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新农村教育中的和谐文化建设.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2629757 上传时间:2023-06-06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22.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浅谈新农村教育中的和谐文化建设.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浅谈新农村教育中的和谐文化建设.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浅谈新农村教育中的和谐文化建设.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浅谈新农村教育中的和谐文化建设.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浅谈新农村教育中的和谐文化建设.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浅谈新农村教育中的和谐文化建设.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8页
浅谈新农村教育中的和谐文化建设.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8页
浅谈新农村教育中的和谐文化建设.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8页
亲,该文档总共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浅谈新农村教育中的和谐文化建设.docx

《浅谈新农村教育中的和谐文化建设.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浅谈新农村教育中的和谐文化建设.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浅谈新农村教育中的和谐文化建设.docx

浅谈新农村教育中的和谐文化建设

浅谈新农村教育中的和谐文化建设

孟广宏

2013-01-1810:

35:

15   来源:

《课程教育研究·新教师教学》2012年8期

  

  摘要:

和谐文化,是推进新农村教育和谐发展的必然要求,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新农村的重要条件,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新农村的一项基础性工作。

本文通过对赫章县平山乡农村学校的调查,对农村创建教育和谐文化的机制、条件、策略等作了初步探讨。

  关键词:

新农村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和谐文化

  人类跨入新世纪,全球化浪潮汹涌而来,波及经济、政治、文化、教育等各个领域,并为我们重新审视周围的世界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

教育是一个国家持续发展的关键。

在我们这样一个发展中国家尤其应加大对教育的投入和投资。

思想政治教育必须适应时代的要求,侧重于全球意识、规则意识、全民意识、危机意识和公民意识教育,并在培养目标和教育方法等方面为新农村教育的和谐文化做贡献。

我国是农业大国,农村人口占据9亿左右人,相应的农村教育更应加强。

为更好地了解新农村教育现状,我在2007年暑期通过“三下乡”及“春晖行动”等社会实践活动的走访和询问,对贵州省赫章县平山乡中寨村教育情况进行调查与思考,发现新农村教育出现如教育经费不足、构建和谐文化和学校机制的欠缺等严重问题。

这些问题不仅影响新农村教育的良性循环,而且使当地农民对新知识的吸收及民主与法治的贯彻实施造成障碍。

这不但是问题而且将是新农村教育的危机。

目前,要克服中寨村教育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改变新农村教育现状,我认为,最迫切的是建立以下有效机制。

  一、全球化对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

  “新中国建立以后,以新的政治生活为背景,以新的教育体系为核心的新型的政治社会化模式基本形成。

这个教育体系使共产主义理论、理想和信念成为巩固新政权、建立新国家的重要政治资源。

于是,政治社会化与国家政治建设之间一开始就形成十分密切的互动关系。

在这其中,国家政治社会化核心机制的教育体系在国家政治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

尤其是改革开放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其作用的发挥不仅是决定国家现代化成败的关键,而且也是决定社会主义在中国社会的前途和命运的关键。

”[1]伴随着改革过程中出现的利益分化和社会结构的变化,作为社会意识的重要表现的思想政治文化,不可避免地会产生某种功能上的离析性和质太上的异质性,这便是政治文化的分化。

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必须以内容为载体,通过一定的方法,运用一定的手段来实现。

我国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主要是以说理和灌输为主要手段,通过学校、社会和家庭的教育来实现。

  中国的传统文化主要反映在思想政治教育上就是国家利益高于一切,国家的事再小也是大事,个人的事再大也是小事。

而西方的文化传统却是以个人主义为本位,强调国家为公民个体服务、为个体而存在。

在全球化浪潮中,这两种文化传统相互碰撞、相互冲击,其结果是信奉西方文化传统的国家开始强调社会价值,而信奉东方文化传统的国家开始关注个人价值,于是社会价值与个人价值趋向并重且逐渐成为一种基本的价值导向。

这对我国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导向是一种新的挑战。

另外,由于地理、历史、观念等一系列的原因,导致了新农村教育存在思想上的影响。

  二、和谐文化建设对于新农村教育的意义。

  毛泽东说过:

“‘严重的问题在于教育农民’。

新农村建设,是涉及农村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党的建设的综合性工程,是推进改革开放,全面向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具体要求。

