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文言文断句题解题技巧.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2599476 上传时间:2023-06-06 格式:DOCX 页数:48 大小:66.9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文言文断句题解题技巧.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8页
高考文言文断句题解题技巧.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8页
高考文言文断句题解题技巧.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8页
高考文言文断句题解题技巧.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8页
高考文言文断句题解题技巧.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8页
高考文言文断句题解题技巧.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48页
高考文言文断句题解题技巧.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48页
高考文言文断句题解题技巧.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48页
高考文言文断句题解题技巧.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48页
高考文言文断句题解题技巧.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48页
高考文言文断句题解题技巧.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48页
高考文言文断句题解题技巧.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48页
高考文言文断句题解题技巧.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48页
高考文言文断句题解题技巧.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48页
高考文言文断句题解题技巧.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48页
高考文言文断句题解题技巧.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48页
高考文言文断句题解题技巧.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48页
高考文言文断句题解题技巧.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48页
高考文言文断句题解题技巧.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48页
高考文言文断句题解题技巧.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48页
亲,该文档总共4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文言文断句题解题技巧.docx

《高考文言文断句题解题技巧.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文言文断句题解题技巧.docx(4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考文言文断句题解题技巧.docx

高考文言文断句题解题技巧

高考文言文断句题解题技巧

一、考点解析

断句是考查文言文的传统方式,是学习文言文的基本功。

明辨句读,要综合运用古汉语字词句及古代历史文化等方面的常识,因而断句能力高低,成了阅读文言文能力高低的一个重要标志。

古人之所以重视断句,是因为断句正确与否,直接影响对文意的理解,断句失误,必然误解古文原意。

古书中就有一些记录断句不当而造成理解错误的材料。

《韩非子·外储说左下》有这样一个故事:

哀公问于孔子曰:

“吾闻夔(读音kui二声,人名)一足,信乎?

”曰:

“夔,人也,何故一足?

彼其无他异,而独通于声。

尧曰:

‘夔一而足矣。

’使为乐正(官名)。

故君子曰:

‘夔有一足,非一足也。

’”

感想:

断章取义的确笑话百出。

凡事没弄清原委就妄下结论,可能会出大麻烦的。

这个小故事,对于人们认识断句的重要性,其意义是不言而喻的。

二、方法指津

1、读文段:

文言文断句,传统上称之为“句读”。

明辨句读,是阅读古文最基本的能力。

平时教学中,我们就重视文言文的诵读,目的就在于能通过熟读培养学生文言文学习的语感。

而文言文断句的基础在于对通篇文章的领会,因此诵读就显得尤为重要。

我们碰到断句篇段,不要急于答题,应当先诵读这个篇段,通过诵读,力求对全文的内容有个大体的了解,凭语感将能断开的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然后再集中精力分析难断处,遵循先易后难的原则。

2、找虚词:

文言虚词(特别是语气词),往往是该断句的地方。

①句首的语气词“其、盖、唯、盍、夫、且夫、若夫”等前面可断句,常用于句首的相对独立的叹词,如嗟夫、嗟乎、呜呼等,前后都可断句;

②句末语气词“也、矣、耶、哉、乎、焉、兮、耳、与(欤)、而已、(邪)”等后面可断句;

③有些常用在句首的关联词,如“苟”“纵”“是故”“于是”“向使”“然而”“无论”“至若”“是以”“继而”“纵使”“然则”等前面大多可以断句;

④常在句首的时间词,如“顷之”“向之”“未几”“已而”“斯须”“既而”“俄而”等,也可以帮助断句。

当然,还有些复音虚词(包括一些复句中的关联词)也是我们的好“帮手”。

它们大体上都位于一句话的开头,这些词前一般要断句。

比如:

且夫、若夫、乃夫、已而、至若、于是、虽然、至于、是故、向使、纵使等等。

例如清人彭端淑的《为学一首示子侄》:

“天下事有难易乎?

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

吾资之昏不逮人也,吾材之庸不逮人也;旦旦而学之,久而不怠焉,迄乎成,而亦不知其昏与庸也。

吾资之聪倍人也,吾材之敏倍人也;屏弃而不用,其与昏与庸无以异也。

然则昏庸聪敏之用,岂有常哉?

