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业与通货膨胀考试资料整理.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2590526 上传时间:2023-06-06 格式:DOCX 页数:25 大小:122.9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失业与通货膨胀考试资料整理.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失业与通货膨胀考试资料整理.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失业与通货膨胀考试资料整理.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失业与通货膨胀考试资料整理.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失业与通货膨胀考试资料整理.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失业与通货膨胀考试资料整理.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5页
失业与通货膨胀考试资料整理.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5页
失业与通货膨胀考试资料整理.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5页
失业与通货膨胀考试资料整理.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5页
失业与通货膨胀考试资料整理.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5页
失业与通货膨胀考试资料整理.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5页
失业与通货膨胀考试资料整理.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5页
失业与通货膨胀考试资料整理.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5页
失业与通货膨胀考试资料整理.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5页
失业与通货膨胀考试资料整理.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5页
失业与通货膨胀考试资料整理.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5页
失业与通货膨胀考试资料整理.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5页
失业与通货膨胀考试资料整理.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5页
失业与通货膨胀考试资料整理.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5页
失业与通货膨胀考试资料整理.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5页
亲,该文档总共2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失业与通货膨胀考试资料整理.docx

《失业与通货膨胀考试资料整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失业与通货膨胀考试资料整理.docx(2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失业与通货膨胀考试资料整理.docx

失业与通货膨胀考试资料整理

第十六章通货膨胀与失业

第一节通货膨胀

一、通货膨胀的含义和种类

1、通货膨胀的含义和衡量

(1)通货膨胀的定义

通货膨胀(inflation)是指一般价格水平持续和明显的上升。

对通货膨胀的含义要注意以下3点:

A、是一般物价水平的上升,而不是所有物价的上升。

通货膨胀期间,个别物价可以不变,有时还可能下降。

B、通货膨胀必须是物价水平的持续上升。

持续时间一般为一年;

C、物价水平必须是显著地上升;

但对上述定义,也有一些批评意见:

物价的持续时间和上升幅度没有一个明显的界限,比较模糊;并不是所有的通货膨胀都表现为物价上升,在物价被管制的经济中,通货膨胀常表现为物品短缺;一般物价水平本身难以计量。

对通货膨胀的定义,有“物价派”和“货币派”两种。

物价派用价格总水平的持续上升的过程来定义通货膨胀。

货币派用货币数量的过度增长来定义通货膨胀。

弗里德曼认为“通货膨胀总是个货币现象”。

(2)通货膨胀的衡量

A、一般价格水平(平均价格水平)或物价指数的计算公式:

通货膨胀的一般计算公式为:

通货膨胀率=

具体来说,物价指数的计算公式有拉氏物价指数公式与帕氏物指数公式两个。

它们都根据下列加权指数的基本公式计算:

其中,Pt是t期的一般价格水平,

是第i种商品在第t期的价格,

是第i种商品在t-1期的价格,gi是人们对第i种商品的支出在所有各种商品支出总额中的比重,即某种商品的价格总额在所有商品价格总额中的权数:

其中:

B、拉氏物价指数

拉氏物价指数是德国统计学家E·拉斯佩雷斯(E·Laspeyres)在1864年提出的计算物价指数的加权体系公式。

拉氏物价指数公式(又称为基期加权价格指数)采用基期的商品来衡量:

;根据

可以得到拉氏物价指数公式。

该式的分子与分母之差表示由于价格变动,居民现在如按过去的购买量购买商品所多支出的金额。

显然,这一点没有现实意义,所以一般不采用这种指数。

C、帕氏价格指数

帕氏物价指数是德国统计学家帕斯卡(Pascke)在1874年提出的计算物价指数的加权体系公式。

帕氏物价指数公式不采用基期的商品作为权数,而是采用报告期的商品作为权数:

;根据

可以得到帕氏物价指数公式。

2、通货膨胀的类型

(1)按照价格上升的速度划分:

A、温和的通货膨胀(moderateinflation)。

指每年物价的上升率在10%以内。

其中3%左右的物价上升称为爬行的通货膨胀,是经济发展的润滑剂。

因为通常人们感觉不到这种价格上升,会将任何小于物价上升幅度的货币工资的上升当作实际工资的上升。

这样,一方面,工人增加劳动供给;另一方面,厂商增加劳动需求(实际工资下降),最终使就业量和收入增加。

B、奔腾的通货膨胀(gallopinginflation)。

指年通货膨胀率在10%以上和100%以内。

C、超级通货膨胀(hyperinflation)又称恶性通货膨胀。

指通货膨胀率在100%以上。

德国在1922年1月到1923年1月价格指数从100上升到10000亿,提高99亿倍。

(2)按照通货膨胀的原因划分:

A、需求拉上的通货膨胀(demand—pullinflation):

是指由于总需求过度增长(超过了总供给)而引起的物价水平上升;

B、成本推动的通货膨胀(cost—pushinflation):

是指由于供给减少,导致总需求超过总供给而引起的通货膨胀;

C、结构性通货膨胀(structuralinflation):

是指由于社会经济结构方面的因素而引起的物价水平上升。

(3)按通货膨胀的表现形式划分

A、公开的通货膨胀(openinflation):

是指完全通过一般物价水平上升的形式表现出来的通货膨胀;

B、隐蔽的通货膨胀(hiddeninflation):

指不以物价水平的上升而以物品短缺表现出来的通货膨胀。

(4)按照公众对通货膨胀的预期程度划分:

A、预期的通货膨胀(perfectlyanticipatedinflation)

预期的通货膨胀是指公众可以正确地预期物价上涨率的通货膨胀。

由于人们都会将预期到的通货膨胀考虑到自己的交易契约中去,故预期到的通货膨胀就变成有惯性的通货膨胀,会年复一年地持续下去;

B、非预期的通货膨胀(imperfectlyanticipatedinflation)。

是指指公众没有正确地预期到的通货膨胀,即价格上升的速度超出人们的预料,或者人们根本没有想到价格的上涨问题。

非预期的通货膨胀无法被人们考虑到交易契约中去,故非预期到的通货膨胀没有惯性。

(5)按所有物价都是否均等地上升可以划分为:

A、平衡的通货膨胀。

此时,商品的相对价格不变;

B、不平衡的通货膨胀。

此时,商品的相对价格改变。

二、通货膨胀的原因

通货膨胀的原因,主要有:

需求拉上、成本推动和结构性因素的变动等。

1、需求拉上的通货膨胀(demandpullinflation)

(1)定义与种类

A、定义

需求拉上的通货膨胀是指总需求增加,使得总需求超过总供给引起的通货膨胀。

在总供给和总需求模型中,需求拉上的通货膨胀表现为总需求曲线右移造成的价格上升。

B、需求拉上的通货膨胀的类型:

第一、完全通货膨胀:

总需求的增加仅引起价格水平的上升而收入不变;

第二、半通货膨胀:

总需求的增加在引起价格水平上升的同时,也引起收入增加。

为了分析的简单起见,并与以前的理论保持一致,以下只分析完全通货膨胀的原因。

(2)实际因素造成的通货膨胀:

G、I、X的增加和T、M、S的减少即IS曲线右移造成的通货膨胀。

A、实际因素变动引起通货膨胀的机制:

G↑→AD↑→AD>AS→P↑→

↓→r↑→I↓→AD↓→AD=AD(P1)(图形)

B、实际因素变动不会引起持续的通货膨胀的原因:

在充分就业条件下,如果其他条件不变,由实际因素导致的价格水平的上升,不会持续下去。

这是因为价格上升使LM曲线左移。

价格的一次又一次的上升,使LM曲线一次又一次地左移,LM曲线终将左移到这一点:

其垂直部分正好位于充分就业收入水平上。

此时,IS曲线的右移再也不能扩大总需求,从而不能右移需求曲线,故价格将不再上升。

(3)货币因素造成的通货膨胀:

A、货币因素变动引起通货膨胀的机制:

货币供给增加使LM右移导致需求增加,需求大于供给,使价格上升,又使LM曲线左移,总需求减少:

恢复供求均衡:

M↑→r↓→I↑→AD↑→AD>AS→P↑→

↓→r↑→I↓→AD↓→AD=AD(P1)(图形)

B、货币因素变动会引起持续的通货膨胀

如果货币供给不断增加,LM曲线连续右移,则上述过程将不断重复,价格可以持续上升。

LM曲线的持续右移来源于货币供给的不断增加。

故通货膨胀本质上是一种货币现象(弗里德曼)。

2、成本推动的通货膨胀(cost—pushinflation)

(1)定义:

成本推动的通货膨胀,是指成本提高导致总供给减少,使得总需求大于总供给引起的一般价格水平持续和显著的上涨。

成本推动的通货膨胀可能有三种根源:

工资成本的增加、利润的增加、进口原料成本的增加。

在总供给和总需求模型中,成本推动的通货膨胀表现为总供给曲线左移造成的价格上升。

(2)工会要求更高工资引起的通货膨胀:

