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财政的基本职能练习题及答案文档格式.docx
《公共财政的基本职能练习题及答案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公共财政的基本职能练习题及答案文档格式.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二、选择题(从以下各题所给答案中挑选出所有被认为是正确的答案)
1、典型的市场失灵表现为()。
A、可以用于公共消费的物品严重短缺
B、社会收入、财产分配状况持续恶化
C、社会经济处于封闭状态
D、政府财政赤字规模巨大
E、经济社会供求关系发生周期性不平衡
2、市场经济条件下,公共财政可以发挥以下各种经济职能()。
A、资源再配置职能
B、收入再分配职能
C、物价管制职能
D、外汇管制职能
E、宏观经济稳定职能
F、对外开放职能
3、在机会均等条件下,个人所拥有的生产性资源的动态变化,通常决定于以下重要因素()
A、偶然性
B、个人选择
C、社会选择
D、别人或其他人的选择
E、机遇
4、一般情况下,用于满足公共需求的公共产品(或公共劳务)涉及以下各类()。
A、如国防、公安、外交、司法等经济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公共行政管理
B、用于保障社会生活、社会再生产正常进行的基础设施、公共工程等
C、如教育、基础科学研究、卫生保健事业、社会保障等有助于改善人口素质,提高国内人力资本存量的公共产品(劳务)
D、适合于政府实行垄断经营、管理的经济部门,如电力、电讯、供水行业等
E、涉及公共福利改善的事业,如社区发展、环境改造、生态保护等
5、公共产品的基本特征是()。
A、竞争性消费和非排他性消费
B、非竞争性消费和排他性消费
C、非竞争性消费和非排他性消费
D、竞争性消费和排他性消费
6、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通常采取()方法来履行其收入再分配职能,影响经济社会的收入分配格局,实现各种政策目标。
A、农产品价格补贴
B、实行累进制所得税并与转移支付相结合
C、增加公共福利开支
D、对不同纳税人实行差别税收政策或实行某些纳税优惠政策
E、积极推行社会保障政策
7、反映社会收入分配平等化程度的基尼系数,通常是在0~1之间变动,基尼系数()。
A、越接近于0,表示一国收入分配状况越趋于不平等
B、越接近于1,表示一国收入分配状况越趋于不平等
C、越接近于0,表示一国收入分配状况越趋于平等
D、越接近于1,表示一国收入分配状况越趋于平等
8、某国1996年的国民收入分配状况为:
最低收入的20%家庭占有国民收入的份额为%,次低收入的20%家庭占有国民收入的份额为%,中等收入的20%家庭占有国民收入的份额为%,次高收入的20%家庭占有国民收入的份额为%,最高收入的20%家庭占有国民收入的份额为%。
据此计算该国的基尼系数为()。
A、
B、
C、
D、
9、A、B、C三国的基尼系数分别为、、,比较而言,哪个国家的收入分配平等化程度最高()?
A、A国
B、C国
C、B国
D、收入分配平等化程度与基尼系数无关
10、政府追求的宏观经济稳定政策,在具体目标上主要包括()。
A、物价稳定
B、充分就业
C、持续经济增长
D、外汇储备增加
E、出口持续扩大
F、国际收支平衡
G、资本市场发展
三、思考题
1、举例说明,私人产品的“竞争性消费”、“排他性消费”特征。
2、举例说明,公共产品的“非竞争性消费”、“非排他性消费”特征。
3、为什么自由市场经济能够有效地提供私人产品?
4、政府经营诸如供电、供水、供气等公共事业的经济合理性是什么?
5、当公共产品由政府来提供时,是否意味着该产品就一定要由政府的公共部门来组织生产,为什么?
6、市场经济条件下,决定个人收入的重要因素是什么?
7、为什么说收入分配公平具有重要的社会意义?
8、如何测度政府推行收入再分配政策的一般效果?
9、一国国民的平均收入越高,是否也意味着该国的国民收入平等化程度越高?
10、按照“需求管理”理论,简要说明政府财政活动为什么能够对稳定宏观经济运行产生重要影响?
