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河北省保定市高考二模.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262434 上传时间:2023-04-30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90.5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生物河北省保定市高考二模.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生物河北省保定市高考二模.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生物河北省保定市高考二模.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生物河北省保定市高考二模.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生物河北省保定市高考二模.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生物河北省保定市高考二模.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8页
生物河北省保定市高考二模.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8页
生物河北省保定市高考二模.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8页
生物河北省保定市高考二模.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8页
生物河北省保定市高考二模.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8页
生物河北省保定市高考二模.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8页
生物河北省保定市高考二模.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8页
生物河北省保定市高考二模.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8页
生物河北省保定市高考二模.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8页
生物河北省保定市高考二模.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8页
生物河北省保定市高考二模.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8页
生物河北省保定市高考二模.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8页
生物河北省保定市高考二模.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8页
亲,该文档总共1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生物河北省保定市高考二模.docx

《生物河北省保定市高考二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生物河北省保定市高考二模.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生物河北省保定市高考二模.docx

生物河北省保定市高考二模

2015年河北省保定市高考生物二模试卷

一、选择题(共6小题,每小题6分,满分36分)

1.(6分)(2015•保定二模)下列关于细胞的结构与功能的相关叙述中,正确的是(  )

 A.蓝藻细胞中有的酶在核糖体上合成后,再由内质网和高尔基体加工

 B.溶酶体能吞噬并杀死侵入细胞的病毒或病菌,但不能分解衰老的细胞器

 C.分泌蛋白合成旺盛的细胞中,高尔基体膜成分的更新速度快

 D.植物细胞叶绿体产生的ATP主要用于主动运输等过程

考点:

细胞器之间的协调配合;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的形态和结构的异同;细胞器中其他器官的主要功能.

分析:

1、真核细胞中分泌蛋白的合成与分泌过程:

附着在内质网上的核糖体合成蛋白质→内质网进行粗加工→内质网“出芽”形成囊泡→高尔基体进行再加工形成成熟的蛋白质→高尔基体“出芽”形成囊泡→细胞膜,整个过程还需要线粒体提供能量.

2、溶酶体内含有许多种水解酶,能够分解很多种物质以及衰老、损伤的细胞器,被比喻为细胞内的“酶仓库”“消化系统”.

3、光反应阶段为暗反应阶段提供[H]和ATP,主动运输需要的ATP来源于细胞呼吸.

解答:

解:

A、蓝藻细胞是原核细胞,细胞内无内质网和高尔基体,A错误;

B、溶酶体内含有许多种水解酶,能够分解很多种物质以及衰老、损伤的细胞器,B错误;

C、在分泌蛋白合成的过程中内质网腔膨大、出芽形成具膜的小泡,包裹着蛋白质转移到高尔基体,把较成熟的蛋白质输送到高尔基体腔内,做进一步的加工,接着,高尔基体边缘突起形成小泡,把蛋白质包裹在小泡里,运输到细胞膜,因此高尔基体膜成分更新速度快,C正确;

D、叶绿体光反应阶段产生的ATP,只用于暗反应阶段三碳化合物的还原,D错误.

故选:

C.

点评:

本题考查原核细胞的结构、溶酶体的功能、分泌蛋白的合成、ATP的功能,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和理解能力,属于中档题.

 

2.(6分)(2015•保定二模)己知玉米A_C_R_的种子为有色籽粒,其他均为无色.一株有色籽粒的玉米M同三个植株杂交,结果如下:

①M×aaccRR→50%有色种子;②M×aaCCrr→25%有色种子;③M×AAccrr→50%有色种子,则这个有色植株M的基因型是(  )

 A.AACcRrB.AaCcRRC.AaCcRrD.AaCCRr

考点:

基因的自由组合规律的实质及应用.

分析:

已知有色种子的基因型是A_C_R_,其他均为无色,一株有色籽粒的玉米M的基因型为A_C_R_,则根据各杂交实验的结果可判断相应有色植株的基因型.