不完全竞争和劳动供给

假定劳动供给存在完全垄断,所有工人都加入工会,工会要求更高的工资,货币工资向下刚性。

此时实际工资增加,劳动需求量减少,总供给曲线左移,价格就上升:

W↑→

↑→ND↓→AS↓→AD>AS→P↑(图形)

(4)厂商要求更高的价格:

不完全竞争和劳动需求

A、在垄断条件下,厂商对劳动的需求减少:

假定厂商为完全垄断厂商。

完全垄断厂商对劳动的需求曲线一定位于竞争条件下的劳动需求曲线的下方:

厂商对要素需求的原则为MRP=MFC。

在完全竞争条件下,为VMP=W,即MP=W/P。

在垄断条件下,MP·MR=W。

该式两端同除以P,得

,显然,垄断下的实际工资小于劳动的边际产量。

故垄断厂商对劳动的需求曲线一定位于竞争厂商的需求曲线的下方。

B、厂商对劳动的需求减少使劳动需求曲线左移,引起总供给曲线的左移和通货膨胀

↓→AS↓→AD>AS→P↑(图形)。

3、需求拉上和成本推进的交互作用:

工资—物价的螺旋上升:

供求混合型通货膨胀(mixedinflation):

图形。

4、结构性通货膨胀(structuralinflation)

(1)结构性通货膨胀的定义:

社会经济结构变动使得总需求超过总供给引起的一般水平价格的持续上涨,叫做结构性通货膨胀。

(2)结构性通货膨胀的机制

A、通货膨胀率等于货币工资增长率减去劳动生产率的增长率

B、劳动生产率低的部门的货币工资向劳动生产率高的部门的货币工资看齐,导致通货膨胀:

经济体系中某些部门的劳动生产率比较高,从而货币工资率较高;另一些部门的劳动生产率比较低,这些部门的货币工资率按理来说,也应该比较低。

但在“攀比效应”或“看齐效应”作用下,劳动生产率较低的部门的货币工资也比较高。

然而由于没有相应的物质基础,货币工资率的上升必然引起这些部门的产品的平均成本上升和价格上升,进而引起整个社会的通货膨胀(这一点也可以解释为什么富国的价格水平总是高于穷国的原因)。

三、通货膨胀对经济的影响

1、通货膨胀对收入分配的影响

通货膨胀对社会不同成员的收入分配有不同的影响,一些人从中受益,另一些人受损:

(1)通货膨胀有利于利润收入者,而不利于工资收入者:

因为名义工资的增加不仅滞后于价格的上升,而且往往赶不上价格上升的幅度,实际工资下降;

(2)通货膨胀不利于债权人,而有利于债务人:

因为实际利率(实际利率=名义利率—通货膨胀率)在通货膨胀时往往下降;

(3)通货膨胀有利于政府而不利于公众:

第一,随着名义工资的增加,个人的所得税将增加;

第二,政府是净债务人,通货膨胀使政府的内债负担下降。

第1、第2两项合称为通货膨胀税;

第三,通货膨胀往往是由货币发行量过多引起的(财政向银行透支),直接剥夺民众。

2、通货膨胀对资源配置的影响

在市场经济中,资源的配置是通过价格进行的。

在通货膨胀期间,价格变动是紊乱的,由此引起的资源的重新配置也不一定是合理的:

厂商不知道生产那一种产品更有利可图,消费者不知道购买哪一家商店的产品更便宜。

价格会在一定程度上失去合理配置资源的作用,降低经济效率。

3、通货膨胀对产出、就业总水平的影响

通货膨胀能否增加就业,促进产出增长,主要有三种观点:

(1)促进论:

非预期的温和的需求拉上的通货膨胀会增加就业和国民产出

在短期内,非预期的温和的需求拉上的通货膨胀会使产品价格的上涨快于货币工资率的上涨,实际工资率降低,从而促使企业增雇工人、扩大产量以谋取利润,使就业和国民产出增加:

P↑→

↓→

↑→N↑→Y↑

(2)中性论:

长期中,通货膨胀能被人们预料到,不会对就业和国民产出水平发生实质性影响:

P↑不变→ND、N、Y不变。

(3)奔腾的或恶性的通货膨胀对经济的稳定发展总是不利的。

四、治理通货膨胀的对策

1、实行紧缩性的需求管理政策

实施紧缩性需求管理政策(紧缩性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使总需求曲线右移,降低通货膨胀率。