这段文字相当典型。

全段共有十七个句子,用了十七个标点符号。

其中成为断句标志的句末语气词共十一个(“乎”“矣”“也”“焉”“哉”),连词和凝固结构共三个(“则”“而”“然则”),代词两个(“之”),句首语气词(“岂”,也有人称之为情态副词)一个。

例〔1〕于是余有叹焉∕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

(《游褒禅山记》)

我们通过熟读语段可知,本语段中可置于句末的虚词有:

焉、也、焉、也;置于句首的有:

夫;分句首的有:

以、则、则、而、而、故。

这一语段,共有18处标点,可依据虚词来断句的就有11处之多,如果不考虑中间两处并列词语“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与“奇伟∕瑰怪∕非常之观”,这道断句题基本上可以根据找虚词的方法一次性解决了。

例〔2〕、赵襄子饮酒,五日五夜不废酒,谓侍者曰:

“我诚邦士也。

夫饮酒五日五夜矣,而殊不病!

”优莫曰:

“君勉之!

不及纣二日耳!

纣七日七夜,今君五日。

”襄子惧,谓优莫曰:

“然则吾亡乎?

”优莫曰:

“不亡。

”襄子曰:

“不及纣二日耳,不亡何待?

”(优莫曰:

“桀纣之亡也遇汤武今天下尽桀也而君纣也桀纣并世焉能相亡?

然亦殆矣!

”)

赵襄子喝酒五日五夜不停止,对侍奉的人说:

“我确实是个国士!

喝酒五天五夜了,却没有一点儿病。

”优莫说:

“您努力吧!

还和商纣王差两天。

商纣王七天七夜,可是您才五天。

”襄子害怕了,对优莫说:

“既然如此,那么,我要灭亡吗?

”优莫说:

“不会灭亡。

”襄子说:

“和商纣王差两天,不灭亡还等待什么呢?

”优莫说:

“夏桀王和商纣王的灭亡,是因为他们分别遇到了商汤王和周武王。

现在天下的君主都是夏桀王,而您是商纣王。

夏桀王和商纣王同时在世,怎么能互相使对方灭亡呢?

但是也危险了。

这一语段中的位于句首的虚词有:

而、焉、然;句末的虚词有:

也、也、也。

找出这些虚词,本题差不多就解决了。

当然,我们在抓虚词标志断句时,也要注意灵活性,如“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一句,“乎”用在句中同“于”,是介词,词性变了。

“也”,用在句中舒缓语气,可点断,也可不点断。

3、察对话:

文言文中对话、引文常常用“曰”“云”为标志,两人对话,一般在第一次问答出现人名,以后就只用“曰”,而把主语省略。

遇到对话,根据上下文判断对话双方,来断句。

例〔3〕、沛公曰∕孰与君少长∕良曰∕长于臣∕沛公曰∕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鸿门宴》)依总分:

例〔4〕、孔子曰益者三乐损者三乐乐节礼乐乐道人之善乐多贤友益矣乐骄乐乐佚游乐宴乐损矣。

(《论语》)

【解译】孔子说:

“有益的快乐有三种,有害的快乐也有三种。

以得到礼乐的调节陶冶为快乐,以称道别人的优点为快乐,以多交贤德的友人为快乐,是有益处的,以骄纵放肆为快乐,以闲逸游荡为快乐,以宴饮纵欲为快乐,是有害的。

熟读这句话,我们可发现句中提到了“益者三乐”“损者三乐”这两个总说的句子,继而分别阐述各是哪三乐,也就是说这是一种总分关系,这样问题就好办了。

4、据修辞:

修辞技巧如、顶真、排比、对偶、对称、对比、反复等也是断句的一个很重要的依据。

比如:

顶真:

例〔5〕、具告沛公∕沛公大惊。

(《鸿门宴》)

例〔6〕、秦王坐章台见相如∕相如奉璧奏秦王∕秦王大喜,传以示美人及左右∕左右皆呼万岁。

(《廉颇蔺相如列传》)这两个例句中都有紧密相连的相同的词语,我们就可以根据顶真这一修辞来考虑句读。

对称:

例〔7〕、中山君喟然而仰叹曰与不期众少其于当厄怨不期深浅其于伤心。

【原文】中山君飨(xiang)都士大夫,司马子期在焉。

羊羹不遍,司马子期怒而走于楚,说楚王伐中山,中山君亡。

有二人挈戈而随其后者,中山君顾谓二人:

‘子奚为者也?

