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一章15 溶液的配置 学生.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2593256 上传时间:2023-06-06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196.6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浙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一章15 溶液的配置 学生.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浙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一章15 溶液的配置 学生.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浙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一章15 溶液的配置 学生.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浙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一章15 溶液的配置 学生.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浙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一章15 溶液的配置 学生.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浙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一章15 溶液的配置 学生.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1页
浙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一章15 溶液的配置 学生.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1页
浙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一章15 溶液的配置 学生.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1页
浙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一章15 溶液的配置 学生.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1页
浙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一章15 溶液的配置 学生.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1页
浙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一章15 溶液的配置 学生.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1页
浙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一章15 溶液的配置 学生.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1页
浙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一章15 溶液的配置 学生.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1页
浙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一章15 溶液的配置 学生.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1页
浙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一章15 溶液的配置 学生.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1页
浙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一章15 溶液的配置 学生.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1页
浙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一章15 溶液的配置 学生.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1页
浙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一章15 溶液的配置 学生.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1页
浙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一章15 溶液的配置 学生.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1页
浙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一章15 溶液的配置 学生.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1页
亲,该文档总共2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浙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一章15 溶液的配置 学生.docx

《浙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一章15 溶液的配置 学生.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浙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一章15 溶液的配置 学生.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浙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一章15 溶液的配置 学生.docx

浙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一章15溶液的配置学生

学科教师辅导讲义

学员编号:

年级:

课时数:

3

学员姓名:

辅导科目:

学科教师:

授课类型

T(物质的溶解)

C(专题辅导)

T(应试技巧)

授课日期及时段

2018年x月x日

教学内容

一、同步知识梳理

1.物质的溶解性

定  义:

在一定条件下,物质能够溶解的数量是__有限的__。

一种物质溶解在另一种物质里的能力叫做溶解性。

影响因素:

溶质、溶剂的种类,温度高低,气压大小。

注  意:

溶质、溶剂的质量不影响物质的溶解性,只影响能溶解的数量。

2.溶解时的吸热或放热现象

结  论:

(1)有的物质溶解时,会放出热量,使溶液温度升高,如__氢氧化钠__。

     

(2)有的物质溶解时,会吸收热量,使溶液温度降低,如__硝酸铵__。

     (3)也有许多物质溶解时,溶液温度没有明显变化,如氯化钠等。

1.夏天用脸盆接自来水静置后,盆壁会出现小气泡,而冬天却没有这种现象,这是因为()

A.夏天的自来水里有气体,冬天的水里没有

B.夏天的自来水里没有气体,冬天的水里有

C.夏天气温高,自来水里气体的溶解性小,气体往外跑

D.冬天气温低,自来水里气体的溶解性小,气体不会往外跑

2.物质在溶解时会发生温度改变,它与吸热、放热的关系正确的是()

A.有的温度会升高,是放热

B.有的温度会降低,是吸热

C.有的温度不变,放热和吸热等效

D.以上说法都有理

3.一定质量的蔗糖放入一定体积的水中,搅拌后比不搅拌时溶解加快,说明()

A.搅拌时蔗糖在水中的溶解能力增强

B.蔗糖在水中的溶解快慢与是否搅拌有关

C.蔗糖在水中只要搅拌就可以无限制地溶解

D.温度是影响蔗糖在水中溶解快慢的因素

                

 

2.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

定  义:

在__一定温度__下,在__一定量的溶剂__里,不能继续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称为这种溶质的__饱和__溶液;还能继续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称为这种溶质的__不饱和__溶液。

注  意:

(1)明确前提条件:

一定温度和一定量的溶剂。

若改变溶剂的量或温度,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可以相互转化。

     

(2)明确“这种溶质”:

饱和溶液是针对某种溶质饱和,对另一种溶质可能不饱和。

如:

在一定条件下氯化钠的饱和溶液,仍能溶解硝酸钾等,即该溶液是氯化钠的饱和溶液,是硝酸钾等的不饱和溶液。

相互转化:

一般情况下,当温度和溶剂的量发生改变时,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可以相互转化,其转化关系为:

         

说  明:

气体与熟石灰的溶解能力随温度的上升而下降,不饱和溶液可以变为饱和溶液。

2.浓溶液和稀溶液

定  义:

