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病学神经病学教学大纲版 1.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2605575 上传时间:2023-06-06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21.0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神经病学神经病学教学大纲版 1.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神经病学神经病学教学大纲版 1.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神经病学神经病学教学大纲版 1.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神经病学神经病学教学大纲版 1.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神经病学神经病学教学大纲版 1.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神经病学神经病学教学大纲版 1.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8页
神经病学神经病学教学大纲版 1.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8页
神经病学神经病学教学大纲版 1.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8页
神经病学神经病学教学大纲版 1.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8页
神经病学神经病学教学大纲版 1.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8页
神经病学神经病学教学大纲版 1.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8页
神经病学神经病学教学大纲版 1.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8页
神经病学神经病学教学大纲版 1.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8页
神经病学神经病学教学大纲版 1.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8页
神经病学神经病学教学大纲版 1.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8页
神经病学神经病学教学大纲版 1.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8页
神经病学神经病学教学大纲版 1.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8页
神经病学神经病学教学大纲版 1.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8页
亲,该文档总共1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神经病学神经病学教学大纲版 1.docx

《神经病学神经病学教学大纲版 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神经病学神经病学教学大纲版 1.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神经病学神经病学教学大纲版 1.docx

神经病学神经病学教学大纲版1

 

《神经病学》课程教学大纲

(供五年制临床医学专业使用)

 

2015年6月

前言

神经病学是研究神经系统疾病与骨骼肌疾病的病因、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诊断、治疗、康复和预防的一门临床学科。

神经病学教学任务是通过教学系统阐明神经病学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以神经系统常见病与多发病为重点详细介绍神经系统疾病的临床特征、诊断与防治方法,让学生掌握神经系统疾病的定位、定性诊断思维方法,掌握神经系统常见病与多发病的诊断、鉴别诊断与防治方法,熟悉神经系统疾病常用辅助检查的指证和意义,了解神经病学领域的新进展,具备初步解决临床实践中神经病学相关问题的工作能力,培养学生的终身学习能力和良好职业素质。

本课程大纲参考临床医学专业认证和临床执业医师考试大纲要求,以全国高等学校医学规划教材《神经病学》为教材编写。

在教学目的要求方面用“掌握”、“熟悉”、“了解”来说明不同程度的学习要求。

本课程为专业必修课,教学总学时为30学时,其中大课讲授24学时,见习6学时,于一学期内完成。

 

参考书目

1.临床执业医师《医师资格考试大纲》2011年出版。

2.张淑琴.五年制规划教材《神经病学》第2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年出版。

3.Brazis著,王维治主译.《临床神经病学定位》,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年出版。

4.FeltenDL,JozefowiczRF著,催益群主译.《奈特人体神经解剖彩色图谱》,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年出版。

5.GoetzCG.Textbookofclinicalneurology.3rded.Philadelphia:

Saunderscompany,2007.

 

总论………………………………………………………………1

第一章定位诊断…………………………………………………2

第二章脑血管疾病………………………………………………3

第三章癫痫………………………………………………………7

第四章头痛………………………………………………………8

第五章多发性硬化………………………………………………9

第六章运动障碍疾病……………………………………………10

第七章脊髓疾病…………………………………………………11

第八章周围神经疾病……………………………………………12

第九章肌肉疾病…………………………………………………15

 

教学时数分配表(共30时)

教学内容

理论课学时

实践课学时

总论

1

第一章定位诊断

4

6

第二章脑血管病疾病

5

第三章癫痫

3

第四章头痛

2

第五章多发性硬化

1

第六章运动障碍疾病

2

第七章脊髓疾病

2

第八章周围神经疾病

2

第九章肌肉疾病

2

合计

24

6

 

