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学业水平测试会考重点知识复习提纲.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2666010 上传时间:2023-06-07 格式:DOCX 页数:61 大小:543.2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地理学业水平测试会考重点知识复习提纲.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1页
高中地理学业水平测试会考重点知识复习提纲.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1页
高中地理学业水平测试会考重点知识复习提纲.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1页
高中地理学业水平测试会考重点知识复习提纲.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1页
高中地理学业水平测试会考重点知识复习提纲.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1页
高中地理学业水平测试会考重点知识复习提纲.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61页
高中地理学业水平测试会考重点知识复习提纲.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61页
高中地理学业水平测试会考重点知识复习提纲.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61页
高中地理学业水平测试会考重点知识复习提纲.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61页
高中地理学业水平测试会考重点知识复习提纲.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61页
高中地理学业水平测试会考重点知识复习提纲.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61页
高中地理学业水平测试会考重点知识复习提纲.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61页
高中地理学业水平测试会考重点知识复习提纲.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61页
高中地理学业水平测试会考重点知识复习提纲.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61页
高中地理学业水平测试会考重点知识复习提纲.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61页
高中地理学业水平测试会考重点知识复习提纲.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61页
高中地理学业水平测试会考重点知识复习提纲.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61页
高中地理学业水平测试会考重点知识复习提纲.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61页
高中地理学业水平测试会考重点知识复习提纲.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61页
高中地理学业水平测试会考重点知识复习提纲.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61页
亲,该文档总共6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中地理学业水平测试会考重点知识复习提纲.docx

《高中地理学业水平测试会考重点知识复习提纲.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地理学业水平测试会考重点知识复习提纲.docx(6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中地理学业水平测试会考重点知识复习提纲.docx

高中地理学业水平测试会考重点知识复习提纲

 

高中地理学业水平测试(会考)重点知识复习提纲

高中地理学业水平测试重点知识复习提纲

第一章行星地球

第一节宇宙中的地球

考试说明要求:

1、了解不同级别的天体系统,说明地球在太阳系中的位置。

2、知道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理解地球上存在生命的条件和原因。

主要知识点:

1、天体的类型有恒星、星云、行星、流星、彗星、卫星、星际物质等。

2、宇宙中最基本的天体是恒星和星云。

2、宇宙中的各种天体之间相互吸引、相互绕转,形成天体系统。

3、天体系统的层次(见右图)

4、距离地球最近的自然天体是月球,距离地球最近的恒星是太阳。

5、太阳系中八大行星的名称和位置示意图(见右图)

(1)距离太阳由近及远:

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

(2)小行星带位于火星与木星的轨道之间。

(3)哈雷彗星公转周期76年,公转方向自东向西(顺时针方向),其彗尾背向太阳延伸,离太阳越远,彗尾越短。

6、八大行星的运动特征是同向性、共面性、近圆性。

7、八大行星按照结构特征可以分为类地行星(包括水星、金星、地球、火星)、巨行星(包括木星、土星)、远日行星(包括天王星、海王星)。

8、地球是太阳系中特殊行星的原因是存在生命。

9、地球上存在生命的条件

外部条件:

(1)太阳光照稳定;

(2)比较安全的宇宙环境:

八大行星各行其道,互不干扰。

内部条件:

(1)适宜的温度(原因:

日地距离适中);

(2)适合生物呼吸的大气(原因:

地球有适中的体积和质量;大气经过漫长的演化);

(3)有液态水(原因:

原始地球体积收缩和内部放射性元素衰变产生热量,地球内部温度升高,不断产生的水汽逸出地表,形成降水,最终形成原始的海洋)。

第二节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考试说明要求:

1、了解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

2、了解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主要知识点:

1、太阳是一个巨大炽热的气体球,主要成分是氢和氦。

2、太阳源源不断地以电磁波形式向四周放射能量,这种现象被成为太阳辐射。

3、太阳能量来源于太阳内部的核聚变反应:

4H→1He+能量。

目前太阳正处于稳定旺盛的中年期。

4、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

(1)直接为地球提供光、热资源;

(2)维持地表温度,促进地球上的水、大气运动和生物活动的主要动力;

(3)作为工业主要能源的煤、石油等矿物燃料来源于太阳能。

5、太阳大气层的结构(即太阳的外部结构),从里向外依次是光球层、色球层、日冕层。

(P10图1.10)