解答:

解:

①根据有色植株A_C_R_×aaccRR→50%有色种子(A_C_R_)分别考虑每一对基因,应该有一对后代出现显性基因的可能性为50%,其余两对100%出现显性基因,则有色植株的基因型可以是AaCCRR、AaCCrr、AaCCRr、AACcRR、AACcRr、AACcrr;

b、根据有色植株A_C_R_×aaCCrr→25%有色种子(A_C_R_),分别考虑每一对基因,应该有两对后代出现显性基因的可能性为50%,其余两对100%出现显性基因,则有色植株的基因型可以是AaCCRr、AaCCRr;

c、有色植株A_C_R_×AAccrr→50%有色种子(A_C_R_),分别考虑每一对基因,应该有一对后代出现显性基因的可能性为50%,其余两对100%出现显性基因,则有色植株的基因型可以是AaCCRr、AACCRr、AaCCcRR、AACcRR;

根据上面三个过程的结果可以推知该有色植株的基因型为AaCCRr.

故选:

D.

点评:

本题考查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及应用相关知识点,意在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与掌握程度,通过3对等位基因的自由组合培养学生判断基因型和表现型的能力.

 

3.(6分)(2015•保定二模)下列关于教材实验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紫色洋葱鳞片叶的外表皮既可以用于观察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又可以用于观察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和复原

 B.在观察洋葱根尖细胞的有丝分裂实验中,盐酸的作用是增大细胞膜对染色剂的通透性并使DNA与蛋白质分开

 C.像一个密闭玻璃容器中的绿色植物提供C18O2和H218O,检测所产生的氧气中同位素的种类,用以探究氧气中氧元素的来源

 D.紫色洋葱鳞片叶表皮细胞的液泡在质壁分离过程中颜色越来越深

考点:

细胞质壁分离与质壁分离复原现象及其原因;DNA、RNA在细胞中的分布实验;光反应、暗反应过程的能量变化和物质变化;观察细胞的有丝分裂.

分析:

1、用甲基绿和吡罗红检测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情况,甲基绿使得DNA成绿色,RNA使得吡罗红成红色,一般采用口腔上皮细胞和洋葱内表皮细胞.

2、观察洋葱根尖细胞的有丝分裂实验中,盐酸的作用使得组织细胞分散开来.

3、质壁分离的原因分析:

外因:

外界溶液浓度>细胞液浓度;内因:

原生质层相当于一层半透膜,细胞壁的伸缩性小于原生质层;表现:

液泡由大变小,细胞液颜色由浅变深,原生质层与细胞壁分离.

解答:

解:

A、要观察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需要用到甲基绿吡罗红染液,因此选用的实验材料尽可能无色,A错误;

B、观察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中盐酸的作用是:

改变细胞膜的通透性,加速染色剂进入细胞,同时使染色质中的DNA和蛋白质分离,有利于DNA与染色剂结合,B错误;

C、为探究氧气来自水还是二氧化碳,鲁宾和卡门采用同位素标记法,设计了两组实验:

第一组向植物提供H2O和C18O2,第二组向同种植物提供H218O和CO2,在其他条件都相同的情况下,分析两组实验释放的氧气,C错误;

D、紫色洋葱鳞片叶表皮细胞含有的色素存在于液泡中,在发生质壁分离过程中,由于液泡中的水大量的流出,导致液泡的颜色则色越来越深,D正确.

故选:

D.

点评:

本题考查必修一教材中相关实验,意在考查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属于中档题.

 

4.(6分)(2015•保定二模)下列关于细胞间信息交流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由于细胞表面受体蛋白的差异,一种激素只能针对一种靶细胞或靶组织

 B.嗅觉感受器细胞表而受体蛋白能识别气味分子与之特异性结合产生兴奋

 C.突触后膜的受体主要成分为糖蛋白,具有识别和转运神经递质的作用

 D.效应B细胞与靶细胞之间的信息交流只有细胞膜接触的方式

考点:

细胞膜的功能.