我们要理直气壮地提出教育农民的任务,探寻教育的规律,创新教育的方法,真正培育出中国历史上第一代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

”[2]建设和谐文化可以为新农村建设凝聚力量。

新农村是农民自己的家园,只有充分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用新农村建设的共同目标凝聚人心,用新农村建设的举措鼓舞人心,用新农村建设的阶段性成果安定人心,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新农村打牢思想基础,为新农村教育化解消极因素,充分调动各族干部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形成心齐、气顺、劲足的良好氛围,从而推动新农村建设各项工作顺利开展。

  和谐文化是新农村建设的强大动力。

建设新农村是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

胡锦涛总书记指出:

“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制、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

”“21世纪的到来,给人类带来新的机遇和挑战,也带来了虹霓般的幻想和希望。

21世纪是人类历史继续发生巨大变化的世纪,是科学技术迅速发展,社会人文知识不断更新并对社会发展产生巨大影响的世纪,是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文化多样化进一步为发展和世界格局不断调整变化的世纪,是世界人民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人民维护和平、促进发展的世纪。

我们要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振兴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宏伟目标,必须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积极稳定地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

”[3]

  这就要求我们,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新农村的过程中,必须推进和谐文化建设,将和谐文化的技术层次、制度层次、观念层次,与新农村建设紧密结合,用新的方法适应新农村建设的观念,推动农村生产力和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建设先进的生产关系和优良的发展环境,引导农民在告别贫穷、走向富裕的同时,告别愚昧,走向文明,实现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推动农村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大大提高农村的文明程度。

抓紧解决人民群众生产生活中的突出问题和困难,在发展的基础上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保证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保证人民群众安居乐业,从而夯实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和群众基础。

  三、和谐文化建设对培养新型农民的意义。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艰巨最繁重的任务是在农村。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事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大局,必须始终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

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始终是我国革命、建设、改革取得的伟大成就,都是同高度重视解决”三农“问题密不可分的。

正是广大农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为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社会主义国家政权的建立和巩固、工业化进程的推进、改革开放的实破和深化、经济社会的发展,奠定了重要的基础。

当前,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的关键问题。

农业守则基础强,农村稳则社会安,农民富则国家盛。

”[4]一个国家、一个社会,没有文化,就等于没有灵魂,就会失去凝聚力和生命力。

没有和谐的文化,就没有和谐社会的根基,没有和谐社会的发展方向。

我们要牢牢把握塑造共同理想、弘扬民族精神、提高全民道德素质这一主题,坚持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社会安定、人际和谐的价值追求,以思想的大解放推动和谐文化的大发展,努力把中寨村建设成为具有丰富民族文化底蕴、浓郁先进文化氛围、进取文明市民形象、完善文化基础设施的新农村。

  胡锦涛同志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二次全体会议时指出,“坚持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是新的历史条件下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的重要内容。

强调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反映了我们党对共产党执政规律认识的深化和党长期执政正反两方面经验的科学总结,反映了我们党对自己所处的历史方位和所承担的历史使命的清醒认识,反映了我们党把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同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任务结合的高度自觉。

只有坚持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我们党才能更加有效地完成人民和时代赋予我们党的庄严使命。

”[5]和谐文化建设,必须建立和巩固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思想基础。

就全国来讲,到本世纪中叶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这是现阶段全国各族人民的心愿和为之奋斗的目标,是全国人民的共同理想。

具体到中寨,就要通过建设“绿色中寨、生态中寨、文化中寨”和打造“苗族踩花跛、中国蜡染、民风民俗”等来团结干部群众、激励斗志和凝聚力量,使全村各族群众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强大的思想保证和精神动力。

  爱国主义是民族之魂,是鼓舞中华民族追求、进取、奋斗的强大精神力量。

在五千年的发展中,中华民族形成了爱国主义、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

没有民族精神的民族和国家就没有灵魂。

近几年来,各族群众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紧密地团结在一起,同甘共苦,休戚与共,艰苦奋斗,保卫了自己的家园,建设了繁荣和谐的新中寨。

