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市武清区届高三三模文综历史试题.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2614872 上传时间:2023-06-06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219.2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天津市武清区届高三三模文综历史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天津市武清区届高三三模文综历史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天津市武清区届高三三模文综历史试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天津市武清区届高三三模文综历史试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天津市武清区届高三三模文综历史试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天津市武清区届高三三模文综历史试题.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2页
天津市武清区届高三三模文综历史试题.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2页
天津市武清区届高三三模文综历史试题.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2页
天津市武清区届高三三模文综历史试题.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2页
天津市武清区届高三三模文综历史试题.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2页
天津市武清区届高三三模文综历史试题.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2页
天津市武清区届高三三模文综历史试题.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2页
亲,该文档总共1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天津市武清区届高三三模文综历史试题.docx

《天津市武清区届高三三模文综历史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天津市武清区届高三三模文综历史试题.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天津市武清区届高三三模文综历史试题.docx

天津市武清区届高三三模文综历史试题

天津市武清区2021年高三三模文综历史试题

学校:

___________姓名:

___________班级:

___________考号:

___________

一、单选题

1.白居易《卖炭翁》一诗,被史学大师陈寅恪赞誉为“诗史”。

诗中叙述老翁“晓驾炭车碾冰辙”来到长安城,“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

此处的“市”是指()

A.没有行政管理的草市B.严格管制的集中市场

C.沿街开铺的街市D.地方自治的市镇

2.下表是对罗马法的分类。

这体现出罗马法的主要特点是

分类标准

调整对象

表现形式

适用范围

立法方式

权利主体

名称

公法

私法

成文法

不成文法

自然法

公民法

万民法

公民法

长官法

人法

物法

诉讼法

 

A.体系完备

B.博采众长

C.影响长远

D.崇尚公平

3.1609年某地成立银行,而后各种银行林立,成为欧洲的储蓄和兑换中心。

依靠雄厚的金融力量,此地还开启股票市场,进行融资和投机,被后人称为“17世纪的华尔街”。

“某地”是

A.英国的伦敦B.法国的巴黎

C.荷兰的阿姆斯特丹D.意大利的威尼斯

4.1877年3月,法国《社会和宗教卫报》透露了君主派的杀机:

“香榭丽舍宫从来没有把宪法放在眼里……麦克马洪元帅正在等待宣布结束(共和制)试验的时机……以后,他再也不许(共和派)越雷池一步了。

”材料反映了法国

A.封建王朝的复辟B.“一票共和”的实现C.巴黎公社的失败D.共和政体面临挑战

5.1884年,美国芝加哥建成世界第一栋“摩天大楼”。

此后,高耸林立的大楼逐渐改变现代城市的面貌,成为二十世纪都会城市的重要景观。

“摩天大楼”大量出现,主要由于

A.炼钢技术的改进

B.化学工业的进步

C.内燃机的创制和使用

D.计算机技术的应用

6.历史学家们认为,欧洲近代早期的文艺复兴、宗教改革与启蒙运动极大地促进了人类精神层面现代化的进程。

这三场运动的共同作用是(  )

A.彻底摧毁宗教与迷信的精神枷锁B.使人从封建愚昧中日益获得解放

C.促进人类民主、科学思想的形成D.推动西方资产阶级代议制的建立

7.1918年,陈独秀曾撰文严厉指责义和团野蛮、保守、盲目排外和传播迷信;1924年,他又认为义和团是反对帝国主义的爱国者。

促成这一转变的主要原因是

A.十月革命的影响B.民族主义的高涨

C.民主主义成为主流D.社会性质发生变化

8.2008年8月1日,中国第一条高等级城际高速铁路——京津高速铁路开通运行。

它将北京和天津两个举足轻重的城市连在了一起。

下列有关中国近现代交通业发展演变的说法与天津有关的是

A.中国第一条铁路的建设B.中国航空业的开始

C.中国民航业拉开序幕D.中国水上交通业近代化的开始

9.下图为康德拉捷夫世界经济增长与衰退的波动周期表,图中周期⑤凸显了“美国世纪”的到来,其标志是

A.福利国家制度建立B.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出现

C.“美元帝国”形成D.“新经济”开始

10.1958年的一位德国商人宣称:

“无论是拿破仑的欧洲还是希特勒的欧洲,都不是最佳的解决办法。

”他意在(  )

A.反对欧洲走向统一B.反对武力统一欧洲

C.反对欧洲对外扩张D.反对美苏干涉欧洲

11.2021年3月7日,联合国安理会针对朝鲜核试验通过了制裁朝鲜的第2094号决议,中国投票支持的主要原因是

A.朝鲜半岛无核化中国最受益B.美国反对朝鲜核试验

C.有利于解决朝鲜统一问题D.决议符合国际社会的共同利益与主张

二、材料分析题

1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1896年出版的《中国环行记》中,美国传教士丁韪良评价科举是“中国文明的最好方面”“它的突出特征令人钦佩”。

美国历史学家威尔·杜兰特在《世界文明史》中评价中国的科举制:

“……(柏拉图若与科举同时代,科举制)这个方法柏拉图将会很感兴趣。

——刘海峰《科举停废与文明冲突》

(1)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中国古代科举制令人钦佩的“突出特征”是什么?

