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汕尾市白沙中学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2599048 上传时间:2023-06-06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36.1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广东汕尾市白沙中学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广东汕尾市白沙中学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广东汕尾市白沙中学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广东汕尾市白沙中学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广东汕尾市白沙中学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广东汕尾市白沙中学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7页
广东汕尾市白沙中学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7页
广东汕尾市白沙中学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7页
广东汕尾市白沙中学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7页
广东汕尾市白沙中学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7页
广东汕尾市白沙中学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7页
广东汕尾市白沙中学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7页
广东汕尾市白沙中学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7页
广东汕尾市白沙中学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7页
广东汕尾市白沙中学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7页
广东汕尾市白沙中学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7页
广东汕尾市白沙中学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7页
亲,该文档总共1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广东汕尾市白沙中学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docx

《广东汕尾市白沙中学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广东汕尾市白沙中学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广东汕尾市白沙中学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docx

广东汕尾市白沙中学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

广东汕尾市白沙中学2019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

2019年1月18日

一、本大题4小题,每小题3分,共12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都不相同的一组是()

A.筵席/吊唁揩油/楷书   颠倒黑白/倒行逆施

B.罄尽/亲家梗概/粳米    横行霸道/横暴不法

C.恶语/厄运舟舸/沉疴

    赤身露体/藏头露尾

D.啮噬/镊子偶尔/耦合    强词夺理/强颜欢笑

2.下面语段中画线的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这位负责人指出,靖国神社在世界上闻名遐迩,至今仍供奉着在二战中对中国等亚洲国家人民犯下滔天罪行的14名甲级战犯。

日本政客不顾中国等国家人民的强烈反对,到为日本军国主义招魂的靖国神社顶礼膜拜,其实质是试图否认和美化日本军国主义的战争罪行,历史不会被遗忘,中国人民绝不容忍任何企图抹杀战争罪行的言论和行动。

A.闻名遐迩 B.滔天罪行C.顶礼膜拜D.抹杀

3.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安倍首相的参拜彻底暴露了日本极右势力的真实打算,世界乃至亚洲和中国人民清楚地看到,日本极右势力的倒行逆施正在再度成为地区和平秩序的威胁。

