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玻里网纹甜瓜不同基肥效果试验.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2632988 上传时间:2023-06-06 格式:DOCX 页数:67 大小:83.1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拿玻里网纹甜瓜不同基肥效果试验.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7页
拿玻里网纹甜瓜不同基肥效果试验.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7页
拿玻里网纹甜瓜不同基肥效果试验.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7页
拿玻里网纹甜瓜不同基肥效果试验.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7页
拿玻里网纹甜瓜不同基肥效果试验.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7页
拿玻里网纹甜瓜不同基肥效果试验.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67页
拿玻里网纹甜瓜不同基肥效果试验.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67页
拿玻里网纹甜瓜不同基肥效果试验.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67页
拿玻里网纹甜瓜不同基肥效果试验.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67页
拿玻里网纹甜瓜不同基肥效果试验.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67页
拿玻里网纹甜瓜不同基肥效果试验.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67页
拿玻里网纹甜瓜不同基肥效果试验.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67页
拿玻里网纹甜瓜不同基肥效果试验.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67页
拿玻里网纹甜瓜不同基肥效果试验.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67页
拿玻里网纹甜瓜不同基肥效果试验.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67页
拿玻里网纹甜瓜不同基肥效果试验.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67页
拿玻里网纹甜瓜不同基肥效果试验.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67页
拿玻里网纹甜瓜不同基肥效果试验.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67页
拿玻里网纹甜瓜不同基肥效果试验.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67页
拿玻里网纹甜瓜不同基肥效果试验.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67页
亲,该文档总共6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拿玻里网纹甜瓜不同基肥效果试验.docx

《拿玻里网纹甜瓜不同基肥效果试验.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拿玻里网纹甜瓜不同基肥效果试验.docx(6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拿玻里网纹甜瓜不同基肥效果试验.docx

拿玻里网纹甜瓜不同基肥效果试验

拿玻里网纹甜瓜不同基肥效果实验

王毓洪,李林章,黄芸萍<宁波市农业科学研究院蔬菜研究所315040)

适宜地基肥水平能够改善网纹甜瓜地营养风味品质,肥料施用不足或过量,均会导致作物

地生育障碍,进而使产量下降和品质变劣•本实验在粘土中比较不同基肥对网纹甜瓜品质与产

量地影响.b5E2RGbCAP

1材料与方法

1.1供试材料

供试品种为拿玻里网纹甜瓜;供试基肥为鸭泥、香菇菌渣、日本有机肥、国产有机无机肥

和复合肥,其中鸭泥和香菇菌渣由鄞州区下应镇天宫庄园提供;日本有机肥,由日本大和农园

株式会社提供;国产有机无机肥由宁波江北绿源有机肥公司提供,复合肥为挪威产硫酸钾

型.p1EanqFDPw

1.2土壤及肥料成分检测

为保证施用各肥料后土壤中氮磷钾比例及含量相对一致,施肥做畦前委托宁波市农产品质量

检测中心对土壤、鸭泥及菌渣地成分进行检测,检测结果如表1.DXDiTa9E3d

表1土壤及基肥检测结果

检验工程

pH值

有机质

<%)

速效氮<mg/kg

速效磷<mg/kg)

速效钾<mg/kg

土壤

5.53

3.56

2

1.34X10

260

2

7.37X10

鸭泥

7.87

18.14

2.62X102

294

2.05X102

香菇菌渣

5.79

44.67

2

2.20X10

289

2

6.30X10

注:

网纹等级:

0级不发生、1级较差、2级中等、3级较好、4级好、5级优.

复合肥总养分》40%,氮<含硝态氮):

磷<P2O5):

钾<K2O)=21:

6:

13;日本有机肥氮含量为20%,磷含量为20%,钾含量为10%;国产有机无机肥氮磷钾总含量》8%,有机质含量》30%.RTCrpUDGiT

1.3实验方法

实验于2004年春在下应湾底村天宫庄园进行,大棚电热温床育苗,接穗于2月20日播种,砧

木于2月26日播种,3月9日嫁接,4月15日定植于大棚中,行距1.5m,株距40cm,每小区面积45m2,未设重复.采用立体搭架栽培,单蔓整枝.实验根据氮、磷、钾比例及含量相对一致地原则,定植前基肥用量共设5个处理:

<A)鸭泥2000kg<指667m2用量,下同),含硫三元复合

肥65kg,过磷酸钙60kg,石灰50kg;<B)香菇菌渣2000kg,含硫三元复合肥70kg,过磷酸钙50kg,硫酸钾50kg,石灰100kg;<C)日本有机肥50kg,含硫三元复合肥35kg,过磷酸钙20kg,硫酸钾80kg,石灰100kg;<D)含硫三元复合肥100kg,过磷酸钙25,硫酸钾70kg,石灰

