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中国近代史.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2619105 上传时间:2023-06-06 格式:DOCX 页数:34 大小:43.2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历史中国近代史.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4页
高考历史中国近代史.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4页
高考历史中国近代史.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4页
高考历史中国近代史.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4页
高考历史中国近代史.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4页
高考历史中国近代史.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4页
高考历史中国近代史.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4页
高考历史中国近代史.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4页
高考历史中国近代史.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4页
高考历史中国近代史.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4页
高考历史中国近代史.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4页
高考历史中国近代史.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4页
高考历史中国近代史.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4页
高考历史中国近代史.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4页
高考历史中国近代史.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4页
高考历史中国近代史.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4页
高考历史中国近代史.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4页
高考历史中国近代史.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4页
高考历史中国近代史.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4页
高考历史中国近代史.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4页
亲,该文档总共3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历史中国近代史.docx

《高考历史中国近代史.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历史中国近代史.docx(3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考历史中国近代史.docx

高考历史中国近代史

中国近代现代史·专题复习

1、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逐渐形成的过程

(1)开始:

鸦片战争与《南京条约》等的签订

(2)加深:

第二次鸦片战争和条约的签订

(3)大大加深:

甲午中日战争与《马关条约》(4)完全沦为:

八国联军侵华和《辛丑条约》

(5)深化:

1901---1919

2、列强发动的侵略战争

鸦片战争(1840—1842年);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1860年);中法战争(1883—1885年);中日甲午战争(1894—1895年);八国联军侵华战争(1900—1901年);日本侵华战争(1931—1945年)

3、近代列强强迫中国政府签订的不平等条约

(1)清朝晚期:

《南京条约》及其附件、中美《望厦条约》、中法《黄埔条约》、

中俄美英法《天津条约》、中英法《北京条约》、中俄《瑷珲条约》、中俄《北京条约》、《中俄勘分西北界约记》、中俄《改订条约》(《伊犁条约》)及以后五个勘界议定书、

《中法新约》、中日《马关条约》、《辛丑条约》

(2)北洋政府时期:

《二十一条》(1915年)、《中俄声明》(1912年)

(3)南京国民政府时期:

《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1946年)

4、列强对中国领土的割占

(1)英国:

1842年《南京条约》割占香港岛;1860年《北京条约》割占九龙司;1898年《展拓香港界址专条》强租新界

(2)日本:

割占台湾、澎湖列岛(1895年《马关条约》)

(3)俄国:

19世纪50—80年代,割占我国东北和西北大约150万平方公里的领土。

5、近代中国开放的通商口岸(结合地图)

(1)《南京条约》:

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

(2)《天津条约》:

牛庄(开埠时改在营口)、烟台、南京、镇江、九江、汉口、汕头、淡水、台湾

(3)《北京条约》:

天津

(4)《中法新约》:

在中越边界开辟商埠

(5)《马关条约》:

沙市、重庆、苏州、杭州

6、列强对华经济侵略的表现

(1)攫取海关管理权

(2)对华倾销商品和掠夺原料:

19世纪中期,列强以走私鸦片、倾销商品、掠夺原料等方式,对中国进行经济侵略。

1865年在对外正当贸易中,中国第一次出现逆差,中国逐渐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3)贩卖华工:

《北京条约》允许华工出国。

(4)早期资本输出:

办洋行;开银行;经营轮船公司;设工厂。

(5)大规模的资本输出:

甲午战争前后从商品输出到资本输出为主。

贷款、路、矿、设厂。

7、列强对近代中国革命的镇压(表现)

(1)绞杀太平天国运动;

(2)绞杀义和团运动;(3)破坏辛亥革命;

(4)破坏和镇压国民革命运动;(5)扶蒋反共;(6)干涉新中国内政

8、西方列强侵华过程和阶段特征

(1)第一阶段:

鸦片战争到中日甲午战争前(1840—1894年)。

阶段特征:

以商品输出为主要方式,以相互勾结、发动战争打开中国国门为主要手段。

侵华的主要国家是英法美俄。

(2)第二阶段:

甲午战争到一战结束(1894—1918年)。

阶段特征:

方式:

政治上,由掀起瓜分狂潮到逐渐实行“以华治华”政策;经济上,由商品输出为主想资本输出为主过渡;文化侵略也日益加强。

侵华的主要国家英、法、美、俄、德、日、意、奥匈帝国等国,它们既勾结又争夺。

侵华的主要格局先是共同,美国占优势,后在一战期间日本独霸。

(3)第三阶段:

一战后到二战结束(1918—1945年)。

阶段特征:

侵华的主要方式是从“以华治华”到独占中国。

侵华的主要国家是美日两国,它们在中国展开了激烈的争夺。

侵华的主要格局是由列强共同支配,后到日本独霸。

(4)第四阶段:

二战后到朝鲜战争(1945—1953年)。

阶段特征:

侵华的主要国家是美国。

侵华的方式主要是:

政治上“以华治华”,奉行扶蒋反共的政策;经济上倾销商品和输出资本;军事上加紧控制中国;文化上输出美国价值观,扶持亲美势力。

9、列强侵华势力的消长与各自特点

(1)列强侵华势力的消长:

①19世纪中晚期,英法俄三国,特别是英国侵华势力最大,是侵华的急先锋;②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德日三国特别是美国侵华势力急剧增大,并提出独立的侵华政策“门户开放”政策,不再追随西方列强;③一战后至40年代,美日两国成为争夺中国的两个主要资本主义国家;④二战后至50年代初,美国是侵华的主要国家。

(2各国侵华特点:

①英国:

把获取各种“通商”特权作为侵华的首要目标。

②美国:

19世纪中叶作为英国的伙伴,从1899年提出“门户开放”政策开始奉行独立的对华政策。

但抗战后美国独霸中国。

③法国:

披着天主教外衣进行侵略活动成为法国侵华的重要特征。

④沙俄:

穷凶极恶的领土扩装是其侵华的主要特征。

⑤德国:

19世纪末强租胶州湾;任八国联军总司令。

一战失败使其退出中国。

⑥日本:

70年代开始,一战期间,独霸。

30年代,最主要敌人。

1945年抗战胜利,被赶出中国。

10、列强在侵华问题上地相互关系及其原因和影响

(1)甲午战争前以勾结为主,争夺为辅。

原因有:

一是打开中国大门,占领中国市场是这一时期列强地共同目的;二是中国疆域广大,人口众多,任何一个列强斗不能独吞中国。

影响:

加快了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进程。

(2)甲午战争后逐步以争夺为主。

原因:

资本主义已经进入垄断阶段,帝国主义国家争夺霸权和殖民地的斗争更加激烈;侵华国家实力有别,一定程度上加剧了竞争。

如:

三国干涉还辽、日俄战争、府院之争和日本出兵山东、华盛顿会议后英美压制日本、抗战中美日矛盾激化与美国援华。

影响:

外国始终不能把中国变为殖民地;列强间的矛盾有利于中国收回一些权利,;列强各自扶植代理人,造成中国军阀割据的局面。

11、列强侵华方式的变化

(1)17—18世纪殖民主义者的政策一种是偏重于把殖民地作为自己的原料产地和商品市场(资产主义经济发展中的英荷),一种是以抢劫掠夺殖民地财富为主(封建国家的西葡)。

(2)到19世纪,第一次工业革命后,商品输出成为主要手段。

(3)到19世纪末,第二次工业革命后,资本输出成为其经济侵略的主要手段。

此外,列强联合企图从政治上瓜分中国。

但遭遇强烈反抗,使其对华政策转变为“以华治华”。

(4)20世纪30年代日本发动侵华战争,企图独占中国。

二战后,美国采取扶蒋反共的政策

12、列强对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侵略及其影响

政治:

①破坏领土、国防、司法、外贸主权、控制海关;干涉中国内政,以华治华。

经济:

以甲午战争为界:

前以商品输出为主;后以资本输出为主。

近代后期,可分为三个阶段:

国民政府统治前期,帝国主义向中国倾销商品;日本侵华期间,在沦陷区疯狂掠夺;解放战争期间,美国商品在中国市场形成独占局面。

政治、文化侵略是为经济侵略服务的。

文化:

主要通过教会等途径宗教渗透,还包括强制性地进行文化移植、推行奴化教育。

文化侵略具有隐蔽性强、影响深远的特点,其主要目的是丑化淡化中国人民的反帝爱国思想,配合政治、经济和军事侵略,以巩固和扩大在华既得利益。

13、文化的入侵及其影响

(1)西方资本主义文化入侵的明显目的:

一是要培养殖民地人才;二是混淆与动摇民众的爱国思想与民族精神,从而为其政治经济侵略服务。

(2)文化的入侵也为西学传入中国提供了客观条件,客观上促使中国文化结构趋于近代化。

(3)促使中国社会不同阶级、阶层的思想观念发生变化,并引起内部的观念对立和斗争。

14、近代中国反动政府的统治史

(1)清王朝后期的统治(1840—1912年)

1840—1901:

 ① 与西方列强其签订了一系列的不平等条约。

②自救:

一是洋务运动,二是改革机构,三是维新变法。

客观上有利于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抵制了列强的经济侵略。

 1901—1912:

实行“新政”和“预备立宪”,1912年结束。

(2)北洋军阀的统治(1912—1928年)

鼎盛阶段(1912—1916年):

袁世凯以列强为靠山,独裁和复辟,但在护国运动打击下彻底破产。

分裂割据阶段(1916—1926年):

军阀割据、政局动荡。

冯玉祥北京政变及推动国民革命运动的发展。

衰亡阶段(1926—1928年):

大革命基本推翻北洋军阀的统治。

蒋介石、汪精卫叛变后,继续北伐,推翻奉系控制的北京政府。

1928年张学良“东北易帜”标志着北洋政府统治的正式结束。

(3)南京国民政府的统治(1927—1949年)

A.国共十年对峙时期(1927—1937年)

B.抗日战争时期(1937—1945年)

C.解放战争时期(1945—1949年))

15、清朝爱国官兵的反侵略斗争

(1)禁烟运动:

林则徐在虎门销烟

(2)鸦片战争:

林则徐和邓廷祯抗英,以及陈连升等一批爱国官兵战死

(3)第二次鸦片战争:

大沽之战

(4)中日甲午战争:

平壤战役中左宝贵;黄海海战中邓世昌/林永升;辽东战役中聂士成率军抵抗;威海卫战役中舰队爱国官兵的抵抗,丁汝昌。

(7)台湾人民反割台斗争:

义军与黑旗军联合作战

(8)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聂士成守天津阵亡

16、地主阶级的探索抗争

(1)地主阶级抵抗派:

师夷长技以制夷。

代表:

林则徐:

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魏源:

《海国图志》

(2)地主阶级洋务派:

师夷长技以自强、求富;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代表:

奕(中央),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地方)

内容:

军工;民工;海防,海军;新学堂,留学生

近代工业:

官办军用:

安庆内军械所(最早)—曾国藩、江南制造总局(最大)—李鸿章、福州船政局(最齐全)—左宗棠;天津机器制造局—崇厚(满族)

官办民用:

湖北织布局、汉阳铁厂(张之洞)、上海轮船招商局、天津开平煤矿(李鸿章)

民办:

略——属于民族资产阶级企业

评价:

积极:

经济,军事,思想;客观上有利于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壮大。

局限:

落后的制度与社会经济近代化互相矛盾;地主自救运动;不能富强。

17、农民阶级的探索抗争

(1)太平天国

原因:

阶级矛盾;民族矛盾;两广地区自然灾害不断;西方宗教的影响;创立拜上帝教

前期斗争:

兴起发展(金田起义——永安建制——定都天京)

军事全盛(北伐、西征、东征)。

转折——天京变乱:

原因(领导集团内部争权夺利)封建化思想的腐蚀

影响(战略进攻转为战略防御)。

后期斗争:

三河镇大捷。

失败——天京陷落(1864年)。

纲领:

《天朝田亩制度》内容:

土地和产品分配原则和方法。

评价:

革命性、落后性、空想性

《资政新篇》内容:

政治、经济、文教、外交。

评价:

进步、空想

意义:

反封建、反侵略、最高峰;第一个、配合了亚洲各国民族解放运动。

(1)义和团运动:

1898年赵三多在山东冠县揭开序幕;口号:

“扶清灭洋”。

在中外反动势力联合镇压下失败。

意义:

是一场农民反帝爱国运动,粉碎了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迷梦。

盲目排外,农民阶级思想局限。

18、资产阶级领导的改良、革命和思想启蒙运动

(1)维新派:

戊戌变法

准备:

学堂、著书、学会、报刊、上书、论战

过程:

《应诏统筹全局折》——提出施政纲领。

组织保国会——具有资产阶级政党性质

颁布《定国是诏》——开始变法

内容:

从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等四方面

失败:

戊戌政变(1898年9月21日)。

“戊戌六君子”

进步意义:

资产阶级改良运动;爱国救亡的政治运动;是近代第一次思想解放潮流

教训:

资产阶级改良主义道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是行不通的。

(2)资产阶级革命派:

辛亥革命

准备:

中国同盟会成立:

纲领:

阐发为三民主义;

各地武装起义:

萍浏醴起义和黄花岗起义等

高潮:

武昌起义、清朝覆亡、中华民国成立、《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功绩:

反封;反帝;推动资;世界意义

(3)资产阶级激进派

兴起标志:

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新青年》

代表:

陈独秀、李大钊、鲁迅、胡适等

前期指导思想;民主、科学

活动基地:

北京大学成为重要基地

内容:

前期:

三个提倡、三个反对

后期:

十月革命后增加了社会主义内容和马列主义思想传播

19、近代前期不同阶级和阶层提出的救国方案和主张

(1)地主阶级:

①改革派:

林则徐、魏源等人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

②洋务派:

提出“师夷长技以自强”,发动洋务运动

(2)农民阶级:

①太平天国运动中先后提出《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政新篇》;

②义和团运动提出“扶清灭洋”的口号

(3)民族资产阶级:

①早期维新派:

经济发展工商业、商战;文化兴办学校,学习西方自然科学知识;政治上主张立宪。

②维新派与戊戌变法。

③革命派辛亥革命及维护民主共和的斗争。

④激进民主主义者与新文化运动(前期)。

(4)无产阶级(中国共产党):

马克思主义成为中共指导思想,取得了中国革命的胜利。

20、新式学堂的兴办和近代教育改革

(1)洋务运动期间和维新派创办的学堂;同文馆、福建船政学堂等

(2)高等学校的创办:

百日维新期间建立的京师大学堂(1898年)—北京大学的前身;

(3)百日维新时,一度废除八股,改试策论。

1905年光绪帝废除科举制;

(4)南京临时政府对教科书改革。

21、近代前期中国人民救国探索的特点;

(1)是在侵略与反侵略的特殊背景下展开的,学习西方和抵制侵略、启蒙和救亡是紧密联系的;

(2)向西方学习的演变过程为:

从科学技术,到政治制度,在到思想文化上学习西方;

(3)中国人对西方文化的认识走了一条由被动接受到主动选择的道路,其中最重大的选择是将马克思主义根植于中国,使中国有了最先进的革命指导思想‘

(4)每一个新的探索都吸收了前面探索的得失而有所发展;每一个新的探索又为后面的探索提供了借鉴经验,都有继承和发展的联系。

22、近代中国思想界向西方学习的三步曲

(1)19世纪40—60年代:

“师夷长技”的“技”上,即学习西方制造坚船利炮的工艺技术。

(2)19世纪60年代--80年代:

探索西学的热点转移到“格致之学”上,即学习西方的自然科学。

(3)从19世纪90年代以后:

深入到政治制度和思想文化层次。

23、党的重要会议

建国前:

(1)中共“一大”:

1921年7月、上海。

决定建立、党纲(党名、奋斗目标)、中心任务、中央局。

宣告了中国共产党的建立。

(最高纲领)

(2)中共“二大”:

1922年7月、上海。

第一次提出了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

加入共产国际。

(3)中共“三大”:

1923年、广州。

决定合作、党内合作。

建立革命统一战线。

(4)“八七”会议:

1927、在汉口。

纠陈独秀右倾,制订总方针。

秋收起义,“枪杆子里出政权”。

(5)遵义会议:

1935年1月。

纠王明、博古“左”倾、组织领导上的变动。

意义:

成熟的标志、转折。

(6)瓦窑堡会议:

1935年12月召开,确定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

(7)洛川会议:

1937年秋召开,制定了全面抗战路线。

(8)中共“七大”:

1945年4月。

延安,《论联合政府的报告》、党的任务、大会确立了毛泽东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选举。