6、太阳活动最主要的标志是黑子(出现在太阳大气的光球层,由于黑子的温度比光球表面其他地方低,才显得暗一些)、耀斑(出现在太阳大气的色球层)。

7、太阳活动的平均周期是11年。

8、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1)干扰大气中的电离层,使地球上无线电短波通讯受到影响,甚至短暂的中断;

(2)使地球磁场出现“磁暴”现象;(3)两极地区出现极光;

(4)影响自然灾害的发生,如地震、水旱灾害等。

第三节地球的运动

考试说明要求:

1、知道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方向、周期和速度。

2、理解黄赤交角的地理意义。

3、理解昼夜更替和地方时产生的原因,能够进行简单的区时计算。

4、了解四季更替的现象,并理解其成因。

主要知识点:

1、地球自转方向是自西向东,北逆南顺。

(见右图)

2、地球自转周期:

真正周期是恒星日,为23时56分4秒;

昼夜交替的周期是太阳日,为24小时。

3、地球自转速度(P14图1.16)

(1)角速度约为15°/小时,南北极角速度为零,地表其他各地角速度相等;

(2)线速度由赤道向两极递减,南北极线速度为零。

4、地球公转方向是自西向东,逆时针方向。

(P14图1.17)

5、地球公转周期

真正周期是恒星年,为365日6时9分10秒;

太阳直射点回归运动周期是回归年,为365日5时48分46秒。

6、地球公转轨道是近似正圆的椭圆形轨道。

太阳位于椭圆的一个焦点上。

太阳运动到近日点的时间是1月初,运动到远日点的时间是7月初。

7、地球公转速度:

近日点速度较快,远日点速度较慢。

8、赤道平面指过地心并与地轴垂直的平面。

黄道平面指地球公转轨道平面。

赤道平面与黄道平面之间存在一个交角,叫做黄赤交角,目前为23°26′。

(P15图1.18,注意图中地轴、赤道平面、黄道平面、黄赤交角的位置以及黄赤交角的度数)

9、二分二至产生的原因

地轴的空间指向

一定时间不变→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移动→二分二至

黄赤交角的大小

10、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周期:

回归年,为365日5时48分46秒)

 

请在下图中注出二分二至及日期、地球公转方向、地球自转方向:

二分二至如何判断?

 

(1)根据地轴倾斜方向判断左倾左冬;

(2)根据地球公转方向判断春→夏→秋→冬。

11、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

(1)产生昼夜交替现象;

(2)产生地方时;

(3)水平运动物体产生偏移,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赤道上没有偏转。

12、昼夜现象产生的原因:

地球是一个既不发光、也不透明的球体。

13、昼夜交替产生的原因:

(1)地球是一个既不发光、也不透明的球体;

(2)地球的自转运动。

14、昼、夜半球的分界线叫晨昏线,它把经过的纬线分割为昼弧和夜弧。

(P16图1.19)

15、昼夜交替的周期:

太阳日,为24小时。

16、地方时产生的原因:

由于地球自西向东自转,在同一纬度地区,相对来说,东边地点比西边地点先看到日出。

这样时间就有了早迟之分。

东边地点比西边地点时间要早。

同一时刻,不同经度的地方具有不同的地方时。

经度相差15°,地方时相差1小时;经度相差1°,地方时相差4分钟。

17、全球共分为24个时区,每个时区跨经度15°。

各时区都以本时区中央经线的地方时,作为本区的区时。

相邻两个时区的区时相差1小时。

180°经线为“国际日界线”。

(P17图1.20)

18、区时的计算

(1)同在东时区或西时区的两地,时区号数相减,东加西减。

例如:

东八区为8点,东九区为9点,东二区为2点。

(2)分别在东时区和西时区的两地,时区号数相加,东加西减。

例如:

东八区为20点,西五区为7点。

19、我国统一采用“北京时间”,即东八区的区时,东经120°的地方时。

20、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1)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2)昼夜长短的变化;

(3)产生四季更替和五带。

 

21、春秋分日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P19图1.23c)

春秋分日:

(1)全球昼夜平分;

(2)正午太阳高度由赤道向两极递减。

22、夏至日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P19图1.23a)

夏至日:

(1)北半球昼长夜短,纬度越高昼越长,夜越短,北极圈内出现极昼,南半球相反;

(2)正午太阳高度由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

23、冬至日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P19图1.23b)

冬至日:

(1)北半球昼短夜长,纬度越高昼越短,夜越长,北极圈内出现极夜,南半球相反;

