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必备.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2651991 上传时间:2023-06-06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27.6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考研必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考研必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考研必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考研必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考研必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考研必备.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9页
考研必备.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9页
考研必备.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9页
考研必备.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9页
考研必备.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9页
考研必备.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9页
考研必备.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9页
考研必备.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9页
考研必备.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9页
考研必备.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9页
考研必备.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9页
考研必备.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9页
考研必备.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9页
考研必备.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19页
亲,该文档总共1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考研必备.docx

《考研必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考研必备.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考研必备.docx

考研必备

《教育学》考试复习资料(背会能拿高分)

一、有关常识:

1、英国学者培根在《论科学的价值和发展》(1623)一文中,首次把“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的科学提出。

捷克教育学家夸美纽斯出版了近代第一本系统的教育学著作《大教学论》(1632)。

英国哲学家洛克出版了《教育漫话》,提出了完整的“绅士教育”的理论。

法国思想家卢梭出版了《爱弥儿》,深刻地表达了资产阶级的教育思想。

德国哲学家康德在《康德论教育》一书中明确提出,“教育的方法必须成为一种科学”和“教育实验”的主张。

瑞士教育学家裴斯泰洛齐提出“使人类教育心理学化”的主张。

德国心理学家和教育学家赫尔巴特被认为是“现代教育学之父”或“科学教育学的奠基人”,他的《普通教育学》(1806)被公认为第一本现代教育学著作。

在教育学史上,赫尔巴特第一个提出建立“普遍妥当教育学”的理想。

康德与赫尔巴特最早明确提出教育学的科学性问题,倡导理性主义的教育科学观。

2、21世纪教育学的发展趋势:

教育学问题领域的扩大;教育学研究学科基础的扩展;教育学研究模式的多样化;教育学的进一步分化与综合;教育学与教育改革的关系日益密切;教育学术的国际交流与合作日益广泛。

3、教育的基本属性:

社会性、生产性、阶级性、历史性和民族性、教育的相对独立性。

4、教育与经济基础:

(1)、经济基础是制约教育的中介因素和力量:

经济基础制约教育的社会性质和受教育机会的分配;经济基础部分地制约着教育目的和教育内容。

(2)、教育对经济基础具有复制---强化或削弱---消解作用:

通常情况下,教育起着复制、强化和延续社会关系的作用,它所培养出来的人通常会通过为社会服务去巩固相应的经济基础;被经济基础决定的教育机构,同时也是反映一定社会关系的政治的、思想意识的和社会文化的传播与宣传机构;在社会的变革时期,教育通过传播先进思想和进步理论,从而具有促进社会加速变革的作用。

5、教育与政治制度:

(1)、教育为社会政治制度所制约和决定:

政治制度制约和决定着教育目的和教育内容;政治制度决定着教育的领导权和受教育权。

(2)、教育对政治制度的发展具有积极作用:

教育通过培养具有一定政治态度、思想意识的人,在维护和巩固一定的政治制度中发挥积极作用;学生的精神风貌和政治素质,影响着社会风俗、道德风尚和思想潮流。

(3)、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不起决定作用。

6、教育现代化的一般特征:

强调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重视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有机结合;教育开始逐步构建为一个多样的、开放的大系统;在教学上表现出革命性、创造性、灵活性和个性化的特征。

教育现代化的内在特征表现为教育民主化和教育主体性。

教育的民主化含义:

受教育机会的均等;教育民主化的先决条件是社会的民主化,尤其是经济和政治的民主化。

教育的主体性含义:

尊重学生个体的主体性,让学生主动地、自由地发展;尊重教育的自主权,尊重教育的相对独立性。

7、教育制度:

国家各种教育机构系统的总称。

包括教育结构的施教机构系统和管理机构系统两个方面。

学制:

在现代教育制度的形成过程中,最先形成和完善起来的是学校教育系统,最初的教育制度就是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

随着现代教育的发展,学制已经不只是学校教育制度的简称,而是各种施教机构系统的总称。

8、学校起源的条件:

人类的文化发展到不通过学校,青少年无法完全掌握这些文化的阶段;社会物质资料生产水平使一部分人从直接的物质生产活动中脱离出来,专门从事精神生产工作;文字的出现为传递和学习社会生产和生活经验提供载体。

9、学校的法律特征:

即教育的公共性原则:

教育是非营利性事业,学校是非营利性机构;学校教育必须与宗教分离;还涉及到教学语言文字和课程设置等一系列问题。

10、学生的特点:

学生有血有肉,是活生生的、具有自己的思想感情的人(并非消极被动接受教育);学生是发展中的人(具有极大的可塑性,最需要教育,也最容易接受教育);学生是完整的人(其一,学生既具有自然的属性更具有社会的属性;其二,学生的身体和精神、生理和心理及每一方面所包含的各个因素都要求得到全面的发展);学生是独特的个体(每个人生来就是独一无二的,不可替代的;独特性是人类文化多姿多彩的重要源泉,是人类文明不断进步的重要源泉);学生是以学习为主要任务的人(以学习为主,是学生质的规定性;学生的学习过程是掌握间接经验的过程;学生的学习是在教师指导下进行的,具有一定程度的被动性;学生的学习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的,它是由一定教育制度以及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所规定的)。

11、当代课程设计发展的趋势:

课程结构日趋合理;课程内容日趋综合化;课程形式日趋多样化。

12、课程内容的选择(即课程制定)应遵循以下基本原则:

传统与现实相结合的原则;衔接原则;知识与能力相结合的原则;科学性与思想性相结合的原则;相关原则。

13、课程评价包括对课程设计、编制和实施所做的各种形式的评定。

14、教学过程的特点:

教学是教师引导下的学生的学习过程;教学是学生以掌握间接知识为主的过程;教学是学生获得全面发展的过程。

15、教育学的研究对象:

以“教育事实”为基础,在教育价值观引导下形成的“教育问题”,其目的在于探索和揭示教育活动的规律性联系,以服务于教育实践。

16、教育的生产性表现:

教育是劳动生产力再生产的重要手段;教育是提高劳动生产率的重要手段;教育促进科学技术的发展,从而推动生产力的发展。

17、教育在人的发展中起主导作用,但这种作用是相对的、有条件的,因为教育的影响只是青少年身心发展的外因。

青少年身心发展的内因或内部矛盾,是指社会或教育提出的新要求与他们原有的发展水平之间的矛盾。

18、教学评价的原则:

客观性原则、一致性原则、全面性原则、指导性原则、计划性原则、静态评价与动态评价相结合的原则、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原则、单项评价与综合评价相结合的原则。

19、确定德育内容的依据主要有:

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发展所提出的政治、思想、法律和道德要求;社会的道德文化传统;社会生活中存在的突出道德问题;青少年的道德需求及其品德心理发展的规律;德育目标;各级各类德育工作实施的具体条件。

20、教育学研究的方法论问题:

涉及到教育学研究中的事实与价值、逻辑与历史、一元与多元问题。

理性主义教育学重视逻辑性,忽视历史性;实证主义教育学重视事实性,排斥价值性;文化教育学重视价值性与历史性,忽视事实性;实用主义教育学着眼于具体问题的解决,从根本上回避教育学研究的方法论问题;马克思主义教育学是科学的方法论,它坚持事实与价值、逻辑与历史、一元与多元的具体的历史的、辩证的统一。

二、名词解释:

1、教育:

广义的教育一般指:

凡是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品德的活动。

狭义的教育主要针对“学校教育”,指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或阶级的要求,遵循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身心施加影响,把他们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或阶级所需要的人的活动。

2、教育社会性是教育这一永恒社会现象的根本属性。

教育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是培养人的社会活动。

教育主要通过语言和文字来进行,而语言和文字都是人类社会的产物,是人类社会特有的。

教育作为专门传递社会生活经验和培养人的活动,其最终目的是使人社会化。

教育的社会制约性是教育社会性的最主要的表现形式。

即教育受一定社会的生产关系和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制约,同时也受社会文化传统和人口等其他社会因素的制约。

