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财经大学三千计划汇集版.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2643695 上传时间:2023-06-06 格式:DOCX 页数:59 大小:412.7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山东财经大学三千计划汇集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9页
山东财经大学三千计划汇集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9页
山东财经大学三千计划汇集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9页
山东财经大学三千计划汇集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9页
山东财经大学三千计划汇集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9页
山东财经大学三千计划汇集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59页
山东财经大学三千计划汇集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59页
山东财经大学三千计划汇集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59页
山东财经大学三千计划汇集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59页
山东财经大学三千计划汇集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59页
山东财经大学三千计划汇集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59页
山东财经大学三千计划汇集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59页
山东财经大学三千计划汇集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59页
山东财经大学三千计划汇集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59页
山东财经大学三千计划汇集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59页
山东财经大学三千计划汇集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59页
山东财经大学三千计划汇集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59页
山东财经大学三千计划汇集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59页
山东财经大学三千计划汇集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59页
山东财经大学三千计划汇集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59页
亲,该文档总共59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山东财经大学三千计划汇集版.docx

《山东财经大学三千计划汇集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山东财经大学三千计划汇集版.docx(5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山东财经大学三千计划汇集版.docx

山东财经大学三千计划汇集版

摘要:

农村的现代化就是国家的现代化,发展农村经济已成为现在热门话题。

目前我国农村中仍然存在很多问题,文中列出了一些问题并针对相关问题提出了解决措施,同时又为农村今后的繁荣发展提出了建议,就是发展乡镇企业,完善农村专业合作组织。

 而近年来,枣庄市作为18个国家农村改革试验区之一,突出农业经营体制机制创新这一主题,坚持先行先试,纵深推进农村土地产权制度改革,扎实做好各项配套改革,极大地解放了农业生产力,促进了农村发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走出了一条具有枣庄特色的农村改革路子。

关键字:

枣庄市生产力水平科学发展观农村土地使用三位一体生活垃圾污染问题经济发展现状

正文:

为响应山东财经大学大学生社会实践进‘千村、千社区、千企业’计划”,积极配合学校要求,特对我市农村经济建设及发展状况进行调查。

调查方式为调查问卷,访问,实地探察等。

一.调查目的

三农问题一直是举国上下关注的焦点,我国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快,我认为对农村经济发展现状做调查是很有必要的。

农村经济的发展不仅仅关系到农民的小康致富更是中国经济发展一个不可忽视的部分。

并且我也是在农村长大,因此对农村我有着特殊的情感,对农村的经济发展做调查就更有必要了。

中国现有8亿农民,对此我想到应该盯住这个庞大的市场,利用这一机遇发挥好拉动国家地区经济增长的的巨大作用。

在此背景下我利用寒假时间对我所处的农村经济的现状作了一次调查。

通过对农村经济现状的调查,了解当前政府对农村发展所实施的政策,农村经济发展状况,以及农村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等现状,研究提高提高农村经济水平方案,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服务。

二.调查的基本情况

(一)调查途径和地点

由于地域面积过大,调查主要通过网上问卷的方式和对某些村镇的实地探查为主。

涉及到枣庄的五区一市(县级市)的广大地区,以山亭区和滕州市的某些地区为主。

枣庄市位于山东省最南部,属于经济欠发达地区,因此为了调查的对象有一定的典型性,这次调查的农村既有小康创建示范村,又有小康过渡村,还有贫困村,既有以农业经营为主的农村,又有以其他产业为主的农村。

随后统计并总结调查问卷的基本情况。

(二)调查内容设计

调查问卷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个人的基本信息,包括姓名,年龄以及工作等。

二是问卷的主体,对家乡建设的建议和看法。

其中又包括:

对新农村政策的知晓程度、目前的基本现状、对农村发展的满意程度等。

新农村目标的主要内容有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村文明、村容整洁、选举民主等方面。

(三)调查结果总结及分析

从调查情况来看,大家对新农村建设的熟悉程度还比较低,对新农村建设完全不了解的占30%,了解一部分的占60%。

这表明虽然绝大部分地方已经进行建设,但了解并不全面。

认为农村发展建设主要靠国家引导的占40%左右,说明人们的积极主动性不高,普遍存在“等、靠、要”的思想。

农业生产方面的内容包括:

种植补贴政策、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养殖补贴政策等。

对农户方面的政策包括:

