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模拟试题精编十九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265924 上传时间:2023-04-30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36.9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历史模拟试题精编十九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高考历史模拟试题精编十九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高考历史模拟试题精编十九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高考历史模拟试题精编十九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高考历史模拟试题精编十九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高考历史模拟试题精编十九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1页
高考历史模拟试题精编十九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1页
高考历史模拟试题精编十九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1页
高考历史模拟试题精编十九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1页
高考历史模拟试题精编十九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1页
高考历史模拟试题精编十九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1页
亲,该文档总共11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历史模拟试题精编十九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高考历史模拟试题精编十九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历史模拟试题精编十九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考历史模拟试题精编十九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A.民贵君轻       B.天人感应       

C.格物致知       D.经世致用

28.新文化运动期间,针对旧有的学术思想,胡适既反对盲从,也反对调和,主张整理国故,找到可以有机地联系现代化欧美思想体系的合适的基础,再造文明。

这反映了(  )

A.新文化运动出现了倒退B.胡适思想方面守旧落后

C.新旧文化存在互补调和D.新文化运动科学理性的一面

29.《近代中国历史进程概说》:

洋务新政(洋务运动)的兴起是近代中国历史发展的一次重要转折。

它虽然没有使资本主义的意识形态、生产方式成为中国社会的主流,但却为此后改良派、革命派成长提供了基础。

下列各项中洋务派为改良派、革命派提供的最关键的基础是(  )

A.创办近代工业,刺激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

B.创办近代教育,培养新式人才

C.翻译西方书籍,冲击了旧思想

D.创建近代水师,编练新军

30.如图漫画原载于1942年《新天津画报》(漫画右侧繁体字为:

“那边好?

用冷静的头脑衡量一下吧”)。

对其解读正确的是(  )

A.日本在华加强文化侵略

B.中共抗日获得民众支持

C.国民政府推行一党专政

D.日伪政权意图笼络民心

31.1979年,北京东风电视机厂以“散件加工”形式引进国外先进技术、提升经济效益,被国家广电总局认为是打乱了国家计划,挤压了民族工业。

某领导则批示:

“看来,这个厂要给洋人做加工厂。

”这说明(  )

A.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已经开始

B.引进国外技术造成竞争加剧

C.对外开放政策尚未真正执行

D.体制和观念的变革任重道远

32.罗马法将规定国家事务的法称为公法,其效力由国家政权加以保障,不允许依私约变更;

将规定私人事务的法称为私法。

罗马法重视私人权利保护,但罗马公法的地位高于私法。

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体现了法律至上原则B.体现了国家至上理念

C.维护了罗马民主政治D.维护了城邦整体利益

33.当学者们继续实现学术复兴而政治家也正在把基督教世界的秩序改变为一种新的国家体系的时候,平民百姓的头脑仍然沉浸在中世纪历史的宗教氛围中。

这充分说明(  )

A.文艺复兴的影响局限于上层

B.资产阶级思想占据主流

C.宗教改革冲击了基督教信仰

D.理性主义时代业已到来

34.1947年美国实施“马歇尔计划”时,要求欧洲各受援国必须以政府项目的形式签约和履行。

这一规定(  )

A.反映了美国的霸权意识B.加剧了欧洲各国的矛盾

C.推动了各国国有化发展D.旨在遏制苏联势力扩张

35.1965年,德、意等国提议把欧共体内部决策机制从“一致通过”改变为“多数赞成”,法国总统戴高乐用“缺席政策”来抵制。

“空椅危机”迫使欧共体同意法国提出的决策机制全体一致原则。

上述现象反映了(  )

A.民族国家利益阻碍了欧洲一体化进程

B.西欧各国联合起来以摆脱美国的控制

C.超国家倾向和维护国家利益间的分歧严重

D.德、意与法国争夺欧共体领导权斗争激烈

选择题答题栏

题号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答案

第Ⅱ卷(非选择题 共52分)

本卷包括必考题和选考题两部分。

第41~42题为必考题,每个试题考生都必须作答。

第45~47题为选考题,考生根据要求作答。

41.(2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6世纪的欧洲对统称“印度货”的中国商品怀有极大的兴趣,逐步富裕起来的市民阶层以及艺术品收藏家们,愿意出高价购买来自中国的丝绸、瓷器、漆器。