总论

一、目的要求

1.了解神经病学发展史及现状,神经病学与基础各学科的关系和在临床各学科中的地位。

2.了解神经系统疾病的临床表现与辅助检查。

3.熟悉神经病学的研究对象与范围。

4.掌握神经系统疾病的诊断原则。

二、主要内容

1.神经病学的研究对象,简要说明神经病学发展史及现状。

2.临床神经病学与基础各学科的关系和在临床各学科中的地位。

3.神经系统疾病的临床表现,简述感觉障碍、运动功能、反射异常、自主神经功能异常、高级神经功能异常等表现,神经系统疾病症状分类(缺损症状、刺激症状、释放症状与休克症状)。

4.神经系统疾病辅助检查,概要介绍腰穿脑脊液检查、神经影像检查、神经电生理检查、分子生物学检查、组织活检等在神经系统疾病诊断中的应用。

4.神经系统疾病的诊断原则,先定位后定性。

神经系统疾病的逻辑推理原则,神经系统病因,病理、临床表现特殊性。

神经系统疾病的定位诊断,局灶性、多灶性、弥散性、系统性。

神经系统疾病的定性诊断,起病缓急和病程特点在病因确定中的作用。

5.神经系统疾病的治疗与预后。

6.学习神经病学的目的、态度和方法。

三、教学方法

理论课:

1学时。

四、重点与难点

1.重点:

神经系统疾病的诊断原则。

2.难点:

如何学好神经病学。

第一章定位诊断

一、目的要求

1.了解感觉系统、运动系统和大脑半球的神经解剖与生理。

2.熟悉感觉系统、运动系统和大脑半球病变的临床表现。

3.掌握感觉系统、运动系统和大脑半球病变的定位诊断。

二、主要内容

(一)感觉系统的解剖、生理与定位诊断

1.感觉的概念与分类:

特殊感觉、一般感觉、复合感觉。

2.浅、深感觉的传导通路,节段性支配及周围性支配。

3.感觉障碍的临床表现:

感觉过敏、感觉过度、感觉异常、疼痛、感觉缺失与减退等。

4.感觉障碍的定位诊断:

末梢、周围神经、后根、脊髓、传导束、延髓、丘脑、内囊、皮质等。

(二)运动系统的解剖、生理与定位诊断

1.运动系统的组成:

随意运动系统、锥体外系与小脑,随意运动的传导通路。

2.运动功能异常的临床表现:

瘫痪、肌张力改变、肌营养改变、共济失调和不自主运动等,随意运动系统、椎体外系、小脑损害的临床表现。

3.上下运动神经元性瘫痪的鉴别诊断。

4.瘫痪的定位诊断:

中枢性(皮质、内囊、脑干、脊髓)和周围性(前角、前根、周围神经、末梢)。

(三)反射(自学内容):

反射的组成、反射的种类、反射异常(深浅反射障碍及病理反射)的临床意义。

(四)大脑半球的解剖、生理与定位诊断

1.大脑半球的组成与解剖生理。

2.大脑半球不同部位病变的临床表现特征与定位诊断。

三、教学方法

理论课:

4学时,其中感觉系统2学时,运动系统1学时,大脑半球各部位损害的定位诊断1学时。

实践课:

6学时,分2次进行。

第1次通过讲授、录像、互相检查等方法,学习神经系统检查方法。

第2次在床旁进行,通过病史询问和神经系统检查发现神经系统疾病的主要症状与体征,症状与体征的特征识别与神经系统损害定位。

四、重点与难点

1.重点:

运动功能异常、感觉障碍和大脑半球病变的定位诊断。

2.难点:

运动系统、感觉系统和大脑半球的神经解剖、生理与临床表现。

第二章脑血管疾病

第一节概述

一、目的要求

1.了解脑血管疾病的概念与分类。

2.熟悉脑血循环的解剖与生理。

3.掌握脑血管病的预防原则。

二、教学内容

1.脑血管疾病的概念与分类。

2.脑血管的解剖特点。

3.脑的血液供应与脑血流量调节。

4.脑血管病的病因、危险因素与预防。

三、学方法

理论课:

0.5学时。

四、重点与难点

1.重点:

脑血管病的病因、危险因素与预防。

2.难点:

脑的血液供应与脑血流量调节。

第二节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一、目的要求

1.了解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病因与发病机制。

2.熟悉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预防和治疗原则。

3.掌握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临床表现、诊断与鉴别诊断。

二、教学内容

1.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定义、病因及发病机制。

2.临床表现:

视网膜与脑实质缺血表现,一过性(1小时与24消失,间歇期不留表现)、颈动脉系统与椎基底动脉系统缺血。

3.辅助检查:

病因与危险因素评价,血管评价。

3.诊断及鉴别诊断:

诊断要点,与癫痫发作、晕厥等鉴别。

4.治疗:

控制和去除危险因素,抗血小板、抗凝、抗动脉硬化等。

三、教学方法

理论课:

0.5学时。

四、重点与难点

1.重点: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临床表现、诊断与治疗。

2.难点: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诊断与鉴别诊断。

第三节动脉血栓性脑梗死

一、目的要求

1.了解动脉血栓性脑梗死的病因、发病机制。

2.熟悉动脉血栓性脑梗死的辅助检查。

3.掌握动脉血栓性梗死临床表现、诊断与治疗。

二、教学内容

1.脑梗死的概念与分类。

2.病因、发病机制、病理表现。

3.临床表现:

发病形式、全脑症状、局灶神经系统症状(颈动脉系统与椎基底动脉系统及其主要分支供血区病变的不同表现)。

4.辅助检查:

血液、影像学与血管评价。

5.诊断及鉴别诊断:

诊断要点,与脑栓塞、脑出血等的鉴别。

5.治疗:

内科综合治疗、改善脑血循环治疗(溶栓、抗栓与抗凝)、脑保护治疗、预防再发与康复治疗。

三、教学方法

理论课:

1.5学时。

四、重点与难点

1.重点:

临床表现、诊断与治疗。

2.难点:

不同血管供血区的不同临床表现。

 

第四节脑栓塞

一、目的要求

1.了解脑栓塞的病因、发病机制。

2.熟悉脑栓塞的辅助检查。

3.掌握脑栓塞临床表现、诊断与治疗。

二、教学内容

1.病因、发病机制与病理。

3.临床表现:

区别于动脉血栓性脑梗死的特征。

4.辅助检查:

血液、影像学与心脏等评价。

4.诊断及鉴别诊断:

诊断要点,与动脉血栓性脑梗死、脑出血等的鉴别。

5.治疗:

区别于动脉血栓性脑梗死的不同之处。

三、教学方法

理论课:

0.5学时。

四、重点与难点

1.重点:

脑栓塞临床表现特征与病因。

2.难点:

诊断与鉴别诊断。

第五节脑出血

一、目的要求

1.了解脑出血的病因、发病机制。

2.熟悉脑出血的辅助检查。

3.掌握脑出血临床表现、诊断与治疗。

二、教学内容

1.病因(强调高血压)、发病机理(高血压、动脉粥样硬化伴微动脉瘤破裂)与病理(脑实质内出血及其好发部位)。

2.常见部位脑出血的临床表现。

3.辅助检查:

头颅CT、MRI与血管评价。

4.诊断和鉴别诊断:

诊断要点,与脑梗死等鉴别。

5.治疗:

内科治疗、血压处理、脱水剂的应用和注意事项、并发症防治、外科治疗(手术适应症)、康复治疗。

三、教学方法

理论课:

1学时。

四、重点与难点

1.重点:

临床表现、诊断与治疗。

2.难点:

诊断与鉴别诊断。

第六节蛛网膜下腔出血

一、目的要求

1.了解蛛网膜下腔出血的病因、发病机制。

2.熟悉蛛网膜下腔出血的辅助检查。

3.掌握蛛网膜下腔出血临床表现、诊断与治疗。

二、教学内容

1.病因(强调动脉瘤)、发病机制与病理。

2.临床表现:

突然起病的头痛、颈犟,脑膜刺激征,再出血、脑血管痉挛、脑积水的表现。

3.辅助检查:

头颅CT、脑脊液与血管评价。

4.诊断和鉴别诊断:

诊断要点,与脑出血、脑梗死、脑膜炎鉴别。

5.治疗:

一般治疗、并发症防治、病因治疗、康复治疗。

三、教学方法

理论课:

1学时。

四、重点与难点

1.重点:

临床表现特征、诊断与治疗。

2.难点:

诊断与鉴别诊断。

第三章癫痫

一、目的要求

1.了解癫痫的病因、发病机制以及癫痫的分类。

2.熟悉癫痫的辅助检查。

3.掌握癫痫发作主要类型的临床表现、诊断以及治疗原则。

二、教学内容

1.癫痫的概念、病因与发病机制,影响痫性发作的因素。

2.癫痫发作与癫痫综合症的概念与分类。

3.癫痫发作主要类型的临床表现,癫痫持续状态的定义。

4.辅助检查:

脑电图与影像学。

5.诊断和鉴别诊断:

确定诊断癫痫的依据,脑电图的诊断价值,与癔病、晕厥、偏头痛等的鉴别,疑为继发性癫痫者应寻找病因。

6.防治:

癫痫发作期间药物治疗原则,癫痫发作时的处理,尤其是癫痫持续状态的处理。

三、教学方法

理论课:

3学时。

四、重点与难点

1.重点:

癫痫发作的分类、临床表现与诊断,抗癫痫药物的应用原则。

2.难点:

癫痫发作的分类与临床表现。

第四章头痛

一、目的要求

1.了解头痛的常见原因与分类,偏头痛的病因及发病机制。

3.熟悉偏头痛的分类。

4.掌握偏头痛与紧张性头痛的临床表现、诊断与治疗。

二、教学内容

1.头痛的概念、常见原因与分类。

2.偏头痛病因及发病机制:

偏头痛的病因及发作的病理生理过程,了解神经介质在偏头痛发病中的作用。

3.偏头痛临床表现:

偏头痛的分类,有先兆偏头痛的分期及临床表现特点。

4.诊断与鉴别诊断:

偏头痛的的诊断标准,与紧张性头痛、颅内压改变、非偏头痛性血管性头痛的鉴别。

5.治疗:

偏头痛发作期的药物治疗(解热镇痛剂、麦角衍生类药物、镇静剂),预防性治疗(诱因控制、β—受体阻滞剂、钙拮抗剂、抗组胺药物)。

6.紧张性头痛在临床表现与治疗方面的特殊之处。

三、教学方法

理论课:

2学时。

四、重点与难点

1.重点:

偏头痛的分类、临床表现、诊断及治疗。

2.难点:

临床表现与诊断。

第五章多发性硬化

一、目的要求

1.了解脱髓鞘疾病的概念和分类,了解多发性硬化的发病机理、病理、临床分型及预后。

2.熟悉多发性硬化的辅助检查。

3.掌握多发性硬化的病变特点、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

二、教学内容

1.脱髓鞘疾病的概念与分类。

2.多发性硬化的病因、发病机制和病理。

3.多发性硬化的临床表现:

多发性硬化病变在空间和时间上的多发,构成了多发性硬化临床经过和体征的主要特点。

4.辅助检查:

脑脊液、诱发电位、影像学检查特点。

5.诊断与鉴别诊断:

诊断标准,与急性播散性脑脊髓炎、脑梗死的鉴别。

6.治疗及预后:

皮质类固醇及其他免疫抑制疗法,对症治疗及护理等。

三、教学方法

理论课:

1学时。

四、重点与难点

1.重点:

多发性硬化的病变特点、临床表现、诊断及治疗。

2.难点:

临床表现与诊断。

第六章运动障碍疾病

一、目的要求

1.了解运动障碍疾病有关的神经解剖结构、临床症状分类及常见代表疾病。

2.熟悉帕金森病的发病机制、病理和生化病理。

3.掌握帕金森病的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

二、教学内容

1.运动障碍疾病的神经解剖基础,运动障碍疾病分类(运动减少、运动增多)。

2.帕金森病的病因和发病机制、病理生化(黑质多巴胺神经元变性、lewy小体、多巴胺含量减少)。

3.帕金森病的临床表现(运动减少、肌强直及震颤)。

4.帕金森病的诊断与鉴别诊断。

5.帕金森病的治疗原则及药物治疗(神经保护治疗、非多巴胺能药物治疗及多巴胺能药物治疗)。

6.功能神经外科治疗。

三、教学方法

理论课:

2学时。

四、重点与难点

1.重点:

帕金森病的临床表现、诊断与药物治疗。

2.难点:

帕金森病的病理生化及临床表现。

第七章脊髓疾病

第一节脊髓压迫症

一、目的要求

1.了解脊髓的应用解剖、生理与血供。

2.熟悉脊髓压迫症的病因与治疗。

3.掌握脊髓压迫症的临床表现、诊断与鉴别诊断。

二、教学内容

1.脊髓的应用解剖、生理与血供特征。

2.脊髓压迫症的病因:

各种脊髓肿瘤、椎管内硬膜外脓肿、椎体及脊膜病变等。

3.临床表现:

神经根损害症状、传导束型感觉障碍、运动障碍、自主神经功能障碍、脊柱改变。

4.辅助检查:

脑脊液动力学、神经影像检查。

5.诊断和鉴别诊断:

脊髓损害是否为压迫性,受压的节段以及病灶在髓内或髓外,脊髓受压的病因或病变性质。

6.治疗:

病因治疗。

三、教学方法

理论课:

1学时。

四、重点与难点

1.重点:

脊髓压迫症的临床表现与诊断。

2.难点:

诊断与鉴别诊断。

第二节急性脊髓炎

一、目的要求

1.了解急性脊髓炎的病因与发病机制。

2.熟悉急性脊髓炎的辅助检查。

3.掌握急性脊髓炎的临床表现、诊断与治疗。

二、教学内容

1.病因和病理:

简述非细菌性急性脊髓炎的自身免疫机制及有关的病理改变。

2.临床表现与辅助检查:

重点讲述横贯性脊髓炎的临床表现(急性休克期、恢复期),脑脊液与影像学改变的特点。

3.诊断与鉴别诊断:

诊断要点,与急性炎症性脱髓鞘性多发性神经病、脊髓压迫症、急性硬膜外脓肿等进行鉴别。

4.治疗:

急性期治疗应用皮质类固醇,并处理排尿障碍和呼吸机麻痹。

防治各种并发症:

泌尿道感染.呼吸道感染.褥疮等。

恢复期处理:

痉挛状态的处理以及功能锻炼。

三、教学方法

理论课:

1学时。

四、重点与难点

1.重点:

临床表现、诊断与治疗。

2.难点:

临床表现与诊断。

 

第八章周围神经疾病

第一节面神经炎

一、目的要求

1.了解面神经炎的病因与发病机制。

2.熟悉面神经炎的治疗。

3.掌握面神经炎的临床表现、诊断与鉴别诊断。

二、教学内容

1.面神经炎的病因、发病机制及病理。

2.临床表现的主要症状:

急性起病,呈单侧面神经周围性麻痹的症状和体,面神经不同部位损害的临床特点。

3.诊断与鉴别诊断:

与其它原因引起面瘫的鉴别。

4.治疗:

皮质类固醇、神经营养药物、针灸、理疗,强调急性期治疗的重要性。

三、教学方法

理论课:

0.5学时。

四、重点与难点

1.重点:

面神经炎的临床表现、治疗原则。

2.难点:

面神经不同部位损害的临床表现及鉴别诊断。

第二节三叉神经痛

一、目的要求

1.了解三叉神经痛的病因与病理。

2.熟悉三叉神经痛的治疗原则。

3.掌握三叉神经痛的临床表现、诊断与鉴别诊断。

二、教学内容

1.三叉神经的解剖生理

2.病因、发病机制及病理。

3.临床表现:

疼痛的部位、疼痛的特点、扳机点,间歇期正常无体征。

4.诊断与鉴别诊断:

诊断要点,与继发性三叉神经病的鉴别。

5.治疗:

卡马西平、B12、封闭、手术治疗,首选药物为卡马西平。

三、教学方法

理论课:

0.5学时。

四、重点与难点

1.重点:

三叉神经痛的临床表现、诊断与治疗。

2.难点:

临床表现与诊断。

第三节急性炎症性脱髓鞘性多发性神经病

一、目的要求

1.了解急性炎症性脱髓鞘性多发性神经病的病因、发病机制、病理及预后。

2.熟悉急性炎症性脱髓鞘性多发性神经病的分型和辅助检查。

3.掌握急性炎症性脱髓鞘性多发性神经病的临床表现、诊断、鉴别诊断与治疗。

二、教学内容

1.病因、发病机制及病理。

2.临床表现与辅助检查:

急性或亚急性发作,对称性四肢周围性瘫痪,未梢型感觉障碍,腱反射减弱或消失,可伴有颅神经麻痹、电生理检查异常、脑脊液内的蛋白细胞分离现象,呼吸肌麻痹是主要死因。

3.诊断依据和鉴别诊断:

诊断要点,与急性脊髓炎、急性脊髓灰质炎、周期性麻痹鉴别。

4.治疗:

对症治疗、瘫痪(包括球麻痹和呼吸肌麻痹)的治疗、免疫球蛋白、血浆置换。

三、教学方法

理论课:

1学时。

四、重点与难点

1.重点:

临床表现、诊断与治疗。

2.难点:

临床表现与诊断。

 

第九章肌肉疾病

第一节重症肌无力

一、目的要求

1.了解重症肌无力的病因与发病机制。

2.熟悉重症肌无力的分型和辅助检查。

3.掌握重症肌无力的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

二、教学内容

1.病因、发病机制与病理:

与运动神经末梢突触后膜的乙酰胆碱受体减少有关,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神经肌接头一传导障碍性疾病。

2.临床表现:

临床特征(隐匿性起病,横纹肌无力,常首先累及眼外肌,强调症状具有波动性.易疲劳性)与肌无力危象,分型及各型的临床表现。

3.辅助检查:

疲劳试验.抗胆碱酯酶药物试验.重复电刺激,AchR-Ab测定、胸腺与甲状腺功能检查。

4.诊断与鉴别诊断:

诊断要点,与吉兰巴雷综合症等鉴别。

5.治疗:

药物治疗(皮质类固醇.抗胆碱酯酶药物.免疫球蛋白)、血浆置换法、胸腺处理、危象的抢救。

三、教学方法

理论课:

1学时。

四、重点与难点

1.重点:

重症肌无力的临床表现、诊断与药物治疗。

2.难点:

各种危象的诊断及抢救。

第二节周期性麻痹

一、目的要求

1.了解周期性麻痹的病因、发病机制与病理。

2.熟悉周期性麻痹的辅助检查。

3.掌握周期性瘫痪的临床表现、诊断与治疗。

二、教学内容

1.周期性瘫痪的概念与分类。

2.低钾型周期性麻痹的病因、发病机制与病理。

3.低钾性周期性麻痹的临床表现。

4.低钾性周期性麻痹辅助检查:

血液、肌电图、心电图。

5.诊断与鉴别诊断:

诊断要点,与急性脊髓炎等鉴别。

6.治疗:

发作间歇期应避免各种诱发因素,低钾型周期性瘫痪发作时应以补钾为主。

三、教学方法

理论课:

1学时。

四、重点与难点

1.重点:

低钾型周期性瘫痪的临床表现、诊断与治疗。

2.难点:

临床表现与诊断。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