分析:

细胞间信息交流的方式可归纳为三种主要方式:

1.相邻细胞间直接接触,通过与细胞膜结合的信号分子影响其他细胞,即细胞←→细胞,如精子和卵细胞之间的识别和结合.

2.相邻细胞间形成通道使细胞相互沟通,通过携带信息的物质来交流信息.即细胞←通道→细胞.如高等植物细胞之间通过胞间连丝相互连接,进行细胞间的信息交流.3.通过体液的作用来完成的间接交流.如内分泌细胞分泌→激素进入体液→体液运输→靶细胞受体信息→靶细胞,即激素→靶细胞.

解答:

解:

A、一种激素可能针对多种靶细胞或靶组织,例如甲状腺激素可作用与几乎全身所有的细胞、组织,A错误;

B、气味分子与嗅觉感受器细胞表面的受体蛋白结合,使其产生兴奋,B正确;

C、突触后膜的受体主要成分为糖蛋白,具有识别神经递质的作用,不能转运神经递质,C错误;

D、效应B细胞不能与靶细胞膜接触,只能通过产生抗体来发挥免疫作用,D错误.

故选:

B.

点评:

本题考查细胞间信息传递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理解所学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的能力.

 

5.(6分)(2015•保定二模)某种酶的化学本质为蛋白质,下列符合其催化反应变化规律的曲线是(  )

 A.

B.

C.

D.

考点:

酶的特性.

分析:

影响酶促反应速率的因素主要有:

温度、pH、底物浓度和酶浓度.温度(pH)能影响酶促反应速率,在最适温度(pH)前,随着温度的升高,酶活性增强,酶促反应速率加快;到达最适温度(pH)时,酶活性最强,酶促反应速率最快;超过最适温度(pH)后,随着温度(pH)的升高,酶活性降低,酶促反应速率减慢.另外低温酶不会变性失活,但高温、pH过高或过低都会使酶变性失活.

解答:

解:

A、酶的活性随温度升高先升高,超过最适温度后,随温度升高活性降低,直至变性失活,故产物量先增加,后不变,A错误;

B、超过最适pH后,随着pH的升高,酶活性应该逐渐降低,甚至失活,B错误;

C、底物充足时,酶浓度越高,化学反应速率越快,因此酶量为2X时的反应速率大于酶量为X时的反应速率,所以两条曲线开始时不能重叠,且产物量相等,故曲线最后重叠,C错误;

D、在一定范围内,随着底物浓度的升高,酶促反应速率逐渐加快,底物浓度达到一定值后,由于酶的数量有限,随着底物浓度的升高,酶促反应速率不再改变,D正确.

故选:

D.

点评:

本题结合曲线图,考查探究影响酶活性的因素,要求考生掌握影响酶促反应速率的因素及相应的曲线图,能对各选项作出正确的判断.需要注意的是C选项,要求考生明确两条曲线在开始不能重叠.

 

6.(6分)(2015•保定二模)某生态园的面积为40hm2,研究小组采用标志重捕法调查仓鼠的种群密度,第一次捕获120只作标记后全部放掉,第二次捕获200只,其中发现6只带有标记.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该农场仓鼠的种群密度约为4000只/hm2

 B.仓鼠在捕捉一次后更难捕捉,导致统计的种群密度比实际密度大

 C.此种方法可以调查该地的物种丰富度

 D.生态园防治鼠害可以提高生产者到其他生物的能量传递效率

考点:

估算种群密度的方法.

分析:

1、标记重捕法的注意点:

①调查期间没有大量迁入和迁出、出生和死亡的现象;②标志物不能过于醒目;③不能影响被标志对象的正常生理活动;④标志物不易脱落,能维持一定时间.

2、种群中的个体数=第一次捕获数×第二次捕获数÷重捕中标记个体数=120×200÷6=4000只.