农村合作医疗政策、养老保险政策、农村危房改造政策等。

其中参与农村合作医疗的村民高达94%,而危房改造只有15%左右。

在新农村建设中,提出了“乡村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目标。

从统计结果看,农村个别地方攀比之风盛行,道德建设需要加强。

而且生活垃圾的处理问题也让村民反感,对农村的环境保护同样需要重视。

且枣庄市早已开启村村通工程,公路建设完备。

自来水也能够被越来越多的村户使用。

三.问题反映

枣庄市新农村环境保护存在的基本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1.生活垃圾污染严重。

经过调查,大街小巷,尤其是巷子里,到处是垃圾袋及各种土堆,沙堆。

村庄没有固定的垃圾处理厂,村民们大多去一个地方扔垃圾,有的直接倒在离家门口不远的道路旁,有的填埋焚烧。

大多村民不带工具,造成塑料袋滥用的情况,垃圾不分类,造成许多资源的浪费。

大多村庄不见沼气池,粪便等一直堆放。

 

2.生活污水乱排。

生活用水,洗衣服的水随意乱排,没有重新利用,造成到处都是‘’小青河‘’,这些水流入农田,污染了土地,损害了农田,同时,给地下水造成了污染,从而造成饮用水污染。

 

3.土壤污染:

化肥农药污染特严重。

由于农作物生长需要,不断施加的化肥对土地造成严重污染,土壤板结,加之有些地方干旱,土壤缺乏营养,农作物欠收。

为提高产量,大肆用化肥农药,不但造成环境大气污染,也影响了作物的质量,土地质量越来越差,有些土地已不长庄稼,成为荒地一片。

 

4.大气污染严重。

农村没有多工厂,但夏季农民燃烧秸秆造成天空一连好几天都烟雾蒙蒙,能见度特低,严重影响了人们的身心健康。

同时农药污染了大气。

当然,这只发生在部分季节,但它的危害也不容忽视。

 

5.禽畜养殖污染也很严重。

农村一般在家里圈养牲畜,农民定期进行清扫,但它招来了许多苍蝇,散发着令人难闻的气味。

清理后的污水随生活污水一起排放,加剧了污染。

 

6.饮用水污染越来越严重。

水库的质量渐差,有的面临水位下降的问题。

有些农民浇地用井水,大水漫灌现象严重,造成浪费

7.农民组织化程度低,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不高。

 

全县农业生产主要还是以分散的农户家庭经营为主体,仍停留在小而全的小农经济状态,农业的产业化经营水平不高,农民的市场组织化程度不高,应对和抗御市场能力弱,这些都制约着农业经济的快速发展。

  

8.农业科技投入不足,农业服务体系不健全。

 

就我县而言,农业科技投入增长比严重滞后于经济增长速度,在科技队伍建设、科技机构的健全、科技宣传和新技术推广应用等方面投入不足。

由于资金投入、人事编制等问题的制约,造成农业服务体系不健全,再加之服务机构机制不活、体制不新等问题,使服务体系很难发挥自身作用,有一些地方和部门甚至呈现出“网破、线断、人散”的局面;科技人员素质不高,科技队伍人心不稳,多数人知识老化,农村普遍存在新技术、新品种推广不开,农业信息获取缺乏有效渠道等问题。

  

9.城乡统筹程度低,农民增收长效机制尚未建立。

 

国家城乡统筹发展的政策到位需要一个过程,县乡统筹发展尚未起步,农村各项事业发展缺乏后劲。

农民靠政策增收、靠“天”增收成份较大,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建立尚需要一个较长的程度。

 

11.工厂污染问题。

 

农村工厂一般都非正规化工厂,甚至有的都没有经过政府相关 部门批准。

而这些工厂释放的物质和残留的东西都对人的身体有相当大的危害,比如重金属。

农民为了生计又不得不从事这些工作从而对身体造成威胁。

四.提出参考观点

根据这些问题,我没有能力提出全面解决的建议,仅对个别问题提出自己的看法

1、进一步加强对村级经济发展的领导和指导。

确目标任务,理清发展路子,落实领导责任,要求各级党委、政府从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巩固基层政权的高度,充分认识新形势下发展村级集体经济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切实关注基层、理解基层、支持基层,积极帮助基层解决困难和问题,多渠道、多形式增加村级收入,确保村级组织正常运转和有效发挥作用。

