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年高二上学期语文开学测试题分类之13现代阅读 散文.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265053 上传时间:2023-04-30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70.7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年高二上学期语文开学测试题分类之13现代阅读 散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学年高二上学期语文开学测试题分类之13现代阅读 散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学年高二上学期语文开学测试题分类之13现代阅读 散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学年高二上学期语文开学测试题分类之13现代阅读 散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学年高二上学期语文开学测试题分类之13现代阅读 散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学年高二上学期语文开学测试题分类之13现代阅读 散文.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0页
学年高二上学期语文开学测试题分类之13现代阅读 散文.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0页
学年高二上学期语文开学测试题分类之13现代阅读 散文.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0页
学年高二上学期语文开学测试题分类之13现代阅读 散文.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0页
学年高二上学期语文开学测试题分类之13现代阅读 散文.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0页
学年高二上学期语文开学测试题分类之13现代阅读 散文.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0页
学年高二上学期语文开学测试题分类之13现代阅读 散文.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0页
学年高二上学期语文开学测试题分类之13现代阅读 散文.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0页
学年高二上学期语文开学测试题分类之13现代阅读 散文.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0页
学年高二上学期语文开学测试题分类之13现代阅读 散文.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0页
学年高二上学期语文开学测试题分类之13现代阅读 散文.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0页
学年高二上学期语文开学测试题分类之13现代阅读 散文.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0页
学年高二上学期语文开学测试题分类之13现代阅读 散文.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0页
学年高二上学期语文开学测试题分类之13现代阅读 散文.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0页
学年高二上学期语文开学测试题分类之13现代阅读 散文.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0页
亲,该文档总共2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学年高二上学期语文开学测试题分类之13现代阅读 散文.docx

《学年高二上学期语文开学测试题分类之13现代阅读 散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年高二上学期语文开学测试题分类之13现代阅读 散文.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学年高二上学期语文开学测试题分类之13现代阅读 散文.docx

学年高二上学期语文开学测试题分类之13现代阅读散文

一、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小题。

水性江南

王本道

①江南是烟柳繁华之地,温柔富贵之乡。

江南出芳草鲜花、才子佳人,出缠绵悱恻的爱情故事。

但江南又是英雄辈出的地方。

古往今来,这里孕育出诸多骁勇的斗士。

那用于刺杀的锐利兵器——剑,发展的鼎盛时期正是在地处江南的吴越之地,许多彪炳史册的著名战役也是在江南发生的。

那么,是什么力量使得缠绵悱恻与剑气凌厉这两种反差极其悬殊的气质,能够天衣无缝地契合在一地呢?

我曾一度处于大惑不解之中。

②一次重读先贤经典,《老子》中的一句名言让我顿开茅塞。

“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先,以其无以易之也。

”老子的话,一语道破了水的柔弱秀美与坚韧顽强的两重性。

江南是水乡,是水的故乡,河流纵横,池湖密布,它们流淌在青山脚下,穿行于广袤的田畴。

“瓜洲渡口山如浪,扬子桥头水似云。

”“西风作意送行舟,帆饱清淮碧玉流。

”还有那直落九天的瀑布,山中奏鸣的清泉——千百年来,是水,滋养着江南的风物和江南的人,孕育了江南独特的文化属性。

③江南的水,如轻纱雾霭,随风起舞,交幻无穷;江南的人也一如江南的风物,温婉细腻,柔肠百转。

“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

”杜牧对江南人的赞美虽有些夸张,但说的却是实情,那无边的波光水影之中,充溢着无边的风月。

秦淮河上的桃花渡,莫愁湖畔的莫愁女,瓜洲古渡的杜十娘,西泠桥畔的苏小小,还有惠山的明月、西湖的断桥、绍兴的沈园……深受上天厚爱的才子佳人,他们的柔情蜜意在江南大地上留下了诸多生命的足迹和美丽传说。

