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笔记世说新语读书笔记3篇.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2595088 上传时间:2023-06-06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46.1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读书笔记世说新语读书笔记3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读书笔记世说新语读书笔记3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读书笔记世说新语读书笔记3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读书笔记世说新语读书笔记3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读书笔记世说新语读书笔记3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读书笔记世说新语读书笔记3篇.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5页
读书笔记世说新语读书笔记3篇.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5页
读书笔记世说新语读书笔记3篇.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5页
读书笔记世说新语读书笔记3篇.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5页
读书笔记世说新语读书笔记3篇.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5页
读书笔记世说新语读书笔记3篇.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5页
读书笔记世说新语读书笔记3篇.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5页
读书笔记世说新语读书笔记3篇.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5页
读书笔记世说新语读书笔记3篇.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5页
读书笔记世说新语读书笔记3篇.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5页
亲,该文档总共1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读书笔记世说新语读书笔记3篇.docx

《读书笔记世说新语读书笔记3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读书笔记世说新语读书笔记3篇.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读书笔记世说新语读书笔记3篇.docx

读书笔记世说新语读书笔记3篇

XX(XX)/其他范文/读书笔记

〔世说新语读书笔记3篇〕

  《世说新语》读书笔记

  《世说新语》是汉末人物品评发展到一定程度的反映,它的不少故事是取材于魏晋时期作品《语林》、《郭子》、《名士传》等书的。

看了《世说新语》就能了解魏晋南北朝时期逸事笔记的内容和形式了。

也可以说它是一部魏晋风流故事集,从而起到了名士“教科书”的作用。

按冯友兰的一句说法,风流是一种人格美。

当然这种人格美是以当时士族的标准来衡量的。

  《世说新语》是研究魏晋风流的极好的史料。

其中关于魏晋名士的种种活动如清谈,品题,种种性格特征如任诞,简傲,种种人格追求,以及种种嗜好,都有生动的描写。

综观全书,可以得到魏晋时期几代士人的群像,通过这些人物形象,可以进而了解那个时代上层社会的风尚。

如《德行》中:

管宁、华歆共园中锄菜,见地有片金,管挥锄与瓦石不异,华捉而掷去之。

又尝同席读书,有乘轩冕过门者,宁读如故,歆废书出看。

宁割席分坐曰:

“子非吾友也。

”通过与华歆的对比,赞扬管宁淡泊名利。

所以由此可看出一个人是否有高超的德行,并不是一天两天所造成,德行是日积月累所培养出来的。

有德行的故事还有许多,如情绪这方面,德行较不好的人常会以它个人的情绪为中心,心情好时大家没事,心情不好时大家得遭殃,古时就有一位不管快乐或失意,都不会表现于自己的情绪上,那个人就是稽康,王戎说我和稽康在一起相处二十年,从来没有见过他高兴或者生气的表情。

人通常得到一个不好的东西,或遇到对自己有害的东西都会闪而避之,但是有的人得到这一个东西,或者遇到这个东西也不是闪而避之。

而倒霉反而还一点不会被那样东西所波及到。

瘐亮的坐骑中,有一匹叫的卢的凶马,有人劝告他派人牵去卖掉,瘐亮回答说:

“卖它一定会有人买它,但这样又会害了别人;哪里可把对自己有害的东西转移到别人身上呢?

从前孙叔敖杀了两头蛇,就是因为不让后人看见,从此他就成为古人乐于传颂的佳话,我效法他不也是合理的吗?

  《世说新语》在艺术上有较高的艺术成就,鲁迅先生曾把它的艺术特色概括为“记言则玄远冷隽,记行则高简瑰奇”。

《世说新语》涉及人物有一千五百多个,魏晋两朝的主要人物,都包括在内。

它对人物的描写有的重在形貌,有的重在才学,通过独特的言谈举止写出了独特的人物性格,使之气韵生动,活灵活现,跃然纸上。

如“王戎有好李,卖恐人得其种,恒钻其核”。

仅用了16个,就写出了王戎贪婪吝啬的本性。

  从另一方面谈,《世说新语》也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

由于魏晋之际品评人物重视仪容辞采的风气较汉末更甚,所以位高名重的官僚,也往往凭只言片语和某个细节来论定一个人的优劣,或据此而援引这个人入官,如“雅量”记载王王旬做桓温的主簿,桓温想提拔他。

有一次故意突然骑马冲之,“左右皆宕仆,而王不动,名价于是大重,咸云是公辅器也”。

这种测验人的方法上是奇特的,从此得出是“公辅器”的结论,尤其荒唐。

又“文学”篇王衍问阮修:

“老庄与圣教同异?

