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自考00467《课程与教学论》历年真题及答案.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2618528 上传时间:2023-06-06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0.4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全国自考00467《课程与教学论》历年真题及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全国自考00467《课程与教学论》历年真题及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全国自考00467《课程与教学论》历年真题及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全国自考00467《课程与教学论》历年真题及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全国自考00467《课程与教学论》历年真题及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全国自考00467《课程与教学论》历年真题及答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9页
全国自考00467《课程与教学论》历年真题及答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9页
全国自考00467《课程与教学论》历年真题及答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9页
全国自考00467《课程与教学论》历年真题及答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9页
亲,该文档总共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全国自考00467《课程与教学论》历年真题及答案.docx

《全国自考00467《课程与教学论》历年真题及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全国自考00467《课程与教学论》历年真题及答案.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全国自考00467《课程与教学论》历年真题及答案.docx

全国自考00467《课程与教学论》历年真题及答案

全国2011年4月自学考试课程与教学论试题

课程代码:

00467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

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提出“教育主要是为了成人生活,而非为了儿童生活。

教育的基本责任是在准备50年的成人生活,而不是为了20年的童年及青年生活。

”的教育家是(A)1-5

A.博比特B.泰勒

C.查特斯D.哈普罗

2.被誉为“现代课程理论圣经”的课程着作是(C)1-10

A.《儿童与课程》B.《怎样编制课程》

C.《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D.《课程》

3.实践性课程开发理论的代表人物是(C)1-16

A.布鲁纳B.麦克尼尔

C.施瓦布D.派纳

4.标志着理论化、系统化的教学论确立的教育着作是(B)1-26

A.《教学的艺术》B.《大教学论》

C.《实验教学论》D.《教育学讲授纲要》

5.第一次提出“教育教学的心理学化”思想的教育家是(D)1-35

A.福禄贝尔B.奥苏贝尔

C.斯金纳D.裴斯泰洛齐

6.“发展性教学论”、“发现教学论”、“范例教学论”这三大新教学论流派的共同理论基础是(A)1-50

A.认知理论B.建构主义理论

C.情感理论D.行为主义理论

7.学习根据类别对各种事物作出反应,学习对事物分门别类的一种能力,这种学习属于

(D)2-113

A.辨别学习B.问题解决学习

C.规则学习D.概念学习

8.学生已经掌握了“三角形”的概念和面积计算公式,然后学习“等腰三角形”的概念与面积计算,这种学习类型是(B)2-104

A.上位学习B.下位学习

C.概念学习D.并列结合学习

9.课程与教学目标的“普遍性目标”取向的特点是(A)3-147

A.普遍性、规范性、模糊性B.学术性、专门性、规范性

C.学术性、普遍性、基本性D.基本性、专门性、理解性

10.布鲁姆等人的教育目标分类学的取向属于(C)3-154

A.表现性目标取向B.普遍性目标取向

C.行为目标取向D.生成性目标取向

11.在学校课程与社会生活的关系问题上,认为“教育与社会是互动的、有机统一的,学校课程不仅适应着社会生活,而且还不断改造着社会生活”,这种观点是(B)4-186

A.被动适应论B.主动适应论

C.调和论D.超越论

12.苏格拉底的“精神助产术”在教学方法类型上属于(D)4-199

A.提示型B.复合型

C.自主型D.共同解决问题型

13.赫尔巴特提出的关于教学的四个“形式阶段”包括明了、联合、系统和(D)1-39

A.复习B.训练

C.探究D.方法

14.罗杰斯“非指导性教学”相应的学习观是(C)2-140

A.有意义发现学习B.有意义接受学习

C.有意义经验学习D.有意义机械学习

15.课程与教学目标的“生成性目标”取向追求的是(B)3-166

A.普遍主义B.实践理性

C.唯科学主义D.解放理性

16.课程的水平组织的基本标准是(B)5-213

A.顺序性B.整合性

C.连续性D.逻辑性

17.经验自然主义的经验课程的终极目的是(B)5-223

A.使人成为“自然人”