100kg;<E)国产有机无机肥300kg,含硫三元复合肥40kg,过磷酸钙25kg,硫酸钾75kg,石灰

100kg.生长期间考查植物学性状,收获后考查果实经济性状、产量等.5PCzVD7HxA

2结果与分析

2.1植株生长势比较

植株长成期田间考查结果表明<表2),D处理相对于其它处理叶片稍大、茎杆粗壮、节间短

生长势表现略微旺盛,而处理B和处理E地节间较长,茎杆较细,最大叶面积较小,可见复合肥比有机肥和农家肥地肥效更快,更利于植株地营养生长.但中后期D处理植株衰老较

快.jLBHrnAlLg

表2植物学性状比较

基肥处理

叶横径<cm)

叶纵径<cm)

茎粗<cm)

节间长<cm)

A<鸭泥

28.6

22.3

1.1

6.5

B<菌渣)

27.6

21.7

1.0

7.4

C<日本有机肥)

27.8

21.5

1.1

6.4

D<三元复合肥)

29.2

22.5

1.2

6.1

E<有机无机肥)

26.5

21.6

1.0

6.8

注:

在植株长成期考查,茎粗和节间长均考查第8节位.

22不同基肥果实产量比较

由表3可见,D处理地单果质量明显小于其他4个处理,D处理地667m2产量仅为1534.1kg,

低于其他处理;而E处理由于单果质量高达2.08kg,667m2产量为2312.3kg,相对其他处理增产11.8%〜50.7%.可见,复合肥虽然肥效发挥快,但肥力持续时间短,影响植株地生殖生长,不

利于产量地提高.XHAQX74J0X

表3产量比较

基肥处理

单果质量<kg)

单株产量<kg)

小区产

厶量<kg)

产量

A<鸭泥)

1.

85

1.

85

138.

6

2054.

4

B<菌渣)

1.

80

1.

80

135.

0

2001.

0

C<日本有机肥)

1.

86

1.

86

139.

5

2067.

7

D<三元复合肥)

1.

38

1.

28

103.

5

1534.

1

E<有机无机肥)

2.

08

2.

08

156.

0

2312.

3

2.3不同基肥果实性状比较

果实性状考查和成分测定结果分别见表4、表5•由表4可见,处理D地中心糖度、边缘糖度

和还原糖均为最高,分别为14.02%、13.37%和4.6%,其次为处理E和处理A,处理B最低.从表5发现,处理D地果实灰分、钙、铁、锌、锰地含量都高出其他处理,而水分含量和维生

素C含量却低于其他4个处理;处理A地镁含量和维生素C含量居各处理之首,灰分、

铁、锌含量仅次于处理D.LDAYtRyKfE

表4果实性状考查表

基肥处理

单果质

量果横

径果纵

横网纹底

肉色

网纹

中心糖

边缘糖还原糖

等级

度<%)

<%)

<%)

A<鸭泥)

1.85

14.6

15.9

灰白

黄绿

4.

2

5

13.2

11.24.1

B<菌渣)

1.80

14.5

16.8

灰白

黄绿

2.

8

5

11.5

9.94.1

c<日本有机肥)

1.86

14.4

16.7

灰白

黄绿

3.

9

5

11.9

10.14.2

D<三元复合肥)

1.38

13.2

14.4

灰白

黄绿

3.

7

5

14.0

13.44.6

E<有机无机肥)

2.08

15.0

17.3

灰白

黄绿

4.

0

5

13.3

12.43.7

表5果实成分比较

处理

水分<%)

灰分<%)

Vc

A<鸭泥)

88.53

0.633

43.74

3.54

8.78

2.03

0.498

176.89

B<菌渣)

91.41

0.530

41.44

2.48

7.18

1.29

0.337

139.47

C<日本有机肥)

90.01

0.563

45.51

1.85

8.43

1.73

0.534

174.29

D<一元复合肥)

82.50

0.680

54.62

3.73

7.93

2.19

0.679

120.78

D<—兀复口肥)

89.91

0.616

42.03

3.44

8.72

1.79

0.381

128.09

E<有机无机肥)

3小结

基肥处理D<三元复合肥),其植株前期生长旺盛,后期易早衰,果实地总矿物质含量高,中心糖度、边缘糖度和还原糖含量最高,但维生素C含量和产量最低•就矿物质含量而言,处理A<鸭泥)和处理E<国产有机无机肥)居第二位,并且糖度也较高,处理E产量高,但维生素C含量较低,而处理A,维生素C含量最高.Zzz6ZB2Ltk

秀珍菇、平菇、香菇液体菌种培养基与培养方式实验

周信华1,王扬军2,陈若霞2,杨勇3

<1.宁波市北仑区柴桥镇农办315809;2.宁波市农业科学研究院生态环境研究所315040;3.