物美、人美、情浓,就连江南人讲话也是吴依软语,唱起来就更让人心旌摇动。

我十分喜欢江南曲艺的代表——苏州评弹,唱词娓娓如述,琵琶弦乐清丽委婉,其优美儒雅,婉转沉静,就像曲水清流,清澈纯净又韵味悠长,就连草木也会为之摇曳。

④江南的水也时有“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之势。

这坚韧与顽强的性情,也涵养了江南风物和江南人那种英豪之气。

江南大地布满了崇山峻岭,其中,许多气势恢弘,似有峥嵘剑气的腾越穿行其中。

杭州栖霞岭上的剑门,绍兴的会稽山,常熟的虞山,都是雄伟挺拔,气宇轩昂,占尽风云。

那山间的瀑布、涧水,山下的清流,是养育大山的支支血脉。

江南的人,也因为有了“水性”,才有了那种独特的剑气。

据说古代铸剑的工艺,先是把剑放在火中煅烧,然后再放到水中浸泡,经过淬剑过程中两种力量的交合,才会使剑在百转千回,缭绕交错的剑法中得心应手。

这种浸泡过剑的江南之水,千百年来也曾造就了诸多慷慨激昂之士。

卧薪尝胆的勾践、竭忠尽智的岳飞、与扬州共存亡的史可法……众多仁人志士用他们的生命与鲜血谱写了一首首壮怀激烈的诗篇。

文武兼备的_________、________、文天祥,他们的诗句至今读来,仍洋溢着当年的铁骨雄风,“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还有,活跃在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的鲁迅,更是把文人的凌厉剑气推向了极致。

就连文雅娟秀的女子,也尽显侠骨柔情,秋瑾就是最优秀的代表。

⑤说到江南的“水性”,还应该涵盖它的秀慧与智巧。

江南的水是很有灵气的,正是这灵秀之水,涵养了江南人的那种聪颖与睿智。

当今中国科学院院士,江苏籍的就占了半数,近代和当代全国琴棋书画大师,也大多出自江南。

⑥江南的水哺育了如水的江南。

有人说,正是因为江南太美了,阴柔之气过重,因此江南的男人大多被美色所雌化,是美人的风韵像灭火器似的扑灭了男子的阳刚之气。

这种说法是过于偏重水乡的温柔与细腻了。

其实人不分南北,如果能多一分柔情与细腻,懂得感情,懂得珍藏,心中维系着自己的审美镜框和情感秘笈,并以此为尺度去发现和发掘生活中美妙的、值得神往和迷醉的东西,不是会给男人(也包括女人)增添力度和精神上的健美吗?

这样的多情,不更意味着一种不寻常的正直与高尚!

1.第④段的空格里诗人的名字:

__________、。

2.作者把苏州评弹比喻为,这样写的好处是_______3.“千百年来,是水,滋养着江南的风物和江南的人,孕育了江南独特的文化属性。

”这句话在内容和结构上各有怎样的作用?

_______4.水性江南,其“水性”包括哪些特性?

请作简要概括。

________

【答案】1.

陆游,辛弃疾2.

曲水清流,与“水性江南”的题旨相吻合,(生动形象地写出苏州评弹优美儒雅、婉转沉静、清澈纯净、韵味悠长的特点。

3.

在内容上有统领全文、表明主旨的作用(或:

它概括地回答了第一段提出的“大惑不解”问题,是全文的关键句),表明水的特性对人性、人的精神的影响。

在结构上有承上启下的作用,由江南水的特性过渡到写水的特性对人的影响,写江南人的人性美、精神美。

4.

柔弱秀美,坚韧顽强,秀慧智巧

【解析】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木鱼馄饨

林清玄

⑴深夜到临沂街去访友,偶然在巷子里遇见多年前旧识的卖馄饨的老人,他开朗依旧,风趣依旧,虽然抵不过岁月风霜而有一点佝偻了。

⑵四年多以前,我

客居在临沂街,夜里时常工作到很晚,每天凌晨一点半左右,一阵清越的木鱼声,总是响进我临街的窗口。

那木鱼的声音非常准时,天天都在凌晨的时间敲响,即使在风雨来时也不间断。

⑶刚开始的时候,木鱼声带给我一种神秘的感觉,往往令我

停止工作,出神的望着窗外的长空,心里不断的想着:

这深夜的木鱼声,到底是谁敲起的?

它又象征了什么意义?

难道有人每天凌晨一时在我住处附近念经吗?

