异氰酸酯的化学反应.ppt

上传人:聆听****声音 文档编号:12662056 上传时间:2023-06-06 格式:PPT 页数:63 大小:327.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异氰酸酯的化学反应.ppt_第1页
第1页 / 共63页
异氰酸酯的化学反应.ppt_第2页
第2页 / 共63页
异氰酸酯的化学反应.ppt_第3页
第3页 / 共63页
异氰酸酯的化学反应.ppt_第4页
第4页 / 共63页
异氰酸酯的化学反应.ppt_第5页
第5页 / 共63页
异氰酸酯的化学反应.ppt_第6页
第6页 / 共63页
异氰酸酯的化学反应.ppt_第7页
第7页 / 共63页
异氰酸酯的化学反应.ppt_第8页
第8页 / 共63页
异氰酸酯的化学反应.ppt_第9页
第9页 / 共63页
异氰酸酯的化学反应.ppt_第10页
第10页 / 共63页
异氰酸酯的化学反应.ppt_第11页
第11页 / 共63页
异氰酸酯的化学反应.ppt_第12页
第12页 / 共63页
异氰酸酯的化学反应.ppt_第13页
第13页 / 共63页
异氰酸酯的化学反应.ppt_第14页
第14页 / 共63页
异氰酸酯的化学反应.ppt_第15页
第15页 / 共63页
异氰酸酯的化学反应.ppt_第16页
第16页 / 共63页
异氰酸酯的化学反应.ppt_第17页
第17页 / 共63页
异氰酸酯的化学反应.ppt_第18页
第18页 / 共63页
异氰酸酯的化学反应.ppt_第19页
第19页 / 共63页
异氰酸酯的化学反应.ppt_第20页
第20页 / 共63页
亲,该文档总共6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异氰酸酯的化学反应.ppt

《异氰酸酯的化学反应.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异氰酸酯的化学反应.ppt(6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异氰酸酯的化学反应.ppt

1,第十四章逐步加成聚合物的生产工艺,逐步加成聚合反应(Step-GrowthAdditionPolymerization)简称聚加成反应,某些单体分子的官能团可按逐步反应的机理相互加成而获得聚合物,但又不析出小分子副产物。

第一节概述,由于反应中没有小分子副产物析出,高聚物的化学组成与单体的化学组成相同。

大分子链逐步增长,每步反应后均能得到稳定的中间加成产物,聚合物分子量随反应时间增长而增加。

2,

(1)聚脲反应通式,几种逐步加成聚合反应,

(2)某些烯类化合物的逐步加成聚合反应,如双烯烃和二硫醇,nCH2=CHRCH=CH2+nHSRSH,CH2CH2RCH2CH2SRSn,线型聚脲由于熔化温度高且热稳定性差,没有广泛的使用。

产物为聚硫橡胶,它对有机物稳定,用于耐油套管和化工设备。

3,(3)第尔斯-阿德尔(Diels-Alder)反应是双键间的逐步加成,可制取耐高温材料,近年来受到了人们的重视。

最早是由环戊二烯制得的低聚物:

由1,2,4,5-四次甲基环已烷与对苯醌反应:

以上反应产物都是梯形高聚物,有独特的耐高温与耐氧化性能。

4,(4)丙烯酰胺在催化剂下的加成聚合反应,nCH2=CHCONH2,-CH2CH2CONH-n,在石油、造纸、自来水等工业和领域应用广泛。

可溶性梯型高聚物,该高聚物能结晶,能溶解,但不熔化,具有很高的耐热性,在900时只失重30%。

5,第二节聚氨酯的合成原理,1937,德国Bayer合成第一种聚氨酯热塑性塑料DurthaneU。

40年代,制得了合成纤维贝纶U(PerlonU)。

50年代,得到聚氨酯弹性体、弹性纤维和泡沫塑料。

60年代,聚氨酯涂料和粘合剂等开始应用。

我国聚氨酯工业起始于20世纪50年代末,1959年上海市轻工业研究所开始聚氨酯泡沫塑料的研究。

1.聚氨酯(Po1yurethane,PU)的发展,6,由两官能团的二元异氰酸酯和二元醇反应:

多元异氰酸酯,多羟基化合物及端羟基聚醚、聚酯,体形聚氨酯,+,2.聚氨酯的反应式,7,异氰酸(OCNH)分子中的氢原子被烃基R所取代的衍生物(OCNR)叫异氰酸酯。

