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第三节城市化过程对地理环境的影响.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2606083 上传时间:2023-06-06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255.7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二章第三节城市化过程对地理环境的影响.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第二章第三节城市化过程对地理环境的影响.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第二章第三节城市化过程对地理环境的影响.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第二章第三节城市化过程对地理环境的影响.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第二章第三节城市化过程对地理环境的影响.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第二章第三节城市化过程对地理环境的影响.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1页
第二章第三节城市化过程对地理环境的影响.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1页
第二章第三节城市化过程对地理环境的影响.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1页
第二章第三节城市化过程对地理环境的影响.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1页
第二章第三节城市化过程对地理环境的影响.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1页
第二章第三节城市化过程对地理环境的影响.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1页
第二章第三节城市化过程对地理环境的影响.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1页
第二章第三节城市化过程对地理环境的影响.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1页
第二章第三节城市化过程对地理环境的影响.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1页
第二章第三节城市化过程对地理环境的影响.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1页
第二章第三节城市化过程对地理环境的影响.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1页
第二章第三节城市化过程对地理环境的影响.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1页
第二章第三节城市化过程对地理环境的影响.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1页
第二章第三节城市化过程对地理环境的影响.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1页
第二章第三节城市化过程对地理环境的影响.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1页
亲,该文档总共2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二章第三节城市化过程对地理环境的影响.docx

《第二章第三节城市化过程对地理环境的影响.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二章第三节城市化过程对地理环境的影响.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第二章第三节城市化过程对地理环境的影响.docx

第二章第三节城市化过程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第三节

城市化过程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基本要求] 1.城市化对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的影响。

2.城市化过程中出现的环境问题及解决措施。

3.我国城市发展趋势。

[发展要求] 分析城市环境问题的形成及解决措施。

一、城市化与我们的生活

1.城市化对我们生活的影响

影响领域

表 现

城市

高楼鳞次栉比、道路纵横交错

农村

城市现代文明影响传统的生活习惯和劳作方式,农村青年向往着都市的繁华

城乡差距

因交通运输的现代化、信息技术的普及而大幅度缩小

2.城市化过程对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

(1)改变了下垫面的原有性质,使城市产生热岛效应。

(2)破坏了原有的河网系统,易造成地面积水和水质变差。

(3)城市生产生活污染,尤其是工业“三废”,干扰和破坏了所在地区的环境生态。

3.城市化过程对人文地理环境的影响

(1)原先的农业用地逐步演化为建设用地。

(2)传统的农业社会逐渐演化为现代化工业社会。

(3)原先的乡村景观逐步为建筑物密集的城市景观所取代。

(4)人口和产业活动由分散到集聚,经济开发和信息交流得以大幅度加强。

(5)现代文明向传统文化广泛渗透,强化了当地与外界的文化交流与融合。

二、城市环境问题及我国城市发展趋势

1.“城市病”的成因及表现

(1)成因:

人类产业活动密集,长期的高强度的工业生产,使城市及附近地区的生态环境遭到破坏。

(2)表现:

2.我国城市发展趋势

[教材P43活动]

1.

(1)城市用地规模扩大,大举侵占土地;

(2)城市人口膨胀等。

2.

(1)城市用地规模扩大,耕地面积减小,进而影响国家粮食安全和城市农副产品供应;

(2)城市建设挥霍土地会严重影响城市的可持续发展等。

3.

(1)健全法律体系,加强城市管理;

(2)运用现代信息网络技术和监控手段,促使决策科学化;(3)融汇当地的城市历史和文化,使城市建设特色化;(4)合理规划,重视城市质量,重视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建立生态城市等。

[教材P45~46活动]

1.大量移植大树对树木原生存地会造成的严重的环境破坏,直接影响当地的生态群落,还会引发水土流失、泥石流、山体滑坡、洪涝、沙尘暴等自然灾害,并且违反国家保护古树的有关规定。

2.因为森林具有涵养水源、保持水土的作用,上游失去了森林,则下游失去了水源补充,致使水资源缺乏;使河流淤塞,增加了洪灾的概率,加大了防洪投入。

城市是区域生态环境的一部分,区域环境遭受破坏,城市也会遭殃,产生一系列城市病。

3.