(2)正午太阳高度由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

24、天文上的四季

夏季是一年内白昼最长,太阳高度最大的季节,也是获得太阳辐射最多的季节;冬季是一年内白昼最短,太阳高度最小的季节,也是获得太阳辐射最少的季节;春秋季是过渡季节。

25、气候统计上的四季

春季:

3、4、5月;夏季:

6、7、8月;秋季:

9、10、11月;冬季:

12、1、2月。

26、五带的划分(P20图1.24)

第四节地球的圈层结构

考试说明要求:

知道地球的圈层结构及各圈层的主要特点。

主要知识点:

1、到目前为止,关于地球内部的知识,主要来自对地震波的研究。

地震波有纵波(P波,传播速度较快,可以通过固、液、气体传播)和横波(S波,传播速度较慢,只能通过固体传播)之分。

2、地震波的传播速度与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P21图1.25,P22图1.26)

(注意横、纵波速度变化特点,莫霍界面、古登堡界面、地壳、地幔、地核(内核、外核)、软流层、岩石圈的位置)

2、地壳位于莫霍界面以上,由岩石组成,大陆地壳较厚,大洋地壳较薄。

3、地幔介于莫霍界面和古登堡界面之间,分为上地幔和下地幔两层。

在上地幔存在一个软流层,一般认为是岩浆的主要发源地。

4、地核分为外核和内核两层,其温度很高,压力和密度很大。

5、岩石圈是指地壳和上地幔顶部(软流层以上),由坚硬的岩石组成。

6、地球外部圈层包括大气圈、水圈、生物圈等,这些圈层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形成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自然环境。

(P22图1.27)

7、水圈是由地球表层水体构成的连续但不规则的圈层。

9、生物圈是地球表层生物及其生存环境的总称。

它占有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全部和岩石圈的上部。

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

第一节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

考试说明要求:

1、了解大气的受热过程。

2、理解大气保温作用的基本原理。

3、结合实例,说明大气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

主要知识点:

1、太阳辐射是短波辐射,地面、大气辐射是长波辐射。

2、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主要表现在吸收作用、反射作用、散射作用。

3、大气的受热过程:

太阳辐射通过大气,大气对太阳辐射削弱得较少,大部分太阳辐射到达地面,地面受热,产生地面辐射,地面辐射绝大部分被大气吸收,所以,地面是近地面大气主要、直接的热源。

4、大气保温作用:

大气在增温的同时产生大气辐射,其中绝大部分以大气逆辐射方式把热量还给地面,对地面起到保温作用。

5、大气运动的能量来源于太阳辐射。

6、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是太阳辐射的纬度分布不均,造成高低纬度间的温度差异。

7、热力环流是指由于地面冷热不均而形成的空气环流,它是大气运动最简单的形式。

8、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

9、热力环流实例

①山谷风;②海陆风;③城市风。

10、水平气压梯度力是形成风的直接原因,其方向是高压指向低压,垂直于等压线。

11、

(1)一力作用(水平气压梯度力)——“理想风”(P31图2.5)

此时风向由高压指向低压,与等压线垂直(即水平气压梯度力方向)。

(2)二力作用(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高空风(P31图2.6)

此时风向与等压线平行(北半球时相对于水平气压梯度力偏右,南半球时相对于水平气压梯度力偏左)。

(3)三力作用(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摩擦力)——地面风(P32图2.7)

此时风向由高压指向低压,与等压线斜交,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

12、甲地等压线比乙地等压线稠密,表明甲地风力比乙地风力大。

(P32图2.8)

第二节气压带和风带

考试说明要求:

1、结合实例,说明气压带、风带的分布、移动规律及其对气候的影响。

2、理解季风环流的形成原因。

主要知识点:

1、大气环流指全球性的有规律的大气运动。

2、单圈环流的形成(假设前提:

a地球不自转;b阳光直射赤道;c地表均匀):

(见右图)

3、三圈环流的形成(假设前提:

a阳光直射赤道;b地表均匀。

):

(P34图2.10。

注意气压带、风带的名称以及风向)

4、由于太阳直射点随季节变化而南北移动,气压带和风带在一年内也做周期性的移动。

就北半球来说,大致夏季北移,冬季南移。

(P35图2.11)

5、海陆分布对气压场的影响:

由于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冬季亚欧大陆形成亚洲(蒙古、西伯利亚)高压,北太平洋形成阿留申低压;夏季亚欧大陆形成亚洲(印度)低压,北太平洋形成夏威夷高压。

