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用人体解剖学教学大纲.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2588306 上传时间:2023-06-06 格式:DOCX 页数:48 大小:35.5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艺用人体解剖学教学大纲.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8页
艺用人体解剖学教学大纲.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8页
艺用人体解剖学教学大纲.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8页
艺用人体解剖学教学大纲.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8页
艺用人体解剖学教学大纲.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8页
艺用人体解剖学教学大纲.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48页
艺用人体解剖学教学大纲.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48页
艺用人体解剖学教学大纲.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48页
艺用人体解剖学教学大纲.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48页
艺用人体解剖学教学大纲.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48页
艺用人体解剖学教学大纲.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48页
艺用人体解剖学教学大纲.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48页
艺用人体解剖学教学大纲.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48页
艺用人体解剖学教学大纲.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48页
艺用人体解剖学教学大纲.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48页
艺用人体解剖学教学大纲.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48页
艺用人体解剖学教学大纲.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48页
艺用人体解剖学教学大纲.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48页
艺用人体解剖学教学大纲.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48页
艺用人体解剖学教学大纲.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48页
亲,该文档总共4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艺用人体解剖学教学大纲.docx

《艺用人体解剖学教学大纲.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艺用人体解剖学教学大纲.docx(4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艺用人体解剖学教学大纲.docx

艺用人体解剖学教学大纲

雕塑专业基础课教学大纲

《中国视觉艺术史》教学大纲(略)

课程编码:

ART201学时数:

36

《外国视觉艺术史》教学大纲(略)

课程编码:

ART202学时数:

36

《艺术概论》教学大纲(略)

课程编码:

ART203学时数:

36

《立体构成》教学大纲(略)

课程编码:

ART323学时数:

40

《平面构成》教学大纲(略)

课程编码:

ART323学时数:

40

《色彩构成》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

ART248学时数:

40

一、课程的性质、目的及要求

本课程为设计基础课。

该课研究和探讨新的绘画写生方式,以建立绘画写生与艺术设计之间的关系,它是在面对客观物质的感性基础上,强化主观和理性的设计意识,是以设计专业的造型需要和思维发展为取向,其训练目的在于为艺术设计服务。

二、教学内容、要点和课时安排

第一章色彩归纳写生的认识(4学时)

第一节色彩归纳写生的概念

第二节一般性绘画写生与色彩归纳写生的区别

一、在观察方法上

二、在创作观念上

三、在表现方法上

四、在艺术风格上

第二节设计色彩的特性

第二章训练内容、表现特征及研究要点(12学时)

第一节训练内容

一、色彩静物归纳写生

二、色彩风景归纳写生

三、色彩人物归纳写生

第二节表现特征

一、化冗繁为简化

二、化杂乱为条理

三、化立体为平面

第三节研究要点

一、构图

二、构形

三、构色

第三章写实性归纳写生(12学时)

第一节构图意匠

第二节构形

一、立体化

二、整体感

三、秩序化

第三节构色意匠

一、分阶法

二、限色法

第四章平面性归纳写生(12学时)

第一节客观性平面归纳写生

一、构图意匠

二、构形意匠

三、构色意匠

第二节主观性平面归纳写生

一、构图意匠

二、构形意匠

三、构色意匠

第三节关于写生变形

一、变形的手法

二、变形的类型

三、教学方法

课堂图片讲解与写生训练相结合。

四、成绩评价方式

命题考试,并辅以平时作业。

五、主要参考书目

1、约翰内斯·伊顿:

《色彩艺术》,上海世界图书出版公司,1999年版。

2、冯健亲:

《色彩:

理论、实践、修养》,江苏美术出版社,1994年版。

 

《素描人体》教学大纲(包括素描头像和速写)

课程编号:

ART249250学时数:

160

一、课程性质、目的和要求

素描人体课是具象造型艺术基础教学中最终要的部分,它的学习成绩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学生日后在具象造型艺术领域的发展,其训练目的在于通过大量长期的人体训练掌握造型艺术的基础规律,使熟练地掌握人体造型的塑造技巧,甚至以人体为载体进行艺术创作。

人体素描对雕塑学习者来说尤为重要。

二、教学内容、要点和课时安排

第一章绪论(5学时)