’二人对曰:

“臣有父,尝饿且死,君下壶飡饵之。

臣父且死,曰:

‘中山有事,汝必死之!

’故来死君也。

”中山君喟然而仰叹曰:

“与不期众少,其于当厄;怨不期深浅,其于伤心。

吾以一杯羊羹亡国,以一壶得士二人。

【译文】中山君设宴款待国都的士人,大夫司马子期在座,羊羹没有分给司马子期,他一气之下,说服楚王攻打中山,中山君逃跑了,有两个人提着戈随在中山君的后面,中山君回头对二人说:

“你们是干什么的?

”二人回答说:

“我家老父,饿得快死了,君王曾经赐了一壶熟食给我们父亲吃。

父亲临死时说:

‘中山一旦有难,你们一定要为中山效死。

’所以我们来为君王效死报恩。

’中山君感慨地仰天长叹说:

“施与不在多少,而在于处在他遭受困厄的时候;怨恨不在深浅,而在于是否伤了人的心。

我以一杯羊羹亡国,而以一壶熟食得到两位为国效死的义士。

中山君喟然而仰叹曰:

“与不期众少∕其于当厄∕怨不期深浅∕其于伤心∕吾以一杯羊羹亡国∕以一壶餐得士二人。

”(《战国策?

中山策》)例句中出现了多个对称句。

“与不期众少”与“怨不期深浅”;“其于当厄”与“其于伤心”;“以一杯羊羹亡国”与“以一壶餐得士二人”,我们只要注意到了这些对称句,断句就迎刃而解了。

反复:

例〔8〕、“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吾孰与徐公美”“我与徐公孰美”(《邹忌讽齐王纳谏》)这几句在文章中间隔反复出现,抓住这一特点,自然有助于断句。

5、辨句式:

特殊句式掌握住,固定结构莫拆散。

记住下面几种文言文的习惯句式,如:

“何……之有”(宋何罪之有?

);“如……何”(如太行王屋何?

);“唯……是……”(唯余马首是瞻);“非唯……抑亦……”(非唯天时,抑亦人谋。

);“不亦……乎”(不亦说乎?

);“何……之为”(秦则无礼,何施之为?

);“无乃……乎(无乃不可乎?

);“可得……欤”(可得闻欤?

);“得无……乎”(得无异乎?

)等,可以帮助断句。

记住文言文习惯上较为固定的词组,不要把它们拆散,可以减少断句失误。

如“有所”“无所”“有以”“无以”“以为”“何所”“孰若”“至于”“足以”“得无”“无乃”“何以”“于是”“然则”等。

文言文中的句式特别是文言文的固定结构可以帮助我们断句。

比如:

“……者,……也”是典型的判断句式(有些省略“者”或“也”的判断句,或表示判断关系的词,如“为、乃、即、则”等,都可以为我们断句提供帮助);“不亦……乎”“孰与……乎”“其……乎”“安……哉”“何……为”等反问句式;“为……所……”“受……于……”“见……于……”等被动句式;还有“如……何”“况……乎”“何(以)……为”等固定句式。

这些都是我们断句时很好的“帮手”。

例〔9〕、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论语》)句子中的“不……乎”这一句式显而易见地帮我们做好了这一题。

例〔10〕、呜呼∕其信然邪∕其梦邪∕其传之非其真邪?

(《祭十二郎文》)这个句子中的“其……邪”句式很清楚地为我们解答了问题。

例〔11〕、子墨子曰∕万事莫贵于义∕今谓人曰∕予子冠履∕而断子之手足∕子为之乎∕必不为∕何故∕则冠履不若手足之贵也∕又曰∕予子天下而杀子之身∕子为之乎∕必不为∕何故∕则天下不若身之贵也∕争一言以相杀∕是贵义于其身也。

墨子说:

"世间所有的事情没有比义更贵重的.现在有人说:

'(我)给你帽子和鞋,砍断你的手脚,你肯干吗'(你)一定不肯干.(这)是什么原因是(因为)鞋帽不如(你的)手足贵重啊!

