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考政治经济学简答题.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2668419 上传时间:2023-06-07 格式:DOCX 页数:24 大小:27.8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自考政治经济学简答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自考政治经济学简答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自考政治经济学简答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自考政治经济学简答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自考政治经济学简答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自考政治经济学简答题.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4页
自考政治经济学简答题.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4页
自考政治经济学简答题.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4页
自考政治经济学简答题.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4页
自考政治经济学简答题.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4页
自考政治经济学简答题.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4页
自考政治经济学简答题.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4页
自考政治经济学简答题.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4页
自考政治经济学简答题.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4页
自考政治经济学简答题.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4页
自考政治经济学简答题.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4页
自考政治经济学简答题.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4页
自考政治经济学简答题.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4页
自考政治经济学简答题.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4页
自考政治经济学简答题.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4页
亲,该文档总共2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自考政治经济学简答题.docx

《自考政治经济学简答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自考政治经济学简答题.docx(2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自考政治经济学简答题.docx

自考政治经济学简答题

导论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创立

1.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而创立的

2.是以批判的继承前人一切优秀成果为基础的

3.是植根于社会经济实践的

物质资料生产是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出发点

1.物质资料生产是人类社会存在的基础,通过物质资料生产,获得衣食住行等基本生活资料

2.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础,通过物质资料生产才能获得从事生产活动之外的社会活动

政治经济学研究对象

1.研究对象是社会生产关系

2.研究的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生产资料所有制基础上形成的,并在社会生产过程中发生生产,分配,交换,消费诸关系的综合

3.政治经济学必须在社会基础矛盾运动中研究社会生产关系

经济规律?

客观性?

经济规律:

经济现象和经济过程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体现着社会经济运动的必然趋势

客观性:

1.任何经济规律都是在一定的客观经济条件的基础上产生的,并随着客观经济条件的变化而变化

2.任何经济规律都是不以人们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

3.人们从事经济活动必须尊重经济规律,按照经济规律的要求办事,否则就会受到经济规律的惩罚

经济规律的特点和类型

特点:

1.自然规律一般长久不变,经济规律随经济条件的变化而变化

2.自然规律可以独立存在并发生作用,经济规律总是和人们的经济活动相联系

3.经济规律的发展和利用总是直接或间接地涉及各个阶级的切身利益,受到阶级利益的限制

类型:

1.一切社会形态共有的2.几个社会形态共有的3.某一社会形态特有的

学习政治经济学原理的意义

1.学习其他经济学科的理论基础。

2.树立科学世界观的思想武器。

3.进行我国经济建设的理论依据。

阶级性与科学性的统一

1.阶级性,这门科学的理论体系反映一定阶级的意志和要求,为一定阶级的利益服务

2.科学性,从实际出发,正确而深刻的揭示了社会经济活动的本质和规律,并为社会实践证明是科学的真理

3.既是一门揭示社会经济发展规律的科学,又是一门代表无产阶级利益和具有无产阶级鲜明阶级性的科学,它站在无产阶级的立场上,从实际出发,科学的揭示了社会经济活动的本质和规律,揭示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

第一章

社会基本矛盾的运动是社会经济制度变革的根本原因

1.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构成了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

2.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是社会经济制度变革的最基本,最深刻的动力,生产力的变化决定生产关系的变化,并最终推动上层建筑的变化和整个社会形态的进化

3.社会基本矛盾的运动总是从生产力变化开始的

自然经济的基本特征

1.与低下的社会生产水平相适应的经济形式

2.一种自给自足的封闭型经济

3.直接的劳动交换和经济联系形式

商品经济的基本特征

1.以社会化生产为物质基础的经济形式

2.以等价交换原则为基础的交换经济

3.通过市场竞争配置社会资源的经济形式

商品经济产生和存在的条件

1.商品经济是商品生产和交换的总和,是直接以市场交换为目的的经济形式

2.社会分工是商品经济存在的前提

合理资源配置的必要性

1.在任何既定的社会生产力水平条件下,社会生产要素资源都是经济活动中不可缺少的,同时在数量上又是有限的,因而任何社会都存在着如何合理分配社会生产素的问题

2.充分利用有限的社会生产要素资源,避免人力,物力,财力的闲置浪费,是任何社会经济活动的中心问题,是一切社会生产共同的要求

3.按一定比例配置社会经济资源是人类社会共有的经济规律,在任何历史条件下都会存在和发生作用

4.按一定比例配置社会资源的方式,会随着社会历史条件的变化而有所不同

经济制度与经济体制的关系

1.社会经济制度:

