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中南大学工程地质学复习资料.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2587084 上传时间:2023-06-06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54.1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最新中南大学工程地质学复习资料.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最新中南大学工程地质学复习资料.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最新中南大学工程地质学复习资料.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最新中南大学工程地质学复习资料.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最新中南大学工程地质学复习资料.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最新中南大学工程地质学复习资料.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9页
最新中南大学工程地质学复习资料.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9页
最新中南大学工程地质学复习资料.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9页
最新中南大学工程地质学复习资料.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9页
最新中南大学工程地质学复习资料.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9页
最新中南大学工程地质学复习资料.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9页
最新中南大学工程地质学复习资料.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9页
最新中南大学工程地质学复习资料.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9页
最新中南大学工程地质学复习资料.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9页
最新中南大学工程地质学复习资料.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9页
最新中南大学工程地质学复习资料.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9页
最新中南大学工程地质学复习资料.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9页
最新中南大学工程地质学复习资料.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9页
最新中南大学工程地质学复习资料.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19页
亲,该文档总共1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最新中南大学工程地质学复习资料.docx

《最新中南大学工程地质学复习资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新中南大学工程地质学复习资料.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最新中南大学工程地质学复习资料.docx

最新中南大学工程地质学复习资料

工程地质学复习概述

第一章  岩石和地质结构

第一节 主要造岩矿物

矿物——天然生成的,具有一定物理性质和化学成分的物质,是组成地壳的基本物质单位。

(一)矿物的分类

结晶质矿物、非结晶质矿物(玻璃质矿物、胶体质矿物)

(二)矿物的形态 

单体形态:

①片状、鳞片状,如云母、绿泥石等。

②板状;③柱状;④立方体状;⑤菱面体状;⑥菱形十二面体状。

另有多面体状和针状。

集合体形态:

显晶集合体;隐晶、胶态集合体

(三)矿物的光学性质

颜色 是矿物对光线吸收和反射的物理性能。

条痕 是指矿物粉末的颜色。

光泽 矿物表面对光的反射能力。

金属光泽;半金属光泽;非金属光泽

透明度 矿物透光能力的大小。

(四)矿物的力学性质

硬度 矿物的硬度是指矿物抵抗外力刻划的能力。

解理 矿物被敲打后,沿一定方向规则破裂的性质

断口 完全不具有解理性的矿物,在锤击后沿任意方向发生不规则断裂,其断裂面称为断口。

第二节 岩石

  岩石是在地壳中按一定规律,由一种或几种矿物共生组合在一起所形成的天然集合体。

 根据岩石的成因类型,岩石可以分为三类:

岩浆岩 炽热的岩浆液体,自地下深处上升,由于温度降低,结晶而成的固体。

沉积岩 由堆积和压密作用而形成的岩石。

变质岩 当温度上升或压力增大,或二者兼有时,可由任何类型的原岩形成。

2.1 岩浆岩

一、岩浆岩的形成过程

 岩浆:

地壳下面存在着的处于高温高压下的,以硅酸盐为主的熔融状态的物质。

岩浆岩:

岩浆沿着地壳薄弱带侵入地表或喷出地表,随着温度降低,最终冷凝而成的岩石。

岩浆作用:

受地壳运动的影响,岩浆沿着地壳中薄弱、开裂的地带向地表方向运动的作用。

侵入作用 岩浆上升未达地表,在地壳中逐渐冷凝的作用

喷出作用 岩浆上升,冲出地表而冷凝的作用

岩浆岩的基本类型

侵入岩:

深成岩(>3km) 一般具有粗粒结构;浅成岩(≤3km) 一般具有中粒结构

喷出岩:

一般为细粒结构、微晶结构或隐晶结构

二、岩浆岩的地质特性

(一)岩浆岩的结构

1.按结晶程度可分为:

全晶质结构、玻璃质结构、半晶质结构

2.按矿物颗粒绝对大小可分为:

显晶质结构(伟晶结构,粒径>10mm;粗粒结构,粒径>5mm;中粒结构,粒径2~5mm;细粒结构,粒径0.2~2mm;微粒结构,粒径<0.2mm)隐晶质结构

3.按矿物颗粒的相对大小可分为:

等粒结构、不等粒结构、斑状及似斑状结构

(二)岩浆岩的构造:

块状构造、流纹状构造、气孔状构造、杏仁状构造、珍珠构造、绳状构造、枕状构造

(三)岩浆岩的矿物成分:

最常见的是石英、正长石、斜长石、黑云母、角闪石、辉石、橄榄石等几种矿物。

2.2 沉积岩

一、概念:

指在地表或接近地表的常温、常压条件下,由原岩经风化破碎、搬运、沉积和成岩等作用而形成的岩石。

二、沉积岩的形成过程

母岩的风化破碎作用、沉积物的搬运作用和沉积作用、沉积物的成岩作用

三、沉积岩的地质特性

(一)沉积岩的结构

碎屑结构、泥状结构、化学结构、生物化学结构

(二)沉积岩的构造

岩层:

在地质特性上与相邻层不同的沉积层。

夹层:

夹在厚层中间的薄层称为夹层。

层的尖灭与透镜体:

若岩层在横向延伸方向不大的范围内,一侧逐渐变薄而消失,称为层的尖灭;若两侧均尖灭时,则称为层的透镜体。

层面:

分隔不同性质岩层的分界面。

可以是平面,但大多是曲面。

层的厚度:

上下层面之间的垂直距离为层的厚度。

(巨厚层>1.0m厚层0.5~1.0m

中厚层0.1~0.5m薄层0.001m~0.1m微层<0.001m)

层理:

指一个岩层中矿物或岩屑的颗粒大小、形状、成分和颜色不同的层交替时显示出来的纹理。

(水平层理、单斜层理、交错层理、波状层理)

层面构造:

在沉积岩岩层层面上往往保留有反映沉积岩形成时的流体运动,自然条件的变化所遗留下来的痕迹,称为层面构造。

顶面构造(波痕、泥裂、鸟足迹、虫痕、雨痕、脚印)

底面构造(底冲刷、槽模)

结核:

指包裹在沉积岩体中某些矿物集合体的团块。

其成分、结构、颜色等一般与围岩不同。

化石:

指埋置在沉积岩中的各地质时期古生物的遗体和遗迹,是沉积岩独有的构造特征,是研究地史、生物进化的重要依据。

(三)沉积岩的矿物成分

常见矿物:

石英、长石、白云母

特有矿物:

盐类矿物、碳酸盐矿物、粘土矿物、生物组分

几乎无:

橄榄石、辉石、角闪石和黑云母

四、沉积岩分类:

碎屑岩类(碎屑+胶结物+杂质):

角砾岩、砾岩、砂岩

粘土岩类(主要是粘土矿物组成,粘土矿物颗粒直径常小于0.005mm,含量>50%)

化学岩及生物化学岩

2.3 变质岩

一、变质岩的形成过程

变质作用——指原岩基本上在固态下,主要由于温度、压力及化学活动性流体的作用,而使其成分、结构、构造等发生变化的地质作用。

变质作用的影响因素:

温度(一般在150~900℃)压力(上百GPa到上千Gpa)化学活泼性流体(发生化学交替或分解作用,形成新矿物)

变质作用的主要类型:

接触变质作用、交代变质作用、动力变质作用、区域变质作用

二、变质岩的地质特性

(一)变质岩的结构

压碎结构:

碎裂结构、碎斑结构、糜棱结构

变晶结构(变质程度较深,矿物重结晶较好,基本为显晶,是多数变质岩的结构特征)

变余结构(变质程度浅,重结晶作用不完全,原岩的结构特征,可部分残留下来)

(二)变质岩的构造

片理构造(板状构造、千枚状构造、片状构造、片麻状构造)、块状构造

三、变质岩分类:

动力变质岩类、接触变质岩类、区域变质岩类、交代变质岩类

第三节 地质年代

一、绝对年代法

二、相对年代法:

是通过比较各地层的沉积顺序、古生物特征和地层接触关系来确定其形成先后顺序的一种方法。

三、相对年代的确定方法

地层层序法、生物演化律法(在不同层位的岩层中包含的化石各不相同、在不同地区含有相同化石的地层属于同一时代)、地层接触关系法

第四节  地质构造

地质构造就是指缓慢而长期的地壳运动使岩石发生变形,产生相对位移,形变后所表现出来的种种形态。

4.1 地壳运动及地质作用

  地壳运动——主要是指由地球内力引起岩石圈的变形、变位以及洋底的增生和消亡的作用。

  地质作用——是指由自然动力引起地球的物质组成、内部结构和地表形态发生变化的作用。

主要表现为对地球的矿物、岩石、地质构造和地表形态等进行的破坏和建造作用。

 

各种地质作用(内、外):

  一方面不断地破坏原有的物质成分(矿、岩),地质构造和地表形态。

另一方面又不断地形成新的物质成分(矿、岩),地质构造和地表形态。

破坏→建设→再破坏→再建设,循环反复,促使地壳不断的变化和发展。

4.2 岩层及岩层的产状

一、岩层:

由同一岩性组成的,有两个平行或近于平行的界面所限制的层状岩石。

二、岩层产状:

岩层在地壳中的空间方位。

是以岩层面的空间方位及其与水平面的关系来确定的。

三、岩层的露头形态和宽度:

决定于岩层产状、地形及二者的相互关系。

水平岩层的露头分布形态,完全受地形的影响,在地质图上,其地质界线与地形等高线平行或重合。

直立岩层的地质界线是沿其走向作直线延伸,不受地形影响。

倾斜岩层露头分布形态则较复杂,表现出地质界线与等高线相交的曲线延伸,并有一定规律,当其穿过沟谷或山脊时,露头线均呈“V”字形,故此规律又称为V字形法则。

若地层没有倒转,地质界线V字形尖端沟谷处指向新地层,山脊处指向老地层。

V字形法则适用于岩层界面、断层面、不整合面等露头线的分布形态。

四、地层的接触关系

地层——在一定地质时代内形成的一套岩层统称为那个时代的地层。

地层的接触关系——指上下地层之间在空间上的接触形式和时间上的发展状况。

整合接触:

上下两套地层连续沉积,产状也基本相似的的接触关系。

(时代连续,没有间断;上下岩层的产状基本平行一致;地壳相对稳定,沉积环境持续稳定)

不整合接触(存在沉积间断):

平行不整合(上下岩层的产状基本平行一致;在两套地层之间缺失了一些时代的地层,存在沉积间断;这一地史时期地壳曾经发生过显著的升降运动)

角度不整合(上下岩层的产状不平行;在两套地层之间缺失了一些时代的地层,存在沉积间断;发生过显著的水平运动和升降运动)

4.3 褶皱构造

一、褶皱构造的类型

(一)复背斜和复向斜

(二)隔挡式褶皱和隔槽式褶皱

五、褶皱构造的辨认

(一)褶曲的野外观察法

1.通过横向、纵向的观察,找地层界线、断层线、化石等,观察岩层是否有对称重复出现的现象;

2.比较核部与两翼岩层的新老关系,比较两翼岩层的走向和倾斜;

3.研究两翼相当层的平面形态。

(二)褶皱内部构造的认识

顺层剪切褶皱、层面擦痕、牵引褶皱、虚脱现象和鞍状矿体

六、褶皱的形成时代

  介于参加褶皱的最新地层与上覆未褶皱的最老地层之间。

七、褶皱的工程意义

根据褶皱两翼对称重复的规律,在褶皱的一侧发现沉积型矿层时,可预测在另一侧也可能有相应的矿层存在;石油常储存在背斜的顶部。

除此以外,背斜核部的岩层常常较为破碎,如果水库位于此就易于漏水,工程建设时必须注意到这一点。

4.4 断裂构造

断裂构造——指岩层受构造运动的作用,当所受的构造应力超过其破裂强度时,岩石或岩块失去连续性而产生断裂的地质构造。

一、节理

(一)节理分类

1.按与岩层产状的关系分为:

走向节理、倾向节理、斜交节理

  2.按力学性质分类:

剪节理—由剪应力产生的破裂面(特征:

长、大、平直光滑,延伸稳定,常常呈“X”型,可切穿砾石);张节理—由张应力产生的破裂面(特征:

短、小、粗糙不平,延伸不远,常呈豆荚状、树枝状,常绕开砾石)

 3.按节理成因分类:

原生节理、构造节理、表生节理

4.按节理与褶皱轴的关系分类:

纵节理、斜节理、横节理

(二)节理发育程度分级

依据:

节理的组数、密度、长度、张开度及充填情况

节理不发育:

节理1~2组,规则,为构造型,间距在1m以上,多为密闭节理,岩体切割成大块状

节理较发育:

节理2~3组,呈X形,较规则,以构造型为主,多数间距大于0.4m,多为密闭节理,部分为张开节理,少有充填物,岩体切割成大块状

节理发育:

节理3组以上,不规则,呈X型或米字型,以构造型或风化型为主,多数间距小于0.4m,大部分为张开节理,部分有充填物,岩体切割成块石状

节理很发育:

节理3组以上,杂乱,以风化和构造型为主,多数间距小于0.2m,以张开节理为主,有个别宽张节理,一般均有充填物,岩体切割成碎裂状

(三)节理的工程地质研究

观测研究节理时,首先应注意节理的性质、矿化现象、先后次序、空间的相互关系和形成的时代,其次是原地岩石性质,产状和所处的构造部位。

(四)节理调查研究的内容

1.节理的成因类型、力学性质;

 2.节理的组数、密度和产状;

3.节理的张开度、长度和节理面壁的粗糙度;

 4.节理的充填物质及厚度、含水情况;

 5.节理发育程度分级。

(五)节理对工程的影响

1.是地下水的通道。

加速岩石的溶解破坏,尤其在可溶盐地区易形成溶洞,发育成为地下暗河;

 2.加速风化作用和冻胀作用;

 3.降低岩石力学强度,降低工程的稳定性;

 4.降低爆破效率;

 5.降低地基承载力。

二、断层

(一)断层的分类

1.根据断层两盘相对运动的方向分为:

正断层:

上盘相对下降或下盘相对上升的断层。

逆断层:

上盘相对上升或下盘相对下降的断层。

辗掩断层一般规模巨大,常有时代较老的地层被推覆到时代新的地层之上,形成推覆构造。

逆冲推覆构造发育地区遭受强烈侵蚀切割,将部分外来岩块剥蚀掉而露出下伏原地岩块。

 在一片外来岩块中露出一小片由断层圈闭的原地岩块,常常是较老地层中出现一小片由断层圈闭的较年轻地层,这种现象称为构造窗。

如果剥蚀强烈,外来岩块被大片剥蚀,只残留小片孤零零的外来岩体,称为飞来峰。

飞来峰表现为原地岩块中残留一小片由断层圈闭的外来岩块,常常是较年轻的地层中残留一小片由断层圈闭的较老地层。

飞来峰常常成为陡立的山峰。

平移断层:

两盘沿断层走向相对移动的断层。

(二)断层的野外鉴别与研究

 1.构造上的标志(构造线不连续)

2.地层上的标志(地层的重复或缺失)

 3.断层的伴生现象

  牵引弯曲、擦痕、摩擦镜面、滑动槽子等也是帮助判断断层存在的标志

4.地貌、水文地质和植被上的标志

(1)断层崖、断层三角面、大裂谷

(2)串珠状的湖泊或洼地,泉水的带状分布,常表明有大断带存在

 (3)正常延伸的山脊突然错断,正常流径的河流突然产生急转弯〈断层两盘相对平移〉

(4)植物也可作为参考,有时沿断层两侧因岩性不同,而生长截然不同的植物群落,有时则在断层带上生长着特殊的植物

(四)断层两盘相对运动方向的判别 

1.根据两盘地层的新老关系

2.褶曲核部地层宽度的变化:

背斜上升盘核部地层变宽;向斜上升盘核部地层变窄

3.根据牵引现象:

牵引现象的弧形突出弯曲方向指示本盘运动方向

4.根据标志层的错动5.断层角砾

6.擦痕(断面上平行而密集的沟纹)和阶步(擦痕及镜面末端常出现的“坎”)镜面(断面上局部平滑而光亮的面)