⑷在民间,过去曾有敲木鱼为人报晓的僧侣,每日黎明将晓,他们就穿着袈裟草鞋,在街巷里穿梭,手里端着木鱼滴滴笃笃的敲出低量雄长的声音,一来叫人省睡,珍惜光阴;二来叫人在心神最为清明的五更起来读经念佛,以求精神的净化;三来僧侣借木鱼报晓来布施化缘,得些斋衬钱。

我一直觉得这种敲木鱼

报佛音的事情,是中国佛教与民间生活相契一种极好的佐证。

⑸但是,我对于这种失传于阎巷很久的传统,却出现在台北的临沂街感到迷惑。

因而每当夜里在小楼上听到木鱼敲响,我都按捺不住去一探究竟的冲动。

⑹冬季里有一天,天空中落着无力的飘闪的小雨,我正读着一册印刷极为精美的金刚经,读到最后“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一段,木鱼声恰好从远处的巷口传来,格外使人觉得昊天无极,我披衣坐起,撑着一把伞,决心去找木鱼声音的来处。

⑺那木鱼敲得十分沉重着力,从满天的雨丝里穿扬开来,它敲敲停停,忽远忽近,完全不像是寺庙里读经时急落的木鱼。

我追踪着声音的轨迹,匆匆的穿过巷子,远远的,看到一个披着宽大布衣,戴着毡帽的小老头子,他推着一辆老旧的摊车,正摇摇摆摆的从巷子那一头走来。

摊车上挂着一盏四十烛光的灯泡,随着道路的颠踬,在微雨的暗道里飘摇。

一直迷惑我的木鱼声,就是那位老头所敲出来的。

⑻一走近,才知道那只不过是一个寻常卖馄饨的摊子,我问老人为什么选择了木鱼的敲奏,他的回答竟是十分简单,他说:

“喜欢吃我的馄饨的老顾客,一听到我的木鱼声,他们就会跑出来买馄饨了。

”我不禁哑然,原来木鱼在他,就像乡下卖豆花的人摇动的铃铛,或者是卖冰水的小贩手中吸引小孩的喇叭,只是一种再也简单不过的信号。

⑼是我自己把木鱼联想得太远了,其实它有时候仅仅是一种劳苦生活的工具。

⑽老人也看出了我的失望,他说:

“先生,你吃一碗我的馄饨吧,完全是用精肉做成的,不加一点葱菜,连大饭店的厨师都爱吃我的馄饨呢。

”我于是丢弃了自己对木鱼的魔障,撑着伞,站立在一座红门前,就着老人摊子上的小灯,吃了一碗馄饨。

在风雨中,我品出了老人的馄饨,确是人间的美味,不下于他手中敲的木鱼。

⑾后来,我也慢慢成为老人忠实的顾客,每天工作到凌晨的段落,远远听到他的木鱼,就在巷口里候他,吃完一碗馄饨,才开始继续我一天未完的工作。

⑿和老人熟了以后,才知道他选择木鱼做为馄饨的讯号有他独特的匠心。

他说因为他的生意在深夜,实在想不出一种可以让远近都听闻而不致于吵醒熟睡人们的工具,而且深夜里像卖粽子的人大声叫嚷,是他觉得有失尊严而有所不为的,最后他选择了木鱼——让清醒者可以听到他的叫唤,却不至于中断了熟睡者的美梦。

⒀木鱼总是木鱼,不管从什么角度来看它,它仍旧有它的可爱处,即使用在一个馄饨摊子上。

⒁我吃老人的馄饨吃了一年多,直到后来迁居,才失去联系,但每当在静夜里工作,我仍时常怀念着他和他的馄饨。

⒂老人是我们社会角落里一个平凡的人,他在临沂街一带卖了三十年馄饨,已经成为那一带夜生活里人尽皆知的人,他固然对自己亲手烹调后小心翼翼装在铁盒的馄饨很有信心,他用木鱼声传递的馄饨也成为那一带的金字招牌。

木鱼在他,在吃馄饨的人来说,都是生活里的一部分。

⒃那一天遇到老人,他还是一袭布衣、还是敲着那个敲了三十年的木鱼,可是老人已经完全忘记我了,我想,岁月在他只是云淡风清的一串声音吧。

我站在巷口,看他缓缓推走小小的摊车消失在巷子的转角,一直到很远了,我还可以听见木鱼声从黑夜的空中穿过,温暖着迟睡者的心灵。

⒄木鱼在馄饨摊子里真是美,充满了生活的美,我离开的时候这样想着,有时读不读经都是无关紧要的事。

5.结合散文内容,简要分析“老人”这一人物形象。

6.解释下面两句话在文中的含意。

(1)木鱼在他,在吃馄饨的人来说,都是生活里的一部分。

(2)我离开的时候这样想着,有时读不读经都是无关紧要的事。

7.第四、五两段写僧侣敲木鱼为人报晓已经失传,有何作用?