第一节人体素描在具象造型艺术中的意义

一、基本的人体结构简介

二、基本的材料与技巧

第二章男人体素描(60学时)

第一节动态的设定

第二节作画角度的选择

第三节构图的合理性

第四节动态与重心的关系

第五节形体与解剖的饿关系

第六节明暗与形体的关系

第七节局部与整体的关系

第三章女人体素描(60课时)

第一节古典主义动态研究

第二节构图研究

第三节女人体的形态特征

第四节女人体的动态韵律感

第五节传统绘画技巧的运用

第六节新具象动态研究

第七节现代绘画材料的运用

第八节线性因素的运用

第九节线与形体的统一

第十节形体结构与整体的完整统一

第四章老年人体(35学时)

第一节人体骨骼研究

第二节人体骨骼与肌肉质感研究

第三节线性表现因素运用

第四节形体结构与艺术结构的转换实践

三、教学方法

本课程以讲授、辅导为主,同时结合大量的优秀素描人体作品欣赏,着重培养学生的造型意识,提高学生的艺术修养。

四、成绩考试方法

以随堂作业为主,结合平时作业进行打分。

五、主要参考书目

1.H.H.阿纳森(美):

《西方现代艺术史》,1999年版。

2.王华祥:

《再识大师》,河北美术出版社,2001年版。

3.(法)葛塞尔著:

《罗丹艺术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

 

《艺用人体解剖学》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

ART251学时数:

36

一、课程性质、目的和要求:

《艺用人体解剖学》是美术专业教学中的一门必修基础课。

在艺术实践中,人往往是表现的主体。

古今中外,无论是绘画还是雕塑,人的形象是占有极大的比例的。

因此,了解人的基本结构,比例及运动变化规律在美术教学中就十分重要了。

通过学习要求学生掌握人体的基本结构关系,人体的比例,局部和整体的结构关系,骨骼和肌肉的位置、名称、运动规律、功能和作用,人体的运动规律和透视等。

从而使学生掌握人体复杂的运动及外部形态中的基本规律,理性的分析人体的结构,准确的表现局部和整体的结构关系。

为人体课训练及今后的艺术实践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教学内容、要点和课时安排

第一章人体基本结构的概括(2学时)

第一节一竖、两横、三体积、四肢

第二节人与动物脊椎的区别

第三节脊柱线

第四节人体运动中的脊柱线

第五节两横

第六节三体积

第七节三体积的位置变化

第八节四肢

第二章人体比例(2学时)

第一节男女成人的比例

第二节头与身体各部分的比例

第三节人体各种姿势的比例

第四节人体的深度比例测定

第三章人体形体结构的分解与组合(4学时)

第一节人体结构的基本描述

第二节人体形体结构的分析

第三节人体躯干的形体结构分析

第四节人体躯干的形体结构分析(背面)

第五节上肢的形体分析

第六节肩部形体的分析

第七节上肢的形体连接

第八节下肢的形体分析

第四章人体局部解剖(14学时)

第一节脊柱

第二节躯干的骨骼和肌肉

第三节女性的乳房

第四节男女躯干的差别]

第五节头部的骨骼、肌肉和形体结构

第六节表情

第七节眼、耳、口、鼻

第八节头部形态的不同类型

第九节颈部的形体结构

第十节上肢的骨骼、肌肉和外形

第十一节手部的骨骼、肌肉和结构

第十二节下肢的骨骼、肌肉和外形

第十三节骨盆

第十四节足部的骨骼、肌肉和结构

第五章人体运动规律(5学时)

第一节重心、重心线和支撑面

第二节重心位置的变化与平衡

第三节重心离开支撑面和超越支撑面的动作

第四节人体运动由大关节带动小关节的顺序规律

第五节人体整体运动的协调与配合

第六节人体关节的运动规律

第七节人体运动中肌肉的变化

第八节人体运动中的动态线

第九节人体动态的基本倾向分析

第六章人体透视(4学时)

第一节立方体透视在人体透视中的应用

第二节视高与人体透视

第三节圆形透视在人体关节活动轨迹线变化中的应用

第四节人体局部形态的透视变化

第五节人体同一姿势的不同角度的透视变化

第六节人体各部分形体的组合与连接的透视变化

第七节人体各部分透视变化举例

第七章人体的生长发育和衰老(3学时)