……无论是葡萄牙还是西班牙、荷兰,在与中国的贸易中始终处于结构性的贸易逆差地位,为了弥补这种逆差,不得不支付硬通货——白银。

因此,美洲和日本的白银源源不断流入中国,成为当时全球经济中一道独特的风景。

有学者戏称这种结构性贸易逆差为“商业上的纳贡”。

——樊树志《明史讲稿》

材料二 中国白银流通量不仅在16世纪期间迅速增加,而且在清代乃至在1820年左右仍然继续增长。

16-17世纪的白银普及适逢东亚海域的海运(商业及海盗)大发展,也正值市镇和城市活动勃兴。

某些手工技艺(特别是织布、瓷器和印刷)臻于完善,这使得中国经过17世纪的衰退之后,能稳当实现自己作为奢侈品出口大国的使命。

正是在经济发展、城市振兴的背景下近代欧洲的首批冒险者到东亚海域上来了:

首先是葡萄牙人和西班牙人,随后从17世纪初起还来了荷兰人。

这一现象对东亚无太大影响,因为这些新来者无非是进入远东的商业流通网,并利用世界上这一地区的繁荣局面。

但此现象也已预示未来的光景。

多亏了他们,中国才获得欧洲和美洲的第一批物品:

效率更大的火器、甘薯、花生、烟草、玉米,借墨西哥大帆船自马尼拉运到远东的银锭。

除此之外,还有在精神生活方面显示的并于17世纪确定下来的新方向,其次的是,自1600年左右起与欧洲科学、技术、宗教的初期接触。

人们或许会认为,这可以说得上是中国和东亚近代时期的开端。

——[法]谢和耐《中国社会史》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6-17世纪中国白银流通量迅速增加的原因。

(10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说明16-17世纪中国和西欧之间的贸易对各自产生的影响。

(15分)

 

42.(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对西方国家重新开放的“西化”的价值观是对朦胧“富强”价值观的部分否定;

仿效苏联式的“社会主义”价值观又是对仿效“西化”价值观的部分否定;

而新的“现代化”改革开放的价值观是对原苏式“社会主义”价值观的否定和对“富强”价值观的否定之否定。

——罗荣渠《现代化新论》

根据材料,提取中国人探索现代化道路过程中价值观转变的两条信息,并结合史实予以论证。

请考生在第45、46、47三道历史题中任选一题作答。

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题计分。

45.(15分)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唐朝采取由吏部对全体公职人员进行政绩考核的考课制度,正所谓“纤介之迹,皆属考功”。

考课的标准可分为为官道德和任职才能两方面。

为官道德为“四善”:

即“一曰德义有闻,二曰清慎明著,三曰公平可称,四曰恪勤匪懈。

”任职才能按照官员的不同职责分为“二十七最”,如“训导有方,生徒充业,为学官之最”。

其考课方法是根据“四善”和“二十七最”的考课标准,分别为上上、上中、上下……下下九个等级。

另外,唐朝还在不同时期临时规定了一些特殊的考课标准,如贞观年间规定“刺史县令以下官人,若能使婚姻及时,鳏寡数少,户口增多,以进考第。

”办法规定,“进考之人,皆有定限,苟无其功,不要充数。

”考课的奖惩大致有职位变动、品阶升降、俸禄增减、荣辱与夺等。

贞观二十年,巡察使进奏地方官考课等第后,太宗亲自决断,“以能进擢者二十人,以罪死者七人,流以下除免者数百千人。

——摘自余华清《中国古代廉政制度史》

(1)根据材料,概括唐朝考课制度的主要特点。

(9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唐朝考课制度的历史作用。

(6分)

46.(15分)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英、法等国的殖民统治迅速崩溃,亚洲、非洲出现了大量的民族独立国家。

受亚非会议精神的鼓舞,南斯拉夫、埃及、印度等国反对美、苏等大国对世界和平的威胁,主张加强新独立国家之间的经济文化合作。

1961年,南斯拉夫等国召开不结盟国家首脑会议,会议通过了《不结盟国家和政府首脑宣言》,要求根本消除殖民主义和帝国主义实现持久和平。

从此,不结盟运动作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国际政治舞台。

此后,随着不结盟运动的发展,不结盟国家之间的联系日益加强。

他们反对霸权主义、新老殖民主义,反对战争威胁,要求实现国际关系民主化;