B.这条502公里的高铁以不到3小时的时空距离,将直接改变闽粤两省人民的生活方式,推动深圳、汕头、厦门三个经济特区为中心的闽粤经济圈携手腾飞。

C.如果我所管的“闲”事能给群众带来哪怕一点点的幸福和快乐时,我也很幸福,很快乐。

D.省气象台消息,今日早晨我省中北部市县出现大面积的低温霜冻天气,粤北、粤西北部、珠江三角洲北部及粤东北部市县最低气温多在5℃以下。

4.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朴学又称考据学。

清代朴学的兴起,首先与清代文化的高度成熟关系密切,,,,,,,这种学术上的争论最终促进了朴学的繁荣。

①清代人认为宋明理学空谈义理,把儒家治国平天下的传统丢掉了

②文化高度成熟的一个表现是图书典籍的极大丰富

③要想真正把握孔孟的精神,只有回到儒家原典中去寻找依据

④这直接带来了清代图书事业的繁荣

⑤学术界对宋明理学的反对,也是其兴起的重要原因

⑥随之而来的是一些人专注于校勘,辨伪工作,从事文字训诂的学者越来越多

A.⑤③①④②⑥B.②④⑥⑤③①C.⑤①③④②⑥D.②④⑥⑤①③

二、本大题7小题,共35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9小题。

周访字士达,本汝南安城人也。

汉末避地江南,至访四世。

吴平,因家庐江寻阳焉。

访少沉毅,谦而能让,果于断割,周穷振乏,家无余财。

为县功曹,时陶侃为散吏①,访荐为主簿,相与结友,以女妻侃子瞻。

访察孝廉,除郎中、上甲令,皆不之官。

及元帝渡江,命参镇东军事。

时有与访同姓名者,罪当死,吏误收访,访奋击收者,数十人皆散走,而自归于帝,帝不之罪。

寻以为扬烈将军,讨华轶。

所统厉武将军丁乾与轶所统武昌太守冯逸交通,访收斩之。

逸来攻访,访率众击破之。

轶将周广烧城以应访,轶众溃,遂平江州。

帝以访为振武将军,命访与诸军共征杜弢。

弢作桔槔打官军船舰,访作长岐枨以距之,桔槔不得为害。

访复以舟师造湘城,军达富口,而弢遣杜弘出海昏②。

访步上柴桑,偷渡,与贼战,斩首数百。

贼退保庐陵,复围弘于庐陵。

弘大掷宝物于城外,军人竞拾之,弘因阵乱突围而出。

访率军追之,获鞍马铠杖不可胜数。

弘入南康,太守率兵逆击,又破之,奔于临贺。

帝又进访龙骧将军。

访既在襄阳,务农训卒,勤于采纳。

王敦患之,而惮其强,不敢有异。

访威风既著,远近悦服,智勇过人,为中兴名将。

性谦虚,未尝论功伐。

或问访曰:

“人有小善,鲜不自称。

卿功勋如此,而无一言,何也?

”访曰:

“将士用命,访何功之有!

”士以此重之。

访练兵简卒,欲宣力中原,慨然有平河洛之志。

善于抚纳士众皆为致死闻敦有不臣之心访恒切齿敦虽怀逆谋故终访之世未敢为非。

(选自《晋书·周访传》,有删改)

[注]①散吏:

闲散的官员。

②海昏:

地名。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因家庐江寻阳焉安家

B.周穷振乏,家无余财救济

C.所统厉武将军丁乾与轶所统武昌太守冯逸交通交错相通

D.太守率兵逆击迎头

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3分)

A.①以女妻侃子瞻②帝以访为振武将军

B.①而自归于帝②奔于临贺

C.①帝不之罪②访何功之有

D.①弘因阵乱突围而出②王敦患之,而惮其强

7.下列文句中,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善于抚纳士众∕皆为致死闻∕敦有不臣之心∕访恒切齿敦∕虽怀逆谋∕故终访之世未敢为非

B.善于抚纳士众∕皆为致死∕闻敦有不臣之心∕访恒切齿∕敦虽怀逆谋∕故终访之世未敢为非

C.善于抚纳∕士众皆为致死∕闻敦有不臣之心∕访恒切齿敦∕虽怀逆谋故∕终访之世未敢为非

D.善于抚纳士众∕皆为致死闻∕敦有不臣之心∕访恒切齿∕敦虽怀逆谋故∕终访之世未敢为非

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周访的祖先为了躲避战乱背井离乡逃到了江南。

周访操练士兵,是想尽力收复中原。

B.周访功绩卓著,曾先后被朝廷授予扬烈将军、厉武将军、龙骧将军等职务,成为一代名将。

C.周访性格刚强,一旦蒙冤决不会忍气吞声。

为此,他深受皇帝赏识,并得到了奖励提拔。

D.在讨伐敌人的战斗中,周访运筹帷幄。

他既智勇谦让,又能随机应变,因而屡战屡胜。

9.根据具体要求分别完成下列各题。

(10分)

(1)将下列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

(7分)

①访察孝廉,除郎中、上甲令,皆不之官。

(3分)

②人有小善,鲜不自称。

卿功勋如此,而无一言,何也?

(4分)

(2)请用自己的话概括杜弢和杜弘是如何应对周访的征伐的。

(3分)

10.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7分)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

苏轼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

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1)“山头斜照却相迎”句中运用了哪种修辞手法,试简析其表达效果。

(3分)

(2)词尾“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词人借此要表达怎样的人生感悟?

又能够体现出词人怎样的性格特征?