参考答案
一、判断题
1、F;
2、T;
3、T;
4、T;
5、T;
6、F;
7、T;
8、T;
9、T;
10、T
二、选择题
1、ABE;
2、ABE;
3、ABD;
4、ABCDE;
5、D;
6、ABCDE;
7、BC;
8、C;
9、A;
10、ABCF
答:
“竞争性消费”是指打算消费某种私人产品的个人必须支付既定的(不受单个消费者影响的)价格,或者他愿意按照现行市场价格进行支付,以取得对该产品的所有权(消费权)。
那么,无法或者不愿意按照现行市场价格进行支付的个人便被排斥在外,不得不放弃对该产品的消费要求。
“排他性消费”是指获得某种私人产品消费权的个人,便拥有了对该产品的唯一处置权(享受权),而其他人则不能再消费这一产品。
“非竞争性消费”,是指社会成员在消费公共产品时,可以不像其消费私人产品那样必须支付既定的价格,即对公共产品消费利益的取得与个人是否出钱(支付其价格)没有关系。
“非排他性消费”,是指任何社会成员对某种公共产品的消费,并不妨碍其他社会成员同时消费此公共产品,即在公共产品消费上没有任何社会成员因具有对该产品的所有权而获得唯一享受权。
公共产品在消费上便呈现出“非竞争性消费”、“非排他性消费”特征。
这方面,最简单的例子,就是港口导航的灯塔或城市的街道照明。
对于任何一艘过往的船只(或任何一位过往的行人)来说,对灯光(路灯)的利用程度,既与其货币支付与否无关,也与其(在政府通过税收形式进行强行征收情况下)支付多少无关,并且在其享受灯光效用的同时,也不减少他人的效用。
私人产品的“竞争性消费”和“排他性消费”特征,源于这类产品所体现的经济利益(效用)的可分割性和其所有权的确定性。
私人产品经济利益的可分割性,使生产者(卖者)能够把其产品分割为若干单位同时出售给不同的消费者(买者);
也使生产者能够根据成本核算与市场供求状况对其产品定价,方便地进行成本回收并取得相应的利润。
私人产品所有权的确定性,既保证了经济社会中任何人都不能无偿地获得这些产品,也迫使人们不得不在市场上以讨价还价的方式来显示偏好,成为市场经济中价格机制正常发挥资源配置作用的基础条件。
鉴于私人产品的交易要严格按照“谁受益谁支付”原则进行,因此私人产品的生产、消费等日常经济活动,通常无须政府进行干预。
也就是说,社会资源在私人经济部门内的合理配置,可以通过自由的市场经济过程予以实现。
政府主持的以满足公共需求为重要目的的公共经济活动,往往是出于经济合理性方面的考虑,或是为了更好地解决某些社会问题。
例如,供电、供水、供气等行业通常具有成本递减性质,即在其尚未达到超负荷运转时,增加额外消费者的边际成本为零。
如果这些行业完全由私人厂商经营,而这些厂商按照边际收入等于边际成本定价,就能够在相对较低产出水平上向消费者收取正的非零价格。
其结果是,这些厂商的利润增加了,但消费者利益相应受到侵害。
另外,较高的利润会吸引更多的资源流入这些行业,导致该行业中任何一个企业都不能做到生产设备的充分有效利用,使社会资源处于非优化配置状态。
这些行业如果改为政府经营,不仅可以避免经济资源在这些行业中的低效率使用,而且可以使其产品保持低价格,相应增加消费者福利。
通过公共财政提供公共产品并不等于政府要亲自生产这些产品(劳务)。
实际上,大多数情况下,政府是通过预算,以对私人或者私人厂商进行产品、劳务采购方式,来完成向经济社会提供必要公共产品(劳务)任务的。
例如,政府可以聘用各种专业人才,作为政府官员、公务人员,向公众提供诸如公共安全、司法行政、外交内务等公共服务,或者委托私人、私人团体向社会提供某些特殊的公共劳务,如教育、卫生保健等。
政府也可以向私人厂商下达产品定单,要求它们生产特定规格的产品,作为公共产品(如武器装备、交通工具、通讯设备等)供公众消费。
政府还可以通过合同方式,让私人或私人厂商承包公共工程、公共设施的建设项目。
事实上,通过预算支出—私人生产—公众消费的路径,政府可以在任何程度上满足不断增长、不断变化的公共需求。
在市场经济中,生产资料所有权的分配和个人向社会提供产品与劳务时所得到的报酬,决定了个人所拥有的生产性资源(包括实物资源和人力资源)的规模与性质,而后者直接影响着经济社会的个人收入分配状况。
然而,进一步分析说明,在机会均等条件下,个人生产性资源的动态变化,通常决定于偶然性、个人选择与社会选择这三个重要因素。
在偶然性方面,主要包括个人的遗传状况,继承资源状况,所处的文化环境,以及其他使人蝙蝠或变穷的偶然事件。
在个人选择方面,主要包括:
学习勤奋与否,工作努力与否,生活简朴与否等。
在社会选择方面,个人所提供的产品与服务是否可以满足他人的需要,在怎样程度上满足他人的需要。
以上因素客观上造成了人们在市场经济中的就业机会、择业能力上的差别,进而导致个人之间在劳动收入、财产收入上的差别。