异氰酸酯的OCN基团是具有两个杂积累双链的高度不饱和的基团,化学性能十分活泼。

(1)异氰酸酯的结构、反应活性,3.异氰酸酯的化学反应,8,例如,异氰酸酯与醇的反应,无催化剂参与的反应机理:

各类含活泼氢化合物与异氰酸酯反应活性次序为,9,

(2)异氰酸酯与含活泼氢化合物的反应,初级反应,10,因为各个反应产物中仍含有活泼氢原子,可与过量的异氰酸酯进一步发生反应。

次级反应的活性较小,能形成支化或交联,是合成非线型聚氨酯材料的基本反应。

次级反应,11,a.与醇的反应,异氰酸酯与醇反应能力:

伯醇仲醇叔醇,芳香族二异氰酸酯与醇类反应活性:

当第一个NCO起反应后,会使第二个末反应的NCO基活性降低。

b.与水的反应,对泡沫塑料十分重要,12,(3)异氰酸酯的自聚反应,a.异氰酸酯二聚,b.异氰酸酯三聚,高温下则二聚体会发生分解,三聚体在150一200时仍很稳定(与二聚体不同)。

可制取优异的油漆涂料及耐温、阻燃的埂质泡沫塑料。

13,c.异氰酸酯的线型聚合反应,d.异氰酸酯的缩聚反应,n值可达2000,可制备聚碳化二亚胺,14,

(1)一步法,PerlonU,由2,4-甲苯二异氰酸酯和带有三个端经基的支化型聚酯可合成得交联型聚氨酯树脂。

粘合剂,4.聚氨酯树脂合成原理,15,

(2)两步法,第一步:

二元醇与过量二元异氰酸酯制备端基为-NCO基团的预聚物。

第二步:

预聚体进行扩链或交联。

扩链反应:

预聚物通过末端活性基因的反应使分子相互连结而增大分子量的过程。

PU树脂扩链剂主要为水、二元醇或二元胺。

二元醇,二元胺,16,0R1,分子扩链,端基为OHR1,分子无限扩链,端基为NCO及OH1R2,分子扩链,端基为NCOR2,分子不扩链,端基为NCOR2,分子不扩链,端基为NCO,含未反应异氰酸酯。

异氰酸酯指数(R),17,交联反应,a.用多元醇类作交联剂,b.用过量二异氰酸酯(加热交联法):

必须加热才能进行。

18,c.其它交联剂,PU主链中含有许多种能起反应的活性点,故可采用其他交联剂。

d.“氢键”型交联,PU中含有多种内聚能很大的极性基团,易形成氢键。

19,第三节聚氨酯的主要原料及其特性,

(1)异氰酸酯合成,a.伯胺光气化法:

缺点:

毒性大,副反应多。

b.一氧化碳法:

必须在高温(160-220)、高压下进行,需贵金属做催化剂。

1.异氰酸酯,20,a.甲苯二异氰酸酯(TDI),甲苯,二硝化,还原,二胺,光气化反应,TDI,2,4异构体,2,6异构体,常见的三种TDI混合物为TDI100、TDI80及TDI65。

用TDI所制得的PU机械性能较好,但TDI其沸点低,毒性较大。

TDI,

(2)常用的异氰酸酯,21,不同品种TDI的主要性质,2,4位TDI的活性大于2,6位,22,b.4,4二苯基甲烷二异氰酸酯(MDI),MDI,MDI易二聚,毒性低,一般在低温下贮存。

c.多苯基多亚甲基多异氰酸酯(PAPI),PAPI是粗制MDI,分子量大,沸点高,毒性低。

分子中含有较多的异氰酸酯基团,制得的PU交联密度高,链刚性较大。

23,a.聚合型异氰酸酯:

毒性小,较稳定,可提高PU的支化及交联度。

(3)一些特殊类型的异氰酸酯,TDI三聚体,TDI与三羟甲基丙烷(TMP)加成物,b.隐蔽型异氰酸酯:

加热可释出异氰酸酯,方便贮存。

氨基甲酸苯酯,24,

(1)聚醚多元醇,聚醚多元醇常用的是由单体环氧乙烷、环氧丙烷、四氢呋喃开环聚合而成,采用碱性催化剂KOH和醇(或胺)。

a.二羟基聚氧化乙烯醚:

由丁二醇为起始剂,KOH为催化剂,使环氧乙烷开环聚合而得。

2.多元醇化合物,25,b.三羟基聚氧化丙烯醚:

甘油为起始剂,KOH为催化剂,使环氧丙烷开环聚合得到。

c.四羟基聚氧化丙烯醚:

乙二胺为起始剂,KOH为催化剂,使环氧丙烷开环聚合得到。

26,聚醚多元醇分子中端羟基数与起始剂分子中的羟基数相等。

起始剂可以调节聚醚多元醇分子量。

常用聚醚多元醇的种类,27,

(2)聚酯多元醇,聚酯多元醇通常由二元酸与过量的多元醇反应而成,分子量为1000-3000。

聚酯多元醇也可由内酯(如己内酯)开环聚合而得到。

常见聚酯多元醇的组成和用途,28,(3)蓖麻油:

蓖麻酸甘油酯的混合物,90%,甘油醇解,单甘油酯,+,双甘油酯,29,

(1)二元醇类,

(2)二元胺类,低分子量的脂肪族和芳香族的二元醇,如乙二醇、1,4-丁二醇、三羟甲基丙烷和对苯二酚二羟乙基醚等。

常用的是芳香族胺类,如联苯胺、3,3-二氯联苯二胺和3,3-二氯-4,4-二苯基甲烷二胺(MOCA)。

MOCA,对苯二酚二羟乙基醚,3.扩链剂,30,

(1)叔胺类:

三乙胺、三乙醇胺、三亚乙基二胺、丙二胺、N,N-二甲基苯胺等。

催化机理:

发生亲核反应,叔胺与RNCO生成过渡状态络合物,在其它醇分子进攻下生成聚氨酯并释出催化剂叔胺分子。

4.催化剂与其他助剂,31,

(2)有机锡类化合物:

二丁基锡二月桂酸酯、辛酸亚锡等。

a.采用“胺-有机锡”混合催化剂,调节链增长与发泡反应的速率。

(3)混合催化剂,b.“协同效应”使催化效果比单一催化剂要提高很多。

(4)其他助剂,制备泡沫塑料中需要发泡剂、泡沫稳定剂等;聚氨酯橡胶需要防老剂、填充剂及硫化剂等。

两类催化制的相对活性,32,第四节聚氨酯大分子结构与性能的关系,二元异氰酸酯+聚酯或聚醚多元醇,预聚体,a.软、硬段化学组成、分子量大小及柔性链段比率。

b.R基团的化学组成。

c.交联密度的大小、交联基团的类型。

PU结构与性能,33,生成的树脂非常坚韧,应用少。

(1)线型聚氨酯,二元异氰酸酯与短链二元醇,二元异氰酸酯与长链二元醇,具有弹性的高聚物,1.聚氨酯的类型,34,

(2)嵌段型聚氨酯,利用聚酯或聚醚型HOOH长链,先生成预聚体,再经扩链反应而得到聚酯或聚醚型嵌段的聚氨酯。

(3)交联型聚氨酯,二级交联型:

某些极性基团的氢键交联。

一级交联型:

通过化学键进行交联。

35,b.内聚能:

酯基的内聚能大于醚基,所以聚酯二元醇PU链间的作用力较大,耐热性、机械强度较高。

a.光稳定性:

ONCRNCO中的R为脂肪族链光稳定性好。

几种基团的内聚能,1.2.聚氨酯的结构与性能关系,36,c.存在交联结构赋予PU分子一些独特的性能。

d.耐热稳定性,耐热性次序为:

酯、醚脲、氨基甲酸酯脲基甲酸酯、缩二脲,37,第五节聚胺酯泡沫塑料,泡沫塑料是以树脂为基础,采用化学的或物理的方法在其内部产生无数小气孔而制成的塑料。

Mc值:

体型结构大分子中交联点间的分子量的大小。

Mc,交联密度,泡沫塑料的硬度及机械强度。

1.聚氨酯泡沫塑料的分类及应用,

(1)分类,38,

(2)应用,软泡主要用作衬垫材料,可代替泡沫乳胶。

广泛使用于家具、火车、汽车及航空、包装、纺织品和各种泡沫衬垫,如坐垫、地毯衬垫及医药卫生、建筑及国防等方面。

硬泡其比强度高、质量轻、绝热和隔音性能优良,常用作热保温与夹心支持的材料。

如冷藏设备、管道和贮罐绝热保温夹层,建筑、国防装方面的夹层材料。

半硬泡具有吸收冲击能的特性,主要用于防震缓冲方面的部件,大量用于车辆、飞机等方面。

也可用作密封材料和能量吸收材料。

39,

(1)成泡原理,a.泡沫的形成:

在成泡剂的作用下,产生泡沫。

b.泡沫的增长:

新气体不断产生,泡孔膨大。

c.泡沫的稳定:

在泡沫增长阶段,气泡壁层变薄,要求聚合物有足够的分子量和交联。

使用泡沫稳定剂。

2.聚氨酯泡沫塑料合成原理,40,a.水,b.低沸点卤代烃,受热气化产生气泡(物理方法)。

(2)成泡剂,(3)反应控制,聚合物形成的反应,如链增长、扩链及交联。

产生气体生成小泡,不断扩散与合并为大泡。

41,(4)原料组成,a.异氰酸酯:

TDI、MDI、PAPI,b.聚醚或聚酯多元醇:

c.催化剂:

常用混合催化剂。

d.发泡剂:

水或低沸点卤代烃。

软泡要求Mc值大,故须采用分子量较大的多元醇(f2-3)。

硬泡要求Mc值小,故须采用分子量较小的多元醇(f3-8)。

42,e.泡沫稳定剂:

降低原料各组分的表面张力,增加互溶性及稳定发泡过程,有利于得到均匀的泡沫微孔结构。

SiOC型,有机硅泡沫稳定剂,f.开孔剂:

直链烃或脂环烃(如聚丙烯、聚丁二烯及液体石蜡等)。

缓冲和吸音性能良好,隔热性良好,开孔型泡沫塑料,闭孔型泡沫塑料,g.其他组分:

阻燃剂及防老剂、稳定剂、增强剂和着色剂等。

43,聚氨酯泡沫塑科生产方法的比较,

(1)操作过程:

一步法和两步法。

4.生产工艺,44,

(2)发泡成型工艺,a.手工发泡:

计量加入反应物,经高速搅拌混合数秒后,立即倾入模具内进行发泡成型。

优点:

设备简单、适应性强,适用于批数少,产品规格变化大的生产。

缺点:

产率低,仅使用于少量物料的生产。

b.浇铸法(模塑法):

均匀的发泡混合料定量地注入金属模具内进行发泡,预熟化,然后脱模,再加热充分熟化。

c.喷涂法:

借助压力使各组分在喷枪内混匀,然后喷涂于施工物表面上进行现场发泡成型。

45,d.块状法:

连续的机械浇注发泡工艺,其成型泡沫体的横截面呈块状。

e.反应注射模塑技术,I.对设备要求高,原料在氮气下输送,用计量泵将物料喷射并瞬时混合,注入模具内反应和固化。

II.优点是反应快速、生产周期短、模具压力小、可制备形状复杂及大型制品。

46,

(1)混炼型聚氨酯橡胶,b.原料:

多元醇、异氰酸酯、扩链剂及交联剂。

a.生产方法:

采用两步法。

交联剂,端基-OH,TDI交联,主链含-CH2,过氧化合物,含有C=C,硫黄,c.生产情况:

最早工业化,可采用通用橡胶的加工设备,但产品性能不如其它生产方法。

1.聚氨酯橡胶的生产工艺,第六节聚氨酯橡胶,47,

(2)浇注型聚氨酯橡胶(液体橡胶),a.生产方法:

一步法和两步法;但一步法效率高,比较经济。

将液状原料混合物注入模具中,再经加热熟化交联后得到。

b.原料:

多元醇、异氰酸酯、扩链剂(MOCA),c.浇注方法:

常压浇注成型、喷涂法、真空注模法及反应注射成型方法等。

3,3-二氯-4,4-二苯基甲烷二胺,该法产量最大,原料流动性好,可制备形状复杂及大型制品。

48,(3)热塑型聚氨酯橡胶,一般为线型或轻度的交联结构的(AB)n嵌段共聚物。

a.生产方法:

主要为一步法,其过程简单,速度快,熔点较高,强度与硬度较好。

两步法反应较平稳,产品性能不及一步法。

b.分类,不含一级交联键的热塑性聚合物(R1),全热塑性,含有轻度的交联键(R1),半热塑性,优点:

加工成型时很稳定,可再生,机械性能优良。

缺点:

永久变形较大,耐化学药品性能较差。

49,一步法熔融连续生产工艺,一步法溶液生产工艺:

反应平稳、易于控制、产品性能好;但溶剂易挥发,需要回收,毒性较大。

c.一步法生产工艺,50,浇注型:

原料流动性较好,制备复杂形状的制品。

设备投资少,产量大(70%),还可喷涂加工以及制取泡沫弹性体用于防震橡胶。

混炼型:

可直接采用通用型橡胶的加工设备,但性能不及其它方法,仅生产其它方法不易加工的橡胶制品(如薄膜)。

热塑型:

可用一般的热塑性塑料的加工方法进行加工与成型,不含一级交联键的热塑性聚合物可再生使用。

(4)几种加工方法比较,51,第七节其他类型的聚氨酯材料,

(1)特点:

合成时大分子的化学组成、结构和使用时的配方均可调节,以获得所需涂膜的性能。

耐腐蚀性优良,能耐酸、碱、油及化学药品。

耐磨性好,粘结性强,可耐低温至-40。

可在室温、加热或0下固化,即施工的温度范围较广,适宜于各种场合。

电性能优良,装饰性和保护性好。

与其他树脂的互溶性好,易于配成性能不同的涂料。

1.聚氨酯涂科,52,a.氧气固化聚氨酯改性油(单包装),不饱和双键在空气中经氧化交联生成漆膜,还有大分子链间氢键。

具有干燥固化快、耐磨耐油性好等优点;但流平性较差,易变黄。

干性油,R不饱和双键油脂分子的基团,干性油(如大豆油、亚麻油等)与多元醇进行酯交换反应,生成羟基化合物,再与异氰酸酯反应得氨酯油。

(2)聚氨酯涂料的种类及其固化机理,53,b.封闭型聚氨酯漆,用隐蔽型异氰酸酯与聚醚或聚酯多元醇混合物,使用时升温至一定的温度释放出-NCO与多元醇反应得漆膜,工业中称作烘漆。

它有优良的绝缘性,耐溶剂和耐水性好。

c.水气固化型聚氨酯漆,氨基甲酸苯酯,制取两端带有-NCO基因且分子量足够大的预聚体,涂膜后利用含有的-NCO吸收空气中的水分反应生成脲键而固化。

反应较慢,不会使漆膜产生气泡,但固化速度受环境影响大。

54,d.催化固化型聚氨酯漆,这种聚氨酯漆有两个组分一个组分是端基为-NCO的预聚体(合成时取异氰酸指数R2),另一个组分是催干剂,常用的有环烷酸铝、钴及二甲基乙醇胺等。

从固化机理来看,这类聚氨酯漆与水气固化型的相似。

由于后者固化太慢,采用催干剂加快固化速度。

此时除了水分引起的固化反应外,还可产生三聚异氰酸酯和脲基甲酸酯。

尤其是醇胺类催干剂,其中叔胺基团起催化作用,羟基还可与-NCO反应结合在漆膜中,且不会被溶剂所萃取。

由于催化作用,固化反应不受外界湿度与气温的影响。

55,e.羟基固化型聚氨酯漆,这类涂料分为甲、乙两组分。

甲组分为异氰酸酯化合物,乙组分为聚醚或聚酯多元醇。

聚氨酯涂料,其优点是机械物理性能好,耐候性和保色性也较好,而且在较大的范围内可调节漆膜的性能,所以这类涂料已成为极有发展前途且性能优良的高级室外用漆。

f.聚氨酯涂料的新品种聚氨酯沥青漆聚氨酯弹性涂料聚氨酯乳液涂料,56,

(1)特点:

此类粘合剂分子中含有许多高极性的基团,粘结性强,几乎能粘合所有的材料,如木材、塑料、橡胶、皮革、玻璃和各种织物等非金属材料,以及钢铁、铝和钢等金属材料。

它还能用于金属和非金属材料之间的粘合。

很易调节其组成、结构及使用配方,可方便地改变其性能,以适合不同材料粘合的需要。

可在室温下固化,也可加热固化,故粘合工艺很方便。

固化时不生成副产物,在粘合层中不易产生缺陷。

除了粘结强度较高,还具有较好的耐油、耐臭氧、耐化学药品及耐低温等性能。

2.聚氨酯粘合剂,57,

(2)聚氨酯粘合剂的种类及其粘合原理,a.多异氰酸酯粘合剂由多元异氰酸酯化合物为主要组分的粘合剂,常用的多元异氰酸酯有:

4,4,4”-三苯基甲烷二异氰酸酯(TTI)、硫逐磷酸三(4-苯基异氰酸酯)、4,4-二苯甲烷二异氰酸酯(MDI)、2,4-甲苯二异氰酸酯(TDI)及六亚甲基二异氰酸酯(HDI)等。

可将此类多元异氰酸酯与橡胶或塑料在无水溶剂(如甲苯、氯苯等)中混溶而配成改性多氰酸酯粘合剂,由此可增加粘接强度,又可防止水分对异氰酸酯的水解作用,延长使用寿命。

58,b.聚氨酯预聚体粘合剂这种粘合剂还可分为两种单组分的即将聚酯(或聚醚)和异氰酸酯制成含有-NCO端基的预聚体,再用酚类化合物使活性-NCO封闭起来。

这种粘合剂使用时必须在一定温度下加热后释出-NCO基团,再发生反应而粘合。

双组分的即含有甲、乙两个组分。

甲组分为聚酯(或聚醚型)多羟基化合物,分子量为8002000;乙组分为多异氰酸酯(如TDI或HDI等)与丙三醇的加成物(也称为预聚体)其端基为-NCO。

59,c.聚氨酯树脂粘合剂由多元异氰酸酯与聚醚或聚酯多羟基化合物生成的聚氨酯树脂(常为线型聚合物),再制成溶液、乳液、薄膜、粉末等类型的粘合剂。

60,(3)聚氨酯粘合剂的粘接机理以多异氰酸酯粘合剂为例来说明。

粘接金属时,金属表面的水分可与粘合剂分子中的-NCO基团反应生成脲键,然后与表面上的金属氧化物生成氢键而牢固地粘合,其反应式如下:

式中Me代表金属原子。

粘接橡胶时,它可渗入橡胶大分子内部,发生反应形成相互穿透的聚合物网络结构。

纤维素分子中极性尽团-OH,可与-NCO反应而交联,又可生成氢键。

对于一般的塑料,也可用相似的原理说明。

至于聚烯烃类,因为是非极性的,不易粘接。

61,

(1)聚氨酯纤维的结构与性能,聚氨酯纤维分子是一种嵌段共聚物,分子量5-10万,由柔性链段和刚性链段交替组合而成。

软段约占60%,分子量较大,长度为硬段的10倍,在室温为高弹态。

硬段约占40%,分子量和长度较小,赋予纤维一定的强度。

氢键交联在一定外力下破坏,但外力解除即恢复,有助于保持高强度和高回弹性。

3.聚氨酯弹性纤维,62,

(2)聚氨酯纤维的合成原理,制备预聚体由聚四氢呋喃与MDI反应生成带有-NCO端基的预聚体。

扩链反应上述预聚体用间苯二胺进行扩链,生成了“醚结构软段氨基甲酸酯和脲键结构硬段”型嵌段共聚物,两端仍带有-NCO基团。

封端反应:

采用二乙胺与嵌段共聚物的-NCO端基反应。

纺丝:

用DMF配成纺丝液,在热水中进行湿法纺丝。

交联反应:

将纺得的纤维浸入MDI-CCl4溶液中,以MDI作为交联剂与硬段上的活泼氢交联。

63,第六章思考题,1.聚氨酯的定义和反应通式。

(教材P132)2.从分子结构进行分析说明为什么异氰酸酯具有很高的反应活性。

(教材P132-133)3.简述一步法和两步法合成聚氨酯树脂的原理。

(教材P135-137)4.分别举例说明合成聚氨酯的原料异氰酸酯、多羟基化合物、扩链剂、催化剂的类型。

(教材P138-146)5.从大分子结构方面阐述聚氨酯为什么会有广泛的应用和优异的性能。

(教材P147)6.聚氨酯泡沫塑料的分类,其成泡原理是什么,发泡工艺有哪些。

(教材P150-151、教材153-154),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