”阮回答说:

“将无同。

”王衍很赏识这“将无同”三个,即请阮修为椽。

这就是著名的“三语椽”的故事。

这两个例子足证明当时重容止,言谈的风气之盛。

  在虚无、厌世的思想基础上,魏晋士大夫都消极、颓废,或乖僻、放荡,时时流露出生死无常,叹老嗟伤的感慨,饮酒浇愁和养生服药,也成为一种风尚。

《世说新语》从很多方面写下了这些内容。

“任诞”篇说张翰:

“使我有身后名,不如及时一杯酒”;“言语”篇记桓温因见旧时种的柳树长大,哀叹“木犹如此,人何以堪”而流泪,即足以反映当时士大夫的没落、灰色的人生观。

此外,《世说新语》还记叙了一些人的优良品质,如荀巨伯的重义轻生救护朋友,周处为民除害、勇于悔过等。

全是有意义的小故事。

对魏晋统治阶级的凶残、丑恶、奢侈等也做了具体的描述。

这些内容可以为研究历史做参考。

  《世说新语》是非常具有代表的中国古代文化思想,所以同学们一定要认真学习,并且练习世说新语读后感的写作。

  《世说新语》读书笔记

  《世说新语》是刘墉写的一本关于教育的秘籍,这本书他从孩子诞生前,父母该怎么决定教育的方法、规划孩子的未来,到孩子出事之后,如何跟孩子互动、开发孩子的潜能。

在这本书里,他的一些独到的教育方法让我觉得受益匪浅。

以下是书中的两个小故事跟大家分享一下自己的感受。

  1、“虎姑婆”长什么样子?

  记得小时候,我就听过“虎姑婆”的故事,当小孩子不听话的时候,大人们总爱说“再不听话虎姑婆该来咬你手指了!

”可是,你知道“虎姑婆”长什么样子吗?

答案肯定不是一样的。

作者说“为什么一个虎姑婆可以让我们从小孩时代记忆一辈子,而且每个人心里的虎姑婆都不一样,啃手指的声音可好像能在耳边响?

答案很简单:

因为想象!

  每个人的想象是不一样的,为什么都在呼吁我们要看书,因为在看书的过程中会对书中的人物、事物、事件进行充分的想象,使我们的想象力充分得到发挥。

如果给我们一个虎姑婆的动画片,里面有个虎姑婆,还有虎姑婆啃手指的画面和声音,我们看过就知道:

哦,原来虎姑婆那样啊,啃手指的声音是那样啊。

就用不着想象了。

什么都是现成的,那我们的思维与想象岂不是会越来越懒,就跟机器一样时间长不用就会生锈了。

  所以,在想象力还没有生锈前,让我们多读读书吧!

让它们快速的运转起来。

  2、人生光明面

  人的一生中会遇到许多的挫折,但是要看你用什么样的心态去面对挫折,书中就讲了这样一个故事:

台北有一个由三位盲人组成的乐团,每个人都笑容满面。

一个说他最幸运,因为他是后来才失明的,所以他看过世界时什么样子。

另一个说他也幸运,因为虽然看不见东西,却能感觉光线,所以不算完全失明。

第三个说他虽然从小就瞎了,可是也不错,因为反正不知道看得见是怎么样的,既然不曾拥有,也就不觉得失去了。

说完,三个人就唱起歌来。

  为什么他们会这样快乐呢?

因为他们由正面看事,即使一般人看来是负面的,他们也有正面思考。

还有两位高龄逝世的老人,其中过的很富裕的那位老太太,临终躺在病床上,对每个去探望的人怨,怨伤痛、怨丈夫早死。

过得十分辛苦的老太太,却一直到死都感恩,说:

“我真好命啊!

丈夫早死,还能活到今天,而且儿孙都来看我,多好命啊!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反差呢?

