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儿童数学教育题库.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2669385 上传时间:2023-06-07 格式:DOCX 页数:40 大小:153.8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前儿童数学教育题库.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0页
学前儿童数学教育题库.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0页
学前儿童数学教育题库.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0页
学前儿童数学教育题库.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0页
学前儿童数学教育题库.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0页
学前儿童数学教育题库.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40页
学前儿童数学教育题库.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40页
学前儿童数学教育题库.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40页
学前儿童数学教育题库.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40页
学前儿童数学教育题库.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40页
学前儿童数学教育题库.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40页
学前儿童数学教育题库.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40页
学前儿童数学教育题库.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40页
学前儿童数学教育题库.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40页
学前儿童数学教育题库.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40页
学前儿童数学教育题库.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40页
学前儿童数学教育题库.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40页
学前儿童数学教育题库.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40页
学前儿童数学教育题库.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40页
学前儿童数学教育题库.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40页
亲,该文档总共40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学前儿童数学教育题库.docx

《学前儿童数学教育题库.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前儿童数学教育题库.docx(4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学前儿童数学教育题库.docx

学前儿童数学教育题库

学前儿童数学教育题库

1.阐述学前儿童数学教育的意义。

答:

学前儿童数学教育的意义包括:

(1)数学素养是每个人必备的科学文化素养之一;

(2)学前期是数学能力发展的敏感期,是数学启蒙教育的关键期;

(3)数学启蒙教育能满足儿童生活和正确认识周围世界的需要;

(4)数学启蒙教育有助于培养儿童的好奇心、探究欲及对数学的兴趣;

(5)数学启蒙教育有助于培养学前儿童思维能力的发展;

(6)数学启蒙教育能顺利解决幼小衔接的问题。

2.学前儿童数学教育的总目标是什么?

答:

学前儿童数学教育总目标是国家有关幼儿教育的纲领性文件中制定的,是学前儿童数学教育总的指导精神的体现。

2001年7月教育部颁布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对科学领域的教育目标中的第四条“能从生活和游戏中感受事物的数量关系并体验到数学的重要和有趣”是数学教育的总目标。

依据《纲要》科学领域总目标所蕴涵的主要价值取向,从认知、情感与态度以及操作技能3个方面出发,将学前儿童数学教育总目标具体化为以下几个方面:

(1)对周围环境中事物的数量、形状、时间和空间等感兴趣,有好奇心和求知欲,喜欢参加数学活动和游戏,有参与数学活动的兴趣、主动性和独立性。

这是有关培养儿童对数学的情感、态度的目标。

对数学的兴趣和主动探索的愿望,是学前儿童数学教育的首要目标。

兴趣、好奇心、求知欲是儿童学习数学的内部动力,是他们进行智力活动的最佳情绪背景,这将为其今后的数学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2)能从生活和游戏中感受事物的数量关系,获得有关数、量、形、时间和空间的感性经验,体验数学的重要和有趣。

喜欢观察,乐于动手动脑、能发现和解决问题。

(3)能用简单的分类、比较、推理等数学方法探索事物,解决生活和游戏中某些简单的问题,发展思维,能用适当的方式表达、交流操作、探索问题的过程和结果。

(4)发展学前儿童智力,增进对环境的认识,会正确使用数学活动材料,能按规则进行活动,培养初步的动手能力,有良好的学习习惯。

3.学前儿童数学教育的内容包括哪些?