B.个人经验与社会整体的持续生长

C.使人之个性完全获得自由与独立,使人获得解放,使社会日臻公正

D.使人获得全面发展

18.克伯屈“设计教学法”中,“设计”的核心是(C)5-224

A.个体已有的经验B.做中学

C.自愿的活动D.交互作用

19.20世纪倡导社会本位综合课程的典型课程哲学是(D)5-233

A.实用主义B.自然主义

C.人本主义D.改造主义

20.提出“附带学习”概念的学者是(A)5-248

A.杜威B.克伯屈

C.杰克逊D.阿普尔

21.“隐性课程是学校暗默地、高效地灌输给学生的‘被合法化了的’文化、价值和规范,它是发挥着‘霸权’功能的日常意义体系”。

这一观点属于(D)5-251

A.经验自然主义的隐性课程观B.结构功能主义的隐性课程观

C.再生产性的隐性课程观D.抵制性的隐性课程观

22.人们为了弥补班级授课组织不能充分适应学生个别差异的缺陷,对班级授课组织提出了一系列补充措施。

其中,比较有效的是(D)5-264

A.留级制度

B.降低学力水准

C.能力分组

D.“班级授课组织内适应学生个别差异”的教学组织

23.从课程计划到课程实施之间有一个过渡环节,这个环节通常称为(D)6-271

A.课程评价B.课程标准

C.教学活动D.课程采用

24.在下列几种评价类型中,最关注结果的是(C)7-311

A.形成性评价B.质的评价

C.效果评价D.内在评价

25.在古巴和林肯对课程与教学评价的历史分期中,第三代评价认为,评价在本质上是

(B)7-316

A.测验或测量B.判断

C.心理建构D.描述

26.我们通常所称的“传统评价模式”是指(B)7-326

A.差别模式B.目标达成模式

C.回应模式D.外貌模式

27.在课程研究领域,“课程开发范式”把课程视为(B)8-332

A.师生经验B.符号表征

C.学校材料D.学校文化

28.中国当前深化课程改革过程中所产生的种种教育热点问题(如“重点中学”存废之争、择校问题、民办教育与私立学校问题等)大都反映了(A)8-337

A.人们对教育公平的渴望B.人们对提高教育地位的渴望

C.人们对提高教育质量的渴望D.人们对受教育权利的追求

29.构成建构主义学习环境的四个要素是(C)8-352

A.学习材料、教师与学生、合作、意义B.文本材料、情境、交往、意义

C.情境、协作、会话、意义建构D.教学主体、情境、合作、意义建构

30.建构主义随机访问教学的基本特征是(D)8-357

A.学习者中心、情境中心、问题中心

B.学习者为中心、元认知为中心、意义建构为中心

C.重视社会交互作用和文化在知识理解和意义建构中的作用,认为儿童认知能力的发展不仅是一个个体的过程,还是一个社会和文化的过程

D.在不同情境、从不同角度建构知识的意义和理解,由此获得可广泛而灵活迁移的、高级的、非结构性的知识

二、简答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6分,共30分)

31.简述程序教学的基本原则。

2-135

答:

程序教学的设计,要遵循这样几条愿则:

(1)积极反应原则

(2)小步子原则

(3)即时强化原则

(4)自定步调原则

(5)低错误率原则

32.简述课程选择的含义及其基本取向。

4-178

答:

课程选择是根据特定的教育价值观及相应的课程目标从学科知识、当代社会生活经验或学习嚣的经验中选择课程要素的过程。

这些课程要素包括概念、原理、技能、方法、价值观,等等。

课程内容的基本取向即是“学科知识”、“当代社会生活经验”、“学习者的经验”。

33.在今天的学校教育实践中综合课程的理想范例并不多,为什么?

5-239

答:

(1)知识的琐碎化问题

(2)课程开友与实施的技能问题

(3)教师的知识问题

(4)学校结构问题

(5)评估问题

34.简述课程与教学过程取向评价的本质、价值与局限。

7-322

答:

(1)过程取向的评价试图使课程与教学评价走出预定目标的藩篱,强调把教师与学生在课程开发、实施以及教学运行过程中的全部情况都纳入评价的范围,强调评价者与具体评价情境的交互作用,主张凡是具有教育价值的结果,不论是否与预定目标相符合,都应当受到评价的支持与肯定。

这种评价取向以美国的斯克里文和英国的斯腾豪斯等为代表。

(2)在方法论上,这种评价取向既倡导“量的研究”方法,也给“质的研究”方法一定的位置。

这种评价取向对应于古巴、林肯所称谓的“第二代评价”。

(3)过程取向的评价在本质上是受“实践理性”所支配的,它强调评价着与被评价者的交互作用、强调评价者对评价情境的理解、强调过程本身的价值。

(4)这种评价取向的价值在于开始承认评价是一种价值判断的过程,把人在课程开发、实施及教学运行过程中具体表现作为评价的主要内容,对人的主体性、创造性给予一定的尊重。

该取向的不足之处在于它并没有完全走出目标取向评价的藩篱,对人的主体性的肯定不够彻底。

35.“计算机为媒体的交往”对教学领域会产生哪些影响?

