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和谐的条件及其建构.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264350 上传时间:2023-04-30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21.8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社会和谐的条件及其建构.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社会和谐的条件及其建构.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社会和谐的条件及其建构.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社会和谐的条件及其建构.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社会和谐的条件及其建构.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社会和谐的条件及其建构.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8页
社会和谐的条件及其建构.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8页
社会和谐的条件及其建构.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8页
亲,该文档总共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社会和谐的条件及其建构.docx

《社会和谐的条件及其建构.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社会和谐的条件及其建构.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社会和谐的条件及其建构.docx

社会和谐的条件及其建构

得分

评卷人

 

沈阳师范大学

硕士研究生期末考试答题册

 

考试科目:

社会和谐的条件及其建构

姓名:

王志红

学号:

14531001

培养单位:

社会学学院

专业:

社会学

考试时间:

2014年11月

 

沈阳师范大学研究生处印制

社会和谐的条件及其建构

【摘要】和谐社会是从古到今的人们渴望达到的理想社会状态,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则是我国领导人在当代的背景下坚持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一大重要理论创新,是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大实践问题。

本文围绕社会和谐的条件及其建构这两大主题深入剖析和谐社会的理论与实践问题,不仅要做到理论上的合理,更要在科学探讨分析社会和谐的条件及其建构的情况下成功地运用于实践,能够真正的实现社会和谐的伟大使命。

【关键词】和谐社会历史渊源条件建构

1、和谐社会

(1)和谐社会的历史渊源

 1、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和谐思想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和谐思想,不仅历史悠久且内容十分丰富。

社会和谐是一个长盛不衰的话题,因为无论在什么样的是时代只要有人的存在便存在这对于人与人之间关系的调整,就存在着如何解决社会冲突维持社会和谐的现实需求。

从《易经》提出“太和”的观念到孔子师徒的“和为贵”、荀子的“和为一,一则多力”,以及范仲淹“政通人和”的理想等,都包含有浓厚的和谐思想。

这些思想即是祖先治国安民的基本法则与哲学理念,深深影响着中华民族的思维方式、心理结构、价值选择、伦理道德和行为方式,这不仅是我们历史先哲们对于社会和谐的美好愿望与向往,更蕴含着治学,治家,治国等一系列智慧,时代虽然不同,但是对于和谐社会的追求却始终未变。

作为社会政治论的儒学,孔子所关注、思考的核心即是如何建立一个理想的和谐社会,并使之成为现实。

孔子强调的是现世的和谐、社会的和谐,提出“和而不同”。

《礼记》虽是晚在东汉才编辑而成的儒家典籍,但其中《礼运篇》中挂在孔子名下的一段话仍可视为对孔子理想的反映与概括: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是谓大同。

”这些精彩的描述实质上就是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追求的民安居乐、政治清明、祥和有序的和谐社会。

孔子的继承者孟子进一步发展了儒家关于人与社会和谐统一的思想。

他认为统一天下不是靠掠夺性的战争,而是靠人心归向,靠上下一心的“人和”。

他说: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万变终究不离社会各个方面和谐相处这一宗旨。

2、西方社会的和谐思想

哲学家毕达哥拉斯把“和谐”作为哲学的根本范畴进行研究。

世界本原的“数”之间的关系和比例产生了和谐,和谐产生秩序,因此,万事万物都是和谐的。

边沁、密尔等是功利主义(utilitarianism)的代表人物,在他们看来和谐社会的图景是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幸福的状态,也即社会的和谐是社会总体福利的最大化。

由此可见功利主义过分关注了效率而忽略了公平正义。

在马克思与恩格斯看来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实现就是人自身的和谐发展。

人自身的和谐发展是人发展的一种理想状态,是针对于现代工业中人们局限于专业的分工中,受到了现代科技与管理制度的桎梏。

只有共产主义才能提供实现人们自由发展这一理想状态的条件。

由此可见和谐社会这一命题并不是凭空产生的,它是在历代以及全球范围内各国长期研究的探讨下而提出的。

为了更好地坚持社会主义道路,为了实现共产主义这一目标,我党在十六届四中全会上第一次鲜明地提出和阐述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命题。

这一命题的提出具有丰厚的理论与现实基础因此是科学的,是我们应该坚定维护并为之努力奋斗的战略部署。

(2)和谐社会的涵义

所谓“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对于当代中国来说,就是中国特色的和谐社会,是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以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为出发点的,经济和社会、城市和乡村、东中西部不同区域、人和自然、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等关系良性互动和协调发展,全体人民各尽所能、各得其所又和谐相处的社会。

由此可见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不仅是一个历史的更是一个内涵丰富,覆盖面极广的,随时代不断变化的概念。

由这些美好的理论设想我们可以看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以下特征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

1、民主法治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政治保障,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政治基础、政治保障、重要内容。