(1)生态城市:

生态城市是指符合自然生态规律和适合人类生存的可持续发展的城市。

(2)措施:

统一规划;城郊防护林和城内绿地构成层级系统;尽量种植本土草和树;要花、草、灌、林相结合;依法保护绿地。

———————情景导入先思考———————

近年来,一到雨季,“到某某城市看海”就成了许多城市居民的口头禅。

暴雨以它独有的方式,给一座座现代化城市留下了深刻烙印。

街道成河、汽车没顶、交通堵塞、人员伤亡……内涝似乎已成为我国许多城市遭遇强降雨后的普遍状态。

(1)城市内涝频发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提示:

城市建设破坏了原有的河网系统,同时城市建设导致地面被硬化,下渗量减少,地表径流增加。

(2)城市内涝可能带来哪些危害?

提示:

城市内涝可能会对交通安全、城市卫生、排水、周边生态系统等带来危害。

———————核心要点掌握好———————

一、城市化对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

自然地

理要素

城市化的影响

后果

地形

进行改造,趋向平坦

易造成水土流失、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

气候

改变下垫面性质,产生热岛效应,影响局部地区气候

形成城市风,将城市的污染物带到郊区,将郊区的污染物带到城市

水文

破坏原有河网系统

排水不畅,造成地面积水;残留河道因富营养化而变黑发臭

生态

工业“三废”、生活污水及垃圾,干扰、破坏环境生态

城市生态遭受破坏,环境恶化

二、城市化对人文地理环境的影响

人文环境

对人文地理环境的影响

农村

城市

土地利用方式

农业用地

建设用地

居民就业方式

第一产业

第二、三产业

景观特征

乡村景观

城市景观

人口

分散、农业人口

密集、非农业人口

经济开放程度

信息、交通

欠发达

发达

文化、观念

受教育程度低,整体文化素质低

受教育程度高,整体文化素质较高

———————应用体验不可少———————

(2016·浙江宁波统测)下图是我国某城市渍水内涝次数的多年平均统计图。

读图,完成1~2题。

1.从城市渍水内涝的季节变化可以判断,该城市(  )

A.降水季节变化较大  B.植被破坏非常严重

C.气温变化四季分明D.太阳辐射春季较强

2.为防止渍水内涝发生,该市可采取的有效措施是(  )

A.优化城市主干道路  B.增加城市排水设施

C.降低城市地形坡度D.减弱城市热岛效应

解析:

1.A 2.B 第1题,根据图中提供的信息可以判断,城市渍水内涝主要在6、8、9月,主要受季风气候影响,降水季节变化较大。

第2题,增加城市排水设施,是防止城市渍水内涝发生的主要措施。

而优化城市主干道路、减弱城市热岛效应作用不大;降低城市地形坡度使内涝更加严重。

下图为某地城市建设发展过程中蒸发量、地表径流和地下径流比重统计图。

读图,回答3~4题。

3.该城市地表径流和地下径流比重变化的原因主要是(  )

A.降水量减少     B.硬化地面增多

C.过度开采地下水D.水资源利用率低

4.下列措施对缓解图示变化趋势作用不大的是(  )

A.增加城市绿地面积B.保护城市湿地生态系统

C.完善城市排水设施D.限制建筑物的高度

解析:

3.B 4.D 第3题,从材料中可知,该城市发展过程中地表径流的增加和地下径流的减少,都与城市发展过程中硬化地面增加有关,由于硬化地面一般是不透水的,所以使下渗量减少,导致地表径流增加和地下径流减少,因此B项正确。

第4题,由于图示问题是由于地面硬化导致,而限制建筑物的高度与硬化面积无直接关系,所以该选项不能缓解图示变化趋势。

———————情景导入先思考———————

大城市的交通拥堵已经成为非常突出的世界性难题。

据专家统计,过去的20年中,交通阻塞使美国人浪费时间、燃料和带来的损失增长了4倍以上;日本仅东京圈严重拥堵地点就达219处;在欧洲,法国采取建设完善巴黎的环状线,德国采取强化高速道路网等措施,但仍然无法缓解社会对交通运输系统的需求。

(1)出现交通拥堵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提示:

城市人口规模的过度膨胀,轿车等机动车数量的增多。

(2)解决城市交通拥堵的根本措施是什么?

