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加强道德修养锤炼道德品质西南交通大学课程与资源中心.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261076 上传时间:2023-04-30 格式:DOCX 页数:25 大小:36.7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四章加强道德修养锤炼道德品质西南交通大学课程与资源中心.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第四章加强道德修养锤炼道德品质西南交通大学课程与资源中心.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第四章加强道德修养锤炼道德品质西南交通大学课程与资源中心.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第四章加强道德修养锤炼道德品质西南交通大学课程与资源中心.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第四章加强道德修养锤炼道德品质西南交通大学课程与资源中心.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第四章加强道德修养锤炼道德品质西南交通大学课程与资源中心.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5页
第四章加强道德修养锤炼道德品质西南交通大学课程与资源中心.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5页
第四章加强道德修养锤炼道德品质西南交通大学课程与资源中心.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5页
第四章加强道德修养锤炼道德品质西南交通大学课程与资源中心.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5页
第四章加强道德修养锤炼道德品质西南交通大学课程与资源中心.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5页
第四章加强道德修养锤炼道德品质西南交通大学课程与资源中心.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5页
第四章加强道德修养锤炼道德品质西南交通大学课程与资源中心.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5页
第四章加强道德修养锤炼道德品质西南交通大学课程与资源中心.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5页
第四章加强道德修养锤炼道德品质西南交通大学课程与资源中心.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5页
第四章加强道德修养锤炼道德品质西南交通大学课程与资源中心.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5页
第四章加强道德修养锤炼道德品质西南交通大学课程与资源中心.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5页
第四章加强道德修养锤炼道德品质西南交通大学课程与资源中心.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5页
第四章加强道德修养锤炼道德品质西南交通大学课程与资源中心.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5页
第四章加强道德修养锤炼道德品质西南交通大学课程与资源中心.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5页
第四章加强道德修养锤炼道德品质西南交通大学课程与资源中心.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5页
亲,该文档总共2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四章加强道德修养锤炼道德品质西南交通大学课程与资源中心.docx

《第四章加强道德修养锤炼道德品质西南交通大学课程与资源中心.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四章加强道德修养锤炼道德品质西南交通大学课程与资源中心.docx(2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第四章加强道德修养锤炼道德品质西南交通大学课程与资源中心.docx

第四章加强道德修养锤炼道德品质西南交通大学课程与资源中心

第四章加强道德修养锤炼道德品质

学时:

6

教学目的与要求:

通过学习道德的基本理论知识,帮助大学生深刻认识道德在社会生活中的重要作用,自觉继承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和人类道德文明的优秀成果,弘扬社会主义道德;恪守公民基本道德规范,努力提高道德修养的自觉性。

教学重点、难点:

为什么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要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

为什么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要坚持社会主义道德的核心——为人民服务和集体主义基本原则?

如何加强诚信及大学生的诚信道德建设?

第一节道德及其历史发展

一、道德的起源与本质

(一)道德的起源

马克思主义认为,道德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其产生有多方面的条件,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

首先,社会关系的形成是道德赖以产生的客观条件。

道德是社会关系的产物,只有形成了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相互关系,才产生道德。

其次,人类自我意识的形成与发展是道德产生的主观条件。

当人们意识到自己作为社会成员与其他动物的根本区别,意识到自己与他人或集体的不同利益关系以及产生了调解利益矛盾的迫切要求时,道德才得以产生。

人类最初的道德以风俗习惯等形式表现出来。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生活的日益复杂化,多样化,特别是随着人类文明时代的开始,道德逐渐从风俗习惯中分化出来,成为一种相对独立的社会意识形式。

伦理思想史上关于道德起源的探索:

神启论

认为道德来自于神灵的启示和超自然力量的规定。

西汉时期的董仲舒提出:

王道之三纲可求于天。

“万物之祖,万物非天不生。

”“人之为人,本于天,天亦人之曾祖父也。

”所谓天,就是最高的至上神。

“天以终岁之数,成人之身,故小节三百六十六,副日数也;大节十二分,副月数也;内有五藏,副五行数也;外有四肢,副四时数也。

”“天无所言而意以物”也就是说通过物象的变化直接了解到天的意志。

例如:

“木有变,春凋秋荣”,是认为徭役、赋敛过重;“火有变,冬温夏寒”,是天对于君主“善者不赏,恶者不出”表示不满。

天赋论

道德起源于人类的天性或自然本性,即人先天就有道德意识。

孟子认为人天生就有四种“善端”:

“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

德国哲学家康德认为具有普遍道德价值的东西来自人的理性本身的善良意志,道德就是这种善良意志所发出的绝对命令。

情感欲望论

英国思想家休谟认为道德起源于人所固有的推己及人的同情心。

动物本能论

道德起源于动物的“合群性”本能。

以达尔文为代表的进化论伦理学认为,道德起源就起源于群居性动物的社会性本能。

道德不是人所独有的,一切群居性动物都有道德感。

上述观点的理论误区:

离开人的社会实践、人的生活、人类的历史发展来思考道德的起源和基础。

把道德看成是外在强加于人的规约。

把道德看成是一成不变的情感要素和心理体验,把道德神秘化。

科学的道德起源论

“思想、观念、意识的生产最初是直接与人们的物质活动,与人们的物质交往,与现实生活的语言交织在一起……表现在某一民族的政治、法律、道德、宗教、形而上学等的语言中的精神生产也是这样。

——马克思、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

首先,社会关系的形成是道德赖以产生的客观条件。

其次,人类自我意识的形成与发展是道德产生的主观条件。

第三,道德产生所需要的主客观条件是统一于生产实践的。

劳动是人类道德起源的第一个历史前提

劳动创造了人和人类社会。

人们在劳动中结成生产关系,并产生需要调整的人与人之间的利益关系,创造人们的道德需要,提供道德产生和发展的动力,也形成道德产生所需要的主客体统一的重要条件。

类人猿—劳动

人—劳动关系

人类社会

生产关系

利益关系

道德关系

(二)道德的本质

道德包含着道德意识、道德规范和道德活动等广泛内容。

它既是一种善恶评价,又是一种行为标准。

在现代社会中,道德这个概念的科学涵义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

一是社会的要求表现为道德的外部形式——行为规范;

二是个体的内在约束力——表现为内在个人品质(人格)规范;

三是表现为人类自我完善的一种手段——即肯定自己、发展自己、完善自己的特殊方式。

我们可以给道德以科学的定义:

道德是人类社会所特有的一种意识形态,是由一定的社会经济关系所决定的,依靠社会舆论、传统习惯、个人内心信念和价值观念来维持的,以善恶评价为标准的,评价人们的行为,调节人与自然、个人与个人、个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和准则的总和。

道德也是人们发展自己的一种特殊力量和方式。

道德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式,归根到底是由经济基础决定的,是社会经济关系的反映。

首先,社会经济关系的性质决定着各种道德体系的性质。

其次,社会经济关系所表现出来的利益决定着各种道德的基本原则和主要规范。

再次,在阶级社会中,社会经济关系主要表现为阶级关系,因此,道德也必然带有阶级属性。

最后,社会经济关系的变化必然引起道德的变化。

二、道德的功能与作用

道德的功能,是指道德作为社会意识的特殊形式对于社会发展所具有的功效与能力。

道德的功能集中表现为,它是处理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及实现自我完善的一种重要精神力量。

(一)道德的主要功能

认识功能:

是指道德反映社会现实特别是反映社会经济关系的功效与能力。

是人们认识和反映社会状况以及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一种方式。

调节功能:

是指道德通过评价等方式,指导和纠正人们的行为和实践活动,协调人们之间关系的功效与能力。

这是道德最突出也是最重要的社会功能。

道德的其他功能

导向功能

激励功能

辩护功能

沟通功能

(二)道德的社会作用

道德功能的发挥和实现所产生的社会影响及实际效果,就是道德的社会作用。

道德能够影响经济基础的形成、巩固和发展;(马克思.韦伯)

道德对其他社会意识形态的存在和发展有着重大的影响;

道德是影响社会生产力发展的一种重要的精神力量;

道德通过调整人们之间的关系,维护社会秩序和稳定;

道德是提高人的精神境界、促进人的自我完善、推动人的全面发展的内在动力。

在阶级社会中,道德是阶级斗争的重要工具。

三、道德的历史发展

人类道德的发展,是一个曲折上升的历史过程。

道德发展的规律是:

人类道德发展的历史过程与社会生产方式的发展进程大体一致。

原始社会的道德

奴隶社会的道德

封建社会的道德

资本主义社会的道德

社会主义社会的道德

人类道德进步的主要表现是:

道德在社会生活中所起作用越来越重要,对于促进社会和谐与人的全面发展的作用越来越突出;

道德调控的范围不断扩大,调控的手段或方式不断丰富、更加科学合理;

道德的发展和进步成为衡量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尺度。

环境道德

调节人与自然的关系,以人与自然的和谐作为价值导向。

生命伦理

探讨与人的生命活动息息相关的各种道德问题,特别关注生物医学工程进步所引发的各种道德冲突。

如人工辅助生殖技术、生育控制、克隆和基因治疗的使用所带来的伦理问题。

经济伦理

探讨人类经济活动的价值取向,通过道德的调控来规范人类的生产、分配和消费活动。

第二节继承和弘扬中华优良道德传统

一、继承和宏扬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的重大意义

1、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客观需要。

保持本民族的特色,体现民族性,是历史基础。

2、是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内在要求。

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体现历史的积淀性、传承性。

既丰富道德内容,又能提高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责任感。

3、是个人健康成长的重要条件。

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是中国人的根,是中华民族身份认同的重要标志。

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可以熏陶、润泽、丰富我们的精神世界。

二、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的主要内容

第一,注重整体利益、国家利益和民族利益,强调对社会、民族、国家的责任意识和奉献精神。

《诗经》:

“夙夜在公”;

孟子: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范仲淹: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顾炎武: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林则徐: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以上诗句,都显示了强烈的为国家、为民族、为整体的献身精神,形成了义利合一的重义精神。

正是从国家利益和整体利益的原则出发,在个人对他人、对群体、对社会的关系上,儒家传统伦理认为在“义”和“利”发生矛盾时,应当“义以为上”、“先义后利”、“见得思义”和“见利思义”,主张“义然后取”,反对“重利轻义”和“见利忘义”的思想行为。

第二,推崇“仁爱”原则,追求人际和谐。

孔子: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已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仁者爱人”;

墨子:

“兼相爱、交相利”、“爱人若爱其身”、“爱人者;人必从而爱之,利人者,人必从而利之;

孟子: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以上充分体现人本主义思想,这有利于协调家庭、社会的各种人际关系,也能够由强调整体利益而成为社会变革的一种力量。

第三、讲求谦敬礼让,强调克骄防矜。

谦敬既是个人自身修养的美德,也是为人处事的道德要求。

礼让是人的立身之本和区分人格高低的标准。

尚书:

满招损,谦受益。

许名奎:

月盈则亏,器满则覆。

第四、倡导言行一致,强调恪守诚信。

诚:

真实不欺、不自欺,也不欺人;无诚则无德,无诚则事难成。

信:

在朋友关系中讲究信用,遵守诺言,信以诚为基础。

基本的是以诚为本,取信于人。

论语:

与朋友交,言而有信。

马致远:

人能克己身无患,事不欺心睡自安。

第五,追求精神境界,把道德理想的实现看作是一种高层次的需要。

中国传统道德认为,人们的精神需中,最高尚的需要就是道德需要,它是对自己所信仰的理想人格的追求,是对他人、对社会作贡献而不是向社会索取。

儒家传统伦理思想把道德上的“理想人格”,作为学习的根本要求。

孔子主张在物质生活基本满足的情况下,人们应追求一种崇高的精神生活,并把它看作是人生的最大快乐。

墨子“尚贤”,推崇“圣王”、“贤人”,把为大众谋利的牺牲精神,作为人生最值得的追求。

以上对崇高精神境界的追求,又总是同自强不息、刚健有为的人生哲学与生活态度相联系。

第六,重视道德践履,强调修养的重要性。

重视修养践履,通俗地说,就是强调道德主体在完善自身中的主体能动作用。

中国历史上的儒、墨、道、法各家都认为,在树立起崇高的理想、信念和道德人格的同时,最重要的就是要奋发志气、养心修身、变化气质,以达到最高的理想人格的目的,这就是通常说的成“仁”。

为到达道德的理想境界,要“克己”、“养心”、“慎独”,强调“诚意”、“正心”、“修身”、“齐家”,强调对自己道德品质的严格要求。

孔子说:

“见贤思齐、见不贤而内自省”、“三人行必有我师”,“见善如不及,见不善为探汤”;

孟子讲“养性”、“养气”,认为通过自己的“持其志”的修养功夫,可以涵养成一种“塞于天地之间”、“至大至刚”的浩然正气;

宋代朱熹强调“道问学”和“尊德性”,要“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以上六个个方面,是对以儒家为主要内容包括墨、道、法等各家的中国优良道德传统的基本概括。

中华民族的优良道德传统,还包括谦虚谨慎、戒骄戒躁、爱国爱民、廉洁奉公、严于律己、宽以待人、艰苦朴素、勤劳节俭、孝敬父母、尊老爱幼、诚实守信、尊师敬业等等,还形成了刚健有为、自强不息、杀身成仁、舍生取义、仁民爱物、奋发图强的人生哲学和生活态度。

中华民族在长达几千年的历史发展中,虽然经历过无数患难与困苦,但始终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这同中国的传统文化、特别是优良的传统伦理道德的作用是分不开的。

三、正确对待中华民族道德传统

1、反对两种错误思潮:

一是文化复古主义思潮;一是历史虚无主义思潮。

对民族虚无主义”和“文化保守主义”的评析

“民族虚无主义”思想及评析:

这是一种不加分析地全盘否定一个民族的文化、思想的理论。

表现:

对传统文化遗产采取形而上学的态度,全盘加以否定,极力鼓吹西方资产阶级的文化,不但颂扬资产阶级的所谓“民主”、“自由”和“人权”,而且宣扬资产阶级的个人主义利己主义思想,宣扬西方的拜金主义和享乐主义,甚至宣扬一切西方资产阶级的腐朽道德。

从五四运动时以胡适为代表,到现在一些人所主张的“全盘西化”思想,就是对中国传统文化持民族虚无主义态度的典型表现。

他们认为只有全盘西化,包括学习西方的先进科学技术、伦理道德,中国的现代化才有可能。

原因:

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由于西方资本主义的经济发展和物质文明的增长,及帝国主义的坚船利炮及其对中国的大举侵略,使一部分人丧失了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把中国的经济落后,归因于几千年的传统文化。

评析:

“民族虚无主义”主张全盘西化,对于中国几千年的文化遗产,不区分精华和糟粕,采取绝对否定的态度。

他们意识到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伦理道德,在经过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批判继承之后,同样是抵御西方个人主义文化伦理道德的一个重要力量,因而把反对中国传统文化和否定中国传统伦理道德作为他们宣扬资产阶级自由化和资产阶级个人主义的一个重要方面;这些由于羡慕西方发达国家的物质生活,从而盲目崇拜西方的文化艺术和价值观念,甚而全面否定自己民族的伦理道德的思想,对于发展中华民族的优良道德传统和建设社会主义新道德,极端有害。

“文化保守主义”思想评析:

与“民族虚无主义”相反“文化保守主义”在传统文化上主张全盘复古,不加批判地全盘继承。

表现:

所谓“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理论和所谓“物质上可以开新,道德上应该复归”的思想,都是坚持在道德上“全盘复古”的思想。

近百年来,在如何对待传统伦理道德的问题上,有所谓道统论、国粹派等,它们都曾经赤裸裸地主张复古。

康有为先主张“维新变法”,后来也鼓吹“尊孔读经”,提倡儒家三纲五常的伦理道德。

20世纪二三十年代以来,国内出现的所谓新儒家学派,主张“复兴儒学”,实际上是一种无批判的继承。

目前在海外及港台,一些人研究新儒学,只强调要认同、继承、弘扬儒学的基本的精神价值,而不主张对儒家伦理精神的批判和改造,甚至主张以儒家资本主义来代替社会主义,更是错误的。

评析:

从中华民族的传统伦理道德来看,在以儒家伦理思想为主要内容的体系中,“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的“三纲”思想,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

愈到中国封建社会后期,“三纲”思想就发展得愈加严重,严重束缚人们个性发展方面;在中国历史上,封建统治阶级极力提倡“愚忠愚孝”,利用政权和社会舆论的力量,大力提倡所谓“忠孝节义”的楷模,褒扬烈女节妇,大树贞节牌坊,使封建的“三纲”成为严重束缚人们的一种精神枷锁。