宁波市蔬菜公司315000)dvzfvkwMI1

随着食用菌市场需求地日益高标准和多样化,传统地一家一户分散土法栽培模式已远不

能适应消费需要,工厂化大规模生产正在逐步得到发展.工厂化生产除大规模和人为控制栽培

条件外,还需以连续地接种保证连续地出菇,较之传统地固体培养基制种方式,食用菌液体菌

种生产技术具有生产周期短、菌丝体菌龄一致、生命力旺盛,接种方便、用种量少,接种后恢

复生产迅速等优点,十分适宜作为配套技术应用于工厂化生产.本实验以加快发菌速度、提高

制种效率、改善菌种质量为目地,进行了秀珍菇、平菇、香菇地液体菌种培养液配方与培养

方式实验.结果如下.rqyn14ZNXI

1材料与方法

1.1实验材料

供试菌种:

秀珍菇为秀珍菇1号,平菇为白平菇,香菇为申香8号.母种均引自上海农科院食用菌研究所.培养基主要成分马铃薯、葡萄糖、玉M粉、麦麸、杂木屑等,均为市售

品.EmxvxOtOco

1.2实验设计<1)培养方式比较对照

接种后立即进行振荡培养;处理1:

接种后静置培养24小时后进行振荡培

养;处理2:

接种后静置培养48小时后进行振荡培养;处理3:

接种后静置培养72小时后

进行振荡培养.SixE2yXPq5

培养液配方为基本培养液,即马铃薯200g、葡萄糖20g、KH2PO43g、MgSO41.5g、蛋白胨

1.5g,水1000ml.6ewMyirQFL

<2)培养液配方比较

对照

基本培养液配方<同培养方式比较实验);处理1:

在基本培养液中增加麦麸

50g,减少马铃薯100g;处理2:

在基本培养液中增加玉M粉50g,减少马铃薯100g;处理

3:

在基本培养液中增加木屑10g;处理4:

在基本培养液中增加棉籽壳10g.kavU42VRUs

接种后静置培养48小时,振荡培养240小时.

1.3实验方法采用PDA培养基进行母种扩繁,然后使用HS80A恒温水浴摇床,500ml三角瓶中加入300ml培养液,接入6块6mmx6mm地母种块,每处理接种12瓶,在25C下静置或振荡培养<转速150r/min).接种后12天,滤纸过滤各处理培养液,考查不同处理地发菌情况、菌丝体量和不同直径菌球组成.y6v3ALoS89

2结果与分析

2.1培养方式对发菌地影响

3种菇类液体菌种接种后设置一段静置培养期地均比立即进行振荡培养地对照发菌效果好.

具体表现在:

母种块始发菌时间比对照提早了48小时左右;菌球形成期延长1〜2天,菌球干重平菇增加18.41%〜60.90%、香菇增加13.31%〜48.84%、秀珍菇增加9.37%〜71.82%;静置培养处理时间以48小时为最佳<表1).M2ub6vSTnP

当培养液配方为马铃薯200g、葡萄糖20g、KH2PO43g、MgSO41.5g、蛋白胨1.5g、水

1000ml时,秀珍菇地发菌状况最好,接种后12天菌球湿重为15.26〜26.25g/L,干重0.39〜0.67g/L;平菇略次,菌球湿重为14.75〜24.64g/L,干重0.38〜0.61g/L;香菇最差,菌球湿重为4.32〜6.51g/L,干重0.13〜0.19g/L.0YujCfmUCw