又说:

'给你天下,杀死你,你肯干吗'你(也)一定不干,(这)是什么原因(原因)是天下不如你身体贵重啊.为一句话而争斗,以至互相残杀,这是由于义比他们的身体贵重啊!

所以说:

世间所有的事情,没有比义更重要的了".

这段话可断为十六句。

其中借助语末助词“也”和“乎”可断五句;借助表示对话关系的“曰”可断三句;借助疑问语气词“何”可断两句;借助“子”放在句首作主语可断两句;借助前后相似的对偶句可断两句;借助先总后分再总的论述方式,又可断两句。

至此可以断完十六句。

6、找动词,查主宾

文言句式大多是主谓结构,以动词中心,分析出不同的结构关系,就可确定其句子主干(主语、谓语、宾语,主语有时省略),从而断句。

(王积薪)将游京师宿于逆旅既灭烛闻主人媪隔壁呼其妇曰良宵难遣可棋一局乎 (注:

逆旅:

旅馆。

媪:

老妇,是下文“妇”的婆婆。

王积薪棋术功成,自谓天下无敌。

将游京师,宿于逆旅(客舍;旅馆)。

既灭烛,闻主人媪(老妇人)隔壁呼其妇曰:

“良宵难遣,可棋一局乎?

”妇曰:

“诺(答应的声音,表示同意)。

”媪曰:

“第几道下子矣!

”妇曰:

“第几道下子矣!

”各言数十。

媪曰:

“尔败矣!

”妇曰:

“伏局(认输)。

”积薪暗记。

明日覆(重摆,重演)其势,意思(用意、思路,这里指下子的方法。

攻守的路子)皆所不及也。

译文:

王积薪下棋的功力很深,自认为世上没有了对手。

他到京城长安游历,途中在一家旅馆住宿。

晚上熄烛就寝以后,听见店主老妇隔着墙壁叫她媳妇说:

“这样美好的夜晚没什么可以消遣,能下一盘棋吗?

”媳妇说:

“行。

”老妇说:

“我在第几道下一个子了。

”媳妇说:

我也在第几道下一个子了。

”双方各自说了几十次。

后来老妇说:

“你输了。

”媳妇说:

“我认输了。

”王积薪把这盘棋的着法暗暗记住,第二天重演婆息双方攻守的局势,发现其中每着棋的奥妙,都是他所远远不及的。

当然,这些所谓的断句方法并不能孤立运用,而应该是多管齐下,综合运用,才能奏效。

7.题目做完回头看,根据要求细检验。

题目做完后,通读一遍,用语法分析或凭借语感,根据文言文断句的基本要求,来检验断句是否正确合理。

文言断句的基本要求,即应该做到点断后的字句都能讲得通,如果有的句子讲不通,那就可能有断句错误的地方;做到点断后的每一句话的内容都符合情理、符合逻辑。

如果内容不合情理,就有可能点错。

例如:

“诸垒相次土崩,悉弃其器甲,争投水死者十余万,斩首亦如之。

”(《资治通鉴》卷十六)这段话中,虽然每句话本身都讲得通,但“争投水死者十余万”一句有悖情理:

营垒崩溃,打了败仗,弃甲逃命的兵士,为什么“争投水死”呢?

他们争着投水,是为了活命,而不是自杀。

因此,正确的标点,应在“争投水”后加上一个逗号。

8.打牢基础看课本,培养语感读经典;操千曲,观千剑,断句也要常实践。

方法只是登堂入室的阶梯,有了它还不能确保走进科学的殿堂,因为进入本身是需要行动的,也就是需要自身的能力。

能力从何而来?