答:

学前儿童数学教育内容由9个部分构成,包括集合、数、量、形、时间、空间、加减运算和数量关系等。

(1)感知集合(分类、排序与对应)的教育内容。

物体分类的教育,物体排序的教育、比较两组物体数量关系的教育。

(2)基数概念的教育内容。

计数教育、相邻数教育、数的组成教育、数的守恒教育、数字的认读与书写教育。

(3)序数概念的教育内容。

数序(第几)、自然数列的形成、理解自然数列等差关系。

(4)量的概念教育内容。

比较物体量的差异:

如大小、长短、粗细、高矮、宽窄、轻重等;量的守恒及量的简单测量(如长度、重量、面积等的测量和估计,测量手段等)。

(5)加减运算的教育内容。

10以内数的加减运算、编10以内的加减应用题,人民币元、角、分的兑换关系。

(6)几何形体教育内容。

初步认识平面图形(包括圆形、正方形、三角形、长方形、梯形)、初步认识立体图形(包括球体、圆柱体、正方体、长方体)、初步认识几何图形间的关系(如平面图形的分割与拼合)。

(7)空间认知的教育内容。

以自我为中心和以客体为中心判断空间方位(如上下、前后、左右)、空间运动方向(向上、向下、向前、向后、向左、向右)的教育。

(8)时间认知的教育内容。

初步建立时间概念:

一天内的时间(如白天、黑夜、早晨、晚上);一周内的时间(如星期日、星期六、昨天、今天、明天);一年内的时间(如年月的名称及顺序);认知钟表及整点、半点。

(9)初步理解数量关系。

“1”和“许多”的关系;对应的关系;大小、多少关系;等量关系;守恒关系;可逆关系;包含关系;互补关系;互换关系;等差关系;相对关系;函数关系等等。

4.学前儿童数学教育内容中蕴含哪些数量关系?

答:

主要有一下几种数量关系:

“1”和“许多”的关系;对应的关系;大小、多少关系;等量关系;守恒关系;可逆关系;包含关系;互补关系;互换关系;等差关系;相对关系;函数关系等等。

5.学前儿童数学教育内容的选择要求是什么?

答:

(1)符合数学知识本身的科学性、系统性。

数学学科本身具有内在的知识体系和逻辑规律,学前儿童数学教育内容的选择首先要考虑数学学科的特点和规律。

(2)符合学前儿童认知发展的规律和特点。

(3)符合学前儿童进入小学数学能力的幼小衔接。

6.学前儿童数学教育内容的编排要求是什么?

答:

(1)遵循儿童数学概念形成和发展的规律。

儿童数学概念的形成、发展有一定的规律。

例如,儿童对数的理解是先理解基数的含义,发展到理解数的大小,到5岁左右才能理解数的组成。

再如,儿童认识空间方位的顺序是先上下、在前后,到左右,而且判断空间方位是以自身为中心过渡到以客体为中心。

(2)考虑数学知识的系统性。

数学是一门系统性强、逻辑严密的学科。

因此,数学教育的内容编排应体现数学知识的系统性。

要考虑内容的前后联系,前面的内容为后面打基础,后面的内容是前面的发展和提高。

此外,还要考虑个部分内容之间的有机联系和配合。

内容的编排应由浅入深、逐步扩展、螺旋上升。

7.为什么说在教学中首先进行评价是重要的?

答:

学前儿童数学教育评价是学前教育评价的一部分,是对学前数学教育活动有关的各方面进行科学的价值判断的过程,它是为了改善学前教育的质量与效果而采用的手段和过程,可以从不同的方面促进学前数学教育的提高和改进。

要判断儿童概念发展水平,重要依据是看他是否能够独立完成概念学习任务。

教学中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就是“儿童现在处于什么水平”,要找到这个答案,教师就需要进行评价,即给儿童交代需要完成的任务或需要解决的问题,在儿童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教师要观察儿童做了什么并把他所做的答案记录下来,将这些信息用于指导教学的下一步。

“评价应该为师生的数学学习提供重要的支持和有用的信息”这是在《全美数学教师委员会评价原则》(2000)中提出的。

评价是教学过程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而不仅仅是在教学结束之后才做的事情,它贯穿教学的全过程。

8.在评价中教师要避免出现哪些传统评价模式中的做法?