威尔·杜兰特认为柏拉图对科举制“将会很感兴趣”的依据是什么?

材料二

下为清光绪三十年(1904年)最后一次科举考试的部分试题:

学堂之设,其旨有三,所以陶铸国民,造就人才,振兴实业。

三者孰为最急策。

日本变法之初,聘用西人而国以日强,埃及用外国人至千余员,遂至失财政裁判之权而国以不振。

试详言其得失利弊策。

泰西(西方)外交政策往往借保全土地之名而收利益之实。

盍缕举近百年来历史以证明其事策。

(2)材料二中试题内容折射出清末科举注重选拔怎样的新式人才?

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种新式人才观形成的历史背景

材料三

科举制度作为我国封建社会中后期的一项选官制度之所以盛行一千多年,原因就在于它留下合理的内核和竞争的精神……中国近现代社会经济形态变迁了,合乎人类社会“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潮流即考试、竞争制度却长期被推行。

……科举制作为一种社会权力精英的遴选机制对近代西方文官政体的形成与发展具有直接的、深刻的影响。

从这个意义上讲,传统科举制仍然具有借鉴意义。

——摘编自张佳杰、丁凌华《华东政法大学学报·论科举制对西方文官制度的影响》

(3)科举制度留下的合理的内核是什么?

你如何认识它在世界文明中的地位与影响?

13.2021年,新中国的年轮已刻上六十圈,一个甲子的岁月既有风风雨雨,也有辉煌灿烂。

有的评论者曾将六十多年来的历史分成两半,“前三十年收获的是民心,后三十年收获的是美元”。

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人民中国,屹立亚东。

光芒万道,辐射寰空

——郭沫若《新华颂》1953年

材料二:

经过20多年的探索和建设,新中国不仅赢得了政治上的独立,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制度已经建立,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得到确立和坚持,而且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建立起了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

从根本上解决了工业化从无到有的问题,使中国赢得了经济上的,独立

——《复兴之路》解说词

材料三:

上世纪80年代初,侯永禄所在的陕西合阳县开始实行“包干到户、包产到户”,一些群众听说后惋惜地说“辛辛苦苦30年,一夜退到解放前”.甚至有位退伍军人慨叹”领导们把咱这一代农民做了实验田了!

”侯水禄在日记里写道:

“真是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啊!

”他只有一个坚定的信念,“不管怎么说,大包干就是好,大锅饭就是不怎么样。

材料四:

请回答:

(1)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前三十年新中国为何能够收获民心?

(2)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前后三十年分期的标志是什么?

为什么有些农民认为“大包干”是“一夜退到解放前”,有些农民认为“大包干就是好”?

(3)据材料四,指出后三十年中国除收获美元外还收获了什么?

14.早在19世纪中叶,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就对未来社会提出构想。

中国共产党领导人则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践相结合,探索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一旦社会占有了生产资料……社会生产内部的无政府状态将为有计划的自觉的组织所代替。

……只有按照一个统一的大的计划协调地配置自己的生产力的社会,才能使工业在全国分布得最适合于它自身的发展和其他生产要素的保持和发展。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材料二经济发展是当时的时代要求。

没有人会说当时的毛泽东是一个乌托邦的幻想主义者。

因为当时毛泽东……接受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物质生产力的高度发展是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的根本前提的这一基本观点。

——莫里斯·迈斯纳《毛泽东的中国及后毛泽东的中国》

材料三我国的经济管理体制权力过分集中,应该有计划地大胆下放。

……我们实现四个现代化,离开了国际的合作是不可能的。

……不要以为,一说计划经济就是社会主义,一说市场经济就是资本主义,不是那么回事,两者都是手段。

——《邓小平文选》

请回答:

⑴依据材料一,概括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所构建的未来社会的基本特征。

⑵依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概括20世纪50年代毛泽东如何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未来社会的构想付诸实践?

⑶依据材料三,概括邓小平是如何发展与完善社会主义道路的?