8.结合文章内容,探究标题“木鱼馄饨”的好处。

【答案】

5.①勤劳、平凡——“30年”,“每天凌晨一点半左右”卖馄饨,“一袭布衣”。

②手艺好——“连大饭店的厨子都爱吃”,“人尽皆知”,“成为那一带的金字招牌”。

③真诚、朴实——馄饨“完全是用精肉做成的,不加一点葱菜”。

④有尊严、为他人着想——用木鱼做讯号,“让远近都听闻而不致于吵醒熟睡人们”。

6.

(1)①木鱼对老人来说是一种劳苦生活的工具,一种谋生的重要方式。

②对吃馄饨的人来说,除了是“吃饭钟”外,它清越的木鱼声,也是一位深夜寂寞中的良伴,可以温暖迟睡者的心灵,使他们感受到生活的美好。

(2)“读经”是为了净化心灵,“无关紧要”,是因为作者从老人那里,感受到了人情美、生活美,同样净化了心灵。

7.内容:

一方面写僧侣敲木鱼为人报晓的三个作用,表明中国佛教与民间生相融合。

一方面写已经失传很久的传统出现在台北令作者很是迷惑,每听到木鱼声就会产生按捺不住一探究竟的冲动。

结构:

为后面寻觅木鱼声的来源及发现卖木鱼馄饨的老人作铺垫。

8.①“木鱼”本是佛门中的用物,神秘而超凡脱俗,“馄饨”是生活,“木鱼馄饨”将表面上两个毫不相干的事物放在一起,反映卖馄饨老人的特别之处,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②木鱼是全文的线索,围绕这条线索,写了作者对木鱼声神秘的玄想、寻觅声源、与老人相识、熟识后的感动以及乔迁后对老人的怀念。

③借物抒情,借清越的木鱼声让我的心灵得到净化,让我发现生活中的美好,表达了作者对老人真诚、朴实、有尊严、为他人着想的美好品质的赞美。

【解析】

5.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分析人物形象。

分析人物形象可从人物描写入手,看人物性格的具体表现。

人物描写有肖像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细节描写等。

肖像描写是对人物形象的描写,包括人物的容貌、神情、姿态、风度和服饰等。

小说的语言描写包括对话和独白。

个性化的对话,可以显示人物的不同性格。

行动描写是指作家对人物富有性格特征的动作所作的生动、具体的描绘和刻画。

人的行为动作是人物思想感情的外在显现,是人物性格的具体展露。

心理描写可以使人物“深刻化”,在人物描写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有归纳,有分析,要结合具体的文本分析。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拾叶者言

