诊断性考试历史试题.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261576 上传时间:2023-04-30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86.7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诊断性考试历史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诊断性考试历史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诊断性考试历史试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诊断性考试历史试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诊断性考试历史试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诊断性考试历史试题.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7页
诊断性考试历史试题.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7页
诊断性考试历史试题.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7页
诊断性考试历史试题.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7页
诊断性考试历史试题.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7页
诊断性考试历史试题.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7页
诊断性考试历史试题.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7页
诊断性考试历史试题.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7页
诊断性考试历史试题.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7页
诊断性考试历史试题.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7页
诊断性考试历史试题.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7页
诊断性考试历史试题.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7页
亲,该文档总共1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诊断性考试历史试题.docx

《诊断性考试历史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诊断性考试历史试题.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诊断性考试历史试题.docx

诊断性考试历史试题

高三第三次诊断性考试历史试题

第Ⅰ卷(选择题,共48分)

一、选择题(每题1分,共48分)

1.自西周末始,井田制已出现瓦解的迹象,到春秋中期,“公田不治”已很普遍,战国时期,魏国实行“一夫挟五口,治田百亩”的授田制,秦国商鞅变法明确规定“废井田,开阡陌”。

上述现象()

A.导致土地私有制的出现B.促使新兴阶层的发展壮大

C.标志新的社会制度诞生D.抑制了大土地所有者产生

2.春秋时期,官吏享受报酬的形式以土地为标准;而战国官吏的俸禄和等级基本以粮食多少来划分,计量单位有石、盆、斗、斛等。

官员报酬的变动()

A.适应了社会变革的需要B.反映了官吏待遇下降

C.标志着分封制趋于瓦解D.推动农业的迅速发展

3.某学者指出:

中国古代农业拥有土壤整治、田间管理、多熟种植、维持地力、良种选育、能量循环等完善的农艺体系。

该体系的形成()

A.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B.促进了传统经济发展

C.具有自给自足的经济特点D.抑制了大土地所有制

4.唐代任官制度规定,五品以上髙官的任命,先由中书门下审核,然后以君主的名义颁发委任状,六品以下则由吏部任命。

但是,谏官补阙(七品)、拾遗(八品)和监察御史(八品)的任命方式却与五品以上高官完全一样。

这反映了唐代()

A.三省体制制约了皇权B.官吏任命方式相对混乱

C.监察与行政职权分立D.监察制度的进一步完善

5.明清时期平均每年发生水旱等自然灾害超过18次,农业发展形势严峻。

但是从16世纪中叶到19世纪中叶,全国耕地面积约增加了3亿亩,不到50%,而人口却增加了近3倍。

出现这一情况的主要原因是()

A.国家统一安定与民族融合B.农业生产技术出现了革命性变化

C.高产农作物的传入与推广D.政府推行以土地为主的赋税政策

6.明代中叶以后,江南湖州的农民大部分种桑养蚕,山东、河南许多农民种植棉花,湖广一带的农民则以种粮为主,苏州、福州、松江等地的人多从事纺织业。

这种现象()

A.说明了南北经济的差异B.推动农业经济结构的变动

C.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D.加速区域间长途贩运发展

7.清代福建农村家族在遗产继承中既有保障嫡长子特权的“抽长制”,又有照顾老年人、妇女的“膳田”“寡守田”等社会保障机制。

这种继承制度()

A.旨在维护农村家族的和谐稳定B.造成家族地权不断集中

C.说明清代社会保障机制的完善D.导致宗法制愈来愈巩固

8.鸦片战争前,清政府财政收入主要是地丁税、钱漕、盐课,其中地丁税占全部岁收的三分之二;鸦片战争后至辛亥革命前,关税、厘金的收入几占岁入的一半。

这一变化主要反映了()

A.国内外市场不断扩大B.自然经济的开始解体

C.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D.传统社会经济的衰败

9.据史料记载,在湖南岳州等地,“自近年(指1899年以后)设立洋船税关,生意顿盛。

洋纱一宗,尤为畅销。

业此者现仅有四五家,而每日所获,综计不下三四百金。

惟本地所产棉花,其价日贱,且无人问津”。

这一现象表明当地()