2.2培养液配方对发菌地影响

采用不同培养液配方后3类食用菌地总体发菌情况仍是秀珍菇最好,平菇次之,香菇最差.在对照地纯液体培养液中添加适量固体成分对3类食用菌液体菌种地菌球形成与发育均有促

进作用•但不同菇类对培养液配方地适应性表现不同•秀珍菇和平菇最适应添加木屑地处理3

配方,培养后菌球总量分别比对照增加了13.03和22.83倍,菌球湿重增加了2.67和2.86倍,干

重增加3.32和3.53倍;处理2次之•香菇则最适应添加玉M粉地处理2配方,培养后菌球总

量增加了19倍,菌球湿重增加了1.18倍,干重增加1.68倍;处理3次之<表2).eUts8ZQVRd3小结与讨论

<1)秀珍菇、平菇、香菇地液体菌种培养方式以接种后先静置培养48小时,再振荡培养为

宜.因静置培养可减少母种块与培养液地表面摩擦,加快种块菌丝萌发,从而表现出母种块始

发菌时间比对照提早,菌球形成期延长.sQsAEJkW5T

<2)在纯液体地对照培养液中添加适量固体成分,一方面可完善培养液地营养成分,另一方

面还可为菌种地菌球形成提供“寄生核”,对3类食用菌液体菌种地菌球形成与发育均有明

显地促进作用.GMslasNXkA

<3)秀珍菇和平菇地液体菌培养液最适宜每升添加10g木屑;其次为每升添加50g玉M粉,

同时减少100g马铃薯.香菇地液体菌培养液最适宜每升添加50g玉M粉,同时减少100g马

铃薯;其次为每升添加10g木屑.TIrRGchYzg

表1不同培养方式地发菌情况

种类

处理

始发菌时

间(h>

菌球形成

期(d>

菌球湿重

(g/L>

比CK+-

<%)

菌球干重

(g/L>

比CK+-

<%)

秀珍菇

CK

72

4~12

15.26

0.39

1

24

2~12

17.13

12.25

0.43

9.73

2

24

2~12

26.25

72.02

0.67

71.82

3

24

3~12

22.42

46.92

0.52

34.24

平菇

CK

72

4~12

14.75

0.38

1

24

2~12

17.36

17.69

0.45

18.41

2

24

2~12

24.64

67.05

0.61

60.90

3

24

3~12

21.75

47.46

0.55

43.85

香菇

CK

96

5~12

4.32

0.13

1

48

3~12

4.87

12.73

0.15

13.31

2

48

3~12

6.51

50.69

0.19

48.94

3

48

4~12

6.21

43.75

0.18

38.03

表2不同菌种在不同培养液条件下地培养结果

种类

处理

不同直径菌球量万

<个/L)

比CK+-

<%

菌球湿重

(g/L>

比CK+-

<%

菌球干重

(g/L>

比CK+-

<%

<1mm

1-5mm

>5mm

总计

CK

5.00

0.0422

0.0086

5.05

24.00

0.62

秀珍

1

36.00

0.3260

0.0346

36.36

619.90

68.00

183.33

1.70

174.00

2

36.00

0.3588

0.0283

36.39

620.42

78.00

225.00

1.99

221.16

3

70.00

0.8840

0.0078

70.89

1303.58

88.00

266.67

2.68

332.40

4

1.00

0.2155

0.0224

1.24

-75.49

37.50

56.25

0.85

37.52

CK

2.50

0.0400

0.0070

2.55

22.00

0.57

1

30.00

0.2295

0.0305

30.26

1088.06

64.00

190.91

1.59

178.61

平菇

2

25.00

0.2982

0.0248

25.32

894.23

75.00

240.91

1.88

230.69

3

60.00

0.6922

0.0080

60.70

2283.20

85.00

286.36

2.59

353.68

4

1.00

0.1880

0.0197

1.21

-52.58

37.00

68.18

0.86

50.74

CK

1.00

0.0

0.0028

1.00

5.50

0.14

1

10.00

0.0

0.0300

10.03

900.20

9.00

63.64

0.28

100.00

香菇

2

20.00

0.02

0.0300

20.02

1896.71

12.00

118.18

0.38

168.78

3

30.00

0.0

0.0120

30.01

2892.82

10.00

81.82

0.37

164.65

4

1.00

0.0

0.0320

1.03

2.91

11.00

100.00

0.28

100.00

 

水葫芦象甲地安全性及其对水葫芦地控制效果

古斌权1,应霞玲2,陈若霞1,王扬军1,张春芬3,沈健3

<1.宁波市农业科学研究院生态环境研究所315040;2•宁波市北仑区农业局315800;3•余姚

市农业信息中心315400)7EqZcWLZNX

摘要水葫芦象甲对宁波地区10科12种作物地寄主专一性测定结果表明,在选择性和非选

择性条件下,该象甲地幼虫在植株间地转移性极差,大多在被测植物上存活2〜5天后死亡,成

虫则可能因气温等自然条件不同而在被测植物上存活10〜62天,幼虫和成虫均不在被测植

物上取食、寄生与产卵•象甲地成虫取食水葫芦叶片地正面叶肉、叶柄上部、匍匐枝与花柄

表面形成取食斑,产卵于叶柄上中部;幼虫寄生于叶柄海绵组织内,形成向下地寄生通道,并

自叶柄基部钻出在根表面纠集根毛化蛹;高龄幼虫对水葫芦地控制作用明显大于成虫和低龄幼虫•象甲对水葫芦地控制作用随其群体量地增加而逐步提高,成虫总量15头/m2、幼虫

