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研活动应该怎么搞.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2665884 上传时间:2023-06-07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研活动应该怎么搞.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教研活动应该怎么搞.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教研活动应该怎么搞.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教研活动应该怎么搞.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教研活动应该怎么搞.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教研活动应该怎么搞.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1页
教研活动应该怎么搞.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1页
教研活动应该怎么搞.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1页
教研活动应该怎么搞.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1页
教研活动应该怎么搞.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1页
教研活动应该怎么搞.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1页
亲,该文档总共11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教研活动应该怎么搞.docx

《教研活动应该怎么搞.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研活动应该怎么搞.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教研活动应该怎么搞.docx

教研活动应该怎么搞

《教与学的秘密》

----教研活动应该怎么搞

主讲:

王奎

共计:

8课时

三个方面的内容:

  一、目前现状 

二、上述现象如何产生?

 

三、教研活动应该怎么搞?

 

教研活动作为教学的组成部分,在教学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有效教研活动的内容应当来自日常教学,并从理论层面上指导日常教学,揭示教学规律,使教学朝着健康、正确的方向发展,也使老师们明确自身不足,从而不断提高教师的教学和教研能力。

如今学校教研组活动的实效性不高已经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如下现象可以说比比皆是:

 

一、目前教研活动的现状

◆次数不够,达不到教研活动的目的; 

 ◆评课蜻蜓点水,不痛不痒;  

◆教研发言,意见雷同;  

◆集体备课,本末倒置;  

◆教研活动拉家常; 

◆科研意识淡薄,教育理论和方法缺乏;  

◆教研活动效度不高,对教师提高帮助不大; 

次数不够,达不到教研活动的目的; 

佐藤学先生认为“开展教研活动的次数是必须保证的,仅靠两三次的教研讨论要深入的进行教学方式上的取长补短是不可能的,只有通过十几次的案例分析,才可能到达取长补短的目的”。

评课蜻蜓点水,不痛不痒:

另外在研讨会上佐藤学先生认为:

“部分老师在评课时,则是说一些拜年的话,捎带指出一点不足之处”。

应该忘记人际关系。

一节公开课后,一个组内只有少数几位年长些的教师如蜻蜓点水般不痛不痒地评课;

教研发言,意见雷同:

研讨会上,一些教师从网上摘抄一些现成的教材分析材料进行所谓的教材研讨,发言时经常出现“意见雷同”;

集体备课,本末倒置:

佐藤学先生指出“所谓的集体备课,也就是把研究重点放在上课之前,这种备课的结果就是任课老师不得不集中集体智慧,把自己弄成一个灰色的大拼盘,最后很难看出做课教师的教学特色,恰好把所需要研究的教学问题掩盖了,弄模糊了”。

教研活动拉家常:

一人写好教案,在小组内念一遍就是所谓的集体备课,课上完任务也就随之完成,在评课的时候出现了集体拉家常等待教研活动结束的现象。

 

科研意识淡薄,教育理论和方法缺乏:

教研的目的停留在表面,说一些陈词滥调,连有意义的教学问题都提不出来,教育理论和方法相当缺乏。

教研活动效度不高,对教师提高帮助不大:

佐藤学先生指出:

“参与者不应该怀疑有评价和竞争的心态,如果有这种心态,他就必然企图把最好的自己展现给他人,那么在公开课上难免就有了表演的性质,甚至造假。

教师的日常感受:

 

平时教研活动是萝卜煮萝卜,感觉没有什么提高,根本是浪费时间; 

另外有的从别的老师那里学到一些很好的招数,有时用起来很灵光,有时就是找不到感觉,甚至一塌糊涂; 

不知道从哪里开始反思,很多时候反思来反思去,没有反思出什么;有些时候反思了很多,但过后就忘记了; 

实效性不高 

二、上述现象如何产生

(一)教师参与教研缺乏内需 

参与教研活动的教师没有专业成长的需要,特别是现在学校教研组内部还存在着一大批中老年教师,这批教师认为自己高级已经评到手,教学上也是轻车熟路了,已经没什么奔头了,认为教师发展是青年教师的事,所以参与的积极性不高,同时这种情绪也会感染青年教师。

而青年教师由于个人能力的差异,也并非个个才华出众,追求上进。

林林总总的原因,造成教研氛围不佳。

 