因为他们从小生活的环境不同,一个生活在总由负面看事的家庭,而另一个从小就长在宽容的环境。

  所以,身为人民教师的我们,如果对学生用正面的语气说话,教育他们从正面看事,譬如:

孩子天凉没有关窗,不要说:

“你想冻死啊?

”或“为什么不把窗子关上?

”而应该讲:

“把窗子关上吧!

免得着凉”。

孩子爬到危险的地方,别喊:

“你想摔死啊?

”而说:

“快点下来。

”孩子考五十分,如果对他说:

“你居然有一半不会,没有前途了!

”换成“你能考五十分,表示还会一半,再加一点力,多十分,就及格了,试试看,下次考好一点。

”收到的效果会是一样的吗?

  让我们教学生从正面思考吧,总存感恩的心,总在失望中带有希望,总在跌倒时,想想休息一下,能跑得更快、飞的更高。

我想这样正面思考的人生态度不仅会影响孩子的一生,也会对我们的人生有所改变的!

  《世说新语》读书笔记

  雪夜访戴

  王徽之居山阴,夜大雪,眼觉,开室,命酌酒,四望皎然,因起彷徨,咏左思《招隐寺》。

忽忆戴安道,时戴在剡,即便夜乘小船就之,经宿方至,造门不前而返。

人问其故,王曰:

“吾本乘兴而行,兴尽而返,何必见戴!

  ——《世说新语任诞》

  王徽之因兴而行,又因兴而返,不为目的所羁绊,好似那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的洒脱。

  徽之曰:

“我本乘兴而行,兴尽而返,何必见戴!

  古人所说“不为外物所役”,王徽之做到了。

目的是何物?

是实质的,是人们所想达到无法理解了。

的,可这个东西在王徽之眼里还不及那突发的诗兴来得重要。

因兴而去,兴尽而归,这本来是一件很正常的事情,但这件事若是安排在赶了一夜路,已站在目的地门前的大前提下,这就让世俗里的人

  古人尚不能解,那么放在现代呢?

在“时间就是金钱”的时代里,整天忙着挣钱的人们是不会白费力气做这件毫无实质收获的事。

制定一个目标,为达到目标而努力,不达目的善不罢休,这就是现今以物质至上的观点。

但我们换个角度看,效率、结果固然重要,可我们真正获得的东西是从过程中得来的。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有欢笑,有哭泣,有感动,有无奈,也许过程是漫长的,但我们乐在其中,品味了苦尽甘来,比起最后那个干巴巴的目的,这个过程真的是浪漫得多。

  而相较于王徽之那个时代,现今社会要复杂得多。

金钱、权利、地位、荣誉,人们追求地更多,同时所羁绊的东西也会更多。

人们被这些东西绑起来了,只能缩手缩脚的活于世中。

  再说说如我一样的学生吧,对一个穷书生,一个身无长物的学生来说,学习本该是一件单纯的事情,可有哪个学生会为了学习而学习呢?

种种外界因素让我们的身心疲惫不堪,只为得到那一纸成绩单,可真正学到的又有多少东西呢?

  学习变得不再单纯,强烈的目的性,它早已变得是面目全非了。

就像一只待宰的羔羊,每个人都可以给它来上那么一下。

  中国的高考制度,在家长,老师,学校“齐心协力”下,成功的把学习死死的绑在了那单调的阿拉伯数上。

学习不再是我们自己的了,他变得似乎与每个人都有关联,老师、家长的期望,学校的升学率,这些都与我们的学习紧紧相连。

在我们身上背负得越多,最后的目的也就越重要,这就像是层层的堡垒,我们被它困住了。

  那么何时我们的心灵与肉体才能得到释放?

其实答案可以是:

随时。

我们虽不能改变社会现状,但生活与学习的心境是由自己支配的。

只要我们能够做到自我解放,在过程中获得自己的快乐,那么即使不能做到王徽之那么洒脱,也可以让心灵得到休憩与释放。

  有句话说“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得到也许不是满足,不得到也许并非就不能满足,是否自我感到满足,只有自己知道。

放开心扉吧,让我们飞得更远。

[《世说新语》读书笔记范文]世说新语读书笔记

(2)|  《世说新语》读书笔记XX

  从《世说新语?