一定社会形态中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的总和,是社会形态最本质的经济关系,决定社会形态的根本性质,是区分不同社会形态的根本标志

2.经济体制:

一定社会形态经济资源配置的机制,方式和结构的总和,是对一定社会经济运行模式的概括

3.经济制度是经济体制的基础,决定经济体制的特点

4.经济体制是经济制度的具体形式,经济体制反映社会经济制度的要求

第二章商品二因素及其相互关系

1.使用价值:

能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使用价值是商品的自然属性,反映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关系

2.价值:

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是商品的社会属性

3.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统一体

价值的存在要以使用价值的存在为前提,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载体

使用价值作为商品的自然属性,反映人与自然的关系,共有属性

价值作为商品的社会属性,反映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社会关系,特有属性

商品内在的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只有通过商品交换解决

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之间的矛盾

1.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在时间上和空间上是统一的,是生产商品的同一劳动过程的两个不同方面

2.具体劳动是从劳动的有用性来看劳动,抽象劳动是抽去劳动的有用性的一般人类劳动

3.具体劳动在质上不相同,因而在量上不能比较抽象劳动在质上相同,只有量的差别

4.具体劳动是自然属性,抽象劳动是社会属性

5.具体劳动是生产使用价值的劳动

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是简单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1.决定和影响着私有制商品经济的其他一切矛盾

2.决定了商品经济的本质及其私有制商品经济产生和发展的全过程

3.直接决定着商品生产者的命运

劳动生产率与商品价值量的关系

1.劳动生产率:

劳动者生产某种商品使用价值的劳动效率,两种表示:

单位时间内生产的产品数量生产单位产品所消耗的劳动时间

2.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了,单位时间内所生产的商品数量就会增多,生产单位商品所消耗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就会减少,单位商品中所包含的价值量就会降低

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

1.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在客观上要求每个产品生产者都必须使自己的个别劳动时间符合或低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这也就是每个商品生产者千方百计提高劳动生产率,缩短个别劳动时间,降低个别价值的根本原因

2.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进行,实行等价交换

价值规律在商品经济中的作用

1.自发的调节社会总劳动在社会各生产部门之间的分配比例,使社会资源配置趋于合理

2.刺激商品生产者改进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3.促使商品生产者在市场竞争中实现优胜劣汰

第三章

价值形式的发展经历的阶段

1.简单的或偶然的价值形式

2.总和的或扩大的

3.一般价值

4.货币形式

货币的本职,职能

1.货币是固定充当一把等价物的特殊商品

2.价值尺度,流通手段,贮藏手段,支付手段,世界货币

商业信用的特点

1.商品生产者之间以商品形态提供的信用,贷出的资本就是待实现的商品资本

2.主要职能资本在商品买卖中相互提供的信用,其债权人和债务人都是职能资本

3.商业信用的发展程度直接依存于商品生产和流通的状况

银行信用的特点

1.银行能把社会上的各种闲置资本集中起来,银行信用不受个别资本数量和周转的限制

2.银行信用的对象是货币资本,对企业来说属于间接融资

3.银行信用可以突破商业信用的局限性,扩大了信用的规模和范围

信用在市场经济运行中的作用

积极作用:

1.增加投资机会,促进资本的自由转移,推动社会资源的优化配置

2.加速资本的积累和集中

3.加快商品流转的速度,节省流通费用

4.给居民提供新的投资渠道和金融资产持有方式,形成合理消费结构

5.有效的调节国民经济运行

消极作用:

1.加深生产与消费的矛盾,触发生产过剩危机

2.引发货币信用危机

3.信用刺激投机

 

第四章

决定劳动力商品价值的因素和特点

1.劳动力商品的价值,是由生产和再生产劳动力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

2.劳动者本身所必须的生活资料的价值,用于维持劳动力的再生产

3.劳动者养育子女所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用于延续劳动力的供给

4.劳动者接受教育或训练的费用,用于培训适合资本主义再生产的劳动力

5.劳动力价值的决定还包括历史和道德的因素

资本主义劳动过程的特点

1.工人在资本家监督下劳动

2.工人的劳动产品全部归资本家所有

马克思是怎样通过分析资本主义简单再生产说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再生产

1.资本主义简单再生产:

资本家把剩余价值全部用于个人消费,生产只是在原有规模上重复进行

2.资本家付给工人的工资,是工人自己创造的

3.全部资本都是工人创造的

4.工人的个人消费是资本家再生产劳动力的必然条件,是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不可缺少的因素