(二)教师参与教研缺乏引领 

教师的专业成长需要引领,而现在很多学校缺乏专业引领,除了单纯依靠自身资源难以对青年教师的成长铺路搭桥。

而教师由于教学任务繁重,也难有机会外出培训学习.在学校的教研活动中,教师之间水平差距小,使得教师的专业发展长期在同一水平徘徊,不能获得长足发展。

久而久之,教师便将教研活动作为一项任务来对待,使教研失去了“研讨”与“发展”的本意。

 

(三)教研形式陈旧单一 

现在的教研活动方式陈旧单一,罗列出来,无非是:

理论学习、听课评课、集体备课、教材研讨、教学沙龙。

尽管也有一些观点认为,上述每一件事情做好都是不容易的,但是,教研活动随着时代的发展更需要新鲜的形式来刺激。

 

(四)导向不准,方向不明 

佐藤学先生指出“真正的教学研究应该是问题导向的,每个参与者都对事不对人,他们是真的在研究教学中遇到的专业问题,各谈各的想法,互相启发。

”而有些教研活动,陈旧的教学理念占上风,先进的教学思想、教学方法难以贯彻,致使有些教研活动导向不准,方向不明。

如有位英语教师在英语阅读课上花了15分钟的时间让学生变换方式去读课文,课后的教学研讨,评课的一部分教师不太赞成,认为公开课是给人家看的,读太多会影响了教学流畅性。

还有的教师认为,公开教学应当展示教师的教学才能,课堂上要热热闹闹等。

而对此我的理解是:

所谓阅读就要放在一个读上:

一读细节、二读大意、三读剖析、四读欣赏。

不是读多了,而是读少了。

   

对策:

导向准确,方向正确  教研活动要以课程改革的理念作为指导,要认真把握课程标准的精神,探索新课标的实质,坚持促进学生的发展,学生是课堂的主人、学习的主体,教师是教学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要引导学生多活动,压缩教师的讲解,教师少讲、精讲、讲到关键处,讲到学生的困惑点,凡是和学生发展相违背的都是错误的。

要认识到教学的误区,如过度开发课程资源、滥用多媒体、合作学习流于形式、放任学生等。

教研活动要给广大一线教师正确的导向,才能使广大教师在先进的教学理念指导下努力探索,不断提高专业水平,这样的教研活动才是有效的。

还有些知识点的研讨,要查找资料,集思广益再得出答案,切忌操之过急,匆忙下结论。

   

(五)华而不实,空洞无物 

有的教研活动只是学习一些空洞的理论,和本地区本单位的教学联系不大,脱离实际,缺乏针对性,教研活动效果就不是很好。

如2010年暑假在武汉开展的新教材培训,其中有位培训者给老师们做的报告是《国外语音意识训练对我国英语教育教学的启示》,专家回顾了国外读写危机与语音意识训练的兴起,论述了语音意识培养在语言学习中的地位,然后再阐述语言意识训练对我国基础英语教学的启示。

当然,这样的报告对于开拓教师的文化视野确实是有一定的益处的,但大多数教师来自于教学一线,他们可能更关心的是如何采用具体的教学方法,再用这些先进的理念去支撑自己的教学才是最重要的。

所以,这个讲座没有另外一位专家的报告《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听力策略》,以一节听力预测课为例,来探讨教师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加强对学生听力策略的指导吸引人就不足为怪了。

   

对策:

内容具体,针对性强 

  教研活动要针对本地区、学校的日常教学,一堂课的教学方法、一个知识点的教法、教师们困惑的问题、评课、研究课等,都是教研活动的主要内容,教研活动的内容要具体。

教研内容主要是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或者前瞻性的研讨。

先进的教学理论、教学专家的文章要学,但要让大家联系实际谈一谈,如何结合教师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具体落实。

要探讨在新理念下,如何解决教学中的问题,拿出具体的可供操作的方案,这应当是教研活动的重点和关键。

只有具体的教学方法,并指出所支撑的教学理念,教师们才能真正受益。

 

(六)流于形式,落实不够 

  一般的教研活动有的是一周,有的两周一次,而就是我们教研室下去视导,也不过是短短的一个小时的评析和反馈时间。

很多教研活动缺少后续。

特别是在学校里,教师们闲谈,时间到了自然就结束,教研活动流于形式,或者教研时间不能保证。

 

  对策:

注重效果,抓好落实 

  正如佐藤学先生所说的“开展教研活动的次数是必须保证的,仅靠两三次的教研讨论要深入的进行教学方式上的取长补短是不可能的,只有通过十几次的案例分析,才可能到达取长补短的目的”。