7.符号(在地质图上,断层一般用粗红线醒目地标示出来,断层性质用相应符号表示)

(五)确定断层的形成时期

利用不整合接触关系;利用断层与各类地质体的切割关系

(六)研究断层在工程上的意义:

1.断层可增大岩石的透水性和含水性;断层的交叉处常是地下水出露的地段;2.断层可以降低岩石的坚固性和稳定性,造成隧道工程、矿井工程或坝基等塌陷的危险。

4.5 地质构造对工程建筑物稳定性的影响

一、边坡与地质构造的关系

边坡中的各种结构面对斜坡稳定性有着重要的影响。

特别是软弱结构面与斜坡临空面的关系,对斜坡稳定起着很大作用。

1.平叠坡:

主要软弱结构面为水平的。

这种斜坡一般比较稳定。

2.顺向坡:

软弱结构面的走向与边坡面的走向平行或比较接近,且倾向一致的边坡。

(边坡倾角小于岩层倾角时稳定,反之不稳定)

  3.逆向坡:

软弱结构面的倾向与坡面倾向相反,这种边坡一般是稳定的。

  4.斜交坡:

软弱结构面与坡面走向成斜交关系。

其交角越小,稳定性越差。

  5.横交坡:

软弱结构面的走向与坡面走向近于垂直。

这类边坡稳定性较好,很少发生大规模的滑坡。

二、隧道与地质构造的关系

 1.水平或倾斜不大的岩层:

较坚硬的厚层岩层中较为稳定、软硬相间的岩层中易发生坍方。

 2.直立岩层:

坚硬岩层、地下水很少,一般是较稳定的;层薄又有软弱夹层,只要有少量的地下水活动,也会造成较大的地层压力,将有掉块和坍塌冒顶的可能。

 3.倾斜岩层:

岩层倾斜角度的大小和岩层的性质是影响隧道稳定性的关键因素(岩层倾角较大且有软弱夹层时易发生顺层滑动)。

 4.褶曲:

在褶曲地段修筑隧道,最好选在翼部通过或横穿褶曲轴。

在选线中对于千枚岩以及粘土岩等地层的褶曲层,应予避开。

因为这些岩层石墨化后形成滑面,易引起滑塌。

 5.断层:

应尽量避开大断裂带;若条件不允许时,线路中线也应与断层走向尽量直交。

三、桥基与地质构造的关系

 1.桥墩位置的布置:

桥墩一般不宜放置在断层破碎带上。

2.桥基的稳定性(岩层的产状、偏力、断层破碎带、软弱带对桥基的稳定性有很大影响)

(1)当岩层产状倾向下游,其中又有软弱夹层时会因水的冲蚀影响到基础的稳定性,如果软弱夹层较厚,会使基础受力不均,产生不均匀沉陷以致发生破裂现象;

 

(2)若地基位于断层破碎带,一般是不稳定的,应加以特别处理,否则会出现不均匀沉陷或产生基础滑动;

 (3)当两种不同岩层接触,其接触面较陡时,基础最好设计在单一岩层上,因接触面一般是软弱带。

4.6 地质图

一、各地质因素在地质图上的反映

(一)地层岩性及地质构造等

 1.水平岩层:

地形等高线与地质界线平行或重合,呈带状分布;

 2.倾斜岩层:

遵从V字形法则;

 3.直立岩层:

在地质图上表现为一条不受地形影响的直线;

 4.褶皱岩层:

地质界线切割地形等高线

 5、断层:

在地质图上通常用红色的或较粗的线醒目地表示断层,在断层线上,一般还用符号说明断层的类型和产状。

(二)各种接触关系在地质图上的表现

1.整合接触:

时代连续,地质界线呈平行带状分布;

 2.平行不整合:

时代不连续,地质界线呈平行带状分布;

 3.角度不整合:

新地层的地质界线遮断了老地层的地质界线,中间有地层缺失;

 4.侵入接触:

侵入体的界线破坏了围岩界线的完整性;

5.沉积接触:

沉积岩的露头界线折断了侵入体的边界线。

 

1.水平枢纽,轴面倾斜,P2之后形成的倾斜背斜;