俭啬卷》中的四个故事说起。

  《世说新语?

俭啬卷》中有九个晋人俭啬的故事,其中有四个是说王戎。

  一:

王戎担任司徒时既贵且富,在京城的首善之地都数一数二。

王戎亲自掌管田契,经常与夫人在烛下计算财产。

  “旧时王谢堂前燕”说的是琅琊王氏在东晋极盛之时。

在西晋琅琊王氏并不是一流的门阀,河东裴氏、颖川荀氏的声望当时都比琅琊王氏要稍高一些。

虽然,阀第的品评中,主要是看指祖先的仕宦情况和爵位高低。

但财富也是世家豪门间社交的一个重要方面。

  儒家伦理统治中国的期间,提倡“仁、义、忠、孝”,表面上很看不起钱,其实都是很虚伪的。

自孔夫子起,儒生就是一个个官迷,而在中国古今历史上,权、钱一直是相通的。

想作官和想发财就是一回事。

  以现在的观点来看,擅长理财,理所当然是一个极大的优点。

  二:

王戎家中有棵很好的李树,王戎卖李子时,怕别人得到种子,就事先把李子的果核钻破。

  这类似于现在的“技术产权”的保护意识,何过之有啊?

王戎是一位超前于时代意识的伟大理财家。

  中国古今一些知识分子的酸气要不得,思想中有仇富意识,歧视种种勤劳致富、合法谋利的行为。

潜意识里,这是种忌妒,因为自身理财无能,不能合理合法的占有财富,于是整天怨天尤人。

  三:

王戎之女嫁给河东裴頠时,向王戎借了数万钱,很久没有归还。

女儿回来省亲时,王戎神色不悦,直到把钱还清才高兴起来。

  这是一种最合理的亲人之间的借贷关系。

亲父子、亲兄弟明算帐,何错之有?

  有错也是欠债不还的裴頠的错。

  四:

王戎的侄子成婚时,王戎只送了一件单衣,完婚后,又要了回来。

  从表面上看,这个事例有点过份。

  我可能扯一个并不恰当的事例:

《水浒传》中的武松是个杀人犯。

因为他杀了西门庆和潘金莲。

但绝大多数的人并不讨厌武松,因为武松犯法是情有可原的。

  以此而推论,《世说新语》和《晋书》只片面地记载了王戎要回送出去的礼物这一个结果,但是对王戎叔侄之间的纠葛却没有提到。

其中是否有隐情,也情有可原呢?

  当然,可能有朋友会觉得这里我对王戎的辩护有些牵强。

  但是,大家要知道,王戎是何等风流的一个人物,岂会做出这种没有品位的事情来?

  王戎在竹林七贤中年纪仅比阮籍之侄阮咸稍大,能与大他二十余岁的嵇康、阮籍交往的人。

嵇康、阮籍是何等狂傲的人?

嵇、阮对待俗人的态度是“傍若无人”和翻“青白眼”,一般人根本入不了他们的眼。

  即使是山涛、王戎这些做官做到司徒(宰相级别)的人,也和嵇康、阮籍一样,得魏晋之天地精华,是人中龙凤。

  嵇康公开与山涛绝交是为了保护山涛。

能够放心托孤的朋友,情谊好到什么程度?

如果嵇康真地瞧不起山涛,大可以像对待钟会一样,冷口冷面,那才是最大的鄙夷。

之所以大张旗鼓写下《与山巨源绝交书》,只是为了保护山涛。

因为像嵇康这种追求真正精神上的自由的人,绝对不会去干涉别人的自由。

  其实,在《晋书卷四十三?

王戎传》中,就已经提到了王戎吝啬到做作的行为,是为了在八王之乱前后这个中国最混乱的年代中的一种明哲保身的方法。

  都是有先例的,秦代名将王翦率六十万大军灭楚之前,用请求赏赐田地来消除秦王政的疑心。

司马迁这个政治上失败透顶的太监,就用带酸意的笔触,批评了王翦没有辅秦建德,固其根本。

其实,身家性命都没了,要虚伪的、名义上的“德”又有何用?