(4分)

11.补写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任选3题,多选只按前3题计分)(6分)

(1)孔子曰:

“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

不知言,无以知人也。

(《论语》十则)

(2),。

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曹操《短歌行》)

(3)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如是而已。

(韩愈《师说》)

(4)?

此去经年,应是良辰美景虚设。

(柳永《雨霖铃·寒蝉凄切》)

三、本大题4小题,共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15小题。

“义”的真谛

王乾荣

义,指合乎正义和公益的思想或行为。

这回汶川地震,让我领会了什么是真正的“义”。

比如,我们向灾区捐款,是“义捐”,去做志愿者,叫“义工”。

这里所谓义,是说我们做这些事,不但是心甘情愿为他人的,更是不求一己之私利的。

这使我想到冯友兰先生在名著《新原人》里讲的一个关于道德和非道德的故事。

他说例如有两个军人,都去冲锋陷阵。

一个人如此做,为的是得到上面的奖赏,或同伴的称誉;另一人则以为,这是尽军人的天职,此外别无所求。

此二人之行为,表面上一样,但内里有很大不同。

道德归于“义”,是不求回报的(哪怕仅仅是精神上的);而沽名钓誉,自然属于不道德范畴。

大灾面前,一般老百姓的义举,跟军人的尽天职,并没有什么不同。

天职?

对了,是天职,即在人内心来说,是尽也得尽,不尽也得尽的义务。

好像有一股强力推动着你,如果你不尽这个义务,就会觉得心亏。

那位说,捐款不是自愿吗?

当然没有人强迫你,但是良心会令你觉得,“不自愿”,是十分尴尬和别扭的,觉得自己不怎么道德。

那位又说,也不能人人去当志愿者啊。

是的,但是如果有幸争取当了志愿者,就应该是一个彻底的无我主义者。

你会认为自己的义举,不是强者对于弱者的恩施,不是居高临下地拯救别人,而纯然是尽义务。

你怀了任何个人目的,都会觉得脸红和不安。

即是说,良心是人的天职,这乃是道德的境界。

处于道德境界之人,不但求别人的利,而且对于别人,有一种痛痒相关的感情,即以别人的痛痒为痛痒。

捐款和做志愿者,就是为这个目的。

这时候,举其事者就显得慈悲而有耐心,有毅力,干什么都毫无怨言,甚至不惜牺牲自己。

像鲁迅说的,“将血一滴一滴地滴过去,以饲别人,虽自觉渐渐瘦弱,也以为快乐”——这是发自内心的、绝不张扬的、不求别人夸赞的快乐。

有时候,这样的人连那快乐,也来不及享受——他完全忘我了。

为什么有的人捐了那么多善款,做了那么多善事,连姓名也不愿留下?

因为“善欲人知,非真善也”。

他认为这是天经地义的,没必要留。

如此不计毁誉,不顾罚赏,才是真正的以道德为圭臬。

但是很遗憾,也有的人,做了些事,客观上帮了别人,应该肯定,但是太过张扬,比如捐款,一定要在镜头前面长时间地亮相,把写着款项数目的牌子,晃了又晃,唯恐别人看不清楚,留不下印象,则难免叫人疑惑他们这样做,是不是为了获得“自己预期的利”,至少叫人家称赞一番,奖赏一番。

在别人的生死关头和巨大悲剧面前,借机收获自己的荣誉,至少氛围不谐调吧!

所以通过“利他”以“利己”的行为,仍然难脱功利境界。

有的在镜头前面许诺的“义举”,作秀完毕,居然可以不认账,不兑现,就更叫人觉得距离道德境界甚远——远到亵渎道德的地步。

道德原则,从某种意义上说,是“单向”的——它是一个人认为“理应如此”的选择,所谓义无反顾是也。

功利原则,是双向的,也是等价交换的,所谓不做赔本的买卖是也。

所以,道德原则,是温情脉脉的;功利原则,是斤斤计较的。

义举,“犹水之就下”,是那么自然、酣畅;利举,则难免在某些环节,显出涩滞。

当然,对一个人来说,义举原则重在正己,而非责人。

在这个特殊的时候,我写了上面的话,不是对别人说三道四,只为约束自己。

(节选自《民主》2019年第9期,有删节)

