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年高中地理第二章乡村和城镇第三节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教学案新人教版.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2632517 上传时间:2023-06-06 格式:DOCX 页数:25 大小:1.01MB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年高中地理第二章乡村和城镇第三节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教学案新人教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学年高中地理第二章乡村和城镇第三节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教学案新人教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学年高中地理第二章乡村和城镇第三节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教学案新人教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学年高中地理第二章乡村和城镇第三节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教学案新人教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学年高中地理第二章乡村和城镇第三节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教学案新人教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学年高中地理第二章乡村和城镇第三节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教学案新人教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5页
学年高中地理第二章乡村和城镇第三节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教学案新人教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5页
学年高中地理第二章乡村和城镇第三节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教学案新人教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5页
学年高中地理第二章乡村和城镇第三节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教学案新人教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5页
学年高中地理第二章乡村和城镇第三节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教学案新人教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5页
学年高中地理第二章乡村和城镇第三节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教学案新人教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5页
学年高中地理第二章乡村和城镇第三节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教学案新人教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5页
学年高中地理第二章乡村和城镇第三节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教学案新人教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5页
学年高中地理第二章乡村和城镇第三节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教学案新人教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5页
学年高中地理第二章乡村和城镇第三节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教学案新人教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5页
学年高中地理第二章乡村和城镇第三节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教学案新人教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5页
学年高中地理第二章乡村和城镇第三节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教学案新人教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5页
学年高中地理第二章乡村和城镇第三节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教学案新人教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5页
学年高中地理第二章乡村和城镇第三节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教学案新人教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5页
学年高中地理第二章乡村和城镇第三节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教学案新人教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5页
亲,该文档总共2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学年高中地理第二章乡村和城镇第三节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教学案新人教版.docx

《学年高中地理第二章乡村和城镇第三节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教学案新人教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年高中地理第二章乡村和城镇第三节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教学案新人教版.docx(2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学年高中地理第二章乡村和城镇第三节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教学案新人教版.docx

学年高中地理第二章乡村和城镇第三节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教学案新人教版

第三节 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

一、地域文化

1.文化:

源于人类对自身和世界的感悟和认知,具有

地域性。

2.地域文化的含义:

在特定的地域范围内形成,可以是物质方面的,也可以是

非物质方面的。

3.感受地域文化:

可以从

景观入手。

(1)自然景观:

较少受到人类的直接影响或未受人类的影响。

(2)人文景观:

也称

文化景观,是人类的文化留在地球表面上的印记,是人类为了满足某种需要,利用

自然物质加以创造的结果。

4.地域文化的形成:

不同自然环境与长期以来的人类活动,给城镇和乡村造就了特色各异的景观,并留下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使城镇和乡村具有独特的风貌和个性。

1.判断正误。

(1)地域文化指的是物质方面的,如服装、建筑、艺术作品等。

(×)

(2)不同地域往往具有不同的地域文化。

(√)

2.下列不属于城乡景观的是(  )

A.西双版纳竹楼B.黄山云海

C.《拓荒牛》雕塑D.山西的乔家大院

答案 B

解析 城乡景观是人类利用自然物质加以创造的文化景观,黄山云海属于自然景观。

3.如何判断某事物或现象是否属于文化?

提示 判断某一事物或现象是不是文化要素,关键在于区分其是否是由人类创造的。

世界上凡是由人类创造的事物或现象,或者是带有人类活动的印迹的自然事物,都属于广义文化的内容,它包括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

二、地域文化与乡村景观

1.与自然的关系:

乡村的主要经济活动与自然的关系比城镇更为直接,其景观体现的

人地和谐理念更为鲜明。

2.与人文的关系:

乡村景观能够体现当地人们的社会组织形态、精神追求等。

1.判断正误。

(1)乡村景观深受自然环境的影响,体现了人地和谐的理念。

(√)

(2)从建筑景观上看,福建永定土楼既保留了中原地域特色,又体现出当地自然环境的影响。

(√)

2.我国云南地区傣家竹楼采用“高脚”式建筑形式的主要原因是(  )

A.气候干燥   B.气候湿热   C.地表不平   D.当地风俗

答案 B

解析 傣族生活的云南气候潮湿,降水较多,“高脚”式竹楼建筑离地高,利于通风,防潮气。

3.我国南方低山丘陵地区的梯田景观,主要受到哪些自然因素的影响?