  汉代名相萧何向来在关中安抚、体恤百姓,深受百姓爱戴。

可为了消除刘邦的猜忌,也不得已强夺、贱买民间田宅自污名声。

这是因为一般的小官吏,皇帝并不怕他们有野心,如有贪赃枉法行为,常遭严惩。

对于功臣名将,皇帝则主要是防止他们有野心,对于贪赃枉法那些“小事”,反不足轻重了。

  王戎在中枢为官的时候,杨骏、贾后、赵王司马伦、齐王司马冏、长沙王司马乂、东海王司马越、成都王司马颖这些权臣、君主,你方唱罢我登场。

王戎能在这混乱的局面下,保全性命已经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更别说保持荣华富贵。

但王戎做到了,以七十二岁的古稀之年寿终正寝,并在正史中留下了一段风流富贵传说。

  王戎的功业,虽然不足以与王翦、萧何相提并论,但无疑在某种程度上来说,是同一种人——道家黄老之术的传人。

  再翻《晋书卷四十三?

王戎传》,可以发现王戎爱财,但并不是一个贪财的人。

王戎之父凉州刺史贞陵侯王浑死后,其故吏赠钱百万,王戎辞而不受,由此才显名当世。

  君子爱财,取之有道。

王戎节俭的生活作风、成功的理财手段实在是万世楷模。

  现在时常听闻外国历史上的犹太富豪、明清晋商极尽俭朴的纪录,他们都像王戎一样,都是些值得万世师表的人物。

  《世说新语》读书笔记XX

  从《世说新语?

简傲卷》中的一个故事说起。

  因依附河内司马氏而成为政治新贵的太傅钟繇之子颖川钟会慕嵇康之名,邀集当时的贤俊之士,去拜访嵇康。

  至于钟会拜访嵇康的目的,在汉末至魏晋南北朝,士人之间盛行人物品评,嵇康当时虽然无官无职,而且以放诞、简傲闻名,但已经是天下名士,钟会大概是想以此来提高自身的名望。

  可嵇康对钟会的态度呢?

“扬锤不缀”、“傍若无人”、“不交以言”,客观地说,非常无礼。

  钟会面子上挂不住,终于选择离去。

  嵇康说出了中国史上最傲的一句话:

“何所闻而来?

何所见而去?

  这两句与其说是询问,不如说是以一种“居高临下”的口气在质问。

  嵇康傲,他的傲不是建立在对人间权势、财富的占有上,而是建立在个体的绝对自由和精神的超越上。

  或许在嵇康看来,钟会和他并不是同一类人。

“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庄子》”,钟会这般钻营于名利场中的人,又怎么会明白精神自由与超越的乐趣?

  留下“闻所闻而来,见所见而去”的回答后,钟会悻悻然离去。

  俞伯牙奏“高山流水”,知音唯钟子期一人。

而嵇康的思想境界高,曲高和寡,知己也只有“竹林七贤”等廖廖数人而已。

而同在七贤之中,能真正与嵇康比肩者,又独有陈留阮籍一人。

  无独有偶,阮籍之狂与嵇康之傲难分伯仲。

  《晋书卷四十九?

阮籍传》中的记载:

“籍又能为青白眼,见礼俗之士,以白眼对之。

及嵇喜来吊,籍作白眼,喜不怿而退。

喜弟康闻之,乃赍酒挟琴造焉,籍大悦,乃见青眼。

  阮籍此举得到的结果是“由是礼法-之士疾之若仇”。

  若阮籍、嵇康之类人,绝不苟同于流俗,与庸人虚与委蛇。

  至于俗人所尊崇的“礼”,又是个什么玩意?

  “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也《老子》”,中华数千年文明,多少伪君子打着“礼”的旗号行假仁、假孝之实。

  客观地说,儒家所提倡的“礼”,乃至今天中国、日本、南北朝鲜、越南所自我标榜的“礼仪之邦”,形式多于实质。

总之先在人前把“礼”中所约定俗成的都做好了,于是便有“仁”、“孝”之名,至于心中到底是怎么想的,谁也不知道。

  因为“礼”和“仁”、“孝”其实并没有真正的直接关系。

  窃以为孔子提倡“礼”,其实只是建立一种理想的社会制度。

这个社会制度的前提是等级社会,众人依据在社会中所处的地位不同,不论在物质上(名、利)还是精神上,都是一个不平等、不对称的关系。

  阮籍、嵇康是庄子传人。

庄子所提倡的是“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这是一种对人、对物最终极的平等。

  所以俗人们所提倡的礼制(社会秩序)、功名(进取心),对阮籍、嵇康之类人物是毫无意义的。

所以阮籍敢以青白眼视人,嵇康敢直接无视政治新贵钟会。

  为什么我认为阮籍、嵇康是庄子传人,而不是老子传人呢?