认真落实市级领导干部联系困难乡镇,县乡领导干部联系贫困后进村和市、县直部门包村制度,进一步加大帮扶力度,积极为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出点子、找路子、搞服务、引项目,协调资金,优化环境。

把村级经济发展纳入农村经济发展规划和农村党建“三级联创”活动,作为考核领导班子、领导干部实绩和评先树优的重要内容。

加大村级特别是负债严重、运转困难村的转移支付力度,集中扶贫资金,破解发展难题。

发挥典型的示范带动作用。

总结各级发展村级经济的先进经验,树立一批典型,加大宣传力度,推广经验做法,发挥示范带动作用,推动面上工作开展。

2、建立健全激励约束机制,总结成功经验,采取工资统筹、办理养老保险等措施,保证村干部待遇落实,调动和发挥他们的积极性、创造性;落实目标责任、民主评议、考核奖惩等制度,进一步加强对农村党员干部的管理监督。

建立健全以党支部为核心的村级组织运行机制,理顺“两委”关系,保证村级组织协调高效运转。

 

3、政府参与。

由县政府推荐一些比较好的高产高效种苗,并加强种子市场管理,保证农民的利益不受伤害。

 

4、对村级工厂加强管理检查。

严厉制裁违法生产的工厂,并对污染问题进行严厉控制。

 

5、完善农村专业合作组织。

通过发展过层次、多领域、多形式的农村专业合作组织,促使一大批农村致富能手、专业大户加入,把农村分散经营的农户联合起来,共同抵御和防范自然与市场两大风险,实现了小生产与大市场的有效对接。

 

五.总结

虽然这次的调查并没有切实走访每个要调查的村镇,但问卷方式仍旧涉及问题较为全面,切实增强了自己的组织能力和对农村问题的了解,同时主动去找对于这些问题的应对方案,对个人受益极大,了解到的内容仅供参考。

关于印发《山东省素质教育推进计划(2021-2021年)》的通知

 

中共山东省委组织部 山东省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 

山东省教育厅 山东省财政厅 山东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

关于印发《山东省素质教育推进计划(2021-2021年)》的通知 

鲁教基字〔2021〕7号

 

各市党委组织部、编办、教育局、财政局、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

为进一步推进素质教育工作,扎实做好基础教育综合改革,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21-2年)》、《山东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21-2年)》精神和国家基础教育综合改革试验区的整体部署,省教育厅等5部门研究制定了《山东省素质教育推进计划(2021-2021年)》。

现印发给你们,希望高度重视,认真抓好贯彻落实,切实推进全省基础教育工作科学发展。

 

 

二〇一一年二月二十三日

 

 

山东省素质教育推进计划

(2021-2021年)

 

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21-2年)》、《山东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21-2年)》精神和国家基础教育综合改革试验区的整体部署,结合我省基础教育工作实际,制定本计划。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贯彻教育方针,以素质教育为战略主题,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大胆探索改革,敢于冲破传统观念和体制机制的束缚,加快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步伐,着力破解制约基础教育持续健康发展的根本性问题,全面建设合格学校、全面贯彻课程方案、全面培育合格学生,努力把时间还给学生、把健康还给学生、把能力还给学生。

二、改革目标

到2021年,率先在县域内实现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经济发达地区实现市域内均衡发展;高中阶段教育进一步普及,毛入学率达到97%;残疾人受教育权利得到更好保障,基础教育各学段实现可持续发展,初步形成促进青少年儿童全面而有个性发展的培养模式、保障基础教育持续发展的高素质师资队伍及学校、家庭、社会教育有机结合的工作机制,初步形成富有效率、开放多元、规范有序、充满活力、惠及全民的高水平基础教育,在教育观念、教育体制、教育内容及方法、师资水平、教育设施、教育公平等方面初步实现现代化。

三、工作措施

(一)建立规范办学长效机制,保障基础教育健康发展

1.建立学生课业负担监测、公告和问责制度。

在坚持严格规范学校节假日、作息时间的同时,着力解决中小学课程开设不齐、考试次数过多、文体活动偏少、作业量过大、统一征订教辅资料等突出问题。

强化对高考补习学校及民办学校的监管,到2021年秋季公办高考补习学校全部退出。

研究制定管理办法,加大对社会教育培训机构的监管力度,着力减轻学生课外学习负担。

牢固树立健康第一思想,保护学生视力,保证学生睡眠时间,保证学生每天锻炼一小时。

从2021年起,把学生课业负担作为社情民意调查的重要内容,委托统计机构进行科学的调查统计,并定期向社会发布各地中小学生课业负担情况监测公告。

2.完善规范办学行为监管机制。

完善素质教育督导责任区制度,建立随机督导制度,构建全方位、经常化的规范办学督查机制。

各级政府及教育行政部门每年在辖区主流媒体公布随机督导结果,并将其作为年度教育督导的重要内容,作为衡量巩固提高和推进基础教育现代化的重要指标,作为表彰奖励、行风评议的重要依据。