李国文

⑴银杏树,在南方很多,到了太寒冷的北方,就比较罕见了。

⑵这种树,又名公孙树,那意思是说它的生长期很慢,也很长,通常是爷爷种下的树,要到孙子那一辈,才能结果。

结的果子,叫做白果,因其外壳薄白而名,果肉色绿而糯,微苦,颇有不同一般的滋味。

旧时,在上海,冬天,夜晚,常可听到有小贩叫卖“糖炒热白果”者,于小可盈握的炭炉上,炒一捧白果,热烘烘的剥,在寒风中,塞入嘴中也很有一点暖在心头之意。

⑶不过,长到这把年纪,看到过许多地方的许多银杏树,但树上挂着果实的,至今,却尚无眼福一睹,实在是很遗憾的。

所以,便把对于树的兴趣,关注到银杏树叶了。

拾这种树的叶子,同人家集邮,集火花,集钱币一样,也是一件乐在其中的事情。

在所有的树木中,独有银杏树叶算是独树一帜的,状似扇,形似贝,薄似纸,轻似羽,轻盈飘逸,洁净雅致,形成一种很特别的风格。

⑷在北京的香山脚下,就在双清别墅附近,有那么几株古老银杏,近些年,又在空旷地上,栽种了一些,都还十分孱弱,尚不成林。

不过,一到秋天,当满山黄栌红了起的时候,这些银杏树,也飒飒地飘落满地黄叶,用另一种鲜艳,点缀着山光水色,也是怪有情调的。

色彩总是搭配起,要好看些。

站在山下,放眼看去,红中有黄,黄中有绿,于是,风景便格外好看了。

⑸每年秋天,人们到香山去,无不志在红叶。

但我,却总要拾几片银杏树叶,夹在书里,作书签用。

而且,我到别处去,若见到银杏树叶,也有收集的兴趣,无非留在书册里,作一个小小的纪念。

⑹这片银杏叶,从此在书中的某一页与某篇相伴,也多了一丝斯文

⑺有时候,翻开书,未读文章,先读叶片,因为很容易就翻到夹着叶片的那一页,它马上就突然出。

于是使你想起某年某月的某一天,在某地逗留的情景。

⑻在大自然中,它算得上最微末的事物了,所以,它从也不会扮演重要角色的。

它在你的书页中,那种不想让你注意,也不想让你不注意的自然而然的样子,其实,也含有一份做人之道的平实在内的。

若是我们能够意识到自己的平凡与普通,也就多了一点自知之明,便省得许多力不从心的烦恼。

当然,也就有了尊严。

⑼叶是一回事,但无数的叶构成的树,则是另一回事。

⑽我记得有一年,在山东泰安的岱庙里,见到两棵并肩立着的古银杏树,中间只隔着一条甬道,可谓形影不离数千年。

两棵数高约几十米,数径也得两三人合抱,确是一副非凡模样。

看到这两棵历经沧海桑田,阅遍人间变化的参天古树,同行的人,都膜拜之,仰视之,赞叹之,无法不肃然起敬。

有人说,泰山为五岳之首,那么泰山下的这两棵银杏树,也许是最古老的了。

⑾银杏树给人的感觉,是疏朗端庄,是高标挺拔,但它的叶片,却是明洁俏丽,优雅可人。

这也是伟岸的人,和寻常的人,各有其不一般的特色了。

伟岸者有其抱负,寻常人有自己的志趣,这世界所以美丽,就是有各种不同的追求和目标。

假如我们都能懂得大自然中,没有两张绝对相同的叶片,那么对于拾叶者的启示,莫过于走自己的路,过自己的生活,经营自己的天地了。

⑿前不久,到广东韶关的南华寺,时值初冬,南方的季节要晚些,但那银杏树叶,也到枯黄坠落的日子。

在香烟缭绕中,飘然而下,落地无声,随风而,又随风而去,看着看着,也仿佛悟到了一点禅意。

⒀这世界,这人类,也不就这样一季一季地生生不息吗?

这无限之中,具体到每一个人,又是极有限的。

因此,叶片不大,却总是应该记下它的一段时光。

人也一样,不一定轰轰烈烈,但也会有自己一生中那碧蓝碧蓝的天空。

去了,也就由它去了,但你留下了它呢,也就留住了。

知识见闻的积累也好,生活中辛酸和悦的感受也好,成功与失败的经验也好,都是应该珍惜,应该谨记的。

⒁这样,你拾起一片一片叶子的同时,也就觉得活着是多么有意义和有价值的事了。

9.文章第3段在文中有哪些作用?

10.请分别说说第9段中两个“一回事”的含义。

11.文章写了泰安岱庙的银杏,又写了韶关南华寺的银杏,这样写是否重复?

请说明理由。

12.作者从“拾叶”中产生了哪些人生感悟?

请简要回答。

【答案】

9.

(1)由写银杏树及果实过渡到写拾银杏叶;

(2)总体描写银杏叶的特征,并表达拾叶的乐趣。

10.“一回事”指银杏叶平凡普通又自然而然的特点;“另一回事”指银杏树疏朗端庄、高标挺拔的令人敬仰的伟岸气质。

()

11.不重复。

两处描写的侧重点和用意都不相同:

泰安岱庙的银杏重在写树,突出其古朴高标;韶关南华寺的银杏,重在写叶,意在表现其平凡。

(“侧重点”和“用意”两方面每答一点并说明清楚。

12.