提示 主要受到地形、气候等因素的影响。

三、地域文化与城镇景观

1.影响建筑风貌:

一些城镇因其深厚的文化底蕴,会有自己的

色调、

色彩。

2.影响建筑格局:

城镇中的各种建筑,能反映某种

文化意识和

审美情趣。

3.影响城镇的空间格局:

城镇整体或局部的空间格局,能反映某种

价值追求。

1.判断正误。

(1)北京传统民居——四合院体现了文化意识,即遵循礼制。

(√)

(2)受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我国古代都城强调城廓方正、对称。

(×)

2.下列各项城镇事物最能体现地域文化特征的是(  )

A.城镇道路           B.城镇建筑

C.城镇交通工具D.餐具

答案 B

解析 地域文化对城镇的影响非常广泛,包括城镇建筑、交通工具、道路、饮食、居民心理、习俗等方面,但最能够体现地域文化特征的是城镇中的建筑。

3.围墙是中国建筑的主要景观,而美国街头,除特殊的建筑,不允许有围墙。

这体现出中西文化存在怎样的差异?

提示 中国文化具有很强的内向性和封闭性;西方文化具有外向性和开放性。

任务探究

 地域文化

满族主要分布在东北三省,尤以辽宁为多,少数散居在一些大中城市。

清代以来,由于满汉长期杂居,满族在语言、服装、习俗等方面与汉族差异逐渐缩小。

满族有自己的语言、文字,属阿尔泰语系。

17世纪70年代以后,满族普遍使用汉语和汉文,现在只有少数老人会说满话。

满族住房,一般东南开门,其结构类似口袋,俗称“口袋房”。

房址多选在靠山近河的平缓之地,坐北朝南、背风面阳、冬暖夏凉。

古代,满族居民一年四季都穿袍服,因八旗制度而称之为“旗袍”。

入关以后直至辛亥革命,男穿袍服,外套马褂,女人也爱穿袍服,但有长短袖之分。

辛亥革命后,旗袍的式样不断改进,成为我国妇女最喜爱的中式服装。

满族重视礼节,过去平辈行“打千”礼。

平辈亲友相见,不分男女,行“抱腰接面”大礼,现此礼节已被握手礼代替。

据此探究下列问题:

(1)满族房屋的建造反映了当地什么样的自然环境?

(2)满族礼节的变化反映了文化的变化,这种变化是如何产生的?

[成果展示] 

(1)北方冬季寒冷干燥,冬季风为偏北风,故房屋朝向南,背风向阳,冬暖夏凉。

(2)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族群间交流增多,外来文化的传入,更方便、更礼貌的礼仪在族群中传播。

1.地域文化的形成

2.我国南、北方地域文化的差异

续表

读图,回答问题。

(1)两幅图示景观截然不同,反映了城镇鲜明的________特征,最能体现上述特征的是________。

(2)从图示可以看出,地域文化对城镇建筑的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等方面都有影响。

(3)图a所示的城镇有深刻的________文化烙印,是这些城市赖以生存的________。

科学思维

地域文化的形成类型

(1)题,最能体现地域文化特征的是城镇中的建筑。

(2)(3)题,地域文化影响城镇建筑的空间布局、建筑结构和建筑风格。

图a中的建筑是具有典型伊斯兰风格的清真寺,宗教文化是该类城镇生存的基础,而图b中的景观是典型的欧洲城镇风格。

[答案] 

(1)地域文化 城镇中的建筑

(2)空间布局 建筑结构 建筑风格

(3)宗教 基础

  提升运用能力

安徽省南部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气候湿热,地形以山地为主,对外交通不便,耕地稀少,当地传统的菜肴、民居、戏曲、农业生产等明显打上了地理环境的烙印。

据此完成1~2题。

1.安徽省南部传统特色菜的选料较多采用(  )

①海鲜 ②牛羊肉 ③山货 ④腌腊制品

A.①②B.②③

C.①④D.③④

答案 D

解析 安徽南部地形以山地为主,因此山货较多,但对外交通不便,不容易外销,因此以腌制、腊制和干货为主,因此③④正确。

2.下列叙述与安徽省南部地域文化特征相符的是(  )