资本积累在资本主义制度下的客观必然性

1.资本主义生产的目的决定了资本家追求剩余价值的欲望是无止境的,推动资本家不断进行资本积累的内在动力

2.资本主义的竞争规律作为一种强制力量,迫使资本家不断实行资本积累

资本主义积累的一般规律

1.随着资本积累而产生的社会两极分化:

财富的积累,贫困的积累,就是资本积累的一般规律

2.作用,资产阶级的财富膨胀,无产阶级的贫困积累,资本积累的发展必然引起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和生产力的矛盾尖锐化,导致资本主义最终走向灭亡

资本有机构成提高的途径

1.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一般以个别资本的增大为前提

2.个别资本增大的两种形式,资本积累,资本集中

3.资本积累和资本集中有联系又有区别

剩余价值不能在流通中产生,又离不开流通领域

1.剩余价值就是雇佣工人创造的,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超过劳动力价值的那部分价值

2.剩余价值不能从流通领域产生,在商品流通中,无论是等价交换,还是不等价交换,都不会产生剩余价值

3.离开流通领域,,剩余价值也不能产生,在流通领域之外,商品所有者只同他自己的商品发生关系,只能由自己的劳动形成商品的价值,不能在形成价值的同时又形成剩余价值

4.剩余价值只能发生在第一阶段所购买的商品上,只能发生在这种商品的使用价值上

绝对剩余价值与相对剩余价值的区别和联系

1.本质上是一致的,都是延长工人的剩余劳动时间,提高对工人的剥削程度,增加了剩余价值量

2.物质技术不同

3.作用不同,简单协作阶段主要采用绝对剩余价值,工场手工业阶段,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为相对剩余价值创造了条件

4.由于资本主义的目的是为了最大限度获取剩余价值,因为这两种方法在现实中尽可能被同时使用

相对剩余价值

1.相对剩余价值:

在工作日长度不变的条件下,缩短必要劳动时间,相应延长剩余劳动时间而产生的剩余价值

2.以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为条件

3.在现实的经济过程中,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总是从个别企业开始的,追求超额剩余价值是个别企业改进生产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的直接动机,而各个资本主义企业竞相追求超额剩余价值的结果,是相对剩余价值的形成

绝对剩余价值

在必要劳动时间不变的条件下,通过工作日的绝对延长,来增加剩余价值的生产方法

第五章

固定资本与流动资本划分依据及目的

1.划分依据,生产资本不同部分在资本运动中的价值周转方式

2.固定资本:

投在厂房,机器,设备等劳动资料上的那部分生产资本

3.流动资本:

投在原材料及劳动力的那部分资本

4.目的:

揭示生产资本在不同部分对资本周转速度的影响,揭示对剩余价值生产的不同影响

加快资本周转对剩余价值生产的影响

1.节省预付资本,特别是节省流动资本

2.增加年剩余价值量,提高年剩余价值率

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的过程

1.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也就是平均利润率的形成过程,平均利润率的形成是资本主义部门之间自由竞争的结果

2.部门之间的竞争是指,不同生产部门的资本家之间,为了争夺更有利的投资场所和获得较高的利润率而进行的竞争

3.部门之间的竞争结果,使各个部门的利润率趋于平均化,形成平均利润率,进而使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

4.平均利润率是社会剩余价值总额与社会总资本的比率

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的过程,生产价格形成后价值规律作用的变化

1.随着平均利润率的形成,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商品价值同时转化为生产价格,他是商品价值的转化形式

2.随着商品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价值规律的作用形式也发生了变化,市场价格以生产价格为中心,围绕生产价格上下波动

产业资本循环的含义

1.产业资本:

在工业,农业,建筑业等物质生产部门的资本,是能够实现价值增值的资本,产业资本循环必须依次经过购买,生产,销售三个阶段,并相应采取货币资本,产业资本,商品资本三种职能形式

2.产业资本循环要连续不断,就必须使三种职能形式在空间上同时并存,在时间上继起

3.产业资本循环顺利进行的两个条件互为前提,相互依存

通过缩短生产时间和流通时间加速资本周转速度

1.产业资本的周转速度可以用周转时间和周转次数来衡量,资本周转时间由生产时间和流通时间构成

2.在生产时间中,分为劳动时间和非劳动时间,劳动时间创造价值和剩余价值,因此起决定作用,要加快资本周转速度,必须减少非劳动时间,缩小生产时间和劳动时间的差距

3.流通时间分为购买时间和商品销售时间,流通时间越长,资本周转越慢

剩余价值如何在资本家之间分割

1.商业资本:

在流通领域专门从事商品买卖,获取剩余价值的职能资本,商业资本参与剩余价值分配,获取的是商业利润,来源产业工人在生产中创造的剩余价值的一部分,利润率相当于平均利润率

