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解决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佳途径寄宿制集中办学.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2585494 上传时间:2023-06-06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22.5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浅谈解决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佳途径寄宿制集中办学.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浅谈解决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佳途径寄宿制集中办学.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浅谈解决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佳途径寄宿制集中办学.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浅谈解决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佳途径寄宿制集中办学.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浅谈解决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佳途径寄宿制集中办学.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浅谈解决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佳途径寄宿制集中办学.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8页
浅谈解决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佳途径寄宿制集中办学.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8页
浅谈解决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佳途径寄宿制集中办学.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8页
亲,该文档总共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浅谈解决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佳途径寄宿制集中办学.docx

《浅谈解决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佳途径寄宿制集中办学.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浅谈解决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佳途径寄宿制集中办学.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浅谈解决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佳途径寄宿制集中办学.docx

浅谈解决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佳途径寄宿制集中办学

浅谈解决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佳途径——寄宿制集中办学

 

 

————————————————————————————————作者:

————————————————————————————————日期:

 

浅谈解决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最佳途径——寄宿制集中办学

云南省巧家县崇溪乡中心学校徐明燕

 【内容摘要】

农村留守儿童是中国社会转型大背景下的特殊产物。

如何解决留守儿童学习、心理、性格以及人身安全等方面的问题意义重大。

而寄宿制学校是目前解决留守儿童问题的相对最优方式和最现实途径。

【关键词】留守儿童;教育状况;寄宿制

  一、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现状

所谓“留守儿童”是指父母双方或一方离开家乡外出务工(多为进城务工),而其仍留在户籍所在地的农村儿童。

他们一般与自己的父亲或母亲中的一人,或者与上辈亲人,以及父母亲的其他亲戚、朋友一起生活。

全国妇联在2008年2月27日召开的全国农村留守儿童状况调查发布会上发布的数据显示,目前全国农村因父母双方或一方外出务工而成为留守儿童的约5800万人,其中14周岁以下的留守儿童4000多万。

和2000年相比,现今农村留守儿童规模增长十分迅速。

留守儿童在全部农村儿童中的比例已高达达28.29%,也就是说平均不到四个农村儿童中就有一个留守儿童。

[1]农村留守儿童已成为一个新的社会群体。

在2008年的全国“两会”上,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成为一个热得发烫的话题,受到了代表、委员们史无前例的关注,同时也在全国范围内引起了人们的思考。

家庭教育环境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孩子在学校的学习效果和他们作为一个自然人接受社会化的效果,而这些将最终投射到孩子作为一个社会人的社会行为上。

如果教育不好这5800万个孩子,一方面是国家人才的损失;另一方面这一庞大的群体将会对社会的和谐稳定造成强烈的冲击。

因此,如何弥补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环境的缺失,是我们现今应当研究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

[2]目前留守儿童的教育是一个怎样的状况呢?

通过搜集有关资料和调查,我们可以从如下几个方面来进行描述:

  

(一)学习成绩状况

根据近两年来对我县进行两基教育普查的调查资料来看,我们可以从两个角度对留守儿童学习状况进行一个简要的分析:

横向,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的学习成绩差距;纵向,留守儿童在父母外出前后的学习状况差异。

  据调查发现,留守儿童的学习成绩居上等和中上等的低于非留守儿童8%;再对留守儿童在父母外出务工前后的成绩进行对比,结果表明:

留守儿童现在的成绩和父母外出务工以前相比,上等和中上等的人数下降了28.8%。

由此可见,父母的外出务工对留守儿童的学习成绩确实存在明显的影响,很多孩子的成绩在父母外出后都出现了下降。

  

(二)家庭教育状况

进城的农民工收入普遍很低,且居无定所,难以将子女带在身边就学。

由于不能生活在一起,父母平时缺乏与子女沟通和对其必要的教育,既造成了亲情淡漠,又使孩子缺乏安全感、归属感,这样留守儿童就会比普通儿童更易不守规矩,甚至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3]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的另一状况就是我们所说的隔代抚养,而隔代抚养最大的问题就是偏于溺爱,以生活照顾为主,知识、精力上基本无法代替父母履行品德培养、学习辅导、督促孩子学习的义务,即使父母有一方在家,特别是母亲,由于既要照顾老人,又要操持整个家庭生活,对于留守儿童的文化和道德教育的力度就被大大削弱。

  (三)学校教育环境

  尽管我国全面推行了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但因为历史的原因,城乡教育资源配置严重失衡,农村中小学普遍面临着学校布局不合理、教育负债严重、公用经费开支过多、教育硬件设施不完善和师资力量短缺的窘况,严重制约了农村基础教育事业的发展。