A.敬奉妈祖,盛行妈祖文化

B.农业以种植茶、竹等为特色

C.评剧、秦腔为传统地方戏曲

D.泥草房和吊脚楼是传统民居

答案 B

解析 妈祖一般指护航海神,安徽不临海,故A项错误;安徽南部以山地为主,处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气候湿热,适合茶、竹等亚热带经济林木生长,故B项正确;评剧是山东地方戏曲,秦腔为陕西地方戏曲,故C项错误;吊脚楼多分布在气候湿热、地形崎岖的西南少数民族地区,故D项错误。

任务探究

 地域文化与乡村景观

由于客家人居住地大多是偏僻的山区或深山密林,当时不但建筑材料匮乏,而且豺狼虎豹、盗贼嘈杂,加上惧怕当地人的袭扰,客家人便营造“抵御性”的城堡式建筑住宅——土楼。

他们利用当地的土、卵石和杉木,用垒筑的方式建筑了高达五六层的圆形、方形的可住几十户甚至上百户的客家土楼。

楼内数百人聚族而居,不分辈分大小一律平等,同样大小的居住单元,不论朝向,不论方位……成为民居建筑的一大奇观。

中国“福建土楼”于2008年7月6日在加拿

大魁北克城举行的第32届世界遗产大会上,被正式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据此探究下列问题:

(1)历史上,客家人的土楼主要职能是什么?

(2)土楼采用的建筑材料是受________因素的影响,建筑的方式又与________因素有关。

(3)这种为世人称奇的房屋建筑是在什么背景下形成的?

居住的特点又说明客家人的什么特征?

[成果展示] 

(1)居住、军事防御功能。

(2)自然环境 技术水平

(3)客家人由于数代人不断南迁,形成家庭内部极强的凝聚力,只有家庭内部的紧密团结才能使其在新的居住地生存下来。

其居住方式体现了家族内部的平等团结。

1.我国东部农耕区与西部牧区的地域文化差异

2.我国典型的地域文化

我国以秦岭—淮河一线划分为南方地区和北方地区。

据此回答

(1)~

(2)题。

(1)关于我国南北方农业文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北方以旱地为主,南方以水田为主

B.主要粮食作物:

北方玉米,南方小麦

C.主要糖料作物:

北方甘蔗,南方甜菜

D.农业生产规模:

北方小,南方大

(2)下列南北方文化的差异受自然环境影响大的是(  )

A.商业区布局B.民居的屋顶坡度

C.室内装饰D.夏季服饰

科学思维

乡村地域文化景观

(1)题,我国北方以旱地为主,南方以水田为主;南方种植水稻、甘蔗;南方因河网密布,耕地地块小,生产规模小。

(2)题,我国南方地区降水量多,传统民居的屋顶坡度大,利于雨水流下;商业区、室内装饰受自然环境的影响较小;夏季,我国南北方服饰差别不大。

[答案] 

(1)A 

(2)B

  提升运用能力

中国某地居民就地取材,用竹木扎制屋架,茅草覆顶,建造的传统民居远看像船底,因而被称为船形屋(见下图)。

据此回答1~2题。

1.该传统民居最可能位于(  )

A.青藏高原B.黄海沿岸

C.海南岛山区D.东北平原

答案 C

解析 从建筑材料和房屋的结构可知,该地气候湿热,因而最可能位于海南岛。

2.该传统民居能够反映当地的环境特点是(  )

A.高寒缺氧B.潮湿、多虫鼠

C.多火山、地震D.干旱缺水

答案 B

解析 海南岛为热带季风气候,气候湿热,适宜蚊虫、鼠类等生存。

任务探究

 地域文化与城镇景观

材料一 方圆的人文观,是中国古典哲学思想在传统人文思想领域的真实写照,深刻地影响着中国传统文化的审美价值取向。

在建筑领域,这一思想也有深刻的体现:

具有代表性的是北京的天坛公园,在古代它是“天子”与“天”对话的地方。

方形围墙设东、西、南、北四门,象征地方;园内主体建筑祈年殿,设计成圆形,象征天圆,是天圆地方思想的匠心设计。

材料二 下图为法国巴黎街景和美国芝加哥街景图片。

据此探究下列问题:

(1)材料一反映了地域文化对城市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什么方面?

(2)材料二中法国巴黎街景与美国芝加哥街景完全不同,其原因是什么?