提示:

合理规划城市道路。

———————核心要点掌握好———————

一、城市环境问题

主要表现

成因

危害

整治措施

下降

大气污染

工矿企业、家庭炉灶、汽车尾气

危害人类健康,破坏土壤、水质、生物,腐蚀建筑物

合理布局大气污染较重的企业,实行集中供暖,建立绿化隔离带

水体污染

工业废水、生活污水

危害人类健康和动植物的繁殖

建立污水处理厂,实行污水达标排放

噪声污染

交通运输和工业生产

破坏生活环境

噪声大的工厂远离城区布局,建立绿化隔离带

固体废弃物污染 

工业垃圾和居民生活垃圾

影响人类健康

及时清除,实行分类回收、利用

光污染

城市建筑玻璃墙幕、城市灯光

刺激人的视觉、诱发交通事故

城市光源多用生态的“绿色照明”,制定建筑光标准;家庭装修合理布置灯光

交通拥挤,居住条件差

城市人口急剧膨胀,汽车数量不断增加

交通阻塞导致时间和能源的严重浪费;住房缺少,质量低劣;影响城市环境质量

控制城市人口增长;合理布局城市道路;加快住房建设

就业困难,失业人数增加

城市人口急剧增长,乡村人口无序迁入

造成贫困问题、内城衰落问题、社会治安问题

加快经济发展,增加就业岗位

二、城市化、逆城市化的区别与联系

1.区别:

可以从人口流动方向、城市功能和地位变化、城市用地规模变化、出现时间等方面去辨析两个概念。

具体如下所示:

   发展阶段

比项

城市化(A)

逆城市化(B)

人口流动方向

由乡村、郊区大量流入城市

由市中心向郊区、乡村迁移

城市功能、地位、用地规模变化

城市产业集聚,功能多样,用地规模不断扩大,区域中心地位日益增强

商业和制造业等外迁,造成城市中心区衰落,城市外围出现城市新区或卫星城

出现时间

发达国家

产业革命后迅速发展

20世纪50年代初

发展中国家

“二战”后迅速发展

当前出现在一些发达城市

2.联系:

两者都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是社会进步的表现。

逆城市化是当城市化发展到一定程度,为了避免城市化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而产生的一种现象。

———————应用体验不可少———————

下图为1990~2009年我国某地区不同规模城市私人汽车拥有量年平均增长率示意图。

完成1~2题。

1.Ⅱ阶段与Ⅰ阶段相比,私人汽车拥有量增长率变化最大的是(  )

A.小城市      B.中等城市

C.大城市D.特大及巨大城市

2.该地区Ⅱ阶段特大及巨大城市私人汽车年均增速相对较低的主要原因有(  )

A.产业结构变化B.城市职能改变

C.城市人口下降D.城市交通拥堵

解析:

1.A 2.D 第1题,由柱状图中提供的信息可以判断出,私人汽车拥有量增长率变化最大的是小城市,特大及巨大城市增长率变化最小,A答案正确。

第2题,特大及巨大城市由于城市人口增长,人口数量较大,城市交通拥堵,私人汽车年均增速相对较低,人们出行主要以公交车方式较多,D答案正确。

产业结构变化和城市职能改变对私人汽车影响不大。

首届中国国际生态城市论坛在天津滨海国际会议中心举行,其主题为“生态城市与绿色复苏”。

生态城市是目前现代城市建设的新潮流,它以环境为中心,注重可持续发展,强调资源的高效低耗和生态优先等原则。

据此回答3~5题。

3.目前城市生态环境恶化的根本原因是(  )

A.城市地域结构模式不合理

B.城市人口、工业的膨胀产生大量废弃物,超过了环境的自净能力

C.城市所在地地形、气候、河流等自然条件太差

D.城市环境是人类改造自然最彻底的地方,自净能力最强

4.生态城市中心区面积最大的功能区最有可能是(  )