第一节头部骨骼和形态的年龄差异

第二节人体各个时期的体态和比例的变化

第三节婴幼儿的体态特征

第四节青少年的体态特征

第五节成年与青少年的体型比较

第六节老人的体态特征

第八章人体的体型差别(2学时)

第一节男性人体的不同体型

第二节女性人体的不同体型

第三节人体的脂肪分布

三、教学方法

本课以讲授为主,同时结合图片、幻灯机课堂演示,要求学生在课堂上与老师共同完成演示过程,以求达到学生与老师互动的教学效果,从而使学生尽量在课堂上消化所学内容,透彻的理解和运用解剖知识,以求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四、成绩考核方法

卷面笔试

五、教材和主要参考书目

1.(美)罗伯特·贝弗利·黑尔、(美)特伦斯·科伊尔:

《艺用解剖》,中国青年出版社,2002年版。

2.[美]伯里曼著:

《伯里曼人体结构绘画教学》,广西美术出版社,2003年版。

《电脑应用软件基础》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

ART324、325学时数:

80

一、课程性质、目的和要求

本课程是雕塑专业的专业基础课之一,目的是掌握一定的软件应用知识,为雕塑专业的学习起到辅助作用。

二、教学内容、要点和课程安排

1、photoshop7.0

第一章photoshop7.0功能概论(2学时)

第二章photoshop7.0的使用基础(5学时)

第三章图像编辑与修饰(6学时)

第四章应用图层(5学时)

第五章应用通道(6学时)

第六章图像色彩和色彩调整(6学时)

第七章使用虑镜(5学时)

第八章图像处理和自动化(5学时)

2,3Dmax.4

第一章效果制作过程(15学时)

第一节模型制作过程

一、模型分析阶段

二、模型制作阶段

第二节材料和灯光制作

一、材料制作

二、灯光制作

三、材料和灯光的互相影响

第三节试图和渲染制作阶段

一、视图制作阶段

二、渲染制作阶段

三、后期制作阶段

四、环境配置

五、整体效果调整第二章初识3dmax4

第二章初始3dmax4(25学时)

第一节工作界面简介

一、下拉菜单

二、标签工具栏

三、命令版面

四、状态栏

五、时间控制器

六、视窗控制器

第二节工作环境设置

一、设置屏幕布局

二、单位设置

三、设置兰格和目标捕捉

四、配置文件路径

第三节常用建模命令

一、二维绘图命令

二、三位建模命令

第四节常用编辑操作

一、选择操作

二、组群操作

三、变化操作

四、复制操作2.5.1样条曲线编辑

第五节三维图形编辑命令

一、editmesh(编辑网格图形实体)

二、editpatch(编辑面片与形实体)

三、bend(弯曲)

第六节光源与材质

一、光源

二、材质

第七节视图与渲染

一、视图

二、渲染

三、教学方法

本课程采用讲解、上机操作练习结合的方法讲授。

四、成绩考核方法

作业作品测试为主,笔试为辅。

五、教材与主要参考书目

中文版人民邮电出版社编:

《跟我学photoshop7.0》,中文版人民邮电出版社,2000年版。

人民邮电出版社编:

《3dsmax4建筑与室内设计》,人民邮电出版社,2002年版。

雕塑专业主干课教学大纲

《素描人体》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

ART252253学时数:

80

一、课程性质、目的和要求

本课程是雕塑专业的主干课程之一,素描人体课是具象造型艺术基础教学中最重要的部分,它的学习成绩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学生日后在具象造型艺术领域的发展,人体素描对雕塑学习者来说尤为重要。

在这阶段的学习中,结合专业特点,重点强调在熟练掌握解剖知识和了解运动规律基础上,整体概括地塑造形体,突出形体结构的面性,方向与体谅感。

二、教学内容、要点和课时安排

第一章绪论(5学时)

第一节体素描在具象造型艺术中的意义

第二节基本的人体结构简介

第三节基本的材料与技巧

第二章男人体素描(30学时)

