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打印版小学五年级下册教案doc.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2644380 上传时间:2023-06-06 格式:DOCX 页数:62 大小:54.2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完整打印版小学五年级下册教案doc.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2页
完整打印版小学五年级下册教案doc.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2页
完整打印版小学五年级下册教案doc.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2页
完整打印版小学五年级下册教案doc.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2页
完整打印版小学五年级下册教案doc.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2页
完整打印版小学五年级下册教案doc.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62页
完整打印版小学五年级下册教案doc.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62页
完整打印版小学五年级下册教案doc.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62页
完整打印版小学五年级下册教案doc.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62页
完整打印版小学五年级下册教案doc.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62页
完整打印版小学五年级下册教案doc.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62页
完整打印版小学五年级下册教案doc.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62页
完整打印版小学五年级下册教案doc.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62页
完整打印版小学五年级下册教案doc.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62页
完整打印版小学五年级下册教案doc.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62页
完整打印版小学五年级下册教案doc.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62页
完整打印版小学五年级下册教案doc.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62页
完整打印版小学五年级下册教案doc.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62页
完整打印版小学五年级下册教案doc.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62页
完整打印版小学五年级下册教案doc.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62页
亲,该文档总共6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完整打印版小学五年级下册教案doc.docx

《完整打印版小学五年级下册教案doc.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完整打印版小学五年级下册教案doc.docx(6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完整打印版小学五年级下册教案doc.docx

完整打印版小学五年级下册教案doc

(此文档为word格式,下载后您可任意编辑修改!

《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教学设计和反思

一、教学目标

 1、科学概念:

学生通过观察同体积的几种不同的物质在水中的沉、浮,初步了解物体的沉、浮条件。

2、过程与方法:

知道科学观察要确定统一的标准;亲历一个典型的“观察——发现——推测——验证”的科学探究过程;经历一个对原有认知自我否定、修正的思维活动过程。

3、情感态度价值观:

激发学生研究观察物体在水中沉浮现象的兴趣;意识到科学会给人们的生活带来许多好处。

二、教学重点、难点

  探究物体在水中沉、浮的真正原因。

三、课前准备

教师:

透明塑料水槽,大中小木块各一个、大中小铁螺母各一个、大中小橡皮泥各一块,同体积的水、锯末、铁粉、母料、沙子各一个,天平,课件。

 学生:

大中小木块各一个、大中小铁螺母各一个、大中小橡皮泥各一块,塑料红桶(最好是透明塑料水槽),相同的带盖的透明塑料管(每组四个),四个管内分别装满同体积的水、锯末、铁粉、母料(一种塑料颗粒)。

(每两人一组) 

四、教学过程

 

(一)物体在水中的沉、浮和物质的种类有关

1、引入:

同学们都有这样一个生活经验:

将一个石头放入水中,石头会怎样?

将一个木块放入水中,木块会怎样?

为什么石头在水中下沉而木块在水中上浮呢?

物体在水中的沉、浮和什么有关呢?

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物体在水中的沉、浮条件。

 (板书:

  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

2、为了探究这个问题,老师为你们准备了大小不同的木块、铁螺母和橡皮泥,它们在水中是沉还是浮呢?

同学们先别动手听老师说。

先把一组大小不同的铁螺母轻轻地放入水中,再把一组大小不同的木块放入水底,最后把一组大小不同的橡皮泥放入水中,仔细观察,各有什么现象?

同时思考:

物体在水中的上浮和物体的大小有关吗?

物体在水中的下沉和物体的大小有关吗?

 3、学生实验后汇报结果。

物体在水中的上浮、下沉都和大小没有关系。

4、追问:

物体在水中的上浮和大小没有关系,那与物体的轻重有关吗?

物体在水中的下沉和大小没有关系,那与物体的轻重有关吗?

既然物体在水中的上浮、下沉和大小、轻重都没有关系,那到底和什么有关呢?

 (设计意图:

问题是思维的起点,选择有结构的实验材料,从实验现象引发问题入手,初步得出结论:

物体在水中的上浮、下沉和大小、轻重都没有关系,而和物质的种类有关。

 

(二)推测、验证、比较同体积物体的轻、重,了解物体的沉、浮条件

1、请同学们大胆猜想:

铁在水中下沉而木块在水中上浮,可能是什么原因?

在什么条件下说铁比木块重或者铁比水重呢?

2、为了进一步探究这个问题,老师为你们准备了同体积的四种不同物质的水、锯末、铁粉、母料来研究物体在水中的沉、浮条件。

同体积的水、锯末、铁粉和母料的轻重一样吗?