A.近代民族纺织业缓慢发展B.与世界市场的联系加强

C.对外贸易数量的日益萎缩D.农业商品化程度的加深

10.清代光绪时期的荒灾救助集前代之大成,近乎完备周密。

但据《申报》记载,1906年湖南发生水灾,江西安义县等地出现禁止米谷出省救济湖南事件。

几年后,湖南邻省发生水灾,湖南巡抚也下令限制省内粮食流入邻省灾区。

这反映了()

A.灾荒造成省际矛盾逐渐激化B.地方政府赈灾能力的下降

C.吏治腐败破坏荒灾救助机制D.封建朝廷的权威面临挑战

11.洋务派鉴于“既不能禁华商之勿搭洋船,又何必禁华商之自购轮船”,所以允许商办运输业,但又怕完全商办“久恐争利滋弊”,于是把商办置于官府监督之下。

由此可知,近代“官督商办”企业的产生()

A.抵制了西方列强的经济侵略B.刺激了民族工业的产生

C.体现了近代中国社会的特点D.辅助了军事工业的发展

12.近代以来,我国沿海地区逐渐出现“崇奢黜俭”的消费观念,甚至“隶卒倡优之徒,服饰艳丽;庶人之妻,珠玉炫耀,虽经禁约,全不遵守”,形成了“等威不能辨,贵贱不能别”的局面。

该现象反映了()

A.沿海地区习俗逐步西方化B.沿海地区正经历剧烈的变革

C.男尊女卑的观念遭到摒弃D.求奢成为一种主流社会意识

13.近代学者潘鸿声在1920—1924年,对长江、黄河流域12省区3000余户农家使用农具情况进行了深入的调査,发现这些地区的农具在构造和形制上没有多大改进,仍停滞在古老、简陋的手工操作阶段。

这说明当时中国()

A.农业技术受西方影响有限B.小农经济依然占据主导地位

C.经济受工业革命影响甚微D.民族工业引进机器困难重重

14.国共两党曾积极开展农村动员工作,在广州、武汉等地培养大量农民运动干部,并利用革命刊物发表一系列以农村、农民为题材的文章。

这些情形的出现()

A.推动国民革命运动的发展B.促使农村革命根据地广泛建立

C.有利于团结农民共同抗日D.调动了农民发展经济的积极性

15.据统计,1949年至1957年,全国城市人口由5765万增加到9949万,增加了72.58%;农村人口则由48402万增加到54704万,仅增加了13.02%。

这一时期人口增长不平衡,主要是因为()

A.三大改造的顺利完成B.受国家经济发展战略影响

C.“大跃进”运动的开展D.农村经济发展缓慢的制约

16.下表是1960年和1978年世界各国GDP总值与中国的对比(各国倍数以中国当年GDP总值为基数),由此表可以推知()

1960年

1978年

中国

597亿美元

2164.6亿美元

美国

9.1倍

10.6倍

日本

0.74倍

4.6倍

西德

1.21倍

3.4倍

法国

1.05倍

2.3倍

A.中国实行改革开放的必要性B.法德和解促进了经济迅速发展

C.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D.“左”的思想阻碍中国经济发展

17.古雅典法律要求提前公布大会议程,便于人们了解要讨论的事务。

对于重要的问题,公民大会可两次投票,第一次所做的决定可能在下次会议上被更改,任何人都可以对他认为不合法的建议提出控告。

这些做法()

A.进一步扩大公民大会的权力B.扩大了雅典公民的政治权利

C.表明雅典民主制度日趋成熟D.有利于减少直接民主的失误

18.17世纪中叶,荷兰不仅垄断了黑奴贸易,还从非洲源源不断地将黄金、白银运到国内,将美洲庄园生产的蔗糖、棉花、玉米等农作物大量地运输到欧洲市场出售。

这反映了当时()

A.荷兰成为世界殖民帝国B.世界市场进一步拓展

C.黑奴贸易引发价格革命D.欧洲殖民扩张的加剧

19.17世纪晚期,英国土地税的收入占到政府总财政收入的一半左右,而到1793年时,土地税的收入只占全国财政收入的五分之一左右。

这主要是因为()

