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复习总结之文言文阅读.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2589729 上传时间:2023-06-06 格式:DOCX 页数:34 大小:34.1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考复习总结之文言文阅读.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4页
中考复习总结之文言文阅读.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4页
中考复习总结之文言文阅读.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4页
中考复习总结之文言文阅读.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4页
中考复习总结之文言文阅读.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4页
中考复习总结之文言文阅读.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4页
中考复习总结之文言文阅读.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4页
中考复习总结之文言文阅读.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4页
中考复习总结之文言文阅读.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4页
中考复习总结之文言文阅读.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4页
中考复习总结之文言文阅读.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4页
中考复习总结之文言文阅读.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4页
中考复习总结之文言文阅读.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4页
中考复习总结之文言文阅读.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4页
中考复习总结之文言文阅读.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4页
中考复习总结之文言文阅读.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4页
中考复习总结之文言文阅读.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4页
中考复习总结之文言文阅读.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4页
中考复习总结之文言文阅读.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4页
中考复习总结之文言文阅读.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4页
亲,该文档总共3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考复习总结之文言文阅读.docx

《中考复习总结之文言文阅读.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考复习总结之文言文阅读.docx(3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中考复习总结之文言文阅读.docx

中考复习总结之文言文阅读

中考复习之文言文阅读

江西省临川区罗湖中学邱员太

学习目标搜索

 1.掌握语句朗读的节奏;

2.理解常见实词的含义;

3.了解常见虚词的用法;

4.把握常见的特殊句式;

5.领会文章的基本内容;

6.表达自己的阅读体会。

①②③④

 自学方法点击

 1.掌握语句朗读的节奏

 2.理解常见实词的含义

 “观千剑而识器,操千曲而晓声”,考生只有掌握了大量的文言实词,才能学好文言文,才能在中考中立于不败之地。

实词是复习的重点,也是考试的重点,以下几个问题必须弄懂弄通。

 ⑴通假字:

通假是通用、借用的意思。

古汉字通假的主要特点是借音同或音近的字来代替本字。

例如:

 ①满坐(同“座”)寂然,无敢哗者。

②便要(同“邀”)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③寒暑易节,始一反(同“返”)焉。

④政通人和,百废具(同“俱”)兴。

 辨析通假字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

 ①依据字音,求得本字。

例如在《陈涉世家》中“为天下唱,宜多应者”一句中的“唱”字,用它的本义和引申义都解释不通,但从音同和音近方面方面去寻找本字,找到“倡”字就讲通了。

 ②凭借字形,求得本字。

例如在《陈涉世家》中“将军身被坚执锐”一句中的“被”字,用它的本义和引申义都解释不通,但从字形相似和相近方面去寻找本字,找到“披”字就讲通了。

 

初中阶段实际上把古今字和异体字都当作了同通假字,对于这个问题,没有必要进行深究。

 考试中一般从三个角度进行,找出句中的通假字、写出它的读音、指出它的意义。

 ⑵古今异义:

随着社会的不断向前发展,有相当数量的词语古今意义发生了变化,这给阅读带来了障碍和困难,为此我们也必须有一个简单的了解。

古今异义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①词义扩大。

例如“江”,古代专指“长江”;“河”古代专指“黄河”。

在现代汉语里,“江”“河”则泛指一般江河水流。

 

②词义缩小。

例如“池”,古代常跟“城”连用,专指“护城河”;现代汉语里则只指“池塘”。

 

③词义转移。

例如“卑鄙”,古代“卑”指地位低,“鄙”指见识浅;现代汉语里是一个词,指“品质恶劣,不道德”。

 

⑶一词多义:

在文言文中,一词多义的情况很多,同一个词,在这个句子里是一个意义,在那个句子里又是一个意义。

一般地说,一词多义的各个义项之间都有一定的联系。

例如:

 

 

①季节,指春夏秋冬:

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②时候、时间、时辰:

明月何时照我还?