在市场经济中,个人收入决定的因素是多方面的,虽然这些因素客观上造成了社会成员收入的差异,但当社会收入分配长时间出于不公平状态时,往往会引发严重的经济与社会问题。
首先,社会成员收入、财产分配长期出于不公平状态,对国民经济发展不利。
在收入分配不公的情况下,占社会大多数的低收入者无法通过教育投入、职业培训等提高自身的人力资本,从社会层面上看,也就降低了整个社会的劳动生产率,无法为国民经济发展注入足够的高素质的人力资源,阻碍了经济的发展。
其次,社会长期收入分配不公,可能激发社会矛盾,导致社会动荡,破坏经济发展需要的稳定环境,还有可能危及现行社会制度。
因此,政府借助财政的再分配功能来调节社会收入分配,对于防止社会矛盾激化和稳定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测定不同国家,或同一国家不同阶段的社会收入不平等程度,以及如何判断政府为履行其收入分配职能而推行的社会收入再分配政策的基本效果,主要方法是描绘洛伦茨曲线和计算基尼系数。
洛伦茨曲线是用于比较、分析一个国家不同时期,或者同一时期不同国家的收入、财富分配状况的统计方法。
该统计方法通过比较两类比例,即收入单位的累积比例和这些单位获得收入的累积比例,说明特定时期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的社会收入分配、社会财富分配的平等化程度(或不平等化程度)。
绘制洛伦茨曲线以反映收入分配状况的一般办法是:
首先,在坐标图的横轴,按家庭收入水平的高低把全国家庭划分为5组,即最低收入的20%家庭、次低收入的20%家庭、中等收入的20%家庭、高收入的20%家庭和最高收入的20%家庭;
然后,在坐标图的纵轴,累计标示各类家庭合计收入占全国总收入的百分比,据此绘制出的曲线即为洛伦茨曲线。
如果每个家庭组别的合计收入均占全国总收入的20%,则据此绘制的洛伦茨曲线恰好与横轴、纵轴之间的45度线(450线)重叠,由于该线上各点达到横轴与纵轴的距离均相等,表明该国该时期社会收入分配状况绝对平等。
如果实际绘制的洛伦茨曲线偏离这一450线,人们通常可以根据偏离程度,大致地判断各种收入分配状况的平等(不平等)程度。
一般规则是,绘制的洛伦茨曲线越是偏离450线,收入分配状况的平等程度越低(或不平等程度越高);
反之,绘制的洛伦茨曲线越是接近450线,收入分配状况的平等程度越高(或不平等程度越低)。
意大利经济学家科拉多·
基尼提出了一种用于对不同国家,或同一国家不同阶段的社会收入、财富分配平等(不平等)程度,以及对政府推行的社会收入再分配政策之基本效果进行量度的方法,被称为“基尼系数”。
利用“基尼系数”测度社会收入、财富分配平等(不平等)程度的最简单的其方法是:
先计算洛伦茨曲线与450线围成的图形面积,设定为A面积;
然后,计算洛伦茨曲线与两条直角边围成图形面积,设定为B面积。
“基尼系数”即为A/(A+B)的值。
如果洛伦茨曲线与450线重合,即A面积为零,则基尼系数为0,表示社会收入分配状况达到了绝对平等化状态;
而如果洛伦茨曲线与两条直角边重合,即B面积为零,则基尼系数为1,表示社会收入分配状况处于绝对不平等状态——最高收入的唯一家庭占有了全部的国民收入。
不过,这两种极端情况一般不会出现,所以各国反映社会收入分配状况的基尼系数通常是在0~1之间变动:
基尼系数越接近于0,表示该国社会收入分配状况越趋于平等化,而基尼系数越接近于1,表示该国社会收入分配状况越趋于不平等。
国际上,一般以为临界点,如果一国的基尼系数维持在以下,表示该国国民收入分配状态比较合理;
而如果一国的基尼系数超过,则表示该国国民收入分配状态趋于恶化,不平等程度加深,政府需要采取适当政策予以纠正。
一国国民的平均收入越高,并不是就意味着该国的国民收入平等化程度越高。
以美国家庭收入分配状况为例,就足以说明该国贫富差异的惊人程度。
1997年最高收入的20%家庭的合计收入占全部社会收入的%,而这一组中最前面的50%家庭,其合计收入则超过全部社会收入的30%。
相比之下,最低收入的20%家庭的合计收入仅占全部社会收入的%。
政府根据国民经济变化趋势,逆向变化其现行的开支政策和税收政策,就能够改变国民经济运行方向,减轻商业周期的波动,使国民经济沿着理想路径发展,最后实现低通胀的充分就业状态。
例如,在经济衰退情况下,政府增加公共采购、加大转移支付,或者(同时)降低税率,就能够带动、刺激经济社会总需求的提高,抑制经济衰退趋势;
而在经济过热情况下,政府削减公共采购、转移支付,或者(同时)提高税率,就能够减少总需求,抑制经济社会总需求的过快增长,防止通货膨胀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