这就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的具体体现。

我们要认真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利用各种宣传媒介和阵地,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强化各族群众对国家的认同感、归属感,牢固树立国家利益高于一切的思想,自觉将个人的荣辱得失与国家的盛衰强弱紧密联系在一起,倡导各民族、各阶层团结和睦、平等互助、共同发展,坚决与危害祖国统一、危害社会稳定、危害人民团结的人和事作斗争。

激发和鼓励各族群众自觉参与新农村教育活动的热情,用爱国主义精神把大家凝聚起来,艰苦创业,发奋图强,用勤劳的双手和不懈的奋斗,创造美好的生活,建设和谐安康的新农村。

  我们必须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坚持不懈地进行共同理想教育,坚持不懈地弘扬伟大的民族精神,坚持不懈地开展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不断增强各族群众的民族自信心、自豪感和凝聚力,为新农村构建和谐教育提供可靠的政治保障和良好的文化条件。

构建和谐文化,能不能把以中寨为典范的广大的农村建设成为社会主义和谐新农村,取决于农民群众有没有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

胡锦涛同志提出的以“八荣八耻”为具体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为我们开展思想道德建设树起了新的标杆,体现了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价值追求。

  四、“三下乡”、“春晖行动”等社会公益活动在新农村和谐文化建设中的作用。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这是唐代诗人孟郊传送千古的诗篇《游子吟》。

这首脍炙人口的诗道出了无数游子的思乡之情,千百年来不知赢得过多少华夏儿女的共鸣,而今天,它却成为共青团贵州省委发起的“春晖行动”的“代言”,将一种真挚的情怀以一个共青团的行动为桥梁,化为行动反哺故土。

“三下乡”、“春晖行动”等社会实践活动,只有大力发展科技、教育、文化、卫生和社会保障等各项社会事业,才能不断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促进人与社会的全面和谐。

首先要依靠科技进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加强农作物良种选育及配套技术的研究与开发,每年推广几项重大农业技术,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换和推广应用,加大科技入户工程的实施,提高农产品附加值。

二是加快发展新农村基础教育和职业教育。

如“十一五”末期,乡镇卫生院的业务用房全部达到国家建设标准,每个村委会建设一个甲级卫生室,建立农村医疗救助基金,完善医疗救助体系,积极稳妥地推进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解决农民“看病难”、“看病贵”和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问题。

  建设和谐文化,必须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使社会依照既定的规则有序运行,实现社会的安定有序、公平正义。

首先要针对农民法律意识淡薄,农村法制建设薄弱的现状,建立和完善农村普法体系,通过“送法下乡”、“民主法治示范村创建”、法制文艺演出、农民夜校、集市咨询等多种形式的宣传教育,提高农村基层干部群众的法制观念和法律意识。

二是继续推进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深入开展平安创建活动,严厉打击各种违法犯罪活动,认真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高度重视农村矛盾纠纷的排查和调处,坚持标本兼治,把矛盾化解在基层。

三是建立和完善农村法律服务体系,畅通农村法律服务渠道。

  通过“三下乡”、“春晖行动”等社会实践活动调查及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没有各民族的大团结就没有今天的繁荣、稳定与发展。

我们要立足新中寨、少数民族、贫困户、山区四位一体的特殊市情,清醒地看到,我市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发展的基础还十分薄弱,贫富差距和民族之间的发展差距还在扩大,民族问题、宗教问题与当今社会生活中的一些深层次问题相互交织,存在引发矛盾和纠纷的隐患。

要始终把做好民族工作、宗教工作放在国家统一、民族团结、边防巩固的高度进行研究部署。

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民族宗教政策,牢牢把握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主题,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依法管理宗教事务,具体处理好各民族的宗教信仰、文化教育、民主管理和共同富裕问题等实实在在的问题,形成各民族和睦相处、和衷共济、和谐发展的良好局面。

  “春晖行动”在实质上原本是一种关爱,而这种关爱更应该使全国各地把我们的关爱撒向人间,撒向任何一个需要关心,需要帮助的人。

首先,最根本的是要从我们的父母,我们的故乡起程,哪怕只是一句问候,一些微不足道的小事。

如果一个连父母都不孝顺的人,何谈爱家爱国呢!