教研活动要落到实处,即使被有些活动冲击了,过后也要弥补。

每次教研活动要有专题,要有教师重点发言,教师们谈体会。

提倡每学期或一年有一个教学专题,围绕这一专题开展活动,或讲座,或进行公开教学,或评课,具有实用性。

县区教研活动的规模一般比较大,人数多,要组织好,保证活动的效果。

活动后,以学校或以教研组为单位,写出书面意见,进一步消化吸收活动内容,巩固活动效果。

另外,可以提倡随时随地地进行教研活动,教师们遇到疑难及时解决,这是校本教研的重要方式,对教师的专业成长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三、教研活动应该怎么搞

我理解中的有这样三层意思:

  

  效率:

是指工作总量与工作时间的比值,应放弃“事倍功半”,追求“事半功倍”。

  

  效果:

有没有效果,就是看教师们参加校本教研前与参加校本教研后的变化值。

有效果的校本教研应是带着困惑而来,在参与研讨的过程中形成新的思考、产生新的问题而离开。

  

  效益:

是投入与产出的比值,要尽可能地促使老师都愿意全情地投入教研活动。

如果产出与投入不成正比,那么校本教研将及不上个人自主的研修,这将使得校本教研失去其存在的意义。

  

(一)分层培养,诱发内需 

学校应对校内教师进行分层培养,对中老年教师、骨干教师、青年教师应分别制订考核条例,让每一位教师都有“奔头”。

而考核条例的侧重点可以分别如下:

中老年教师以教学质量和为青年教师做好常规方面的示范为主,可以在学期初自定目标,期末时由全体青年教师打分;骨干教师则以辐射引领、自身继续发展为侧重点;青年教师则以常规养成与能否脱颖而出为侧重点。

而教研员在对教师的分层培养上,更好注重对教研组长工作能力和水平的培养。

培养和提升教研组长的工作能力——活动有效的关键  

1、给予引导、帮助及监控.  

2、培养组长自我反思的习惯.     

3、对教研组长的评价实现多角度.  

(二)文武结合,引领成长 

文,即教育教学理念;武,即教育教学临场经验。

现在的教研活动一般以研讨课堂教学方式方法居多,即以“实战”为主,科研味不浓。

其实教研活动不能简单看成是对教学方式方法的研究,科研引领还是相当必要的。

如果单纯聚集于教学方式方法,始终摆脱不了“教书匠”的味道。

但如果以科研的眼光洞察教育教学,以先进的理论指导实践,往往容易取得突破性的发展。

因此,教研活动应该系列化,教研员应该与学校一起全力发掘学校的办学科研优势,即依据学校主课题或子课题来确定教研主题,并为每一次教研活动系统的收集好理论材料。

这样既为教研提供了系统的理论依据,又可在教学实践中进行试行、验证和领悟,使教学与科研能够真正融为一体。

 

(三)不拘一格,开拓平台 

1. 办公室内。

不是说只有团团围坐在会议桌旁的才叫教研活动,平常教研员到老师的办公室里,哪怕是闲坐或闲聊,也可以营造一种研讨的氛围。

不管研讨的主题是来自学生的学习还是来自教师的教学,不管参与研讨的人员任教哪个年级什么科目,只要与教学有关的研讨便是“开口有益”。

教师教学中的困惑,也许我们在闲谈中就可以轻松地解决。

 

2. 校际之间。

本着“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互惠互利、共同发展”的原则,并积极鼓励教师根据自身特长及需要,自发地与其他学校建立项目式学术交流组织,与其他学校教师在自身学习、科学研究、教学业务等诸多感兴趣的方面进行研讨。

比如,每逢到其他学校有听课活动的时候,就提前通知学校的教研组长,再征得授课人同意后,学校其他的教师也可以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和安排自发的来听课,通过这些非常贴近教师实际、来自自身教学实践的“草根性”(即非官方组织的)教育学术交流与沟通,使自己的教育个性得到彰显,又使自身的理论底蕴、科研意识、教学业务等都能驶上成功的快车道。

在更大范围内进行教研活动,这一形式本身就会给教师带来成长的动力,使其自觉地花时间和精力认真对待,促使教研更为有效。

 