(P37图2.13、图2.14)

6、东亚季风与南亚季风比较(P38图2.15)

成因

风向

性质

东亚

季风

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冬季:

西北

夏季:

东南

冬季:

寒冷干燥

夏季:

温暖湿润

南亚

季风

①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②气压带、风带位置的季节移动。

冬季:

东北

夏季:

西南

冬季:

寒冷干燥

夏季:

温暖湿润

7、气压带、风带对气候的影响

气候类型

气候成因

气候特征

热带雨林气候

全年受赤道低压带控制

全年高温多雨

热带季风气候

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和气压带、风带季节移动

全年高温,雨季集中

热带沙漠气候

副热带高压带或信风带控制

全年高温少雨

亚热带季风气候

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冬季低温少雨,夏季高温多雨

地中海气候

副热带高压带和西风带交替控制

冬季温和多雨,夏季炎热干燥

温带海洋性气候

全年受西风带控制

全年温和多雨

温带季风气候

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冬季寒冷干燥,夏季高温多雨

8、气候类型的判断(P40图2.17)

⑴根据平均气温最低值和最高值出现的月份,判断所在半球

依据

因素变化

结论

最热月均

6、7、8月气温最高

北半球

12、1、2月气温最高

南半球

⑵根据最冷月或最热月平均气温,判断所处热量带---以温定带

依据

因素变化

结论

最冷月均温

最冷月均温〉15℃

热带气候

最冷月均温0℃~15℃之间

亚热带气候或温带海洋性气候

最冷月均温在-15℃~0℃之间

温带气候

最热月均温<10℃

寒带、极地气候

⑶根据年降水量及降水的季节分配确定气候类型---以水定型

雨型

特征

可能气候类型

年雨型

全年降水分配均匀

热带雨林气候、温带海洋性气候

少雨型

全年降水少

热带沙漠气候、极地气候

冬雨型

降水集中在冬季

地中海气候

夏雨型

降水集中在夏季

热带季风气候、热带草原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温带季风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

例:

读下列三种气候类型年内各月气温和降水量图,判断气候类型。

 

热带雨林气候温带海洋性气候地中海气候

第三节常见的天气系统

考试说明要求:

1、结合实例,说明锋面系统的特点及其对天气的影响。

2、结合实例,说明低压、高压系统的特点及其对天气的影响。

3、结合实例,简述自然灾害发生的主要原因及危害。

主要知识点:

1、常见的天气系统有锋、气旋与反气旋。

2、锋的形成(P41图2.18.注意冷气团、暖气团、锋面、锋线)

3、锋可以分为冷锋、暖锋、准静止锋。

4、冷锋是冷气团主动向暖气团移动的锋。

我国冬半年最常见。

(P41图2.19)

冷锋过境前:

暖气团控制,气温高,气压低,天气晴朗。

冷锋过境时:

出现雨雪天气,一般降水在锋后。

冷锋过境后:

冷气团控制,气温降低,气压升高,天气转好。

5、暖锋是暖气团主动向冷气团移动的锋。

(P42图2.20)

暖锋过境前:

冷气团控制,气温低,气压高,天气晴朗。

暖锋过境时:

出现连续性降水或雾天气。

暖锋过境后:

暖气团控制,气温上升,气压下降,天气转晴。

6、准静止锋指冷暖气团势力相当,使锋面来回摆动的锋,常形成持续性阴雨的天气。

我国长江中下游的“梅雨”就是准静止锋造成的。

7、低气压与高气压,是指气压分布状况而言的,气旋与反气旋是指气流状况而言的。

8、(P44图2.22)

低压是指中心气压低于四周,气旋是指中心气压低、四周气压高的大气水平涡旋。

低压就是气旋。

北半球气旋为逆时针辐合,南半球气旋为顺时针辐合。

气旋中心气流上升,气旋控制下的地区一般出现阴雨天气。

代表天气台风。

9、(P44图2.23)

高压是指中心气压高于四周,反气旋是指中心气压高,四周气压低的大气水平涡旋;高压就是反气旋。

北半球反气旋为顺时针辐散,南半球反气旋为逆时针辐散。

反气旋中心气流下沉,反气旋控制下的地区一般出现晴朗天气。

代表天气伏旱、秋高气爽。

10、灾害天气——台风(P44图2.24,P45图2.25)