12-13题为选择题。

(12题选对一项给2分,选对两项给5分,多选不给分)

12.下列对文意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5分)

A.作者认为,向灾区捐款捐物,去灾区做志愿者,这些行为,一定是真正意义上的“义”。

B.作者认为,真正“义”者,做了善事是不需要别人知道,也不在乎别人评判的,他们的行为是发自内心的。

C.作者认为,在电视镜头前面长时间亮相的捐款人,其目的无非是为了叫别人称赞一番,奖赏一番。

D.作者认为,如果一个人对于自己的义举感到脸红和不安,就表明他不是一个彻底的无我主义者,而是有自己的这样或那样的个人目的。

E.作者认为,每个人都应当明白“义”的真谛,并以此要求自己,约束自己,而不是责备别人。

13.下列行为符合作者所谓的“道德原则”的一项是(3分)(  )

A.某人看别人都在帮助某一贫困学生,他才不情愿地向这个贫困学生捐款一千元。

B.某企业在一次慈善活动中捐款一百万元,电视台给予广泛宣传。

对此,这个企业又给这个电视台捐了十万元表示感谢。

C.在放学回家的路上,小王看到了前面有一个躺在地上起不来的老人,考虑再三,小王最终走上前去把老人搀扶了起来。

D.马鞍山市一位拥有“熊猫血”的市民叶东华无偿捐出造血干细胞救活了一个浙江人。

14.文章第三段引用了《新原人》里的一个故事,结合上下文,简析这个故事中的“道德”和“非道德”。

(4分)

15.处于“道德境界”和“功利境界”的人,在对待“义”的问题上有什么区别?

请概括说明。

(4分)

四、本大题为选考内容的两组试题。

每组试题3小题,共15分

选考内容的两组试题分别为“文学类文本阅读”试题组和“实用类文本阅读”试题组,考生任选一组作答。

作答前,务必用2B黑色铅笔在答题卡上填涂与所选试题组对应的信息;信息点漏涂、错涂、多涂的,答案无效。

(一)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6—18题。

歌的高度

王宗仁

那年初春,青藏公路刚通车不久,我们这些跑车的汽车兵用人间最纯朴的感情给西藏运送着温暖,满脸的油腻都在欢笑。

  那天应该说是我们心情最轻松最欢畅的日子,来自首都的中央慰问团要为青藏公路沿线的军民演出,这是第一次,也是至今为止最隆重档次最高的一次慰问演出。

  江河源头兵站的演出令人难忘。

那歌声、那舞蹈仿佛是演员肉体或灵魂的一部分。

  演出结束后,慰问团继续西行,却不得不把一个跳舞的女文工团员留在了兵站。

她发着高烧,高山反应十分严重,无法再到海拔更高的地方去演出了,必须留在原地休息、治疗。

  那晚,站上住进了五个汽车连队。

他们当中有些人本来这晚是投宿别的兵站的。

但他们

觉得,只要看女文工团员一眼,看看那身合体整洁的演出军装,心里也会舒畅好些日子。

  江河源兵站这个夜晚的月亮只有一种颜色。

纯白,干净。

  晚饭后,兵们不约而同地、轻手轻脚地把女文工团员住的那顶帐篷围了个里三层外三层。

他们不忍心打扰她,又不愿意远离她,就这样若近若离,远远地看着,似乎只要能瞅见那灯光就满足了。

  女文工团员终于发现了帐篷外面有“情况”,她走出来,笑盈盈地对大家说:

“外面太冷,里面有火炉,请大家到帐篷里坐。

  她满面春风,声音柔雅,很难看出有病在身。

但是没有人进她的帐篷。

一个胆大的战士突然违背大家原先只想看她一眼的初衷,提出了一个似乎过分的要求:

“我们想听你唱支歌!