溶有较多溶质的为浓溶液;溶有较少溶质的为稀溶液。

注  意:

(1)饱和溶液不一定是浓溶液,不饱和溶液也不一定是稀溶液。

(2)浓溶液不一定是饱和溶液,稀溶液也不一定是不饱和溶液。

1.饱和溶液在用水稀释变成不饱和溶液的过程中,保持不变的是()

A.溶质的质量B.溶剂的质量C.溶液的质量D.溶液、溶质、溶剂的质量均不变

2.在一定温度下,某物质的饱和溶液一定()

A.是很浓的溶液B.含100克水的溶液

C.不能再溶解该物质的溶液D.含100克该物质的溶液

3.通常情况下,欲将一杯不饱和的蔗糖溶液变成饱和溶液,最适宜的方法是(A)

A.加蔗糖B.加水C.升温D.增大压强

 

3.溶解度

定  义:

在__一定温度__下,某固态物质在__100克溶剂__里达到__饱和状态__时所溶解的__质量__,叫这种物质在这种溶剂里的溶解度。

影响因素:

(1)内因:

溶质和溶剂的性质。

(2)外因:

温度。

四要素:

(1)条件:

一定__温度__下

(2)标准:

在100克__溶剂__里;

    (3)状态:

达到__饱和__状态;(4)单位:

__克(g)__。

公  式:

S=

×100(克)

2.溶解性等级

溶解性

难溶

微溶

可溶

易溶

溶解度

(20℃)

<0.01克

0.01克

~1克

1克

~10克

>10克

3.溶解度的表示方法

表示方法:

(1)溶解度表(会查看)。

     

(2)溶解度曲线:

以温度为横坐标,溶解度为纵坐标,形象地描绘出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情况的曲线。

变化规律:

(1)大多数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__增大__(陡升型),代表物质是__KNO3__;

     

(2)少数固体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变化较小(平缓型),代表物质是NaCl;

     (3)极少数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__减小__(下降型),代表物质是__Ca(OH)2__;

     (4)气体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__减小__。

1.在20℃时,可用物质在100克水中溶解的质量,将物质分为易溶、微溶、可溶、难溶四个等级,易溶物质是指(D)

A.小于0.01克B.小于1克C.大于1克D.大于10克

2.现有一杯20℃的硝酸钾不饱和溶液,能改变硝酸钾溶解度的操作是()

A.加硝酸钾B.充分搅拌C.升高温度D.恒温蒸发水

3.下列物质中,随着温度的升高,在水中的溶解度减小的是()

A.氢氧化钠B.食盐C.硝酸钾D.氮气

4.溶质的质量分数

定  义:

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是__溶质质量__与__溶液质量__之比,可用小数或百分数表示。

公  式:

溶质的质量分数=__

__×100%=__

__×100%。

变形公式:

溶质的质量=__溶液的质量×溶质的质量分数__。

                 溶液的质量=__

__。

注  意:

溶质的质量分数是溶液浓度的定量表示,溶质质量分数越大的溶液浓度越大。

5.溶液的稀释与浓缩

依  据:

溶液稀释前后,__溶质__质量不变。

注  意:

两种溶液混合时,质量可以相加,但体积不能相加。

6.溶液的配制

步  骤:

(1)计算(溶剂和溶质的质量或体积);

     

(2)称量和量取(固体:

用天平称取;液体:

用量筒量取);

     (3)溶解;

     (4)装瓶并贴上标签。

1.溶质的质量分数为10%的氢氧化钠溶液,对其意义理解不正确的是()

A.100克水中溶解有10克氢氧化钠

B.10克溶液中含有1克氢氧化钠

C.溶液中溶质质量与溶剂质量的比为1∶9

D.把5克氢氧化钠固体溶解在45克水中,可制成10%的氢氧化钠溶液

2.从100毫升溶质的质量分数为10%的硫酸溶液中倒出20毫升,剩下的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

A.8%   B.10%   C.12.5%   D.80%

3.配制50克质量分数为6%的氯化钠溶液,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实验中用到的玻璃仪器有烧杯、量筒、玻璃棒和胶头滴管

B.用托盘天平称量所需氯化钠的质量3.0克

C.用10毫升量筒量取所需水的体积

D.实验步骤是计算、称量、量取、溶解

二、同步题型分析

1.一定温度下,蒸发某溶液至有少量晶体析出时,保持不变的是()