完善违规办学投诉挂牌督办制度,定期向社会发布投诉信息,推动各地及时调查处理反馈,接受社会监督。

3.建立基础教育质量监测制度。

加强全省基础教育质量监测工作,建立基础教育质量监测体系,每年对中小学生的公民素质、身体和心理健康水平、学业水平和学习素养、艺术素养、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影响学生发展的环境等进行深度监测分析,定期向社会发布监测公报,推动形成对中小学教学过程各环节的研究、分析与反馈系统。

4.完善教育行政问责制度。

对违规学校,根据情节轻重依法给予责令整改、通报批评、撤销先进称号、责令停止招生、吊销办学许可证等惩处,并追究学校负责人的责任。

对出现严重违规办学被给予通报批评以上惩处的普通高中,取消下一年度高校自主招生推荐资格和省级优秀学生推荐资格,调减直至取消其省级三好学生及省级优秀学生干部的推荐计划。

对出现多次严重违规办学行为的县(市、区),撤销其各种教育荣誉称号;已经被评估认定为山东省教育工作示范县(市、区)的,按照程序给予警告,直至撤销其称号;同时,追究教育行政部门负责人的责任,直至追究当地党政负责人的责任。

对违规社会教育培训机构,坚决予以取缔。

明确学校责任,把禁止在职教师参与有偿补习纳入教师考核和学校聘用合同管理,实行教师年度考核有偿补习“一票否决制”;对从事各种有偿补习活动或者动员、组织学生接受有偿补习的在职教师,视情节轻重予以处理,情节严重者可予以解聘;对出现较多在职教师参与有偿补习的学校,严肃追究学校负责人的责任。

(二)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着力转变人才培养模式

1.严格落实国家课程方案。

严格按照国家课程方案和省定课程计划组织教育教学,开全课程,开足课时,严禁任何地方和学校随意增减课程和课时,在减轻学生课业负担的同时,确保学生有足够时间用于发展个性特长和体育锻炼。

加大投入,配齐师资和设施,提供条件,切实开好音乐、体育、美术及通用技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保证学生活动时间和空间。

2.增强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

推进德育课程改革,把德育纳入学生生活实践中,建立梯次递进、符合青少年成长规律的德育培养目标,构建具有山东特色的德育课程体系。

建立全员育人导师制、班教导会制度,实施教书育人“一岗双责”考核制度。

全面建立中小学生学习与生活指导制度,高度关注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每10个班配备1名专职心理健康教师。

全面建立中小学家长委员会,实施家庭教育普及工程,让家长参与学校的建设与管理,探索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共同推进素质教育的有效机制。

3.加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研究与引领。

遵循教育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对课程及教学内容进行研究,出台指导意见,适当降低课程教学难度,减少教学内容。

在初中阶段探索开设综合学科。

深入开展教学改革,认真研究改进教学方法,坚持因材施教,倡导启发式、探究式教学,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关注学生不同特点和个性差异,发展每一个学生的优势和潜能,营造独立思考、自由探索的环境。

4.着力深化普通高中课程改革。

推动普通高中在开齐开全必修课程的基础上,积极开设选修课程,大力推进“选课制”、“走班制”,尽快全面实现“选课走班”教学。

学校不得对2021年以后入学的高中生进行文理分科。

出台特色高中建设方案,以特色课程建设为核心,推进普通高中特色办学。

实施“高等学校与特色高中联合育人计划”,推动高校与特色高中通过联合开发课程、学术资源向高中生开放、高中生参与高校科学实验及课题研究等方式,对有特殊才能的高中生进行联合培养。