A.君主立宪制得以发展和完善B.关税成为财政主要收入

C.工业革命推动社会经济发展D.社会经济结构趋于合理

20.在自由殖民主义时期,英国政府规定印度产品出口英国,英国征收保护性关税,而英国输往印度的商品,则以自由贸易为名,征收象征性关税。

这一规定()

A.使印度成为英国的殖民地B.表明英国已是世界工厂

C.摧残了印度的传统手工业D.使得自由贸易流于形式

21.19世纪中叶前后数十年间,欧洲各个国家都出现了政党组织。

到19世纪末,宪法议会和政党已经成为全欧洲共同的政治现象。

这反映了这一时期的欧洲()

A.资产阶级异常活跃B.工业化进程加快

C.民众参政意识增强D.代议制逐渐完善

22.美国独立之初,英国商船可以选择与税收征管较宽松的州开展贸易。

甚至各州间竞相提供优惠条件与英国商人开展贸易往来,上演了一场场商业“内战”。

这表明此时的美国迫切需要()

A.建立分权制衡体制B.增强自身的经济实力

C.与英国展开贸易战D.加强中央政府的权力

23.1918年11月,苏俄人民委员会颁布法令规定:

一切食品、个人消费品和家用物品均由国营商业和合作社供应,禁止私人自由贸易。

这一规定()

A.促使苏俄开始所有制变革B.严重脱离了当时俄国的国情

C.巩固了新生的苏维埃政权D.具有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性质

24.1925年至1928年苏联工业生产总值增加了32.8%,而同时期的农业仅仅增长了5.1%。

这一状况()

A.使得苏联国民经济比例开始失调B.加快了农业集体化政策的实施

C.反映苏联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战略D.表明新经济政策成效十分有限

25.据统计,苏联与欧洲国家的贸易额由1950年的3.6亿卢布增加到1965年的20.54亿卢布。

苏美贸易在1960—1964年间也增长了116%。

这反映了()

A.欧美放弃遏制苏联政策B.美苏冷战并不影响世界贸易

C.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加强D.苏联对外政策调整效果显现

26.有人指出,让世界经济为美国经济服务,让世界各地的人们为美国人打工,这是20世纪40年代美国就已经筹划好的如意算盘,而且美国成功的让世界各国纷纷钻进自己的“圈套”之中。

为此战后美国()

A.积极实施马歇尔计划B.倡导建立世界经济体系

C.确立了世界霸主地位D.组建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27.下表为英国1983—1984年度税收与福利对家庭收入的影响(单位:

英镑)。

由此可见,当时的英国()

月收人

50

80

200

儿童津贴

13

13

13

其他津贴

50.1

30.1

0

纳税

0

-7.9

-43.8

国民保险

-4.5

-7.2

—18

实际收人

108.6

108

151.2

A.实现了社会公平公正B.政府财政不堪重负

C.税收过重挫伤积极性D.逐步消除贫富差距

28.据统计,到1988年为止,发达国家工业产品的平均进口关税水平,已由20世纪40年代的54%下降到4.7%,发展中国家工业产品的平均进口关税也降为14%左右。

这说明()

A.国际合作与协调促进了贸易自由化B.发达国家的关税降低幅度大

C.贸易壁垒制约了发展中国家的发展D.世界贸易的中心发生了转移

29.二战前日本议会分为众议院和贵族院,贵族院的权力大于众议院,议会不对选民负责,而对天皇负责;二战后日本议会取消了贵族院,设众议院和参议院,两院均由20岁以上男女公民直接选举产生。

这反映了二战后日本()

A.受到美苏冷战的影响B.试图效仿美国政体

C.清除了国内封建势力D.积极推进民主改革

30.斯塔夫里阿诺斯认为,联合国成立以来,制止了不涉及美苏等大国重大利益的印度尼西亚、以色列和克什米尔这些地区的战争,却未能阻止朝鲜、阿尔及利亚、埃及和越南等一系列局部战争。

这说明二战后()

A.联合国在维护和平中起重要作用B.世界呈现和平与动荡的局面

C.大国相互博弈导致世界局势动荡D.国际争端解决机制尚未建立

31.当国际气候谈判进程因美国于2001年退出《京都议定书》而陷入僵局后,欧盟则明确表示将承担国际社会应对气候变化之战役的领导者角色,并推出了若干项着眼长远的气候外交战略。