A.绿地        B.工业区

C.交通区D.住宅区

5.将天津建设成为生态城市的合理措施有(  )

①增加城市绿地面积

②控制城市化进程

③积极发展城市轨道交通

④限制高耗能、高污染产业的发展

⑤集中布置城市用地

⑥分散城市职能

A.①③④⑥B.②③④⑤

C.①②⑤⑥D.①③④⑤

解析:

3.B 4.A 5.A 第3题,目前城市生态环境恶化主要是因为城市人口大量增加,工业大量排放废弃物,而这些已超过城市环境的自净能力。

第4题,生态城市环境优美,在城市中心区环境问题通常较严重,为了改变这种状况,生态城市多在市中心修建大量的绿地来改善环境。

第5题,生态城市在发展城市经济的同时非常注重生态环境的建设,可以通过增加城市绿地面积,积极发展城市轨道交通,限制高耗能、高污染产业的发展,分散城市职能等途径来实现。

———————经典例题领悟好———————

[典例] (2016·丽水模拟)读下图,回答问题。

(1)图中城市化率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它是衡量_______________的标志。

(2)回答我国近年来城市化率呈现的趋势,说出其根本原因。

(3)城市的迅速发展会改变土地利用方式,并对自然环境各要素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如工业废渣中的有害物质会对土地质量产生不良影响。

此外,城市的发展对自然环境其他要素的不良影响还表现在:

①对生物: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对气温: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对降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对地下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第

(1)题,城市化率的实质就是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

(2)题,经济因素是推动城市化率不断提高的根本因素。

第(3)题,城市化过程中,除了一些典型影响外,城市发展还对生物、气温、降水、地下水等产生了明显的影响,联系相关知识不难回答。

[答案] 

(1)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 城市化水平

(2)加速增长。

我国经济持续高速发展。

(3)①城市建筑面积扩大,减少了生物多样性

②温室气体排放多,出现“热岛”效应

③烟尘排放量多,城市多云雾天气(城市多酸雨)

④减少降水对地下水的补给(造成对地下水的过量开采和污染)

———————核心要点掌握好———————

一、图示法评价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二、图解“城市病”的表现及解决措施

———————应用体验不可少———————

1.下图为城市化过程中产生的问题。

据此完成下列问题。

(1)这一问题被称为城市__________效应,产生的原因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如果只考虑这一效应,说出该城市的近地面风向。

为什么城市上空云量多于郊区?

(3)即可行又能减轻这一问题的措施是(  )

A.扩大绿地面积      B.破墙透绿

C.完善排水系统D.多建高楼

解析:

(1)题,读图可以看出,市中心温度高于郊区,这一种现象被称为城市热岛效应,产生的主要原因在于人为热的排放。

(2)题,根据热力环流的原理,分析城市近地面的风向。

第(3)题,城市绿地能调节气候,所以可以通过扩大城市绿地面积来缓解城市热岛效应。

答案:

(1)热岛 城市人口密集,工业发达,生产、生活排放出大量的人为热,直接温暖了大气

(2)由郊区吹向市中心。

城市中心气温高于郊区,多上升气流;城市中凝结核多。

(3)A

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生态城市模式是一种理想模式,技术与自然充分融合,人的创造力和生产力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居民的身心健康和环境质量得到最大限度的保护。

材料二 如图。

(1)图中“城市病”的表现有哪些?

(2)导致上述“城市病”的“病因”是什么?

(3)试从环境、交通、能源利用等方面设想如何将你所生活的城市改造为生态城市?