⑷综合上述材料,请就经典理论与科学实践之间的关系谈谈你的认识。

参考答案

1.B

【解析】

试题分析:

本题属于基础知识识记层次,比较简单,把握住唐代商业发展状况,即可直接判断能得出正确答案。

根据“长安城”,即排除AD两项;C项“沿街开铺的街市”,不符合唐代时期商业发展史实。

当时对市场的管理,还是实行比较严格的政策,B项符合史实和题干要求。

本题正确答案选B。

考点:

古代中国的经济·商品经济的发展·唐代对市场的严格管理

2.A

【详解】

表格中从“调整对象”“现形式”“适用范围”“立法方式”“权利主体”介绍了罗马法,说明罗马法体系非常完备,故A项正确;表格中没有体现罗马法吸收其他法律信息,故B项错误;CD项在表格中无法体现,故排除。

综上所述本题选A。

3.C

【详解】

本题考查新航路开辟后欧洲金融贸易中心的变化。

新航路的开辟导致欧洲社会出现重大变革,贸易规模不断扩大,商品种类日益增多,商业经营方式也发生变化,股份公司、证券交易所纷纷出现,商业的中心也由地中海沿岸转移到大西洋沿岸。

17世纪的荷兰掌握世界商业霸主地位,被称为“海上马车夫",其临海城市阿姆斯特丹成为欧洲金融和贸易中心。

此时英国伦敦作为金融中心尚未兴起;法国巴黎位于内陆,金融、贸易等发展不如沿海城市;意大利的威尼斯在新航路开辟后走向了衰落。

故本题正确答案为C,排除ABD项。

4.D

【解析】

1875年初,法国通过了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从法律上正式确立了共和政体,之后,资产阶级共和派经过艰苦斗争,终于使资产阶级共和政体得到了巩固。

据时间信息“1877年3月”可知,当时封建王朝并没有复辟,A项错误;1875年初通过了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从法律上正式确立了共和政体,与材料中“1877年”不符,B项错误;1871年巴黎公社失败,C项错误;材料中“从来没有把宪法放在眼里……正在等待宣布结束(共和制)试验的时机”表明共和政体面临挑战,D项正确。

5.A

【解析】

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历史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摩天大楼”采用的是钢筋混凝土材料建筑模式,其中钢筋成为“摩天大楼”核心支撑力量,所以炼钢技术的改进是“摩天大楼”大量出现的前提条件,故答案选A,BCD三项与建筑结构并未有直接关系。

考点: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工业革命·第二次工业革命

6.B

【详解】

在基督教会的统治下,人文主义思想受到压抑,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形成了一浪高过一浪的思想解放潮流,猛烈冲击着封建制度和基督教会,促进了人们的思想解放,故B正确;彻底摧毁宗教不符合史实,宗教是西欧人生活化重要组成部分,排除A项;宗教改革与“科学思想的形成”不符,排除C;推动西方资产阶级代议制建立的是启蒙运动,排除D项。

故选B。

7.B

【解析】

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察的是对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

关键要抓住时间信息“1924年”。

1924年国民大革命开始,反帝爱国运动高涨,这与义和团运动的反帝爱国的一面相吻合,所以陈独秀认同了义和团运动的作用和进步意义,故B项正确。

十月革命发生于1917年,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A项;1911辛亥革命后民主主义成为时代主流,排除C项;当时社会性质没有发生变化,还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排除D项。

所以答案选B。

考点:

近代以来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及重大思想理论成果·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新文化运动

8.C

【解析】

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有关中国近现代交通业发展演变与天津有关的相关知识,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国第一条铁路的建设,在北京,故A排除。

中国航空业的开始,在广东,也不在天津,故B排除。

中国民航业拉开序幕,从北京到天津,故C正确。

中国水上交通业近代化的开始,在上海,故D排除。

考点:

中国近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交通工具和通讯工具的进步·表现

9.B

【详解】

根据图示内容可知⑤在1950年左右,结合所学内容可知二战结束后美国在凯恩斯主义的指导下开始出现国家垄断资本主义,通过国家干预促进了经济的快速发展,因此推动了“美国世纪”的到来,故选B;福利国家普遍出现于西方国家,并不仅仅是美国,排除A;“美元帝国”的形成是“美国世纪”到来带来的结果,排除C;美国的”新经济“出现于20世纪90年代,排除D。

故选B。

10.B

【解析】

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阅读史料,理解分析的能力,材料主要强调了拿破仑与希特勒采用的方法都不是解决欧洲问题的最佳方法,表达了对两者采取方法的否定。

联系已学知识可知材料指的是拿破仑的欧洲和希特勒的欧洲指的是靠军事独裁统治,所以反映的是反对武力统一欧洲,故选B。

考点: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欧洲联合

11.D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中国支持联合国安理会制裁朝鲜核试验的第2094号决议,主要是因为这一决议符合国际社会的共同利益与主张,D项正确;朝鲜半岛无核化最受益的是朝韩等相关国家,不是中国,A项错误;中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美国的态度不是中国支持这一决议的主要原因,B项错误;制裁朝鲜核试验与解决朝鲜统一问题无关,C项错误。

12.