第一节动态的设定

第二节作画角度的选择

第三节构图的合理性

第四节动态与重心的关系

第五节形体与解剖的关系

第六节明暗与形体的关系

第七节局部与整体的关系

第八节塑造量感

第三章女人体素描(20课时)

第一节古典主义动态研究

第二节构图研究

第三节女人体的形态特征

第四节女人体的动态韵律感

第五节传统绘画技巧的运用

第六节新具象动态研究

第七节现代绘画材料的运用

第八节线性因素的运用

第九节与形体的统一

第十节形体结构与整体的完整统一

第十一节结合专业特点整体概括处理

第四章老年人体(25学时)

第一节人体骨骼研究

第二节人体骨骼与肌肉质感研究

第三节线性表现因素运用

第四节形体结构与艺术结构的转换实践

第五节在手法上寻找与雕塑专业的结合

三、教学方法

本课程以讲授、辅导为主,同时结合大量的优秀素描人体作品欣赏,着重培养学生的造型意识,提高学生的艺术修养。

必要时穿插速塑练习。

四、成绩考试方法

以随堂作业为主,结合平时作业进行打分。

五、教材与主要参考书目

1.(美)H.H.阿纳森:

《西方现代艺术史》,1986年版。

2.王庆祥:

《再识大师》,河北美术出版社,2001年版。

3.(法)葛塞尔著:

《罗丹艺术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

《1/2男女人体泥塑》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

ART254学时数:

40

一、课程性质、目的和要求:

1/2人体泥塑课是研究人体运动规律、比例关系及人体结构、形体的综合训练课程,是雕塑专业的重要课程。

人体结构是比较复杂的,完成一件好的作品也是比较艰苦的研究和探索过程。

通过1/2人体泥塑的学习,使同学们掌握人体的运动规律及结构关系。

二、教学内容、要点和课时安排

第一章人体运动规律、动与静的关系(5学时)

第二章人体解剖与塑造人体(10学时)

第三章正确的观察方法——整体观察(10学时)

第四章形体的分析与形体的概括(10学时)

第五章强化空间意识000(5学时)

三、教学方法

实践、讲授、演示

四、成绩考核方法

考试,以学生所完成的作品综合评分

五、主要参考书目:

1.贾彤福、王熙儒、李骥编著:

《人体·人体结构·人体艺术》,高等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

2.《希腊雕塑》,[GREEKSCULPTURE],1988年版。

《2/3人体泥塑》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

ART255学时数:

40

一、课程性质、目的和要求

2/3人体泥塑课程是在1/2人体泥塑基础上的延伸,体量增大了,相对难度增大了,要求也更高了。

二、教学内容、要点和课时安排

第一章掌握人体的运动规律、理解动与静的内在逻辑关系(5学时)

第二章熟悉人体解剖、并在雕塑人体时运用自如(10学时)

第三章掌握正确的观察方法,理解从大处着眼的意义(10学时)

第四章形体的分析与与概括的关系及意义(10学时)

第五章空间意识的再强化(5学时)

三、教学方法

实践、讲授、演示

四、成绩考核方法

考试,以学生所完成的作品综合评分

五、主要参考书目

1.艺用人体解剖[美],2000年版。

2.布朗库西[意],2002年版。

3.德加雕塑[法],2000年版。

《泥塑头像(包括石膏像素描)》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

ART256学时数:

40

一、教学性质、目的和要求

泥塑头像是对真实人物的写生作业,属于雕塑艺术的基础课程。

目的是通过对真实人物的观察塑造对空间比例形体,形体与形体之间的关系有深入的认识,并对人物性格,特征,有所感觉。

同时了解泥性及手感。

二、教学内容、要点和课时安排

第一章女性青年(20学时)

第二章男性青年(20学时)

三、教学方法

实践、讲授、演示

四、成绩考核方法

考试,以学生所完成的作品综合评分

五、主要参考书目

1.[法]罗丹口述葛赛尔记《罗丹艺术论》,人民美术出版社,1978年版。

2.罗丹[法]陈允鹤编:

人民美术出版社,1981年版。

3.布德尔[法]陈允鹤编:

人民美术出版社,1981年版。

4.《亨利·摩尔艺术全集》,艺术家出版社[台],1990年版。

《浮雕》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

ART257学时数:

40

一、教学性质、目的

浮雕是与建筑紧密联系的随着当前经济的飞速发展,新建筑的落成,浮雕也进入了它的黄金时代。

新的材料、新的形式、新的方法、新的理念注入了浮雕的新的生命。

因此,浮雕课显得尤为重要。

二、教学内容与课程安排

第一章国古代雕塑研究(4学时)

第二章写生静、动植物、衣纹、人物头像(6学时)

第三章不同材料的尝试(12学时)

第四章浮雕创作、草图及泥稿(18学时)

三、教学方法

实践、讲授、演示

四、成绩考核方法

考试,以学生所完成的作品综合评分

五、主要参考书目

1.孙振华编著:

《中国雕塑史·图像手册·雕塑卷》,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03年版。

2.人民美术出版社编:

《中国美术全集·雕塑卷》,人民美术出版社,1988年版。

《泥塑着衣》教学大纲

课程编码:

ART326学时数:

40

一、教学性质、目的

着衣人物是塑造和表现人物和情节的重要环节,目的是在学生前阶段的人体塑造的基础上,进行衣着和道具的研究。

并且通过概括和处理追求起表现力和个性风格。

二、教学内容、要求

第一章泥塑2/3人体写生(10学时)

第二章泥塑2/3人体衣纹与道具研究(10学时)

第三章整体调整(20学时)

三、教学方法

实践、讲授、演示

四、成绩考核方法

考试,以学生所完成的作品综合评分

五、主要参考书目

1.啸声编著:

<<20世纪欧美具象艺术---祖尼加>>,江西美术出版社,1995年版。

2.潘绍棠编:

<<世界雕塑全集东方下册>>,河南美术出版社,1988年版。

3.<<罗丹>>,人民美术出版社,1981年版。

《雕塑基础材料课(石、木、金属)》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

ART258学时数:

40

一、课程性质、目的和要求:

本课在前一段课的基础上研究石、木及钢板的综合运用手段。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掌握三种材料的基本特性,在此基础上利用材料本身的特性为主要语言,以自己理解的方式进行创作。

要求符合材料本身的固有特性,利用三种材料的相互作用创作出具有一定视觉冲击力的作品。

二、教学内容、要点和课时安排:

第一章作品形式、内容、表现手段及材料的确定(4学时)

第一节学生提出自己的选题(草稿,要求三种以上方案)

第二节文字说明、材料选择及实施方案

第三节对选题进行修改、完善

第四节可行性论证

第五节确定选题、文字说明,完善材料的选择和事实方案

第二章泥稿的制作及模具的翻制(视选题而定,可不要此项过程)(4学时)

第三章制作混凝土形(没有锻造的必要时可不要此项过程)(6学时)

第四章准备和熟悉工具(视制作手段而定)(8学时)

第一节氧气、乙炔及其他气焊工具的准备

第二节气焊的使用维护及安全保护

第三节交流电焊机的使用维护及安全保护

第四节氩弧焊的使用及安全保护

第五节裁板和锻造工具的准备

第六节金属切割工具的使用维护及安全保护

第七节木雕工具的准备

第八节电锯的使用维护及安全保护

第九节石雕工具的准备

第十节电动石雕工具的使用维护及安全保护

第五章材料、焊条和其他小料的准备(6学时)

第六章实施方案及材料连接技术的把握(6学时)

第七章修整及表面处理(6学时)

三、教学方法

实践、讲授、演示

四、成绩考核方法

考试,以学生所完成的作品综合评分

五、教材和主要参考书目

1.潘绍棠著:

《世界雕塑全集》,河北美术出版社,2002年版。

《世界雕塑简史》教学大纲

课程编码:

ART459学时数:

40

一、课程性质,目的和要求

本可成为雕塑专业的专业主干课执纪初专业理论课。

目的是坚守最基本的主要是学知识。

二、教学内容,要点和课程安排

第一章古代雕塑艺术(10学时)

第一节史前雕塑艺术

第二节古埃及雕塑艺术

第三节古希腊和古罗马雕塑艺术

第四节古代东方雕塑艺术

第五节古代每周雕塑艺术

第六节古代非洲雕塑艺术

第二章近代雕塑艺术(10学时)

