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全城市管理学形成性考核册答案.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2616244 上传时间:2023-06-06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31.6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最全城市管理学形成性考核册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最全城市管理学形成性考核册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最全城市管理学形成性考核册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最全城市管理学形成性考核册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最全城市管理学形成性考核册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最全城市管理学形成性考核册答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9页
最全城市管理学形成性考核册答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9页
最全城市管理学形成性考核册答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9页
最全城市管理学形成性考核册答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9页
最全城市管理学形成性考核册答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9页
最全城市管理学形成性考核册答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9页
最全城市管理学形成性考核册答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9页
最全城市管理学形成性考核册答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9页
最全城市管理学形成性考核册答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9页
最全城市管理学形成性考核册答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9页
最全城市管理学形成性考核册答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9页
最全城市管理学形成性考核册答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9页
最全城市管理学形成性考核册答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9页
最全城市管理学形成性考核册答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19页
亲,该文档总共1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最全城市管理学形成性考核册答案.docx

《最全城市管理学形成性考核册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全城市管理学形成性考核册答案.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最全城市管理学形成性考核册答案.docx

最全城市管理学形成性考核册答案

2014年城市管理学形成性考核册答案

作业一

选题:

城市病的表现及其治理

个人讨论提纲:

一、“城市病”的含义

由于城市人口、工业、交通运输过度集中,导致现货化的城市流动人口增加,就业压力增大,交通拥堵,环境污染,住房紧张,能源短缺,而造成的种种弊端,称之为“城市病”

二、“城市病”的主要表现:

人口膨胀、就业压力增大,交通拥堵,环境污染,住房紧张,能源短缺。

三、“城市病”对人类生活的危害

常年在城市居住的人对城市形成的的依赖,会导致一些不良的生活习惯,它不仅能影响健康,严重者还会发生疾病。

四、“城市病”的治疗方法

比如在治理交通拥堵方面,北京采取双号限制车辆出行,未来在销售汽车方面更采取摇号的方法,实行宏观统一的方式控制抑制问题。

联系实际的例子

宁波市规划局发布评估报告:

现行城市总体规划须修改

2013-09-1307:

22:

00来源:

中国宁波网(宁波)

昨天,市规划局发布的城市总规实施情况评估报告,给出了初步结论:

在总规引领之下,城市各方面变化巨大;但形势的变化,已经让现行总规渐渐有点“跟不上趟”了,亟须对之作出修改,以校准宁波未来的城市发展方向。

据介绍,现行的《宁波市城市总体规划(2004—2020)》,于2000年起编制,2006年获国务院批复,至今规划期限已过半。

在以城市总规为引领而发展、建设的这些年里,宁波城市各方面的变化可谓巨大。

市民最能直观感受到的一个变化,就是城市的不断扩大。

在规划专家的眼里,经过近10年的建设,城市总规确定的部分目标已提前实现。

其中,“两带三片双心”的组团式城市总体空间结构—“两带”即滨海产业带、沿三江生活带,“三片”即三江片、镇海片、北仑片,“双心”即三江片三江口中心和东部新城中心,已初步形成。

以港口为龙头,公、铁、水、空齐头并进的城市综合交通建设目标,也已提前实现—特别是随着这些年杭州湾跨海大桥、甬台温铁路、舟山连岛工程、杭甬高铁等的陆续开通,宁波已从交通末端转变为区域性的综合交通枢纽,并在全国综合交通枢纽规划中,被纳入国家级综合交通枢纽行列。

而在城市快速发展的同时,近几年宁波所面临的发展形势,已较总规编制时发生了极大的变化。

2011年2月,浙江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上升为国家战略,明确将宁波和舟山作为示范区的核心;国家《长江三角洲地区区域规划》中,则明确宁波作为长三角“核心区城市、先进制造业基地、现代物流基地和国际港口城市”,与上海共建国际航运中心。

此外,浙江省的相关规划,也对宁波提出了新的发展要求。

同时,这些年,我市布局了一批战略性新兴产业,建设了港口、铁路、高速、轨道交通等项目;随着“六个加快”战略部署的推进,新的城市发展空间载体也不断出现—如宁波梅山保税港区、鄞州南部商务区、姚江新区等。

市规划局有关负责人坦言,形势的变化,需要宁波重新审视、定位城市发展方向。

城市总规的修改,因此显得非常迫切。

那么,现行总规如何修改,才能更好地指引宁波发展?