答:

主要避免出现以下这些传统评价模式中的做法

(1)评价学生不知道的内容,并将他与其他学生进行比较,或者用评价工具去检查那些表现明显的能力。

(2)考试后只统计考试试卷中正确答案的得分,目的是为了给学生判定一个分数。

(3)评价学生关于某一具体事实的知识或某种孤立的技能。

(4)使用只要求有一两项技能的练习或书面作业。

(5)在评价过程中禁止使用计算器、计算机和操作性工具。

(6)仅仅根据一次考试的分数来评价教师的教学水平。

总之,我们要全面地看待教育评价的作用于意义,不能仅仅把评价看成是鉴别儿童谁差谁优的手段,而要通过评价更深入地了解儿童数学概念发展的水平及个别的差异,做到因材施教;也不能仅仅把评价看成是对教师教学水平的检查,而是要通过评价找到问题,以便教师的反思并改进教学,提高教学质量。

9.教师自己建立的评价任务文件夹有哪些优点?

答:

不同年龄段的儿童和每个儿童之间都存在差异。

教师应储备足够的问题资源,来应付可能遇到的不同年龄阶段的儿童。

随着对儿童了解的深入,还需要增加新的问题和任务。

为此,好的做法是建立一个评价任务文件夹或者活页夹。

这样的文件夹用起来有以下几个优点:

(1)教师在创建一个包含有自己个人投入的评价任务时,就可以对旧的任务进行修订和删减。

(2)文件夹或活页夹的形式让教师可以非常容易地增加新的任务、修订或删除旧的任务。

(3)教师有足够的空间,发挥自己的创造力,添加新的问题和评价材料。

10.描述档案袋评价的优点。

答:

在新课程理念下,幼儿教育评价的发展方向、评价内容与方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正在由单一向多元化转变,评价的功能更加关注幼儿学习知识、技能的过程与方法、与之相伴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以及幼儿潜能和个性的发挥。

单一评价方法往往仅关注对认知结果的量化评价,而多元评价方法不仅使用量化评价方法,更多地以质性评价为基础,应用多种先进的评价方法,不仅考察“认识”或“概念”等认知层面,同时关注对“表现”等行为观察层面的考察。

档案袋评价法正是这种多元评价的典型范例。

《纲要》中指出,教育内容和目标要考虑“能否兼顾群体需要和个体差异,使每个幼儿都能得到发展,都有成功感”。

显然单一的评价不能满足这些需要。

我们进行评价的目的不是得到一个结果,是为发展而评价。

成长档案是一种有计划、有目的的资料收集,是一种把它当作评估手段的资料收集,是一种综合评价方法,它是对幼儿在较长时间内的发展进行观察与记录,收集并分析幼儿的作品,经过整理后进行评价,用来反映幼儿在一段时期内的学习过程与成长轨迹。

新课程理念下的评价具有目标导向、激励、反馈、调控、诊断、强化等功能,档案袋评价就是其中一种新的质性评价方式,档案袋不仅是幼儿成长轨迹的记录,也是进一步了解幼儿、检验教学的一种方法。

它可以帮助幼儿教师正确评价幼儿的发展,也是帮助幼儿进行自我评价的一种途径。

11.针对平时设计数学教育活动方案及试教情况,评价不同类型的数学教育活动。

答:

学前儿童数学教育活动评价主要包括对活动的目标、内容、方法、过程、活动环境、活动中的师幼关系等的评价。

通过对学前儿童数学教育活动评价,可以及时了解教学效果,帮助教师改进教学,优化教学的过程,更利于幼儿的发展。

(1)对数学教育活动目标的评价。

这类评价就是考察活动目标是否与学期目标、儿童的年龄特点以及儿童发展的总目标一致;分析活动目标是否符合本班儿童发展水平和已有经验,是否兼顾不同发展水平儿童的个体需要;判定活动目标的构成是否包括情感态度,科学的思维方式、方法以及知识经验。

(2)对数学教育活动内容的评价。

依据数学知识本身的科学性、系统性的要求,活动内容符合学前儿童认识发展的规律和特点,这类评价主要考察活动内容是否与活动目标相一致、活动内容是否贴近幼儿生活,并在最近发展区内、活动中有没有为幼儿提供直接参与的机会等等。