3. 网络时空。

伴随信息技术的蓬勃发展,教育网站的诞生如雨后春笋,凭借其信息量大、交互性强、覆盖面广等强大特点,为教师的教学研讨提供了新的平台。

学校应该鼓励教师在教育论坛上发帖、研讨,与大师对话,真正实现网络教育资源共享和跨越时空的优势,使得教师的教育理念在互动中激荡、生成,同时在网络中寻找展示自己的机会,抓住自身专业发展的新机遇。

比如在成立学校听评课组的QQ群、微信群,在里面上传很多有关教育教学理念的文章,供教师在这里自由交流和讨论。

 

(四)找准真问题是教研活动的的基础和起点 

要开展一次成功的教研活动,抓准要解决的问题是关键。

正如佐藤学先生所说的“研讨教学问题的目的绝不是对授课问题的好坏进行评价,因为对上课问题的好坏进行评价只会彼此伤害,研讨的焦点应该是针对授课中的困难和乐趣所在,大家共同来分享,已到达教研的目的”。

也就是说发现教师存在的困惑并且提出问题,才是教研活动的起点,它从根本上决定了教研活动能否正确、顺利地开展。

有研究者曾指出:

“学生的学习动机与成效取决于教师能否满足他们对于知识和情感的需求。

学生的求知欲望和情感需要共同制约着他们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方式”。

其实成人何尝不是如此。

对于教师来说,只有能够满足他们专业成长需要、能够解决他们工作中的困惑问题的学习和培训,才能激发出教师内在的主动学习、研究和实践的动机和欲望,才能让他们感受和体验到获得专业成长、实现自身价值的乐趣。

”这就是说,要想使教研活动取得实效,问题必须真正来自教师的体验。

所以开展教研活动之前,首先应该和上课老师座谈,了解他们最困惑的问题是什么,最需要通过教研活动帮助解决的问题是什么;而后又利用闲谈的方法,注意发现老师话语中表现出的对教育教学的困惑和难点。

要组织好一次有成效的教研活动.关键是要提炼出一个有意义的研讨主题。

为此,一方面必须深入到教学第一线,和教师一起去观察、调查,寻找在教师中存在比较普遍的真问题;另一方面又不能就事论事,就问题谈问题.而必须通过认真研究,敏锐地发现问题的实质,从而将问题转换成一个明确的研讨主题。

 

(五)确保教师的主体地位是教研活动的关键

要想开展好一个教研活动,教师的状态到底如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教研活动的主持者只是一个组织者、引导者,而作为主体的教师则必须处于主动的、能动的、积极的状态。

如何才能确保教师在教研活动中的主体地位?

 

首先,教师应该享有确定主题的知情权和参与权。

教研活动的主题应在教师的亲自参与下才确定下来,应是教师从感到迫切需要解决的教学实际问题中选择出来的。

从发现和提出问题环节开始,就应确定教师的教研主体地位,而不是到了召开讨论会时教师才参与进来。

正因为教研主题是在教师的参与下共同确定的,教师就清楚地知道了为什么要开展这次教研活动,这次教研活动要达到什么目的,自己应该如何去主动参与,从而也就使教师从“要我参加教研活动”转变为“我要参加教研活动”。

教师们对教研活动的来龙去脉都有所了解,主体地位得到了尊重,积极性也就发挥出来了。

其次,教师在教研活动中应该享有选择权。

正如佐藤学先生指出的“所谓的集体备课,也就是把研究重点放在上课之前,这种备课的结果就是任课老师不得不集中集体智慧,把自己弄成一个灰色的大拼盘,最后很难看出做课教师的教学特色,恰好把所需要研究的教学问题掩盖了,弄模糊了”。

在教研活动中,不是管理者或主持者去规定教师说什么、怎么说.而是由教师自己去确定应该展示什么、用什么方式展示,表达什么、用什么方式表达。

正是因为选择权掌握在教师自己手中,教师就能够表现出一种积极的主动精神。

要和教师一起做好讨论前的准备工作。

既然教师已经意识到自己是教研活动的主体,开好教研会自己责无旁贷,因此就不会去打无准备之仗,不会去打无把握之仗。

这种主体的意识,就必然要落实到做好讨论前的准备工作上来。

有了充分的前期准备,教师来参加教研活动时,就不再处于茫然状态或是随机式的即兴发言,而是有条有理有据有深度。

这就使得教研活动开展得十分有效。

教研活动成功与否的关键,在于教师们的主体地位是否得到了保证。

教研活动必须是教师自己从内心中需要的活动,必须是教师以主体的身份积极主动要求参加的活动。

为了确保教师的主体地位,最重要的就是要保证教师享有知情权、参与权和选择权。

 