以课本为本,掌握实词、虚词、句法、词法,培养扎实的文言功底;熟读一些典范的文言文,培养语感。

此外,就像古人说的“观千剑而后识器,操千曲而后晓声”,要适当做一些专题练习。

这样,正确断句的能力就会在阅读中形成,在实践中成熟,在运用中提高。

 

练习:

1.(09年北京卷)用斜线(/)给下面文言文短句。

  天之道其犹张弓与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馀者损之不足者补之天之道损有馀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馀孰能有馀以奉天下唯有道者是以圣人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处。

 (取材于《老子•七十七章》)

2.(07北京)用斜线(/)给下列短文画横线的部分断句。

  太宗谓太子少师萧瑀曰朕少好弓矢得良弓十数自谓无以加近以示弓工乃曰皆非良材朕问其故工曰木心不直则脉理皆邪弓虽劲而发矢不直。

朕始寤向者辨之未精也。

朕以弓矢定四方,识之犹未能尽,况天下之务,其能遍知乎!

(取材于《资治通鉴•唐纪八》)

3.(07浙江)用斜线(/)给下面文言文断句。

夫明六经之指涉百家之书纵不能增益德行敦厉风俗犹为一艺得以自资父兄不可常依乡国不可常保一旦流离无人庇荫当自求诸身耳(《颜氏家训•勉学》)

口诀:

古文断句莫畏难,仔细琢磨只等闲。

文段休问长与短,熟读精思是关键,章法内容全理解,始可动手把句断。

联系全文前后看,先易后难细分辨。

紧紧抓住“曰”、“云”、“言”,对话最易被发现。

常用虚词是标志,更有规律供参看。

习惯句式掌握住,固定结构莫拆散。

词性词义要精研,语法结构帮助判。

排比对偶与反复,修辞提供好条件;相同词语紧相连,一般中间要点断。

题目做完回头看,根据要求细检验。

打牢基础看课本,培养语感读经典;操千曲,观千剑,断句也要反复练。

 

二、高中文言文阅读

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董仲舒,广川人也。

少治《春秋》,孝景时为博士。

下帷讲诵,弟子传以久次相授业,或莫见其面。

盖三年不窥园,其精如此进退容止,非礼不行学士皆师尊之。

武帝即位,举贤良文学之士前后百数,而仲舒以贤良对策焉。

对既毕天子以仲舒为江都相,事易王。

易王,帝兄,素骄,好勇仲舒以礼谊匡正,王敬重焉。

久之,王问仲舒曰:

“粤王与大夫泄庸、种、蠡谋伐吴,遂灭之。

孔子称殷有三仁,寡人亦以为粤有三仁。

桓公决疑于管仲,寡人决疑于君仲舒对曰:

“臣愚不足以奉大对。

夫仁人者,正其谊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

是以仲尼之门,五尺之童羞称五伯,为其先诈力而后仁谊也。

苟为而已,故不足称于大君子之门也。

五伯比于他诸侯为贤,其比三王,犹武夫之与美玉也。

”王曰:

“善。

”仲舒为人廉直。

是时方外攘四夷,公孙弘治《春秋》不如仲舒,而弘希世用事,位至公卿。

仲舒以弘为从谀,弘嫉之。

胶西王亦上兄也尤纵恣数害吏二千石弘乃言于上曰独董仲舒可使相胶西王胶西王闻仲舒大儒善待之仲舒恐久获罪病免凡相两国,辄事骄王,正身以率下,数上疏谏争。

教国中所居而治。

及去位归居,终不问家产业,以修学著书为事。

仲舒在家朝廷如有大议,使使者及廷尉张汤就其家而问之,其对皆有明法。

自武帝初立,魏其、武安侯为相而隆儒矣。

及仲舒对册,推明孔氏,抑百家。

立学校之官,州郡举茂材孝廉,皆自仲舒发之。

年老,以寿终于家。

家徙茂陵,子及孙皆以学至大官。

(节选自《汉书董仲舒传》)

(1)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胶西王亦上兄也/尤纵恣/数害吏二千石/弘乃言于上曰/独董仲舒可使相胶西王/胶西王闻仲舒大儒/善待之/仲舒恐久获罪/病免/