必然要求,它是党的领导、人民当家做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法治是一个全球范围的治理方式的转变是不可扭转的趋势,法治会随着时代的进步而愈加完善,成为国家治理的重要指导原则,如今我国越来越把法治置于十分重要的位置,可以看到我国各届领导集体在建设法制国家的努力与创新,在科学合理的前提下稳步实现法治国家的转型与完善,一步一个脚印地向法制国家迈进。

2、公平正义,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本质要求,但那是要知道公平不等于平均主义划等号;其次社会主义正义的实现程度不能超越生产力的发展水平,要根据国情的现实状况实事求是的实现公平,“超现实”的公平是不可能的。

最后社会的公平正义始终是一个长期奋斗的历史过程,实现公平正义不会一蹴而就,它是随着时代状况而不断变化的。

公平正义这一问题在我国表现的十分明显,由于历史原因二元社会即城市与农村的长期分割,以及改革开放的开放策略导致东中西部发展的差异,以及先富带动后富这一口号下的社会阶层分化,贫富差距两极化等一系列有悖于公平正义这一要求的问题十分普遍,但是我们应该客观看待不能急于求进反而适得其反,随着时代进步,以及国家在削弱各种差别的努力以及治理策略的科学化我们坚信公平正义会逐渐地遍及,最大程度地维护各方的切实利益,解决冲突矛盾构建和谐的社会发展环境。

3、诚信友爱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道德准则。

全体成员的文明程度和思想道德素质不管是对社会和谐还是国家稳定都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俗话说“民无信不立”,诚信是人与人交往合作的前提与基础,没有诚信就不会有社会的默契的分工与合作。

加强诚信建设也是社会主义荣辱观与思想道德建设的必然要求,对于规范市场秩序,实现和谐发展,以及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先进文化的建设都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4、充满活力,就是能够使一切有利于社会进步的创造愿望得到尊重,能够为创造或者创新提供宽松的环境与发展的空间。

充满活力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目标。

激发经济创造活力与社会事业创造活力、社会创造活力与缩小差距、维护公平正义、社会创造活力与转变政府职能、社会创造活力与社会管理体制改革创新、社会创造活力与企业、社会组织和公众参与的关系等等都需要在创造活力的基础上,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等各个层面将其重视与发挥,让社会思想竞相迸发为社会主义全面建设贡献力量。

5、安定有序,意味着社会安定有序,和谐发展的状态。

安定有序是社会和谐的基本前提。

在社会发展的同时很多问题也凸显了出来。

比如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利益冲突,物质冲突涌现,社会阶层分化严重,社会各层次的关系日益复杂化以及在转型过程中出现的道德失范等都是出现的新问题,新现象,新动向与新挑战,要求我们深入分析阻碍社会和谐的不利因素,妥善解决遇到的问题与冲突。

6、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就是在生活富裕,生产发展的过程中要加强生态建设。

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标志。

人与自然的关系并非是征服与控制的单向的关系而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因此经济的发展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我们要建设资源友好型环境节约型的新型发展道路。

以上这些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并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需要我们用联系的观点全面地观察社会现象并且综合地应用于实践。

既然社会和谐如此重要,意义是如此重大,我们有必要探析社会和谐的生长发展需要什么样的条件,我们各方又应该如何发挥自己的力量来完成这一目标。

以下便是对这些问题的探析。

二、建设和谐社会的条件

(一)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构建和谐社会必须大力发展生产力,和谐社会要以物质文明为前提。

俗话说发展才是硬道理。

只有社会资源,财富极大丰富之后,在满足人们的需求之后和谐才能谈得上,否则温饱问题没解决那么和谐社会的构想也是空中阁楼。

经济需要协调健康地增长,经济不仅要有增加更要有发展,是发展基础上的增长,需要我们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效率与公平并举,充分拉动内需,发挥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当然期间政府需要发挥宏观调控的功能维护经济有条不紊的进行。

(二)民主政治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特征和重要的政治条件。

只有保障人民真正地当家做主才能动员社会成员的积极性与创造力,才能保持社会的活力,才能将人民群众的智慧转化成社会发展的动力,才能真正的满足人民大众的需求,最大化地解决社会矛盾,从而维护人民群众的主人翁地位,维持社会的稳定与和谐。

(三)和谐文化建设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强大的思想道德力量。

建设和和谐文化,可以为构建和谐社会主义社会提供精神动力、思想保证和文化条件。

和谐文化是一系列思想观念、理想信念、社会风尚、行为规范的综合,蕴含着对和谐社会的总体认识和评价。

和谐文化是以社会制度为基础,以先进文化为指导,在评判集成传统文化前提下结合时代特征提出的思想文化体系。

因此要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需要把建设和谐文化放在突出的战略位置,有步骤,全方位地向前发展。

