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的词类与句式.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2584544 上传时间:2023-06-06 格式:DOCX 页数:25 大小:34.2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文言文的词类与句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文言文的词类与句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文言文的词类与句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文言文的词类与句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文言文的词类与句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文言文的词类与句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5页
文言文的词类与句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5页
文言文的词类与句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5页
文言文的词类与句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5页
文言文的词类与句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5页
文言文的词类与句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5页
文言文的词类与句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5页
文言文的词类与句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5页
文言文的词类与句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5页
文言文的词类与句式.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5页
文言文的词类与句式.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5页
文言文的词类与句式.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5页
文言文的词类与句式.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5页
文言文的词类与句式.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5页
文言文的词类与句式.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5页
亲,该文档总共2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文言文的词类与句式.docx

《文言文的词类与句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文言文的词类与句式.docx(2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文言文的词类与句式.docx

文言文的词类与句式

文言文的词类与句式

考点分析

知识网络

典型例题

考题练习

复习指导

考点分析

实词

如果掌握了文言文的常用实词,就可以算是基本上读懂了文言文。

在文言文中,文言实词是主要的语言材料,也是我们阅读时遇到的较大障碍,而学习实词的难度比起学习虚词来又小得多。

所以,有目的、有重点、有系统地积累一些常用文言实词对学习文言文时很有帮助的。

那么,如何积累和掌握文言文中的常用实词呢?

基本步骤应该是:

逐步积累,反复巩固,扩展延伸。

同一个常用实词,在这篇课文复习到时,可以想一想其它课文中是否见过,如果其它课文中见过,再想一想,这篇课文和其它课文中出现的这同一个词用法是否相同。

若用法相同,则巩固酒知识;若用法不同,看一看不同在哪里,有什么规律可循。

用这种方法,既省时间,又见效果。

虚词

所谓虚词,就是指那些不能够单独成句,词汇意义又比较抽象,但能通过它把实词组织在一起,完成句子结构的词类。

在文言文中,虚词的使用频率很高,用法灵活,因此要想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就要了解文言虚词的用法和意义。

学习文言虚词要注意以下几点:

(1)掌握常见虚词的基本用法,牢记其特殊用法。

(2)根据语言具体环境联系现代汉语准确翻译出虚词的意义。

(3)注意对文言虚词的积累。

通假字

在古代汉语中,有些字可以用声音相同或相近的字来代替,这种现象叫通假。

“通”是通用,“假”是假借。

古汉语中的通假字有三种情况:

同音通假、近音通假和变音通假。

通假字的读音应读被通假字的读音,解释也应按被通假字的字义解释,表达时一般用“通”的解说形式。

(1)音同的通假。

即借字为本字的声符(也有本字为借字声符的),或借字与本字有共同声符的。

(2)音近的通假。

即声符虽不同,但两个字的读音是相近的,表现为同声母或同韵母的形式。

(3)同偏旁的通假字。

一词多义

我国的文字用法极为复杂,一个字词往往有很多的意义与用法。

一词多义的现象在古代汉语乃至现代汉语都是极其普遍的。

一词多义也是我们平时在阅读文言文、考试中经常遇到的问题。

把握一词多义,要注意了解词的本义、引申义、比喻义和假借义。

了解词的本义和引申义是掌握一词多义的基本方法,一个词的基本义称为“本义”,由本义生发延伸出来的意义称为引申义。

另外,比喻义是通过打比方产生的词义,假借义是利用假借字形成的词义。

通假字经常通过以下几种方法考查:

(1)在文中找出通假字。

_____通_____,释义:

_____。

(2)给句中加点的字注音(通假字读音有变化)。

(3)解释句中加点的词。

文言句式

文言句式与现代汉语句式基本相同。

他们都分单句和复句,都有主谓宾和定状补六大成分。

句子的语序也基本相同。

当然,他们之间还有相异的地方,学习文言句式,要努力把握它和现代汉语局势的相异点。

虽然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的句子形式基本上是一致的,但是,由于文言文有些实词和现代汉语用法不同,因此就出现了一些特殊句式。