这表明欧盟()

A.正着力构建多极化格局B.致力于提升国际影响力

C.外交重心发生重大变化D.试图借机插手地区事务

32.国际开发协会(IDA)成立于1960年,是世界银行集团附属机构之一,主要通过向生产性项目提供无息贷款,促进欠发达国家的经济社会发展。

下图为1981年—2009年IDA总贷款分布情况。

从图中可以得出()

A.世行宗旨是促进发展中国家的发展B.亚非国家成为世行无息贷款的主体

C.印度是亚洲经济发展最落后的国家D.落后国家的发展主要依靠世行贷款

33.在西周的金文纪录中已经有“戎”“夷”之称,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华夏”与“戎”的对立更加明显,无论“华夏”各国之间关系多么敌对,他们未称呼对方为“戎”。

这一现象反映了先秦时期()

A.实现国家统一成为社会的共识B.种族和文化认同观念已经出现

C.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冲突剧烈D.血缘成为维系政治认同的纽带

34.春秋晚期,孔子(前55l~前479年)的弟子们因政治主张分歧而分化成两个阵营:

以颜回等为代表的德治派认为解决社会问题的根本在道德而不在政治,主张以周礼为手段重建社会秩序;以冉求等代表的事功派认为政治应高于道德,主张打破礼制束缚,进行彻底的社会变革。

这表明()

A.不同政见的争论丰富了儒学的思想内容B.政治形势的深刻变化影响了儒学的发展

C.儒家与法家的争鸣导致了儒家学派分化D.儒家学派开始主动借鉴其他学派的思想

35.2009年,在新疆塔里木盆地西北边缘丝绸之路古道荒漠中发现了大片西汉时期屯田(军人以军事建制垦荒种地)及官署遗址群,遗存包括有民居、水渠和防御性建筑。

这一发现蕴含的重要历史信息是()

A.西汉政府着力保护丝路畅通B.汉代先进生产技术传入西域

C.西域与内地的交往源远流长D.汉政府对西域实行有效管辖

36.《唐律疏议》规定,子孙在祖父母、父母尚未去世的情况下就和祖父母、父母分家单过(如为祖父母、父母指示则无罪),徒三年……诈称祖父母、父母死,徒三年。

这表明唐代()

A.法律规范与道德规范相统一B.司法判决存在轻罪重罚现象

C.伦理纲常成为立法基本原则D.孝老敬亲成为社会行为规范

37.南宋理学家陈亮(1143~1194年)提出了“农商一事”“农商相籍”的思想,认为农业和商业同为社会经济体系的两大支柱,无高低轻重之分;两者不是彼此独立和排斥的,而是互助互利,相互促进的。

这一思想反映出()

A.商人社会地位有明显上升B.儒家义利观发生了重大变化

C.经济发展冲击了农本思想D.传统重农抑商政策有所松动

38.中国古代视立太子为国本。

明朝神宗时期,先是恭妃生皇长子常洛,后来深受神宗宠爱的贵妃生皇三子常洵,神宗企图立常洵为太子,遭到朝臣坚决抵制。

历经15年的斗争,终于迫使神宗册立常洛为太子,“国本之争”终以朝臣的胜利而告终。

这一结局说明()

A.家国一体的政治观念趋向淡化B.皇帝专制权力受到有效的制约

C.传统礼制对统治秩序意义重大D.朴素的民主思想已经渗入政治

39.学者吴晓波在分析引发西方工业革命的纺织业在中国没有产生同样变革的根源时指出:

明代中国乡村每个农家都有织机一部,耕作之余,无论妇幼老小都通宵达旦从事纺织。

虽然每户所织之布数量甚微,但众多的户数聚合成惊人的产量,仅仅一个松江府每年所产棉布就比英国大出6倍。

据此作者认为()

A.低廉的劳动力成本阻碍了生产方式的变革B.中国家庭手工业的生产效率远远高于西方

C.科学技术的落后成为生产方式变革的障碍D.国内市场狭窄影响了手工业的扩大再生产

40.无论是晋代谢氏的家训,还是明清时《朱子格言》处世治家的劝诫,亦或是曾国藩的“八本”“八字”的训导,都不外乎如修身、敬长、勤俭、戒奢、睦里、重教等行为规范,或忠君爱国、孝悌友爱、团结睦邻、奉公守法等约束。