解答:

解:

A、该农场仓鼠的种群密度约为4000÷40=100只/hm2,A错误;

B、仓鼠在捕捉一次后更难捕捉,根据公式计算出的种群密度比实际密度大,B正确;

C、此种方法可以调查该地的仓鼠的种群密度,C错误;

D、生态园防治鼠害可以提高生产者到其他生物的能量利用率,而两个营养级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不变,D错误.

故选:

B.

点评:

题考查种间关系、估算种群密度的方法、群落特征、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等知识,要求考生掌握估算种群密度的方法,能运用标志重捕法计算种群密度;识记群落的特征;理解和掌握生态系统能量的流动特点.

 

二、非选择题:

7.(10分)(2015•保定二模)如图甲表示某绿色植物的细胞代谢状况,图乙表示在一定条件下测得的该植物光照强度与光合速率的关系,请分析回答.

(1)一分子CO从产生场所到相邻叶肉细胞中被利用,共穿过 4或6 层生物膜.图甲所示细胞代谢时期可用图乙的 d 点表示.

(2)当植物细胞内的部分代谢活动处于图乙中的b点时,叶绿体中ATP的移动方向是 从叶绿体的类囊体薄膜流向叶绿体的基质 .

(3)图乙条件下,将该植物的叶片置于8klx光照下10小时,每100cm2叶片光合作用所消耗的CO2的量为 180 mg.

(4)适当提高大气中CO2浓度,乙图中的c点会向 左 (“左”或“右”)移动.

考点:

光反应、暗反应过程的能量变化和物质变化.

分析:

据图分析:

图甲中,叶绿体产生的氧气除了供给线粒体,多余的还释放出去,表明此时光合作用强度大于呼吸作用强度.

图乙中,a点只进行呼吸作用;b点呼吸作用大于光合作用;c点表示光补偿点,光合作用等于呼吸作用强度;d点表示光饱和点.

解答:

解:

(1)一分子二氧化碳从产生场所到相邻叶肉细胞中被利用,可能有两种情况,如果是有氧呼吸场所的二氧化碳需要先穿过线粒体2层膜,相邻细胞的细胞膜2层膜,到叶绿体中被利用2层膜,共6层膜;如果是无氧呼吸场所的二氧化碳则需要穿过相邻细胞的细胞膜2层膜,到叶绿体中被利用2层膜,共4层膜.图甲所示的该植物细胞从外界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中,说明光合作用强度大于细胞呼吸强度,可用图乙中d点表示.

(2)图乙中当植物细胞内的部分代谢活动处于图乙中的b点时,植物进行光合作用,叶绿体中ATP的移动方向是类囊体薄膜向叶绿体基质(或基粒向基质).

(3)在相同温度下,将该植物的叶片置于8klx光照下,净光合速率为12mg,在黑暗处呼吸速率为6mg,根据正光合作用速率=净光合作用速率+呼吸作用速率,可知推知,8klx光照下10小时,每100cm2叶片光合作用所消耗的CO2的量为(12+6)×10=180mg.

(4)图乙中,c点表示光补偿点,适当提高大气中CO2浓度,光补偿点减小,所以乙图中的c点会向左移动.

故答案为:

(1)4或6d

(2)从叶绿体的类囊体薄膜流向叶绿体的基质

(3)180

(4)左

点评:

本题考查了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有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的识图能力、分析能力和理解能力,要求考生能用文字、图表以及数学方式等多种表达形式准确地描述生物学方面的内容,能够确定图乙中四点中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强度关系;特别注意“光合作用所消耗的CO2的量”是指的光合作用总量,与黑暗时间长短无关.

 

8.(12分)(2015•保定二模)遗传学上将染色体上某一区段及其携带基因一起丢失的现象叫缺失,若一对同源染色体中的两条染色体在相同区域同时缺失叫缺失纯合子,仅一条染色体发生缺失而另一条正常叫缺失杂合子.缺失杂合子的生活力降低但能存活,缺失纯合子常导致个体死亡.

(1)缺失导致染色体上基因的 数目 发生改变.