B. 胶西王亦上兄也尤纵恣/数害吏二千石/弘乃言上曰独董仲舒可使相胶西王/胶西王闻仲舒大儒/善待之/仲舒恐久获罪/病免/

C. 胶西王亦上兄也/尤纵恣/数害吏二千石/弘乃言于上曰/独董仲舒可使相胶西王/胶西王闻仲舒/大儒善待之/仲舒恐久获罪/病免/

D. 胶西王亦上兄也尤纵态/数害吏二千石/弘乃言于上曰独董仲舒可使相胶西王/胶西王闻仲舒/大儒善待之/仲舒恐久/获罪病免/

(2)下列对文中划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博士,秦汉时掌管书籍典章、通晓史事的官职,后指专通一经、教授生徒的官职。

B. 对策,就政事、经义等设问,由应试者回答自汉朝起作为取士考试的一种形式。

C. 五伯,即春秋五霸,说法之一指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闾和越王勾践。

D. 茂材,即秀才,因避汉光武帝刘秀名讳而改称,明清乡试所中的秀才也沿用此称。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董仲舒广招门生,宣扬儒家经典。

他在室内挂上帷幕,坐在帷幕的后面讲学;弟子们后人学的要由先人学的传授学业,甚至有的学生都没有见过他。

B. 董仲舒得到重用,两度担任国相。

他先辅助骄傲勇武的易王,后辅助凶残蛮横的胶西王;他审时度势、巧施计谋,将江都、胶西两国都治理得很好。

C. 董仲舒廉洁正直,受到权臣嫉恨。

他认为掌握大权、位至公卿的公孙弘奉承谄媚,公孙弘因此对董仲舒心生嫉恨,之后终于寻找时机对他进行了报复。

D. 董仲舒居家著书,仍然关注国事。

他辞官归家之后埋头修学著书,但只要朝廷派官员到他家征询他对重大问题的意见,他都会有根有据地作出解答。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臣愚不足以奉大对。

夫仁人者,正其谊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

②凡相两国,辄事骄王,正身以率下,数上疏谏争。

【答案】

(1)A

(2)D

(3)B

(4)①臣愚昧不能解答你提出的问题。

仁人端正他的义却不谋取私利,阐明他的道却不计较自己的功劳。

②董仲舒共计做过江都、胶西两国的相,都是辅佐骄横的诸侯王,他以身作则为下属做表率,多次上疏直言规谏。

【解析】【分析】

(1)本题中,“胶西王亦上兄也/尤纵/数害吏二千石/弘乃言于上日/独董仲舒可使相胶西王/胶西王闻仲舒大儒/善待之/仲舒恐久获罪/病免/”,意思是“胶西王刘端也是汉武帝的哥哥,为人特别放纵,多次谋害朝廷派去的二千石的官员。

公孙弘就跟汉武帝说:

‘只有董仲舒可以担任胶西王的相。

’胶西王听说董仲舒是有名的儒家大师,对待他还比较尊重。

董仲舒害怕时间长了会遭到不测之罪,就以年老有病为由辞职回家了”。

“胶西王亦上兄也”判断句,“也”表判断,之后断开,排除BD;“胶西王闻仲舒大儒”,“大儒”是董仲舒的身份,之间不断开,排除CD。

故选A。

(2)D项,“明清乡试所中的秀才也沿用此称”说法错误,茂才,又作茂材,是汉代的另一种察举常科,西汉时原作秀才,到东汉时因避光武帝刘秀的讳而改为茂才。

茂者,美也。

茂才者,有美才之人也,即优秀人才。

明清两代称为生员。

故选D。

(3)B项,“得到重用,两度担任国相”错误,担任胶西相的时候,“公孙弘治《春秋》不如仲舒,而弘希世用事,位至公卿。

仲舒以弘为从谀,弘嫉之”“胶西王亦上兄也,尤纵恣,数害吏二千石”“独董仲舒可使相胶西王”,是被人陷害,不是被重用。

故选B。

(4)本题,①中“大对”,对答天子之询问或策问;“正”,端正;“明”,阐明。

②中“凡”,共;“正”,使动用法,使……端正;“数”,多次;“谏争”,直言规劝。

故答案为:

⑴A;⑵D;⑶B;