同时也由于这些原因让学校根本无力专注并切实加以解决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

由于留守儿童这个特殊群体是近些年来才出现的,相当一部分农村学校对留守儿童教育问题还没引起足够的重视。

也缺乏相应的管理制度和行之有效的对策;有的学校虽然制订了一些制度,但留守儿童是处在义务教育阶段的中小学生,父母和教师是他们社会化过程中的两个重要“社会化他人”,因此这些制度很难有效地解决实际问题。

  二、寄宿前后留守儿童状况的变化

  针对留守儿童教育的现状,目前,政府、社会、学校都给予了很大的关注,发起了很多的讨论,有些地方也采取了一些探索性的措施。

通过大量调查、查阅相关资料以及自己切身的工作实践,笔者认为在农村学校实行寄宿制是目前情况下解决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最佳途径。

通过对我县崇溪乡安居村、崇溪村两所寄宿制学校进行的抽样调查,现就其在留守儿童入学率和巩固率、学习状况、人身安全、行为和心理状况几个方面做如下介绍:

  

(一)留守儿童入学率和巩固率的变化

  调查之一的巧家县崇溪乡应该是我县有名的贫困乡镇之一。

为了挣钱养家糊口,当地青壮年男女们大多外出打工,不得不把孩子们留在农村。

一些家长和代理监护人本身文化程度不高,加上经济上的困难,对孩子接受教育与否抱有一种无所谓态度,直至将孩子交给老师以后便理所当然地出门去了。

甚至有部分家长更倾向于让孩子稍微长大些也像父母一样外出打工挣钱或也老早便促其为人父母。

据崇溪乡中小学两个普业教专干和当地各中小学联合统计,2006年的全镇484名留守儿童中只有137名儿童入校接受教育,入学率只有28%。

因此,怎样让孩子入校接受教育和让在读的留守学生继续留在学校学习成为了我县教育部门的一个头痛的问题。

2004年2月,教育部、国家发展与改革委员会、财政部联合下发《西部地区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工程实施方案》[教财(2004)3号],决定从2004年起拨付相当资金,用四年左右时间新建改扩建一批以农村初中为主的寄宿制学校。

这一措施正好惠及我县,崇溪乡在上级政府及教育主管部门,在乡政府、中心学校及用心老师的努力下,在安居村、崇溪村建立实施了寄宿制,希望以此来解决留守儿童入学率下降问题和学生途中安全问题。

  

(二)留守儿童学习状况的变化

  通过对比留守儿童寄宿前后的学习成绩,笔者发现留守儿童的学习成绩普遍都有所上升。

笔者以自己所亲身经历过的班级为抽样样本,从班级历年学生成绩登记薄中可以看到,留守前许多学生都属全班中上水平,但当其变成留守儿童后,几乎都下滑了不同的名次。

当实行寄宿制学习后,我发现一些留守儿童的成绩都有显著提高,个别还突飞猛进,可能是由于用心专一之故。

  (三)留守儿童人身安全状况的改善

  留守儿童的父母外出打工时往往都是把孩子交给自己的长辈或兄弟姐妹,甚至是让比孩子年龄稍大的同辈来进行照管。

我的一个班级就有这样的情况,一姐姐带着一弟弟,由于受农村“长哥当父,长姐当母”观念的严重毒害,姐姐一天既要坚持学习,又要操持所有家务,真正成了一家人的顶梁柱,他们在监护过程中不可能像其父母那样考虑得细致周全,甚至根本就无法顾及弟弟的成长,只能听之任之,随其自然发展。

虽然他们还是注重弟妹们的人身安全,但笔者就自己班级学生中了解到的一些实际情况表明,留守儿童的人身安全状况实际是令人担忧的。

据近些年来发生的一些突发事件表明,这些儿童基本上都是由于监护人监管不力所造成的。

  (四)留守儿童行为和心理状况的改善

  留守儿童行为和心理状况的改善更是迫不及待。

调查发现,留守儿童在校期间,要么表现极度好动,喜欢通过做些小动作来引起别人的注意;要么表现沉默,心不在焉,上课打不起精神。

而在校外,主要是放学后和在双休日他们会去网吧上网,下河玩水,看黄色录像,甚至结伙滋事。

在我们刚设立寄宿制学校时,我班就有一个留守儿童,通过老师一段时间的指导和特别关注,孩子变化很大,特别是集中寄宿这种集体生活让他甩掉了对他人的依赖,变得自强自立,还由于老师有意让他当寝室长,使他逐渐懂得了怎样关心和照顾他人。