(2)现有一红眼雄果蝇XAY与一白眼雌果蝇XaXa杂交,子代中有一只白眼雌果蝇.为探究这只白眼果蝇的产生是缺失造成的,还是由基因突变引起的,两个生物小组果用不同的方法进行了判断.

①甲小组取该果蝇有分裂能力的细胞制成装片,在显微镜下观察有丝分裂 中 期细胞的 染色体结构 ,与红眼果蝇对照,若出现异常,是缺失造成的;反之则是基因突变引起的.

②乙小组选该白眼雌果蝇与红眼雄果蝇杂交,若杂交子代中 红眼雌:

白眼雄=1:

1 ,则这只白眼雌果蝇的出现是由于基因突变引起的;若杂交子代中 红眼雌:

白眼雄=2:

1 ,则这只白眼雌果蝇的出现是由于缺失造成的.

(3)若已确定

(2)中的变异是由缺失引起的,则选取乙组方案中的杂交组合产生的杂交子代让其随机交配,产生的后代中致死的概率为 

 .

考点:

伴性遗传;染色体结构变异的基本类型.

分析:

1、染色体变异是指染色体结构和数目的改变.染色体结构的变异主要有缺失、重复、倒位、易位四种类型.染色体数目变异可以分为两类:

一类是细胞内个别染色体的增加或减少,另一类是细胞内染色体数目以染色体组的形式成倍地增加或减少.

2、缺失是指染色体上某一区段及其携带基因一起丢失的现象,若一对同源染色体中的两条染色体在相同区域同时缺失叫缺失纯合子,仅一条染色体发生缺失而另一条正常叫缺失杂合子.

3、由题意可知,本探究实验是判断白眼雌果蝇的出现是由缺失造成的,还是由基因突变引起,假如这只白眼雌果蝇是基因突变引起的,这只白眼雌果蝇的基因型是XbXb,与红眼雄果蝇(XBY)交配,后代的基因型是XBXb:

XbY=1:

1;这只白眼雌果蝇的出现是由缺失造成的,缺失的X染色体与Y染色体结合会会致死,杂交后代的性别比例是雌果蝇与雄果蝇之比是2:

1.

解答:

解:

(1)基因是有遗传的DNA分子片段,所以缺失能导致染色体上基因的数目发生改变.

(2)为探究这只白眼果蝇的产生是缺失造成的,还是由基因突变引起的,两个生物小组采用不同的方法进行了判断:

方法一:

染色体缺失可以通过显微镜观察到,但基因突变不能,所以取该果蝇有分裂能力的细胞制成装片,显微镜下观察其染色体结构.若染色体结构正常,则这只白眼雌果蝇的出现可能是由基因突变引起的;反之,可能是由缺失引起的.

方法二:

选该白眼雌果蝇与红眼雄果蝇杂交.若杂交子代中红眼雌果蝇数与白眼雄果蝇数比例为1:

1,说明没有因为染色体缺失而导致雄性纯合致死的情况,则这只白眼雌果蝇的出现是由基因突变引起的;若杂交子代中红眼雌果蝇数与白眼雄果蝇数比例为2:

1,说明有因为染色体缺失而导致雄性纯合致死的情况,则这只白眼雌果蝇的出现是由缺失造成的.

(3)若已确定

(2)中的变异是由缺失引起的,则选取乙组方案中的杂交组合产生的杂交子代为红眼雌果蝇数与白眼雄果蝇数比例为2:

1,让其随机交配,产生的后代中致死的概率为

故答案为:

(1)数目

(2)①中染色体结构

 ②红眼雌:

白眼雄=1:

1红眼雌:

白眼雄=2:

1

(3)

点评:

本题考查伴性遗传、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和判断能力,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9.(10分)(2015•保定二模)菟丝子茎缠绕在薇甘菊植株茎上可形成吸器吸收薇甘菊植株的营养.