  这个本该视为节外生枝的要求一提出来,众兵们竟然一时心血来潮地附和起来。

女文工团员稍有犹豫,张口想说什么却未出声。

能看出她不是推辞,但有难处。

但是面对这么多热切渴望的眼神,她顾不得多想,对兵弟弟们说:

“好吧!

我答应给大家唱歌。

不过,我有个要求,既然唱就唱你们爱听的歌。

由你们点歌,我来唱。

  她的话音刚落,一群战士就送来了大声呼号:

“冲呀——点歌开始!

”女文工团员这时完全消失了病态的神情,像一个等待出征的兵。

  点的歌儿太多了,她只好说,我会唱的就满足大家,我不会唱的就过。

大家拍手。

她唱了《康定情歌》,唱了《敖包相会》,又唱了《十送红军》……她已经有点力不从心了,歌声时断时续,好比鸟儿已经飞上了天空,但飞得有些沉重。

她坚持着让歌声飞。

可以想象得出,一定是剧烈的头痛再加上高山缺氧使她痛苦万分。

然而,那些热情却很粗心的兵们只是专心致志地听歌,竟然没有留意到唱歌人情绪的起伏变化,他们继续一个接一个地点歌。

奇怪的是,后来女文工团员的高山反应奇迹般地消失了,她越唱越来情绪,越唱声音越宏亮,越唱音阶越高。

身为舞蹈演员的她仿佛从来都没有感到自己还有如此超拔的唱歌天赋。

心为歌源,血是真的。

唱者不累,听者不厌。

歌的高度可以摘取星辰。

  然而,她毕竟是个严重高山反应染身的病人,毕竟是在海拔近5000米的缺氧地区耗尽体力地唱歌。

唱着唱着,她累倒了,病倒了!

她躺倒在江河源兵站临时为她腾出的帐篷里后就再也没起来……

在她的生命之泉干涸之前,月光皎洁的江河源上空破例地飞过一只连当地牧民也没见过的夜鸟,掉下了一片光滑多彩的羽毛。

有个兵有幸拣起了这片羽毛,它是源头一页沉重,的历史。

这个“拣羽”的兵就是当时的一个汽车兵——后来成为作家的我:

王宗仁。

——《海外文摘·文学版》2019年第9期,有删节

16.联系上下文,说说文中划线句“能看出她不是推辞,但有难处”中的“难处”有哪些(4分)

17.文中划线句“江河源兵站这个夜晚的月亮只有一种颜色。

纯白,干净”描写景物用的是哪种手法?

就全文而言,它在刻画人物方面有什么作用?

(5分)

18.文章最后一段有哪些作用?

请简要分析。

(6分)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9—21题。

霍尔金娜:

她超越了体操贾冬婷

①“我环顾四周,现在却不能发现任何一个闪露光芒的体操选手。

这些小女孩没有我的阅历、我的成熟以及我奉献给观众的愉悦。

”这是霍尔金娜的自我宣言。

②的确,霍尔金娜让体操超越了胜负,超越了技术,而变为一门艺术。

③当启蒙教练第一眼看到4岁的霍尔金娜时,不由得摇了摇头。

这个小姑娘比同龄人高出一头,在体操界这绝不是什么优势。

④直到7岁,在家乡的一次选拔赛上,霍尔金娜遇到了来挑选人才的著名教练鲍里斯·皮尔金。

霍尔金娜还记得那天的情形:

“他问我是否怕他,我说是的。

他问为什么,我说因为你的眉毛与猫头鹰的一样。

他大笑。

”那以后,这对师徒就没有分开过。

他开始把精力花在塑造这个骨瘦如柴、脾气倔强的小女孩上,他在期待某种奇迹的发生。

⑤国家队终于向霍尔金娜敞开了大门。

皮尔金教练一直让她相信身高是她的优势。

“在开始的时候,我只是一个平衡感不好的电线杆,但我有一个神奇的教练,他懂得创造另一种形式的体操。

”霍尔金娜用尊敬的口吻向我描述她的教练皮尔金,“他不是用话语而是用行动让我变得自信,让我觉得很有意思,让我觉得我是最美的。

他给我设计的动作也是最复杂的。

没人像我们这么有创造性,我们在一起装点体操服,比如在胸部和腰部,这让我看上去更加光彩照人。

⑥1994年,霍尔金娜第一次参加国际大赛,只有15岁的她粉碎了人们对她身高的质疑。

随后在第31届世界体操锦标赛上,她完成了“马尔凯洛夫”腾越。

此前,没有人相信女运动员也能做出这个动作。

回忆起第一次品尝胜利喜悦的时刻,霍尔金娜说:

“我觉得世界就在我脚下。

我想赢下去,无论何时,无论何地。

⑦《高跟鞋体操》,霍尔金娜如此命名她刚刚出版的俄文自传。

她对我解释说,这是形容她体操的高难度,除了她无人能够完成,“就像高跟鞋上的体操动作——美丽与危险兼具”。

⑧霍尔金娜很早就意识到了自己的美丽,她懂得在比赛中适时地运用这种美丽。

观众与其说是在看她比赛,不如说是在看她表演。

她那轻盈的腾跃、优雅的造型,好像使体操比赛失去了竞争的含义,而变得如此赏心悦目。

⑨“所有人都应该在比赛时听到霍尔金娜的名字抖一抖,要不我干嘛不断地回到赛场上?

”霍尔金娜宣称。

她的体操秘密就是技巧和她的双腿。

她从来不怕挑战高难度动作,甚至把它当做一种乐趣。

成绩证明了这一点——霍尔金娜是迄今唯一一个在所有体操项目上都有以自己名字命名动作的女子选手。

⑩1996年,17岁的霍尔金娜取得了她人生中里程碑式的胜利——亚特兰大奥运会冠军。

但是对于一个女子体操运动员来说,17岁,往往被视做要退场的尴尬年纪。

她离开体操一个月之后,又重新回到练习场。

她说:

“我想做一个榜样,我明白我还没有完全释放我的能量。

放弃是荒唐的。

重新回归的霍尔金娜势不可挡,她在1997年获得了世锦赛个人全能冠军,而比胜利更重要的是,霍尔金娜超越了体操的传统观念:

她证明了体操是能长期保持状态的一项运动,完全用不着在17岁就退役。

她还改变了人们对女体操选手身材的看法,高大的选手照样可以完成复杂的空中旋转动作。

“体操是我的生命。

”霍尔金娜说,“我为体操付出了许多,但体操也同样给了我回报。

无论如何,我总有离开的一天,就像我最初加入这项运动一样。

许多年以后,我希望大家依然能够记得我——霍尔金娜,那个曾经为体操运动带来荣耀的女孩。

19.本文多处直接引用了传主的原话,这样写有哪些作用?

(4分)

20.按照一般逻辑,霍尔金娜应该说体操给自己带来了荣誉,可她却说自己是“为体操运动带来荣耀的女孩”,霍尔金娜这么说的理由是什么?

请联系全文,谈谈你的看法。

(5分)

21.在追求成功的道路上,霍尔金娜给了你哪些有益的启示?

请联系全文谈一谈。

(6分)

五、本大题2小题,每小题6分,共12分

22.为了留住校运动会精彩瞬间,某校团委即将举办校运动会图片展,请你为图片展写一段前言,要求语言鲜明、生动,语意连贯,至少使用一种修辞手法,不少于80个字(含标点符号)。

(6分)

23.