解析:

(1)题,根据图中漫画提示“入托难”“房价高”“堵车”“就医难”“幸福感”,可分析得出答案。

(2)题,“城市病”的产生与城市规模扩大、城市规划不合理等因素有关。

第(3)题,抓住材料一中“生态城市”的含义即可正确作答。

答案:

(1)居住困难,交通拥堵,受教育费用高,就医困难,环境质量恶化,幸福感下降。

(2)城市发展过快,城市规模过大;城市规划不合理;城市发展与经济发展不相适应等。

(3)环境方面:

经济发展以清洁生产为主;合理布局有污染的企业。

交通方面:

大力发展公共交通;增加立交桥等交通设施。

能源利用方面:

使用清洁能源、可再生能源;提高能源利用率,节能减排。

一、选择题

读某大城市郊区某村落3年内发展为城镇的示意图,完成1~2题。

1.村落发展后,当地居民某日发现一直使用的老井水有异味,经卫生防疫站抽干井水消毒处理后,井水仍然有异味。

这口井水的污染源最有可能是(  )

A.动物落入水井,腐烂所致

B.地表水漫涨,灌入水井

C.生活废水污染了地下水

D.河流上游的水源被污染

2.该地城市化后,对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主要是(  )

A.山体破坏,容易发生滑坡、泥石流

B.垃圾增多,无法处理,污染环境

C.路面封闭,容易发生“雨涝”

D.旱涝灾害增多,气候异常

解析:

1.C 2.C 井水主要补给来源是地下水,一旦地下水遭污染,必然会使地下水流经地区的井水发出异味。

由于城镇地面硬化面积大,地表径流量增多,下渗量减少,容易发生“雨涝”问题。

(2016·浙江联考)下图为1990~2010年我国城市增加人口分布图,完成3~4题。

3.据图判断我国近年来(  )

A.小城镇人口迁向大城市

B.小城市的人口有所减少

C.中等城市数量急剧增加

D.大城市的人口增加最多

4.结合材料分析,有利于我国城市化健康发展的举措是(  )

A.加强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

B.限制中等城市的城市建设

C.降低大城市的落户门槛

D.强化大城市的中心地位

解析:

3.D 4.A 第3题,近年来,我国大城市中城市人口增加的比重增至第一位,故城市人口增加最多。

而我国人口的迁移主要表现为从农村到城市,而非城市到城市。

第4题,我国城市化的特征是大城市发展迅速,中小城市发展较慢。

大城市过度膨胀易产生一系列城市环境问题,而加强小城镇的建设,吸引农村人口就近移入小城镇,是缓解“大城市病”的有效措施,也有利于缩小区域差异,促进城市化健康发展。

下图为某城市制造业与服务业空间分布模式图。

完成5~6题。

5.影响图中各曲线形态变化的主导因素是(  )

A.交通通达度     B.技术水平

C.环境优劣D.地价水平

6.与1995年相比,2009年该城市(  )

A.功能分区明显弱化B.制造业向市区集聚

C.市区服务业密度增大D.近郊制造业密度减小

解析:

5.D 6.C 第5题,根据图中曲线提供的信息可以看出,市中心地价高,商业等服务业付租能力强,近郊区地价较低,距离城市不远,运输成本不高,是制造业布局的理想区位,远郊区虽然地价低,但人口密度小,运输成本高,制造业和服务业都不是理想区位。

第6题,根据图中曲线的变化信息可以判断,2009年该城市与1995年相比城市化水平提高了,人口数量和城市规模都扩大;市区服务业密度会增大,功能分区会更加明显;制造业向远郊集聚,近郊制造业密度增加。

下图为2016年春节期间深圳某大街“空城”一角示意图。

读图,完成7~8题。

7.造成深圳某大街2016年春节期间“空城”现象的最主要原因是(  )

A.逆城市化加速B.务工人员返乡

C.人口老龄化加剧D.旅游人数增多

8.进一步提升城市化发展内涵的合理途径是(  )

①提高城市人口素质 ②扩大农业耕地征用 ③增加城市建筑密度 ④改善城市环境质量

A.①②B.②③

C.③④D.①④

解析:

7.B 8.D 第7题,大量务工人员回家过春节,造成了深圳“空城”现象。

第8题,目前我国城市化过程中环境污染、就业困难、交通拥堵等问题严重,提升城市人口素质、改善城市环境质量,有利于进一步提升城市化发展内涵。

读某特大城市某干道市区郊区双向车速变化曲线图,完成9~10题。

9.图中a、b两曲线(  )