评估报告建议,总规应从更广的空间范围系统考虑宁波城乡生态格局,避免城市无限制蔓延扩张。

要建立一个衔接紧密、有序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构筑以“双快”系统为骨架的城市综合交通网络。

优化空间结构和功能布局,谋划一批重点功能区块,如

空港经济区、新材料科技城等。

(记者张璟璟通讯员叶建明)

宁波城市总体规划将进行适当修改协调城乡统筹

2013-09-1307:

01:

00来源:

宁波网(宁波)

东部新城初具规模,奥体中心“落子”姚江新区,杭州湾跨海大桥、杭甬高铁助力宁波迈入长三角“同城时代”,污水处理厂、垃圾焚烧发电厂等让生态环境显著改善……近10年来,宁波城市发展发生了巨大变化。

记者昨日从市规划局了解到,我市城市总体规划在引领城市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也面临着新的发展形势,需要进行适当修改,以适应新的发展需求。

据现行的《宁波市城市总体规划(2004-2020)》于2006年获国务院批复。

经过近10年的建设,部分目标已提前实现:

“两带三片双心”组团式城市总体空间结构初步形成;以港口为龙头,公、铁、水、空齐头并进的城市综合交通建设目标提前实现,根本改变了宁波末端式交通地位;功能齐全、布局基本合理的市政基础设施体系初步形成,城市服务功能得到提升;名城保护工作有序推进,环保设施逐步完善,城市环境不断改善。

“随着新型城镇化的快速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不断加强,城市发展面临转型发展等新形势,现行的城市总体规划需要在这些方面进行进一步谋划。

”相关人士坦言。

两年前,浙江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上升为国家战略,宁波成为示范区的核心。

与此同时,长三角、浙江省的相关规划也对宁波提出了新的发展要求;围绕经济结构调整、基础设施网络等,我市布局了一批战略性新兴产业,建设了港口、铁路、高速、轨道交通等项目;随着“六个加快”战略部署的推进,新的城市发展空间载体也不断出现。

围绕新时期宁波城市发展的需求,城市总体规划应从更广的空间范围系统考虑宁波城乡生态格局,通过滨水绿廊、交通绿廊等营造城市特色空间,避免城市无限制蔓延扩张。

要建立一个衔接紧密、有序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构筑以“双快”系统为骨架的城市综合交通网络。

此外,我市还将落实国家和浙江省的战略发展要求,保障宁波石化经济技术开发区、宁波杭州湾产业集聚区和宁波梅山国际物流产业集聚区的发展空间;优化空间结构和功能布局,谋划一批重点功能区块,如新材料科技城、鄞南新城、江北姚江新区、空港经济区等发展。

按照全域都市化的理念,突破行政区划制约,加强区域统筹和城乡统筹,针对中心城外围区域发展缺少引导和管控的不足,进一步谋划城乡一体的管控思路,对中心城与近郊乡镇的建设用地空间进行统筹安排,实现规划统一管理,推动依法行政,强化规划的整体调控能力。

(记者范洪通讯员叶建明)

小组讨论后形成的题纲

一、“城市病”的含义

“城市病”是城市化进程中因城市的盲目扩张、违背自然规律搞建设而表现出来的与城市发展不协调的失衡和无序现象,它造成了资源的巨大浪费、居民生活质量下降和经济发展成本上升,进而导致城市竞争力丧失,阻碍城市可持续发展。

二、城市病产生的原因

1.指导城市建设和管理的控制性详规覆盖率低,且与城市发展不相适应。

2.对城市规划的作用认识不够,规划意识差,在规划实施过程中,行政干预规划、人为影响规划的现象时有发生,从而肢解了城市规划集中统一管理权,削弱了规划的权威。

3.中小城市为了招商引资大都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投资商在优惠政策的保护下,受利益驱动,不服管理,随心所欲,不报自建、随意乱建,先建后办、边建边办、建毕不办的现象时有发生,阻碍了规划执法工作的正常开展。

三、“城市病”的主要表现:

1.规划滞后于建设。

2.“马路拉链”随处可见,影响城市整体形象。

3.城市绿地少、公园广场数量不足,标准低,生态环境差。

4.环境污染严重,居民生产生活环境恶劣。

5.城市规模盲目扩张,缺乏特色。

城市的形象关键在于有特色。

四、城市病对人体的危害

常年在城市居住的人对城市形成的依赖,会导致一些不良的生活习惯,它不仅能影响健康,严重者还会发生疾病。

五、城市病的治理措施

1.树立规划权威,发挥规划的调控作用:

⑴加大投入;

⑵政府带头执行规划。

2.统筹兼顾抓规划,立足长远搞建设:

⑴各级领导必须形成“统筹兼顾抓规划,立足长远搞建设”的共识;

⑵规划一条道路或一个小区,要强调规划的前瞻性、预见性,各类管网要合理布局、科学布局,始终坚持先地下后地上原则组织施工;

⑶政府要对地下管线规划建设和管理加以立法,管理部门依法加强管理。

3.立足本地实际,实施增绿扩绿工程:

⑴充分利用城市现有的自然资源,合理安排绿地布局,突出园林绿化地方风格;

⑵强化绿化监督管理,确保城市绿地面积不被侵占。

4.加强污染治理,构建城市生态经济:

⑴严格控制污染源,减少污染物的排放;

⑵优化能源结构;

⑶大力加快治污设施建设,增强污染治理能力;

⑷借助先进科技构建城市生态经济。

5.注重个性特色,科学为城市定位:

⑴做到文化特色和现代化气息相结合,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相呼应,要有超前性、科学

性、指导性,准确把握地域内的建设脉博;

⑵坚持以人为本,根据城市内不同区域的分工,突出功能,注重实用;

⑶强化城市总体规划,做好城市风貌规划,在新的建设中注入历史的遗存使城市脱离肤浅平淡,丰富其文化内涵。

六、总结

为了防止“城市病”的发生,必须在城市建设中树立科学的发展观,统筹兼顾,实观经济、社会与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

作业二

选题:

试论科学发展观与城市城府职能转变

一、科学发展观以及城市政府职能的内涵

只有将科学发展观理论结合实际,才能加速城市政府职能转变,全面建成一个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

1.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性,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指明了我们进一步推动中国经济改革与发展的思路和战略,明确了科学发展观是指导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指导思想,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对于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社会发展规律、共产党执政规律的认识达到了新的高度,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标志着马克思主义和新的中国国情相结合达到了新的高度和阶段。

2.城市政府职能是指城市政府在依法管理城市公共事务中所承担的职责和具有的作用,从动态来看,它是城市政府行使职权、发挥作用的一系列活动的总称。

在我国,广义的城市政府职能包括国家在城市内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管理事务方面的重要职责和功能,在城市管理过程中,体现为法律法规,和

上级政府决定的执行。

而狭义的城市政府职能主要是指城市政府在城市环境、城市规划、城市建设、城市服务和城市管理等方面的职责和功能,同时也包括组织本市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活动,管理地方公共事务,为城市居民提供优质高效的公共服务。

二、我国现有的体制存在的弊端

我国现有的政府体制虽经数次改革,但在许多方面仍不适应在改革开放条件下进行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在组织结构、管理模式、管理方法等方面还存在着诸多弊端。

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1.职能范围的“缺位”与“越位”。

即经济职能过强,社会职能过弱。

经济职能中,微观管理职能过强,宏观调控过弱;社会职能中,社会管制功能过强,社会服务功能过弱。

一方面政府职能“越位”现象表现在政府无所不管、政府权力无限的管理格局。

政府包揽一切社会事务,管了许多不该管的事情,结果必然是该管的许多事情却没有管好,同时,社会组织和公民由于自身应负的责任也被政府承担了,从而增强了他们的依赖心理。

譬如,竞争性领域的投资、应用性研究的投资、弥补竞争性领域的国有企业亏损等等。

另一方面政府职能“缺位”现象表现在政府将更多的资金用于生产建设,导致了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方面的“缺位”,致使像公共卫生、社会保障、基础教育、环境保护等典型的公共事业由于资金不足而发展严重滞后。

2.政府职能缺陷引起的税不重费重,摊派无底洞。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用于补偿公共支出的财源应主要是税收而不是其他收入,成熟的市场经济国家大部分的财政收入来源于税收,但我国大量预算外收费的存在已成为“中国特色”。

收费实际上已变成一种寻租行为,其危害表现在:

形成费挤税,削弱了国家的税收能力;收费部门和收费标准的五花八门,导致市场的不确定因素增多,直接影响国内外投资者的积极性;与部门利益挂钩的自收自支收费项目,严重影响资源的合理配置,并导致以权谋钱,腐败产生。