(1)特征:

以才能为选官标准而不是以家世门第为准;不分贫富贵贱,打破特权垄断,扩大官吏人才来源;把读书、考试与做官紧密联系起来,提高官员文化素质。

依据:

柏拉图在《理想国》一书中主张根据智慧品德而不是按照出身来选拔人才,科举制的选才原则与之有一致之处。

(2)人才:

了解西方文明,能解决实际问题的人才。

背景:

近代以来中国受到列强侵略,民族危机不断加深;“向西方学习”新思潮的影响;洋务运动创办新式学堂的冲击;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需要实用人才;传统科举制培养的人才不能适应时代需要。

(答出任意三点即可)

(3)内核:

公开考试,平等竞争;

认识:

是人才选拔的一种重要方式;被近代西方国家合理借鉴与应用;是中国和世界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答出任意两点或言之成理即可)

【解析】

本题考查科举制的特点和进步之处。

对于本题的解答一方面要根据材料信息,通过对材料信息的归纳总结来确定答案,另一方面要联系所学来回答,如“突出特征”“历史背景”等等。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材料信息的概括归纳能力和运用所学解决问题的能力。

(1)中国古代科举制令人钦佩的“突出特征”,应当联系教材所学,从科举制的进步意义来回答。

威尔·杜兰特认为柏拉图对科举制“将会很感兴趣”的依据,应当联系教材所学,从柏拉图在《理想国》一书中主张的选官标准与科举制的选才原则有一致之处来回答。

(2)清末科举注重选拔的新式人才,可以根据材料反映的考查内容如“陶铸国民,造就人才,振兴实业。

三者孰为最急策”等分析得出是需要了解西方文明、能解决实际问题的人才。

这种新式人才观形成的历史背景,应当联系教材所学,从当时的社会背景特别是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来回答。

(3)科举制度留下的合理的内核,可以根据教材所学,从科举制的特点公开考试、平等竞争来回答。

它在世界文明中的地位与影响,可以根据材料中的“中国近现代社会经济形态变迁了,合乎人类社会‘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潮流即考试、竞争制度却长期被推行”“科举制作为一种社会权力精英的遴选机制对近代西方文官政体的形成与发展具有直接的、深刻的影响”等信息并联系所学来回答。

13.

(1)收获:

民心;新中国成立,人民当家做人;三大制度确立,国家民主政治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开展社会主义工业化,经济建设取得重大成就。

(2)标志:

十一届三中全会原因:

群众对大包干的误解,因为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并没有改变公有制性质,(或农民只有土地的使用权,没有土地所有权).解放了农村生产力,调动农民生产的积极性(或农民拥有生产和分配的自主权)。

(3)收获:

国际地位提高;民主法制建设逐步完善(依法治国);科技(航天)事业取得重大成就。

【分析】

【详解】

(1)由材料“人民中国,屹立亚东”和“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制度已经建立,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得到确立和坚持,而且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建立起了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可以从民族独立、政治制度和经济和文化建设建设等方面归纳。

(2)由时间“前后三十年分期”,结合所学,十一届三中全会是社会主义建设新阶段的开端。

由材料“包干到户、包产到户”,可知指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农民之所以对对大包干的误解,因为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并没有改变公有制性质。

而由“不管怎么说,大包干就是好,大锅饭就是不怎么样”,可见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解放了农村生产力,调动农民生产的积极性

(3)由图片,可以从外交、民主法制建设和科技进步三方面归纳后三十年中国的成就。

14.

(1)基本特征:

生产资料公有制;计划经济;工业的发展。

(2)实践:

进行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制定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展大规模工业化建设。

(3)发展和完善:

实行改革开放;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4)认识:

经典理论指导实践;科学实践完善与发展理论。

【解析】

(1)基本特征:

依据材料一“一旦社会占有了生产资料”“只有按照一个统一的大的计划协调地配置自己的生产力的社会,才能使工业在全国分布得最适合于它自身的发展和其他生产要素的保持和发展”可以概括得出生产资料公有制;计划经济;工业的发展。

(2)实践:

依据材料“因为当时毛泽东……接受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物质生产力的高度发展是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的根本前提的这一基本观点”,结合20世纪50年代中国经济建设的史实可知,进行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制定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展大规模工业化建设。

(3)发展与完善:

依据材料“应该有计划地大胆下放”“离开了国际的合作是不可能的”“不要以为,一说计划经济就是社会主义,一说市场经济就是资本主义,不是那么回事,两者都是手段”分析可知,主要体现在实行改革、开放;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4)认识:

依据三则材料可以看出,科学理论指导实践;科学实践完善与发展理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