我们探究的是物体在水中的沉、浮,这是一个对比实验,应该选哪种物体做一个比较的标准?

3、边演示边说:

天平可以准确测量这四种物体的轻重。

老师把天平调得两边刚好平衡,正中的指针停在刻度的中央。

比较结果:

锯末比水轻,母料等于水的重量,铁粉比水重。

猜猜把水放入水中会怎样?

演示后说:

悬浮就是静止在水中既不上浮也不下沉。

另外三种物质的实验交给你们来完成。

思考:

物体在水中的沉、浮和什么有关呢?

 4、实验后汇报结果,老师随机板书。

讲解:

要知道一个物体在水中的沉、浮,就比较同体积的物体和水的重量,当物体比同体积的水重,下沉;当物体比同体积的水轻,上浮;当物体等于同体积水的重量,物体就悬浮在水中既不上浮也不下沉。

5、猜猜同体积的沙子和水谁重,放入水中会怎样呢?

老师请学生上来验证:

同体积的沙子比水重,下沉。

 6、请一个同学说说物体在水中的沉、浮和什么有关?

出示课件。

 (设计意图:

没有大胆的猜想就没有伟大的发现,学生头脑中有许多零碎的知识经验,可以根据这些积累来尝试解释一些问题。

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有理有据、合乎逻辑的猜测,有利于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

富有创意的一组结构材料,更激起了学生揭开答案的热情,促进了学生由前概念水平向科学概念水平的发展。

三年级学生对于对比实验还很陌生,需要思维和方法上的点拨、指导,“多扶少放”可以帮助学生更加明确对比实验的要求,增强实验的科学性。

只有让学生亲历动手的过程,才会有如此真切的发现。

这就是“淡化知识灌输、注重教学过程”,通过过程来获得知识的收获。

另外,及时对学生的语言进行归纳、提炼并板书,使本节课的知识更加清晰明了。

“科学概念”是小学科学课的目标之一,是发展学生能力的基础和凭借,在课的结尾处让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梳理科学知识,为日后更好地开展科学探究提供了“储备”。

 (三)拓展应用

 1、同学们在电视里见过潜水艇吗?

潜水艇是怎样实现沉、浮的呢?

播放潜水艇沉、浮的录像。

 2、在我们的生活中还有哪些利用物体沉、浮的例子呢?

今后学到一些知识后就想想有什么用处,这样才能使我们变得更聪明。

 3、不能利用其它物体怎样让这块橡皮泥浮起来?

(设计意图:

在适当的时候拓展知识,开阔学生的知识面,促进学生分析思维能力的发展,有效地引发学生科学探究的兴趣,体验到科学就在我们身边,同时有意识地将课堂学习延伸到课外。

) 

五 板书设计

                      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 

 

 

六 教学反思

科学的价值在于服务社会,而教师的价值在于服务学生。

我执教本节课时,在深入领会教材编写意图的基础上,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对教材进行了改变和创新,为学生提供了精心选择典型的、有结构的观察研究材料,调动了学生探究的积极性,使学生获得更加丰富的体验。

三年级的学生在科学领域中才刚刚起步,必须在教师的点拨、引领下进行有序的科学探究活动,教学时力求在每一个环节体现新课程的基本理念,使教学效益最大化。

好的情境引入不只是一个教学的开始,可以说是教学成功的一半。

用一个学生司空见惯但不引人注意的生活上的小问题引入能够调动学生的思维细胞,激发他们的学习动机。

接着展示三组大小不同的铁螺母、木块和橡皮泥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发挥学生认知的主体作用。

实验前做一下简单的演示,提供一点帮助,对老师来说只是举手之劳,但对学生的认知、操作提高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

同时提出实验中的思考:

物体在水中的上浮和物体的大小有关吗?

物体在水中的下沉和物体的大小有关吗?

使学生的探究目的明确。

在充分动手活动后,让学生交流实验中观察到的现象和问题,发现了物体在水中的上浮、下沉都和大小、轻重没有关系,而和物质的种类有关。

 没有大胆的猜想就没有伟大的发现。

为什么铁在水中下沉而木块在水中上浮呢?

