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中国古代史与近现代史总结.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261804 上传时间:2023-04-30 格式:DOCX 页数:46 大小:48.5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历史中国古代史与近现代史总结.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6页
高中历史中国古代史与近现代史总结.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6页
高中历史中国古代史与近现代史总结.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6页
高中历史中国古代史与近现代史总结.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6页
高中历史中国古代史与近现代史总结.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6页
高中历史中国古代史与近现代史总结.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46页
高中历史中国古代史与近现代史总结.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46页
高中历史中国古代史与近现代史总结.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46页
高中历史中国古代史与近现代史总结.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46页
高中历史中国古代史与近现代史总结.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46页
高中历史中国古代史与近现代史总结.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46页
高中历史中国古代史与近现代史总结.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46页
高中历史中国古代史与近现代史总结.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46页
高中历史中国古代史与近现代史总结.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46页
高中历史中国古代史与近现代史总结.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46页
高中历史中国古代史与近现代史总结.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46页
高中历史中国古代史与近现代史总结.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46页
高中历史中国古代史与近现代史总结.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46页
高中历史中国古代史与近现代史总结.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46页
高中历史中国古代史与近现代史总结.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46页
亲,该文档总共4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中历史中国古代史与近现代史总结.docx

《高中历史中国古代史与近现代史总结.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历史中国古代史与近现代史总结.docx(4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中历史中国古代史与近现代史总结.docx

高中历史中国古代史与近现代史总结

第一章

第二节夏商西周的更替和制度

1、建立:

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夏朝。

2、制度:

夏启以“王位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国家机构初具规模,是我国第一个奴隶制的国家。

3、区域:

今河南西部和山西南部;相传都城在阳城(今河南登封)。

4、灭亡:

约公元前1600年,桀暴虐无道,商汤起兵打败夏桀。

二、商朝兴衰

1、建立:

商汤灭夏建立商朝,以亳(今河南郑州)为都城。

2、迁都:

商朝中期,商王盘庚迁都殷,故商朝又称殷朝,是当时世界上的大国。

3、奴隶制:

实行残酷的“人殉”和“人祭”。

4、衰亡:

暴君商纣残酷统治,社会矛盾尖锐,周武王灭纣,商亡。

三、西周

1、武王伐纣:

公元前1046年,牧野之战,周武王打败商纣,商亡。

周朝建立,都城在镐京(今陕西西安),史称西周。

2、制度

(1)井田制:

①是奴隶社会的国有土地制度,是奴隶社会的经济基础。

②规定:

土地属于周王所有,周王将土地分赐给诸侯臣下,受田者只能世代享用,不得转让与买卖,并向周王交纳贡赋。

③奴隶在井田上集体劳动。

(2)分封制:

①内容:

周王将一定的土地和人民分封给王族、功臣和先代贵族,建立诸侯国;诸侯要服从周王,向周王贡献财物,随从作战。

②诸侯国:

重要的诸侯国有齐、鲁、燕、卫、晋、宋等。

③它使周朝巩固了统治,扩大了疆域。

3、灭亡:

(1)国人暴动:

公元前841年,爆发“国人暴动”反抗周厉王的残酷剥削。

(2)公元前771年,犬戎族攻破镐京,西周灭亡;第二年,周平王迁都洛邑,史称东周。

第三节夏商西周的社会经济

一、农业和畜牧业

1、农作物:

品种多,“五谷”在商周时期都已种植。

2、耕作技术:

集体耕作;农具主要是木、石和骨器,少量使用青铜工具;已懂施肥。

3、畜牧业:

占有重要地位,家畜多,除食用外还用于拉车和祭祀。

二、手工业

1、青铜器:

①主要手工部门,称为“青铜时代”,商周达到繁盛。

②目前已知最早的夏朝青铜器是在二里头遗址中发现的。

③商朝青铜器生产规模大,产品供国王、贵族使用。

④西周青铜器产品趋向生活化,日用器具数量增多。

2、玉器:

商代玉器雕刻精美,数量多,安阳妇好墓最为典型。

3、纺织业:

西周的丝织品已出现斜纹提花,还出现刺绣。

4、陶瓷业:

商和西周遗址里出现原始瓷器,是我国陶瓷发展史上的一次飞跃。

5、漆器:

我国是世界上用漆最早的国家。

河姆渡遗址出土了红漆碗;商周漆器制造已达到较高水平;周朝用漆工艺来装饰车。

第四节商业交通和城市

①夏朝:

交通工具种类多,有车、船、橇等。

②商朝:

重视商业和交通。

商民善经商,后世称经商之人为“商人”;以贝为货币;商朝都城成为繁荣的商业都市。

③西周:

交通更发达,有几条宽广的由都城通向全国的大道;建立了邮驿传递制度。

④城市:

夏、商、西周的都城是全国政治、交通中心,有城门和整齐的街道。

二里头夏都遗址已具有一定规模。

第五节春秋战国纷争和民族融合

一、基本特征

①是我国从奴隶社会过渡到封建社会的大变革时期。

②诸侯争霸战争频繁,民族不断融合。

③春秋是奴隶社会的瓦解时期,战国是封建社会的形成时期。

公元前475年,我国开始进入封建社会。

二、诸侯纷争

1、春秋争霸

(1)战争原因:

周王室东迁后,势力衰弱,诸侯不再服从天子。

为争夺土地、人口和霸权,各诸侯之间进行兼并战争。

(2)齐桓公称霸

①任用管仲为相改革,成为东方强国。

②打着“尊王攘夷”口号,联合黄河中游诸侯,北御夷狄南制楚蛮,成为强大霸主。

③葵丘会盟,确立在中原的霸主地位。

(3)晋楚争霸

①公元前7世纪后期,城濮大战晋国大败楚国,晋文公成为中原霸主。

②公元前6世纪初,楚军大败晋军,楚庄王称霸中原。

(4)吴越争霸

①吴王阖闾先攻入楚都,成为长江中下游的霸主。

②越王勾践尝胆雪耻,灭吴,成为春秋时最后一个霸主。

2、战国兼并战争,战国七雄格局形成。

(1)“三家分晋”:

韩、赵、魏三家卿大夫取代晋国国君。

(2)“田氏代齐”:

田氏取代姜氏为齐国诸侯。

(3)齐魏交战:

公元前4世纪中期,中原形成齐、魏两强交战的新局面。

(4)桂陵之战(又称“围魏救赵”)和马陵之战后,魏国削弱。

(5)长平之战:

公元前260年,强秦与赵军在长平交战,秦军大胜。

这是战国时期兼并战争中规模最大、死伤最多的战役。

三、民族融合

1、民族:

除中原华夏族外,四周还有匈奴、东胡、戎、越族等

2、方式:

通过经济文化交流和频繁战争,各民族逐步融合。

3、影响:

为后来秦建立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莫定了基础。

第六节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经济和社会变革

一、社会经济

1、表现

(1)农业

铁农具:

铁器使用开始于西周;春秋铁农具开始出现;战国时,使用范围扩大。

牛耕:

牛耕逐渐推广,是我国农业技术史上农用动力的一次革命。

水利:

中原地区普遍用桔槔来灌溉;春秋楚国孙叔敖修的芍陂、战国秦国李冰的都江堰、秦国的郑国渠是著名的水利工程。

(2)手工业

冶铸业:

①铸铁柔化处理技术比欧洲早两千年以上。

②金银错新技术和雕铸艺术,使青铜器更精美。

莲鹤方壶是珍品。

漆工艺:

出现采用夹芝技术的精巧漆器。

纺织业:

长沙楚墓出土的战国麻布残片,纤维细密。

煮盐业、酿酒业:

山西的池盐、山东的海盐和四川井盐;已能用曲造酒,是古代酿造技术的发明。

《考工记》:

手工业工艺的专著,在当时世界上是独一无二的。

(3)商业城市

商业发达:

南方的象牙、北方的马、东方的鱼盐、西方的皮革在中原市场上都可以买到。

商业城市:

齐国临淄、赵国邯郸、楚国郢等。

2、由公田到私田

(1)原因:

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大量私田被开垦。

(2)过程:

①私田主人控制私田产品,不向国君缴纳,并改变对耕田者土地的剥削方式。

②私田主人成为封建地主,耕种的人转变为封建农民,向地主缴纳地租,产生了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剥削方式。

二、社会改革

1、春秋时期

(1)“相地而衰征”:

齐国管仲实行的赋税制度,根据土地多少、好坏征收赋税,实质上承认私人对土地的所有权。

(2)鲁国“初税亩”:

将公田交给耕者,按亩收税,承认耕者对所耕土地的所有权。

2、战国变法

(1)背景:

①土地国有制逐渐被封建土地私有制所代替。

②新兴地主要求改革,废除奴隶主贵族特权,发展封建经济,建立地主阶级统治。

(2)概况:

魏国李悝变法,楚国吴起变法,秦国商鞅变法。

(3)影响:

变法百多年后,新的封建制度确立起来。

(4)商鞅变法时间:

公元前356年,秦孝公任用商鞅变法。

内容:

实行连坐法;重农抑商,奖励耕织;奖励军功,按功受爵;“燔诗书而明法令”;统一度量衡;废分封,行县制;废除井田制。

影响:

①废除奴隶主的特权,促进封建经济的发展,加强了地主阶级的中央集权制。

②秦国逐步强盛,为后来秦统一六国奠定基础。

③他主张的法家思想成为秦国占统治地位的政治思想。

第七节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化

一、特点:

文化异常繁荣;思想流派纷呈;文学艺术百花竞艳;科技成就世界领先。

二、思想

1、老子

①道家的创始人,学说深奥,具有朴素的辩证法思想。

②相传著有《道德经》,认为世界万物本源为“道”。

③政治上主张“无为”,反对采用严刑峻法。

2、孔子

①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历史上影响最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

②思想:

“仁”是其思想体系的核心;维护“礼”,主张贵贱有“序”;以德治民;逐步改良等。

③教育:

“有教无类”思想,打破“学在官府”的局面。

④文化:

编订和整理了《诗经》《尚书》《礼》《易》和《春秋》,即后来的儒家“五经”。

⑤影响:

他的思想后来成为我国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儒家文化也成为我国传统文化最主要的部分。

3、百家争鸣

(1)形成:

战国时期,各学派对政治主张和哲学看法的不同,形成“百家争鸣”

(2)局面。

各家中以儒墨两派最有实力,道家其次。

(3)代表:

墨家:

鲁国人墨翟创立。

主张“兼爱”“非攻”和“尚贤”,代表了平民的利益,反映小生产者渴望安定的愿望。

儒家:

①孟子:

发展了孔子的学说,主张“仁政”,提出“民贵君轻”思想;主张“政在得民”反对苛政;主张宽刑薄税。

他被统治者尊为“亚圣”。

②荀子:

认为自然有自己的规律,具有唯物思想;主张“制天命而用之”。

道家:

庄子发展了老子的学说,认为世界就是“我”的主观产物。

鄙视富贵利禄,痛恨社会的不公平现象。

法家:

韩非子是代表人物。

认为今胜于古,人们应按现实需要进行改革;主张“以法为本”来治国;主张建立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

三、文化

1、《诗经》:

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收集了西周至春秋中叶的诗歌。

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风是最精华的部分。

2、屈原:

创造新的诗歌体裁“楚辞”体,《离骚》最著名。

3、诸子散文:

孟子的文章以刚柔相济的辩论见长;庄子的散文文字优美,想象丰富,

《秋水》《逍遥游》是古代文学名篇。

四、艺术绘画:

1、《妇女凤鸟图》和《御龙图》是我国现存最古老的帛画;

2、青铜器的装饰发展为完整的画面;四川出土的嵌错赏功宴乐铜壶,表现出精湛的艺术技巧。

3、音乐:

湖北出土的青铜编钟和其他乐器,说明那时音乐的发展。

五、科技1、天文:

①公元前613年作了世界上公认的首次关于哈雷彗星的确切记录,比欧洲早六百多年。

②春秋历法基本上确立十九年七闰的原则,比西方早160年。

③战国时期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天文学著作《甘石星经》。

2、物理学:

《墨子》中的《墨经》记录大量的物理学知识,包括杠杆原理和浮力理论、声学和光学。

3、名医扁鹊:

战国时代名医,后代奉他为“脉学之宗”。

采用望、闻、问、切四诊法诊断疾病,成为我国中医的传统诊病法。

第二章

第一节秦朝的统治

一、秦的统一(前221)

1、条件:

①经过春秋战国长期战乱,统一成为人民的共同愿望——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②较彻底的变法使秦国富兵强,实力最雄厚——物质基础。

③战国时经济继续发展,民族、地域同联系加强——社会基础。

④秦王赢政雄才大略,重用人才,制定统一全国的战略和策略——主观因素。

2、重大事件:

①灭东方六国(前230一前221年),统一中原。

②北击匈奴,夺取河套地区。

③南攻百越,统一越族地区。

3、秦朝建立:

前221年,赢政定都咸阳,建立起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封建国家。

4、秦朝的疆域:

东临大海、西到陇西、南濒南海、北抵长城

中国历史上幅员空前辽阔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全国人口约2000多万。

5、历史意义:

①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封建诸侯割据称雄的战乱局面,为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建立与发展奠定了基础。

②有利于人民生活的安定和社会生产的恢复发展。

③符合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

④是历史发展进程中的重大进步。

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和巩固统一的措施

1、目的:

加强中央集权,巩固统治。

2、内容

(1)政治方面:

①确立皇权的至高无上。

②建立从中央到地方的官制和行政机构

中央:

三公诸卿制。

地方:

废除分封制,推行郡县制。

③颁布秦律。

(2)经济:

①实行土地私有,按亩纳税。

②统一度量衡。

③统一货币。

④统一车轨、驰道。

(3)文化方面①统一文字。

②焚书坑儒。

③以法为教,以吏为师,严禁私学。

3、作用:

①开创了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②有利于封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③对祖国疆域的初步奠定、巩固发展国家的统一和形成以华夏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起重要作用。

三、秦末农民战争

1、根本原因:

秦施暴政,激化阶级矛盾①徭役、兵役繁重。

②刑罚严酷。

③赋税十分沉重。

④土地兼并严重。

2、领袖:

陈胜、吴广(前208年)刘邦、项羽

3、主要经过:

①大泽乡起义(前209年)②张楚政权建立。

③刘邦率军攻至成阳,秦朝灭亡4、历史意义:

①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

②推翻了秦朝的统治,沉重打击了封建地主阶级,迫使汉初统治者调整统治政策。

③革命首创精神为后世树立了榜样。

第二节西汉的兴衰

一、楚汉之争①时间:

前206年一前202年。

②性质:

刘邦、项羽为争夺封建帝位所进行的战争。

③结果:

刘邦战胜项羽(垓下之战)一原因:

收揽民心;重用人才;以富饶的关中为根据地。

西汉建立:

前202年,刘邦建汉,定都长安,史称西汉。

第三节两汉政治经济制度

一、刺史制度

1、目的:

进一步强化集权,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2、职能:

监察。

3、内容:

①始于汉武帝时期。

时将全国分为13州,州作为一个监察区,设刺史一名进行监察。

刺史巡察时代表中央,可以监察诸侯王和地方高官。

②东汉时,刺史的监察权进一步加强,逐渐执掌州的军政大权,成为州的最高长官。

州变成具有郡以上一级地方政权性质的地方行政区域。

4、影响:

表明两汉监察机构的加强,有利于皇帝进一步控制地方官僚,强化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

二、郡国并行制

1、含义:

汉初在地方推行郡县制,同时又兼有封国制。

2、王国问题产生:

刘邦分封同姓王。

诸侯国权力大,势力强,形同地方割据势力,威胁中央。

3、解决:

汉武帝颁布“推恩令”和“附益之法”。

三、察举制

1、目的:

满足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封建国家统治的需要。

2、职能:

选拔官吏。

3、内容:

察举:

自下而上推选人才为官的制度。

征辟:

自上而下选拔官吏的制度。

4、影响:

汉朝的选官制度有利于社会历史的发展。

四、编户制度

1、目的:

加强对百姓的统治,控制剥削平民。

2、内容:

把民户的人口、年龄、性别、土地、财产等情况,详细登记在户籍上。

3、职能:

封建国家征收人头税、土地税和征发徭役、兵役的依据。

4、编户齐民含义:

那些被正式编入政府户籍的自耕农、佣工、雇农等,称为编户齐民。

5、负担:

①田租,即土地税;②人口税,分算赋和口赋;③徭役;④兵役。

第五节两汉时期边疆各族的发晨和民族关系

一、匈奴的兴衰

①匈奴的强大和建立政权(秦汉之际,匈奴首领冒顿励精图治,统一蒙古草原,占领河套地区,形成强盛的奴隶制国家)。

②西汉初年,匈奴不断南下。

西汉与匈奴“和亲”。

③汉武帝时的兵戎相见

背景:

西汉具备反击匈奴的条件。

概况:

三次大战(前127一前119年)。

结果:

匈奴受到重创,被迫迁徙漠北。

西汉北部边郡得到安定。

④昭君出塞:

密切了汉匈关系,双方贸易、文化交流增多,和睦相处。

⑤东汉初年,匈奴分裂为南北二部——北:

威胁着中原、西域等地。

南:

向汉称臣,与汉人杂居。

⑥东汉派大将窦固、窦宪出击,大败北匈奴,解除了北匈奴对东汉和西域的威胁。

⑦北匈奴政权瓦解,其威胁最后解除。

二、张骞通西域

①西域的地理位置和民族:

汉朝时,我国甘肃玉门关和阳关以西、葱岭以东,新疆天山南北等地区,叫做西域。

西汉时,西域有乌孙、车师、鄯善等36国。

生活着许多民族。

②目的:

为了联络大月氏夹击匈奴,解除匈奴对西汉的威胁,张骞两次奉汉武帝之命,出使西域。

③概况:

公元前138年,第一次出使,获得大量前所未闻的西域资料(“凿空”)。

公元前119年,第二次出使,汉朝与西域各国建立起友好关系。

④意义:

汉与西域通好,经济、文化交流十分频繁:

天山南北地区第一次与内地联成一体。

⑤西域都护的设置(前60年),标志着西域开始正式归属中央政权。

⑥东汉班超经营西域,进一步密切了西域同内地的联系。

三、西南夷和百越

1、西南夷:

①含义:

汉朝时,我国西南地区分布着数十个语言不同,风俗各异的少数民族,主要的如夜郎、滇等,统称“西南夷”。

②西汉在西南夷地区建立郡县,进行统治。

2、百越:

①含义:

汉朝时,华东、华南地区的越人,部族众多,总称“百越”。

②汉朝对百越的管辖,促进了越族地区的开发和越人社会的进步。

第六节两汉时期的对外关系

一、与朝鲜的关系

①三韩多次派人来汉,晋见汉武帝和光武帝。

②文化交流不断,辰韩的语言、称呼、习俗等与秦朝相似,又称“秦韩”。

③贸易往来频繁,朝鲜特产檀弓、文豹、矮种马等输入中国,中国的铜镜、漆器、铁制工具等传到朝鲜。

二、同日本、越南的交往1、①中国古代称日本为“倭”。

②汉武帝时,日本有30多个小国通过朝鲜半岛与汉朝来往。

③东汉初,日本倭奴国王遣使来汉,光武帝赠赐给“汉委奴国王”金印。

后来倭国多次“遣使奉献”。

④中国的铁器、铜器、丝帛传到日本,丰富了倭人的物质文化生活,推动了日本社会的进步。

2、中越之间的经济文化联系日益密切。

越南的象牙、犀牛、玳瑁、珍珠等不断输往中国,中国的铁农具、牛耕技术、水利工程技术在越南推广,使越南的社会经济生活有了明显提高。

三、丝绸之路

1、含义:

西汉张骞通西域后,开辟了一条从中国通往欧、非大陆的陆路通道。

中国大量的丝绸锦绣,就循着这条道路源源不断地输往中亚、西亚及非洲、欧洲的国家,后人称这条中西交通陆上要道为“丝绸之路”。

2、路线:

从长安城出发,经河西走廊,到敦煌,出玉门关或阳关,分南北两道。

北经楼兰,南过鄯善、于阗,两道至疏勒会合。

自疏勒越葱岭,往北可达大宛、康居,往西南先后可到达大月氏、安息、大秦。

或由大月氏南人身毒。

3、意义:

①成为沟通中西交通的陆上要道。

②中国与中亚、西亚、南亚诸国进行了频繁的经济文化交流。

③中国的铁器、丝绸和养蚕缫丝技术、铸铁技术、凿井技术、造纸术等先后西传,中国辉煌灿烂的文化随着丝绸之路的开辟开始影响世界,世界优秀的文明成就也逐渐融人中国固有的文化,如佛教开始传人中国。

四、海上丝绸之路

①含义:

汉武帝以后,汉朝开辟了与南海诸国及印度半岛等地的水上交通线,从事经常性贸易活动,这就是“海上丝绸之路”。

②路线:

从广东沿海港口出发,向西沿海岸线、印度支那半岛南下,绕过今马来半岛,出马六甲海峡,到孟加拉湾沿岸诸国,最远抵达印度半岛南端和斯里兰卡。

③意义:

加强了中国同东南亚、南亚各国的联系,从水路沟通了东西外交圈之间的联系。

五、与西亚、欧洲的往来

①汉朝与安息的往来:

自汉朝向西输出的丝织品等,大部分要经过安息。

②甘英出使大秦(97年):

甘英到达波斯湾。

③大秦王遣使来汉(166年):

这是欧洲国家同我国直接友好往来的开始。

第七节 秦汉文化

一、先进的科学技术

1、天文历法:

①西汉的太初历,中国第一部较完整的历书,开始以正月为岁首。

②西汉关于太阳黑子的记录,是世界上有关太阳黑子的最早记录。

③东汉张衡对月食作了最早的科学解释。

2、地学:

东汉张衡发明制作地动仪,比欧洲早1700多年。

3、数学:

成书于东汉的《九章算术》介绍了许多算术命题及解法,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应用数学。

它的出现标志中国古代数学形成了完整的体系。

4、医学:

①《黄帝内经》是我国现存较早的医学文献,奠定了祖国医学的理论基础。

②东汉的《神农本草经》,中国第一部完整的药物学著作。

③张仲景著《伤寒杂病论》,奠定了中医治疗学的基础(“医圣”)。

④华佗擅长外科手术,发明麻醉药麻沸散,比欧洲早1600多年(“神医”)。

5、造纸术:

①发明:

西汉前期已有絮纸和麻纸。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发明纸的国家。

②改进:

东汉蔡伦改进造纸术(105年),史称“蔡侯纸”。

③传播:

4世纪起,造纸术向外传播,对人类文化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二、哲学与宗教

①董仲舒的新儒学(西汉)

代表作:

《天人三策》。

核心:

“天人感应”,“君权神授”(唯心主义思想)。

影响:

适应了汉武帝时期“大一统”的政治需要,被采纳。

从此,儒家思想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

②杰出思想家王充(东汉)代表作:

《论衡》。

核心:

无神论(唯物主义思想)。

③佛教经中亚传人中国(西汉末年)。

④道教产生(东汉)。

三、史学

①西汉史学家司马迁著中国古代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

②东汉史学家班固著中国古代第一部断代史《汉书》。

四、文学艺术

①汉赋(代表作有西汉司马相如的《子虚赋》、《上林赋》和东汉班固的《两都赋》等)。

②乐府诗(代表作有《战城南》、《十五从军征》、《东门行》、《陌上桑》等)。

③雕塑(代表作是秦始皇陵兵马俑)。

④绘画(代表作是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彩色帛画)。

五、秦汉文化的特点

①统一与多样化有机结合②中外文化交流空前频繁③水平居于世界先进行列④气势恢宏

第三章

第二节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融合

二、北魏孝文帝改革

1、背景:

①吏治混乱,财政困难,北部受游牧民族的武力威胁。

②北方民族大融合趋势。

2、内容:

①整顿吏治,制定俸禄制度。

②颁布均田令。

③迁都洛阳(494年)。

④学习汉族文化(学说汉话,改用汉字单姓,穿汉服),提倡与汉族通婚。

3、评价:

①顺应历史发展潮流,促进了鲜卑族的封建化,为各民族的融合创造了条件。

②孝文帝是我国历史上有作为的政治家、改革家。

第四章

第一节 短暂的隋朝

一、建立:

581年杨坚夺取北周政权,建立隋朝。

条件:

北方民族大融合的出现;北方农业的恢复和发展;隋文帝加强军队建设等,南北统一条件成熟。

二、统一:

589年隋灭陈,统一中国。

三、建设:

①兴建两都。

即:

大兴城、东京洛阳城,是当时世界上闻名的大都市。

②广建仓库。

隋在两都和地方设仓库,有洛口仓、含嘉仓等,积蓄之多,前所未有。

③开通运河。

605年隋炀帝下令开凿,是世界上最早最长的运河。

对南北经济文化交流起很大作用。

④修筑驰道。

隋炀帝为巡游而建。

客观上改善了北方交通状况。

四、灭亡:

隋炀帝暴政,引发农民战争,618年隋朝灭亡。

第二节 唐朝的开国和盛世

一、开国:

618年李渊称帝,建立唐朝。

几年后,基本统一全国。

二、盛世:

①原因:

唐太宗吸取隋亡教训,反复强调“存百姓”的思想;调整统治政策,励精图治,出现“贞观之治”的局面。

②唐太宗的主要政绩

A.政治方面知人善任,虚怀纳谏。

用人不避仇怨,不拘门第、民族,兼收并用,“量才受职”;善于纳谏。

革新政治。

在隋制基础上,进一步革新完善制度。

B.经济方面轻徭薄赋,劝课农桑。

减免租税,兴修水利,促进生产发展。

戒奢从简。

力倡节约,禁止地方官进贡奇珍异宝。

C.文化方面①兴科举,以儒为师。

②大办学校。

③武则天统治时期重视发展农业,破格用人,注重发展科举制度,创立“自荐”求官制度。

④唐玄宗前期主要政绩

A.政治方面:

选贤任能,改革吏治。

选德才兼备、年富力强的人任宰相;精简官吏,定期考核等。

B.经济方面:

大力发展生产。

C.军事方面:

实行募兵制。

D.思想文化:

方面限制佛教。

裁汰僧尼,禁建新佛寺。

大兴文治。

发展科举,设集贤院。

励精图治,出现了“开元盛世”的局面。

第四节 隋唐制度的革新

一、政治

①三省六部制度由确立到完备。

隋文帝时,在中央确立了三省六部制度;唐朝时,进一步完备,是中国官制史上的重大变革。

此后,历朝基本沿袭这一制度。

②科举制度由创立到完善。

隋炀帝时,始建进士科,科举制形成。

经唐初几代皇帝的不断改进一步完善。

科举制的创立是封建选官制度的一大进步。

这一制度为历朝沿用,影响深远。

二、军事 从府兵制到募兵制

1、隋朝沿用前代的府兵制,并加以改革。

隋文帝时,使府兵制与均田制相结合,有利于农业生产的发展,有益于国家的统一、富强和民族融合。

2、唐太宗时进一步调整和健全了府兵制。

唐玄宗为增强军事力量,实行募兵制。

后导致军阀形成和地方军阀割据势力形成。

三、经济

①沿用北魏以来的均田制。

在赋役制度上又沿用了北魏以来的租调制。

隋后期,以庸代役制开始部分推行。

②唐朝在隋的基础上,以轻徭薄赋的思想改革赋税制度,实行租庸调制。

唐后期,为解决财政困难,780年实行两税法,这是我国封建赋税制度的一次重大改革和进步。

第五节 隋唐社会经济

一、原因①国家统一、强盛、交通发达,陆路和海上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