3.政府机构臃肿管理效率低下,官僚主义严重。

几十年高度集权的计划经济体制造就了一个庞大臃肿的政府机构体系,据统计我国政府人员每年以100多万的速度递增,机构与人员膨胀给政府财政带来沉重负担,使有限的财力更加捉襟见肘。

4.政府在投资方向、产业结构形成方面缺乏调控力度,导致行业“拥挤”和资源浪费。

在市场机制尚不完善的情况下,市场对资源的基础作用还不能在所有领域发挥,政府应承担起在宏观上引导投资方向和提高产业结构水平的作用。

事实上,我国几次出现的社会投资一哄而起,使许多行业出现拥挤的现象,如小汽车生产线等,生产能力过剩,造成过度竞争和资源大量浪费。

政府处于短期利益和政绩的需要,积极参与甚至直接投资这些所谓热门行业,产权约束不清使投资人缺乏足够的市场理性,干好了成绩归自己,干不好就算交学费。

5.政府在解决外部性问题方面缺乏力度。

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行为的外部性不利于资源的有效配置。

外部性的解决实质上就是使其内在化。

在产权不明晰,或产权明确但交易成本大于零的情况下,只有政府能承担起解决外部性问题的重任,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

目前我国外部不经济的现象比比皆是,集中表现为污染、拥挤、公共卫生恶化等。

三、结合科学发展观转变城市政府职能的措施

1.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要求我们准确把握区域功能定位和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把政府职能进一步转变到为市场主体服务和创造良好发展环境上来,不断提升区域综合竞争实力。

行使宏观调控,建立良好的投资环境,促进地方经济发展。

对于城市政府而言,宏观调控主要体现在运用税率和利率、进出口配额和价格补贴、审计和统计监督、产业政策和经济规划指导、土地和资源使用权管理等等经济杠杆和政策手段,支持或限制某些商品的生产流通、某些行业的发展、某些资源的利用,以促进宏观经济运行的稳定和增长。

培育发展市场体系。

1).大力培育和发展各类市场。

大力加强要素市场建设,深化金融、科技、劳动、住房体制改革,同时对技术市场、信息市场、产权交易市场应促进其健康发展。

2).进一步深化价格改革,重点理顺价格关系,建立合理的价格形成机制,为市场发育创造条件。

3).打破地区封锁,逐步建立全国统一市场同时积极开拓国际市场。

4).搞好与市场体系相配套的一系列改革,为市场体系的充分发展与完善提供条件。

2.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要求我们把履行职能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放在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上来,全面改善民生,切实维护群众利益,不断激发人的发展活力。

城市的社会结构非常复杂,一方面,居民收入差距大,对公共服务的要求以及各方面的诉求呈现出多层次、多样化的特点;另一方面,城市环境反差大,部分群众的基本生活设施还不完善,在经济高度发达的区域却享受不到现代生活,形成了特有的“二元”结构。

这样的社会结构既带来了巨大优势和发展动力,也增加了社会矛盾和不和谐因素,加大了政府管理和履职的难度。

在这样的条件下,坚持以人为本,要求我们在履行政府职能中,必须从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出发,谋发展、促发展。

要立足于区位优势,统筹各方面的资源,努力提供高水平的公共服务,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要加大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工作力度,解决好群众居住、就业、就学、就医等方面的突出困难;要拓宽社情民意表达渠道,充分反映民意,广泛集中民智,彰显人的主体地位;要妥善处理社会矛盾,切实维护公平正义,保障群众各项权益,不断促进区域和谐。

3.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要求我们要增强工作的整体性,在发展经济的同时,更加注重社会建设,在更高水平上谋求区域持久健康发展。

加强城市建设的目标规划和基础设施的建设及生态环境的综合整治。

1).在城市布局上,应按照国民经济的要求,根据我国地域辽阔、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特点,走以大城市为主导、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全面发展的道路形成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较为完备的城市体系。

2).在城市建设目标规划上,不但制订近期规划,而且要根据可持续发展的战略,从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两个指标制订城市的中长期目标规划,防止影响可持续发展和污染环境的短期行为发生。

3).在城市管理上城市政府作为外部经济的维护者,必然具有承担基础设施和产业建设的职能,包括建设道路、桥梁等交通运输设施,煤气、自来水等各种市政设施,电厂、通讯等基础产业。