从而引出比较物体的轻、重要取“相同体积”,接着又展示一组同体积的四种不同物质的水、锯末、铁粉、母料,使“相同体积”概念的理解水到渠成。

教师精当的“讲”和有效的“导”能为学生清除理解上的难点,扫除掌握中的盲点,最后创造出经典。

明确对比实验的要求后,才可以放手让学生去自主探究。

教会学生科学的探究过程,使其掌握一定的科学方法,相当于让学生有了一个“点石成金的手指头”,这是他终身受用并可持续发展的本钱。

在探究物体在水中的沉、浮条件的实验中,学生的探究热情高涨,探究的效率事半功倍,相信学生会牢牢记住这个结论。

用教材进行创造,精心准备富有创意的一组结构性的材料,使教材锦上添花,这样我们的科学课才会精彩纷呈。

在拓展应用环节,播放潜水艇沉、浮的录像,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欣赏中增长了见识,有效调动了学生汇报交流的欲望。

联系生活实际,使学习成果扩大和升华,加深了学生对沉、浮条件的理解,体验到

学习科学的乐趣。

 本节课较好的实现了教学目标,学生的表现令人满意。

当然课堂中也有不足之处,比如教师提问不当,会使学生思维受阻,影响教学效果。

因此,提高课堂提问的有效性在科学课中尤为重要。

如何高效、扎实地上好每节课还需要自己不断地去研讨、思索。

只要我们潜心地去钻研教材,有创意地进行教学,用心地去关注学生,我想学生就会在这一个又一个研究活动中,循序渐进地不断发展下去,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定会越来越浓。

《沉浮与什么因素有关》教学案例

教学目标

1、物体的沉浮与自身的质量和体积都有关。

2、不同材料构成的物体,如果体积相同,重的物体容易沉;如果质量相同,体积小的物体容易沉。

3、潜水艇应用了物体在水中的沉浮原理。

过程与方法:

1、用控制变量的科学方法,探究物体沉浮的原因。

2、学习用分析的方法研究影响沉浮的因素。

情感、态度、价值观:

1、在实验中理解控制变量的科学方法和思想的意义。

2、感受科学原理应用于实际的巨大作用。

教学重难点

用控制变量的科学方法,探究物体沉浮的原因。

学习用分析的方法研究影响沉浮的因素。

三、教学准备

小组实验一:

物体7种,分别是小石块、泡沫块、回形针、蜡烛、带盖的空瓶、萝卜、橡皮。

小组实验二:

水槽,一套相同体积不同质量的小球,一套相同质量不同体积的立方体,实验报告单。

小组实验三:

水槽(与实验二共用),小瓶子,沙子若干,实验报告单。

教学过程

一、分析物体在水中的沉浮规律:

1、导入:

我们已经知道,同一种材料构成的物体,在水中的沉浮与它们的轻重、体积大小没有关系。

那么,不同材料构成的物体,在水中的沉浮与它们的轻重、体积大小有关系吗?

2、按体积大小顺序排列七种物体,再标出它们在水中是沉还是浮。

想一想,物体的沉浮和它的体积大小有关系吗?

3、按轻重顺序排列七种物体,再标出它们在水中是沉还是浮。

想一想,物体的沉浮和它的轻重有关系吗?

4、当我们对这些物体进行比较时,为什么看不出它们的轻重、体积大小与沉浮之间的关系?

二、控制其他因素进行研究:

1、引导:

当遇到这种情况时,科学家往往采用控制其他因素不变的方法,来研究某一个因素是否对物体产生作用。

今天老师就为大家准备了两套特殊的材料,希望各位同学都能成为一个优秀的小科学家。

2、出示材料:

一套相同体积不同质量的小球,一套相同质量不同体积的立方体,让学生推测它们在水中的沉浮,并填写在实验报告单上。

“沉浮与什么因素有关”实验报告单

                                                 第()小组

实验一:

相同体积不同质量的小球的沉浮(从重到轻排列)

小球

1号

2号

3号

4号

5号

我们的发现:

 

 

 

预测

 

 

 

 

 

结果

 

 

 

 

 

实验二:

相同质量不同体积的立方体的沉浮(从小到大排列)

立方体

1号

2号

3号

4号

5号

我们的发现:

 

 

 

预测

 

 

 

 

 

结果

 

 

 

 

 

3、小组领材料,实验观察,记录分析。

4、组织交流:

从这两组材料的实验中,我们得出什么结论?

5、为什么用上节课的物体进行比较看不出物体大小、轻重对沉浮的影响,而用这两组材料进行研究时能够看出物体的轻重、体积大小与沉浮的关系?