A.a曲线反映8~10时汽车流量较小,道路畅通

B.a曲线反映由郊外住宅区向市中心工作区的车速变化

C.b曲线反映以上班、上学活动为主的车速变化

D.a、b曲线反映城市道路交通流量的突变性

10.解决城市交通拥堵问题的最根本措施是(  )

A.在中心城区外围大力建设以商业为主的卫星城

B.大力发展轨道交通,完善城市道路网

C.在中心城区外围建设集生产、居住和服务功能为一体的城市新区

D.严格控制私家车数量增长,实行限行措施

解析:

9.B 10.C 第9题,a曲线在8~10时速度慢,说明车辆多,道路拥挤;上班、上学时间在8时左右,此时车速慢。

第10题,“最根本”是关键词,建设卫星城或城市新区能分担城市的部分功能,可以减少城市内部的车流量。

(2016·浙江4月选考)2016年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提出,我国城市群内应逐步形成横向错位发展、纵向分工协作的产业发展新格局,右图为其理想模式(实线圆圈表示不同等级城市)。

完成11~12题。

11.我国把城市群作为城镇化发展主体形态的主要目的是(  )

A.扩大城镇总体规模B.促进城镇协调发展

C.提高城镇人口密度D.改善城镇交通联系

12.下列城市群中,目前产业发展格局最接近该理想模式的是(  )

A.中原城市群B.长株潭城市群

C.成渝城市群D.长三角城市群

解析:

11.B 12.D 第11题,根据材料“我国城市群内应逐步形成横向错位发展、纵向分工协作的产业发展新格局”,把城市群作为城镇化发展主体形态的主要目的是促使城镇间协调发展。

第12题,从图中看出城市群的发展模式,城市间分工协作明显,这样的模式只要高级别的城市群容易实现,同时在城市群中有一个级别非常高的城市作为总部进行研发、引领作用。

选项中级别最高的城市群为长三角城市群,上海具有总部的形态。

二、综合题

13.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明确指出:

加快完善城乡发展一体化机制,着力在城乡规划、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方面推进一体化,促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均衡配置,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

下图为我国城市化“纳瑟姆”曲线图。

材料二 下表为某城市市中心与郊区16时的气温差表。

时间

1月

2月

7月

10月

全年

平均气温差/℃

5.2

6.0

5.4

6.0

5.5

(1)1990~2030年,我国城镇化进程处在哪一阶段?

该阶段有何特点?

(2)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我国实施城乡一体化新格局的地理意义。

(3)据材料二表中数据,分析该城市在城镇化进程中城郊之间污染物迁移的方向与原因,并提出为改善城区空气质量在郊区应采取的有效措施。

解析:

(1)题,从图中可以看出该阶段处于加速发展阶段。

(2)题,城乡一体化的地理意义需要从对城市和农村的影响方面回答,其最终目的是缩小城乡差距,实现城乡共同繁荣。

第(3)题,城市中心区与郊区存在着热力环流,所以要合理规划城市,避免城市中心区与郊区的环境受到热力环流的影响。

答案:

(1)加速发展阶段。

人口和经济活动向城镇聚集,城市化水平加速提高,城市数量增加,城市用地规模大幅度增加,出现城市密集地区和城市群。

(2)有利于缓解城市压力,壮大城市经济实力;有利于发展农村经济,促进农村的城市化进程;有利于缩小城乡差距(或增强农村发展活力),实现城乡共同繁荣。

(3)方向:

高空污染物由城市向郊区扩散,近地面污染物由郊区流向城市。

原因:

城郊气温差产生了城郊之间的热力环流(或城市热岛效应)。

措施:

在郊区布局有大气污染的工业时,应该选择在热力环流下沉气流之外的区域;提高郊区绿化率。

14.【加试题】城市是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影响最深刻的地方,优越的地理环境更有利于城市的发展。

读我国某城市规划图,回答下列问题。

(1)根据图示信息,比较A、B、C三地地租高低,并说明地租最高处的判断依据。

(2)请在A、B、C、D四地中,选择高级住宅区的最佳建造位置,并简析理由。

(3)下表为某中学地理研究性学习小组收集的该城市建设发展过程中水量的百分比变化情况。

分析该城市水量百分比变化的原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