③时代:

时移而治不易者乱。

④时机、机会:

机不可失,时不再来。

⑤时运:

是不利兮骓不逝。

⑥按时:

学而时习之。

⑦那时:

时先主屯新野。

⑧时常、经常:

冻风时作。

 

在一个句子里,我们怎样确定一个词的具体意义呢?

 

①养成“词不离句,句不离篇”的习惯。

联系上下文,认真阅读,认真分析,不断增强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②养成平时多积累,多整理的习惯。

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在平时的学习中,把学过的词语进行整理,分门别类加以归纳整理。

 

⑷词类活用:

文言里,有些词可以按照一定的语言习惯,改变它的基本功能,充当别的一类词,这就是词类活用。

如名词、形容词可以活用为动词;动词、形容词可以活用为名词;使动用法、意动用法以及名词作状语等。

初中阶段虽不要求掌握这些名词术语,但在具体的学习中却经常碰到,所以我们应该有一个简单的了解。

下面举几个常见的句子:

 

①名词活用为动词。

例如:

一狼洞(打洞)中;一鼓(击鼓)作气。

②形容词活用为动词。

例如:

亲(亲近)贤臣,远(疏远)小人。

③动词活用为名词。

例如:

尔敢轻吾射(射箭的本领)。

惧有伏(伏兵)焉。

④形容词活用为名词。

例如:

将军身被坚(坚固的铠甲)执锐(锐利的武器)。

⑤名词作状语。

例如:

其一犬(像狗一样)坐于前。

西(向西)行百二十步。

⑥使动用法。

例如:

苦(使……苦恼)其心志,劳(使……劳累)其筋骨。

⑦意动用法。

例如:

不耻(认为……可耻)下问,渔人甚异(认为……奇异)之。

 

3.了解常见虚词的用法

 

4.把握常见的特殊句式

 

古汉语的句法结构和现代汉语基本一致,但由于历史的演变、语言的发展,它们之间也有相异之处,作为初中学生,重点掌握以下四种即可。

 

⑴判断句。

现代汉语一般用“是”表判断,文言文中很少用“是”表示判断,通常情况下用“……者,……也”、“……也”、“……者,……”,或主谓之间用“即”、“乃”、“则”等词语表示判断。

例如:

陈胜者,阳城人也,字涉;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⑵被动句。

文言文中的被动句,常用“于”、“见”、“味”、“见……于”、“为……所”等形式表被动。

例如:

帝感(于)其诚;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

 

⑶倒装句。

所谓“倒装”,是指文言文中有些句子的语序不符合现代汉语的习惯。

主要有四种类型:

 

①主谓倒装。

例如:

甚矣,汝之不惠。

②定语后置。

例如: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③宾语前置。

例如:

何陋之有?

④介宾短语后置。

例如:

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⑷省略句。

例如:

(村人)见渔人,(村人)乃大惊,(村人)问(渔人)所从来,(渔人)具答之。

近几年中考虽未出专门考查文言文句式特点的试题,但从文意的理解、句子的翻译的角度也都考查了这一知识和能力。

掌握文言句式的特点,有助于全面准确理解文意,提高阅读的速度和质量。

 

5.领会文章的基本内容

 

如何领会文章的基本内容,概括出文章的主旨呢?

 

⑴略读全文,猜测文章大意。

中考文言文的选材一般都较为短小,并且都具有一定的故事性,因此,通过略读我们完全可以对文章形成一个初步的印象,为下一步打下一个基础。

 

⑵精读全文,落实词句含义。

猜测了文章的大意之后,我们就要开始落实关键词语和句子的含义,从而全面准确地理解全文,进一步落实开始获得的整体印象。

 

⑶研读全文,概括文章主旨。

在研读阶段,要时时提醒自己,不要脱离“语境”,凭空猜想;不要以偏概全,断章取义,有意无意地贬低或拔高文章的主旨。

 

6.表达自己的阅读体会

 

近几年的中考试题表明,通过阅读表达自己的阅读体会是较为流行的考题,因此在复习中我们必须多加注意,养成勤于思考的习惯。

答题时必须做到两点:

 

①要有感而发。

②要有的放矢。

 

经典妙题回放

 

回放1:

(2003年江西省)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天祥至潮阳,见弘范①,左右命之拜,不拜。

弘范遂以客礼见之,与俱入厓山②,使为书招张世杰。

天祥曰:

“吾不能扞③父母,乃教人叛父母,可乎?