要想学好文言文,正确理解句子含义,领会文章内容,就必须掌握文言特殊句式。

我们常讲的文言特殊句式就是判断句、省略句、倒装句、被动句和固定句式。

返回

知识网络

熟记一些文言实词的意义及用法,如习、愠、罔、殆、故、善、间、居、应、及、索、疾、缀、窘、敌、顾、薪、弛、瞑、意、暇、隧、悟、寐、黠、扑朔、迷离、缤纷、阡陌、黄发、垂髫、津、善、会、闻、舒、股、阳、面、惩、许、荷、易、彻、匮、已、加、馨、鸿儒、白丁、丝竹、案牍、蕃、染、濯、妖、亵、君子、径、罔不、象、峨冠、比、类、矫、历历、端、寂、了了、简、缀、安、鸿鹄、素、等、盟、型、辱、骈死、通、执、环、兵革、委、域、发、举、若、恒、过、入、出、巍然、临、名、瞑、芳、秀、时、伛僂、提携、肴、弈、颓然、谪、制、观、备、樯、楫、国、竟、求、庙堂、微、伐、谋、专、加、狱、鼓、驰、辙、轼、克、作、竭、盈、靡、崩、殂、秋、懈、菲薄、臧否、科、简拔、咨、淑、均、远、所以、躬耕、驱驰、零、说、好、旦、旦旦、属、引、或、得、如、还、极、归、语、出、志、光、苟、益、理、教授、学者

熟记一些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如之、者、于、其、而、以、然、则、何、焉、所、乃、夫、尔、耳、乎等。

熟记一些词类活用现象,如名词的活用、动词的活用、形容词的活用、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等。

熟记一些古今异意现象,如再、或、狱、虽、稍稍、科、爷、妻子、绝境、无论、交通、往往、何苦、可以、开张、牺牲、卑鄙、走、郭、池、去、鄙、捐、汤、烈士等。

熟记一些通假字的意义和用法,如说、还、汤、齐、止、帖、火、尔、要、坐、反、惠、亡、厝、詘、衡、食、见、邪、材、祗、畔、曾、拂、具、属、徧、阙、曷、以、唱、被、有、强、反、趣、竦、见、陇、章等。

一些常见的文言句式,如判断句式、宾语前置、定语后置、主谓倒装、介词结构后置、省略句、被动句和固定句式等。

返回

典型例题

1.给句中加粗字选择正确的义项,将序号填在括号中

(1)温故而知新(  )

A.学过的知识B.故乡C.老朋友D.破旧的

(2)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  )

A.背靠着B.违背C.失败D.背

(3)一男附书至(  )

A.书本B.书写C.家信D.课本

答案与解析:

回答本题首先要疏通句意,再根据所给答案作出正确选择。

本题答案应是:

(1)A

(2)D(3)C

2.下列加粗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征于色,发于声(表现)  B.伛偻提携(指老人)

C.等死,死国可乎(为国而死)  D.斟酌损益(损失)

答案与解析:

回答文言文实词的解释,一定要联系上下文,给出词语的具体意思。

“损”在这里应该是“减少”的意思。

本题答案应是:

D。

3.下列加粗词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恐前后受其敌(敌人)  B.小大之狱(监狱)  C.蹴尔而与之(用脚践踏)  D.皆次当行(次序)

答案与解析:

A中的“敌”是“夹击”的意思:

B中的“狱”是“案件”的意思;D中的“次”是“编次”的意思。

所以,本题正确答案应是:

C。

4.下面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A.小惠未徧,民弗从也

B.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C.少顷,但闻屏障中抚尺一下,满坐寂然,无敢哗者

D.扁鹊望桓侯而还走

答案与解析:

A中的“徧”通“遍”,当“遍及,普遍”讲;C中的“坐”通“座”,当“座位”讲;D中的“还”通“旋”,当“掉转,转身”讲。

所以,正确答案应是:

B。

5.下面句子中加粗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无他,但手熟尔(“尔”通“耳”,罢了)

B.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见”通“现,显露)

C.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说”通“乐”,愉快、高兴)

D.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扳”通“攀”,拉着)

答案与解析:

回答通假字的题目,首先要认真读句子,将句子的大意弄懂,然后再根据已有通假字知识的积累,作出正确回答。

本题的正确答案应是:

C。

“说”应该通“悦”,而不是“乐”,当“愉快、高兴”讲。

这样的题目有一定的迷惑性,“悦”和“乐”都当“愉快、高兴”讲,若读题不仔细,则可能选错。

所以,审题一定要认真。

6.指出下面句子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1)寡助之至,亲戚畔之_______通_______,意思是_______

(2)入则无法家拂士_______通_______,意思是_______

(3)属予作文以记之_______通_______,意思是_______

(4)政通人和,百废具兴_______通_______,意思是_______

(5)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_______通_______,意思是_______

(6)卧右膝,诎右臂支船_______通_______,意思是_______

(7)将军身被坚执锐_______通_______,意思是_______

(8)甚矣,汝之不惠_______通_______,意思是_______

(9)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_______通_______,意思是_______

(10)子墨子之守圉有余_______通_______,意思是_______

答案与解析:

以上10题均选自初中文言文重点篇目,每句都有一个通假字。

同学们应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识别出其中的通假字,并给予正确解释。

答案如下:

(1)“畔”通“叛”,背叛。

(2)“拂”通“弼”,辅弼。

(3)“属”同“嘱”,嘱咐。

(4)“具”通“俱”,全、都。

(5)“衡”通“横”,梗塞。

(6)“诎”通“屈”,弯曲。

(7)“被”通“披”,穿着。

(8)“惠”同“慧”,聪明。

(9)“食”通“饲”,喂养。

(10)“圉”通“御”,抵挡。

7.下面加粗字的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牺牲玉帛,弗敢加也  B.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C.及其日中如探汤  D.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答案与解析:

A中的“牺牲”古义是祭祀时用的猪牛羊等牲畜,今义是为正义事业献身;C中的“汤”古义是热水,今义是煮东西的汁;D中“交通”古义是交错相通,今义是指运输业的总称。

只有B项的“是”古今意义相同,都做判断动词。

所以,本题答案应是:

B。

8.写出下列加粗词的古义和今义。

(1)西蜀之去南海 古义_______;今义_______

(2)临表涕零,不知所言 古义_______;今义_______ 

(3)屠自后断其股 古义_______;今义_______ 

(4)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古义_______;今义_______    古义_______;今义_______ 

(5)两股战战,几欲先走 古义_______;今义_______ 

(6)虽人有百手,手有百指 古义_______;今义_______ 

(7)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古义_______;今义_______ 

(8)先帝不以臣卑鄙 古义_______;今义_______ 

答案与解析:

同学们在回答古今异义词的时候,一定要善于根据具体语境判断词义的内容。

古今异义词的判断方法是:

如果用本义且无须改变用法,语句就能大致通顺的话,那么这个词就有可能是古今异义词;再结合平时的记忆积累,这样的题目就不会感到难做了。

以上8题均为古今异义词的考查,今义好答,古义要靠对语句的理解,才能正确作答。

具体答案是:

(1)去——古:

距离;今:

往。

(2)涕——古:

眼泪;今:

鼻涕。

(3)股——古:

大腿;今:

事物的一部分。

(4)妻子——古:

妻子和儿女;今:

丈夫的配偶。

绝境——古:

与世隔绝的地方;今:

没有出路的境地。

(5)走——古:

跑;今:

行走。

(6)虽——古:

即使;今:

虽然。

(?

)无论——古;更不必说;今;条件关联词。

(8)卑鄙——古:

出身卑微;今:

品质恶劣。

9.下列句子中加粗词当“听说”讲的一项是(  )。

A.不求闻达于诸侯 B.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C.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D.村中闻有此人

答案与解析:

本题是对一词多义现象的考查。

运用以往掌握的知识积累理顺原句的意思,然后对应题目内容——当“听说”讲的一项,选出正确答案。

或者将题目内容一一对应到句子中,解释得通的一句即为正确答案。

本题答案应是:

D。

其余各项加点字的解释应是:

A是“名誉”意思;B是“听见”的意思;C是“知道的情况”的意思。

10.选出下列句子中加粗字“若”的义项。

备选义项:

(1)你 

(2)好像 (3)如果 (4)比得上

A.若听茶声然(  )B.曾不若孀妻弱子(  )

C.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  ) D.若为佣耕,何富贵也(  )