因此,对以维护封建等级制度为目的的一切道德原则和道德规范,都必须进行彻底的批判,以清除其封建遗毒。

2、辨证看待民族道德传统。

采取扬弃的态度,继承精华部分;剔除糟粕部分。

以我为主,为我所用。

3、开放吸收人类文明的优秀成果。

古希腊文明:

尊重思想自由、追求知识和真理的伦理价值;追求快乐,赞美自然的乐观进取的人生态度;神和人同形同性,神是人的典型和提高。

阿拉伯人以无比的热情和极大的毅力努力广征博引,吸收世界上的一切先进文化,在几百年内,从几乎一无所有的状态赶上了当时世界上的先进水平,创造了阿拉伯文明。

文艺复兴运动:

用人性反对神性,用思想自由、人的尊严反对封建专制君权,用知识理性反对蒙昧主义,用科学精神反对神学信仰。

现代科技伦理精神:

探索求知的理性精神,实践验证的求实精神,批判创新的进取精神,互相合作的协作精神,自由竞争的宽容精神,敬业执着的献身技术。

现代管理的伦理精神:

质量至上、服务第一;聚集创意,共识决策;永不满足,追求卓越;亲密一体,休戚与共;重视成效,及时赏罚;重视知识,运用思考;诚信求实,正直信用。

第三节弘扬社会主义道德

社会主义道德是马克思主义伦理思想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是对中国古代优良道德传统的传承与升华,是中国革命道德传统的直接继承和发展。

中国革命道德传统是指1919年五四运动以来,中国共产党人、一切先进分子和人民群众在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中所形成的革命气概、精神品质和道德情操。

一、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目前,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

1、为什么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要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

市场经济是一种以市场为资源配置的基础性手段的经济运行体制。

它可以同各种所有制关系、社会制度结合起来,成为其发展经济的一种手段。

只有社会主义的文化特别是社会主义道德,才能为市场经济和社会主义制度的有机结合提供整合力量,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提供精神动力、价值规范和定向定位的机制。

从这个意义上讲,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同时,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是一个关系到保证我国市场经济沿着社会主义方向发展,加速现代化进程,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大历史课题,是一个必须全民族达成共识的重大的理论和现实问题。

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关系,从三方面来认识。

(1)实践方面。

在现实生活中,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同时也存在着大量的道德失范、诚信缺失、市场失灵的无序状况。

因此,搞市场经济还要不要讲道德?

生产运行机制的利润最大化和人们行为的规范化是否水火不能相容?

这些问题时时冲击着人们,不少人陷入道德上的困惑之中。

(2)从理论层面看。

我国上世纪80年代后期,理论界出现所谓代价论、经济不容道德干预论等错误思潮,它们还在影响着人们的思想意识,侵蚀着人们的价值观念。

(3)从大学生成长成才看。

市场经济冲击着学校和家庭,大学生还处在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法制观的形成阶段,你们的知识水平和生活阅历还不能抵制社会上的负面影响,所谓“朝钱看”、“为人民币服务”等错误观念还在青年大学生中蔓延。

因而引导同学们正确认识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关系,自觉加强社会主义道德修养和法律修养,锤炼高尚的道德品质和健全法律人格,是必须解决的重大现实问题。

二、社会主义道德的核心与原则

过去的一切运动都是少数人的或者为少数人谋利益的运动.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运动.—马克思

社会主义道德建设要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

这既符合我国现阶段的道德现实状况,也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客观要求。

(一)社会主义道德建设要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

为人民服务是社会主义经济基础和人际关系的客观要求。

为人民服务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发展的要求。

(二)社会主义道德建设要以集体主义为原则

社会主义集体主义强调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的辩证统一。

社会主义集体主义强调集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

社会主义集体主义强调重视和保障个人的正当利益。

集体主义原则是共产主义道德的基本原则。

集体主义的基本要求和内容包括:

(1)把社会集体利益摆在第一位,个人利益摆在第二位;

(2)个人利益服从集体利益,局部利益服从整体利益,目前利益服从长远利益;(3)在保证集体利益的前提下,把社会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结合起来。

集体和个体关系调节原则包括两个方面:

第一,当集体和个体利益统一时,个体自身利益实现过程也就是集体利益的实现过程,反之亦然。

这是“利益合作原则”。

第二,当集体和个体利益发生冲突时,在坚持集体利益为主的前提下,要适当照顾个体利益。

过去,有些人认为集体主义只强调个人对集体的“服从”,只重视集体的利益而不重视个人的利益和个人的价值等等,这是极端错误的。

社会主义的集体主义,应该是在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一致的基础上,在集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的原则下,既强调集体利益的重要,又充分重视个人利益,并力求发挥个人能动性的一种价值导向和道德原则。

总之,集体主义原则不是简单的“个人服从集体”,而是“个人与集体的和谐发展”。

(三)宣传和弘扬共产主义道德

共产主义道德的基本原则、特征和作用

共产主义道德具有三个最主要和最基本的特征:

1、它是从无产阶级的完整利益中引申出来的。

2、它是同公有制为基础的社会经济形态相适应的。

3、共产主义道德是以忠于共产主义事业的集体主义为基本原则的。

在现代化建设中,共产主义道德的作用是不容忽视的:

第一,共产主义道德可以促进社会主义经济基础的发展,从而促进社会主义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第二,共产主义道德为社会主义社会正确地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提出了基本原则.因而它对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的矛盾,增强人民内部的团结,有着重要的作用。

第三,共产主义道德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对于提高劳动生产率有着重要的作用。

第四,共产主义道德,是反对和抵制一切剥削阶级道德的有力的思想武器。

第五,共产主义道德对于培养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新人有着重要的责任,起着重要的作用。

邓小平指出:

“没有共产主义思想,没有共产主义道德,怎么能建设社会主义?

党和政府愈是实行各项经济改革和对外开放的政策,党员尤其是党的高级干部,就愈要高度重视、愈要身体力行共产主义思想和共产主义道德。

共产主义道德不仅是人类的道德理想,而且深深植根于中国革命的历史实践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中,表现为:

大公无私、公而忘私;毫不利己、专门利人;艰苦奋斗、无私奉献;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三、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与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

(一)社会主义荣辱观的科学内涵

“八荣八耻”:

以热爱祖国为荣、以危害祖国为耻;以服务人民为荣、以背离人民为耻;以崇尚科学为荣、以愚昧无知为耻;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以团结互助为荣、以损人利己为耻;以诚实守信为荣、以见利忘义为耻;以遵纪守法为荣、以违法乱纪为耻;以艰苦奋斗为荣、以骄奢淫逸为耻。

(二)社会主义荣辱观体现了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客观要求

1、社会主义荣辱观反映了社会主义道德的本质要求

2、社会主义荣辱观指明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方向

3、社会主义荣辱观是引领社会风尚的一面旗帜

(三)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

1、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能够增强个人作出正确道德选择的能力,使个人自觉进行自我反省,自我批判,自我激励,努力提高道德境界

2、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对大学生的成长成材会产生重要影响

3、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能够使社会成员自觉内化社会主义道德要求,强化道德自律意识,坚定道德意志和信念,提升人格,敦化风气,推动维系社会和谐的人际关系和道德风尚的形成

第四节恪守公民基本道德规范

一、我国公民基本道德规范

(一)我国公民基本道德规范的提出及意义。

道德在社会中的作用程度,取决于主要道德规范在全体公民中的知晓度、信奉度、践行度。

2001年中共中央印发《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明确提出:

要“在全社会大力倡导‘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基本道德规范,努力提高公民道德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培养一代又一代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

公民基本道德规范的提出,体现了历史传统与时代精神的有机结合。

20字的好些内容都是对中国优良道德传统和革命道德传统的继承。

“守法”则体现了道德要求与法律要求的统一。

公民基本道德规范的提出,体现了对社会主义道德体系内容的丰富和拓展。

既从最基础、最重要方面的具体化,又形成有机的整体;既在内容上有新的扩展和完善,又通俗易懂、简便易行,有利于具体实践。

我们大学生作为社会的高素质群体,肩负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重任,更应按照《纲要》的基本要求,认真学习、努力实践公民基本道德规范,这对于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促进德智体等全面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指导作用。

(二)公民基本道德规范的主要内容

《纲要》提出的20个字可以细分为10个基本道德规范,即:

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

“爱国”,主要是规范公民与国家的关系,强调对祖国的忠诚与热爱,要求每个公民必须确立中华民族的意识和国家利益至上的观念,有强烈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城乡园林规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