3、教育的相对独立性:

是指教育具有自身独特的发展规律和能动性。

教育的相对独立性最主要表现为教育与生产力和政治经济制度发展的不平衡性。

还表现为教育发展本身所具有的继承性上,具体表现在:

教育内容的继承;教育方式的继承;教育理论与教育经验的继承。

4、终身教育:

指人们在一生中所受到的各种培养的总和。

包括各个年龄阶段的各种方式的教育,如正规的和非正规的种种教育,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社区)教育等。

终身教育既有专业性的教育,也有社会、文化、生活方面的教育。

除传授知识技能的形式外,终身教育还与社会文化活动和实际生活密切联系。

5、继续教育:

指那些已脱离正规教育,参加工作和负有成人责任的人所受的各种各样的教育,既包括继续接受某个阶段的正规教育,也包括在特别领域里探索、更新和补充知识技能的活动。

回归教育:

教育不要一次完成,而是根据个人的兴趣、职业、社会经济状况等因素,在一生中选择最需要学习的时候接受灵活有效的教育。

6、人的发展指的是青少年躯体和心理上的连续不断的变化过程。

简要地说,人的身心发展包括两个方面:

身体的发展(结构形态、生理机能)和心理的发展(认识能力和心理特性、知识技能和思想品德)。

青少年身体的发展包括机体的正常发育和体质的增强两个方面。

青少年心理的发展是指认识过程和个性心理发展两个方面,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象、情感、意志、兴趣、气质、性格、能力等方面,是认识过程和个性心理统一的和谐的发展。

7、最近发展区:

前苏联著名心理学家维果斯基在关于人的发展研究中提出的著名概念。

它是儿童的一种发展水平,用以说明那些尚处于形成状态、在成熟过程中正在进行的东西。

这一水平表现为儿童还不能独立地解决某一问题,但在成人的帮助下,在集体活动中通过模仿,就能解决这些问题。

教育应立足于不断地将儿童“最近发展区”转化为现有的发展水平。

8、一般发展:

前苏联著名心理学家赞可夫在“教学与发展”课题研究中提出的概念。

它指的是个体以智力为核心的包括情感、意志、个性以及集体主义精神在内的总体发展。

在智力发展中,又以思维能力的发展为核心。

9、社区教育:

是一种重要的教育途径和类型,与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相对,属于社会教育范畴。

社区教育具有地域性、公共性、非正规性等特征。

社区教育的价值在于:

第一,是学校教育的基础、延续或补充;第二,是家庭教育的升华、扩展和继续;第三,是改善社区公共生活的重要手段;第四,是促进社区发展的重要手段;第五,是现代民主国家管理的重要形式。

社区:

指居住在一个地区内进行共同生活的人群,包括人口、地域、相联系的有组织的社会经济活动及其管理机构、维持公共生活必须的行为规范或制度。

10、学校:

是一种高度专门化的社会组织手段和人才培养方式,是教育法调整的重要对象,是享有一定权力并承担一定义务的社会组织。

法律上的学校,是指经主管机关批准设立或登记注册的教育机构,其中既包括以实施学历教育为主的教育机构,又包括各种实施非学历教育的教育机构。

11、教学:

教学是学校教育最主要、最基本的方面,是学校的中心工作,也是学校实现培养目标的最基本途径。

它包括教和学两个方面。

教学是教和学相结合或相统一的活动,是由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所组成的双边活动过程。

它既是给学生传授知识的过程,又是发展学生认识能力和塑造学生健康人格的过程。

12、教学评价:

从现代教育评价的角度看,评价可理解为测评与估价两个部分。

测评是进行数值的测定和计算,取得数据;估价是对这个测评结果作出价值判断。

教学评价的主要目的和途径是为了检查学生的学习效果,使师生得到及时的反馈,以便强化或矫正教学效果。

教学评价具有导向功能、调节功能、激励功能和鉴别功能。

四种功能,归根到底是个控制功能:

“导向”是定向控制,“调节”是过程控制,“激励”是行为控制。

13、元研究:

对某类研究活动本身存在问题(元问题)的研究,其目的不是为了增加某一学科领域的具体知识,而是为了反思该学科的研究行为。

教育学的

名词解释:

1.学校教育:

由专职人员和专门机构承担有目的、有系统、有组织的以影响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

2.学校文化:

指学校全体成员或部分成员习得且共同具有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

3.个体身心发展:

指作为复杂整体的个体在从生命开始到生命结束的全部人生过程中,不断发生的变化过程,特别是指个体的身心特点向积极的方面变化的过程。

4.教育目的:

广义的教育目的指人们对受教育者的期望,即人们希望收教育者通过教育在身心诸方面发生什么样的变化,或者产生怎样的结果。

狭义的教育目的国家把对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什么样人才的总的要求。

5.教师:

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承担教书育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

6.教育机智:

指一种面对突发事件,能够迅速而正确地做出判断,随机应变地采取恰当而有效的教育措施解决问题的能力。

7.课程:

广义的课程是指学生在校期间所学内容的总和及进程安排。

狭义的课程特指某一门学科。

8.教学大纲(学科课程标准):

课程计划中每门学科以纲要的形式编定的、有关学科教育内容的指导性文件。

它规定了学科的教学目的与任务,知识的范围、深度和结构,教学进度以及有关教学法的基本要求。

9.教学:

教育目的规范下的教育教与学生学共同组成的一种活动。

10.教学过程:

教师根据教学目的、任务和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通过知道学生有目的、有计划地掌握系统的文化科学基础知识和基础技能,发展学生智力和体力,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及培养道德品质、发展个性的过程。

11.教学原则:

根据一定的教学目的和对教学过程规律的认识而制定的指导教学工作的基本准则。

12.班级授课制度:

一种集体教学形式,它是一定数量的学生按年龄与知识程度编成固定的班级,根据周课表和作息时间表,安排教师有计划地向全班学生集体上课。

13.教学组织形式:

指为完成特定的教学任务,教师和学生按一定要求组合起来进行活动的结构。

14.教学策略:

为达到某种预测效果所采取的多种教学行动的综合方案,就是在教学目标确定以后,根据已定的教学任务和学生特征,有针对地选择与组合有关的教学内容、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方法和技术,以便形成具有效率意义的特定的教学方案。

15.德育目标:

通过德育活动在受教育者品德形成、发展上所要达到的总体规格要求,即德育活动所要达到的预期目的或结果的质量标准。

16.德育原则:

根据教育目的、德育目标和德育过程规律提出的指导德育工作的基本要求。

17.德育过程:

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双方借助于德育内容和方法,进行施教传道和受教修养的统一活动过程,是促使受教育者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发展的过程,是个体社会化与社会规范个体化的同一过程。

18.陶冶法:

通过创设良好的情境,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品德的方法。

简答论述:

一、现代教育制度的发展趋势?

1.加强学前教育并重视与小学教育的衔接

2.强化普及义务教育并延长义务教育年限

3.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朝着互相渗透的方向发展

4.高等教育的类型日益多样化

5.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的界限逐渐淡化

6.教育制度有利于国际交流

二、20世纪以后的教育特征?

1.教育的终身化

2.教育的全民化

3.教育的民主化

4.教育的多元化

5.教育技术的现代化

三、教育与政治经济制度的关系?

1.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制约

(1)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领导权

(2)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受教育的权利

(3)政治经济制度距盯着教育目的

(4)教育相对独立于社会政治经济制度

2.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的影响

(1)教育为政治经济制度培养所需要的人才

(2)教育是一种影响政治经济的舆论力量

(3)教育可以促进民主

四、教育与生产力的关系?

1.生产力对教育的决定作用

(1)生产力发展水平决定教育的规模和速度

(2)生产力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结构的变化

(3)生产力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的内容和手段

(4)教育相对独立于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2.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

(1)教育再生产劳动力

(2)教育再生产科学知识

五、学校文化的特征?