”索之固,乃书所过零丁洋诗与之。

其末有云: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弘范笑而置之。

厓山破,军中置酒大会。

弘范曰:

“国亡,丞相忠孝尽矣,能改心以事宋者事皇上,将不失为宰相也。

”天祥泫然④出涕,曰:

“国亡不能捄⑤,为人臣者死有余罪.况敢逃其死而二其心乎!

”弘范义之,遣使护送天祥至京师,天祥在道不食八日,不死,即复食。

至燕,馆人供张⑥甚盛。

天祥不寝处,坐达旦,遂移兵马司⑦,设卒以守之。

……天祥临刑殊从容,谓吏卒曰:

“吾事毕矣。

”南乡⑧拜而死。

(《宋史?

文天祥传》)

 

【注:

①弘范:

蒙古汉军元帅,率部下抓获文天祥。

②厓(yá)山:

宋末抗元的最后据点。

③扞(hàn):

保卫。

④泫(xuàn)然:

水滴下的样子。

⑤捄(jiù):

同“救”。

⑥供张:

陈设帷帐及一切用具。

⑦兵马司:

主管京师治安的机关。

⑧乡(xiàng):

同“向”】

 

1.用“/”标出下面句子朗读时的停顿处。

 

遣使护送天祥至京师

 

2.解释文中加粗词的意思。

 

(1)书:

(2)涕:

(3)殊:

 

3.弘范“使(天祥)为书招张世杰”,天祥是怎么说的?

又是怎么做的?

请用自己的话回答。

 

4.选出对画线句子“国亡不能捄,为人臣者死有余罪,况敢逃其死而二其心乎!

”意思理解正确的一项。

【 】

 

A.国家灭亡不能拯救,做人臣子的死有余罪,怎么还敢逃脱杀头之罪来表现忠贞不贰之心呢!

B.国家灭亡不能拯救,做人臣子的死有余罪,怎么还敢逃脱杀头之罪而怀有贰心呢!

C.国家灭亡不能拯救,因为大臣死有余罪,怎么还敢逃脱杀头之罪来表现忠贞不贰之心呢!

D.国家灭亡不能拯救,因为大臣死有余罪,怎么还敢逃脱杀头之罪而怀有贰心呢!

 

5.从文中找出能体现弘范敬重天祥的句子。

(不少于两句)

 

6.阅读全文并结合你学过的课文,谈谈文天祥至今仍为人们敬仰的原因。

 

参考答案:

1.遣使/使送天祥/至京师(1分)(只要标对一处即给分,出现读破句不给分)2.

(1)书:

写(书写等)

(2)涕:

眼泪(泪、泪水等)(3)殊:

特别(很、十分等)(3分,各1分)3.天祥说:

“我不能保卫父母,却教别人背叛父母,可以吗?