(四)加强社会建设和管理,为构建和谐社会建设提供体制条件。

社会建设和管理包括社会保障、社会救助、社会事业、基层自治组织建设和民间组织发展,以及社会管理的体制创新,组织创新和运行创新等内容。

社会建设是针对于社会的问题的解决办法,是缓解社会矛盾的政策,切实履行发挥社会保障与社会救济的功能,帮弱势群体摆脱困难维持社会稳定。

另一方面要开放民众表达以及参与政治的积极性,政府要在各方面创造条件并且更新管理策略,跟上时代的步伐。

从管理到基层的全方位地动员,尽可能地维护社会秩序的稳定。

(五)加强党的建设,提高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

中国共产党是先锋队,代表前进的方向。

党的领导执政能力决定着社会的协调能力,以及社会的向心力、整合力、创造力,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关键。

中共作为一支先进的力量其执政能力对于社会的发展的方向及面貌有非常重要的影响。

因此中共需要加强党风党建做人民群众真正地有实力的领导者。

(六)外交上,与外国搞好关系为和谐社会的构建提供宽松的环境。

总所周知一个国家只有在国内外环境都稳定的条件下才有发展的空间,稳定是发展的前提与保障,与外国搞好关系,并且进行正常健康的贸易往来,文化交流都有助于丰富完善中国发展和谐发展的内容,并且推动和谐社会的建构。

3、和谐社会的建构

(1)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坚持以人为本。

人的发展是发展的本质。

只有人发展了社会才能发展,以人为本的发展战略主张以人为中心,开发人力资源,提高人力资本,满足人的物质和精神需求,维护人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

从哲学上说就是要以人为本位;从经济上说就是我们一切生产要以满足人的需求为目的;从政治上说就是要以人民为主人;从伦理道德上说就是要把人当做人来对待。

中国共产党要担负人民赋予的历史使命,兴国富民,要逐步实现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最终改善人民的生活环境,使得人的生活质量全面综合提高。

(2)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处理好人与人的和谐。

社会是由人组成的,要处理好社会问题本质上是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人与人之间的和谐是和谐社会的基础和标志。

因此要想将社会问题降到最小,就是将人们之间的差异降到最小,但并不意味着完全一致,差异是在一定界限内的,是在坚持人与人之间平等这一原则前提下的,否则必将引发社会失衡。

要正确认识并且处理各种社会矛盾,统筹兼顾社会各方利益,使全体人民共享社会发展的成果。

将公平正义作为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根本尺度,发展效率的情况下更要兼顾公平,将差距维持在一定范围内,尽最大可能使社会各阶层共享社会发展成果。

(3)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处理好人与社会的和谐。

人与社会和谐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核心。

社会是由人组成的,而每个单独的个人也有自己的意识,因此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也就是指个人与集体的关系,要处理好人与社会的和谐就是这一组关系的和谐。

因为人的利益是可见的,虽然国家利益最终会落实到每一个个体上,但是国家利益庞大且复杂偏向于长远打算,因此牺牲集体利益而追求个人利益的社会现象屡见不鲜。

尤其在市场经济的背景下,更是唯利益是从,被利益蒙蔽双眼而做出损害国家利益的行为,其结果可想而知不仅会损害其他个体的利益,最终也会损害到自己的利益。

国家利益与个人利益是唇亡齿寒的关系,没有国家的长治久安何来个人的幸福生活,因此个体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弘扬集体主义精神,正确处理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之间的关系,实现个人与社会和谐共处的状态。

(4)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和谐。

人与自然的关系的性质决定了其他社会关系的状况,只有人与自然关系融洽了,才能有可能去谈其他关系。

人与自然共处的理念是:

肯定人是自然界的相对主体,经济会持续向前发展,但是要清醒地认识到自然界是客观的实体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因此要在与自然的和谐共处中实现自身的可持续发展,这就是人类的新文明——生态文明。

因此人与自然的关系不再是征服与被征服的关系而是休戚与共的新型关系,正处处理客观规律与主观能动性之间的辩证关系。

(5)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党要提高驾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能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能力与先进文化的能力。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必然要求,是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利益的根本要求。

要在坚持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下保持与人民的血肉联系,创新党的执政建设,保持党内的团结与纯洁性,抵制腐败与落后,只有将人民的问题处理好,才能维护好党的执政基础,才能保持与人民的血肉联系,才能永葆青春。

结语

社会和谐这一构想是不分时间与空间的,使人们共同的追求与美好愿望。

在我国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由科学的依据的,是几千年来集体智慧的结晶,是新一代领导人结合国内外历史与现状提出的具有时代气息的思想。

我们要从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建设与管理、党建以及外交方面积极营造和谐社会发展的条件;另外要在以人为本的前提下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等几对关系,从而不断向和谐社会的理想社会迈进。

参考文献

[1]王三可.孔子和谐社会再解读[J].唐都学刊,2006(05):

51-57.

[2]孔子.论语.子路[M].西安:

山西古籍出版社,1999.

[3]孟子.孟子.公孙丑[M].西安:

山西古籍出版社,1999.

[4]周惠.《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北京: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10).

[5]李雅兴.《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多维度分析》.北京:

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7(5).

[6]方力.《构建社会会主义和谐社会新探》.北京:

人民出版社,2006(10).

[7]薛德震.《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会20论》.北京:

人民出版社,2006(9).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研究生入学考试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