E.若无兴德之言(  )

答案与解析:

回答这类题先不要看备选答案,而要先逐句翻译出来,弄清“若”的意思,再与备选答案一一对应,作出正确回答。

本题答案是:

A

(2);B(4);C(3);D

(1);E(3)。

11.下面每组加粗字含义相同的一项是(  )。

A.委而去之  去国怀乡

B.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汝心之固,固不可彻

C.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  是以众议举宠为督

D.执策而临之  策之不以其道

答案与解析:

B项的两个“固”分别是“坚固”、“顽固”的意思;C项的两个“举”分别是“发动”、“推举”的意思;D项的两个“策”分别是“鞭子”、“鞭打”的意思。

只有A项的两个“去”都是“离开”的意思。

所以,本题正确答案应是:

A。

12.下面每组加粗字含义不同的一项是(  )。

A.扶苏以数谏故

广故数言欲亡

B.彼竭我盈,故克之

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C.陶后鲜有闻 

芳草鲜美

D.公将鼓之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答案与解析:

A项的两个“数”都是“屡次”的意思;B项的两个“故”都是“因此、所以”的意思;D项的两个“将”都是“将要”的意思。

只有C项的两个“鲜”分别是“少”和“鲜艳”的意思。

所以,本题答案应是:

C。

13.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粗的词。

(1)遂与外人间隔

扁鹊见蔡桓公,立有间

中间力拉崩倒之声

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 

(2)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不能名其一处也

则题名其上

名之者谁

死即举大名耳

(3)杂然相许

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

曳屋许许声 

遂许先帝以驱驰

(4)孔子曰:

“苛政猛于虎也。

”吾尝疑乎是

是以谓之“文”也

是进亦忧,退亦忧

(5)微斯人,吾谁与归

见藐小微物

但微颔之 

(6)射者中,弈者胜

予观夫巴陵胜状

臣不胜受恩感激

答案与解析:

回答这样的题目需要同学们平时对一词多义知识的积累以及对所选课文语句的理解,要联系上下文,认真分析,正确作答。

本题的答案是:

(1)间——间断;一会儿;夹杂;参与;暗

(2)名——著名;说出;名字;命名;事业

(3)许——赞同;左右;拟声词,摹仿拉倒房屋时的声音;答应

(4)是——此;因此;这样

(5)微——无,没有;细小;微微,略微

(6)胜——胜利;美好;担当

14.下列加粗字具有词类活用现象的一项是(  )。

A.为坛而盟,祭以尉首 B.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C.微斯人,吾谁与归 D.稍稍宾客其父

答案与解析:

A、B、C句中加粗词均为实词,分别解释为“盟誓”、“气象”、“无,没有”。

只有D项中的“宾客”是名词的意动用法,应解释为“以……为宾客”。

所以,本题答案应是:

D。

15.指出下列句中的词类活用现象,并解释。

(1)佣者笑而应曰:

“若为佣耕,何富贵也?

”_____活用为____,解释为________。

(2)以光先帝遗德_____活用为____,解释为________。

(3)广故数言欲亡,忿恚尉_____活用为____,解释为________。

(4)京中有善口技者_____活用为____,解释为________。

(5)粪土当年万户侯_____活用为____,解释为________。

答案与解析:

答这类题目先要将句子大意译出来,再运用词类活用知识的积累,仔细斟酌,给出正确解释。

具体答案如下:

(1)笑:

动词活用做状语,解释为“笑着”。

(2)光:

形容词的使动用法,解释为“使……发扬光大”。

(3)忿恚:

动词的使动用法,解释为“使……生气发怒”。

(4)善:

形容词活用做动词,解释为“擅长”。

(5)粪土:

名词的意动用法,解释为“认为……是粪土”。

16.下列加粗字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两项是(  )和(  )。

A.学而时习之 B.人不知而不愠 C.黑质而白章 D.环而攻之而不胜

答案与解析:

本题不仅考文言虚词“而”的解释,还考其用法。

这就需要认真联系上下文,疏通句意,弄清“而”的不同用法和意义,再作出正确选择。

A是顺承连词,译为“然后”;C是表并列,可不译。

只有B和D这两个“而”都是转折连词,译为“但是”。

所以,本题的答案应是B和D。

17.下列句子中的“以”与“不以物喜”中的“以”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以刀劈狼首B.河曲智叟亡以应