(六)恰当的组织方式是开展教研活动的基础 

内容和形式是相辅相成的。

好的内容必须要有好的形式来体现,否则,就会事倍功半,甚至毫无功效。

采用案例分析与体验相结合的教研活动方式就是一种很好的尝试。

案例分析式教研活动是借助必要的媒体手段(例如录像),运用一定观察与诊断技术,对于某一现象进行深入的剖析和反思,寻求更有效对策的一种教研活动形式。

而体验式教研活动所突出的,则是教师的“体验”。

我们把案例分析与体验两者结合,其优势在于可以帮助教师更科学更深入地认识日常教学中未发现或不被重视、没有意识到的许多问题,同时通过自身的体验来加深和验证这种认识。

 教研的活动形式要为教研的目的服务.选择什么样的教研形式,应该首先考虑是否能够有针对性地解决教研的关键问题;然后根据教研需要权衡不同形式存在的利弊,选择更加有利于达成教研目标的形式;同时,这一决策应该能够更有效地发挥教师在教研中的主体作用。

如在听了同组教师的公开课后,我们教师按图索骥,自己来体验一下这种课堂模式的妙处,效果就大不一样。

 

(七)适宜的环节安排和活动流程的合理策划是教研活动顺利开展的保证 一个好的教研活动,其展开的各环节必须是环环相扣,能够一步步引领教师在经历多次的思想碰撞之后,最终获得某种认识。

如果在教研活动中各环节脱节或是拖拉,就会使教研的目标发生偏移,甚至无法达成目标问题的解决;而如果教研活动中环节紧凑,设计合理,必然能够保证教研活动的完整性和目标的指向性。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这里的“预”说的就是事先准备。

没有周密的事先准备,做事的过程中很容易产生这样那样的纰漏,而这些纰漏往往在事情进展的当下是难以弥补的,事后弥补又往往时过而境迁,无法产生相应的效果。

由是,事情的顺利进展与预期效果的顺利产生,很大程度上都依靠事先准备——策划。

教研活动也不例外。

 

策划决定着活动的成败。

所以我们在开展一项教研活动的时候,就要想到策划什么,怎样策划,才能比较出色地完成策划任务保彰活动效果呢?

 要回答“策划什么”这个问题,首先要从活动的几个关涉点谈起:

活动 对象 目标 主题 形式 流程 效果 

在这几个关涉点中,活动的对象与目标常常是先于活动本身而存在的,它们是活动产生的前提。

在实际操作中,往往是“为了这一些人有那方面的提高”而考虑举办一次活动。

所以说活动的对象与目标是活动策划的已知条件。

而活动的效果则是目标的另一种体现方式——目标是活动尚未开展时对活动效果的预设,效果是目标在活动开展时的事实体现。

由此,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这么说:

策划就是已知活动的对象与目标,求证达成目标的主题、载体、形式与流程的过程。

由此,也可以这么说:

活动策划的主要工作就是根据活动的对象与目标来设计活动的主题、载体、形式与流程,从而实践活动的效果,达成活动的目标。

 

(八)有效反思是提升教研活动实效性的后续保证 

不反思的教研是没有深度的、它的有效度也必然是低的。

某一主题的教学研究告一段落之后,要引导教师抓住教师的说课、上课、评议的环节,让教师在自我比较、同行评价、集体反思中找到研究的生长点,在一段时间里对研究专题深入进行实践解剖,积累教与学的原始资料,在相关教育理论的指导下,对资料进行加工、构建,形成具有一定理论色彩的案例研究,经过案例教学的验证,直到对典型案例进行符合教育论文要求的精致加工,整合到教育专题论文的理论框架中去。

这样,教师的研究就从直观、感性、经验的水平提高到理论联系实际、揭示本质特征和因果关系的水平上。

教研组内的每一位教师在一学期内经历一次上述的全过程,只要持之以恒,教学研究活动的质量和效益就会明显提高。

总之,教研活动应该怎么搞,需要教研组织者的精心设计,也是对教研组织者的考验和锻炼。

我想只要我们能做到:

导向准确,精心策划;内容具体、针对性强;注重效果,抓好落实;发挥主动,促进发展就一定可以高效开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