过最公允的评价。

他说:

“黑格尔的体系,作为体系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流产”,但是“他的攻击在于他第一次把自然的、历史的和精神的世界都看做是一种过程——即永恒的运动、变化、转换和发展的过程,并且企图去揭示这些运动和发展的内在联系”。

(反杜林论)  黑格尔所作的是对于理念的抽象的逻辑的演绎,但是他所得的结论往往可以应用到自然和社会现象上去。

所以马克思和恩格斯说:

“黑格尔常常在思辨的叙述中作出把握住事物本身的、真是的叙述。

”(马恩全集2)甚至黑格尔的有些错误的言论,如果从另一个角度去看,可以包含很深的真理。

例如黑格尔对于由理念产生自然的说法,我们在上文已经批判过,是极端错误的,列宁在“哲学笔记”里对这个说法却记下了这几句话:

“观念的东西转化为实在的东西,这个思想是深刻的,对于历史是很重要的,并且就是从个人生活中也可看到。

这里有许多真理——”(哲学笔记)列宁是从“意识反过来影响存在”那个马克思主义观点在黑格尔的错误的言论中发现真理的。

这些评语对我们启示了读黑格尔(乃至于过去一切古典著作)的方法,即在错误体系中发现合理内核的方法。

只有用这种方法,我们读黑格尔的哲学(包括美学在内),才能“披沙拣金”。

沙在那里,金也在那里;不应让金把沙蒙蔽住,也不应让沙把金蒙蔽住。

    二、黑格尔美学的几个基本原理    我们既已就黑格尔的哲学体系和辩证法作了简略的说明,现在进一步来说明他的美学就比较容易了。

黑格尔美学的内容是极丰富的,这里只能介绍他的四个比较关键性的原理:

(1)美的定义:

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

(2)艺术美与自然美;(3)冲突说,任务性格的辩证发展;(4)艺术的发展史,类型与种类的区分。

    甲、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    黑格尔的全部美学思想都是从一个中心思想生发出来的,这就是他的美的定义:

真,就它是真来说,也存在着。

当真在它的这种外在存在中是直接呈现于意识,而且它的概念是直接和它的外在现象处于统一体时,理念就不仅是真的,而且是美的了。

美因此可以这样的定义:

“美就是理念的感性显现”。

(138页)  我们在上文已见过,理念就是绝对精神,也就是最高的真实,黑格尔又把它叫做“神”、“普遍的力量”、“意蕴”等等。

这就是艺术的内容。

就艺术说,艺术、宗教和哲学都是表现绝对精神或“真”的;三者的不同只在于表现的形式。

艺术表现绝对精神的形式是直接的,它用的是感性事物的具体形象;哲学表现绝对精神的形式是间接的,即从感性事物上升到普遍概念,它用的是抽象思维;至于宗教则介乎二者之间,它所借以表现绝对精神的是一种象征性的图像思维(Vorstellung),例如用父子的图象来表现神与基督一体,是用既含有个别形象又含有普遍概念的东西来表现普遍真理。

美的定义中所说的“显现”(Schein)有“现外形”和“放光辉”的意思,它与“存在”(Sein)是对立的。

比方说画马只取马的外在形象,不把马当做实际存在的可骑行的东西来看待。

如果舍形象而穷究“存在”的实质,那就成为哲学的抽象思考,就失去艺术所必有的“直接性”了。

这种“显现”就是一中自否定即自生发的辩证过程。

“显现”的结果就是一件艺术作品。

在艺术作品中,人从一种有限事物的感性形象直接认识到无限的普遍真理。

人们常说,艺术寓于无限于有限。

这种说法其实就是黑格尔的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的说法。

黑格尔的定义肯定了艺术要有感性因素,又勘定了艺术要有理性因素,最重要的是二者还必须结成契合无间的统一体。

  黑格尔的这种理性与感性统一说在美学史上是带有进步性的。

西方美学自从1750年鲍姆加通创立Aesthetics(美学)这门科学的称号起,经过康德、施莱格尔、叔本华、尼采以至于柏格森和克罗齐,都由一个一线相承的重心思想统治着,这就是美只关感性的看法。

美学的名称Aesthetics这一词的愿义就是研究感觉的学问,是与逻辑对立的;这就是说,美与理智无关,与抽象思维无关,美只在感性形象上,美的享受只是感官的享受。

这种思想发展到最后就成了克罗齐的直觉说。

在这个潮流之中,黑格尔可以说是一个中流砥柱,他把理性提到艺术中的首要地位。

他说的很明确:

  艺术作品却不禁是作为感性的对象,只诉之于感性领会的,它一方面是感性的,另一方面却基本上是诉之于心灵的,心灵也受它感动,从它得到某种满足。

(42页)  这里的“心灵”,依黑格尔惯用的意义,是自觉的心灵活动,主要指“心智”(德文Geist本有此义)。

黑格尔这样强调理性,意义是重大的。

他肯定了思想性在艺术中的重要性,但是他同时也反对另一极端,即艺术的抽象公式化。

他说:

艺术作品所提供观照的内容,不应只以它的普遍性出现,这普遍性须经过明晰的个性化,化成个别的感性的东西。

如果艺术作品不是遵照这个原则,而只是按照抽象教训的目的突出地揭出内容的普遍性,那么,艺术的想象和感性的方面就变成一种外在的多余的装饰,而艺术作品也就被割裂开来,形式与内容就不相融合了。

(60页)  所以抽象的思想在艺术作品中虽是重要的,却不应只是以抽象的思想出现,而应化成有血肉的感性形象,这样才能达到艺术所要求的理性与感性的统一。

  其次,理性与感性的统一也就是内容与形式的统一,内容或意蕴就是理性因素,形式就是感性形象。

黑格尔说:

  遇到一件艺术作品,我们首先见到的是它直接呈现给我们的东西,然后再追究它的意蕴或内容。

前一个因素——即外在的因素——对于我们之所以有价值,并非由于它所直接呈现的;我们假定它里面还有一种内在的东西,即一种意蕴,一种贯注生气于外在形状的意蕴。

那外在形状的用处就在指引到这意蕴。

(22页)  这段话可以看作对康德的形式主义的批判。

依康德,“纯粹的美”只是“直接呈现”的外在因素,即艺术的外在形式。

美的东西最好不带意蕴,如带意蕴,美就不是“纯粹的”而是“依赖的”。

这种学说其实就是“为艺术而艺术”的文艺观的哲学基础。

欧洲美学思想一直是由康德统治着的,黑格尔是孤立的,尽管他费尽气力阐明理性内容在艺术中的首要地位,而在资产阶级的美学和艺术实践中,他的学说没有发生多大影响,感性主义和形式主义一直在泛滥着。

另一点值得注意的是:

黑格尔一方面强调内容与形式的一致,另一方面也强调内容的决定作用:

  形式的缺陷总是起于内容的缺陷。

——艺术作品的表现愈优美,它的内容和思想也就具有愈深刻的内在真实。

(89页)  第三,理性与感性的统一其实也就是主观与客观的统一。

这里有两点需要说明。

第一点是黑格尔把理性因素看作是主观方面的。

这与他强调理念的客观性(客观唯心主义的基础)在表面上好像是互相矛盾的。

但是这里含着一个辩证的道理。

就其作为客观世界的根源来说,理念是普遍的逻辑范畴,是万事万物后面的理,所以是客观的。

就其作为对它自己的认识来说,绝对精神即理念同时也是主观的。

存在于人心中的理念(真理认识,理想)必须再现实世界中实现,否定它原来的片面性,才能变成统一的整体,这就是黑格尔的下面一段话的意思:

  内容本来是主观的,只是内在的;客观的因素和它对立,因而产生一种要求,要把主观的变为客观的。

——而且只有在这完备的客观存在里才能得到满足。

——按照它的概念,主体就是整体,不只是内在的,而且要在外在的之中,并且通过外在的,来实现这内在的。

——只有借取消这种自身以内容的否定,生命才能变成对它本身是肯定的。

经历这种对立、矛盾和矛盾的解决的过程是生物的一种大特权;凡是始终都有肯定的东西就会始终都没有生命。

生命是向否定以及否定的痛苦前进的,只有通过消除对立和矛盾,生命才变成对它本身是肯定的。

如果它停留在单纯的矛盾上面,不解决那矛盾,它就会在那矛盾上遭到毁灭。

(119-120页)  一切有生命的东西都须经过主观与客观即内在与外在的矛盾和统一,包含艺术在内。

  

另一点须特别说明的是,黑格尔对于主观与客观(人与自然,我与现实世界)的辩证的看法是和我们一般人根深蒂固的形而上学的看法绝不相容的。

在我们一般人看来,我和外在现实世界是绝对对立的:

是我就只是我,里面不能有外在现实世界;是外在现实世界就只是外在现实世界,因其外在于我,里面就不能有我。

我们是依两物体不能同时占同一空间那个机械律来看这问题的。

黑格尔却不这么看,他认为外在现实世界是人的认识和实践的对象;人在认识和实践之中,就在外在现实世界打下了人的烙印,人把他的“内在的”理念转化为“外在的”现实;同时,人作为心灵,就是他的认识活动和实践活动的总和,也就是和外在世界由矛盾对立而转化成的统一体。