C.可以一战D.扶苏以数谏故

答案与解析:

回答本题首先要了解“不以物喜”中的“以”当“因为”讲,是表示原因的介词。

A是表示工具的介词,译为“用”;B是表示目的的连词,译为“来”;C是表示条件的介词,译为“凭借”;只有D是表示原因的介词,译为“因为”。

所以本题的答案应是:

D。

18.下列加粗词的意义和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

B.会宾客大宴,于厅事之东北角。

C.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D.苛政猛于虎也。

答案与解析:

“于”是文言文中常见的一个虚词,通常译为“在”,如A、B、C中的“于”。

只有D项中的“于”是表比较,译为“比”。

所以,本题的答案应是:

D。

19.为下列加粗的“其”选择正确的义项。

备选答案:

A.自B.表示希望的语气词 C.表示推断,译为“恐怕” 

D.表示反问,译为“难道” E.他 F.他的 G.那 H.其中

①劳其筋骨,饿其体肤。

②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③公问其故。

④其一犬坐于前。

⑤其真无马邪?

  

⑥则题名其上。

⑦安陵君其许寡人。

答案与解析:

“其”通常做语气词和代词,要想作出正确解释还需具体联系上下文。

本题正确答案是:

①E ②F ⑧G ①H ⑤D ⑥G ⑦B

20.结合句意,解释句中加粗的“则”字。

①然则何时而乐耶?

(  )②至则无可用。

(  )

③梅以曲为美,直则无姿。

(  )④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  )

答案与解析:

正确答案是:

①在 ②却 ③就 ④就是

21.说说下列各句是不是判断句。

1.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

2.珠可历历数也。

3.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

4.是进亦忧,退亦忧。

答案与解析:

文言文中的特殊句式一般都有一定的“格式”或运用某些词语做标记,学习起来应该说不算太困难。

但要很好地掌握这方面的知识,也是不容易的。

第1句可翻译为:

北山愚公,年纪将近九十岁了。

这里“者”只表提顿,不表判断。

第2句可翻译为:

念珠可以清清楚楚地数出来。

“也”在这里是助词,表肯定语气,可不译出。

这两句虽然有“者”、“也”等标记,但都不是判断句。

第3句可翻译为:

这样的马,虽然有日行千里的本领……第4句可翻译为:

这样做官也担忧,不做官也担忧。

在古汉语中,特别是先秦时代很少用“是”字表示判断,在句中用了“是”字,大多数是把它作为代词使用的。

第4句的“是”在这里就是指代前句的“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如果稍不注意,解释成判断词的“是”,好像句子也通顺,那就错了。

所以,这两句也不是判断句。

22.翻译下列句子。

1.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

2.问:

“何以战?

答案与解析:

在阅读浅易文言文中,应不断熟悉文言句式,并运用所了解的句式加深和准确理解文章内容,使之相辅相成。

译文要注意语意和语境,同是一种句式(例如宾语前置),同样的词,但因语句的内容不同,译文就应当适当调整。

第1句的“何以”是“以何”,当“为什么”讲。

句子可译为:

孔文子的谥号为什么把它叫做“文”呢?

第2句的“何以”,是“以何”,当“凭(靠)什么”讲。

句子可译为:

曹刿问庄公:

“您凭什么跟齐国作战?

23.识别下列各句的句式。

1.陈胜者,阳城人也,字涉。

2.始知为人情所患。

3.夫战,勇气也。

4.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5.何陋之有?

