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医疗建设方案.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2669790 上传时间:2023-06-07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207.0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智慧医疗建设方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智慧医疗建设方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智慧医疗建设方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智慧医疗建设方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智慧医疗建设方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智慧医疗建设方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7页
智慧医疗建设方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7页
智慧医疗建设方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7页
智慧医疗建设方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7页
智慧医疗建设方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7页
智慧医疗建设方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7页
智慧医疗建设方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7页
智慧医疗建设方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7页
智慧医疗建设方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7页
智慧医疗建设方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7页
智慧医疗建设方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7页
智慧医疗建设方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7页
亲,该文档总共1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智慧医疗建设方案.docx

《智慧医疗建设方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智慧医疗建设方案.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智慧医疗建设方案.docx

智慧医疗建设方案

智慧医疗解决方案

二零一八年一月

第一章背景

智慧医疗卫生体现了“以患者为中心”、“以居民为根本”和“以行政为支撑”的医疗卫生理念,通过更深入的智能化、更全面的互联互通、更透彻的感知,实现居民与医务人员、医疗机构、医疗设备之间的互动,构建基于无所不在的全生命周期医疗服务与公共卫生服务的国民健康体系。

智慧医疗卫生通过建设基于居民健康档案的区域医疗信息平台,利用最先进的物联网技术,整合现有卫生信息资源、覆盖城市圈卫生系统,形成信息高度集成的医疗卫生指挥、应急、管理、监督信息网络系统。

智慧医疗卫生解决居民“看病难、就医贵”和“三长一短”的医疗问题,使居民获得优质的医疗卫生服务、完整详实的健康档案信息和全生命周期的自我健康医疗管理,形成“小病在社区,大病进医院,康复回社区,健康进家庭”的新型就诊观念;提高医疗卫生服务机构的服务质量和服务效率;辅助公共卫生防疫部门有效开展慢病管控、急救管理、卫生防疫管理、突发事件及应急灾情的快速反应管理、妇幼医疗保健管理、血液管理、健康教育与综合行政管理等工作;提升卫生行政部门服务质量、事务效率,强化绩效考核,加强监管力度。

实现与社保、药监、计生、公安、民政、应急等部门的快速协作和智慧决策。

推动医疗卫生事业的繁荣发展。

第二章建设目标

2.1总体建设目标

智慧医疗卫生领域的建设目标是:

智慧医疗卫生框架体系,为医疗服务、公共卫生和行政监管等方面提供全天候、全覆盖、全方位的技术支撑,打造无所不在的全生命周期自我健康医疗管理服务和公共卫生服务,实现“大智慧、大医疗、大卫生、大发展”的宏伟目标。

2.2阶段建设目标

智慧医疗卫生领域建设目标通过以下两个阶段实现:

第一阶段:

进一步完善医疗服务信息化基础设施,努力提高医疗服务信息化水平,同步开展公共卫生服务信息化建设,以疾病控制为切入点,在跨业务、跨机构、跨区域资源整合、共享交换和协同应用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以物联网、云计算、三网融合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应用环境,统筹智慧医疗卫生信息平台、智慧医疗卫生业务系统等一批示范试点应用项目建设,协同推进以居民电子健康档案核心,初步建立智慧医疗卫生基础支撑体系、标准规范体系和安全保障体系,构建智慧医疗卫生信息平台,实现所辖范围内所有医疗机构之间以电子病历、居民电子健康档案为基础的数据互联互通,健康卡医疗卫生服务“一卡通”,医疗服务业务的协同管理,从而切实改善和缓解市民“看病难,就医贵”的问题。

加快医疗科技成果转化,以重大项目支撑医疗行业发展,促进行业技术开发和成果工程化、产业化。

第二阶段:

进一步提升医疗领域信息化的深度开发与综合利用水平,深化完善各公共卫生机构信息系统,提高医疗卫生事业智慧与决策的反应能力。

在各社区医疗服务机构安装各种生理数据传感器,实现全面的远程医疗与应急救助,深化城市基础设施体系和医疗服务体系,从而扩大医疗卫生服务网络。

形成完善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真正实现居民“小病在社区,大病进医院,康复回社区,健康进家庭”的医疗服务新格局。

形成集共享、发布、调度、指挥、决策为一体的,全面、高效、便捷、快速的市级、智慧医疗卫生信息平台信息联通与共享服务架构。

2.3智慧医疗需求

智慧医疗卫生领域体现四个方面的智慧:

(1)对于医疗机构的智慧内容:

科学的辅助治疗和资源的优化及共享利用。

通过对区域电子病历的共享,可方便医务人员跨机构快速全面掌握患者的诊疗信息。

结合各种医学专家知识库并应用计算机人工智能、通讯技术等科学手段来辅助基层卫生机构医务人员提供最佳就诊流程及提高诊疗医技的同时,可最大化的减少误诊率,规范医疗行为、提高医疗质量,节约医疗成本。

(2)对于公共卫生机构的智慧内容:

快速应急指挥响应。

卫生应急指挥系统联动疾控系统、急救一体化系统、妇幼医疗保健管理系统、现代血站信息系统,使相关机构的资源信息互通,利用GIS、GPS卫星定位技术、传感技术、计算机技术、现代通信技术、信息处理技术等各种高科技手段,实现对卫生应急突发事件的快速反应、统一调度、准确救援。

(3)对于公众的智慧内容:

无所不在的全生命周期自我健康医疗服务,无论居民身处城市的任何角落,均可以利用各类先进的感知终端、通过全面覆盖的各种网络技术,搭乘智慧医疗卫生信息平台,享受全程的“一站式”医疗服务,以及个性化的健康保健服务。

从而缓解了居民“看病难,就医贵”的问题,进而真正实现“知未病、治未病”。

(4)对于卫生管理部门的智慧内容:

系统的分析、科学的决策、优化的管理,通过对海量、真实、有效的数据进行挖掘,利用分析决策系统,为卫生局对全市的医疗资源的规划、各类疾病的控制、健康教育的宣传、慢病的防治、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的管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救援、保障与处理等工作提供科学、及时的辅助和支持。

2.4建设内容

以居民健康卡为纽带,根据“1135规划”的蓝图,构建智慧医疗卫生体系。

✓1张网络:

智慧医疗卫生专网;

✓1个平台:

智慧城市应用支撑平台。

运用云计算、云存储技术构建智慧医疗卫生信息平台,基于电子病历和居民健康档案两大基础数据库向医疗、公卫、管理“三类”智慧医疗卫生云服务;

✓3套体系:

基础支撑体系、标准规范体系和安全保障体系;

✓5类业务应用系统:

医疗服务类、公共卫生类、医疗保障类、用药监管类、综合管理类业务应用系统。

2.5总体框架

智慧医疗卫生总体架构如图所示

第三章重点建设项目

3.1建设依据

✓必要性:

响应国家、省、十二五规划建设纲领

✓迫切性:

缓解社会民生当前突出存在的问题

✓择优性:

择优选取领域内具有带动及示范效果的重点项目

✓效益性:

选择符合领域发展动向、技术含量高、见效快的项目

✓易操作性:

选择医疗信息化发展较快、技术基础较好的地区作为试点,便于实施示范工程项目

根据以上因素综合分析,最终选取包括基础建设、平台建设、业务应用建设等12个项目,并挑选信息化基础较好的试点区域,开展以下示范项目的建设:

以医疗服务为重点,公卫服务同步建设,围绕电子病历和电子健康档案,建立云计算中心,构建市、区两级智慧医疗卫生信息平台;

建立方便居民的集挂号、就诊、收费、发药、检查检验申请与报告查询、网上及电话预约挂号等“一站式”服务为一体的健康卡医疗“一卡通服务”;

建设市级卫生应急指挥系统,实现对疾控、急救、妇幼医疗保健、血液管理等公卫机构及资源的精确空间分析管理与综合性展示;

建设居民健康自助门户网站,同时对省厅建设完成后的预约挂号系统进行集成;

拓展急救服务,建设急救一体化管理系统,构建更加完善的院前急救全景管理,配合专家远程会诊,从而形成院内外医疗信息共享,资源互通;

拓展医疗服务,构建双向转诊、辅助诊疗和远程医疗监护与日常保健预防系统,从而增强居民就医保健幸福感、缓解居民就医难,费用高等问题,提高医生的诊疗工作效率,切实改善医患之间的关系。

3.2应用项目建设

3.2.1基础保障服务项目

3.2.1.1通信网络保障

实现所有医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乡村服务站的网络全覆盖,深延伸,支持多种方式查询到底(同时保证了疾控网络覆盖全面),并将与下属医疗卫生单位的业务全部移送到医疗卫生专网,通过边界接入放到外网用于对外使用。

3.2.1.2计算中心

智慧医疗卫生计算中心是智慧医疗卫生系统的基础设施支撑,部署在卫生局,使用和运维的主体单位是卫生局。

主要包括:

机房、通用和专用基础设施、网络设备、配电、照明、综合布线。

计算中心主要实现数据统一存储与共享,业务统一整合与互融,并支持后续的扩展应用;实现对基础运行支撑平台运行的监控管理;实现数据定时备份管理;实现网络通信的监控管理。

3.2.1.3健康卡一卡通系统

居民健康卡是计算机可识别的CPU卡,可以作为个人信息基础载体。

居民健康卡的申领受理与发放工作由基层卫生服务机构来承担,在基层卫生服务机构,首先对居民个人基本身份信息进行采集,之后将信息通过网络传输到健康卡注册管理中心进行审核和处理,注册管理中心将对信息进行审核,审核通过后,再经金融机构按相关标准审核,并为用户办理个人金融账户;处理完毕后,信息返回注册管理中心进行再次审核,最后由注册管理中心将制卡信息传输到制卡中心进行制卡;同时,个人信息数据和密钥也被写入卡中,制作好的居民健康卡由基层卫生服务机构发放给辖区居民。

居民健康卡一卡通系统主要包括医院就诊、新农合应用、社区保健、金融支付和个人健康管理五类主要功能,具体说明如下:

(1)医院就诊:

预约及自助挂号、门诊就诊、先诊疗后结算和急诊四项服务。

(2)新农合应用:

持有健康卡农民在所属省内定点医疗结构就医出院时,可以凭卡及时结算诊疗费用,还可以凭卡和外地就诊医院详细费用清单在所属新农合管理机构办理报销手续。

(3)社区保健:

根据病情发展需要,提供预约挂号、电子转诊服务,及与上级医院进行远程医疗协作,还可以使持有健康卡居民及时获得国家免费提供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和重大公共卫生服务。

除此之外,由于健康卡唯一身份识别,可以与居民电子健康档案进行信息整合。

(4)金融支付:

持卡人在医院付费窗口或编写POS机上实时支付诊疗费用,还可从储蓄账户中预拨部分资金到医院指定结算账户。

除此之外,有银联标志的居民健康卡被激活以后,居民健康卡将具有合作银行储蓄卡功能。

(5)个人健康管理:

居民通过网络或自助终端可在线查询和预约医院号源、计划免疫、儿童体检等服务项目,并通过健康卡实现电子支付,浏览个人健康档案,动态查询就诊记录、化验报告等信息,自助打印预约挂号单、检查化验单、健康指导文档等。

3.2.1.4建立标准规范

遵循“统一规范、统一代码、统一接口”的原则,建立标准规范体系,真正实现信息资源的充分共享和利用。

标准规范应该是贯穿于医院信息化建设的整个过程,系统建设必须遵循相应的规范标准来加以实施,保证多部门(单位)、多系统、多技术、以及异构平台环境下的信息互联互通,确保整个系统的成熟性、拓展性和适应性,规避系统建设的风险。

(1)有国家(行业)标准的,优先遵循国家(行业)标准;

(2)即将形成国家(行业)标准的,争取在标准基本成熟时,将该标准率先引入试用;

(3)无国家(行业)标准,等效采用或约束使用国际标准;

(4)无参照标准,按标准制定规范,自行进行研制;

(5)在编写卫生信息交换标准时,需特别考虑到未来的发展和变化;

(6)在此基础上形成医疗卫生信息交换标准。

通讯标准使来自于不同厂商的产品能够容易地交换医疗信息,提高各种医疗信息系统间的互操作性;

标准刺激竞争一从而降低费用;

使用标准化的产品,医疗机构可以从单个科室的低门槛的系统开始,逐步建立更大的系统,直至覆盖整个医疗机构的综合集成解决方案;

与投资私有解决方案的巨大风险相比,标准化产品可以很容易地被替换或升级。

3.2.1.5建立安全保障体系

从六个方面建设安全防护体系,包括物理安全、网络安全、主机安全、应用安全、数据安全和安全管理,为智慧医疗卫生系统安全防护提供有力技术支持,通过采用多层次、多方面的技术手段和方法,实现信息安全保障,整个体系的构建遵循系统安全工程过程开展。

3.2.1.6建立医疗卫生感知网

智慧医疗卫生感知网涉及到不同种类的传感器及传感网关,实现对医疗卫生对象的识别与医疗卫生资源的采集;按照服务对象的不同,主要分为以下几类:

(1)政府用户

✓智能终端:

移动通信设备、一体式电脑设备、PDA

✓摄像机

(2)医疗机构用户

✓智能终端:

移动通信设备、一体式电脑设备、PDA

✓标签:

一维/二维条形码标签、RFID标签

✓摄像机

✓GPS

✓自助预约挂号终端

(3)居民用户

✓智能终端:

移动通信设备、PDA

✓标签:

一维/二维条形码标签、RFID标签

✓GPS

✓其它:

耳麦、项圈衬衫、短裤、腰带、电子腕表、运动检测传感器、智能药瓶等。

实现对医疗卫生对象的识别与医疗卫生资源的统一采集与核心共享数据信息抽取。

3.2.1.7智慧医疗卫生信息平台

智慧医疗卫生信息平台是智慧医疗卫生系统的“大脑”,概括为“两级三类”,即,运用云计算、云存储技术构建市、区“两级”智慧医疗卫生信息平台,基于电子病历和居民健康档案两大基础数据库提供医疗、公卫、管理“三类”智慧医疗卫生云服务。

智慧医疗卫生信息平台建设主要包括:

智慧云服务平台和智慧云数据中心两个部分。

其中智慧云数据中心需要建立包括基础信息库、目录资源、共享资源、数据仓库在内的多种基础信息资源库;智慧云服务平台则应实现统一的基础服务,基于各类数据资源向应用服务层提供医疗、公卫、管理“三类”智慧医疗卫生云服务。

智慧医疗卫生信息平台可以建设为市、区分两级。

(1)市级智慧医疗卫生信息平台:

通过提供统一的基础服务支撑,实现“以居民健康档案为核心,电子病历为基础,慢病防治为重点,决策分析为保证”的智慧云服务平台(医疗卫生服务信息平台、公共卫生服务信息平台和卫生管理服务信息平台)分别对医疗卫生服务信息、公共卫生服务信息和卫生行政管理信息的接收、分析、使用和状态预警监控,以及对相关数据在内部平台之间共享与业务互通。

(2)区级智慧医疗卫生信息平台:

实现区内基于居民电子健康档案、电子病历为基础的信息采集、存储更新,通过自动产生、分发、推送工作任务清单,为区内医院、基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等各类卫生机构开展医疗卫生服务活动提供支撑;实现区之间信息平台,区级与市级信息平台信息的互联互通、共建共用、业务联动和共享协同;实现区内医疗卫生服务的综合管理,包括对应急突发事件的辅助决策分析等工作。

3.2.2医疗服务类示范项目

3.2.2.1电子病历共享

电子病历共享系统是基于接口引擎,实现智慧医疗各个分系统之间互联,将分散在不同系统的数据在医护人员需要的时候能够被快速地访问,达到信息共享和综合利用的目标。

电子病历共享系统采用开源的接口引擎,可以实现异构消息的转换和路由,而且它将消息的接收、过滤、转换和转发逻辑完全分开,确保各模块可以独立开发和独立维护,而不会互相影响。

它的接口模型由四部分组成:

(1)源连接器用于从外部系统接收各种消息(如HL7、SQL、SOAP和XML等);

(2)过滤器基于一系列规则决定哪些消息该接收,哪些消息该拒绝;

(3)转换器通过一系列步骤将源消息转换成目标消息;

(4)目标连接器将转换后的消息输出到外部系统。

3.2.2.2双向转诊系统

双向转诊系统是跨越医院与基层卫生服务机构间的桥梁。

双向转诊系统构成主要包括核心服务模块、公众健康服务模块、社区预防保健管理模块、决策支持模块、监督考核模块。

双向转诊系统主要功能:

(1)提供诊疗信息共享、既住信息查阅、合理用药提醒、远程会诊、转诊指征智能提示、双向转诊流程管理、对转诊各方的适时定量考核等;

(2)以居民健康档案为基础,提供包括电子病历、居民健康档案、转诊会诊医疗信息、检查影像等数据流通和共享渠道,档案信息的授权使用和分级隐私安全管理,病人随访等;

(3)公共卫生信息监测与发布,能对双向转诊各方行为进行监督评估和考核,并向公众及时公布考评结果的决策支持与监督考核模块等;

(4)向公众普及基本健康知识,提供慢病自我康复保健在线咨询,提供专家咨询及检查检验结果查询、用药咨询、疾病预防提醒;

(5)转诊受理:

对转入本医疗单位的病人进行受理,表示此病人在本医疗机构已经受理接收了,接诊治疗后并给予回传单,同时给到相关的建议及方案;

(6)转诊登记:

需要从本医疗单位转往其它医疗单位的病人进行登记。

如果以前进行过转诊过登记就可以点击“查询”按钮,查询以前登记的信息,选中勾上之后可以点“确定”,将以前登记过的病人基本信息作为本次转诊的登记信息进行登记;

(7)统计各社区服务中心(站)每月(年)的双向转诊情况并形成报表。

3.2.2.3辅助诊疗系统

辅助诊疗系统可以规范医疗服务的相关流程及记录格式,使医嘱、诊断说明、诊疗及用药建议等简明扼要,同时也为构建和完善电子病历及患者健康档案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辅助诊疗系统主要功能如下:

(1)推荐用药模块:

患者在就诊时,医生通过使用医生工作站(包括门诊工作站和住院工作站)给患者开出诊断以后,系统根据诊断给出医生建议使用药品的功能;

(2)安全用药模块:

门诊处方和住院医嘱两个功能页面,对医生开具的处方和医嘱进行安全检查。

安全用药检查会对医生处方或医嘱上的所有药品进行安全检查,不仅仅检查推荐用药列表中的药品,也检查不再推荐用药列表中的其他药品;安全用药检查功能除了药品与患者情况的交互检查外,还会对处方中的药品之间的禁忌作用进行检查;

(3)医疗咨询报告模块:

该模块集成在医生工作站中,以提高医疗服务质量为目标,为患者提供全面的医疗健康咨询报告。

包括诊疗缺失提示等临床医疗质量提示、慢性病管理、疾病预防等民众基本医疗健康咨询功能。

3.2.2.4远程医疗监护与日常保健预防系统

远程医疗监护与日常保健预防系统,是指通过通信网络将远端的居民生理学信号和医学信号传送到监护中心进行分析,并给出相应的诊断意见和建议或及时采取医疗措施的一种技术手段。

远程医疗监护与日常保健预防系统管理应用包括:

在全程健康监护服务方面,全程监护服务平台、健康预警、用药跟踪;在健康指导干预方面,健康干预、健康在线指导、健康数据智能实时分析、家庭成员提醒。

远程医疗监护与日常保健预防系统主要功能如下:

(1)全程监护服务平台:

居民可通过登录服务平台,查询监护信息及自己的健康档案信息;

(2)健康预警:

平台对全程监护的数据,使用已有的医学分析模型进行综合分析患者的监护数据,当出现身体异常时会发出预警信息,提醒专业的医护服务人员进行鉴别和干预。

此外,系统还会结合一些其他的监测数据对患者进行全面的监护保护,比如:

当患者出现在房间突然向下跌倒的时候,结合血压、脉搏等状况,系统会分析出患者可能已经跌倒,同样会发出预警信息,提醒医务人员进行确认;

(3)用药跟踪:

对特殊人群服用的药品,通过智能化的RFID识别技术,实现智能化的用药跟踪服务,、如服药时间、服药剂量等;

(4)健康干预:

专业的医护服务人员根据系统发出的预警信息,首先对监护数据进行人工分析,在必要的时候,通过网络向患者或者家属核实患者身体状况,并可以指导患者或家属进行现场的应急急救。

针对不同的用户身体情况,系统提供可定制化的监护计划管理功能;

(5)健康在线指导:

专业医护人员可以在线通过语音、文字、视频等手段指导老年人或其亲人进行现场的健康指导;

(6)健康数据智能实时分析:

基于积累的个人健康服务基础数据,在分析以往历史数据的基础上提取个人的个性化数据,再叠加实时监测数据,利用医学理论、健康评估模型、智能挖掘和分析技术,由系统综合自动评判个人健康状况,对健康预警等功能提供数据分析支持;

(7)家庭成员提醒:

特殊人群可能存在自理能力差、患病较为严重需照顾等问题,故智慧的特殊人群健康监护还将患者与家庭成员进行绑定,通过短信、邮件等多种方式对患者的家庭成员进行各类提醒。

如患者复诊相关信息、定期随访检查提醒以及季节性注意事项等智能化贴心服务,使得特殊人群的照顾者也可以依托智能化平台,给予患者悉心的照料。

3.2.3公共卫生类示范项目

3.2.3.1卫生应急指挥系统

卫生应急指挥系统是突发事件监测和信息报告管理平台。

卫生应急指挥系统主要构成:

在综合管理方面,应急资源管理系统、评估系统、综合信息展示系统;在虚拟应急方面,应急预案、应急演练;在应急监测方面,信息采集系统、信息分析系统;在综合指挥方面,研判系统、指挥调度系统。

卫生应急指挥系统主要功能如下:

(1)应急资源管理系统:

对应急资源(车辆、通信设备、医疗设备、急救人员等)的管理和调度;

(2)应急评估系统:

对应急预案和实际应急结果的一个评估和改进;

(3)综合信息展示系统:

利用GIS和GPS技术,对静态和动态的建筑、车辆、人员的集中、统筹的展示;

(4)应急预案:

对虚拟应急事件的应急管理、指挥、救援计划等的方案规划;

(5)应急演练:

对虚拟应急事件的应急管理、指挥、救援计划等的联合演练;

(6)信息采集系统:

对区域内的医疗机构、公共卫生机构(血液中心、急救中心、应急中心、妇幼中心)等的相关信息的采集和提取;

(7)信息分析系统:

对采集和提取信息的分析,从而提炼出需要的数据,为卫生应急事件提前做出预警;

(8)研判系统:

对当前发生的卫生应急事件,对各类静态的数据和动态的信息进行综合的研究,以便判断出一个最佳的处理手段;

(9)指挥调度系统:

利用各种通信、计算机、GIS、GPS、信息处理等高科技技术,统一指挥调度各类急救资源,快速、高效、准确的解决突发事件。

3.2.3.2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

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可以经平台实时从各医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获取疾病个案信息,智能分析出区域群体疫情信息,与医疗机构联网完善传染病的上报流程和模式,提高上报效率和质量,实现传染病、慢病、精神病等疾病的实时监控和预警报告。

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内容涉及疾控业务防病地理信息系统专项工作平台、传染病管理、慢性病管理、职业病管理、精神病管理、卫生监测管理、统计报告、免疫预防接种、实验室样品检验检测、疾病信息在线填报等系统。

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主要功能如下:

(1)慢性病管理系统:

实现从个人到人群的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管理,如高血压、糖尿病等专项信息的管理,个人及人群的患病风险评估,干预措施如体重管理、膳食管理、运动指导等的实施,干预效果的评价;

(2)传染病管理系统:

通过各类疾病的实验室检测数据,分析疾病的流行态势、及时发现新的病原,制订针对性的防治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3)职业病管理系统:

法规性文件、数据编辑、系统设置、健康监护、职业病登记及数据处理;

(4)精神病管理系统:

患者基本信息登记录入、患者随访、肇事登记、年度评估、注销登记,通过社区服务中心对社区精神病患者的基本信息和日常随访、管理工作情况进行记录,并通过查询统计模块随时可列出患者信息一览表、肇事信息一览表、全区患者情况统计表;

(5)免疫预防接种管理系统:

建立完整的免疫预防接种记录数据库,具有强大的疫苗接种提示和查询功能,实现了免疫工作的数字化管理,增强了免疫预防接种工作的计划性,能有效避免疫苗的漏种,同时利于免疫跟踪和数据分析研究;

(6)统计报告模块:

可实现以信息化手段通过区域卫生信息平台,统计各类关键病种及分析报告,例如:

生命统计、重点慢病病历报告、恶性肿瘤报告、死亡原因分析报告等;

(7)疾病信息在线填报:

扩展疾控系统疾病信息在线填报系统,完善目前已有疾病监测网的信息直报效能;

(8)卫生监测管理:

提供针对各机构、领域及特殊人群(职业、环境、学校、食品、水资源、营养等)的相关卫生异样状况的实时监控及管理服务;

(9)疾控业务防病地理信息系统专项工作平台:

结合动态监测各类相关机构实时提交至平台的数据,帮助分析出各类疾病分布的地理特点,及时发现高发地区,有针对性的提出预警及防控措施;

(10)实验室样品检验检测:

承担组织、管理、提升各项检测技术、能力,来向客户提供可靠、有效的检测数据和优质的服务。

加强中心实验室管理体系和技术运作的有效性。

系统可提供快速、有效且具有权威性的各种检验结果。

3.2.3.3急救一体化管理系统

急救一体化管理系统是为各种突发紧急事件提供医疗紧急救援服务。

急救一体化管理系统,按系统功能及所处位置区分,包含以下分系统:

有线无线通信系统、计算机急救受理系统、社区特别服务系统、急救信息管理系统、地理信息系统、大屏幕投影控制系统、计算机网络调度信息系统、院前院内信息互通系统。

急救一体化管理系统的软件部署在急救中心,硬件部署在车载的通信设备、车载传感设备、中心的硬件设施、医院的通信设备等。

急救一体化管理系统主要功能如下:

(1)有线无线通信系统:

所有的有线无线的音视频通信;

(2)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