板书设计:

2、沉浮与什么因素有关

小球的沉浮                  物体沉浮与自身的质量和体积都有关

立方体的沉浮    控制变量

小瓶子的沉浮                体积大质量小易浮,体积小质量大易沉

潜水艇 应用沉浮原理

 作业布置

三、用小瓶子做实验研究浮的关系:

小瓶子沉浮实验报告单

                                               第(  )小组

小瓶子状态

大部分浮

小部分浮

沉到底

 

沙子数量

 

 

 

 

说明:

沙子数量可用无、一点点、较多、装满来表述,也可以用占瓶子体积的大致分数来说明。

最后一列给学有余力的小组作其他状态研究,比如教材第6面的中间“浮在水中”(即悬浮)状态。

《沉浮与什么因素有关》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通过对各种物体在水中沉浮的探究,了解怎样改变物体在水中的沉浮方法。

通过探究结果,总结出物体在水中沉浮规律。

2、过程与方法:

使学生通过主动参与,合作交流的方式,讨论并运用多种方法,改变物体在水中的沉浮变化,能用语言表述整个过程,能提出不同的见解和质疑,提高学生的实践和创新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物体在水中沉浮规律的探究,使学生获得关于物体沉浮和物体大小、轻重关系的认识,能在观察研究活动中自己解决有关沉浮的一些问题,能在小组或班级里交流自己的观察研究发现,能解释物体在水中发生沉浮变化的原因,发展和保持学生探究改变物体在水中沉浮现象的兴趣和好奇心,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培养动手能力和创新精神,及与他人合作的良好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

能在观察研究中自己有关沉浮的一些问题,能在小组或班级里交流自己的观察研究发现,能解释物体在水中发生沉浮变化的原因。

教学难点:

培养动手能力和创新精神,及与他人合作的良好科学态度。

教学背景分析:

1、教材:

《沉浮与什么因素有关》是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沉和浮”的第二课。

它由四部分组成:

一、分析物体在水中的沉浮规律;二、控制其他因素进行研究;三、用小瓶子研究沉浮;四、潜水艇的原理。

本课教材编在《物体在水中是沉是浮》一课之后,目的在于加深、巩固学生对物体沉浮和物体的轻重、大小之间的关系的认识。

2、学生:

物体在水中的沉浮现象是学生生活中很常见的,也是学生生活中经常接触的。

饮料瓶沉浮的活动与带橡皮泥的笔帽沉浮都是模仿潜水艇的沉浮,而且前者对学生来说不是很有挑战性,且本课内容较多,因此在实际教学中就将此部分活动略去。

重点让学生去探究多种物体的沉浮的原因及改变沉浮的活动。

3、设计理念:

“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标,又是科学学习的主要方式”。

在本课的教学过程中我始终坚持以学生为主体,充分解放学生的大脑和手脚,为学生准备了充足的教具和学具,并通过课前的魔术导入、课中的玩的活动、课后的探究等环节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意识,使全体学生都能主动、积极地参与到科学探究中来,品味科学探究的乐趣,体验成功的快乐。

同时提高了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培养了团结协作的团队精神。

教学准备:

小石块,泡沫塑料块,橡皮泥,干净的粗沙一包,带盖玻璃瓶,浮标,易拉罐,带盖小塑料瓶,吸管,橡皮筋,实物投影仪,多媒体课件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课前,将实验器材发放给学生并在小组选一组长和记录员。

这样,有助于组织教学。

2、一上课就出示(课件)潜水艇的游戏,让学生观察,然后提出问题“你们都看到了什么现象?

”(复习“沉浮的现象”,导入本课课题。

3、出示课题(沉浮与什么因素有关)   

 二、操作演示,探究方法。

1.探究改变玻璃瓶在水中的沉浮方法。

教师演示:

①“这是一个盖紧的空瓶,把它放在水里观察沉浮现象。

(学生观察,看到浮上来了)

②“这是一个同样大小的瓶子(瓶内装满沙子盖紧盖不让学生发现),放入水中观察现象”(同学汇报,看到沉下了。

③提问“为什么同样大小的瓶子,在水中会出现不同的现象呢?

(前排的同学很容易发现,第二个瓶子里有东西。

学生会说“第二个瓶子里有东西重,就沉下去,第一个瓶子轻就浮起来。

”)

④“请你把‘沉’的瓶子取出来,检验你的回答是不是正确。

(发现瓶里装满沙子)

⑤提出“大家想:

有什么方法,把这个沉下去的瓶子让它浮上来?

”(学生能想出:

“把沙子倒掉”的方法。

⑥为什么要这样做?