1.学校文化是一种组织文化。

2.学校文化是一种整合性较强的文化

3.学校文化是以传递文化传统为己任

4.校园文化是学校文化的缩影

六、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与对教育的启示(论述)

1.顺序性,要循序渐进

2.阶段性,要针对不同阶段的学生选择不同的内容,采用不同的方法

3.不平衡性,要关注个体身心发展的关键期

4.互补性,要注重培养学生自信和努力的品质

5.个别差异性,要因材施教。

七、学校教育的独特功能?

1.学校教育按社会个体的基本要求对个体发展的方向与方面作岀社会性规范

2.学校教育具有加速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

3.学校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影响不仅具有即时的价值,而且具有延时的价值

4.学校教育具有卡发个体特殊才能和发展个性的功能

八、素质教育的含义?

1.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

2.素质教育是全面发展的教育

3.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

4.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创新精神为重点的教育

九、教师职业专业化的条件?

(现代教师的基本素质要求)(论述)

1.教师的学科知识素养

2.教师广泛的文化素养

3.教师的教育专业素养

十、学生的本质属性?

1.学生是人

(1)学生是能动的主体

(2)学生是具有思想感情的个体

(3)学生具有独特的创造价值

2.学生是发展中的人,具有发展的可能性和可塑性

(1)学生具有与成人不同的身心特点

(2)学生具有发展的可能性和可塑性

(3)学生是具有发展需要的人

十一、学生和教师的关系?

1.教学上的授受关系

(1)从教育内容的角度说,教师是传授者,学生是接受者

(2)学生主体性的形成,既是教育的目的,也是教育的成功条件

(3)对学生的指导、引导的目的是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

2.人格上的平等关系

(1)学生作为一个独立的社会个体,在人格上与教师是平等的

(2)严格要求的、民主的师生关系,是一种朋友式的、友好帮助的关系

3.师生在社会道德上的相互促进关系

(1)师生关系从本质上讲是一种人与人的关系

(2)教师对学生的影响不仅仅是知识上的、智力上的影响,更是思想上的、人格上的影响

十二、课程实施的结构?

(课程实施的过程)(论述)

1.安排课程表

2.分析教学任务

3.研究学生的学习特点

4.选择并确定教学模式

5.规划教学单元和课

6.组织教学活动

7.评价教学活动的过程与结果

十三、教学的一般任务?

1.传授系统的科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2.发展学生智力、体力和创造才能

3.培养学生的社会主义品德和审美情趣,奠定学生的科学世界观基础

4.关注学生个性发展

十四、教学过程的基本特点?

(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

1.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结合

2.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统一

3.教学过程中知、情、意的统一

4.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能动性结合

十五、我国中小学有那些常用教学原则?

1.直观性原则

2.启发性原则

3.巩固性原则

4.循序渐进原则

5.因材施教原则

6.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十六、教师如何备好课?

1.钻研教材

2.了解学生

3.指定教学进度计划

十七、教师如何上好课?

1.目标明确

2.重点突出

3.内容正确

4.方法得当

5.表达清晰

6.组织严密

7.课堂气氛热烈

十八、综合课的基本组成部分?

1.组织教学

2.检查复习

3.讲授新教材

4.巩固新教材

5.布置课外作业

十九、德育过程的规律?

1.学生的知、情、意、行诸因素统一发展的规律

2.学生在活动和交往中形成思想品德的规律

3.学生思想内部矛盾转化的规律

4.学生思想品德形成的长期性和反复性的规律

二十、我国德育的基本方法?

1.说服法

2.榜样法

3.锻炼法

4.陶冶法

5.表扬奖励与批评处分法

二十一、班级管理的功能?

1.有助于实现教学目标,提高学习效率

2.有助于维持班级秩序,形成良好班风

3.有助于锻炼学生能力,学会自治自理

二十二、班级的形成与培养?

