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秀艳《实验心理学》答案.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2664802 上传时间:2023-06-07 格式:DOCX 页数:58 大小:69.5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郭秀艳《实验心理学》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8页
郭秀艳《实验心理学》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8页
郭秀艳《实验心理学》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8页
郭秀艳《实验心理学》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8页
郭秀艳《实验心理学》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8页
郭秀艳《实验心理学》答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58页
郭秀艳《实验心理学》答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58页
郭秀艳《实验心理学》答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58页
郭秀艳《实验心理学》答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58页
郭秀艳《实验心理学》答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58页
郭秀艳《实验心理学》答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58页
郭秀艳《实验心理学》答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58页
郭秀艳《实验心理学》答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58页
郭秀艳《实验心理学》答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58页
郭秀艳《实验心理学》答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58页
郭秀艳《实验心理学》答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58页
郭秀艳《实验心理学》答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58页
郭秀艳《实验心理学》答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58页
郭秀艳《实验心理学》答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58页
郭秀艳《实验心理学》答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58页
亲,该文档总共5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郭秀艳《实验心理学》答案.docx

《郭秀艳《实验心理学》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郭秀艳《实验心理学》答案.docx(5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郭秀艳《实验心理学》答案.docx

郭秀艳《实验心理学》答案

参考答案

练习题参考答案

一、填空题:

1.普通心理学、生理心理学、学习心理学、认知心理学、发展心理学、社会心理学、人格心理学、工业心理学、教育心理学、管理心理学、动物心理学等等<任意9个)

2.排除法、恒定法、匹配法、随机化法、抵消平衡法、统计控制法

3.生理变化、变化4.每个被试、所有水平5.低亮度环境、缓慢提高、暗适应6.斯珀灵

7.复合音、语言、言语听觉特征8.两个或两个以上、效率高、实验控制较好、可以获得交互作用

9.一分钟、明适应、提高,降低,暗适应10.时间分辨能力、转盘闪烁方法11.刺激强度、复杂程度

12.感觉记忆<或瞬时记忆)13.数量上、质量上、属性、所操纵的、对被试的反应产生影响、自变量、某种特定反应14.因素型实验、函数型实验15.每一水平上、交互作用16.反应时、反应、刺激、明显反应

17.费希纳、最小变化法、平均差误法、传统心理物理法18.感觉敏感性、反应偏向19.感受性曲线、相同的感受性

20.比例量表

21.实验组、控制组22.课题确定、被试选择、实验控制、数据整合、研究报告撰写23.额外变量

24.视角原理、大、大、小25.方法、结果、结论、附录26.实际需要、理论需要、个人经验、前人的研究与文献资料27.实验结果、样本、普遍代表性、适用性28.所有要比较的刺激、某一特性29.纯音掩蔽、噪音掩蔽、噪音与纯音对语言的掩蔽30.线索综合、线索优势、线索分离、线索互补、线索平均、线索再解释31.72、加工单元±32.依赖、影响33.听觉器官、发声体34.形状恒常性35.阴影、几何透视36.人为地、系统地、观察、记录、解释37.具体计划、控制实验条件、安排实验程序38.《心理物理学纲要》、函数关系39.间接方法、差别阈限<或最小可觉差)40.作业变量、环境变量、被试变量41.直接方法、瞬时转换点或阈限42.统计控制43.细节、轮廓、最小维度44.速度、准确性、权衡45.减数法时期、唐德斯反应时ABC、加因素法时期46.阈限、差别阈限47.相等单位、绝对零点、一个次序48.头几个字母、有意义49.强度、距离之差50.心理活动的时间测定工作51.自然观察法、个案研究法、调查研究52.学过的单字、另外一些未学过的单字53.整体知觉、错觉、经验信息独立、刺激信息独立54.描述性、因果关系55.权威、注意凝聚、先验56.腾伯格、加法法则、加因素法、发展、延伸57.前瞻、回溯、前瞻、意向