A.溶液的质量B.溶质的质量C.溶质的溶解度D.溶质的质量分数

2.将100克溶质质量分数为10%的蔗糖溶液稀释到5%,需加入水的质量为()

A.10克B.50克C.90克D.100克

3.下列有关氯化钠(NaCl)的溶解度,说法正确的是()

A.20℃时,18.0克NaCl溶解在50克水中达到饱和状态,20℃时,NaCl的溶解度为18.0克

B.36.0克NaCl溶解在100克水中达到饱和状态,NaCl的溶解度为36.0克

C.20℃时,36.0克NaCl溶解在100克水中,20℃时,NaCl的溶解度为36.0克

D.20℃时,100克水中最多能溶解36.0克NaCl,20℃时,NaCl的溶解度为36.0克

4.20℃时,下列4种物质分别溶解在水里恰好制成饱和溶液。

其中溶解度最大的是()

A.1克物质溶解在10克水里

B.150克物质溶解在1000克水里

C.24克物质溶解在300克水里

D.0.3克物质溶解在1.5克水里

5.下列有关饱和溶液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一定比不饱和溶液的大

B.饱和溶液降温后的溶液一定是不饱和溶液

C.任何饱和溶液升温后都会变成不饱和溶液

D.一定温度下,向氯化钠饱和溶液中加入水后会变成不饱和溶液

6.在一定条件下,将5克食盐放进盛有10克水的烧杯中,充分溶解后,烧杯底部沉积有1.4克食盐,此溶液的质量为()

A.15克B.16.4克C.11.4克D.13.6克

7.从一杯不饱和的食盐水的上部取出一部分,测得它的密度是a;再从下部取出一些,它的密度应该是()

A.大于aB.小于aC.等于aD.变化不定

8.(来宾中考)20℃时氯化钾的溶解度为34克。

下列是四位同学在20℃时配制的氯化钾溶液,其中一定达到饱和的是()

9.(丽水改编)20℃时,在两只各盛有50克水的烧杯中,分别加入30克氯化钠和蔗糖固体,搅拌使其充分溶解,结果如图所示。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两烧杯中的溶液质量相等

B.两烧杯中的溶质质量相等

C.氯化钠溶液一定是饱和溶液

D.蔗糖溶液一定是饱和溶液

10.下列不属于影响蔗糖溶解于水中快慢的因素是()

A.水的质量B.颗粒是否成粉C.水温D.是否搅拌

11.物质溶于水中,常常会伴随溶液温度的变化。

下列物质分别溶解于水中,温度降低的是()

A.食盐晶体B.氢氧化钠固体C.浓硫酸D.硝酸铵固体

12.下表是同学们做溶液形成的实验记录。

以下说法不正确的是(D)

溶质

高锰酸钾

溶剂

汽油

酒精

汽油

溶解性

不溶

易溶

可溶

易溶

不溶

A.衣服上不慎沾上碘酒,可用汽油擦洗

B.同一物质在不同溶剂中的溶解性不同

C.水、汽油、酒精都可以作溶剂

D.溶液都是均一、稳定、无色的混合物

13.物质的溶解能力随__温度__的变化而变化:

大多数固态物质的溶解能力随温度的升高而___;气体在液体中溶解时,液体温度越高,气体溶解能力____。

压强越大,气体溶解能力____。

同一物质在不同的另一种物质里溶解能力____。

14.目前,市场上销售的汽水饮料大多数是碳酸饮料,其中溶有二氧化碳气体。

打开汽水瓶盖时,汽水会自动喷出来。

这说明气体在水中的溶解能力与____有关。

喝了汽水后,常常会打嗝儿,这说明气体的溶解能力还与____有关。

15.下表列出了氯化铵在不同温度下的溶解度。

请回答:

温度/℃

0

10

20

30

40

50

60

70

80

溶解

度/克

29.4

33.3

37.2

41.4

45.8

50.4

55.2

60.2

65.6

(1)氯化铵的溶解性属于()

A.易溶  B.可溶  C.微溶  D.难溶

(2)由上表可知氯化铵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变化规律是____。

(3)在20℃时,向100克水中加入50克氯化铵,形成的是____(填“饱和”或“不饱和”)溶液,将其温度升高到60℃时,该溶液中溶质与溶剂的质量比为____。

16.已知60℃时,硝酸钾的溶解度是110克。

(1)指出其表示的含义:

____。

(2)在60℃硝酸钾饱和溶液中,溶质、溶剂、溶液质量比为____。

(3)此温度时向100克水中加入80克硝酸钾,溶液是否饱和?