争取实现在平等互利基础上的经济独立,摆脱新老殖民主义者的剥削和压榨,建立新的国际经济秩序。

——摘自张建华主编《世界现代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不结盟运动兴起的主要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不结盟运动的历史作用。

47.(15分)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 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

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

——龚自珍《己亥杂诗》二首(1839年)

龚自珍,清代著名思想家、文学家、经学家。

出身仕宦,幼读诗书,获进士官至内阁中书、礼部主事。

著有《明良论》、《西域置行省议》等见识深到的时论文章。

一身才华橫溢、多情风流,个性鲜明,曾请与林则徐同赴广东禁烟,被林婉言谢绝。

因其屡屡针砭时弊,触动时忌,遭受权贵打压,被迫于道光十九年(1839年)春辞官南归,1841年暴卒于丹阳书院(死因不明),享年49岁。

留著文章300余篇,诗词近800首。

辑于《定庵文集》。

其诗文主张“更法”、“改图”,洋溢爱国热情,被柳亚子誉为“三百年来第一流”。

——陈铭《龚自珍评传》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龚自珍《己亥杂诗》的创作背景。

(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龚自珍的人生境遇进行简要评析。

(9分)

高考历史模拟试题精编(十九)

24.解析:

选B。

材料体现了管仲打击私营盐铁业,抑制工商业的发展,这一政策推动了中国古代重农抑商政策的出现,故选B项。

A、C、D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

25.解析:

据题干可知唐朝与明朝均会对朝议官员实行廷杖制度,而宋朝无廷杖且“与士大夫共治天下”,说明宋朝重视文人治国,故B项正确。

唐代政治清明程度要高于两宋,故A项错误;

宋朝君主集权程度要高于唐朝,故C项错误;

D项同样不符合史实,排除。

26.解析:

宋代铜钱大量出口,类似于如今的美元,其反映的是宋代经济繁荣和国力强盛,故选B项。

货币铸造非常先进仅是一种现象,不是本质,故A项错误;

材料与冗官、货币流失无关,故C项错误;

对外商品贸易频繁并不能说明出口铜钱较多,故D项错误。

27.解析:

选D。

据题干“当求实学,凡天文地理兵农水火及一代典章之故,不可不熟究”体现了对生活实际问题探究的重要性,属于经世致用的思想,故选D项。

材料没有探讨君民关系,故A项错误;

材料中找不到君权产生原因的分析,故B项错误;

格物致知的目的是明道德之善,而不求科学之真,故C项错误。

28.解析:

据题干材料可知,胡适从传统中找到与现代欧美国家的联系基础上,再造文明,是不盲从,不调和,不绝对否定传统文化的理智行为,故选D项。

29.解析:

选A。

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为改良派、革命派奠定经济基础,洋务运动对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有诱导作用,因此A项是最关键基础。

30.解析:

观察漫画,可知漫画中日伪政权代表幸福,而中共则代表邪恶,说明日伪政权意图借此笼络民心,故选D项。

漫画无法体现文化侵略,故A项错误;

漫画中的中共形象是负面的,故B项错误;

根据“1942年”、“天津”等信息可知“新政权”指的是日伪政权,故C项错误。

31.解析:

解读题干,材料中广电总局认为引进国外技术会打乱国家计划,说明此时计划经济体制阻碍企业发展;

某领导认为东风电视厂引进外国技术后就是为洋人加工,说明当时人们对引进外国技术发展国内经济缺乏正确的认识,保守的思想阻碍企业发展,因而需加强体制和观念的变革,故选D项。

32.解析:

据题干及所学可知,罗马公法是规定国家事务的法,其地位高于保护私人权利的私法,体现国家至上的理念,故选B项。

公法与私法均能体现法律至上原则,A项不能体现材料主旨,排除;

罗马法维护了罗马共和国时期的贵族政治与罗马帝制,故C项错误;

罗马公法与私法结合起来维护罗马城邦整体利益,D项不能体现材料主旨,排除。

33.解析:

据题干材料“平民百姓的头脑仍然沉浸在中世纪历史的宗教氛围中”,可以得出文艺复兴的影响局限于上层,故选A项。

材料不能体现资产阶级思想占据主流,故B项错误;