(1)把下面画线诗的词句,扩展成一段话,要求:

不得改变原诗意境,50字左右。

(3分)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都门帐饮无绪,方留恋处,兰舟催发。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咽。

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2)下面是柳宗元的赠酬诗《与浩初上人同看山寄京华故亲》,其顺序已打乱,请您排出其正确顺序。

(3分)

①秋来处处割愁肠②散上峰头望故乡③海畔尖山似剑铓④若为化得身千亿

六、本大题1小题,共60分

24.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60分)

世上有许许多多的人许许多多的事,看起来似乎和我们没有什么关系,但仔细想想却发现,他们又实在和我们每个人都有着密不可分的关联;正如鲁迅先生所言:

“外面的进行着的夜,无穷的远方,无数的人们,都和我有关。

上面的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

请结合自己的体验与感悟,写一篇文章。

要求:

①自选角度,自拟标题,自定文体。

②不少于800字。

③不得套作,不得抄袭。

 

白沙中学2019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参考答案

1.A(A项yán∕yàn,kāi∕kǎi,dǎo∕dào;B项qìng,gěng∕jīng,héng∕hèng;C项è,gě∕kē,lù∕lù;D项niè,ǒu,qiǎng)

2.A(“闻名遐迩”形容名声很大,远近的人们都知道,褒义词。

这里改为“臭名昭著”。

3.D(A项不合逻辑,“世界乃至亚洲和中国人民”改为“中国和亚洲乃至世界人民”;B项成分残缺,“推动深圳、汕头、厦门三个经济特区为中心”改为“推动以深圳、汕头、厦门三个经济特区为中心”;C项句式杂糅,改为“如果我所管的“闲”事能给群众带来哪怕一点点的幸福和快乐”或“当我所管的“闲”事能给群众带来哪怕一点点的幸福和快乐时”。

4.D(结合材料语境,注意前后语句的承接关系和对应关系。

5.C(交通:

相互勾结)

6.A(A项①②均为介词,表示动作行为的工具,可译为“把”;B项①②均为介词,①表示动作行为所涉及的人,“到”的意思。

②疑问代词,表示动作行为所涉及的处所,“向”;C项①第三人称代词,作宾语,指代上文的“周访”;②标志性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可不译;D项①②均为连词,①表修饰,②表转折。

7.B

8.【答案】:

A(B项“厉武将军”是丁乾,C项“一旦蒙冤决不会忍气吞声”无中生有;D项“运筹帷幄”当是“亲临前线”,同时“谦让”无中生有)

9.①周访被察举为孝廉,然后被任命为郎中、上等甲令,都不去就任这些官职。

(3分。

“意念被动”1分,“除”1分,“之”1分。

②别人做了一点好事,很少不自我宣传的。

您功勋卓著,却不说一句,为什么呢?

(善,活用1分,“不自称”句式1分,“而”1分,句子表达1分)

(2)①杜弢制作桔槔,攻打官军的战船;②派遣杜弘出军海昏;

杜弘向城外扔许多宝物造成混乱以突围。

每点1分)

10.

(1)拟人。

(1分)把斜阳当作人来写,表现了词人经历风雨之后,感受到斜阳给他带来的雨后无限喜悦之情。

(2分)

(2)参考答案:

感悟:

自然界如此,人生亦如此。

一切的风雨都会过去,经过暴风骤雨的洗礼,得到的常常是轻松与平静。

(2分)性格:

表现出了词人胸怀旷达、性格开朗、积极乐观的性格。

(2分)

11.

(1)不知礼无以立也

(2)山不厌高水不厌深

(3)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

(4)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注意不要写错字、漏字。

“宵”)

12.A、C (A不是“一定”,应该是“并不一定”;C从文中“至少”两字可以看出,在电视镜头前面长时间亮相的捐款人,其目的并不都是,或者不仅仅是为了叫别人称赞一番,奖赏一番。

13.D(参见倒数第二段。

A项的行为不是主动的;B项的行为有“等价交换“之嫌;C项的行为“考虑再三”不是义无反顾的“犹水之就下”。

14.一个军人为尽军人天职冲锋陷阵(1分),这种不求一己之私(或“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