加入120克呢?

17.(绍兴中考)20℃时,向3个盛有50克水的烧杯中,分别加入一定质量的氯化钠,并充分溶解。

根据下表实验数据回答。

实验编号

A

B

C

加入氯化钠的质量(克)

9

18

27

溶液质量(克)

59

68

68

 

(1)实验所得3杯溶液中,属于不饱和溶液的是____(填编号)。

(2)若将A杯中的溶液稀释成溶质的质量分数为0.9%的生理盐水,需加水____克。

               

三、课堂达标检测

1.现有100克20%的某溶液,要使其溶质质量分数增大一倍,可采取的方法是()

A.蒸发掉50克水B.蒸发掉一半溶剂

C.加入20克溶质D.加100克20%的该溶液

2.向200克溶质质量分数为10%的蔗糖溶液中加200克水,搅拌后把所得溶液倒掉一半,剩余的溶液溶质质量分数为()

A.10%B.5%C.2.5%D.20%

3.一定温度下,向一定量的不饱和食盐水中加入食盐并充分搅拌,用纵坐标表示溶液中食盐的质量分数(a%),用横坐标表示实验进行的时间(t),其中正确的是()

4.在一定的温度下,某物质的溶解度为S克,饱和溶液的质量分数为A%,则S与A数值上的关系是()

A.S=AB.S<AC.S>AD.无法确定

5.①、②、③、④四个烧杯分别盛有50克水,在20℃时,向四个烧杯中依次加入27克、9克、36克、18克的NaCl,充分溶解后的情况如图所示,则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①③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相等B.②中所得溶液一定是不饱和溶液

C.④所得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为36%

D.20℃时,如果①②中的物质混合后刚好达到饱和,则④中溶液一定饱和

6.已知硫酸的浓度越大,密度就越大,现将等体积90%和10%的硫酸溶液混合,所得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为()

A.>50%B.=50%C.<50%D.不能确定

7.在t℃时,某A物质的溶液先恒温蒸发10克水,析出2克无水晶体,再恒温蒸发20克水,析出5克无水晶体,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t℃时,原溶液是饱和溶液B.t℃时,A物质的溶解度是20克

C.t℃时,A物质的溶解度为25克D.t℃时,A物质的溶解度为30克

8.小明用冷水配制了大半杯饱和的硝酸钾水溶液,溶液的温度是20℃,一个密度均匀的实心小球恰能悬浮在溶液中。

把它用酒精灯加热后(溶液、球体积变化忽略),小球将()

A.上浮B.下沉C.悬浮D.无法确定

9.20℃时,10克水中最多可以溶解5克A物质,50℃时,15克B物质溶于50克水中恰好饱和,则A与B的溶解度()

A.A=BB.ABD.无法比较

10.(丽水中考)20℃时,在两只各盛有50克水的烧杯中,分别加入30克氯化钠和蔗糖固体,搅拌使其充分溶解,结果如图所示。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两烧杯中的溶液质量相等

B.20℃时两者的溶解度相等

C.氯化钠溶液一定是饱和溶液

D.蔗糖溶液一定是饱和溶液

11.(长沙中考)甲、乙两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t1℃时,甲、乙两物质的溶解度相等

B.乙物质的溶解度大于甲物质的溶解度

C.t2℃时,乙的饱和溶液降温至t1℃,乙溶液变为不饱和溶液

D.t2℃时,甲物质的饱和溶液降温至t1℃,溶液中溶质质量一定不变

1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在一定温度下,一定量的水中可以无限制溶解食盐

B.温度越高,物质的溶解能力越强

C.所有物质都能溶于水

D.气体的溶解性受温度影响

13.下列有关物质的溶解性的说法,错误的是()

A.在一定条件下,物质能够溶解的数量是有限的

B.相同条件下,不同物质的溶解能力是不同的

C.气体也能溶解在液体中,且温度越高,气体溶解能力越强

D.物质溶解时,有的放热,有的吸热

14.植物油不能溶解在水中,却可以溶解在香蕉水中,由此说明(D)