(1)逐渐制造衰退以较少的失业和较长的时间来降低通货膨胀率的办法被称为渐近主义式的方法。

(2)大规模制造衰退以较高的失业率和较短的时间降低通货膨胀率的办法称为“速冻火鸡”的方法。

2、降低自然失业率

采取紧缩性政策降低通货膨胀率会增加失业。

如果采取某些措施降低自然失业率,则会降低对付通货膨胀的成本。

3、收入政策

对于成本推进的通货膨胀,政府主要采取收入政策来逆转通货膨胀。

收入政策(incomepolicy)是政府为了降低通货膨胀率而对货币工资和价格采取的管制政策。

如工资—物价冻结(wage—pricefreeze)、工资与物价指导线(wage—priceguideline)等等。

4、指数化政策

指数化政策(indexationpolicy)是指对交易中因通货膨胀而受到利益损失的一方给予一定补偿的政策,或按通货膨胀率来调整有关的名义变量值,以便使实际值保持不变的政策。

指数化政策是一种将通货膨胀看成是小毛病,适应通货膨胀,与通货膨胀共存的政策。

5、扩大总供给

(1)减少管制,鼓励竞争。

t

(2)降低税率,以提高对人们工作、储蓄与投资的激励,增加总供给(供给学派的减税主张在20世纪八十年代的各国税制改革中得到普遍的采纳,但在刺激生产的同时,也带来了财政的巨额赤字)。

最形象化地说明减税能够增加总供给的理论是“拉弗曲线”或拉弗定理:

税率应该确定在这样一种水平上,超过该水平以后,税收将因税基的减少而下降。

如下图:

第二节失业理论

一、失业的涵义与度量

1、失业的含义

失业(unemployment)是指在一定年龄范围内有工作能力、愿意按现行工资率工作(在最近一段时间内寻找过工作)的人没有工作。

失业的基本条件有4:

(1)在一定年龄范围内;世界各国对工作年龄和失业的范围都有不同的规定,联合国规定的劳动年龄为15岁以上,在美国、法国开始工作的年龄规定为16岁以上。

(2)有能力工作;

(3)愿意按现行资率工作,为寻找工作付出过一定的努力,即有求职活动;

(4)目前没有工作(可能已找好工作,正等待下个月去报到)。

没有工作的人不一定是失业者:

如果他不愿意工作(例如想休闲),或超出了一定的年龄范围,或不去寻找工作,或无劳动能力,就不能算作失业者,因为这些人不属于劳动力范畴。

总之,有工作的人就是就业者,没有工作而寻找工作的人是失业者,没有工作不肯寻找工作的人不属于劳动力。

2、失业的衡量:

失业率

失业率(unemploymentrate)是失业人数在劳动力总数中所占的比重,即:

就业者与失业者的总和构成劳动力(laborforce)。

非劳动力包括从事家务、退休、没有工作能力或没有寻找工作的人以及正在求学、培训和从军者。

二、失业的种类:

失业主要有磨擦性失业、结构性失业、周期性失业三种。

1、磨擦性失业

(1)定义:

磨擦性失业(frictionalunemployment)是劳动者在正常流动过程中所产生的失业,即由生命周期、人口迁移以及努力想得到更好工作岗位等原因而产生的失业。

(2)与充分就业的关系:

发生在劳动供求均衡、结构相适应的基础之上,是充分就业下的失业。

(3)决定磨擦性失业大小的因素:

①劳动力流动性的大小(劳动力流动性的大小在很大程度上是由制度性因素、社会文化因素和劳动力的构成状况决定的。

户籍制度、父母在不远游、年轻人总是被炒鱿鱼等)。

②寻找工作所需要的时间:

主要取决于有关就业信息的掌握程度、寻找工作的成本、失业者承受失业的能力等因素。

如果人们的生活有一定保障,他们就可能花更多的时间去寻找工作:

失业救济等社会保险制度和家庭中其他成员的收入都可为磨擦性失业者花更多的时间寻找工作提供支持。

2、结构性失业

(1)定义:

结构性失业(structuralunemployment)是由于经济结构(产业结构和地区经济结构)变化,使劳动力供给和需求在产业、地区分布等方面不一致引起的失业。

结构性失业往往属于非自愿失业。

(2)原因:

经济发展、技术进步、消费者需求的变化等都会引起经济结构的变化,进而引起对劳动力的需求结构发生变化(地区经济的不平衡发展、新产业的出现、消费者需求结构的改变等)。

而劳动力供给结构的调整常常滞后于劳动力需求结构的变化,从而产生结构性失业。

不适当的政府政策也常常会引起或加剧结构性失业。

例如,最低工资法会引起那些边际生产力低的劳动者的失业。

(3)与充分就业之间的关系:

在结构性失业下,虽然劳动供给与需求的结构不一致,但劳动供求总量相等,故结构性失业也是在充分就业下的失业。

(4)结构性失业与磨擦性失业的联系与区别:

在纯粹磨擦性失业情况下,劳动力供给结构与劳动力需求结构相吻合,每一个寻找工作的人,都有一个适合于他的职位空缺,只是寻找者尚未找到这个空缺而已。

磨擦性失业是劳动市场的信息不完全、供求没有很好匹配的结果。

在结构性失业情况下,劳动力的供给结构与劳动力的需求结构是不相符合的,寻找工作者找不到与自己的技能、居住地区相符合的工作。

一般来说,磨擦性失业者失业时间较短,而结构性失业的时间较长、当事人更加痛苦。

3、周期性失业

(1)定义:

周期性失业(cyclicalunemployment)又称需求不足的失业(deficient—demandunemployment),是指经济衰退引起劳动力需求小于劳动力供给的失业,是一种非自愿失业。

(2)原因:

凯恩斯认为周期性失业的原因是有效需求不足。

有效需求是指与总供给相等时的总需求。

总需求不足,引起企业产品积压,缩减生产,减少对劳动的需求,产生失业(货币工资的向下刚性)。

由于这种失业总是出现在经济的衰退或萧条阶段,故称周期性失业。

除了以上三种失业以外,还有劳动契约性失业:

为了避免蒙受找不到工作的痛苦,劳资双方之间倾向于签订一个时间比较长的劳动契约。

工资水平根据繁荣时期与萧条时期加权的平均工资水平来决定。

这样在经济繁荣时,长期劳动合约中的工资低于短期劳动契约中的工资,但是在经济萧条时,长期劳动合约中的工资高于短期劳动契约中的工资,高出的部分可以看作是工人购买的“工资”保险。

(3)周期性失业与磨擦性失业、结构性失业的主要区别:

周期性失业与磨擦性失业、结构性失业的主要区别在于,后两者即使在劳动力市场处于均衡状态时也会存在,而周期性失业则是劳动力需求不足引起的失业。

存在周期性失业时的劳动力市场必然处于非均衡状态。

一些人愿意工作却无业可就,因此周期性失业属于非自愿失业。

(4)对周期性失业的不同观点:

A、古典经济学家认为不存在周期性失业或非自愿失业:

货币工资弹性理论。

古典经济学家认为,劳动市场是完全竞争的,货币工资弹性,能对劳动市场的任何不均衡进行及时而又迅速的调节,保证劳动市场始终处于均衡状态。

因此,古典经济学家只承认自然失业,不承认存在周期性失业。

在弹性工资的假设条件下,即使有效需求不足,也不会出现周期性失业:

因此,政府用增加总需求的扩张性政策来减少失业既是不必要的,也是无效的。

因为自然失业并不是这种政策所能克服的。

所以古典经济学家主张自由放任。

B、凯恩斯(主义)承认周期性失业或非自愿失业的存在:

粘性工资理论

粘性工资理论(Stickywagetheory)认为,货币工资具有粘性,货币工资水平常常难以随劳动供求关系的变动而及时变动,劳动市场上供求变动与货币工资变动之间存在着时滞。

这种时滞必然导致非自愿失业。

货币工资粘性的原因:

劳动合约、工会组织、最低工资法、效率工资、契约工资理论等等。

根据粘性工资理论,如果实际物价水平低于预期物价水平,实际工资率就高于其均衡的水平,由于货币工资率不能及时根据物价水平来调整,即货币工资是粘性的,所以劳动需求会减少,实际失业率就会高于自然失业率:

周期性失业。

可以采取扩张性政策来降低失业率:

扩张性政策使总需求增长,从而使物价水平上升。

由于货币工资不能及时地随着价格水平的上升而上升,则实际工资下降,厂商对劳动的需求增加,失业下降,使就业接近充分就业水平。

因此,粘性工资理论的支持者主张国家干预经济。

三、自然失业率

1、自然失业率的定义(naturalrateofunemployment)

自然失业率是指劳动市场和产品市场均衡时的失业率(劳动市场均衡,则货币工资率不变;产品市场均衡,则价格不变。

两市场的均衡意味着实际工资率的均衡,意味着劳动市场的均衡,从而实际就业量就是充分就业量),即充分就业时的失业率。

它是一国长期可维持的最低失业率。

2、自然失业率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它不仅受客观经济条件的影响,而且受许多制度性因素和政策性因素的影响。