是党在民主革命时期最重要的一次代表大会,为抗战胜利和民主革命的胜利作了重要准备。

(9)七届二中全会:

1949年春。

河北平山县西柏坡,工作重心、方针、基本政策、总任务、作风。

解决了中国由新民主主义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转变的重大问题。

建国后召开的会议

(1)政协会议:

1949年,北平。

决定成立,《共同纲领》、选举、首都,国旗,国歌。

(2)中共“八大”:

1956年北京,正确分析了国内形势和主要矛盾的变化,提出了党的总任务和经济建设方针。

(3)七千人大会:

1962年初在北京召开,初步纠正了“左”错误。

(4)一届人大:

1954,国体、政体。

(5)十一届三中全会:

1978年12月在北京召开,实事求是、经济建设,改革开放、拨乱反正。

新时期党的基本路线开始形成。

(6)十二大:

1982,中国特色。

(7)十三大:

1987,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和基本路线,三步走。

(8)十四大:

1992,确定了邓小平理论的指导地位,提出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经济体制改革目标。

(9)十五大:

1997,邓小平理论写入党章。

标志党的工作重心三次转移的会议:

“八七”会议;七届二中全会;十一届三中全会

具有重要转折意义的会议:

八七会议;遵义会议;十一届三中全会

24、中共进行的武装斗争

 北伐战争:

1926年5月至1927年7月,是中共与国民党合作的结果。

基本推翻了北洋军阀的统治。

土地革命战争(十年对峙时期):

1927至1937年,工农武装割据,农村包围城市。

抗日战争:

1937年至1945年8月,中共起中流砥柱作用。

近代以来第一次反对帝斗争的完全胜利。

(平型关大捷,百团大战)

解放战争:

1946年6月至1949年9月,推翻了国民党反动统治,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

(三大战役:

辽沈、淮海、平津,渡江战役)

抗美援朝:

1950年—1953年。

提高中国威望,为中国的经济建设、改革赢得了相对稳定的和平环境。

25、军队建设:

⑴北伐战争中的叶挺独立团;

⑵南昌起义创建军队的开始;

⑶“八七”会议提出“枪杆子里出政权”;

⑷三湾改编确立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

⑸“工农武装割据”理论;

⑹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井冈山会师后朱德与毛泽东)与红军的发展;

⑺抗日联军(1936年);八路军与新四军;

⑻中国人民解放军(解放战争中改称至今);

⑼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期间);

⑽建国后解放军的建设

26、军事路线和方针:

 ①“八七’’会议确定了推翻国民党反动统治的总方针。

②在红军前三次反“围剿”中,毛泽东制定了避敌主力,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的方针。

③1937年的洛川会议,制定了人民战争路线。

此后,广泛开展独立自主的游击战争

④1938年,毛泽东发表了《论持久战》,提出了实行人民战争的路线和持久抗战的方针。

⑤抗战期间,在国民党顽固派发动军事进攻时,中共提出了“坚持抗战、反对投降,坚持团结、反对分裂,坚持进步、反对倒退”的口号,并采取坚决回击的方针。

⑥在反“扫荡”斗争中,根据地军民执行“基本的游击战,不放松有利条件的运动战”的方针。

⑦解放战争初期,提出“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的思想,采取以歼灭敌人有生力量为主要目标,以运动战为主要作战方法。

⑧在1947年,人民解放军开始战略反攻,以主力打到外线去,将战争引向国民党区域。

27、战役战斗

 ⑴五次反“围剿”:

1930年至1934年,前四次反“围剿”取得胜利,第五次反“围剿”失利。

⑵红军长征:

1934年10月至1936年10月,粉碎了国民党反动派扼杀革命的企图。

⑶平型关大捷:

1937年9月,抗战以来的首次大捷。

⑷百团大战:

1940年下半年,带有全国性的伟大战略意义,大大提高了共产党和八路军的威望。

⑸青化砭、蟠龙、沙家店战役:

1947年春,粉碎了对陕北解放区的重点进攻。

⑹孟良崮战役:

粉碎了对山东解放区的重点进攻。

⑺人民解放军突进中原:

1947年6月底,揭开了战略进攻的序幕。

⑻辽沈战役:

1948年9月至11月,歼敌47万多人,解放了东北全境。

⑼淮海战役:

1948年11月至1949年1月,歼55万多人,歼敌数量最多,解放了长江以北中下游地区。

⑽平津战役:

1948年11月至1949年1月,歼敌52万多人,解放了华北全境。

⑾渡江战役:

1949年4月,为解放长江以南地区创造了条件。

28、根据地的开辟:

①国共十年对峙期间,建立了井冈山、中央、闽浙赣等农村革命根据地;(土地革命)

②抗战期间,建立了晋察冀、陕甘宁等敌后抗日根据;(土地改革)

③解放战争期间,在原有抗日根据地基础上大量开辟新的解放区。

《中国土地法大纲》

29、政权建设

①1931年冬在江西瑞金建立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

②抗日战争期间根据“三三制”原则在敌后抗日根据地建立抗日民主政权;

③解放战争期间在解放区建立各级人民政权;

④1949年人民政协召开,讨论建国问题,选举产生中央人民政府,中华人民共和国诞生;

⑤1954年一届人大召开,制订宪法;

⑥文革中的全面夺权,各级政权遭到冲击,政权建设遭到破坏;

⑦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国家政权建设恢复了正常,进行政治体制改革,精简国家机构

补充:

1927年,广州起义建立的广州苏维埃政府是中国第一个城市红色政权,被后世称为“中国的巴黎公社”。

30、统一战线的建立和发展

(1)革命统一战线:

1924年1月的国民党一大举行,建立了工、农、城市小资和民资参加的革命统一战线。

革命统一战线推动了国民革命运动的发展。

由于国民党右派的破坏和陈独秀的“右倾机会主义”错误,统一战线被破坏。

(2)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1937年国共又实现了第二次合作,建立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保证了抗战的最终胜利。

抗战结束,内战爆发,国民党反动派关闭和谈大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破裂。

31、国共的重要谈判

(1)国民革命运动时期,李大钊和陈独秀与孙中山商谈国共合作问题。

李大钊参加国民党的改组工作,中共代表参加国民党一大。

(2)西安事变中,中共派周恩来等参加谈判,促使了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

(3)抗战开始后,中共派周恩来等与国民党谈判国共合作问题。

1937年9月国共合作宣言公布。

抗战期间,周恩来率代表团常驻重庆,与国民党多次谈判交涉,维持统一战线。

(4)抗战结束后,为争取和平民主,毛泽东率中共代表团参加重庆谈判,签订《双十协定》。

(5)解放战争后期,国共北平谈判,达成《国内和平协定最后修正案》,但国民党政府拒绝签字。

32、对中国革命正确道路的探索

大革命失败后,毛泽东在井冈山根据地的创建中,发表了《中国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

》《井冈山的斗争》《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等文章,全面阐述了“工农武装割据”理论。

中心内容把土地革命、武装斗争、根据地的建设三者结合。

33、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的基本线索和基本矛盾

(1)基本线索

①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

1949年10月—1956年底。

其中1949年10月—1952年底,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创建时期,是人民民主专政政权巩固和国民经济恢复和发展时期;1953年—1956年底,是社会主义改造和有计划经济建设时期,是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的时期。

②1956年—1966年,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探索时期。

③1966年—1976年,是文化大革命的十年动乱时期。

④(1976年—1978年,是两年徘徊时期)1978年底至今,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2)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过渡时期,社会矛盾从总体是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社会主义道路和资本主义道路之间的矛盾。

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后,国内主要矛盾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和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

阶级斗争还会在一定范围内存在;同时,还大量存在不属于阶级斗争范围的各种社会矛盾。

34、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道路的探索

(1)毛泽东为代表的第一代领导集体;《十大关系》、八大、《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整风运动

(2)邓小平为代表的第二代领导集体:

进行了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重新立了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历实行改革开放,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强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形成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体系——邓小平理论

(3)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领导人的探索:

坚持邓小平理论,进行了更大规模的改革开放,开始了些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全面转轨,综合国力大大提高。

提出了“三个代表”理论。

35、探索中的失误和挫折

(1)指导思想失误:

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一方面过分追求生产关系的先进性和生产力的高度发展;另一方面抛弃了“八大”关于社会主要矛盾的正确论断,阶级斗争扩大化。

(2)失误表现:

A.反右派斗争扩大化,从理论上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