”他将所写的《过零丁洋》一诗给弘范(以明志)(2分;只要答对意思即给分)4.B(2分)5.弘范遂以客礼见之弘范义之(如能答到“丞相忠孝尽矣”也算对)(2分)15.要求能结合选文并联系所学课文如《过零丁洋》《谈骨气》等阐明文天祥的民族气节。

(2分;言之成理,语句通顺即可)

 

回放2:

(2004年江西省)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缜①少孤贫,事母孝谨。

年未弱冠,闻沛国刘王献②聚众讲说,始往从之。

卓越不群而勤学,献甚奇之,亲为之冠。

在王献 门下积年,去来归家,恒芒矰③布衣,徒行于路。

王献门多车马贵游,缜在其门,聊无耻愧。

既长,博通经术,尤精《三礼》④。

性质直,好危言高论,不为士友所安。

唯与外弟萧琛相⑤善,琛名曰口辩,每服缜简诣。

 

【注:

①缜(zhěn):

范缜.南朝唯物主义哲学家,无神论者.②刘王献(huán):

博通五经,世推为大儒.③芒(juē):

草鞋.(④《三礼》:

《仪礼》《周礼》《礼记》的合称.⑤萧琛:

南朝人.】

 

1.用”/”标出下面句子朗读时的停顿处.

 

闻沛国刘王献聚众讲说

 

2.解释文中加点词的意思.

 

⑴少:

⑵从:

⑶善:

 

3.范缜”性质直”在文中表现为:

(用原文句子回答),而”恒芒布衣,徒行于路”又可见他的性格.

 

4.选出对画线句子”王献门多车马贵游,缜在其门,聊无耻愧.”意思理解正确的一项.【】

 

A.刘王献家门前有许多豪华的车马经过,范缜在他的门下,觉得无比羞愧。

B.刘王献家门前乘车马的显贵客人很多,范缜在他的门下,一点也不觉得羞愧。

C.刘王献家门前有许多豪华的车马经过,范缜在家门口(看),觉得无比羞愧。

D.刘王献家门前乘车马的显贵客人很多,范缜在家门口(看),一点也不觉得羞愧。

 

 

5.用自己的话说说刘王献亲自为范缜举行冠礼的原因。

 

6.读了这篇短文,你对范缜有什么评价?

请谈谈理由。

 

回放3:

(2005年江西省)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王粲字仲宣,山阳高平人也。

献帝西迁,粲徙长安,左中郎将蔡邕见而奇之。

时邕才学显著,贵重朝廷,常车骑填巷,宾客盈坐。

闻粲在门,倒屣迎之。

粲至,年既幼弱,容状短小,一坐尽惊。

邕曰:

"此王公孙也,有异才,吾不如也。

吾家书籍文章,尽当与之。

"初,粲与人共行,读道边碑。

人间曰:

‘卿能诵乎?

’曰:

‘能。

’因使背而诵之,不失一字。

”……其强记默识如此。

性善算,作算术,略尽其理。

善属文,举笔便成,无所改定。

是人常以为宿构;然复精意覃思,亦不能加也。

《三国志王粲传》

 

[注]①蔡邕:

东汉末年文学家。

②车骑填巷,宾客盈坐:

意思是到蔡邕家的人很多。

③倒屣(qǐ):

急于迎客,把鞋子穿倒了,形容对来客的热情欢迎。

④王公:

特称王粲的祖父王畅。

⑤强(qiǎng)记:

记忆力强。

⑥属(zhǚ)文:

写文章。

⑦宿构:

预先谋划准备。

⑧精意覃(tán)思:

精心深思。

⑨加:

超过。

 

1.用“/”画出下面句子在朗读时的争取停顿。

 

时邕才学显著。

 

2.解释文段中加点字的意思。

 

①奇:

②一:

③识:

 

3.说说文段中画线句“因使背而诵之,不失一字”的意思。

 

4.文段中写了王粲的哪些才能?