答案与解析:

识别各种文言句式是为了理解文章的内容,对文中的各种文言句式,首先要根据文言句式的语言标志作出判断。

第1句“陈胜者,阳城人也,字涉”这句话有作为判断句的语言标志“……者……也”,所以是判断句。

第2句“始知为人情所患”有表被动的词“为”,所以是被动句。

有了语言标志是理解文言句子属于哪种句式的重要依据,但还要根据文意去推断。

比如第3句“夫战,勇气也”。

我们说这是个判断句,是因为它用“也”表判断语气。

而第4句“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这句话则不是表判断,而是陈述作者的一种感情体验。

这需要在阅读中加以品味、比较,语意顺畅了才算恰当。

再如第5句“何陋之有”这个句子,应按照“有何陋”这样的语序去理解文意,全句才贯通,所以,我们说它是宾语前置的句子。

24.填出下面句子的省略成分。

1.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触草木,尽死;以啮人,无御之者。

2.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答案与解析:

阅读文言文常会体验到,文言句中该有的一些句子成分而没有,根据文章前后文的联系,能够确定这些成分省略了,是可以补充出来的。

这些能补充出的成分,就是省略的成分。

识别是否有省略,就要依据上下文。

这句话我们在阅读中感到,“黑质而白章”缺少陈述对象(主语),“尽死”、“以啮人”、“无御之者”都缺少主语成分,就要循文觅迹,看一看各句子省略的具体内容是什么。

“黑质而白章”显然说的是“异蛇”,紧承前句的宾语而省;“尽死”也是紧承前句“草木”而省。

“啮人”的肯定是“异蛇”,而“无御之者”的则是“人”。

这些根据文意是能推断出来的。

又如一些介宾短语中,宾语有时省略,或介词“于”省略,阅读这些省略成分的句子,可以采用增添法,补充上所省略的成分,翻译后就非常顺畅,读原句时也不执拗。

介宾短语省略代词时,往往从前文中可以找到,如“必以分人”在“以”后省略“之”,指代文中的“衣食”。

在学习文言文中,加强诵读,从中增强文言语感,可以将识别成分省略提高到一个新的境界。

本题的答案应是:

l.永州之野产异蛇,(异蛇)黑质而白章;(异蛇)触草木,(草木)尽死;(异蛇)以啮人,(人)无御之者。

2.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衣食)分人。

25.辨别下列句子各属于哪种句式。

a.判断句 b.省略句 c.倒装句 d.小被动句

(1)舜发于畎亩之中。

(  )

(2)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  )

(3)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  ) 

(4)子何恃而往?

(  )

答案与解析:

这道文言句式辨别题,主要考查初中阶段我们应掌握的四种文言句式。

第1句只要搞清主语“舜”是被动者(被任用),就能判别此句是被动句。

第2句中的后两个分句,实际上是“再(鼓)而衰,三(鼓)而竭”,明显省略谓语“鼓”,因而此句是省略句。

第3句动词“为”表判断,此句为判断句。

第4句是疑问句,疑问代词“何”充当“恃”的宾语,这是宾语前置句。

我们做这一类考题只要一般性掌握其规律就能辨别,也可以对此类句子作简要翻译,对照一下原句便可作出判断。

当然对文言句式一点也不懂,正确翻译文言文也是不行的。

答案:

1.d 2.b 3.a 4.c

返回

考题练习

1.(2000年辽宁省)选出对下列加粗的词语解释完全正确的一项______

A.横无际涯(悬崖)谈笑有鸿儒(大)

B.波澜不惊(惊奇)陶后鲜有闻(新鲜)

C.池非不深也(护城河)人恒过(犯过失)

D.版筑之间(建筑)亭亭净植(植树)

2.(2000年山东省济南市)对下列加粗的词的意义判断正确的一项是________

①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

②以备一板内有重复者

③不用,则以纸帖之

④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A.①与②相同③与④不同B.①与②相同③与④也相同

C.①与②不同③与④也不同D.①与②不同③与④相同

3.(2000年哈尔滨市)句中加粗词的意义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________

A.有亭翼然临(靠近)于泉上者。

B.名(命名)之者谁?

C.醉翁之意(意思)不在酒。

D.得之心而寓(寄托)之酒也。

4.(2000年北京市海淀区)加粗字注音和解释不正确的是________

A.以啮()人,无御之者啮:

咬。

B.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遗:

遗留。

C.遂()逐齐师遂:

于是,就。

D.置人所罾()鱼腹中罾:

用网捕。

5.(2000年内蒙古自治区)对加粗的词解释有误的是________

A.人不知而不愠(怨恨)

B.濯清涟而不妖(洗涤)

C.若毒之乎(如果)

D.年且九十(将)

6.(2001年烟台市)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