[成果展示] 

(1)城市建筑景观和格局。

(2)主要是由于巴黎历史悠久,城市格局与主体建筑风貌已经形成,在市中心区很少建造现代化高楼大厦,而美国芝加哥,市中心区摩天大楼高耸入云,各种高层建筑物错落其间。

地域文化对城镇的影响

城镇作为一种聚落景观,是人类文化的体现。

不同地域的文化、宗教和社会观念等,都会对城镇地域形态和

空间结构产生深刻影响。

城镇建筑景观和格局等往往反映出地域文化对城镇的影响。

另外,城镇与环境相互协调,往往形成独特的风格。

如沿海、沿江、沿湖城镇多利用

水体表现城镇特色。

在水体的边缘,有的形成重要的商务区,如美国芝加哥市密歇根湖畔、上海

黄浦江两岸;有的发展为风景旅游区,如我国的杭州西湖等。

城镇富有特色,就会拥有点石成金的赞誉,提升城镇的品位和影响力,增强凝聚力和向心力,创造出城镇良好的商务环境和经济秩序,使资金、人才、技术等各种资源加速良性循环,从而对城镇的现代化建设产生强大的推动力。

据此回答

(1)~

(2)题。

(1)下列关于世界上著名历史文化名城的叙述,正确的是(  )

①纽约是在维护和保存古迹的基础上不断发展的 ②巴黎的城市建筑一直秉承着法兰西文化的传统 ③罗马代表了现代文明的崛起 ④曼谷体现着印支文化与南洋风情的结合

A.①②B.①③

C.②④D.③④

(2)中华民族雍容恢弘、宽博兼容的文化特色熔铸出风格多样的城市典范,下列描述正确的是(  )

A.西安的古朴B.桂林的灵秀

C.苏杭的神秘D.拉萨的奇逸

科学思维

地域文化对城镇的影响

(1)题,罗马是在维护和保存古迹的基础上不断发展的;纽约代表了现代文明的崛起。

(2)题,西安的风格是古朴,苏杭的风格是灵秀,桂林的风格是奇逸,拉萨的风格是神秘。

[答案] 

(1)C 

(2)A

  提升运用能力

民居建筑的材料、样式和风格等都深受当地地理环境的影响。

下图为某地传统民居图,读图完成1~2题。

1.民居中的正房一般供长辈居住。

受当地地理环境的影响,图示民居中的正房多位于其庭院式建筑中的(  )

A.北面B.南面

C.东面D.西面

答案 A

解析 这是我国典型的北方民居四合院,主要分布在华北平原地区。

首先,由于正午太阳在南面,为了获得充足的光照,正房位于庭院的北面;其次还受当地文化的影响。

2.下列不属于图示民居所在文化区特征的是(  )

A.天然植被为温带落叶阔叶林

B.盛产春小麦、棉花,属于旱作农业

C.属于汉族聚居区,饮食多面食

D.是儒家文化的发源地

答案 B

解析 华北地区属于旱作农业,粮食作物是冬小麦。

教材活动巧点拨

[教材第43~44页活动]

思路点拨 1.生产活动:

一千多年前,生活在这里的哈尼族等民族就开辟了梯田,种植水稻。

用水、用地制度:

人们发现森林是涵养水源的宝库,必须保证山上的森林面积足够大,水源才能常年不枯,于是民间规定特定范围的森林不得砍伐。

为了缓解用水矛盾,村民修筑了沟渠,连接各家的稻田。

价值观、审美情趣:

层层水田映照着蓝天白云,宛如一幅幅油画。

每个村都选出一位正直公正、责任心强的人来担任分水官,负责分配每一田块的用水量。

各村之间也有分水的约定。

尤其在干旱的季节,分水制度更为重要。

这种传统一直延续至今。

2.据材料中“这种传统一直延续至今”可知,地域文化可以在代际之间传承。

地域文化的形成,受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共同影响,因此,部分地域文化可以在不同地方传播。

成果展示 略。

[教材第49页活动]

思路点拨 当地特色文化景观的选择,可从传统民居、服饰、饮食文化等方面选择。

成果展示 略。

地理实践深探索

方向与建议

1.选择当地较为知名的一处传统民居,了解其历史,搜集该民居建成时的资料,分析其反映的地域文化。

2.搜集所在城市的景观照片,分析其在建筑风貌上的特色。

3.调查当地农业生产的地域文化特点,并分析其形成条件。

4.结合地理资料,分析内蒙古服饰体现的地域文化特点。

展示与评价

略。

  时间:

45分钟 

  满分:

100分

探究点

题号

地域文化

2,6,7,8,9,10,14

(1)(3)

地域文化与乡村景观

5,13(3)(4)

地域文化与城镇景观

1,3,4,11,12,13

(1)

(2),14

(2)

一、选择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

下图为纽约帝国大厦和芝加哥西尔斯大厦图片。

读图,完成1~2题。

1.图中的摩天大楼一般分布在(  )

A.市区中心B.市区边缘

C.河流两岸D.郊区

答案 A

解析 美国大城市中的摩天大楼一般位于市区中心。

2.造成上述现象的原因是(  )

A.城市发展历史悠久B.城市发展历史短暂

C.城市环保意识强烈D.城市规划不合理

答案 B

解析 美国城市发展历史短暂,城市建设的现代化水平较高,市中心多现代化的摩天大楼。

城镇作为一种建筑景观,是人类文化的体现。

不同地域的文化、宗教和社会观念等,都会对城镇地域形态和空间结构产生深刻影响。

据此回答3~4题。

3.最能体现地域文化对城镇产生影响的是(  )

①城镇交通网的结构 ②城镇建筑的空间布局 ③城镇居民的消费理念和方式 ④城镇中文化设施的数量 ⑤城镇居民受教育的程度 ⑥城镇的建筑结构和建筑风格

A.①④B.②⑥

C.③⑤D.④⑤

答案 B

解析 地域文化对城镇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城镇建筑上,在城镇建筑的结构、布局和建筑风格上都能体现出来。

4.中国园林中的“曲径通幽”体现了中国地域文化具有(  )

①外向性 ②开放性 ③内向性 ④封闭性

A.①②B.②④

C.②③D.③④

答案 D

解析 中国园林中的“曲径通幽”,特别是“幽”字体现了中国地域文化具有内向性和封闭性。

骑楼是在楼房前座跨入人行道悬空而建的,二楼向街心延伸,并使马路边房屋相互连接,形成自由步行的长廊。

这是岭南民居的一个特色(如图所示)。

据此完成5~6题。

5.建设骑楼的目的是(  )

A.体现当地的民族特色

B.使房屋建筑有层次感,体现建筑美

C.节省建筑材料

D.便于行人避雨和遮阳

答案 D

解析 我国南方气候湿润,降水较多,且夏季光照强烈,建骑楼便于行人避雨和遮阳。

6.骑楼建筑反映了岭南地区(  )

A.地形多样,地表起伏不平

B.高温多雨的气候

C.降雨强度大

D.洪涝、台风等灾害频繁

答案 B

解析 岭南地区雨季长,降水量大、气温高。

读中国园林、美国园林景观图,回答7~8题。

7.两幅园林景观图体现了建筑物在哪一方面的差异(  )

A.空间布局形式B.建筑结构

C.地域组合D.以上三个方面

8.形成这种差异的原因是(  )

A.自然环境的差异

B.科技发展水平的差异

C.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

D.地域文化的差异

答案 7.B 8.D

解析 中国园林与美国园林由于中西地域文化的差异,在建筑结构方面存在很大的差异。

如图中四幅照片所示景观为我国不同地区传统桥梁的典型代表。

据此回答9~10题。

9.造成不同地区桥梁结构、造型、风格差异悬殊的最主要原因是(  )

A.自然条件的差异B.经济水平的差异

C.文化特点的差异D.政治历史的差异

答案 A

解析 不同的自然地理环境,地形地势、气候、水文条件不同,导致对桥梁建设的难度、造型、风格的选择都有差异,这是最根本的差异,桥梁最早的功能特性都是适用性,在此基础上,结合经济、文化、政治、历史等因素,使桥梁打上时代文化的烙印。

10.下列关于图中桥梁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甲类桥梁主要分布在我国东南山区

B.乙桥桥拱的设计主要考虑美学价值

C.丙桥的主要功能已发生根本性改变

D.丁类桥梁的主要功能为艺术功能

答案 C

解析 铁索桥建在西南峡谷环境中;酒桥建在江南水乡环境,要考虑行船、防洪等因素;卢沟桥建在北方平原环境,已经由交通设施转变为旅游景观;风雨桥为建在河流上连接两岸侗寨的桥,现在已成为旅游景观。