(黄帝是道家人物所伪托,姑且不论)

  今人常言:

庄子是老子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这句话并没有错,但是不完整。

  因为庄子很多人生观,并不同于老子。

老子虽然提出了“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也”,但是这只是一种思想认识,到具体的人生抉择上,老子又说“致虚极,守静笃”,“我有三宝,持而有之…三曰不敢为天下先”,“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

  提倡谦虚自守、不当出头鸟、以柔克刚的老子,断然不会教人做出像庄子鼓盆而歌,阮籍翻青白眼,嵇康刚愎无礼的事情来。

  以佯狂来傲世或避世,中华史上大体就庄子这一派。

  儒家自不必说,盛行于唐宋的禅宗,虽然有若干呵佛骂祖的大德,但尊礼守序,仍然是主流。

如《坛经》中记载的曹溪慧能(世称六祖,中国禅宗实际上的创始人)的话:

“内心谦下是功,外行于礼是德”,“若修功德之人,心即不轻,常行普敬,心常轻人,吾我不断,即自无功,自性虚妄不实,即自无德,为吾我自大,常轻一切故”。

  说回阮籍、嵇康,比起嵇康完全不加掩饰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倾向,阮籍就更世故一些。

《晋书卷四十九?

阮籍传》记载:

“籍虽不拘礼教,然发言玄远,口不臧否人物”。

  好一个“口不臧否人物”,隐于朝的大隐大体都参悟了这个道理。

  不过,阮籍之狂仍然是冠绝天下,有两则事例。

  一是《晋书卷四十九?

阮籍传》记载的司马昭(晋文王)掌握了魏国政权后,为司马炎(代魏灭蜀、吴,统一天下的晋武帝)求聘阮籍之女为妻,结果“籍醉六十日,不得言而止”。

视功名如浮云,视权势如粪土,阮籍真正做到了。

古往今来能和帝王结亲以图攀龙附凤、一步登天者,不知凡几。

后来另一个世家门阀的弘农杨氏与河内司马氏联姻,在司马炎死后也曾短暂权倾朝野。

  另一个是《世说新语?

简傲卷》记载司马昭出席宴会,群臣都严肃恭敬,如拜皇帝一样。

只有阮籍,胆敢“箕踞啸歌、酣放自若”。

偏偏奇在司马昭还能容忍阮籍在席上的无礼,能容忍他的拒婚态度。

  由阮籍,我想到了希腊古典时期犬儒学派的戴奥真尼斯,更是个几乎彻底抛弃人类社会秩序的大隐,也得到了有史以来最伟大的征服者——亚历山大大帝的由衷尊重。

  与阮籍相比,嵇康倒像一个隐于野的小隐。

嵇康的个性,过于刚强,“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

嵇康之死,虽有钟会之流构陷,但也是自取。

  不过,庄子倡齐物我,“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得悟者与天地同寿,在嵇康这种看透了生死的人来说,死并不是一件太坏的事。

“求仁而得仁,又何怨?

《论语》”,但留下一曲流传千古的《广陵》余响。

[世说新语读书笔记sub-info"id="sub3">世说新语读书笔记(3)|  先说“介绍”。

“介绍”是指对所评的书的内容作言简意赅的概括叙述,让读者对该书的内容有一个大概的了解。

如书评《难忘南京情调》是这样介绍的:

“《南京情调》收入64篇*,20世纪上半叶社会各界名流笔底的南京昔日景观,风土人情,大多风流倜傥见性情;80帧照片,让50年前的古都旧影清晰再现,金陵旧时影像,幅幅沧海桑田显趣味。

  再说“评价”。

“评价”可以是总括全书作鸟瞰式的评述,如书评《展现“另一个”爱因斯坦》是这样评价《爱因斯坦晚年文集》的:

“每篇*都体现了作者的睿知和科学预见性。

全书蕴涵着科学家与知识分子的良知,浸透着他对整个20世纪全人类的极大的人文关怀。

”也可以聚焦于作品的细部作画龙点睛式的点评。

如金圣叹评《鲁提辖拳打镇关西》一节中鲁达打店小二一段描写:

“一路鲁达文中,皆用‘只一掌’、‘只一拳’、‘只一脚’,写鲁达阔绰,打人亦打得阔绰。

”三言二语就点出了《水浒》对鲁达的动作描写是充分个性化的。

“评价”是书评中最重要、最关键的部分,也是最见功力的部分,从这里可以见出一个人的思想水平、艺术素养、鉴赏能力、语言功夫等等。

评价作品要注意以下几点:

①要注意评价的科学性。

要以科学的文学理论为指导,实事求是地进行评论,不要以个人的直觉和偏见任意地拔高或贬低。

②要注意见解的独创性。

要反复阅读、分析、研究、揣摩、品味,深入了解准确把握评论对象,挖掘出作品的思想意义和艺术特色,从而提出自己新颖、深刻、精辟的见解;而不是浮光掠影地泛泛而读,分析不得要领,只是发表一些陈旧、肤浅、庸俗的见解。

《世说新语》中有这样一篇小说:

“阮光禄在剡,曾有好车,借者无不皆给。

有人葬母,意欲借而不敢言。

阮后闻之,叹曰:

‘吾有车而使人不敢借,何以车为?

’遂焚之。

”宗白华先生是这样评析的:

“这是何等严肃的责己精神!

然而不是出于畏人言,畏于礼法的责备,而是由于对自己人格美的重视和伟大同情心的流露。

”宗先生的评析见解独到,深刻精辟,所谓“析义理于精微之蕴,辨句于毫发之间。

  (《古文观止·序》)③要注意语言的生动性。

评论语言与议论文的语言有相同的地方,如要求语言表达准确、严密;又有不同的地方,需要讲求适当的文采,增强表达的形象性与生动性。

  再说“推荐”。

这是书评的结尾,有好书与读者共享的意思。

如《难忘南京情调》是这样写的:

“南京文化渊源流长,底蕴深厚,值得特别关注。

钟情于南京文化的人,即便不到南京,也能从《南京情调》中体味一番南京情调。

  俗话说文无定法,写书评当然也无一定的格式,可以因人而异,因书而异。

比如偏于谈感受的书评就可以直接从述感开头:

“何建明的长篇报告文学《中国高考报告》是一部具有强烈震撼力的作品。

不读则罢,越读越使人感到,高考的分量实在太重太重,它重得使许多中国人的腰背都压弯,连中华民族的脊梁也被压得出现了严重的畸型。

高考啊!

何时才能走出怪圈?

”(《走出高考的怪圈》)想要带点文学色彩又要给读者一点悬念的也可以抒情开头:

“若你走进普鲁斯特的世界,我想你不会不惊叹于那美妙的符号所产生的神奇魅力,不会不沉醉于玛德莱娜小点心的绵长回味,不会不震悸于人类内心的隐秘世界的强烈曝光。

作为《追忆似水年华》的译者之一,我也不可能不更真切地感受到普鲁斯特开启的感觉世界对我的灵魂与感官的诱惑、冲击、洗涤、丰富、与净化。

”(《全新而永恒的感觉世界》)当然书评的结尾也不一定都要推荐式的。

可以表达某种愿望,如“愿借苇岸的亲切诚实的语言,生动盎然的诗意和宁静柔韧的美感铺就的小径,引领我们走向诗意栖居之地。

”(《读太阳升起以后》)表达愿望之中有推荐作品的诚意。

也可以批评某种现象或做法,如“他们认为如果儿童画能与范例完全相同,那么这种训练就是成功的。

然而他们不明白,儿童有他们自己的世界,儿童有他们自己的艺术,他们与成人不一样!

种种人为的限制对儿童艺术潜能都可能是一种扼杀。

”(《生动有趣的图画书》)批评的目的仍然是为了推荐。

  广义的书评包括读后感。

读后感偏重写自己的主观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