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革命冲击下中国的变革和转型鸦片战争后的中国高考历史二轮总复习练习.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2603769 上传时间:2023-06-06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45.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工业革命冲击下中国的变革和转型鸦片战争后的中国高考历史二轮总复习练习.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工业革命冲击下中国的变革和转型鸦片战争后的中国高考历史二轮总复习练习.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工业革命冲击下中国的变革和转型鸦片战争后的中国高考历史二轮总复习练习.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工业革命冲击下中国的变革和转型鸦片战争后的中国高考历史二轮总复习练习.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工业革命冲击下中国的变革和转型鸦片战争后的中国高考历史二轮总复习练习.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工业革命冲击下中国的变革和转型鸦片战争后的中国高考历史二轮总复习练习.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0页
工业革命冲击下中国的变革和转型鸦片战争后的中国高考历史二轮总复习练习.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0页
工业革命冲击下中国的变革和转型鸦片战争后的中国高考历史二轮总复习练习.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0页
工业革命冲击下中国的变革和转型鸦片战争后的中国高考历史二轮总复习练习.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0页
工业革命冲击下中国的变革和转型鸦片战争后的中国高考历史二轮总复习练习.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0页
亲,该文档总共1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工业革命冲击下中国的变革和转型鸦片战争后的中国高考历史二轮总复习练习.docx

《工业革命冲击下中国的变革和转型鸦片战争后的中国高考历史二轮总复习练习.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工业革命冲击下中国的变革和转型鸦片战争后的中国高考历史二轮总复习练习.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工业革命冲击下中国的变革和转型鸦片战争后的中国高考历史二轮总复习练习.docx

工业革命冲击下中国的变革和转型鸦片战争后的中国高考历史二轮总复习练习

单元能力训练卷七 工业革命冲击下中国的

变革和转型——鸦片战争后的中国

(时间:

45分钟 总分:

100分)

一、选择题(共12题,每题4分,共48分)

1.(2014湖北八校高三第一次联考)陈旭麓在《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中指出:

“在资本主义的世界性扩张过程中,非正义的侵略者同时又往往是历史发展过程中的进步者;而正义的反侵略者则常常同时是落后者。

以贪欲为动机的侵略过程常被历史借助,从而在客观上多少成为一个进步改造落后的过程。

”作者强调的是(  )

                

A.要正确认识西方侵略动机

B.要理性看待西方的侵略

C.要客观评价鸦片战争的影响

D.要辩证地分析中西方社会差距

2.对于鸦片战争,有人称为中英战争,有人称为通商战争,也有人称为夷匪犯境。

其中淡化了历史认识中价值判断的表述是(  )

A.中英战争B.鸦片战争

C.通商战争D.夷匪犯境

3.朱维铮在《重读中国近代史》中有这样的叙述:

“(缔造者们)言辞的崇高与行为的凶暴,平等的许诺与特权的森严,恰成对比,越来越使渴望解脱重重压迫的贫民失望。

”作者评价的是(  )

A.太平天国运动B.义和团运动

C.辛亥革命D.国民大革命

4.甲午中日战争后有一份《中外日报》指出:

我们在以前(指洋务运动时期)还讲什么自强、求富,现在别再讲那些门面话了,倒不如直截了当地讲救亡。

这表明甲午中日战争(  )

A.使中国自强求富的洋务运动宣告破产

B.使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

C.促使先进知识分子研究中国的前途问题

D.促使中国认清所处的国际地位

5.(2014湖北武昌调研)1882年9月《申报》记载:

“即如公司一端,人见轮船招商与开平矿务获利无算,于是风气大开,群情若鹜,期年之内效法者十数起。

每一新公司出,千百人争购之,以得票为幸。

”这种现象说明了(  )

A.政府经济政策发生重大变化

B.洋务企业的近代化因素增多

C.社会各界支持集股筹资办企业

D.国人逐渐接受新型商业模式

6.下图反映了19世纪60~80年代中国棉布、棉纱进口的变化,能够对这一变化作出合理解释的是(  )

A.民族工业的产生与发展

B.列强暂时放松经济侵略

C.自然经济的顽强抵抗

D.中国沦为世界市场的附庸

7.结合《1894年在华外资工业数据统计表》和所学知识,判断下列叙述正确的一项是(  )

厂商类别

数据

资本(元)

造船厂和修船厂

12

4943000

茶叶加工

7

4000000

机器缫丝

7

3972222

进出口加工业(茶叶加

工和机器缫丝业除外)

19

1493000

其他轻工业制造业

39

3793000

电力厂和自来水厂

4

1523000

合计

88

19724222

A.外商企业的出现始于鸦片战争

B.在华外资工业都是轻工业

C.外国人在华开办工厂是合法的

D.当时的中国是外企一统天下

8.下面是1865年和1894年中国对外贸易统计表(单位:

万海关两),以下对该表的解读,正确的是(  )