(减轻重量使物体“变”轻,上浮)

2、用不同方法改变物体在水中的沉浮变化。

(1)讲明实验要求——“在我们每组实验台上有一些物体,(出示:

小石块,泡沫塑料块,橡皮泥,干净的粗沙一包,带盖玻璃瓶,浮标,易拉罐,带盖小塑料瓶,吸管,橡皮筋。

)这些物体有的沉在水底,有的浮在水面,你们可以借鉴改变玻璃瓶的沉浮方法,使沉在水中物体浮上来;浮上来的要想方法让它沉下去;

(2)开展探究活动——沉浮与什么因素有关

①布置活动:

出示《沉浮与什么因素有关》

②提出小组活动规则(排好轮流操作次序,大家想方法,每次1-2人操作,互相合作)

③分组开展活动:

(教师巡视,进行指导,在巡视中重点指导学生用沙子改变玻璃瓶和浮标的沉浮;用橡皮筋把重的物体与泡沫捆扎,增加物体的体积,就会浮起来。

启示把橡皮泥的形状变成船形。

④控制活动时间,适时转入研讨阶段

三、交流成果,形成结论。

1.整理活动资料:

(填在缺项表格中)

(1)问题:

“说一说我们怎样改变了物体沉浮?

①学生说出具体的操作方法时,要提示:

“这样做对××物体会有什么影响?

”(增加或减少了物体的重量,体积大小)

②学生如果没有用沉浮关系说明现象时,要追问:

“你根据什么要这样做?

③适时针对“方法”把缺项(“增加减小物体的重量”“增加减少物体体积”)填充在表格中

(2)学生填写课本中的表格

2.研讨资料解决问题

问题:

①“说一说,沉浮与什么因素有关?

②“说一说用什么方法改变潜水艇的沉浮?

四、激发兴趣,创新思维。

探究活动——(我们来做一个“潜水艇”)

1、学生利用自带吸管和空易拉罐,分小组操作,然后学生在讲台上演示。

2、活动后研讨:

易拉罐做成的“潜水艇”与真的潜水艇相比较,它们的沉浮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进水增加重量,下沉,排水减少重量上浮。

五、探究小结,拓展延伸。

1、让我们学会做一个沉浮自如的“潜水艇”

2、介绍材料,讲解制作方法,要求(如课本内容及插图)

3、教师先演示,激发学生兴趣,让学生也试一试。

思考:

挤压瓶子与“潜水艇”的下沉有什么关系?

(挤沉,松浮)

六、作业

1、潜水艇自由沉浮的秘密是(),把橡皮泥浮在水上的方法是()。

A、改变自身大小来实现  B、改变自身重量来实现  C、改变水的浮力来实现

(本问题是对知识与技能目标的考核)

2、用两种以上的办法把沉在水中的橡皮泥浮上来。

 

(本问题是对过程与方法目标的考核)

3、怎样应用沉浮知识帮助农民伯伯选择优良饱满的稻种?

(本问题是对学生运用科学情感态度的考核)

4、课外做一个“沉浮自如的潜水艇”

 板书设计:

沉浮与什么因素有关

材料

沉浮与什么因素有关

物体的重量

物体的体积

其他

玻璃瓶

 

 

 

浮标

 

 

 

橡皮泥

 

 

 

石头

 

 

 

泡沫塑料

 

 

 

教学反思:

本课是从观察身边常见的物体开始的,研究关于物体在水中沉浮的现象,引导学生在自行探究中解决沉浮的问题。

在探究过程中,学生经历了运用科学的方法进行活动,并体验了物体沉浮的变化过程,学会了合作学习,学到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以及收集、记录和表述的能力。

整个教学过程,学生始终兴趣盎然,亲历科学探究的过程,虽然有的小组探究活动并未十分成功,但他们没有气馁,继续尝试,这已让我感到欣慰。

另外,作为教师在实验材料选取上应具有开放性,尽可能用身边容易获得并且效果明显的材料,大胆、反复尝试,力求沉浮现象明显,一目了然,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一、亲身参与,收集“证据”

开展科学探究活动,注重学生亲历研究的过程。

在活动中,经过研究性学习的进入问题情境、实践体验、表达交流等阶段,学生自己提出问题,猜测结果,制定计划,收集整理信息资料、进行表达与交流,实施调查研究、实验研究和文献研究等研究方法。

在整个过程中,每一个学生都进行着一种研究性学习的活动,自己去寻求问题的结论或结果,开展探索性的学习,亲历科学探究的全过程,体验到科学探究过程中收集到“证据”从而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价值观,掌握浅显的科学知识,提高科学探究的能力。