第一节欧洲中世纪建筑与雕塑艺术

第二节欧洲文艺复兴

第三节巴洛克艺术和洛可可风

第四节法国和意大利为代表的欧洲学院派雕塑艺术

第五节吕德和卡尔波为代表的新古典主义

第六节近代远东雕塑艺术

第七节前苏联的纪念性雕塑艺术

第三章现代雕塑艺术(20学时)

第一节罗丹与罗素

第二节印象派于表现主义

第三节现代雕塑派别脉络

一、马约尔与现代学院雕塑艺术

二、布鲁德尔与现代装饰雕塑

三、布朗库西与极少主义

四、穆西娜与前苏联纪念性雕塑艺术

第四节二战前后

一、毕加索与立体派的雕塑艺术

二、亨利。

摩尔

三、马里尼与曼祖

四、查德金与贾格梅蒂

第五节当代雕塑艺术

一、欧洲工业革命与包豪斯

二、米罗与超现实主义雕塑

三、杜尚与装置艺术

四、克莱因与极少主义

五、达达艺术与欧普艺术

六、未来主义

七、波伊于斯与行为艺术和观念艺术

八、波普艺术与美洲当代雕塑艺术

九、考尔德与活动雕塑

十、美国为代表的当代环境艺术和水火光电等性语言的运用

十一、后现代建筑

十二、当代中国雕塑艺术

三、教学方法

课堂讲授和电子教学为主

四、成绩评定方法

每人一篇论文,自拟题目,评判文章

五、教材及参考书目

1.《SwlptureFormAntiquitytoprexntday》,GeorgesDukyJeenLuckDawid(Spanish)fo2.1

2.汝信著:

《全彩西方雕塑艺术史》,宁夏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3.王黎明著:

《西方现代雕塑》,山东美术出版社,2001年版。

4.潘绍棠著:

《世界雕塑全集》,河南美术出版社,1990年版。

《西方现代雕塑建筑史》

课程编码:

ART460学时数:

20

一、课程性质,目的和要求

本课程是雕塑专业的雕塑主干课程之一,目的是了解西方现代建筑雕塑的发展脉络,渊源关系和赏析作品,从而培养专业和专业以外的综合审美修养。

提高鉴赏力和创造力。

二、教学内容,要点和课程安排

第一章西方工业革命与包豪斯(4学时)

第二章西方现代建筑与后现代建筑史(6学时)

第三章西方现代建筑与后现代建筑同西方雕塑义的渊源关系(10学时)

第一节雕塑家的建筑情结---布鲁德尔

第二节建筑师的雕塑情结---安东尼奥。

高迪

第三节雕塑艺术与建筑艺术的结晶---盖里

第四节当代的综合美学观

三、教学方法

课堂讲授,讨论

四、成绩评定方法

每人一篇论文,自拟题目,评判文章

五、教材及参考书目

1.《SwlptureFormAntiquitytoprexntday》,GeorgesDukyJeenLuckDawid(Spanish)fo2.1

2.汝信著:

《全彩西方雕塑艺术史》,宁夏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3.王黎明著:

《西方现代雕塑》,山东美术出版社,2001年版。

4.潘绍棠著:

《世界雕塑全集》,河南美术出版社,1990年版。

《后现代主义雕塑研究》教学大纲

课程编码:

ART461学时数:

20

一、课程性质、目的和要求

后现代主义雕塑研究课侧重于雕塑的创作方法论这一角度,它体现在对于材料的使用,对于空间的关注以及艺术题的转变三个方面上,本课程所侧重的就是这三个方面的渊源流变,艺术题由形式扩展到社会、政治、性别与文化的差异和大众文化这些上层建筑中,本课的目的在于使学生们了解当代的世界美术及世界的雕塑艺术动向,使学生认清自己的方向了解自己的能力,为今后的发展选择道路。

二、教学内容、要点和课时安排

第一章结论(2学时)

第一节“后现代”思考

第二节后现代雕塑的三个方面

第三节后现代中雕塑与完置关于

第二章追根溯源(4学时)

第一节在大师们对后现代的意义

第二节战争的遗产

第三节被遗忘的财富

第三章工匠传统与工业因素(6学时)

第一节关刻时刻

第二节金额材料的运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