1865年

1894年

进出口总值

12019.7

28605.9

进口值

6003.6

14605.4

出口值

6016.1

14000.5

A.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进一步发展

B.中国完全沦为列强的商品倾销地

C.中国对世界市场的依附日益加深

D.中国对外贸易值出超情况逐年增长

9.在探究西方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过程中,甲同学根据1866年创办的民营机器厂——发昌机器厂,依靠向外商船厂承接装配船用零件而发展起来,得出外国在华企业对中国民族工业起着辐射作用的结论;乙同学根据该厂因竞争不过英商船厂,于1899年为英商耶松船厂所吞并,得出外国在华资本阻碍中国民族资本发展的结论。

下列评价中最为合理的是(  )

A.两位同学结论相互矛盾

B.甲结论不全面,乙结论成立

C.两位同学认识都不全面

D.甲结论成立,乙结论错误

10.下面是“1872~1894年的中外贸易货值示意图”(以海关两为单位)。

准确的解读是(  )

A.中国始终处于贸易逆差地位

B.列强进一步控制了中国的海关

C.中国的进出口结构趋向合理

D.中国经济半殖民地化程度加深

11.(2014安徽淮南模拟)下图是近代时期一场战争示意图,关于这场战争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战争发生在由资本主义向帝国主义过渡时期 

B.战争过程中,侵略者攻占北京并制造了大屠杀

C.这场战争刺激了列强瓜分中国的野心,使中华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

D.这场战争之后,外国资本主义对中国的经济侵略进入一个新的阶段

12.下表为广州某校高三同学整理的“晚清时期翻译西学书籍简表”。

从表中可以看出,这一时期学习西学的趋势是(  )

类别

1860~1899年

1902~1904年

数量

比重

数量

比重

哲学、社会科学

123种

22%

327种

61%

自然科学

162种

29%

112种

21%

应用科学

225种

41%

56种

11%

A.从侧重科技到侧重人文

B.从被动接受到主动追求

C.从持续高涨到趋于停滞

D.从全盘西化到中西结合

二、非选择题(共2题,其中第13题30分,第14题22分,共52分)

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孟子曰:

“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免于死亡,然后驱而之善,故民之从之也轻。

——《孟子》

材料二 何谓人文主义?

人文主义就是毫无保留地主张以人为中心,一切为了人的发展和幸福的特定的历史性思潮。

人文主义的意义何在?

就在于它以无可辩驳的方式反对中世纪宗教神学及其封建文化体系。

——《世界全史》

(1)结合材料一、材料二观点,分析说明两者对“人”的关注出发点的不同及其经济根源。

(10分)

 

材料三 民生是生民之命。

它表达人类求生存的本能和理性的欲望,反映民众的物质文化需要,关切人们最现实的利益和意愿。

它潜藏着对专制统治的排斥,内蕴着对基本人权的渴望。

因此,民生观念的逻辑升华,必然是糅合民权信仰的法理叙事。

——《民权与民生——近现代中国

社会变革的法理逻辑演变》

(2)根据材料三的观点,对近代中国人民而言,“基本人权”应该是指什么?

结合太平天国运动和辛亥革命的有关史实,你如何认识农民阶级和资产阶级在解决“基本人权”方面所作出的努力?

(10分)

 

材料四 (当前)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涉及面广,内涵丰富,基本要求是:

积极解决好教育、就业、收入分配、社会保障、医疗卫生和社会管理等直接关系人民群众根本利益和现实利益问题,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建设和谐社会。

——《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

(3)根据材料四,指出新时期党和政府对民生问题的解决有什么特点。

和近代相比,当前我国民生问题的逐步解决有哪些优势?

(10分)

 

14.近代中国伴随着苦难,一步步走向蜕变。

民族工业是第一个迈向蜕变的,然而在蜕变的整个过程中,它却如同幼虫破茧成蝶一般艰难。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 这场战争,自西方人1514年到中国起,是他们积325年窥探之后的一逞。

对于中国人来说,这场战争是一块界碑。

它铭刻着中世纪古老的社会在炮口逼迫下赶往近代的最初的一步。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1)请结合当时中国政治、经济的相关史实,说明材料一中所说的“对于中国人来说,这场战争是一块界碑”。

(6分)

 

材料二 中国近代工业发展情况统计表

年代

商办

官办和官商合办

外商企业

设厂数

资本

(千元)

设厂数

资本

(千元)

设厂数

资本

(千元)

1872~

1894年

53

4697

19

16196

103

28000

1895~

1913年

463

90801

86

28469

136

103153

(注:

商办企业注册资金1万元,外商企业注册资金10万元,10万元以下未做统计)

(2)依据材料二,说明1895~1913年中国近代工业中的三类企业发展情况并指出三类企业各自的原因。

(10分)

 

材料三 仅1937年8月至1938年3月,上海被日军摧毁的工厂就超过2000家,损失超过8亿元。

在华北,日本采取“军管理”办法,将中国民族企业整个吞并……1937年,宋子文乘人之危,以低于市场的价格,强行买走南洋兄弟烟草公司20万股的股票,从而控制了这家当时最大的民族烟草公司。

(3)依据材料三,这一时期阻碍民族工业发展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6分)

 

##

一、选择题

1.B 解析:

根据材料信息“客观上成为进步改造落后的过程”可知,西方侵略对落后国家和地区具有客观进步作用,由此可见作者强调的是对西方侵略要理性对待,故B项为最佳答案;材料反映的主题不是“西方侵略动机”,故A项不正确;材料中的“侵略”也不是单指“鸦片战争”,故C项不正确;材料中虽然提到“侵略者”是“进步者”,“反侵略者”是“落后者”,但作者强调的是西方侵略的客观进步作用,而不是分析和比较中西社会差距,故D项不正确。

2.A 解析:

所谓“价值判断”,即是对事件中的各方作出一定的褒贬评价;B项“鸦片战争”明显认为中国是正义,英国是非正义的,故排除;C项“通商战争”则认为这是一次促进经济交流的战争,因而对英国是褒扬的,故排除;D项则站在天朝上国的立场上来说的,是贬低侵略者的,故排除;而A项“中英战争”只是说出了交战的双方,没有对任何一方作评价,符合题意。

3.A 4.D

5.D 解析:

材料反映了洋务企业推动了民间创办近代企业的风气大开,并且引发了买卖这种新型工矿企业所发股票的高潮,故D项正确;清政府经济政策发生重大变化是在甲午中日战争后,即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故A项错误;材料突出的是洋务企业的影响而非特点,故B项错误;“社会各界支持”的说法错误,如顽固保守势力依然抵制近代企业,故C项错误。

6.A 解析:

从图中看出19世纪60~80年代中国棉布(成品)进口整体上变化不大,而棉纱(原料)进口呈现上升趋势,这是因为一方面中国民族工业的产生与发展对外国的经济侵略有抵制作用,另一方面对国外廉价原料的需求量增加,故A项正确;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列强暂时放松了对华经济侵略,故B项错误;自然经济的顽强抵抗与棉纱进口增加的现象不符,故C项错误;中国沦为世界市场的附庸,成为西方廉价商品倾销地,与中国棉布进口整体变化不大的现象不符,故D项错误。

7.A 解析:

观察图表,B项不符合表中“造船厂和修船厂”一栏;外商在华开设工厂的合法性是1895年《马关条约》确认的,C项说法错误;D项不符合史实,当时的部分洋务企业具有较强的竞争力,故选A项。

8.C 解析:

根据图表可知,1865~1894年中国对外贸易显著增长,这表明中国日益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对世界市场的依附日益加深,故C项正确;A、B、D三项题干材料没有体现。

9.C

10.D 解析:

本题考查从图表中获取信息和分析判断能力。

图表反映了1872~1894年中国进口不断增加,逐渐大于出口,说明中国逐步沦为西方的原料产地和商品销售市场,中国经济半殖民地化程度加深。

11.B

12.A 解析:

观察表中各类书籍的变化,可知自然科技书籍所占的比重逐渐下降,人文社会类书籍所占的比重逐渐增多,故选A项。

B、C、D三项在表中未体现。

二、非选择题

13.参考答案:

(1)材料一主张给予百姓一定生产、生活资料以满足基本温饱(答“制民之产”亦可),以缓和社会矛盾,其出发点是维护新兴地主阶级的统治;材料二主张用人文主义反对封建神学束缚,其出发点是维护资产阶级的政治、经济利益。

经济根源:

材料一:

战国时期封建土地私有制出现,封建经济初步发展。

材料二:

14、15世纪西欧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并发展。

(2)基本人权:

生存权。

认识:

太平天国颁布《天朝田亩制度》,希望以此解决广大农民迫切需要的土地问题;体现了农民阶级在争取生存权上的抗争,但流于空想而失败。

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主张“社会革命”,提出“平均地权”“节制资本”“耕者有其田”等主张;体现了资产阶级对工农民众的同情和在解决民生问题上的积极探索,具有进步意义,但这些探索由于提出者所处的时代和阶级的局限性而落空(或由于方案的不彻底及时局的变动而落空)。

(3)特点:

涉及面广,内涵丰富具体;以构建和谐社会为宗旨。

优势:

政治上,新中国成立,实现了人民当家作主;中国共产党的先进性及政府的高度重视。

经济上,改革开放后,我国的综合国力逐渐提升。

思想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等思想理论的指导。

14.参考答案:

(1)政治:

鸦片战争后,中国主权和领土完整遭到破坏,独立发展的道路被迫中断;中国人民开始了反封建反侵略的革命斗争;经济:

中国逐渐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自然经济逐渐解体。

(2)情况:

民族资本主义(商办)企业所占的比重上升,但不占据主导地位;官办和官商合办企业在中国近代工业中所占的比重严重下降;外企一直占据主导地位。

原因:

商办企业:

清政府为扩大税源,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清政府新政的推动;辛亥革命推翻清政府,减少了资本主义发展的阻力,南京临时政府鼓励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自然经济的进一步瓦解;实业救国的推动。

官办和官督商办企业:

洋务运动的破产,使兴办洋务企业的高潮逐渐退去。

外商企业:

《马关条约》给予列强在华开办工厂的特权。

(3)帝国主义的侵略(日本的掠夺)、战争的破坏、官僚资本主义的压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