8-349

答:

“计算机为媒体的交往”运用教学领域将会引起一系列深刻变革:

(1)教学成为“网络化交往”;

(2)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方法发生了重大变化;

(3)课程囊括了学校资源和社会资源;

(4)“计算机为媒体的交往”为远距离教育提供了新的方向。

三、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2分,共24分)

36.“教学是科学,还是艺术?

”谈谈你的看法。

1-59

答:

教学既是科学,又是艺术。

(1)教学建立在、并应当建立在一定的科学基础之上。

教学的主体是人,教学的根本任务是促进入的身心的充分发展。

要完成这个任务,教学必须建立在对人的身心发展规律的充分认识的基础上,必须遵循人的身心发展规律。

以研究人的身心发展规律为课题的生理学、心理学等学科,构成了教学的科学基础。

(2)教学又是一种艺术化的存在。

教学是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自由的交往过程。

教学中充满了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认知的、情感的和价值观念的冲突,教学是一种富有创造性的活动。

所以,仅靠科学是不能充分把握教学的本质的,教学不仅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上,还建立在哲学和艺术的基础上。

教学不仅是一个合规律性的过程,还是一个合目的性的过程。

在教学情境中,当教师与学生的主体性、创造性充分发挥出来的时候,教学在某种意义上就成为一个艺术鉴赏和艺术创造的过程。

37.从课程实施三种取向之关系分析我国当前的课程改革。

6-284

答:

(1)把课程实施研究纳人课程变革之中,使之成为课程变革这个系统的有机构成。

我们的课程教材改革进行了许多年,但人们往往满足于开发出“新课程”、采用“新课程”。

“新课程”在实践中实施到怎样的程度?

“旧课程”是否依然在悄悄进行?

是否表面上实施的是“新课程”,但支配“旧课程”的观念依然在沿袭?

“新课程”在实施中发生哪些变化?

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教师和学生对“新课程”理解到怎样的程度?

阻碍“新课程”有效实施的因素是什么?

等等。

对这些问题人们关注得不够,因而无法对“新课程”本身作出公正的评价,也无法调整课程改革的政策。

深化当前的课程教材改革必须加强对课程实施的研究。

(2)课程变革应将具体教育情境和社区情境的因素纳入自身之中,相应地,课程变革政策应具有变通性。

“计划的课程”付诸实施的过程即是因应具体教育情境和社区情境的特殊需要做出调整与改变的过程,对“计划的课程”绝对忠实地实施是不可能的,也是不必要的。

各种情境因素构成的谱系是课程的有机构成部分,这是课程变革必须充分重视并给予政策上的保证的。

(3)课程变革必须最大限度地弘扬教师和学生的主体参与精神,这是课程变革成贱的关键。

教师和学生是自己课程的开发者。

当专家开发的课程能够开掘出教师和学生创生课程的源泉、使教师和学生自主走上个性发展之路的时候,课程改革才能进入新的境界。

四、材料分析题(本大题16分)4-194,4-208

38.“新课程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目的是帮助学生树立主体意识,进行个性化的独立思考和学习探究,并能形成个性化的理解和结论。

然而,在实践过程中却存在误区。

在一些教师的观念中,新课程的教学实践就应该组织学生分组讨论,不讨论就不足以体现出新课改的理念。

笔者曾观摩了一些全国性的语文教学大比武活动,参赛选手共上了14节课,其中有11节课都采用了分组讨论的形式。

在一定意义上,不适宜的分组讨论已经成为新课程下课堂教学的‘流弊’。

新课程的课堂中,满堂问也是一种普遍现象,以为多问就体现出了新的理念。

学生被教师纷繁芜杂的‘问’搞得迷迷瞪瞪、晕头转向。

笔者曾统计过,某个老师上公开课从开始一直‘问’到底,总共设计了60多个‘问’,课堂被‘问’得乱七八糟。

请根据上述材料,分析其中存在的问题,并谈谈如何把握教学方法的实质,以及如何进行教学方法的选择。

答:

教学方法的实质:

(1)教学方法体现了特定的教育价值观,指向于实现特定的课程与教学目标。

有什么样的教育价值观,就会有什么样的课程与教学目标,也会有什么样的教学方法。

(2)教学方法受特定的课程内容的制约。

教师要探讨并把握各门学科的方法论特性。

唯有如此,一般教学方法才能作为一般基础发挥作用。

(3)教学方法还受教学组织的影响。

什么样的教学组织形式会直接影响教学方法的选择。

教学方法的选择:

(1)教学方法的选择要适合特定课程与教学目标。

目标与方法是统一的,目标是方法的灵魂。

(2)教学方法的选择要适合特定课程内容。

教学方法与课程内容是内在统一的。

(3)所选择的教学方法要形成一个拥有内在统一性的体系或结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