这表明“家训”的主旨是()

A.强化血缘纽带,维护宗族特权B.规范家族行为,追求政治平等

C.凝聚家族力量,稳定社会秩序D.推崇忠孝节义,教导礼仪廉耻

41.19世纪末来华的英国传教士李提摩太在回忆录中写道:

广东的近代化自19世纪60年代前期开启后,一直到80年代前期,基本上处于半停滞状态,因为时任的广东总督和广东巡抚中,任期较长且受朝廷信赖的基本是一些思想较为保守、缺乏开拓精神的满员。

李提摩太此语旨在()

A.回避殖民侵略对近代化的破坏B.指出清廷重满轻汉政策的危害

C.批评洋务派缺乏积极进取精神D.强调近代化中政治决策的重要

42.古代中原王朝对周边少数民族实行“羁靡”政策,即用军事和政治手段控制,以经济物质利益抚慰。

道光、同治、咸丰三朝,“羁靡”一词充斥在君臣有关中外关系的上谕和奏折中;光绪以后,这个词不多见了,庚子之后更为罕闻。

这一变化表明()

A.外交日益半殖民地化B.近代外交观念逐渐确立

C.列强完全控制清政府D.近代民族国家意识觉醒

43.武昌起义爆发后,清政府的江苏巡抚程德全、安徽巡抚朱家宝、广西巡抚沈秉堃、两广总督张鸣岐纷纷宣布独立,变成新政权的都督;四川总督赵尔丰则主动把政权交给了谘议局议长蒲殿俊。

这种形式的“独立”()

A.有利于革命形势的迅猛发展B.为共和制度的确立奠定基础

C.埋下了此后帝制复辟的隐患D.导致革命党人失去了主导权

44.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时,全国大小政治组织有300多个,每天成立的和每天解散的一样多。

它们信奉无政府主义、自由主义、权威主义、三民主义等各种主义,连法西斯主义也在中国找到了试验田。

这种现象反映出()

A.各种政治势力角逐使中国政局动荡B.政党政治成为社会政治生活的主流

C.社会主义成为民主革命的必然选择D.国民的“民族国家”意识日益觉醒

45.1937年12月17日,国民政府发表《告全国国民书》:

“中国持久抗战,其最后决胜之中心……实寄于全国之乡村与广大强固之民心,人人敌忾……步步设防,则四千万方里国土以内到处皆可造成有形无形之坚强壁垒,以制敌之死命”。

这表明国民政府()

A.表达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愿望B.接受了中国共产党的持久抗战主张

C.认识到动员民众对抗战胜利的重要性D.转变了对中共敌后战场抗战的认识

46.

上表为中国煤炭生产情况统计。

表格中统计数字的变化反映出()

A.煤炭工业发展较为迅速B.外国对华直接掠夺加剧

C.中国重工业仍相对落后D.外资控制中国经济命脉

47.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实际投入施工的150个重大工业建设项目共完成投资196.1亿元,其中东北投资87亿元,占比44.3%,中部地区64.6亿元,占32.9%;西部地区39.2亿元,占20%。

影响工业建设布局的主导因素是()

A.对建国初国家安全形势的判断B.合理调整全国工业布局的要求

C.以东部带动中西部发展的需要D.各地工业基础及资源分布状况

48.1979年,在江苏无锡举行的全国第二次经济理论研讨会上,一些经济学家提出社会主义经济也是一种商品经济或市场经济,市场竞争是其内在机制,企业是独立的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

这样的认识()

A.呼应了当时经济体制改革的实践B.揭示了市场经济体制的本质特征

C.表达了改革计划经济体制的诉求D.拉开了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序幕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52分)

二、非选择题(共52分,其中49题22分,50题12分,51题18分)

49.(2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论证中世结束于唐代,近世开端于宋代的“唐宋变革论”,最早是由日本学者内藤湖南提出的,被欧美学者称为“内藤假说”。

“唐宋变革”是指中唐至北宋的变革,并非仅指唐宋之际。

其核心主张是,从唐到北宋是一个从贵族政治转向君主独裁体制的过程。

所谓君主独裁,就是把权力集中到皇帝一人手上,并通过与之配套的官僚体制来展现这种权力。

在内藤看来,这种特殊形态的君主独裁制贯穿了北宋以后的中国社会,而君主独裁下的社会阶层反而相对平等,也就是平民社会取代了贵族社会。

迄今仍有很多历史学者将唐朝的三省制视作较为合理的官僚制度,但内藤将其理解为贵族制度,即体现了责族力量和君权的妥协,按照皇帝意旨由中书省写下来的诏书,门下省有权驳议,因此门下省就代表了贵族的意志。

——摘编自陆扬《唐宋变革论错在哪?