(3)对数学教育方法的评价。

这类评价包括活动方法是否做到了因材施教,是否适合幼儿年龄特点。

活动方式是否能满足幼儿学习方式上的差异性,能否促进幼儿在已有水平上的有效学习,教师的教学形式是否适宜于教学内容,等等。

例如,小班幼儿学习平面几何图形时,就明显比中、大班的幼儿,喜欢使用比喻。

他们看到圆、正方形,就说成像太阳、像手帕。

因3~4岁幼儿的思维特点正处于直观行动向具体形象过渡。

那么教师的方法就要照顾到小班幼儿的思维特点。

(4)对数学教育过程的评价。

这类评价包括活动结构是否严密、层层递进,活动过程中是否充分考虑到幼儿的个体差异;活动环节的衔接是否流畅、自然;活动中有没有充分体现师幼互动;老师在活动中所表现出的教育智慧怎样,比如,有没有很好处理活动中的意外情况等等。

(5)对数学教育活动环境的评价。

这类评价指教师提供的环境是否宽松、和谐、安全和自由,幼儿是否在此环境中可以放松地操作、表达,不压抑、不紧张。

在活动过程中,教师是不是以积极的态度为幼儿创造良好的心理环境,是否提供了适宜的活动材料,并注重材料的丰富性和功能性,是否有助于幼儿自由选择、探索和发现。

13.数学教育的途径有哪两种?

答:

学前儿童数学教育的目标、任务,是在学前儿童亲身参与的数学实践活动中实现的。

学前儿童数学教育的目标、任务的实现,尤其要求教师善于灵活选择合适的数学实践活动途径,因为教师只有根据学前儿童年龄特点和数学教育内容选择适合的数学活动形式,才能真正促成学前儿童在活动中获得数学能力。

数学教育的途径有专门的数学教育活动和渗透的数学教育活动两种。

14.数学区域活动的价值是什么?

答:

数学区域活动的价值:

有助于培养儿童对数学活动的兴趣;能使儿童获得丰富的数学经验;能充分发挥儿童的自主性和创造性;有利于照顾到儿童的个别差异。

15.学前儿童数学教育常用的方法有哪些?

答:

教育方法是在教育过程中师生为实现教育目标和教育任务所采取的行为方式的总和,既包括教的方法,又包括学的方法,二者密切联系。

教育方法是教育目标转化为儿童发展的媒介。

常用的方法有:

操作法、游戏法、讨论法、比较法、演示和讲解法、寻找法。

16.什么是操作法?

结合一个案例谈谈运用操作法的要求。

答:

根据数学知识的抽象性和严密的逻辑性的特点,在教育中选择有效的教育方法才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儿童对数学知识的认识和理解是不能从客体本身获得的,而是要从改变客体的动作中获得。

因此,为了让儿童获得有关数学概念的感性经验,在数学教学中必须强调让儿童亲手操作材料,在实际的操作中探索和学习,儿童只有在“做”的过程中,在与材料相互作用的过程中,才可能对某一数学概念属性或规律有所体验,才可能获得直接的经验,这种体验和经验是儿童建构初级数学概念所必需的。

因此,操作法是儿童学习数学的基本方法。

操作法是指儿童动手操作学具,在与材料的相互作用的过程中进行探索,获得数学经验、知识和技能的方法。

如儿童运用各种材料进行计数、进行几何形体的拼拆、组合等。

操作是儿童在头脑中建构初步数学概念的起步,是儿童获得抽象数学概念的必要之路。

结合案例谈操作法时,看案例是验证性操作、探索性操作、创造性操作中的哪一种操作形式,再谈操作的要求,主要有:

①是否创造操作条件,提供合适的、充足的操作材料。

②是否说明操作规则、程序和方法。

③是否观察儿童操作过程并给予指导和评价。

④是否做到操作方法的选择要符合幼儿年龄特点。

⑤是否做到操作法与其他方法有机结合。

17.什么是游戏法?

谈谈常用的游戏法有哪些种类?