明确政府职责,加大政府支持力度,推动地方化解普通高中债务。

严格控制普通高中规模和班额,新建高中不得超过50个班,现有普通高中要严格控制班额,到2021年班额达到50人以下。

5.切实加强基础教育课程建设。

加强地方课程建设,切实开好安全教育、环境教育、传统文化、人生指导等义务教育必修地方课程,强化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相结合的地方课程体系。

指导中小学校成立学校课程开发委员会,科学设计学校课程与实施方案。

对具有推广价值的学校课程,提升为地方课程。

完善课程教材三级管理体制,构建体系完备、结构合理、充满活力、适应性强的基础教育教材体系。

6.建立学科学习与实践学习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加强指导,引导学生科学规划节假日、双休日的学习与生活。

正确处理学校教育与校外教育、课内学习与课外学习、教师教学与学生自主学习的关系,坚持学思结合、知行统一。

推动各地、各中小学校设立读书节、科技节、体育节、艺术节,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

广泛开展群众性体育活动,组织开展适宜学生参加的中小学生篮球、排球、足球等联赛,丰富学生生活。

7.切实加强未成年人校外活动场所建设。

开展“中小学生社会实践教育行动”,把未成年人校外活动场所日常运转、维护和开展公益性活动的经费纳入同级财政预算,每个城区、县(市)都建设至少一所综合性、多功能的未成年人校外活动场所。

因地制宜建立农林实践基地。

各类青少年宫、青少年学生活动中心、儿童活动中心、青少年社会实践基地、科技馆、博物馆、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场所对未成年人免费开放。

对公益性未成年人校外活动场所的建设和维护予以扶持。

建立校外实践教育社会义务制度,政府机关、高等院校、企事业单位要承担学生参观学习、社会实践、毕业实习等责任。

8.完善中小学课程实施水平评估制度。

按照“以评促改、以评促建、评建结合”的原则,每年采取定期和随机相结合的办法开展中小学课程实施水平评估工作,面向社会发布评估报告,公布课程实施合格学校和不合格学校。

凡不能完全落实国家课程方案的学校,严肃追究相关负责人的责任。

(三)改革考试评价制度,强化评价机制的引领作用

1.稳步推进高校招生制度改革。

建立保障省内各地学生高等学校入学机会公平的稳定平衡机制。

推动省属普通本科院校自主招生,对严格规范办学的普通高中,适当增加自主招生推荐名额。

逐步实行本科与专科(高职)分类考试,扩大注册录取试点范围。

扩大院系专家录取试点的范围,强化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和综合素质评价信息在招生录取中的作用,并逐步推广至全省普通本科高校。

深化高考命题改革,加强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强化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对接,体现选修课内容。

加强高考信息管理。

2.改革完善基础教育阶段考试制度。

坚持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就近免试入学制度,不得在适龄儿童进入小学和初中时进行任何形式的考试和测查。

深化高中招生制度改革,实行初中学业考试制度与基础性发展目标科学评价制度,按照学业考试成绩、基础性发展目标评价等级录取学生,继续推动普通高中将招生指标分配到初中学校,扩大高中学校招生自主权。

完善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制度及综合素质评价制度,严格考风考纪,把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制度作为调控普通高中教育教学、制止文理分科的基本制度,保证综合素质评价结果的诚信、可用。

改革日常考试评价制度,严格规范考试科目与次数,严禁不必要的统考统练,严禁随意组织参加各种统考、联考和竞赛、考级,推广日常考试无分数评价和等级评价,不公布学生的考试成绩,不按考试成绩给学生排名次,为每个学生建立综合、动态的成长档案。

3.建立科学的学校办学水平评价制度。

全面落实《山东省普通中小学办学水平评价指导意见》,坚持发展性评价,综合学校的课程实施、规范办学、育人情况、师资队伍、办学条件等指标进行全面评价,推动学校全面贯彻教育方针,结合实际制定具体方案,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宗旨,遵循教育规律,落实国家课程方案,规范办学行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

4.建立科学的教师评价机制。

结合实施绩效工资制度,坚持内容全面、主体多元原则,综合考虑教师的师德表现、工作量、专业发展、育人效果、所教学科学业水平考试合格率、优秀率等情况,努力形成促进教师职业道德建设和专业发展的评价管理机制。