“羊有跪乳之恩,鸦有反哺之义”。

“月有故乡明,水是故乡甜,情是故乡浓。

”只要我们都伸出援助之手,哪怕只是一点点,那么涓涓溪流定会汇成江河。

作为贵州省2007年度的一名优秀春晖使者。

让我们努力践行“三下乡”和“春晖行动”等社会公益活动的长效机制,使之在活动内容上力求与时俱进、不断创新,真正使活动成为反映农民呼声、满足农民需求的有效载体。

  五、新农村教育中和谐文化建设的具体措施。

  建设新农村教育的和谐文化,必须坚持城乡协调发展的理念,共同促进和谐文化建设。

首先,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文化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付出相当多的精力和巨大努力。

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切实负起责任,把构建与新农村教育相适应的思想文化体系纳入重要议事日程,纳入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纳入财政预算,纳入干部考核指标。

各有关部门要认真履行职责,把建设和谐文化目标与建设新农村一起规划、一起部署、一起实施,密切协作,各负其责,齐抓共管,形成合力,确保和谐文化建设与建设新农村同步协调发展。

其次,根据中寨构建新农村的实际,把建设和谐社会的目标具体化,使之具有可操作性,列入年度工作考核中,促进新农村和谐文化建设。

再次,各级财政要统筹规划,加大对农村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建设的投入力度,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范围,不断提高用于乡村的比例。

  目前,要克服中寨村教育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改变中寨村教育现状,据调查了解,首先要当地政府拿出有限资金来办中寨村教育是远远不能满足广大村民对教育的渴求。

而且有时由于财政紧张往往挪用教育经费,所以,我们一定要强化中寨村教育经费的机制。

一是要确保学生公用经费足额的拨付到位,要把教育经费的挪用问题作为重点来抓,把有限的教育资源用到实处。

加大教育经费的投入,平衡城乡教育的资源,借助“新农村建设”的春风,在教育领域实行“城乡反哺农村”,实行区域教育的均衡发展。

二是要建立稳定的教师队伍,提高教师素质的有效机制。

  1.要培育一批扎根于新农村的基本骨干教师力量。

  2.城乡教师之间应该建立流动机制。

不能老是从农村调动优秀教师,城区教师不能只进不出,区域内的教师应当流动起来,否则农村教师队伍的成长机制就很难建立和完善起来。

  3.要切实改善教师的福利待遇等实际问题,以利益为杠杆。

农村工作条件差,强度大,相对城区教师来说,理应得到较高的待遇。

否则,教师心里不平衡,怎能留住人?

从事城区流动的教师怎能留住心?

  4.要完善教师评价制度,真正落实以业绩取人的机制,扫除非教育因素的人事分配障碍,为教育的良性发展提供健康环境。

  5.要加大农村教育资源分配,当地政府应该把中寨的村教育作为一项重要任务来抓,在分配资源时着重加大农村教育的经费,为农村教育提供土地资源和其它的设备。

  “生态文化是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变化,包括与农村住宅的和谐。

但愿人们都来关注农村生态文化建设。

城里人下乡来,已成时尚。

当我们再到乡下时,‘牧童遥指杏花村’,那‘杏花村’更美了,也会勾起我们无尽的相思,这是我们的文化盛宴。

”[7]我呼吁校方和村民多多沟通,有必要常常开家长会,及时将学生在校的情况反馈给家长,晓之以理,引起家长的高度重视,强化家庭教育,发挥家长、学校的双向作用。

从而为构建以人为本、和谐文化建设做贡献。

  参考文献:

  [1]黄雅华著。

知识·信仰·现代化:

中国政治社会化中的高等教育[M].上海:

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6、69页

  [2]李学明著。

百村调查[M].成都:

四川人民出版社,2007.9.259页、263页

  [3]李铁映著。

论民主[M].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265页、(卷首语)

  [4]教育部思想政治工作司主编。

政治宣言·行动纲领·理论指南:

十七大报告学习体会[M].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95-96页

  [5]荆蕙民主编,戴材副主编。

改革开放以来思想政治工作大事记[M].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435页

  [6]亚里士多德著。

政治学(古希腊)[M].北京:

九州出版社

(二),2007.1、683页

  [7]李学明著。

百村调查[M].成都:

四川人民出版社,2007.9.263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