(班主任如何组织培养班集体)

1.形成阶段

(1)组建阶段

(2)核心初步形成阶段

(3)集体自主活动阶段

2.班集体的培养

(1)确定班集体的发展目标

(2)建立班集体的核心队伍

(3)建立班集体的正常秩序

(4)组织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

(5)培养正确的舆论和良好的班风

二十三、教师职业的角色?

1.传道者角色

2.授业、解惑者角色

3.示范者角色

4.管理者角色

5.父母与朋友角色

6.研究者角色

二十四、教学过程的结构?

1.引起学习动机

2.领会知识

3.巩固知识

4.运用知识

5.检查知识

二十五、马克思关于人类全面发展学说的基础理论?

1.人的全面发展是与人的片面发展是相对而言的,全面发展的人是精神和身体、个体性和社会性得到普遍、充分、自由、发展的人

2.人朝什么方向发展,怎样发展,发展到什么程度取决于社会条件

3.从历史发展的进程来看,人的发展受到社会分工的制约

4.现代大工业生产的高度发展必将对人类提出全面发展的要求,并提供全面发展的可能性

5.马克思预言,人类的全面发展只有在共产主义社会才能得以实现

6.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唯一方法

 

基础知识:

1、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

2、我国春秋末年的《学记》是世界上第一部论述教育问题的专著。

比古罗马昆体良的《论演说家的教育》早约三百年。

其中的主要思想有:

“学不躐等”、“不陵节而施”(体现了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反映了启发性教学原则);“教学相长”(体现了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相统一的教学规律)。

3、捷克夸美纽斯1632年的《大教学论》是近代第一部系统论述教育问题的专著。

他提出了班级授课制。

4、美国杜威的《民本主义与教育》强调“儿童中心”,提出了“做中学”的方法,开创了“现代教育派”。

5、苏联赞可夫的《教学与发展》把学生的“一般发展”作为教学的出发点与归属。

6、美国布鲁纳的《教育过程》的主要思想是结构主义和发现法的教学方法。

7、苏联苏霍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其著作被称为“活的教育学”和“学校生活的百科全书”。

8、教育的概念:

广义指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三个方面;狭义指学校教育;偏义指思想品德教育。

9、教育的社会属性有:

永恒性、历史性、相对独立性。

10、我国封建社会学校的教学内容主要是:

“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五经”(诗、书、礼、易、春秋)。

其贯穿了儒家思想。

11、遗传素质对人的身心发展不起决定作用,社会环境对人的发展起着决定性作用。

但环境决定论又是错误的,因为人接受环境影响不是消极的、被动的,而是积极的能动的实践过程。

12、我国普通中学的双重任务是:

培养各行各业的劳动后备力量;为高一级学校输送合格新生。

13、我国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部分是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技术教育。

14、“双基”是指系统的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技巧。

15、智育的任务之一是发展学生的智力,包括观察力、想象力、思维力、记忆力和注意力,其中思维能力是决定性的因素。

16、体育的根本任务是增强学生体质。

17、蔡元培于1912年最早提出美育,并主张“以美育代宗教”。

18、美育的任务:

(1)使学生具有正确的审美观和感受美、鉴赏美的知识与能力;

(2)培养学生表现美和创造美的能力;(3)培养学生的心灵美和行为美。

19、劳动技术教育的任务:

(1)培养学生的劳动观点,养成正确的劳动态度和习惯;

(2)教育学生初步掌握一些基本生产知识和劳动技能。

20、义务教育是依法律规定、适龄儿童和青少年都必须接受,国家、社会、家庭必须予以保证的国民教育。

义务教育是一种强制性教育。

21、教师是教育工作的组织者、领导者,在教育过程中起主导作用。

22、教书育人是教师的根本任务。

23、教师劳动的特点:

(1)复杂性、创造性;

(2)时间上的连续性、空间的广延性;(3)长期性、间接性;(4)主体性、示范性。

24、教师的素养:

职业道德素养、知识素养、能力素养。

25、学生是教育的客体、是自我教育和发展的主体、是发展中的人。

26、我国新型师生关系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畜牧兽医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