(1)意识到自己的平凡与普通,就会省得许多烦恼,也就有了尊严;

(2)走自己的路,过自己的生活,经营自己的天地;(3)人不一定轰轰烈烈,但也会有自己一生中那碧蓝碧蓝的天空。

【解析】

9.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段落的作用。

解答类似的题目,首先要考虑段落的位置,中间段就应想到“承上启下(即过渡)”这样的术语。

回答时承接上文什么内容,引起下文什么内容一定要具体展开。

要围绕着“银杏叶”来回答。

由写银杏树及果实很自然地过渡到写拾银杏叶,照应题目;然后从描写内容上看,是总体描写银杏叶的特征并表达了拾叶的乐趣。

10.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对句中重要词语的理解。

第一个“一回事”陈述的主体是“叶”,第二个“一回事”陈述的主体是“树”。

再结合上下语境,前者指的是杏叶平凡普通又自然而然的特点,后者指银杏树的气质。

解答类似题目一定要结合上下语境。

11.试题分析:

本题实质考查散文的基本写法。

对于泰安岱庙的银杏,文中是这样描述的:

两棵数高约几十米,数径也得两三人合抱,确是一副非凡模样。

主要突出了树的高大。

对于韶关南华寺的银杏,文中是这样描述的:

但那银杏树叶,也到枯黄坠落的日子。

在香烟缭绕中,飘然而下,落地无声,随风而来,又随风而去。

主要突出了叶的特点。

12.试题分析:

本题实质考查概括作品主题。

抓住第8段中“其实,也含有一份做人之道的平实在内的。

若是我们能够意识到自己的平凡与普通,也就多了一点自知之明,便省得许多力不从心的烦恼。

当然,也就有了尊严”,第11段中“假如我们都能懂得大自然中,没有两张绝对相同的叶片,那么对于拾叶者的启示,莫过于走自己的路,过自己的生活,经营自己的天地了”,第13段中“人也一样,不一定轰轰烈烈,但也会有自己一生中那碧蓝碧蓝的天空。

去了,也就由它去了,但你留下了它呢,也就留住了。

知识见闻的积累也好,生活中辛酸和悦的感受也好,成功与失败的经验也好,都是应该珍惜,应该谨记的”这些关键句子加以概括即可。

四、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问题。

开机关机

叶延滨

每天都有这个动作,电脑打开,看看邮件,上上网,写点儿东西,然后关机。

开机关机,好像睁眼闭眼,一天过去了。

这是信息时代我的基本生活状态。

开机关机,能关机很重要,像读书,能打开,也能合上。

它在书架上,不声不响地陪着你,不响铃,也没有病毒,更不索要你关注转发,大概在今天,能这么绅士地与你相处的,也就是这些书了。

这是我的小世界,一间书房,六个书架上一群沉默的书,还有地上的桌上的书,围住一台每天开机关机的电脑。

开机和关机,把这个小世界分成两个世界:

开机的时候,这是一个工作室;关机的时候,这是一间书房。

这台电脑用了三年了,

应该算在书房里坚持的时间最久的了,它的前辈,不到三年就退休了。

我用电脑廿年,用了三个台式机和七个笔记本,除了电脑太迅速地更新换代,还有我的喜新厌旧。

电脑是工具,是工具中的朋友;也是玩具,是朋友中的玩具。

而书不一样,一辈子守望,守望成你的故事,你生命的一部分。

在我读小学的时候,母亲从省城被“下放”到大凉山“锻炼”。

一年后,她没有回来,留在了那里当一名语文老师。

第二年,我转学去大凉山陪我的母亲。

老掉牙的道奇改装的长途客车在高山峡谷中跑了三天,我在骨头被抖散架之前,来到了母亲的身旁。

山坡上的简易宿舍只有七八平方米,里面放着一张床,一个书桌,一把竹椅,两个旧皮箱。

书桌上有两个两层板的小书架。

书架上除了课本讲义,还有《安娜·卡列尼娜》《复活》《少年维特之烦恼》。

书很旧,还是竖排版的……在那个小屋里,我开始了一生中最初的阅读经历——把从这所学校图书馆能借到的所有书几乎读了一遍。

从《林海雪原》《青春之歌》到儒勒·凡尔纳的系列冒险小说,从福尔摩斯到列夫·托尔斯泰……在那个饥饿年月的大凉山,我却凭借书之舟,在另一世界中成长起来。

那是我一生中读书最多的时光。

如果没有书,这小屋无疑是间囚室,而一本又一本在这小屋里陪着我的书,让我在另一世界里穿越。

我常常被饥饿驱赶,从书上抬起头来,抬头就看见窗外山坡上的阳光,从青枫林的枝叶间泻下来。

那神秘而宁静的美,又催我埋头读书,带着阳光一样的心境,重新走进书页打开的世界。

那是个非常年代,边地的蛮荒,四处蔓延的饥饿,还有跌落社会底层的无助,笼罩着母亲和我同住的这间小屋。

如果没有书,这小屋无疑是间囚室。

然而,母亲带着她的《安娜·卡列尼娜》,在这里骄傲地过着一个乡村教师的生活。

我抱着一本本芜杂而未加选择的书,喂着养着精神和身体。

我的读书状态真如那个成语:

如饥似渴。

少年不知愁滋味,不知世事艰难,身处逆境,捧上一本书,就全然沉浸于其中了。

有其他的东西代替书为我解忧、与我为伴吗?

没有!

这个经历让我一辈子无论在哪里,都有一个底色:

读书人。

读书人读书与学历无关,一个人从小学到大学,虽然可以将规定的教材烂熟于心,但那样的书读得再多也与“读书人”之读书不同。

一种是禽鸟的野外觅食,或是鹰,或是雀,食肉或食谷,都是天性;另一种是鸡或鸭,流水线配餐或填塞,与快乐无缘。

也许这是一种命运,在没有其他选择的时候,唯一可以做出的选择。

所以,我以为,在今天以读书抑或不读书去评价和观察一个人,不合时宜。

开机,这个世界多精彩,有那么多机会和秀场,也有那么多牢骚和错愕!

关机,这个世界多安静,一屋子的书守着我,宽厚而沉默地守着我的心事,它们能听懂我的心事,因此才对我不离不弃。

开机关机,这就是我的生活,一边是电脑和它的那个自信心十足的信息时代,一边是书和它们的那个书生气十足的精神世界……

(选自《中华读书报》2013.11.27,有改动)13.“我用电脑廿年,用了三个台式机和七个笔记本”这句话,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14.在大凉山那间小屋,“我开始了一生中最初的阅读经历”。

简要概括这段阅读经历对“我”的重要性。

15.如何理解第九段画线部分的内容?

请结合全文回答。

【答案】13.表明电脑只是工作的工具,可以随时更新;与书构成对比,突出书是一辈子的守望。

14.消除忧愁寂寞,丰富精神世界(精神得以发育),心灵获得自由,助推个人成长,一辈子都有读书人的底色。

15.运用比喻手法,把读规定的教材比作流水线上的配餐,没有自主选择权;把与学历无关的读书比作禽鸟的野外觅食,自主权在自己手里。

读书是为了心灵的成长,为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为未来储备自己的正能量。

【解析】13.试题分析:

解答此题,要根据词句的上下文分析,特别注意句子中的数词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

此句的上文讲书房里“六个书架上一群沉默的书,还有地上的桌上的书,围住一台每天开机关机的电脑”,而此句则讲二十年中电脑更换的速度之快,下文又讲“而书不一样,一辈子守望,守望成你的故事,你生

命的一部分”,从其中可得出答案。

14.试题分析:

解答此题,要根据文本第6-9自然段对题中所述的阅读经历的叙述,结合作者的议论,进行分析概括,特别注意文本中几个“如果没有书”的前后文字。

15.试题分析:

解答此题,首先要指出划线部分文字所运用的修辞方法是比喻,然后指出其本体和喻体,对这句话的意思做具体的说明,特别要注意强调两种阅读的重要区别。

五、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题目。

挽着汉字跳舞

龚志民

春天刚刚迈进校门,花草就一齐勃发怒放。

高中语文老师老于,正准备上第一堂课。

虽然这所学校叫“外国语学校”,但老于郑重告诉学生:

“要成为翻译家,外交人才,首先要学好的不是外语,而是汉语。

每次上讲台,老于都觉得那些仓颉汉字,古老、沧桑、豪放,如朝雨轻尘般飘落下来。

汉字浓缩了万物之象。

方块汉字,有情有义,可纳泰山,可照肝胆,可以兴观群怨,可以歌之舞之足之蹈之。

汉字与舞蹈,本质都是自然和生活。

教室内外,高一高二高三,《诗经》《楚辞》《滕王阁序》,诵读声此起彼伏。

早读结束,老于慢慢擦黑板,准备上课,粉笔的轻尘在窗棂透进的晨曦中浮沉闪烁。

这个清晨,老于仿佛听到校园的露珠都在歌唱,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