宗教改革并没有冲击了基督教信仰,故C项错误;

材料反映的是文艺复兴时期,故D项错误。

34.解析:

选C。

据题干及所学可知,为了帮助西欧恢复经济,美国开始实施“马歇尔计划”即对欧洲经济援助计划,以扶持和控制西欧国家,国有化与材料中“必须以政府项目的形式”相符,故选C项。

35.解析:

德意等国提议把欧共体内部决策机制从“一致通过”改变为“多数赞成”,体现了超越国家倾向,法国总统戴高乐实施“缺席政策”坚决抵制,体现了对国家利益的维护,超国家倾向和维护国家利益间的分歧严重符合题意,故选C项。

41.解析:

(1)问据材料一、材料二信息从新航路开辟的背景、影响及中国经济的特点角度概括。

(2)问据材料及所学从对中国、西欧社会经济发展、社会生活、经济交流、社会转型等角度分析。

答案:

(1)原因:

欧洲商品经济发展和公众生活水平的提高促进了对奢侈品的消费需求;

新航路开辟推动了世界贸易的扩大,欧洲与中国贸易的逆差,白银流入中国;

东亚地区以中国为中心的商业贸易的发展和走私活动;

中国国内商品经济的发展、市镇的繁荣,白银成为普遍流通的货币;

传统手工业的发达;

中国经济的自给自足。

(2)影响:

对中国:

丰富了农作物结构,提高了产量,刺激了人口增长;

刺激了手工业的发展;

白银流通量增加进一步推动了商品经济和城市繁荣;

随贸易而来的西方文化传入中国,出现了第一次西学东渐的潮流;

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中国社会向近代社会演进。

对欧洲:

丰富了欧洲的物质文化生活;

加速了商业革命的进程,推动欧洲社会出现重大变革;

推动了以西欧为中心的世界市场的拓展。

42.解析:

本题为观点论述题,首先必须从材料中提取中国人探索现代化道路过程中价值观转变的信息:

从洋务运动学习西方技术,转变为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思想文化,表现为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实现了中国近代第一次巨变;

第二次价值观的转变:

从走西方资本主义道路到走俄国苏联式现代化道路,进行无产阶级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新中国成立后建立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第三次价值观转变:

实行改革开放,引进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资金和技术,实现中国的富强,从中选择两个转变进行说明,对转变的内涵解释正确、举例恰当即可。

第一次价值观转变:

实行改革幵放,引进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资金和技术,实现中国的富强。

(从中选择两个转变进行说明,对转变的内涵解释正确、举例恰当即可给分。

45.解析:

(1)问据材料,从考课的机构、考核内容、考核方式及应用等角度归纳。

(2)问考核制度的历史作用从制度层面、国家层面(政治、经济)等角度分析。

(1)特点:

有专门的考课机构;

考课内容注重德能结合(注重实在政绩);

考课程序严密;

考课结果与官员奖惩升降挂钩;

皇帝亲自主持考课等。

(2)作用:

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有利于提高官员素质;

有利于社会经济发展等。

46.解析:

(1)问根据材料,从二战后国际局势、美苏对峙、万隆会议、新兴独立国家的要求等角度说明。

(2)问历史作用根据材料从对新兴国家、国际局势及政治经济秩序的影响等角度分析。

(1)背景:

殖民主义体系迅速崩溃;

美苏“冷战”威胁世界和平;

万隆会议精神的推动;

新独立国家自身发展的需要等。

促进了不结盟国家之间的联系;

维护了亚非拉新独立国家的政治经济独立;

推动世界多极化趋势发展;

有利于维护世界和平;

有利于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等。

47.解析:

(1)问据材料从文化专制、闭关锁国及龚自珍个人仕途遇挫等角度归纳。

(2)问据材料紧扣时代背景、龚自珍个人个性等角度评析其个人人生境遇。

鸦片战争前夕,清王朝闭关落后,危机四伏;

实行文化专制,束缚人才;

作者仕途遭遇挫败,胸怀愤懑之情。

(2)境遇:

怀才不遇,境遇悲凉。

评析:

龚自珍的人生境遇一方面受限于时代环境;

也是因为其自身锋芒毕露的突出个性;

难容于传统士大夫中庸内敛的处事观,成为传统文化的牺牲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