2.借贷资本:

为了取得利息而暂时贷给职能资本家使用的货币资本,获取的是利息,利息是职能资本家使用借贷资本而让给借贷资本家的一部分剩余价值,是剩余价值的特殊转化形式

3.银行资本:

由银行资本家的自有资本和通过各种途径筹集到的货币资本构成,获取银行利润,银行利润的本质是产业工人创造的那部分剩余价值

4.农业资本:

获取地租,农业工人创造的超过平均利润的那部分剩余价值

5.剩余价值在资本家阶级之间的分配,清晰的反映了资本主义社会剥削阶级对工人阶级所生产的剩余价值的瓜分,体现了资本主义经济关系的实质

第六章

垄断没有消除竞争的原因

1.垄断是商品经济的产物,只要商品经济存在,竞争就必然存在

2.在垄断组织占统治地位的条件下,还存在大量非垄断的局外企业,这些局外企业以及他们和垄断企业之间势必展开激烈的竞争

3.为了各自利益,各个垄断组织和垄断资本家之间也始终存在竞争

垄断资本主义的基本经济特征

1.生产和资本集中造成了在经济生活中起决定作用的垄断组织

2.金融资本的形成和金融寡头的统治

3.资本输出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4.国际垄断同盟在经济上瓜分世界

5.资本主义列强已把世界领土分割完毕

 

获取垄断利润的主要途径

1.垄断企业的雇佣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

2.通过高价出售和低价购买生产资料,占有非垄断企业的一部分价值或剩余价值

3.通过高价出售消费品,把工人和其他消费者的一部分收入转化为垄断利润

4.通过资产阶级政府对国民收入利于垄断资本家的再分配,占有一部分社会财富

资本输出对输出国的作用

1.获得大量利润和利息

2.带动国内商品输出

3.从经济,政治,军事等方面控制其他国家

4.资本输出成为输出国剥削经济落后国家,进行国际垄断的基础

垄断资本主义的经济实质

1.垄断是垄断资本主义最本质,最具有决定意义的经济特征,是垄断资本主义的经济实质

2.垄断是资本主义进入垄断阶段的标志,在经济生活中占统治地位

3.垄断是垄断资本主义诸多经济特征的共同基础

4.垄断加深了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和其他一切矛盾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基本形式

1.国家直接掌握的垄断资本,国有企业垄断资本

2.国家和私人垄断资本在企业内部的结合

3.国家和私人垄断资本在企业外部的结合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实质和根源

1.实质,资本主义在生产过程中周期性爆发的生产过剩的危机

2.经济危机爆发的根源是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

垄断是其资本输出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1.随着垄断的形成,资本家手中积累了大量货币资本,这些货币资本不利于继续大量追加投资,使得国内沉淀大量过剩资本,需要向国外输出,

2.通过资本输出既可获得高额利息,又可带动商品输出获得高额利润,从而使垄断资本家把大量过剩资本输出国外

3.可能性:

资本主义商品经济的发展,使许多落后国家卷入资本主义市场,这些国家劳动力商品市场初步形成,为发达国家过剩资本输出提供了现实的可能性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在当代的新特征及爆发的原因和根源

1.金融资本成为推动资本主义发展的动力,当代资本主义的经济危机从滞胀危机演化为金融危机,金融危机是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在当代的新特征

2.根源:

以资本主义为主导的全球经济秩序的不公平性,不平等性

3.原因:

金融创新过度,金融监管不利

经济过分虚拟化,各种金融衍生产品完全脱离了实际经济

以美国为首的国际金融垄断资本主义形成

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的客观必然性和漫长性

1.资本主义对生产关系的不断调整,不能从根本上解决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实际上是在为资本主义的质变进行量的积累,为他走向灭亡并被社会主义取代准备着更为充分的物质条件

生产的高度社会化为社会主义生产创造了必要的物质条件

管理的社会化为社会主义准备了可供借鉴的经营和管理方式

资本的社会化为建立社会主义公有制创造了条件

2.在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长河中,任何一种社会制度的灭亡都是经历了一个漫长的曲折的复杂的历史过程

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运动具有复杂性

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在资本主义限度内不断调整,在一定程度上延缓了资本主义的灭亡

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充满着艰辛曲折

第七章

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建立的途径

1.没收官僚资本,建立社会主义全民所有制

2.和平赎买民族资本,壮大社会主义全民所有制

3.改造个体私有制经济,建立社会主义集体所有制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础经济制度的确立依据

1.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2.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经济关系的基础

3.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生产力发展状况,决定了多种所有制经济的存在

4.一切符合三个有利于的所有制形式都可以用来为社会主义服务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特殊性