建立和完善班主任评价奖惩机制,提高班主任待遇。

在教师年度考核中,实行职业道德表现“一票否决”制度。

(四)加强教育干部和校长队伍建设,大力推进教育家办学

1.加强教育干部队伍建设。

把加强各级党政领导干部教育领导能力建设纳入干部教育规划,定期举办各级干部教育领导能力建设培训班。

严格规范地方教育行政部门主要负责人的任职资格标准。

2021年起,定期举办各市、县(市区)分管教育工作的市长、县长培训班和市、县(市区)教育局长培训班,不断提高广大教育行政干部的教育管理水平。

2.建立中小学校长任职资格制度。

2021年,依据国家关于中小学校长任职资格的有关规定,出台山东省中小学校长任职标准,建立中小学校长任职资格准入制度,明确校长的任职资格、条件和办法,严禁不具备中小学校长任职资格者担任中小学校长,促进校长专业化。

稳步推行普通中小学校长职级制度。

普通中小学校长从具有校长任职资格的人选中实行竞争上岗或面向社会公开招聘,由县级及以上教育行政部门归口管理。

3.建立完善的中小学校长队伍管理制度。

按照“公开招聘、平等竞争、择优聘任、严格考核、合同管理”的原则,实行中小学校长聘任制、任期制,可以连聘连任。

建立中小学校长培训、交流制度,支持鼓励中小学优秀校长到农村学校、薄弱学校任职。

建立中小学校长任职考核监督制度、职务激励制度、跟踪培养制度,激发校长的积极性。

  (五)以教育公平为导向,大力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1.提高教育设施现代化水平。

结合中小学布局调整,在保证校舍安全的基础上,以教学用房和学生生活用房为重点,推进中小学校舍标准化建设;以体育运动场地标准化建设为重点,着力解决学校运动场地不足等问题;以实验教学仪器配备、图书资料配备、教育信息化、探究实验室、通用技术教室和综合实践活动室建设为重点,推进教学装备标准化建设。

到2021年,所有普通中小学达到基本办学标准。

重视城乡新建居民小区配套学校建设,实行教育行政部门参与前置审核制度,确保配套学校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同步交付使用。

2.均衡配置区域内教师资源。

加强中小学编制管理工作,逐步实现城市、县镇、农村中小学教职工执行同一编制标准,对农村偏远地区实行倾斜政策;对部分学科教师紧缺的中小学,可采取先进后出的方式,先安排选配急需的教师,逐步对不适应教学工作的教师予以分流、转岗转向,保持教师新进、退出数量基本平衡。

建立区域内城乡之间、学校之间教师和校长定期合理流动机制,促进师资校际间的合理良性流动。

鼓励教师在农村学校任教,奖励性绩效工资的发放向农村一线教师倾斜;中小学教师专业技术岗位设置,在规定比例内向农村中小学倾斜,长期在农村中小学任教的教师可优先评审高一级教师专业技术职务,提高农村中小学教师在表彰奖励中的比重。

对在农村地区长期从教、贡献突出的教师给予奖励。

建设农村地区学校教师周转宿舍。

撤销教管办、教育组等乡镇一级教育管理机构,清理占用的教职工编制。

3.大力推进基础教育信息化。

实施以信息化推动基础教育现代化战略,对教育信息技术的硬件、资源建设给予重点支持。

建设基础教育管理、教学、课程资源信息化平台;完善基础教育城域网建设,以省、市、县为接点,融合先进的网络技术,推动100M连到每所中小学校,实现多媒体“班班通”,努力形成信息公开、多方互动、全员参与、资源共享的基础教育信息化网络。

推进教师教育信息化,完善全省教师远程研修网络系统,开发“齐鲁名师、名校长”工作室平台、班主任网络研修平台,完善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网络管理平台。

推进教学研究信息化,开发建设网络教学研究、跟进式教学指导、教师备课及学科试题库平台。

推进教育教学信息化,加快省、市、县、校教育网络互联互通建设进程,建设基础教育课程资源平台。

4.建立健全防止与控制学生辍学和动员辍学学生复学制度。

把控辍情况作为考核地方党委、政府政绩的重要指标,巩固义务教育普及成果。

在初中阶段适当引进职业教育课程,加强初中毕业年级学生的因材施教和分流教育工作,建立减负工作机制,让学生爱学、乐学。

加强对企业用人的监督和检查,严厉打击企业招用或者变相招用应当接受义务教育的适龄儿童、少年。

5.关注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入学和农村留守儿童。

坚持以流入地政府管理和公办中小学接收为主的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接受义务教育工作机制,按照就近入学原则,保证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与当地居民子女接受同等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