4).保护城市地区的公共资源和自然资源及生态环境;对污染严重的企业坚决改造搬迁或强行关闭;重视对城市垃圾的无害化处理。

公共资源和公共品一样没有排他性,但是,由于公共资源的有限性,决定了当一个人使用公共资源时,就会减少其他人对这种资源的使用。

因此,同纯粹的公共品不同,公共资源具有使用上的竞争性。

有限性和竞争性导致一个不可避免的现象,即对公共资源的过渡使用必然导致资源的枯竭。

因而为避免悲剧的发生,只有借助政府的力量。

政府可以通过开征环境保护税的办法来控制每个公民对公共资源的使用数量。

4.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要求我们正确认识和妥善处理发展中的重大关系,破解发展难题、提高服务能力、巩固发展优势。

城市在履行政府职能时,要正确处理服务驻区单位与推动区域发展的关系,着力搭建合作平台、拓展合作渠道,努力为驻区单位创造良好的环境、提供良好的服务,促进区域资源快速发展;要正确处理现代化建设与传统风貌保护的关系,一手抓高端产业区的建设,一手抓传统风貌区、老旧小区的设施改造,切实改善群众的生活环境和居住条件,彰显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为经济社会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提供良好的服务保障;要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社会建设的关系,推进各项社会事业在较高水平上均衡发展,努力使驻区单位和群众享受更加便利、优质的公共服务;要正确处理发展与稳定的关系,牢固树立首都无小事、西城无小事的观念,始终把维护稳定作为全区第一位的职责和任务,确保区域安全稳定。

作业三

选题:

城乡一体化理论学习体会

城乡一体化是一个国家和地区在生产力水平或城市化水平发展到一定程度的必然选择。

根据发达国家的现代化和城市化发展经验,当城市化水平低于30%时,城市文明基本上固定在城市里,农村远离城市文明;当城市化水平超过30%时,城市文明开始向农村渗透和传播,城市文明普及率呈加速增长趋势;当城市化水平达到50%时,城市文明普及率可能达到70%左右;当城市化水平达到70%以上时,城市文明普及率将接近或达到100%。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然要求工业反哺农业、工业为农业农村提供发展资金,只有工业化、城镇化发展了,才能为农民转移就业提供条件,才能为反哺农业、带动农村提供经济基础。

因此我们仍然必须强调工业化的快速推进,走“以城带乡、以乡促城、城乡结合、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城乡一体化道路。

在我国农村人口比重大,城市化进程高速发展的现实条件下,城乡

一体化的战略意义将更加突出。

一、实现城乡一体化是城乡二元结构转换的需要,尽管我国城乡面貌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典型的二元结构仍然存在

要从传统的乡土社会向现代社会过渡,就必须要打破传统的二元结构束缚。

随着二元结构的转换,城乡间的要素流动和商品交换就构成了城乡间最重要的联系机制。

因此,就必须以城乡一体化战略作为城市—乡村协调发展的指导思想。

二、城乡复合系统发展的需要,城市离不开乡村,乡村也离不开城市。

城市和乡村本为“一家”,只是随着社会分工及生产力发展的需要,才逐渐从空间上分离,并由此产生了社会、经济、环境等方面一系列的差别

历史上的城乡关系经历了混沌—对立—隔离的过程,然而,随着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经济的重心将逐渐由城市转向了城市—乡村地域,城乡系统也将趋向统一融合。

生态学家马世骏曾强调,对城乡这样的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系统,不应将各亚系统分别对待,必须重视整体综合。

在城乡系统中,各子系统的发展是相互依赖的,都要求其他系统的配合与支持。

因此,要建设现代化的城市和乡村,就必须以城乡一体化为指导思想和战略目标,采取积极有效措施,保证城乡间的顺利贯通。

三、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需要,人口与就业问题,特别是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安置问题,是我国城市化和农村发展要解决的核心问题所在