因此,自然失业率并非自然而不能改变,政府可以通过某些措施降低自然失业率。

而且,自然失业率也不是最优失业率。

对西方许多国家来说,目前的自然失业率是偏高的,降低自然失业率可以增加国民产出,增加社会福利。

四、失业对经济的影响:

奥肯定律

从整个经济看,失业在经济上最大的损失就是导致实际国民收入的减少,延缓经济增长速度。

曾任美国约翰逊总统首席经济顾问的美国经济学家阿瑟·奥肯(ArtherM·Okun),在20世纪60年代所提出的奥肯定律,说明了失业率与实际国民收入增长率之间的反方向变动关系:

实际国民收入增长率相对于潜在国民收入增长率每下降2到2.5个百分点,失业率就上升1个百分点。

奥肯定律主要适用于没有实现充分就业的情况,即失业率是周期性失业率。

在充分就业情况下,自然失业率与实际国民收入增长率的这一关系就要弱得多。

一般估计在0.76左右。

举例:

美国在1979年——1982年的三个经济停滞时期,实际GDP没有增长,而潜在产出每年增长3%,三年共增长9%。

相对潜在产出,实际产出下降了9%。

如果奥肯定律的系数为2,则失业率应该上升4.5%。

1979年的失业率为5.8%,1982年的预期失业率为10.3%。

官方统计显示,1982年的实际失业率为9.7%。

就经济学这门社会学科来说,这种预言算是比较准确的了。

奥肯定律表明,实际产出必须保持与潜在产出同样的速度增长,以防止失业率的上升。

如果想降低失业率,必须使实际产出的增长快于潜在产出的增长。

五、降低失业率的措施

1、增加总需求,减少周期性失业

凯恩斯主义认为,既然周期性失业起因于总需求不足,那么政府可以通过扩张性财政政策和货币来刺激总需求,减少或者消除周期性失业。

2、降低自然失业率

(1)职业培训;

(2)建立多种就业服务机构,完善劳动市场,全方位提供就业服务;

(3)改革失业制度,由消极救济变为积极就业;

西方各发达国家因失业保险制度健全、失业津贴和救济水平偏高、支付期较长,致使部分失业者不愿积极寻找工作,造成养赖汉现象。

目前,西方各国对失业保险制度进行了改革,严格领取条件、缩短救济时间、降低津贴金额,用压缩下来的失业保险经费建立具有促进再就业的各种职业教育与培训机构,从简单地保护失业者转为促进他们再就业。

 

第三节通货膨胀与失业之间的关系:

菲利普斯曲线

一、原来的菲利普斯曲线

1、初始的菲利普斯曲线

1958年,伦敦经济学院教授菲利普斯根据英国1861——1957年的统计资料,推导出了一条反映货币工资变动率与失业率非线性反方向变动关系的曲线:

在大约5.5%的失业率上,货币工资的变化率为零;在大约2.3%的失业率上,货币工资的变化率为2.0%。

这就是初始的菲利普斯曲线。

2、货币工资变动率与失业率非线性反方向变动的原因

由于在劳动市场出清时,也存在一定的摩擦性与结构性失业,所以,随着超额劳动需求的增加和货币工资的上升,失业率虽然会下降,但失业率的下降是渐进的,即失业率的下降幅度会越来越小。

二、正统凯恩斯主义的菲利普斯曲线

1、正统凯恩斯主义者接受菲利普斯曲线的原因

当时流行的宏观经济模型没有解释价格决定与通货膨胀。

在IS—LM模型中,价格水平被假设为固定在充分就业水平上,结果是,在充分就业之前,总需求的变化仅仅影响就业水平与真实收入。

货币工资与价格被假定是固定不变的。

只有达到充分就业时,总需求的变化才会影响价格水平。

2、正统凯恩斯主义的菲利普斯曲线的含义

萨缪尔森与索洛认为(1960),通货膨胀率等于货币工资变动率减去劳动生产率的增长率。

因此,货币工资增长率与失业率之间的关系也可以表述为通货膨胀率与失业率之间的关系。

只要将初始的菲利普斯曲线垂直向下移动劳动生产率增长的距离,就可以得到正统凯恩斯主义的菲利普斯曲线。

如下图:

初始的菲利普斯曲线正统凯恩斯主义的菲利普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