台风是热带气旋强烈发展的一种特殊形式。

产生于印度洋、大西洋的叫飓风。

全球台风发生频率最高、强度最大的海域是西北太平洋。

台风灾害主要由强风、暴雨、风暴潮造成。

11、灾害天气——寒潮(P45图2.27)

寒潮是指冬半年大范围的强冷空气活动。

天气特点是剧烈的降温和大风,同时伴有暴风雪和霜冻。

第四节全球气候变化

考试说明要求:

了解近百年来全球气候变暖的趋势及其影响。

主要知识点:

1、近百年来全球气候变化的显著特点是气温波动升高。

2、引起全球气候变暖的主要原因之一,是大气中二氧化碳等气体浓度的增加。

人类燃烧化石燃料(石油、煤等)、砍伐森林等活动均易导致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增加。

3、全球气候变暖可能的影响

(1)海平面上升(冰川融化及海水热膨胀引起)沿海低地将被淹没;

(2)影响农业生产;

(3)影响水循环,改变区域降水量和降水分布格局。

4、全球气候变暖的对策:

(1)多使用清洁能源;

(2)植树种草;

……

第三章地球上的水

第一节自然界的水循环

考试说明要求:

1、知道水循环的概念

2、了解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理解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主要知识点:

1、水循环是指自然界的水在水圈、大气圈、岩石圈、生物圈四大圈层中通过各个环节连续运动的过程。

2、水循环按照发生的领域分为海陆间循环、陆地内循环、海上内循环。

(P55图3.3,注意水循环的各个环节)

3、海陆间循环(又叫大循环),通过海陆间循环运动,陆地上的水就不断得到补充,水资源得以再生。

4、水循环的意义

(1)使地球上的各种水体处于不断更新状态,维持全球水的动态平衡;

(2)促进地球上能量交换和物质转移;

(3)不断塑造地表形态。

第二节大规模的海水运动

考试说明要求:

1、了解洋流的概念及类型(寒流、暖流)

2、了解世界洋流的分布规律,并结合实例分析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主要知识点:

1、洋流是指海洋中的海水,常年比较稳定地沿着一定方向做大规模的流动。

2、洋流按照性质可以分为暖流和寒流。

3、暖流是指从水温高的海区流向水温低的海区(低纬→高纬)的洋流;

寒流是指从水温低的海区流向水温高的海区(高纬→低纬)的洋流。

4、海水运动的主要动力是盛行风。

5、世界洋流分布规律(P57图3.5,注意洋流名称)

(1)中低纬度海区:

形成以副热带海区为中心的大洋环流,北半球顺时针方向运动,南半球逆时针方向运动;

(2)北半球中高纬度海区:

形成以副极地海区为中心的逆时针方向大洋环流;

(3)南半球中高纬度形成西风漂流。

(4)北印度洋海区:

形成季风洋流,冬季逆时针方向运动,夏季顺时针方向运动。

6、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1)对沿岸气候的影响

①暖流对沿岸气候有增温增湿作用,例如北大西洋暖流;

②寒流对沿岸气候有降温减湿作用,例如秘鲁寒流。

(2)对海洋生物分布的影响

①寒暖流交汇处形成大渔场:

如日本北海道渔场处于日本暖流和千岛寒流交汇处;欧洲北海渔场处于北大西洋暖流和东格陵兰寒流(北冰洋南下冷海水)交汇处;纽芬兰渔场处于墨西哥湾暖流和拉布拉多寒流交汇处。

②上升流形成大渔场:

如秘鲁渔场。

(3)对海洋航行的影响

顺洋流航行速度较快,逆洋流航行速度较慢;寒暖流相遇,往往形成海雾,对海上航行不利。

(4)对污染物的影响

有利于污染物的扩散,加快净化速度,但使污染范围扩大。

第三节水资源的合理利用

考试说明要求:

结合实例,说明在不同的生产力条件下,自然资源的数量与质量对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意义。

主要知识点:

1、通常说的水资源主要指陆地上的淡水资源。

2、人类比较容易利用的淡水资源,主要是河流水、淡水湖泊水和浅层地下水。

3、水资源丰富的地区降水量大,水循环活跃;水资源贫乏地区则相反。

4、一个国家或地区水资源的丰歉程度,通常用多年平均径流总量来衡量。

5、世界各大洲水资源(南极洲除外),水资源最多的是亚洲,最少的是大洋洲。

6、我国水资源分布不均:

从地区分布上看南多北少,东多西少;从时间分配看夏秋多冬春少。

7、水资源的数量会影响经济活动规模的大小;水资源的质量会影响经济活动的效益。

在不同生产力条件下,水资源的数量、质量对人类影响程度是不相同的。

8、目前水资源的利用状况(即水危机产生的原因)

(1)人类对水资源的需求量增加(即工农业生产、生活用水量大);

(2)水污染;(3)水浪费。

9、合理利用水资源采取的措施

(1)开源措施

①合理开发和提取地下水;②修筑水库;

③开渠引水;④海水淡化、人工增雨。

(2)节流措施

①加强宣传教育,提高节水意识;②改进农业灌溉技术;

③提高工业用水的重复使用率。

第四章地表形态的塑造

第一节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

考试说明要求:

1、结合实例,说明流水、风力、冰川等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塑造。

2、知道岩石圈的三大类岩石,了解地壳内部物质循环的过程。

主要知识点:

1、内力作用的能量来自地球内部(放射性元素衰变产生的热能),主要表现为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和变质作用,其中地壳运动是塑造地表形态的主要方式。

2、按照地壳运动的方向和性质,可以将其分为水平运动和垂直运动。

水平运动常在地表形成绵长的断裂带和巨大的褶皱山系;垂直运动引起地势的起伏变化和海陆变迁。

就全球规模的运动而言,地壳运动以水平运动为主,垂直运动为辅。

3、外力作用的能量来自地球外部(太阳辐射能),主要表现为风化、侵蚀、搬运、堆积四种方式。

4、侵蚀地貌举例:

黄土高原千沟万壑的地表形态、海蚀柱、角峰等;

堆积地貌举例:

黄土高原、沙丘、河流冲积平原等。

5、在地表形态的塑造中,内力和外力是同时起作用的,其中内力作用奠定地形的基本格局,起主导作用。

6、岩石圈的三大岩石分别是岩浆岩、变质岩、沉积岩。

7、岩石圈物质循环(P72图4.8)

第二节山岳的形成

考试说明要求:

1、了解褶皱、断层的特点及其地表形态。

2、结合实例,说明地表形态对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

主要知识点:

1、山岳的类型有褶皱山、断块山、火山。

2、褶皱是指在地壳运动的强大的挤压作用下,岩层发生塑性变形,产生一系列的波状弯曲。

褶皱的基本单位是褶曲,其有两种基本形态,背斜和向斜。

3、比较背斜和向斜(P73图4.9)

褶曲基本形态

形态

岩层新老关系

地貌

背斜

岩层向上拱起

中心较老,两翼较新

一般:

发育成为山岭;

地形倒置:

常被侵蚀成为谷地。

向斜

岩层向下弯曲

中心较新,两翼较老

一般:

发育成为谷地;

地形倒置:

不易被侵蚀,形成山岭。

4、褶皱山举例:

科迪勒拉山系、阿尔卑斯—喜马拉雅山系等。

5、地球岩石圈板块(P73图4.10)

6、断层指岩体沿断裂面发生明显的位移。

分地堑(相对下降的岩体,易形成谷地或低地,如渭河平原、汾河谷地等)和地垒(相对上升的岩体,易形成山岭或高地,如华山、庐山、泰山等)(P74图4.12)

7、山岳地区的交通运输线主要以公路为主,其次才是铁路。

山岳地区通常人们会把线路地址选在山间盆地和河谷地带。

为了达到线路的技术要求,在山地地区修建公路和铁路往往需要迂回前进。

第三节河流地貌的发育

考试说明要求:

1、结合实例,说明流水、风力、冰川等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塑造。

2、结合实例,说明地表形态对聚落的影响。

主要知识点:

1、河流地貌分为侵蚀地貌和堆积地貌,它们的形成与外力作用有关。

2、河谷是典型的河流侵蚀地貌。

河流发育初期或河流上游地区,河谷横剖面呈“V”字形;河流发育成熟期或河流下游地区,河谷横剖面呈U形。

3、冲积平原是典型的河流堆积地貌,它包括洪积平原(发育于山区)、河漫滩平原(发育于中下游地区)、三角洲(形成于河口附近)。

4、平原是聚落分布最密集的地区,一般会沿河或者沿海分布;高原的聚落大多呈带状分布在深切河谷两岸狭窄的河漫滩平原上。

第四章地表形态的塑造

考试说明要求:

结合实例,简述自然灾害发生的主要原因及危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