我国目前有2亿多农村剩余劳动力,他们既是农村经济发展的巨大潜力和财富,又是城乡进一步发展所必须面对和解决的重大问题。

对这部分劳动力是否应进入大城市,学者们众说纷纭。

剩余劳动力不可能全部涌入城市,也不可能全部滞留农村。

要保持城乡这一复杂巨系统的高效率运转,必须要强调和重视系统内部各子系统及外部系统间要素的自由、合理流动。

正所谓“流水不腐,户枢不蠹”,城乡间人口的合理流动,将会促进城乡间人才、科技、信息、文化等的交流,从而繁荣城乡经济。

解决农村剩余人口问题,必须要从城乡两方面统筹考虑,重在疏导和分流。

我国现阶段,城乡一体化建设有着深刻的内涵。

它要求统一城乡规划,打破城乡分割的体制和政策,加强城乡间的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建设,促进城乡间生产要素流动,逐步缩小城乡差别,使农村与城市一样共享现代文明,以实现城乡经济、社会、环境的和谐发展。

新农村建设与城乡一体化之间的关系是:

通过统筹城乡经济发展,实现以工补农、以城带乡、城乡产业优势互补的良性互动,促进农村的生产发展、农民生活宽裕;通过统筹城乡两个文明建设和空间布局一体化,促进农村的村容整洁和乡风文明;通过统筹城乡社会事业发展和社会管理体制改革,推进农村管理民主、社会事业得到快速发展。

这样,通过统筹城乡发展,实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让广大农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就可以在城乡一体化的形式上,逐步建立起以工补农、城乡良性互动、协调发展的新型城乡关系。

四、发展城乡一体化的要点

1、城乡一体化不是城乡“一样化”和“平均化”,有人认为城乡一体化就是要完全消灭城乡差别,最终达到城乡的绝对融合。

这种观点实质上就是将城乡一体化引向了“城乡一样化”,这在理论和实践上都是行不通的。

因为城市和乡村这两种社区形态的形成和发展有着其特定的自然、社会、经济、历史等条件,只要这些方面存在着差别,城乡差别就不可能消失。

同时,城乡一体化并不会导致城乡的“低层次平衡发展”和“平均主义”,它不是降低城市的地位,而是将乡村的地位加以适当提高,使其在市场体制下处于与城市同等的竞争地位。

城乡一体化强调城乡间各要素的融合、贯通,但并不排斥差别,相反,通过科学、合理的规划,可以将差别转化为各自的特色,这将有利于形成城乡系统的高层次协调发展。

2、城乡一体化的动力机制:

城市化和农业产业化,城乡一体化是城乡两大系统发展的一种社会、经济、生态过程,同时又是这一过程的战略目标。

在分析城乡关系问题上,有学者认为,城市化的滞后是中国城乡经济难以协调发展的症结所在,并由此导出了通过重新发动城市化来解决城乡发展问题。

还有一些学者主张靠农村工业化来解决城乡问题。

事实上,农村的发展,不能单靠城市化的辐射,也不能盲目推行农村工业化,造成生态环境的破坏。

实现城乡协调发展必须两头启动,依靠城市化和农业产业化加以推进,这就是城乡一体化的动力所在。

3、城乡统一市场的建立是城乡一体化的核心,市场是城乡经济联系的纽带,也是缩小城乡差距、优化城乡资源配置的有利渠道。

城乡经济要素的流动,是二元结构转换、城乡协调发展的关键。

这就需要打破原有的各种体制束缚,以市场体制为契机,在原有城市市场和农村市场的基础上,构建城乡统一市场。

这将是一个市场类型齐全、功能完备的市场体系,它既包括产品市场,又包括要素市场。

通过统一的市场体系使农村的资源优势转化为商品优势,剩余劳动力转化为生产要素,并得到优化组合,从而为实现城乡全面贯通、走向一体奠定坚实的基础。

4、城乡一体化要从人的需要出发,即“以人为本”,从人本主义角度讲,人们从事的一切活动都是为其自身各方面需要服务的,城乡发展从本质上来说是人与自然在协调基础上的自我发展。

因此,城乡一体化建设要求为人类创造一个良好的生产、生活和发展的环境,同时要有利于提高人的综合素质,特别是广大农村人口的素质,使其享受现代城市文明,从而利于整个社会的进步。

推进城乡一体化与新农村建设相辅相成、协同共生。

在未来相当长的时期内,新农村建设与城乡一体化发展将是长期并存的任务。

作业四

一、填空

1、一般认为,市政管理的主体是城市政府,也包含一定的城市公共团体、组织和市民,这是由市政公共管理的性质所决定的。

2、财政补贴是政府转移性支出的一种形式。

3、城乡统一市场的建立是城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