(摘选文段中概括性词语回答)

 

5.用自己的话说出“粲至”“一坐尽惊”的原因。

 

6.就蔡邕的言行,从某一角度简要谈谈你的感受或体会。

 

参考答案:

1.时/邕/才学显著(1分画出其中一处即该给分,其它处画线均不给分)2.①着重(以……为奇)②全(满)③记(各1分,意思准确的其它答案均给分)3.于是让王粲背诵碑文,王粲背得不差一字。

或王粲一字不差地背诵出碑文。

(2分,视意思和语言酌情给分。

)4.强记默知;善算;善属文(2分,答出一个给0.5分,两个给1分,三个给2分)5.没想到蔡邕热情欢迎的客人竟是一个年幼矮小的孩子。

(2分,需要说出前后两句的原因,若只说出其中一句的,给1分)6.本题为开放性试题,参考答案:

蔡邕关爱,推重年轻人才的心胸令人感动(敬佩):

或年轻人才的成长需要前辈的关爱和支持;或,人要有才,更要有高尚的品格。

(2分,其它角度的合理答案,均给分。

 

回放4:

(2004年上虞市)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献曲求诗

 

北宋[苏轼]

 

元丰五年十二月十九日东坡生日,置酒赤壁矶下,踞高峰,酒酣,笛声起于江上。

客有郭、尤二生,颇知音,谓坡曰:

“笛声有新意,非俗工也。

”使人问之,则进士李委闻坡生日,作南曲目《鹤南飞》以献。

呼之使前,则青巾紫裘腰笛而已。

既奏新曲,又快作数弄,嘹然有穿云石之声,坐客皆引满醉倒。

委袖出嘉纸一幅曰:

“吾无求于公,得一绝句足矣。

”坡笑而从之。

 

[注释]:

嘉纸:

很好的纸张。

嘉:

美好的。

 

1.解释文中加点的字

 

(1)酣( )

(2)腰( )(3)既( )(4)袖( )

 

2.翻译

 

(1)客有郭、尤二生,颇知音

 

(2)坐客皆引满醉倒

 

3.李委仰慕苏东坡的诗名,遂借东坡生日而作新曲吹笛于江上,并以此求诗。

请用一个成语概括这件事。

 

成语:

 

参考答案:

1.(4分)喝得痛快——腰间插着——已经——从袖子里2.(4分)客人中有姓郭、姓尤的两个人,很懂音乐。

在座的客人都举杯痛饮而纷纷醉倒。

3.(3分)抛砖引玉或醉翁之意不在酒。

 

回放5:

(武汉市2004年中考题)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终不知车

 

越①无车,有游者得车于晋楚之郊,辐②腐而轮败,輗折而辕毁,无所可用。

然以其乡之未尝有也,舟载以归而夸诸③人。

观者闻其夸而信之,以为车固若是,效而为之者相属④。

他日,晋楚之人见而笑其拙,越人以为绐⑤己,不顾。

及寇兵侵其境,越率敝车御之。

车坏,大败,终不知其车也。

 

注:

①越:

越国。

②“辐(fú)”与下文的“輗(ní)”、“辕(yuán)”均是古代大车上的部件。

③诸:

相当于“之于”。

④相属:

—个接着一个。

⑤绐:

dài,欺骗。

 

1.解释下列句子加点词语的意义。

 

①辐腐而轮败           败:

②以为车固若是         固:

③效而为之者相属       效:

④越人以为绐己,不顾   顾:

 

2.翻译下列句子。

 

①舟载以归而夸诸人

 

译文:

 

②及寇兵侵其境

 

译文:

 

3.读了这则故事后,你从越人身上吸取了哪些教训?

 

答:

 

 

参考答案:

1.①坏、毁坏;②本来;③模仿、仿效;④理睬。

2.①用船运回家并向别人夸耀。

②等到敌人侵入他们的国境。

3.①不要不懂装懂,胡乱吹嘘①不要轻信,不能盲目模仿③不能凭主观判断事物,应认识事物的本质④不要自以为是⑤要听从劝告,接受正确的建议

 

回放6:

(2004年杭州市)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①,山门圮②。

于河,二石兽并沉焉。

阅③十岁,僧募金重修,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

棹④数小舟,曳铁耙,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者设帐寺中,闻之,笑曰:

“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⑤,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

沿河求之,不亦颠⑥乎?