58.有意无意地、期望59.唐德斯、简单反应时、选择反应时60.经验观察、自我校正61.冯特、费希纳、艾宾浩斯、记忆62.被试、无关变量、重复验证63.电流、感应磁场、极微弱的磁信号64.心理感受、刺激大小、差异感受、刺激变化量65.先前呈现的顺序、开始位置、中间位置66.霍桑效应、安慰剂效应67.视觉对象、头部、眼睛68.立体物体、前后相对距离69.习惯、期望、练习、疲劳70.报告标准、似然比值71.直接验证、系统验证、概念验证72.过滤器理论、资源限制理论、特征整合理论73.特雷斯曼、特定值、结合74.概念、程序75.肌肉线索、适应、辐合76.自变量、因变量、处理水平、被试77.相同或相似、随机分配78.强度差、时间差、周相差79.被试内设计、人数较少、单个80.实验方法、实验目的、准确性、有效性、内部、外部81.观察力、记忆力、思维能力82.数学能力、音乐能力、绘画能力83.神经质、外向性、求新性、随和性、尽责性84.从众实验,服从实验,责任扩散实验85.社会知觉和社会态度86.内隐态度、内隐自尊及内隐刻板印象87.勒温88.身体缓冲区89.系统的安全需求、操作上的方便需求。

90.工作、活动91.直线透视、大小透视、视野中高度、纹理梯度92.计数资料、计量资料、等级资料、描述性资料93.构思效度94.顺序比较阶段、决策阶段95.数量估计、数量生产、绝对数量估计96.外围提示、符号提示97.类型论、特质论98.相符行为99.逆向工作100.硬件匹配、软件匹配

二、选择题

1.14.(B>15.(B>16.(B>17.(B>18.(B>19.(AB>20.(ABC>21.(A>22.(B>23.(ABCD>24.(C>25.(BC>26.(B>27.(D>28.(B>29.(ABCD>30.32.(ABCD>33.(ABC>34.(AB>35.(AC>36.(D>37.(ABCD>38.(ABCD>39.(B>40.(ABCD>41.(A>42.(C>43.(D>44.(D>45.(A>46.(ABCD>47.(ABC>49.(ABCD>49.(BC>50.(ABC>51.(BD>52.

三、名词解释

1.闪光融合临界频率:

当每分钟闪光的次数增加到一定程度时,人眼就不再感到是闪光而感到是一个完全稳定的或连续的光,闪光临界融合频率就是指闪烁刚刚达到融合时的光刺激间歇的频率。

它是人眼对光刺激时间分辨能力的指标。

闪光临界融合频率最早是用制成扇形的圆盘在光源前旋转来测定的。

顾名思义,称之为转盘闪烁方法。

2.自然错觉:

指人在特定条件下对自然界里客观事物和现象产生的某种有固定倾向的受到歪曲的知觉。

比如很典型的月亮错觉,指月亮在水平线上时,比月亮到正顶上时看起来显得大些。

3.内隐记忆:

内隐记忆的根本特征是被试并非有意识地知道自己拥有这种记忆,但它可以在对特定任务的操作中自然地表现出来,并且这种任务的操作不依赖于被试对先前经验的有意识恢复。

内隐记忆的提出离不开20世纪60年代认知心理学和神经生理学的两个新兴研究领域——启动效应的研究和遗忘症的研究。

有关内隐记忆的理论解释中较为著名的是多重记忆系统说和适当迁移加工理论。

4.暗适应:

暗适应是指在低亮度环境下感受性缓慢提高的过程。

如当我们走进电影院时,最初什么也看不见,需经过一段时间才逐渐适应,并能区分周围

物体的轮廓。

人眼有两套适应机制,即视锥细胞的过程和视杆细胞的适应过程。

5.因变量:

在实验中,由操纵自变量而引起的被试的某种特定反应称为因变量。

因变量的控制主要着眼于如何精确客观地记录下它的变化。

因变量控制的主要方法有:

反应控制、选择恰当的因变量指标、避免量程限制。

6.统计控制法:

是在实验完成后通过一定的统计技术来事后避免实验中额外变量的干扰,用于实验完成后。

它主要用于实验前控制难以完全控制额外变量影响的情况下,常用的统计控制法有:

协方差分析、剔除极端数据,或分别加权等事后控制技术。

7.速度-准确性权衡:

在具体采用反应时指标时常常会遇到一些问题,因为反应时实验有两个基本的因变量,即速度和准确性。

反应时实验中的一个突出问题就是反应速度和反应准确性间的反向关系,这使得我们必须在它们之间作出权衡。

心理学家将这种关系称为速度-准确性权衡。

8.被试内设计:

指每一个被试都接受自变量的所有水平处理的设计。

被试内设计不但节省了被试人数,而且不同组的被试个体差异也得到了最好的控制。

被试内设计比被试间设计更有力,能更好的考察实验组和控制组之间的差异,这个优点使得许多研究者更倾向于使用被试内设计。

和被试间设计相反,被试内设计不会受到来自被试个体差异的困扰,但却必须面对实验处理之间相互污染的问题。

可以采用平衡技术来控制这些差异。

9.实验者效应:

指主试在实验中可能以某种方式<如表情、手势、语气等)有意无意地影响被试,使他们的附和实验者的期望。

这种效应往往以颇为微妙的方式起作用。

10.ROC曲线:

即是接受者操作特性曲线,在心理学上又称为感受性曲线。

曲线

上各点反映着相同的感受性,它们都是对同一信号刺激的反应,不过是在几种不同的判定标准下所得的结果。

该曲线以虚惊概率为横轴,击中概率为纵轴所组成的坐标图和被试在特定刺激条件下由于采用不同的判断标准得出的不同结果画出的曲线。

11.减数法:

又称唐德斯反应时ABC或唐德斯三成分说,是一种用减法方法将反应时分解成各个成分,然后来分析信息加工过程的方法。

它是由唐德斯首先提出的,因此又称唐德斯减数法。

它是最常见,也是最重要的一种利用反应时分析信息加工过程的方法。

减数法的反应时实验的逻辑是:

如果一种作业包含另一种作业所没有的某个特定的心理过程,且除此过程之外二者在其他方面均相同,那么这两种反应时的差即为此心理过程所需的时间。

12.双盲实验:

是一个很好的控制额外变量的方法,是排除法的一种。

双盲控制时让实验的操作者和实验被试都不知道实验的内容和目的,由于实验者和研究参加者都不知道哪些被试接受哪种实验条件,从而避免了主、被试双方因为主观期望所引发的额外变量。

13.等响曲线:

响度不仅和声压<声音的物理强度)有关,而且和音频有关。

例如,对两个频率为1000赫和100赫的声音,声压级虽然都是40分贝,但响度感觉却大不相同,1000赫声音要比100赫的声音响得多。

等响曲线就是把响度水平相同的各种频率的纯音的声压级连成的曲线。

图中每条曲线上各种频率的声音的响度感觉是相等的,所以称为等响曲线。

可以用调整法来制作等响曲线,先选定一定强度的1000赫纯音作为标准刺激,用各个不同频率的声音为比较刺激,由听者调节比较纯音的强度,直至和标准纯音响度感觉相等。

14.多重记忆系统说:

认为记忆是由多个不同的子系统所组成,而每个子系统又都由若干特定的加工过程组成。

同一个子系统内的加工过程之间的关系比不同子系统中的加工过程间的关系更加密切。

并且在理论上每个记忆系统都可能具有其特定的神经机制与行为指标。

在多重记忆系统理论看来,内隐记忆和外显记忆就分别代表了记忆的两种不同子系统。

15.听觉掩蔽:

听觉掩蔽指两个声音同时呈现时,一个声音因受到另一个声音影响而减弱的现象。

听觉掩蔽包括三种情况:

纯音掩蔽、噪音掩蔽以及噪音与纯音对语言的掩蔽。

16.良好图形法则:

指视知觉组合的一个倾向是知觉良好图形,良好图形一般是同一组刺激显示的各种可能组合中最有意义的图形。

构成好图形的五个因素为:

共同命运<即运动方向相同)、对称、平行、连续、封闭。

17.部分报告法:

传统的全部报告法通常要求被试在短暂刺激呈现后,尽可能多地报告出先前呈现过的刺激。

此类整体报告研究认为人的感觉记忆容量仅为4-5个工程。

而斯波林认为这个数值被大大低估了,因为或许有很多信息在被试尚未来得及报告以前便从感觉记忆中消退了。

为此,斯波林变更传统研究程序,设计了部分报告法实验。

运用随机原理,使报告分段进行,有效地控制住报告时滞引起的误差。

18.交互作用:

是自变量之间的相互关系,当一个自变量产生的效果在第二个自变量的每一水平上不一样时,这两个自变量间就存在着交互作用。

19.开窗实验:

是一种比较直接地测量每个加工阶段的时间的方法,它能比较明显地看出各个加工阶段,那就好像打开窗户一览无遗了,它是反应时实验的一种新形式。

20.恒定刺激法:

又叫正误法、次数法,它是心理物理学中最准确、应用最广的方法。

其具体作法为:

<1)主试从预备实验中选出少数刺激,一般是5到7个,所选定的刺激最大强度被感觉到的可能性应不低于95%,刺激的最小强度被感觉到的可能性应不高于5%;<2)选定的每种刺激呈现50到200次;<3)刺激呈现的次序事先经随机安排,不让被试知道。

用以测量绝对阈限时,则无需标准值;如用以确定差别阈限或等值时,则需包括一个标准值;

<4)此法在统计结果时必须求出各个刺激变量引起某种反应<有、无或大、小)的次数,并根据出现次数来定阈限。

21.人差方程式:

1823年,贝塞尔与另一位天文学家阿格兰德共同观察七颗星时,发现二人反应时的差别是恒定的,以公式表示为:

B-A=1.233<秒)。

其中,B是贝塞尔的反应时,A是阿格兰德的反应时。

这个等式即是著名的人差方程式,它反映了两个观察者之间的个体差异。

22.信号检测论的两个独立指标:

辨别力指标d’和判断标准,前者是观察者对刺激的感受性的度量;后者是观察者反应偏向的度量,常用似然比标准β或报告标准C来进行衡量。

23.实体镜:

为了研究辐合在深度知觉中的作用,必须要排除其他的深度线索。

为此,惠斯通

当通过实体镜增大物体的辐合角时,物体会看似近些,又由于物体的实际大小没有改变,因此,给人的感觉就是物体变小了。

而当减小辐合角时,物体会看似远了,又由于物体的实际大小没有改变,因此,给人的感觉就是物体变大了。

24.等高线:

音高不仅和音频有关,也和音强有关,等高线就表示音高、音频和音强间的关系。

当强度改变时,各频率的音高随之发生变化。

对于低音来说,音高随强度增加而降低,对于高音来说,音高随强度增加而升高,对于中等频率的声音来说,两种影响都有轻微程度的表现。

等高线可以通过调整法获得。

传统实验采用可连续变换强度<可听范围)的、从150到12,000赫之间的11个频率的声音,使两个频率交替呈现,让被试者调节其中一个声音的强度,使两音的音高相等。

25.迁移适当加工理论:

由罗迪格等<1990)提出的迁移适当加工理论与多重记忆系统说不同。

它不认为内隐记忆与外显记忆是不同的记忆系统,而主张一

个单一的记忆系统。

按照迁移适当加工理论,记忆实验研究所观察到的实验性分离现象,反映的只是测验所要求的加工过程不同而已。

该理论认为,如果记忆测验所要求的加工过程与学习时的编码加工相似或重叠,就可以提高测验成绩,否则就会相对较差。

由此罗迪格等认为记忆测验应由测验中参与的心理加工类型来区分,并区分了两种加工过程:

概念驱动过程和知觉驱动过程。

外显记忆测验要求的是概念驱动过程

概念驱动过程要求有意义的加工、精细编码和心理印象等加工过程,正是句子的精细编码以及材料的有意义组织等因素,提高了外显记忆测验的成绩。

与此相反,大多数内隐记忆测验非常依赖于学习时与测验时的知觉过程的匹配程度,并几乎都是提取过去经验中的知觉成分。

因而认为内隐记忆测验要求的是材料驱动过程

26.艾宾浩斯:

一位对实验心理学的早期发展起到重要作用的德国心理学家。

他的贡献表现为:

证明了实验方法可以用来研究高级心理过程;从根本上变革了实验心理学的研究范式;为实验心理学提供新的变量测量方法,解决了高级心理过程的量化问题;通过实验研究,建立了第一个和高级心理过程有关的函数关系——遗忘曲线。

27.ABA设计:

是一种小样本设计。

它可以较好地区分实验自变量<比如一种疗法)的效果和时间顺序等其他因素的效果,从而进一步解决了AB设计中常常会发生的混淆问题。

28.实验效度:

是指实验方法能达到实验目的的程度,也就是实验结果的准确性和有效性程度,主要包括内部效度和外部效度。

内部效度是指实验中的自变量与因变量之间因果关系的明确程度。

外部效度是指实验结果能够普遍推论到样本的总体和其他同类现象中去的程度,即实验结果的普遍代表性和适用性,研究者也将之称为生态效度。

29.错误记忆:

是指错误地声明一个以前未呈现过的词或从未发生过的事曾经出现过,其经典研究范式是DRM范式。

30.特征整合理论:

是由特雷斯曼提出的,包括特征和客体这两个基本概念。

特征是某个维量的一个特定值,而客体则是一些特征的结合。

该认为:

在空间知觉中,要借由注意把客体的特征捆绑在一起。

特征整合理论的核心是将客体知觉过程分为两个阶段:

一个是前注意阶段;一个是特征整合阶段。

在前注意阶段,知觉对特征进行自动的平行加工,无需注意;而在整合阶段,通过集中注意将诸特征整合为客体,其加工方式是系列的。

即对特征和客体的加工是在知觉的不同阶段实现的。

31.启动效应:

指由于近期与某一刺激的接触而使对这一刺激的相关刺激的加工得到易化的效应。

通常分为重复启动和间接启动两种。

重复启动是指前后呈现的刺激是完全相同的,即后呈现的测验刺激完全相同于前面呈现的启动刺激;而间接启动中除包含重复启动之外,还允许两个刺激有所差别。

在启动研究中,最常用的测验方法有词汇确定、词的确认、以及词干或词段补笔。

启动效应的研究为探索内隐记忆提供了重要的研究手段和证据。

32.直接验证:

是一种对实验效度进行验证的方法,指在尽可能保持原实验方法的情况下在实际中重复实验。

33.顺序量表:

顺序量表既不等距,也无绝对零点,它只要求将事物按某一标准排出一个次序。

建立顺序量表比较简单,因为其要求就是让数字的大小能够对应事物属性的等级,。

心理物理学中建立顺序量表的主要方法有等级排列法和对偶比较法。

34.随机化法:

是把被试随机地分派到各处理组中去的技术。

从理论上讲,随机法是控制额外变量的最佳方法,因为如果总体中的任一成员都有同等机会被抽取到任一处理组,那么可以期望随机分派形成的各处理组的各种条件和机会是均等的,也即在额外变量上做到了匹配。

随机化法不会导致系统性偏差,能够控制难以观察的中介变量<如动机、情感、疲劳、注意等)。

它不仅能应用于被试,也能应用于刺激呈现和实验顺序的安排。

35.系列位置效应:

系列位置效应主要表现为首因效应和近因效应,前者指对词表中最开始位置工程的回忆增强,而后者指对词表中最末尾处工程的回忆增强。

即系列的开始部分,或最初学的工程较容易记忆,末尾部分或最后<时间最近)学习的材料也容易记忆,而中间部分是最难记忆的。

36.注意的双任务范式:

此范式关注注意是如何在多个并行任务间起到指向和调节作用的,其基本方法是:

让被试执行两个明显不同的任务,然后研究者来评估这两个任务间相互影响的程度。

在最经典的双任务范式中,要求被试同时执行两项任务,而且规定了他们对每个任务的投入程度。

37.情绪诱导法:

是指直接操纵情绪状态,然后记录或观察积极或消极情绪下,被试的各种心理、行为或生理指标,以探讨情绪和其他这些指标间的关系。

情绪诱导技术的具体实现方式有很多,如单词诱导法、图片诱导法等。

38.观察法:

观察法是较为原始的一种心理学研究方法。

顾名思义,观察法就是通过一定程序收集资料,以期获得描述性的数据来简化复杂现象的过程。

在心理学研究中,常用的观察法主要有三种:

自然观察法、个案研究法与调查研究。

39.相关法:

相关研究法探索两个或多个变量之间的相互关系。

在实验心理学中,任何能够被量化表达的事物都能构成变量,比如人们的智商、完成任务的速度等都能成为相关研究法中的变量。

一般情况下,相关研究法为研究者提供一个量化指标,用以评估并详细说明两个或多个变量之间的关联程度,这个指标就叫做相关系数

40.实验法:

实验,是指通过人为地、系统地操作环境,导致某些行为发生变化,并对之进行观察,记录和解释的科学方法。

41.自变量:

在一个实验中,实验者总是首先操纵一个或几个变量的变化,然后

才能观察这个操作对被试反应的影响。

这个在实验中实验者所操纵的、对被试的反应产生影响的变量就是自变量。

42.镜画仪:

主要用于练习效果以及技能迁移作用的研究,可考察被试的反转能力、手眼协调能力和学习能力。

镜画是由一面6寸×8寸大小的镜子,一块画有多角星图案的底板,一块遮挡板和一支金属笔所组成。

实验时遮挡板支撑在底板上,挡住被试,使其不能直接看到底板上的多角星图案。

被试只能从镜子里看到颠倒的多角星,并操作金属笔尽可能地沿着图案轨迹移动。

该装置自动记录被试完成实验的时间和错误<金属笔跑到轨迹外面)次数。

43.控制变量:

实验中并不仅仅只有自变量才是和因变量有关的,在自变量之外往往存在着额外相关变量。

在实验设计中,这部分变量也被简称为额外变量,同时又由于实验者必须想办法控制额外变量对因变量的影响,额外变量也常被叫做控制变量。

所以,额外变量与控制变量其实是对同一事物不同角度的描述。

一般来说,实验过程中的温度、环境噪音、照明情况、被试身体状况等都能成为额外变量的来源。

不过对于心理学实验而言,有一部分额外变量是其特有的,那就是来源于主试和被试相互作用的额外变量。

44.多变量设计:

在一个实验中包含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自变量或因变量的实验设计——便是有效的解决之道。

多变量设计包括多自变量和多因变量两种情况。

45.被试间设计:

是指要求每个被试<组)只接受一个自变量水平的处理的情况。

被试间设计的一个优点为:

每一个人只接受一种处理方式,一种处理方式不可能影响或污染另一种处理方式。

被试间设计的主要问题在于:

由于接受自变量不同水平处理的被试各不相同,所以很难分辨出因变量的变化是由于被试间的差异所致,还是由于自变量的变化所致。

46.小样本设计:

在特殊情况下,比如临床心理学家希望确定某种疗法的效果却

又只有一两个患者,或像心理物理学实验那样极端费时且个体差异几无影响时,心理学家也会采用与之相反的实验模式——小样本设计。

小样本设计是被试内设计的一种变式,实验时它向人数较少的被试或单个被试呈现自变量的不同水平或处理方式。

47.准实验设计:

即指未对自变量实施充分控制,但使用真正实验的某些方法搜集、整理以及统计分析数据的研究方法。

准实验设计能够在严格实验无法进行的时候取得结果。

例如研究者出于伦理考虑,不可能为调查观察大学生药物使用情况而创造一个药物滥用组,然后比较他们与我们创造的非药物滥用组的行为;又比如研究者也没有能力为了解自然灾害下的情绪反应而人为制造一场地震。

在这些情况下,严格的实验研究是不可能的,研究者只能求助于准实验设计。

48.信度:

实验信度是指实验结论的可靠性和前后一致性程度。

实验结果的可靠性可以简单归结为:

如果再重复实验,其结果会与第一次相同吗?

这在心理学研究中是一个关系重大的问题,它涉及到实验研究的可验证性。

49.正电子放射层扫描术<简称PET):

正电子放射层扫描术

其基本原理是:

把示踪同位素注入人体,同位素释放出的正电子与脑组织中的电子相遇时,会发生湮灭作用,产生一对方向几乎相反的γ-射线,可以被专门的装置探测到,据此可以得到同位素的位置分布。

常用的同位素有11C、13N、15O、18F、68Ga。

50.脑电技术<简称EEG):

脑电技术经过最近几十年的发展,已经成为一种比较成熟的认知神经科学研究手段。

其原理是:

大脑在工作时,神经细胞中的离子运动会产生电流,在头皮表面形成微弱的<微伏级)电位,脑电装置通过高灵敏度的电极和放大器来探测这些电位。

传统上,脑电主要是通过波幅、潜伏期和电位变动或电流的空间分布等指标来提供大脑工作过程的信息。

51.脑磁图<简称MEG):

脑磁图的工作原理是:

大脑工作时所形成的电流,在头颅外表产生感应磁场,脑磁图通过捕捉这些极微弱的磁信号,便可反映大脑内部的神经活动。

利用脑磁图,研究者可以从颅外记录到神经信号,并且能识别出颅内发出这些信号部位的信息。

研究者利用这种方法画出了人类躯体感觉<触觉)和视觉皮层区图,并画出了脑的这些部位接受传入信号的神经通道。

52.功能性核磁共振成像技术<简称fMRI):

功能性核磁共振成像技术是20世纪90年代初以来,随着MRI快速成像技术的发展而出现的新技术。

它由以下几种成像技术组成:

<1)基于血氧水平的大脑活动成像,用以显示在执行特定任务时大脑相关区域的兴奋状况。

这种技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