2.F1断层,逆断层>45°,属冲断层,在背斜后形成,形成于P2之后,J之前;

3.接触关系:

整合:

C~P1,P1~P2平行不整合:

C~O2,O2~C角度不整合:

P1~J,P2~J,P2~K,C~J,J~K

第五节 岩石和岩体的工程性质

一、岩石的工程性质

1、物理性质:

密度(ρ)和重度(γ):

ρ、ρsat、ρd(γ、γsat、γd)等

颗粒密度(ρs)和比重(ds):

ds=ρs/ρw

孔隙比(e)与孔隙度(n):

裂隙率(KT)

(ρ、ρs↑,n、e↓,岩石的工程性质↑)

2、风化作用

地表及地面以下一定深度的岩石,在气温变化、水溶液、气体及生物等各种营力的作用下,逐渐产生裂隙、发生机械破碎和矿物成分的改变,丧失完整性的过程。

(1)物理风化:

岩石在自然因素作用下,发生机械破碎,而无明显的成分改变

(岩石的热胀冷缩、冰劈作用、盐类结晶的撑裂作用、岩石的释荷)。

(2)化学风化:

地表岩石受水、氧及二氧化碳的作用而发生化学成分的变化,发生破碎并产生新矿物的作用(溶解作用、水化作用、水解作用、氧化作用、碳酸化作用)。

(3)生物风化:

由于生物的活动对岩石与矿物所引起的破坏作用,包括机械破坏与化学破坏。

影响岩石风化的因素:

1、岩石成因:

岩石的形成环境与目前所处的环境的差异小,则抵抗风化的能力就强,反之则容易风化。

沉积岩>岩浆岩和变质岩

沉积岩:

碎屑岩>化学岩和生物岩岩浆岩:

酸性岩>基性岩变质岩:

浅变质>深变质

3、矿物成分

 岩浆岩抗风化能力的强弱与矿物从岩浆中分异出来的顺序相反;单矿岩的抗风化能力强于复矿岩;浅色矿物(如正长石)抗风化能力强于暗色矿物(如:

橄榄石等);同种元素在不同的矿物中抗风化能力不同(如石灰岩中的Ca易风化,而斜长石中的Ca相对难风化)。

4、结构和构造

 从结构上看,抗风化能力:

均匀、细粒结构>粗粒结构;等粒结构>斑状结构;隐晶质岩石最不易风化;基底式胶结>孔隙式胶结;Si质胶结>Ca质胶结>泥质。

 

从构造上看,抗风化能力:

致密的块状岩石>各向异性的层理、片理状岩石;

  厚层岩石>薄层状岩石。

5、地质构造:

褶曲轴部、断层破碎带及其附近裂隙密集的地方,岩石易风化。

影响岩石工程性质的主要因素:

1.岩石性质:

成因、矿物成分、结构、构造2.地质构造;3.风化作用(风化的程度);4.水的作用(①天然的溶剂②天然的润滑剂)

防治风化的措施:

1.向岩石孔隙、裂隙中注浆,提高岩石的整体性和强度;

2.在岩石表面喷抹水泥砂浆、沥青或用石灰-水泥砂浆封闭岩面;

3.清除厚度不大的严重风化层;

4.若严重风化层厚度较大不能全部清除时,对于地基工程可采用桩基穿透风化层落在新鲜岩石上;边坡、隧道工程可根据风化层厚度和风化程度采用加强支护、支挡、衬砌等措施。

二、岩体工程地质特性

整体块体状结构:

强度高,各向同性,抗风化能力强.

层状结构:

强度较高,各向异性,层间滑动.

碎裂结构:

强度低,完整性差.

散状结构:

强度最差,碎石类土,各向异性..