  三、寄宿制的现实性分析

  从以上留守儿童寄宿前后的状况来看,寄宿的确是弥补家庭教育环境缺失带来的留守儿童学习、生活、安全等方面出现的一系列问题的有效途径,也是我们基层教育工作者认为的目前最适合解决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办法,有着不可替代的优势。

  首先,寄宿制有为农村留守儿童提供更好的学习环境的优势。

一方面留守儿童大多住在离乡中心学校较远的农村,如果不住校,放学回到家已经很晚,较难按时完成作业。

监护人忙于农活,也没有过多的时间和精力对他们的学习进行指导,大多隔代监护人更是没有能力对孩子进行学习辅导,致使他们遇到学习问题得不到及时解决,如此日积月累的学习负担就会逐渐拖垮孩子的学习成绩,让孩子老早就背负着沉重的心理包袱。

另一方面,走读的留守学生,放学回家路途远,沿路的游戏厅、网吧、录像厅经常使得孩子们往往控制不住自己,这怎会不影响学习呢?

而实行寄宿制,避免了走读中可能发生的问题。

学校规定住校学生早、晚时间必须上自习课,在自习课上认真复习功课,预习新课。

学校在早、晚自习课时间,安排相关的授课教师对学生进行学习指导,及时解疑释惑。

这样的学习环境可以更好的促进留守儿童的学习。

  其次,寄宿制有为农村留守儿童提供人身安全保障的优势。

近年来由于农村入学率偏低和各村社入学率差异大,为了节省教育成本、集中资源办学,地方教育部门都对农村中小学进行了大幅撤并和布局调整,比如我们县就近几年来也撤并了不少的单小教学点,集中设立中学部和小学部。

但这样布局又使得大量的农村中小学生要长途跋涉到十里甚至几十里以外的镇中心去念书,不能像以前一样在家门口就可以上学。

加上留守儿童父母不在身边,他们很多人都没有专人接送,路途消耗的时间长,早上天没亮就得出门,晚上天黑了才能回家,孩子走读途中的人身安全缺乏保障。

但如果是留守儿童在学校寄宿就不存在这种危险,因而也解除了父母和临时监护人的担忧。

再次,寄宿制在培养留守儿童良好行为方面有明显优势。

留守儿童行为的偏差主要源自集体观念的缺失,一个学生心中没有集体意识,往往在行为时心中就没有一杆秤,就会放任自流,做出一些非正常的举动。

另外,留守儿童特别是隔代监护的留守儿童,由于祖辈对他们过分的溺爱,加之祖辈年龄偏大也没有足够的精力和相关的知识培育他们如何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甚至老人的一些封建迷信思想对他们或多或少的影响也给他们的行为习惯带来偏差,这样成长起来的人从行为习惯、性格乃至心理等都不属于健康的一代,终归也就是家庭或国家的累赘而已。

但如果留守儿童住校,情况就会不一样。

寄宿制基本属于封闭式管理,学校制订了科学、严格的作息时间,要求学生必须在规定的时间内做规定的事情,可以使他们养成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学校的规章制度对他们的行为又是一个很好的约束,如果学生没有遵守相关的规定,学校就会教育他们,做他们的思想工作,必要时还会采取惩罚手段予以矫正。

同时,学校的老师至少可以对他们成长过程中的行为变化进行科学的引导,总比他们是无头的苍蝇好得多。

这样他们在教师教育帮助下就能够端正态度,改变不良的行为习惯,避免放任自流。

  最后,寄宿制在培育留守儿童人际交往、心理健康发展方面有明显优势。

维果茨基的文化——历史发展理论认为:

有意识的人格发展是在同他人的交往、合作和共同活动过程中进行的。

儿童在少年时期未形成稳定的个性,容易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可塑性很强。

因此,儿童少年时期与同伴的友好交往和学校对他们经常性的教导是塑造其良好个性、促进心理健康发展的重要途径。

[4]马卡连科说:

“只有当一个人长时问地参加了有合理组织的、有纪律的、坚忍不拔的和有自豪感的那种集体活动的时候,性格才能培养起来”。

[5]寄宿制正是为留守儿童提供了一个彼此相互影响、学习的机会和心理健康发展的平台。

目前对农村留守儿童实行寄宿制同时还具有很强的现实性,主要是因为:

  1、城市教育资源面临双重挑战。

一方面接受能力有限。

进城务工的农民工绝大多数聚集在城乡结合部,区域内的公办学校资源、尤其是财力相对紧张,造成公办学校无法满足全部农民工子女的就学需求。

另一方面,城市教育资源是一个稳定的系统,从小学到初中每年的学生规模都是基本一致的,所配备的教育资源也是相对稳定的,而农民工的居住地和工作地点有很强流动性,城市教育资源无法针对着“流动儿童”而任意改变,否则将给学校建设、学籍管理、学生教育都带来很多问题。

  2、农民工自身的经济承受能力面临挑战。

农民想让子女跟随自己进城上学,首先面临的问题就是本身的经济承受能力。

进城务工的农民们大部分都处于城市底层生活水平,而他们的经济收入除维持自己的生计外所剩无几,根本没有能力支付孩子在城市上学和生活的高昂费用。

在公办学校上学,以北京地区为例,农民工子女每年至少要交700—800元的借读费,一些学校还要收取资料费、校服费、订餐费等,对于大部分农民工来说是承担不起的。

  3、民办打工子弟学校定位不明、资源匮乏的现实也给农民工让子女随身就近上学带来困扰。

民办打工子弟学校的开设,使外来打工者有了可以不用花费太多的钱就能让孩子随身就读的机会。

但打工子弟学校在兴起一段时间后,引来的却是一片质疑。

首先,它们缺乏必要的办学条件,师资水平更是良莠不齐。

其次,打工子弟学校既无国家拨款,又得盈利,难免存在乱收费的现象。

更为可怕的是,还存在消防、危楼等安全隐患。

这些学校又未得到有关部门的批准,没有登记注册,一旦发生重大事故,办学者为逃避责任往往一走了之,所带来的后果是显而易见的。

[6]打工子弟学校是否该办下去?

官方一直没有定论。

如果让孩子们在一个不知什么时候就会被取缔的学校学习,作为政府教育部门,还是作为家长及学生本人都是不希望看到的。

  4、户籍制度与城市公办学校入学规定也给农民工想让子女随身就近入学带来阻碍。

长期以来,户籍制度与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就学紧密联系在一起,成了衡量一个学生享用教育资源的前提,成了区分不同区域儿童就学权利的基本条件。

“户籍制度是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它的形成虽然有着特殊的历史缘由,甚至也有着特定的历史价值与意义,但由此带来的消极影响也不可低估。

户籍制度最突出的弊端在于它以‘农业’和‘非农业’户口把中国公民分成标志鲜明的两大类别,也将城市儿童与农村儿童割裂开来,让城乡儿童在不同的制度架构中获取不均等的教育资源。

农村青少年要摆脱农民的身份,唯一的途径是通过教育,进入城市高等学校或中等专业学校,改变农村户。

”[7]2006年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虽然规定适龄儿童、少年可以在其父母或者其他法定监护人工作或者居住地的非户籍所在地接受义务教育,但实际上,城市教育部门受各方面因素影响,对非户籍所在地孩子入学制订了相关规定。

这些规定成为了农民工子女在父母身边就学的障碍。

可以说,目前以户籍制度为中心的城乡二元社会制度是农村留守儿童不能与外出父母随同就读的深层次原因。

  四、结论

目前,如何解决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已经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

比如建议政府建立专门的打工子弟学校,赋予孩子在父母身边接受学校教育的权利,享受所在地学生就读的待遇。

也有主张取消城乡二元结构,给农民以真正的国民待遇,让农民工子女能在地域上灵活入学,以受到更好的、更方便的教育。

社会各界对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关注和良好愿望,将给问题的解决带来希望,但要从根本上解决问题需要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的努力,也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

在目前情况下,我认为,实行集中寄宿制是解决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最佳途径。

【参考文献】

  [1]、《全国妇联农村留守儿童状况调查》[z],中国妇女网,2008-02-08.

  [2]、陈恩根《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与管理》[D],南昌:

江西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

  [3]、张丽华《父母教育方式与儿童社会化发展研究综述》[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7,(3).

  [4]、宋爱芬《果茨基“文化历史发展理论”及其对教育的影响》[J],昌吉学院学报,2001,(7)。

  [5]、刘颖《浅论马卡连柯集体教育的思想》[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1995,(3)。

  [6]、陆波《关于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公平问题的探讨》[J],常热理工学院学报,2O06,(3)。

  [7]、范先佐《进城务工农民子女的教育公平与制度保障》[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7,

(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