(1)研究证明外源细胞分裂素能诱导菟丝子形成吸器,其验证过程是用适量含细胞分裂素的羊毛脂处理未经缠绕的菟丝子茎,对照组用 等量不含细胞分裂素的羊毛脂 处理的相同生理状态的未经缠绕的菟丝子茎.

(2)进一步研究菟丝子吸器形成的机理,发现细胞分裂素可能通过钙调素起作用.

已知三氟拉嗪可与钙调素结合,抑制钙调素功能,荧光显微镜可观察到二者形成复合物的荧光.实验过程如下:

组号123

实验材料细胞分裂素处理后即将产生吸器的茎自然缠绕的即将产生吸器的茎未经缠绕的菟丝子茎

处理方法对三组茎分别切片,将各组茎切片分别浸泡于某水溶液中.一段时间后,在荧光显微镜下观察

实验结果荧光较强烈荧光较强烈未见荧光

①三个实验组用于浸泡茎切片的某水溶液是指 三氟拉嗪 水溶液,并设置 蒸馏水 浸泡的茎切片作为对照.

②1组和2组、2组和3组分别对照可知,即将形成吸嚣的细胞中含有丰富的 钙调素 诱导吸器的产生.若用三氟拉嗪与细胞分裂素混合处理未经缠绕的菟丝子茎,会 抑制 (“促进”或“抑制”)细胞分裂素的诱导作用.

考点:

植物激素的作用.

分析:

分析实验:

三氟啦嗪可与钙调素结合,抑制钙调素功能,因而每组取茎切片用三氟啦嗪水溶液浸泡;细胞分裂素可能通过钙调素起作用,因而即将形成吸器的细胞含有丰富的“钙调素”,进而推测细胞分裂素通过钙调素诱导吸器的产生,若用三氟啦嗪与细胞分裂素混合处理未经缠绕的菟丝子茎,会抑制细胞分裂素的诱导作用.

解答:

解:

(1)该实验的单一变量为是否有细胞分裂素,因此对照组为不含细胞分裂素的羊毛脂.

(2)①“三氟啦嗪可与钙调素结,抑制钙调素功能”因而三个实验的每组取茎切片用三氟啦嗪水溶液浸泡.并设置蒸馏水浸泡的茎切片作为对照.

②细胞分裂素可能通过钙调素起作用”因而即将形成吸器的细胞含有丰富的“钙调素”,进而推测细胞分裂素通过钙调素诱导吸器的产生,若用三氟啦嗪与细胞分裂素混合处理未经缠绕的菟丝子茎,会抑制细胞分裂素的诱导作用.

故答案为:

(1)等量不含细胞分裂素的羊毛脂(等量、空白羊毛脂)

(2)①三氟拉嗪蒸馏水

②钙调素抑制

点评:

本题结合探究实验,考查生植物激素和探究实验等知识,意在考查的识记能力和理解所学知识要点的能力;实验探究能力,获取相关的生物学信息,并能运用这些信息,结合所学知识解决相关的生物学问题的能力.

 

10.(7分)(2015•保定二模)某地引进福寿螺(可食用)进行水塘养殖,后来由于销售困难将大螺清理后退塘还田,一段时间后大批福寿螺出现在稻田中,造成粮食大幅减产.如图为上述农田生态系统的食物网简图,请回答:

(1)该食物网中共有 4 条食物链,占两个营养级的生物是 蛇 .

(2)福寿螺急剧增多的原因是 食物充足,没有天敌,空间条件充裕 (写出两个原因).

(3)若每只幼螺重5克,要长到重150克,则至少要消耗 725 克水稻(假设单位质量的螺所含能量是同质量水稻的两倍).

(4)由此可知,外来入侵物种破坏了当地的 生物多样性 ,从而影响生态系统的稳定.

(5)为遏制外来入侵物种带来的问题,有关方面设想从原产地引进天敌,然而,专家们仍不无忧虑.你认为专家们的忧虑是什么?

 外来天敌可能会成为新的外来入侵物种 .