”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⑦闻之。

又笑日:

“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

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

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

如是再啮,石又再转。

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

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

”如其言,果得之于数里外。

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纪昀《阅微草堂笔记》)

 

注:

①干:

岸边。

②圮(pí):

倒塌。

③阅:

经历。

④棹(zhào):

船桨,这里作动词用。

⑤柿(fèi):

木片。

⑥颠:

颠倒、荒唐。

⑦河兵:

治河的士兵。

 

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解释错误的两项是

 

A.沧州南一寺临河干(面对)

B.二石兽并沉焉(合并)

C.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毕竟)

D.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停止)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意思相同的两项是

 

A.二石兽于水中 乃取一葫芦置于地

B.以为顺流下矣 然得而腊之以为饵

C.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 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

D.如其言,果得之于数里外 则移其民于河东

 

3.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之”所指代的意思,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①一讲学者设帐寺中,闻之

②沿河求之,不亦颠乎

③一老河兵闻之④果得之于数里外

 

A.①和②句相同,③和④句不同B.①和③句相同,②和④句相同

C.①和③句不同,②和④句相同D.①和④句相同,②和③句不同

 

4.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①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柿,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②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5.为什么“学者”的结论是荒唐的,而“老河兵”的结论是正确的?

请根据文意,用自己的话简要回答。

 

参考答案:

1.BC(4分,各2分)2.AC(4分,各2分)3.C(3分)4.①你们不懂得分析事物的特征,这不是木片,怎么会被暴涨的流水带走呢?

既然这样,那么天下的事,只知道其中的一个方面,而不知道另一方面的很多了,怎么可拘泥于一般事理主观推断呢?

’(6分,各3分。

意思符合。

有欠缺酌扣)5.因为学者只是拘泥于一般的道理;而“老河兵”则根据石性、沙性和流水反激力等物理属性,以及三者之间的关系,作出正确的判断。

(3分。

意思符合即可)

 

回放7:

(2005年嘉兴市)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甲】张姓者,偶行溪谷,闻崖上有声甚厉。

寻途登觇,见巨蛇围如碗,摆扑丛树中,以尾击柳,柳枝崩折。

反侧倾跌之状,似有物捉制之。

然审视殊无所见。

大疑。

渐近临之,则一螳螂据顶上,以刺刀攫其首,攧不可去。

久之,蛇竟死。

视頞上革肉,巳破裂云。

(蒲松龄《螳螂捕蛇》)

 

【乙】尝见一蜘蛛布网壁间,离地约二三尺,一大蛇过其下,昂首欲吞蜘蛛,而势稍不及;久之,蛇将行矣,蜘蛛忽悬丝币下,蛇复昂首待之,蜘蛛仍还守其网,如是者三四次;蛇意稍倦,以首俯地,蜘蛛乘其不备,奋身飚下①,踞②蛇之首,抵死不动;蛇狂跳颠掷,以至于死,蜘蛛乃盬③其脑果腹而去。

(选自薛福成《物性相制》)

 

【注释】①飚下:

带着一股风跳下。

②踞:

趴。

③盬(ɡǔ):

吃。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

 

⑴闻崖上有声甚厉

 

⑵渐近临之

 

⑶久之,蛇竟死

 

⑷尝见一蜘蛛布网壁间

 

⑸蜘蛛乃酯其脑果腹而去

 

2.写出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不同意义。

 

(1)①反侧倾跌之状②蛇复昂首待之

 

(2)①以刺刀握其首②以首俯地

 

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1)然审视殊无所见。

 

(2)蜘蛛仍还守其网,如是者三四次。

 

4.甲文中的螳螂和乙文中的蜘蛛是怎样杀死大蛇的?

请你分别用文中原话回答。

 

5.读了这两则短文后,你从中悟出了什么道理?

 

参考答案:

1.

(1)听到

(2)从上往下看(3)终于(4)曾经(5)离开2.