1.在所有制结构上,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2.再分配制度上,坚持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把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

3.在宏观调控上,能够把人民的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结合起来,更好的发挥计划和市场两种手段的长处

市场规则的内容

1.市场进出规则:

市场主体和市场客体进入或退出市场的行为准则和规范

2.市场竞争规则:

市场主体在市场竞争中应遵循的行为准则

3.市场交易规则:

各市场主体在市场交易中,所必须遵守的行为准则和规范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坚持社会主义公有制主体地位的原因

1.生产资料公有制是社会主义制度的根本特征

2.坚持公有制为主体,才能保证经济发展的社会主义方向

3.实现共同富裕的根本保证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分配制度的依据

1.个人收入分配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这一分配制度是我国社会主义性质和初级阶段国情决定的

2.多种所有制并存决定了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实行多种分配方式

4.经营方式的多样化决定了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按劳分配的客观必然性和实现的特点

1.客观必然性:

生产资料社会主义公有制是实行按劳分配的重要前提条件

社会主义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决定了只能实行按劳分配

旧的分工还没有消失,劳动还是谋生的手段

2.特点:

通过商品货币形式实现

主要是以企业为单位进行

实现程度受市场机制和货币工资形式的制约

现代企业的基本特征

1.产权清晰:

出资者拥有的财产所有权和企业拥有的法人财产权要有明确的界定

2.权责明确:

明确各自的权责,在企业内部管理中的权责问题

3.政企分开:

政府和企业是两种不同性质的组织机构,职责应该明确分开

4.管理科学:

科学的领导制度和管理制度是现在企业运行效率的重要保证

 

第八章

我国如何进行三次产业划分,产业结构演变的基本规律是什么

1.按照现代经济对产业结构的划分标准,把社会经济活动的各部门划分为三次产业

第一产业:

农业,林业,畜牧业,渔业

第二产业:

采矿业,制造业,电力,煤气

第三产业:

除第一,第二产业以外的其他行业,广义的服务业

2.第三产业分为:

日常服务部门,生产服务部门,提高人的生活质量和全面发展服务的部门,社会公共服务部门

3.三次产业结构变化是有规律的:

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和经济社会的发展,在整个社会经济结构中,由第一产业占优势的比重逐步向第二,第三产业占优势比重演进

优化城乡结构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1.从城乡人口结构看,随着经济社会发展,人口不断向城市集中

2.从工农生产结构看,农业是基础,工业是主导

3.从城镇进程看,我们的城镇化形成一个功能互补,层次清晰,定位明确的大,中,小城市分布合理的城市结构

实现一个国家区域经济结构的优化,必须做到

1.某一区域经济内部利用自身经济发展特点和具有的优势,使这一区域的经济社会能够得到更好的发展

2.在不同的经济区域中加强联系合作,更好的利用不同经济区域的特定,弥补自身经济发展的不足

3.国家根据经济发展总规划,为实现国家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而采取对不同区域实现不同政策

加速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内涵

1.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到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

2.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劳动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

3.由主要依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

实现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基本要求

1.坚持把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

2.坚持把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支撑

3.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

4.坚持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

5.坚持把改革开放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强大动力

经济发展的内涵及基本模式

1.经济发展:

一个国家随着经济增长而出现的经济结构优化,升级和整体水平的提高

2.内涵:

经济总量的增长经济结构的优化和升级经济质量的提高

3.模式:

外延型:

主要依靠生产要素数量的增加实现的经济增长

内涵型:

主要依靠技术进步,生产率提高和结构优化来实现

实现经济社会的科学发展

1.经济发展与以人为本的关系

2.经济发展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3.经济发展与统筹兼顾的关系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的必要性

1.不断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的客观要求

2.实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客观要求

3.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的客观要求

第九章

影响国民收入增长的主要因素

1.增加投入的生产要素数量

2.提高劳动生产率

3.节约生产资料

社会主义经济宏观调控的主要目标

1.促进经济增长2.增加就业3.稳定物价4.保持国际收支平衡

建立社会保障体系的必要性和作用

1.必要性:

企业无力承担社会成员基本生活保障的职能

社会成员个人和家庭无力承担基本生活保障的职能

2.作用:

对经济社会发展起着安全网的作用

能够更好的推动各项社会事业的发展

能够有效地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和质量

处理积累和消费之间的关系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1.必须在生产发展和国民收入增长的基础上,使积累和消费都有所增长

2.积累和消费之间的比例,要与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的实物比例相适应

3.正确安排社会消费和个人消费之间的比例

4.在一定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