第三章  地下水

(一)地下水的两种存在形式:

岩石“骨架”中的水:

矿物结合水,如沸石水、结晶水和结构水。

岩石空隙中的水:

结合水(吸着水、薄膜水)、重力水、毛细水、固态水和气态水。

1.气态水:

水蒸气状态。

不能直接被利用,也不能被作物吸收,但通过自身的迁移和蒸发凝结可以改变地下水的分布。

2.结合水:

由于静电引力作用,吸附在岩石颗粒表面的水。

根据结合的紧密程度的不同,结合水可分为吸着水和薄膜水

吸着水(强结合水):

吸附在岩石颗粒的表面较近处

特点:

a、水在岩石颗粒表面结合非常紧密,吸附力达10000个大气压,近似于固态,不同于一般的液态水。

b、很难用机械的方法把它与颗粒分开,只有当空气中的饱和差很大或105℃才能将他们分开

c、不受重力支配,不能溶解盐类,不能导电、不能传递静水压力

d、密度大,2.0g/㎝3

e、水量小,不能被植物吸收

f、具有极大的粘滞性和弹性

薄膜水(弱结合水):

吸附在岩石颗粒的表面较远处

特点:

a、水分子离岩石颗粒表面越远,结合力越小。

b、当空气相对湿度达到饱和时,能将他们分开

c、不受重力支配,不能导电、不能传递静水压力

d、密度和普通水差不多,但具有极大的粘滞性

e、有较低的溶解盐能力

结合水的含量取决于岩石颗粒的表面积,岩石颗粒越细,颗粒的表面越大,结合水含量约大;反之,越小。

3.毛细水(半自由水)

存在于细小的裂隙和孔隙中的水,不受颗粒表面的静电应力影响,但受表面张力和重力影响。

4.重力水(研究的主要对象)

在重力作用下能自由活动的地下水

5.固态水(冰)

(二)岩石的水理性质

1.容水性(岩石容纳水的能力)

2.持水性(岩石保持水的能力,依靠分子引力和毛细力)

3.给水性(岩石排出水的能力)

4.透水性(岩石透过水的能力)

透水性取决于:

岩石空隙的大小;孔隙的多少及形状;颗粒的分选程度。

颗粒越大,分选性越好,透水性越强;反之,越差。

衡量指标:

渗透系数K

透水岩石----砂、砾石、卵石、裂隙和溶隙发育的坚硬岩石

半透水岩石----粉质粘土、粉土、黄土、裂隙和溶隙不太发育的坚硬岩石

不透水岩石----粘土、淤泥、裂隙和溶隙不发育的坚硬岩石

(三)含水层和隔水层

含水层:

能透过并给出相当数量水的岩层。

隔水层:

不能透出并给出水,或透出给出水量较小的岩层。

构成含水层的基本条件:

a、岩层具有容纳重力水的空隙(先决条件)

b、有储存和聚集地下水的地质条件(空隙岩层下有隔水层,使水不能下漏;水平方向有隔水阻挡,以免水全部流空)

c、具有充足的补给来源(补给来源决定了含水量的多少和供水保证程度)

(四)地下水对建筑工程的不良影响主要有:

1、降低地下水会使软土地基产生固结沉降;

2、不合理的地下水流动会诱发某些土层出现流砂现象和机械潜蚀;

3、地下水对位于水位以下的岩石、土层和建筑物基础产生浮托作用;

4、某些地下水对钢筋混凝土基础产生腐蚀。

(三)上海的文化对饰品市场的影响

五、创业机会和对策分析

 

土的相关物理性质系数的换算关系:

综上所述,DIY手工艺品市场致所以受到认可、欢迎的原因就在于此。

我们认为:

这一市场的消费需求的容量是极大的,具有很大的发展潜力,我们的这一创业项目具有成功的前提。

(2)物品的独一无二

 

附件

(二):

调查问卷设计

1996年“碧芝自制饰品店”在迪美购物中心开张,这里地理位置十分优越,交通四通八达,由于位于市中心,汇集了来自各地的游客和时尚人群,不用担心客流量的问题。

迪美有300多家商铺,不包括柜台,现在这个商铺的位置还是比较合适的,位于中心地带,左边出口的自动扶梯直接通向地面,从正对着的旋转式楼梯阶而上就是人民广场中央,周边4、5条地下通道都交汇于此,从自家店铺门口经过的90%的顾客会因为好奇而进去看一下。

(2)物品的独一无二

 

(四)大学生对手工艺制品消费的要求

手工艺制品是我国一种传统文化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