A.香蕉水的溶解能力比水强

B.水的溶解能力比香蕉水差

C.一切物质都能溶解在香蕉水中

D.同一种物质在不同溶剂中溶解能力不同

15.用凉开水养金鱼,金鱼就会死亡,其中的主要原因是(B)

A.凉开水温度太低

B.凉开水中溶解的氧气太少

C.凉开水中没有养料

D.凉开水中存在细菌

16.在20摄氏度时往盛有20毫升水的烧杯中,加入两药匙蔗糖后搅拌,蔗糖很快溶解完,再加入一药匙蔗糖,充分搅拌后仍有部分蔗糖不能溶解,关于上述现象,说法正确的是()

A.降低水的温度可以使蔗糖完全溶解

B.加入的蔗糖越多,能够溶解的数量就越多

C.在一定条件下,物质能够溶解的数量是有限的

D.在20摄氏度时,20毫升水中不能溶解两药匙的蔗糖

17.许多科学知识在逻辑上存在如图所示关系。

其中并列关系是由于分类的依据相同而把事物截然分开并列,而交叉关系是对事物分类时,由于采用不同的分类依据,则必然出现交叉关系。

下列关于溶液说法正确的是()

A.饱和溶液包含浓溶液

B.饱和溶液与稀溶液属于并列关系

C.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属于交叉关系

D.不饱和溶液与稀溶液属于交叉关系

18.如图所示,一物体悬挂在饱和的氯化钠溶液中,在恒温条件下向烧杯中加入水,弹簧秤的读数变化情况是()

A.变大B.变小C.不变D.无法判断

19.科学中有许多概念是相对的,又是统一的。

下图反映了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浓溶液以及稀溶液的关系。

(1)从上图可以看出,饱和溶液与浓溶液、稀溶液的关系是____。

(2)0.9%的医用生理盐水可归于图中区域___(填“Ⅰ”“Ⅱ”“Ⅲ”或“Ⅳ”);现有一瓶接近饱和的NaCl溶液,若要使它变为饱和溶液,一般采用的方法是____或___。

20.(北京中考)为了研究物质的溶解现象,设计并进行了如表所示的实验。

实验

现象

固体溶解,形成紫色溶液

固体几乎不溶解

固体溶解,形成紫红色溶液

(1)对比实验①、②的现象,可得出的结论是____。

(2)设计实验②、③的目的是____。

21.(陕西中考)如表是氯化钠(NaCl)和硝酸钾(KNO3)在不同温度时的溶解度,回答问题。

溶解度/g/

温度/℃

10

20

30

40

50

60

NaCl

35.8

36.0

36.3

36.6

37.0

37.3

KNO3

20.9

31.6

45.8

63.9

85.5

110.0

(1)两种物质中,溶解度受温度影响变化较大的是___。

(2)60℃时,按图示操作:

A中溶液是____(填“饱和”或“不饱和”)溶液,C中溶液的总质量是____克。

(3)50℃时,将两种物质的饱和溶液各100克,分别加热蒸发10克水后,再恢复到50℃,剩余溶液的质量:

NaCl溶液____(填“大于”“等于”或“小于”)KNO3溶液。

22.(金华中考)A、B、C三只烧杯中分别装入等质量的水,在相同温度下,向三只烧杯中分别加入25克、10克、5克同种固体物质,充分溶解后,静置,现象如图所示,回答下列问题(填烧杯编号)。

(1)A、B、C三只烧杯中的溶液一定是不饱和溶液的是____。

(2)A、B、C三只烧杯中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的大小关系是____。

23.20℃时,往25克蒸馏水中加入一定量的食盐固体,充分搅拌后,滤去未溶解的食盐固体,得滤液34克,则该溶液中氯化钠的质量分数为___。

20℃时,氯化钠的溶解度为___克/100克水。

32.下图是某同学配制50克质量分数为15%的蔗糖溶液的操作过程示意图。

试回答下列问题。

(1)配制溶液的操作步骤有:

①溶解;②称量;③计算;④装瓶存放。

则正确的操作顺序是____(填序号)。

(2)该实验中应称蔗糖的质量是____克,A操作中实际称量结果为____克(1克以下用游码)。

(3)该实验中应取____毫升水,量筒的规格应为___(填“10”或“50”)毫升,读数时应使视线与液体凹液面的____保持水平。

(4)E操作中玻璃棒的作用是____。

(5)如果配制的蔗糖溶液溶质质量分数小于15%,则造成误差的原因可能有____。

①称量时砝码和蔗糖放反了,并且使用了游码②取水时仰视读数

③溶解时有少量水溅出④装瓶时有溶液洒落

33.汽车蓄电池中稀硫酸的溶质质量分数为28%,密度为1.2克/厘米3。

若要在实验室用溶质质量分数为98%的浓硫酸配制这种稀硫酸630克。

求:

(1)630克稀硫酸的体积是多少毫升?

(2)需要浓硫酸多少克?

一、专题精讲

一、溶质的质量分数,溶解度的计算

1.溶质的质量分数=溶质的质量/溶液的质量=溶质的质量/(溶质的质量+溶剂的质量)

即溶质的质量分数P%=m溶液/m溶质×100%=m溶液/(m溶质+m溶剂)×100%公式

(1)

m溶液=m溶液·P%=ρ溶液·V溶液·P%公式

(2)

2.根据溶解度的概念,在同一温度下的饱和溶液中(单位为g)

溶质质量/溶剂质量=溶解度/100g

溶质质量/溶液质量=溶解度/(100g+溶解度)

即①T℃时,某物质的溶解度为S克,此温度下饱和溶液溶质质量分数是一个定值(该温度下的最大值)

P%饱和=S/(S+100)×100%

②T℃时,某物质饱和溶液质量分数为P%

P/100=S/(100+S)溶解度S=P/(100-P)×100%

思考:

如何判断溶液是否饱和?

有晶体析出后

3.溶质质量分数计算常见题型

①直接给出溶质,溶液(或溶剂)的质量

解题:

直接套用公式

(1)

②溶质过多。

给出溶质,溶剂的质量,又给出该温度下物质的溶解度

解题:

根据溶解度判断是否全溶,根据溶解部分的质量进行计算

即m溶液/m溶质与S/(100+S)的值大小比较,取小的值为该溶液的实际质量分数

③溶液的配制,稀释浓度(不析出晶体的情况下)

配制步骤:

计算→称量→溶解

根据配制、稀释过程中,溶质的质量保持不变

解题:

套用公式

(2)

注意:

m水=m稀溶液-m浓溶液,不能直接用V水=V稀-V浓

 

二、专题过关

1、将100毫升98%的浓硫酸(密度为1.84克/毫升)缓缓倒入100毫升水中,搅拌均匀,计算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

2、日常生活中我们要科学地节约用水.现有一件刚用洗涤剂洗过的衣服,“拧干”后湿衣服上残留的溶液为100g.其中含洗涤剂的质量分数为1%,则湿衣服上残留的洗涤剂质量为()g.

现用5700g清水对这件衣服进行漂洗,有以下两种漂洗方法(假设每次“拧于”后湿衣服仍残留100g溶液)。

方法一:

用5700g清水一次漂洗.“拧干”后残留在衣服上的洗涤剂的质量为(用分数表示,下同)()g.

方法二:

将5700g清水均分成质量相等的三份(每份1900g),分三次漂洗.

第1次,用1900g清水漂洗,“拧干”后残留在衣服上的洗涤剂的质量为()g;

第2次,再用1900g清水漂洗,“拧干”后残留在衣服上的洗涤剂的质量为()g;

第3次,再用1900g清水漂洗,“拧干”后残留在衣服上的洗涤剂的质量为()g.

由以上计算分析,用相同质量的水漂洗衣服.是一次漂洗效果好,还是将水等分成三份,分三次漂洗效果好?

()。

3、要配制100克2%NaOH溶液,下列操作正确的是(    )

A. 用500毫升量筒量取98.0毫升水

B. 将NaOH固体放入小烧杯中,用托盘天平称取2.0g NaOH

C. 将pH试纸伸入2% NaOH溶液中测得PH=13.7

D. 10毫升2%的NaOH溶液加入10毫升水稀释得到1% NaOH溶液

4、

(1)生理盐水是溶质质量分数为0.9%的氯化钠溶液,现用1 000克生理盐水给某病人输液,进入病人体内的氯化钠的质量约为多少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