60头/m2以下时,对水葫芦地控制作用不明显;成虫总量25头/m2、幼虫190头/m2以上时,

控制作用明显增强;成虫总量130头/m2、幼虫450头/m2以上时,对水葫芦地控制作用达到

顶峰,最终可使水葫芦密度比对照减少52.69%,株高下降67.19%,单株叶片数减少29.42%,最

大叶直径减少41.33%,生物量减少64.82%,外观上可见大量叶片枯黄折倒、小分枝死亡和植株下沉.lzq7IGfO2E

关键词水葫芦象甲;寄主专一性;控制作用;水葫芦;

水葫芦Eichhorniacrassipes

原产于南美地多年生水生植物,世界十大害草之一.我国于20世纪初引进并作为猪饲料推广种植,后逸为野生.目前其生长范围已遍及我国17省,成为近年来危害最严重地灾害性水生杂

草.近年来宁波地区河流水葫芦也大量发生,造成地危害日益严重.为了长效安全地控制水葫

芦地危害,我们从中国农业科学院生物防治研究所引进了原产南美地水葫芦地专食性天敌一水葫芦象甲

鄄chetinaeichhorniae和Neochetinabruchi),用于水葫芦地综合治理.关于水葫芦象甲地安全性,1970年以来国外已就其对世界200多种农作物地寄主专一性作过实验

[1-4],我国地丁建清、陈志群等也研究过其对中国24科46种农作物地寄主专一性[5],均得

到了安全地肯定结果.为了明确其对宁波特有农作物地安全性,本文选择了10科12种宁波特

有、未经寄主专一性测定地农作物,进行了选择性和非选择性寄主专一性测定,同时观察比较

了水葫芦象甲不同虫龄和不同群体量对水葫芦地控制作用,结果如下.zvpgeqJ1hk

1材料与方法

1.1材料

水葫芦象甲系饲养于露地水池地Neo?

鄄chetinaeichhorniae和Neochetinabruchi地混合群体

水葫芦植株系宁波地区河流中自然生长地水葫芦植株.NrpoJac3v1

参试作物为宁波特有地、未经寄主专一性测定地10科12种作物<表1).

表1参试作物名录

禾本科

水稻茭白

莎草科

蔺草

大南星科

芋艿

睡莲科

莲藕

雨久花科

水葫芦

葫芦科

西瓜

十字花科

小白菜

落葵科

木耳菜

菱科

菱角

旋花科

甘薯空心菜

藜科

菠菜

OryzasativaL.

ZizaniacaduciflororaHand.Mazz(Z.latifoliaTurez>JuncuseffusesL.var.decipiensBuchenColocasiaesculenta(L.>Schoot

NelumbonuciferaGaertn

Eichhorniacrassipes(Martius>Solms-LaubachCitrullusvulgarisSchrad

BbrassicachinensisL.

Basellarubra(L.>Schoot

TrapataiwanensisL.

IpomoeabatatasLam

IpomoeaaquaticaForsskal

SpinaciaoleraceaL.

1.2方法

<1)寄主专一性实验

选择性实验将上述各种作物盆栽成活后作为测食植物,和水葫芦同置于3mx2mx1.5m网罩

中,每处理于植株心叶部位叶面接水葫芦象甲成虫10头,幼虫5头,不同植物随机排列,重复3

次.接虫后每天一次观察成虫与幼虫地趋性、取食、产卵及存活情况.1nowfTG4KI

非选择性实验将各种测试植物单独栽培于直径15cm地塑料花盆中,并单独罩上直径80cm,

高60cm地网罩海处理于植株心叶部位叶面接水葫芦象甲成虫10头,幼虫5头,各处理随机

排列,重复3次,接虫后每天一次观察成虫与幼虫地趋性、取食、产卵及存活情况.fjnFLDa5Zo

<2)对水葫芦控制作用实验

在宁波市农科院实验场自然河道内,拦一段面积为13mx45m长满水葫芦地河道,于2002年4月5日和6月5日均匀多点释放经大棚繁殖带有大量不同虫态象甲地水葫芦植株<表2).

释放后,每周一次取均匀分布地6点,每点面积1m2,调查水葫芦地群体密度与象甲群体发展

动态;每点取10株水葫芦植株调查水葫芦个体发育情况和象甲对水葫芦地寄生情况;每点取30株水葫芦调查成虫取食情况.tfnNhnE6e5

表2实验区水葫芦象甲混合群体释放密度及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