答:

游戏法是根据儿童好动的天性,具体形象的思维特点,将抽象的数学知识寓于儿童感兴趣的游戏中,让儿童在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各种游戏中学习数学的一种方法。

游戏法有利于调动儿童学习数学的积极性,激发儿童学习数学的兴趣。

在数学教学活动中教师创设游戏情境或在数学教育中运用了数学游戏都叫是运用游戏法。

数学游戏是成人创编的用于儿童学习数学的一种规则游戏。

常用的数学游戏有以下几种:

(1)操作性数学游戏。

操作性数学游戏是指儿童通过操作玩具或实物材料,从而获得数学知识的一种游戏,它有一定的游戏规则。

(2)情节性数学游戏。

情节性数学游戏是指具有一定的游戏情节、内容和角色,通过游戏情节的安排来体现所要学习的数学知识。

(3)竞赛性数学游戏。

竞赛性数学游戏更适合于中、大班,它不仅能满足儿童的竞赛、好胜心理,而且有助于对数学知识的巩固,也有利于发展儿童思维的敏捷性和灵活性。

(4)运动性数学游戏。

运动性数学游戏是指寓数学概念或知识于体育活动之中的游戏。

(5)运用各种感官的数学游戏。

此类游戏的设计让儿童运用听觉、触觉、运动觉来学习相关的数学知识,强调儿童对数量、形状、时间、空间等知识的充分感知。

(6)数学智力游戏。

数学智力游戏是指运用数学知识以促进儿童智力发展为主的游戏。

18.什么是寻找法?

寻找法有哪些好处?

答:

寻找法是让儿童从周围生活环境和事物中寻找数、量、形及其关系或在直接感知的基础上按数、形要求寻找相应数量的实物的一种方法。

不同的年龄班,不同数学教育内容中寻找法都有广泛的运用。

在周围环境中寻找数学信息,能引起儿童对周围物体的数量关系的关注,有助于培养儿童运用数学的意思,以及观察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19.什么是比较法?

比较法有哪两种类型?

答:

比较法是儿童通过对两个(或两组)以上物体的比较,找出物体在数、量、形等方面的相同与不同的一种方法。

比较法是学前儿童数学教育中采用的最普遍的一种教育方法。

比较是思维的一个过程,是对物体之间的某些属性上建立关系的过程。

如比较两只铅笔的长短、相邻数的比较等。

比较法按排列的形式分为对应比较和非对应比较。

20.数学活动常用的材料种类有哪些?

数学区域材料应具有什么特点?

答:

数学活动常用材料有以下两种分类,第一种分类:

按材料分类。

分为:

盒类、板类、物类、卡片类、图表类、标记类。

第二种分类:

按材料来源分类。

分为:

系列化数学学具及数学玩具、自制学具;教师利用废旧材料、根据教育内容制作教具、学具;自然物、日常用品、玩具的开发利用。

数学区域材料是教师教育意图的物质载体,它本身的特性及由这些特性所规定的活动方式决定着儿童所获得数学经验,影响着儿童的数学学习兴趣及思维、探索能力的发展。

因此,用于数学区角的材料应符合以下几点要求:

操作性。

操作性即材料应能让儿童拼摆、移动、组合及变化多种玩法。

趣味性。

趣味性指材料的色彩、形状、大小、玩法能引起儿童的兴趣。

多样性。

多样性指的是围绕同一内容,活动材料种类要多。

例如,围绕平面图形的操作,可以设计“连点画图”、“皮筋绕图形”、“图形拼摆形象”、“小棒摆图形”等材料,以满足不同儿童的兴趣需要。

层次性。

层次性指的是围绕同一内容的活动,可投放图片、实物和符号等3个层次的材料,以满足不同发展水平幼儿的需要。

21.结合一个数学集体教学活动案例,分析其采用了哪些教育方法。

答:

教育常用的方法有:

操作法、游戏法、讨论法、比较法、演示和讲解法、寻找法。

结合案例看看在教学过程使用了其中的哪几种。

22.在幼儿园见实习期间,通过观察记录下数学教育的渗透情况。

答:

渗透的数学教育活动的特点:

在日常生活中对学前儿童进行数学教育,具有轻松性、随机性、自然性、具体直观性等优势,非常适合学前儿童思维发展的特点,还能够培养学前儿童关注身边生活、关注身边事物的情感态度。

在幼儿园见实习期间,数学教育的渗透主要考察

(1)在幼儿园日常生活中渗透数学教育;

(2)在家庭生活中渗透数学教育;(3)自然和社会生活中渗透数学教育;(4)各种艺术活动中渗透。

23.请策划你的幼儿教室环境布置方案。

答:

在区域数学活动中,受幼儿年龄特点的制约,各年龄班在创设活动区环境时,要注意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

幼儿教室环境布置方案可以参照一下要求进行。

①静态环境:

是一眼就能“看”到的环境。

在环境中的每一面墙、每一颗树以及每一件物品都“说话”,这些物品除了是幼儿喜欢的漫画、卡通、手工等墙饰、壁画外,还必须渗透一些数学的“元素”,以营造一种数学文化的氛围。

如可以把区域的一面墙布置为数学主题墙,墙饰要突出数、量、形等数学信息。

例如,在墙面上粘贴1~10的数字,粘贴用几何图形拼成的各种物体形象等。

显然静态环境提供给幼儿的是一种静态数学,但需要即时更换新的“元素”。

②动态环境:

用于儿童操作的数学环境,可设置积木区、游戏区、益智玩具区。

数学区域要设置标志,要有摆放材料的橱柜、进行操作活动的桌子,便于儿童展示操作结果的设备。

位置可选择教室的一角,或设置固定的教室,还可安排在室外合适的地方。

在动态环境中,儿童通过自己动手操作和想象,自动构建数学知识系统或者自主地完成老师事先给定的任务,这些任务儿童靠“看”是不可能完成的,必须在这种环境中行动起来,并乐意参与到活动中去,才会有新的体验和收获。

24.请收集扑克牌在数学活动中使用的例子。

答:

利用扑克牌做分类游戏、利用扑克牌做填数游戏(教师抽出几张,让学生找出少了哪一张)、扑克牌站起来(每人二十张,通过玩扑克,鼓励幼儿大胆寻找让扑克站立的方法)等。

25.见实习期间,观察幼儿园数学区域的环境创设情况并作出评价。

答:

幼儿园数学区域的环境创设情况按:

(1)静态环境:

是一眼就能“看”到的环境。

(2)动态环境:

用于儿童操作的数学环境,可设置积木区、游戏区、益智玩具区。

这两方面做出评价。

26.何谓分类?

分类的形式一般有哪些?

答:

分类是把相同的或具有某一共同特征(属性)的东西归并在一起。

幼儿在学习分类的过程中感知、理解集合及其元素,是幼儿计数的必要前提和形成数概念的基础,同时,分类活动的过程能促进幼儿分析、比较、观察、判断、综合等思维能力的发展。

因此,分类活动是幼儿园数学教育中的一项重要内容,既是小班学数前教育的内容之一,也是学数以后中、大班的教学内容。

在不同的年龄阶段,应以不同的活动途径和形式体现和渗透其内容。

常见的分类形式有:

(1)按物体的名称分类。

即把相同名称的物体放在一起。

(2)按物体的外部特征分类。

即按物体的颜色、形状分类。

(3)按物体量的差分类。

(4)按物体的用途分类。

(5)按物体的联系分类。

(6)按物体材料的性质分类。

(7)按物体的数量分类。

(8)按所属的关系分类。

(9)按时间分类。

(10)按空间方位分类。

(11)按事物的多重角度分类。

多重角度的分类,指教师提供具有多种属性的图形卡片、积木等材料,引导幼儿对同一材料作不同角度的分类。

27.学前儿童感知集合发展的阶段及特点有哪些?