材料二由中国学者王瑞来提出的“宋元变革论”,从南宋历元,跟明清、乃至近代的联系来观察历史。

其核心主张是,宋元大变革使中国社会开始向近代转型。

经济高度发达的江南,最近最直接的基础是南宋和元代。

……南宋政府多次发行的纸币会子已成为社会主要支付手段,在“钱楮并用”的基础上,贵金属称量货币白银也开始跻身于流通领域。

特殊的国际政治格局之下,依托江南发达的商品经济,历来的“头枕三河,面向西北”的立国态势,在南宋终于彻底转向为“头枕东南,面向海洋”。

“宋人们的生活环境,与过去中国的状况相比,具有划时代的变化,靠近了现代的我们。

——摘编自王瑞来《从近世走向近代——宋元变革论述要》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运用相关史实说明“君主独裁制贯穿了北宋以后的中国社会”,并简要评析内藤湖南对唐代三省制的认识。

(10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北宋时期推动“平民社会”出现的历史原因,并概括南宋以来中国古代出现的“靠近了现代的我们”的主要经济现象。

(12分)

50.(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时间

世界

中国

18世纪中后期

1750年,欧洲五国英、法、德、俄、意GDP共占世界份额17%。

1781年美国赢得了独立战争的胜利,1789年法国爆发了资产阶级革命。

1750年,中国GDP占世界份额32%,居世界首位。

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清政府平定准噶尔的战争最终取得了胜利,中国至此实现了全部的统一。

19世纪前半期

1832年议会改革,是英国代议制民主政治的又一次进步。

1840年代,英国率先完成工业革命,成为第一个工业国家。

至19世纪中期,法国、美国先后完成工业革命。

19世纪六七十年代,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初步形成。

1871年,德意志帝国建立,不久颁布帝国宪法,确立了君主立宪政体;1875年法国国民议会通过了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从法律上正式确立了共和政体。

1820年道光帝登基,十日后其着手撤换军机大臣,改组军机处。

1838年至1842年,中国向外输出的茶叶年均在四千多万担,到1846年达到八千多万担,生丝出口,由三千余包增至一万八千余包。

1861年咸丰帝批准成立总理各国事务衙门,成为清政府中央机构开始半殖民地化的标志。

19世纪60年代,中国发生洋务运动,近代工业产生;19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业诞生。

上表为18世纪中后期——19世纪前半期中外政治经济领域的重大历史事件。

对比表中的中外历史信息,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

(要求:

论题明确,体现中外比较或关联,史论结合。

51.(18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战后初期到50年代末,西欧和美国建立了特殊的经济关系。

1946年整个西欧的工业产量比1937年下降了30%,其中德国下降了69%,法国下降了28%,英国下降了4%,而美国却提高了47%。

同时期,西欧主要国家的工业生产在资本主义世界所占的比重由30.5%下降到22.2%,而美国却由41.4%上升到56.4%。

二战前西欧九国的出口值是美国的1.5倍,而战后仅及美国的1/2。

受到战争严重破坏的西欧经济的恢复需要资金、技术和设备,而在当时两种社会制度严重对立的形势下,西欧唯一能够依靠的是美国。

而美国出于政治、经济的需要也必然要援助西欧。

在金融方面,美元实际上成为西欧各国唯一的国际支付手段,美国成了向西欧提供国际流通货币的中央银行总库。

材料二从50年代末开始,西欧和美国的经济发展态势发生了显著变化。

1960年—1970年法国、联邦德国和意大利的国民生产总值年平均增长率分别为5.7%、4.4%和5.3%,而美国仅为4.3%,同时期以上西欧三国的工业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小学教育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