用他自己的话来说:

  理想的完整中心是人,而人是生活着的。

——属于生活的主要地是周围外在自然那个对立面,因而也就是和自然的关系以及在自然中的活动。

——但是也就是和自然的关系以及在自然中的活动。

——但是正如人本身是一个主观性的整体,因而和他的外在世界隔开,外在世界本身也是一个首尾贯串一致的完备的整体。

但是在这种互相隔开的情况,这两种世界却仍保持着本质性的关系,只有在它们的关系中,这两种世界才成为具体的现实,表现这种现实就是这种艺术理想的内容。

(305-306页)  可见脱离外在世界的人,和脱离人的外在世界,都是抽象的,不真实的,只有二者的统一体(“人化的自然”,“自然化的人”)才是真实的。

统一的联系是“生活”,而“生活”就是认识活动和实践活动。

下面两段话说的更清楚:

  有生命的个体一方面固然离开身外实在界而独立,另一方面却把外在世界变成为他自己而存在的,他达到这个目的,一部分是通过认识,即通过视觉等等,一部分是通过实践,使外在事物服从自己,利用他们,吸收它们来营养自己,因此在他的“另一体”里再现自己。

(155页)  只有在人把他的心灵的定性纳入自然事物里,把他的意志贯彻到外在世界里的时候,自然事物才达到一种较大的单整性。

因此,人把它的环境人化了,使那环境可以使他得到满足,对他不能保持任何独立自在的力量。

(318页)  从此可知,不但是人要在大自然中才能实现人之所以为人,而且自然也经过人用实践活动来改变,才成为自然之所以为自然。

这是主客观统一原则中一个最深刻的意义。

就是这种思想是黑格尔辩证法美学的真正的合理核心,也就是这种思想是马克思移置到辩证唯物主义的基础上而加以改造和发挥的。

    乙、艺术美与自然美    黑格尔在“美学”里一开始就宣布他“所讨论的并非一般的美,而只是艺术的美”,并且认为美学的正当名称应该是“艺术哲学”。

把美学的范围这样界定,他“就把自然美除开了”。

资产阶级美学家们批评到黑格尔时,大半都责备他忽视自然美。

其实黑格尔并没有忽视自然美,在第一卷讨论美的基本原理里三章之中就有一章专讲自然美。

而且从“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这个定义看,黑格尔所了解的艺术必然要有自然为理念的对立面,才能造成统一体(“自然”在他的美学里有各种别名,例如“感性因素”、“外在实在”、“外在方面”等)。

不过黑格尔轻视自然美,这确是事实。

他说的很明确:

  我们可以肯定地说,艺术美高于自然。

因为艺术美是由心灵产生和再生的,心灵和它的产品比自然和它的现象高多少,艺术美也就比自然美高多少。

(2页)  他并且声明这里说的高低还不仅是一种量的分别,而是一种质的分别,因为只有心灵才是真实的,只有心灵才涵盖一切,所以一切美只有涉及这较高境界而且由这较高境界产生出来时,才真正是美的。

就这个意义来说,自然美只是属于心灵的那种美的反映,它所反映的是一种不完全、不完善的形态。

(3页)  从此可知,黑格尔对于自然美的轻视是从“理念的感性显现”这个美的定义所产生出来的。

据定义,美是显现理念即绝对精神的,所以它是无限的、自由的、独立自在的;而自然却是有限世界,它是相对的、没有自由和独立自在性的。

所以单纯的自然美根本就纳不进美的定义里去。

还不仅此,自然只是“自在”的,它认识不到它自己的存在,而理念作为绝对精神,特点就在“自在自为”,就在自己认识到自己;自然的自在的存在只是“直接的,一次的”,“人作为心灵却复现他自己,因为他首先作为自然物而存在,其次他还为自己而存在,观照自己、认识自己、思考自己,只有通过这种自为的存在,人才是心灵。

”(36页)艺术美正是心灵的这种“观照自己”的“自为”活动所产生的。

只是“自在”而不能“自为”的自然,也就当然不能有符合上述定义的美了。

因此黑格尔说:

“任何一个无聊的幻想,它既然是经过了人的头脑,也就比任何一个自然的产品(朱注:

他在下文举太阳为例)要高些,因为这种幻想见出心灵活动和自由”,(2页)至于像太阳这种自然物,我们“并不把它作为独立自为的东西来看待,这就是说,不把它作为美的东西来看待。

”(3页)  但是黑格尔也并非完全否认自然美。

自然既然是逻辑概念的“另一体”,是精神这个统一体里的一个否定面,它就有不同程度的抽象的精神或理念的显现,也就有不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