答:

学前儿童集合概念的发生、发展经历的是一个由泛化笼统到精确的过程。

一般可分为四个阶段:

对集合的笼统知觉阶段;感知有限集合的界限阶段;感知集合元素的阶段;感知集合的包含关系阶段。

(1)对集合笼统的知觉阶段(3岁前)。

国内外的一些研究表明,2—3岁的幼儿对集合的感知是没有明显的集合界限的,只是一种相当笼统的感知,也就是对元素模糊的泛化的知觉,他们尚不能精确地意识到集合中元素的数量,只是具体“多”、“少”的相对笼统的知觉。

在对集合的感知中,往往还不具备对其范围和界限的一种意识,例如在1个2.5岁幼儿玩的一堆积木中,拿走1—2块,他往往是没有知觉的。

我国的冠崇玲等曾做过一项学前儿童对5个物体集合的两边元素消失的实验,结果表明,2~3岁幼儿中能注意到两边元素消失的仅占23.9%,3—3岁半幼儿中占63%,说明三岁前的儿童,对物体群不是作为结构完整统一体的集体来感知,还没有精确地意识到它的数量方面。

(2)感知有限集合的界限阶段(3~4岁)。

3岁以后,幼儿逐渐能够在集合的界限以内感知集合了。

但其注意力往往集中在集合的界限上,处于一种感知有限集合的前段。

例如让幼儿给5个娃娃喂水,幼儿往往只喂第一个和第五个,而不注意那些排在中间的娃娃;当让他们叠放物品时往往能不超出集合的界限,如在画有4朵花的画片上放花,幼儿只用塑料小花盖住了最边上的图,即第1朵和第4朵,就认为是完成了任务。

原因正是因为幼儿在感知结构完整的集合时出现了两个起算点,即把注意力集中在集合的界限上,从而削弱了对所有组成元素的注意。

除了两端的元素外,好像没注意到集合的其他元素。

同时,幼儿在分放物体时常常在右边用右手,在左手用左手。

在感知作为结构完整的统一体的集合时,手和眼的运动出现两个起算点:

从集合的两边向中心过渡。

如集合的右边界限是起点,动作就用右手从右往左进行。

如起点是集合左边的界限,幼儿则用左手从左往右依次行动。

(3)感知集合元素的阶段(4~5岁)。

4~5岁的幼儿一般已能把一个集合的元素与另一个集合的元素进行一一对应的摆放,并能不超出集合的界限,逐步达到准确地一一对应。

由此说明,此阶段儿童已能注意到集合中元素的个数。

曾经有研究者做过让儿童(约三岁半至四岁)完成一个杯子配一个杯盖任务的实验,结果显示,三岁半的儿童有50%完成任务,四岁完成任务率达到84%,提高非常明显,可见,三岁半到四岁正是儿童对应能力迅速发展的阶段。

(4)感知集合的包含关系的阶段(5岁以后)。

5~6岁儿童对集合的理解进一步提高和扩展,能理解集合的不同特征,能从不同角度认识理解物体集合。

掌握了按事物的两种特征进行分类。

如从一组不同颜色、不同大小和形状的几何图片中把红色的大的图片拿出来,或者把大的圆形的图片拿出来等。

同时,这个阶段儿童能较好地理解集合和子集的包含关系。

实验材料还表示,6岁幼儿理解包含关系的人数比例,已从5岁的45%上升到65%,所以可以理解并可按高一级的类概念要求进行分类。

如按蔬菜、水果、树等一级类概念分类。

对集合和子集关系的理解,也表现在大班幼儿可以懂得数的组成和加减运算中数群和子群的关系,使幼儿做到再理解基础上掌握数的组成和加减运算。

对幼儿进行感知集合的教育,强调在幼儿数学教育中渗透集合的思想,目的是为幼儿正式学习计数和掌握初步数概念等做好准备,大号感性知识的基础,不是要求幼儿掌握关于集合的名词和术语,而是在活动中让幼儿获得实际的体验与感知。

28.什么是感知集合的教育?

涉及哪些教学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