二、利用“证据”,发现秘密。

   首先利用生活中的“玻璃瓶子”的沉和浮现象进行导入。

先请学生猜想用什么方法是瓶子沉下去,接着启发学生对猜想进行验证,从而引出了问题,将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在这一节课所要研究改变物体在水中的沉浮的问题上,自然而然的进入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探索兴趣。

通过教学导入发现问题,并从解决问题中发现《沉浮与什么因素有关》的秘密。

并提示学生做好观察记录。

让学生把他们列举的共同点记录下来;认识实验变化,获得科学事实和科学数据就是“证据”,再让学生经历从观察收集“证据”到整理、分析事实材料、作出结论的过程,对照记录进行比较、反思,反复经历这样的过程,逐步学会从不同的角度、从不同层面发现科学现象。

放入水中它会出现什么现象?

捞出来再倒,这个小玻璃瓶就会浮了。

那么在这个过程中,小玻璃瓶发生了什么变化?

(小玻璃瓶变轻了。

)小玻璃瓶变轻它就浮了。

所以我们说减轻物体的重量,物体就会由沉变浮。

改变物体在水中的沉浮可以通过改变什么实现?

改变玻璃瓶的重量。

学生亲历科学探究的过程,发现证据,发现事实、发现数据,并用证据、事实、数据来说话,还启发学生发现减轻物体的重量,物体就会由沉变浮并能加以解释。

   三、分析“证据”,寻找规律

    在《沉浮与什么因素有关》的教学中,在研究物体沉浮的原因时,学生领取材料,学习记录单,分小组进行实验,并按“沉浮与什么因素有关的实验记录单”记录,许多学生他们还举出了玻璃瓶、浮标、铁石头钉、泡沫塑料、泡沫等物就认为重的物体会沉,轻的物体会浮,体积比较轻,在水中就会浮的例子。

但经过同学的反驳,他们便发现他们原来的认识是片面的,所引用的实例(信息)是不全面的,所以结论也是不正确的。

要想得到全面正确的结论,就要有全面充分和正确的信息资料来证明,这样才能得到正确的结论。

针对学生提出的设想教师启发学生在课后进行验证实验,启发学生学会评估,评估是探究过程的重要环节,学生通过探究究竟得到了哪些启示,为什么探究的结果与事先的预测不一样,探究的设计和计划的进行过程是否有缺陷,还有哪些需要改进的地方,这些都需要学生去反思,只有通过这样的反思和评估,共同去研究本小组确定的探究问题,并由专人负责记录,大家提供相关的知识点,思考与讨论问题的答案,然后由组长或组长指定的学生向全班表达本组探究的结果或结论,将本组的成果展示给全班同学分享,你要让学生先作出预测,还要把预测写出来,用预测推动学生发现,再启发学生观察,并提示学生做好观察记录。

让学生把他们列举的共同点记录下来;认识实验变化,获得科学事实和科学数据就是“证据”,再让学生经历从观察收集“证据”到整理、分析事实材料、作出结论的过程,对照记录进行比较、反思,反复经历这样的过程,逐步学会从不同的角度、从不同层面发现科学规律。

3、橡皮泥在水中的沉浮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改变物体排开的水量,物体在水中的沉浮可能发生改变。

2、钢铁制造的船能够浮在水面上,原因在于它排开的水量很大。

过程与方法:

1、用刻度杯测量橡皮泥排开的水量。

2、用橡皮泥制作成不同的形状,使之能够浮在水面上。

3、根据橡皮泥排开的水量,做出沉浮判断。

情感、态度、价值观:

1、认识到认真细致地采集数据的重要。

2、在探求原因的过程中,懂得证据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

改变物体排开的水量,物体在水中的沉浮可能发生改变。

【教学难点】

认识到认真细致地采集数据的重要。

【教学准备】

水槽1个,不溶水的橡皮泥若干块,刻度杯1个,记录表(教材第8面)。

【教学过程】

一、观察橡皮泥的沉浮(实心):

1、导入:

有的物体在水中是沉的,有的物体在水中是浮的。

我们能想办法改变它们的沉浮吗?

2、把一块橡皮泥放入水里,观察它的沉浮。

3、把一块橡皮泥做成各种不同的形状,放入水中,观察它的沉浮。

4、分析:

改变橡皮泥形状,橡皮泥的质量有没有发生变化?

橡皮泥的体积有没有发生变化?

(预设:

若学生对橡皮泥的体积是否改变无法确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