读北京市某区域景观图,回答11~12题。

11.元、明、清三朝都以北京作为都城,北京的建设体现了中国都城传统的特点,其最鲜明的特色是(  )

A.集政治、经济、文化于一身

B.城市的轮廓呈“凸”字形

C.中轴线突出,东西格局对称

D.城内有设计精美的皇家园林

答案 C

解析 北京是我国古代帝王的都城,以皇宫为中心,沿中轴线排列其他建筑物,东西格局对称。

12.影响图示景观所在功能区形成的主要因素是(  )

A.历史因素B.经济因素

C.行政因素D.环境因素

答案 A

解析 图示景观是在历史基础上传承发展的,因此其形成的主要因素是历史因素。

二、综合题(共2小题,共52分)

13.下列四种房屋建筑图,反映了四种不同的建筑文化,也反映了我国自然环境的地区差异。

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24分)

(1)甲图所示分布在我国________地区,它反映的当地自然环境的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分)

(2)乙图所示分布在我国________地区,它反映了当地自然环境具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特点。

(6分)

(3)丙图所示分布在我国________地区,它反映了当地自然环境具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特点。

(6分)

(4)丁图所示分布在我国____________地区,它反映了居住者的生产、生活方式以________为主。

现在,该地区也出现了定居现象,这说明地域文化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分)

答案 

(1)南方 气候湿润 降水丰富

(2)西北 气候干燥少雨 温差较大

(3)黄土高原 气候冬寒夏热 黄土直立性强且干燥

(4)内蒙古高原 游牧 不断发展、变化的

解析 第

(1)题,我国南方地区受夏季风影响,雨季较长,降水较多,为便于排水,房屋多为斜顶结构,且倾斜角度较大。

(2)题,我国西北地区深居内陆,海洋水汽难以到达,故降水稀少,房屋多为平顶。

第(3)题,黄土直立性强,黄土高原地区的人们多开挖窑洞作为居所,窑洞冬暖夏凉,非常适合人们居住。

第(4)题,内蒙古高原地区的生产活动以游牧为主,牧民需要不断迁移住所,蒙古包便于拆卸,非常适合牧民居住。

出现定居现象说明地域文化是不断发展、变化的。

14.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28分)

材料一 2010年世界博览会(Expo2010)在中国上海市举行。

凝聚中国传统文化精髓的中国馆由国家馆和地区馆两部分组成。

这两部分的空间位置与取向,分别体现了东方哲学对“天”“地”关系的理解。

国家馆为“天”,富有雕塑感的造型主体——“东方之冠”高耸其间,形成开扬屹立之势;地区馆为“地”,如同基座般延展于国家馆之下,形成浑厚依托之态。

在这里,中国传统的斗拱造型有了大胆的革新,传统的曲线设计被拉直,层层出挑的主体造型显示了现代工程技术的力度美与结构美。

材料二 在近代历史上,上海一直是打开中国的一把钥匙。

而黄浦江畔的外滩,则是近代上海的城市名片。

外滩东面即黄浦江,西面为新哥特式、古典式、中西合璧式等52座风格迥异的大楼,被誉为“万国建筑博物馆”。

(1)材料一中体现出了中国文化的哪些方面?

(4分)

(2)世界博览会有“经济奥运会”之称。

上海世博会推动着长江三角洲地区的经济发展,分析上海成为长江三角洲地区核心城市的有利社会经济条件。

(12分)

(3)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分析外滩成为“万国建筑博物馆”的历史原因。

从上海外滩体现的文化内涵中我们能得到哪些启示?

(12分)

答案 

(1)天地观、斗拱结构等。

(2)水陆空交通便利;工业基础好;劳动力素质高;技术力量雄厚;商品贸易繁荣;城市发展历史悠久,国际地位高。

(3)原因:

鸦片战争后,上海被开辟为通商口岸,西方列强在上海建立租界,进行商品和资本输出,同时也将西方先进文化包括建筑艺术带到上海,形成了“万国建筑博物馆”。

启示:

弘扬民族文化,正确对待外来文化,在两者有机结合的基础上,提高本民族创新发展的能力。

解析 第

(1)题,材料一论述了中国古代的天地观、建筑的斗拱结构等。

(2)题,分析上海市的核心地位需要从当地的交通、产业基础、技术、市场、腹地等方面来论述。

第(3)题,外滩成为“万国建筑博物馆”,需要结合中国近代史上五口通商的知识来回答。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