考点:

生态系统的结构;生态系统的功能.

分析:

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

图示食物网中,水稻是生产者,共有4条食物链,分别是水稻→鼠→蛇,水稻→福寿螺,水稻→植食昆虫→食虫鸟,水稻→植食昆虫→青蛙→蛇.

解答:

解:

(1)根据分析,该食物网中共有4条食物链,占两个营养级的生物是蛇,分别是第三、第四营养级.

(2)福寿螺以水稻为食,没有天敌,空间条件充裕,所以数量能急剧增多.

(3)若每只幼螺重5克,要长到重150克,则至少要消耗(150﹣5)÷20%=725克水稻.

(4)外来入侵物种破坏了当地的生物多样性,从而影响生态系统的稳定.

(5)为遏制外来入侵物种带来的问题,有关方面设想从原产地引进天敌,但外来天敌可能会成为新的外来入侵物种,所以仍可能破坏当地的生物多样性.

故答案为:

(1)4蛇

(2)食物充足,没有天敌,空间条件充裕

(3)725

(4)生物多样性

(5)外来天敌可能会成为新的外来入侵物种

点评:

本题考查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图能力和判断能力,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生物选修1-生物技术实践】(15分)

11.(15分)(2015•保定二模)某地盛产石榴,酿制的石榴酒深受大众喜爱,请回答以下问题.

(1)用石榴发酵制作石榴酒的过程中,起主要作用的微生物是 酵母菌 ,其发酵液因具有 缺氧、呈酸性 的特点,可以抑制大多数其它微生物的生长.

(2)发酵装置内加入石榴汁后要留约

的空间,目的是 酵母菌利用氧气快速繁殖,防止发酵过程中产生的CO2使发酵液溢出 .

(3)石榴汁发酵后,可用 酸性的重铬酸钾溶液 来鉴定发酵液中的酒精.有人将石榴酒酿成了石榴醋,可能的原因是 发酵装置密封不严、温度过高 .

(4)选择优质石榴品种利用组织培养法培育幼苗,可提高石榴产量.培养过程中若控制离体组织细胞能分裂但不分化,常用的两种激素及使用顺序为 先使用生长素,后使用细胞分裂素 .

考点:

酒酵母制酒及乙酸菌由酒制醋;植物的组织培养.

分析:

1、参与果酒制作的微生物是酵母菌,其新陈代谢类型为异养兼性厌氧型.果酒制作的原理:

(1)在有氧条件下,反应式如下:

C6H12O6+6H2O+6O2

6CO2+12H2O+能量;

(2)在无氧条件下,反应式如下:

C6H12O6

2CO2+2C2H5OH+能量.

2、在植物组织培养时,植物激素的使用:

激素使用情况结果

先使用生长素,后使用细胞分裂素有利于细胞分裂,但细胞不分化

先使用细胞分裂素,后使用生长素细胞既分裂也分化

同时使用,且比例适中促进愈伤组织的形成

同时使用,且生长素用量较高有利于根的分化、抑制芽的形成

同时使用,且细胞分裂素用量较高有利于芽的分化、抑制根的形成

解答:

解:

(1)参与果酒制作的微生物主要是酵母菌;果酒发酵需要缺氧环境,酵母菌生存的环境呈酸性,因此发酵液具有缺氧、呈酸性特点,这可以抑制大多数其他微生物生长.

(2)发酵装置内加入发酵液后要留约

的空间,目的有:

①利用酵母菌有氧呼吸快速繁殖,②防止发酵过程中产生的CO2造成发酵液溢出.

(3)酒精可用酸性的重铬酸钾溶液来鉴定;有人将石榴酒酿成了石榴醋,可能的原因是发酵装置密封不严、温度过高.

(4)植物组织培养包括脱分化和再分化两个过程,决定植物脱分化和再分化的关键因素是植物激素的种类和比例,特别是生长素和细胞分裂素;若先使用生长素,后使用细胞分裂素,会导致细胞分裂,但不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