⑷①臣愚昧不能解答你提出的问题。

仁人端正他的义却不谋取私利,阐明他的道却不计较自己的功劳。

②董仲舒共计做过江都胶西两国的相,都是辅佐骄横的诸侯王,他以身作则为下属做表率,多次上疏直言规谏。

【点评】

(1)此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文言文断句是翻译的另一种形式,如果不能翻译则采用文字标志断句和语法断句。

一般来说名词代词常作主语或者宾语,因此出现名词或代词就在此前或后断句,还有就是出现的一些虚词,表示语气常句尾,可在此后断句,如果是发语词,常在句首,可在此前断句。

(2)此题考查文化常识的能力。

重要的文化常识是一个高中生必须具有的基本常识。

复习中要注意突出重点,不纠缠于细枝末节,注意构建完整的知识网络和体系,建立知识树,同时加强积累,注重归纳,分类记忆。

(3)此题考查综合分析的能力。

综合分析题,需要学生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对选项逐一排查,设误常常有时间与发生的事与原文不同,人和事不同,地和事不同,学生在这些方面要注意;在选项中也可考查某些古今异义词、词类活用等文言现象。

(4)此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

做翻译题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遵循“信、达、雅”的三字原则,运用“留、删、替、补、调”的五字方法进行翻译。

【附参考译文】

   董仲舒,是广川郡人。

因研究《春秋》,孝景帝时曾拜为博士。

他居家教书,(上门求学的人很多,不能一一亲授)弟子之间便依学辈先后辗转相传,有的人甚至没见过他的面。

董仲舒足不出户,三年间不曾到屋旁的园圃观赏,他治学心志专一到了如此程度。

他出入时的仪容举止,无一不合乎礼仪的矩度,学生们都师法、敬重他。

汉武帝继承帝位以后,下令荐举贤良文学之士先后一百多位。

董仲舒作为贤良回答皇帝的策问。

策问结束后,汉武帝任命董仲舒为江都相,奉事辅佐易王。

易王(刘非),是汉武帝的哥哥,平素非常骄横,喜欢勇武。

董仲舒用礼义扶正易王,易王很敬重他。

过了一段时间,易王问董仲舒说:

“越王勾践和大夫泄庸、文种、范蠡密谋攻打吴国,后来终于灭了吴国。

孔子说殷纣王有三位仁人,我认为越王勾践也有三位仁人。

齐桓公有疑难问题就向管仲请教,我有疑难就向您请教。

”董仲舒回答说:

“臣愚昧,不能回答您提出的问题。

我听说春秋时鲁国国君问大臣柳下惠:

‘我想攻打齐国,怎么样?

’柳下惠说:

‘不行。

’他回家后面有忧虑之色,说:

‘我听说攻打别的国家不去问有仁德的人,国君想攻打别国为什么问到我呢?

’柳下惠只不过被询问罢了,尚且还对此感到羞愧,更何况是设诡诈计策去攻打吴国呢?

由此说来,越国根本就没有一位仁人。

仁人,就是端正他的义而不去谋取私利,阐明他的道而不去计较自己的功劳,所以在孔子的门徒里,即使是未成年的儿童也羞于谈论五霸,因为五霸先推崇欺诈武力而后注重仁义。

越王君臣不过是施行不正当的诈术,所以不值得孔子的门徒谈论。

五霸比其他的诸侯贤明,可是和三王相比,就好像似玉的石头和美玉相比一样啊。

”易王说:

“说得好。

”董仲舒为人廉洁正直。

这一时期朝廷正用兵向外排除四方边境内外少数民族的侵扰。

公孙弘研究《春秋》的水平不如董仲舒,可是公孙弘迎合世俗,掌握大权,位至公卿。

董仲舒认为公孙弘顺从谄媚,公孙弘就嫉恨他。

胶西王刘端也是汉武帝的哥哥,为人特别放纵,多次谋害朝廷派去的二千石的官员。

公孙弘就跟汉武帝说:

“只有董仲舒可以担任胶西王的相。

”胶西王听说董仲舒是有名的儒家大师,对待他还比较尊重。

董仲舒害怕时间长了会遭到不测之罪,就以年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