(1)①的②它,指蜘蛛

(2)①用②把3.(l)然而仔细看看,什么也没有看到。

(2)蜘蛛仍然退回守在它的网里,像这样有三四次。

4.甲文:

螳螂据顶上,以刺刀攫其首,攧不可去。

乙文:

蜘蛛乘其不备,奋身飚下,踞蛇之首,抵死不动。

5.只要以己之长攻敌之短,就能克敌制胜,弱者也可以战胜强者。

或:

弱有所长,强有所短,弱者只要相机而动,善于斗智,就能战胜强敌。

 

回放8:

(2005年泰州市)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环滁皆山也。

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

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

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

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作亭者谁?

山之僧智仙也。

名之者谁?

太守自谓也。

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节选自欧阳修《醉翁亭记》)

 

幽芳而荫乔木,风霜冰雪,刻露清秀,四时之景,无不可爱。

又幸其民乐其岁物之丰成,而喜与予游也。

因为本其山川,道其风俗之美,使民知所以安此丰年之乐者,幸生无事之时也。

夫宣上恩德,以与民共乐,刺史之事也。

遂书以名其亭焉。

(节选自欧阳修《丰乐亭记》)ϕ修之来此,乐其地僻而事简,又爱其俗之安闲。

既得斯泉于山谷之间,乃日与滁人仰而望山,俯而听泉。

 

掇:

(duō)拾取,采取。

ϕ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

 

(2)遂书以名其亭焉()

 

2.用“/”标出下面句子的一处朗读停顿。

 

既得斯泉于山谷之间

 

3.翻译下列句子。

 

(1)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2)乃日与滁人仰而望山,俯而听泉。

 

4.从《醉翁亭记》、《丰乐亭记》中,你能体会出作者的一种高尚情怀,这种情怀可以用《丰乐亭记》中的四个字加以概括:

 

参考答案:

1.

(1)像鸟张开翅膀一样

(2)命名(本题2分。

每小题1分)2.既得斯泉/于山谷之间(本题1分)3.

(1)醉翁的意趣不在酒上,而在(秀丽的)山水之间。

(2)于是每天和滁州的人(一道)抬头观看山景,低头倾听泉水声。

(本题4分。

每小题2分,译错1处扣1分,扣完为止)

 

能力拓展训练

 

训练1:

(2004年上海市)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①北人生而不识菱①者,仕于南方,席上食菱,并壳入口。

或日:

“食菱须去壳。

”其人自护所短,日:

“我非不知,并壳者,欲以去热也。

”问者日:

“北土亦有此物否?

”答日:

“前山后山,何地不有?

 

②夫菱生于水而日土产,此坐②强不知以为知也。

 

[注释]①菱:

俗称菱角,水生植物,果实可以吃。

②坐:

因为。

 

1.理解文中加点词语,完成题目。

 

(1)下列与“席上食菱”中的“食”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衣食所安B谨食之,哩而献焉C设酒杀鸡作食D退而甘食其土之有

 

(2)下列与”欲以去热也”中的”去”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今日存,明日去

B.去死肌,杀三虫

C.乃记之而去

D.俸去书来

 

2.用现代汉语解释文中画线的句子

 

夫菱生于水而日土产,此坐强不知以为知也

 

3.阅读本文,说说你对北人”强不积压以为知”的看法

 

参考答案:

1.(4分,各2分)

(1)D

(2)B2.(4分)菱角生长在水中却说成是在土里生长的,这是因为他硬把不知道的说成说成知道的。

(关键词:

日,土产,强,知)3.(2分)得分要点,提出看法:

提出看法1分,表述完整1分。

 

训练2:

(2004年宜昌市)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滇游日记

 

文/(明)徐霞客

 

忽见层崖之上,有洞东南,余竟仰攀而上。

(1)上甚削①,半里之后,土削不能受足,

(2)指攀草根而登。

已而草根亦不能受指,幸而及石;然石亦不坚,践之辄陨,攀之亦陨②,间得一稍粘者,绷足挂指,如平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