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历史必修2+第二单元单元总结课件+单元检测2单元检测.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2676204 上传时间:2023-06-07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66.9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历史必修2+第二单元单元总结课件+单元检测2单元检测.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人教版历史必修2+第二单元单元总结课件+单元检测2单元检测.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人教版历史必修2+第二单元单元总结课件+单元检测2单元检测.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人教版历史必修2+第二单元单元总结课件+单元检测2单元检测.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人教版历史必修2+第二单元单元总结课件+单元检测2单元检测.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人教版历史必修2+第二单元单元总结课件+单元检测2单元检测.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7页
人教版历史必修2+第二单元单元总结课件+单元检测2单元检测.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7页
人教版历史必修2+第二单元单元总结课件+单元检测2单元检测.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7页
人教版历史必修2+第二单元单元总结课件+单元检测2单元检测.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7页
人教版历史必修2+第二单元单元总结课件+单元检测2单元检测.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7页
人教版历史必修2+第二单元单元总结课件+单元检测2单元检测.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7页
人教版历史必修2+第二单元单元总结课件+单元检测2单元检测.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7页
人教版历史必修2+第二单元单元总结课件+单元检测2单元检测.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7页
人教版历史必修2+第二单元单元总结课件+单元检测2单元检测.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7页
人教版历史必修2+第二单元单元总结课件+单元检测2单元检测.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7页
人教版历史必修2+第二单元单元总结课件+单元检测2单元检测.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7页
人教版历史必修2+第二单元单元总结课件+单元检测2单元检测.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7页
亲,该文档总共1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教版历史必修2+第二单元单元总结课件+单元检测2单元检测.docx

《人教版历史必修2+第二单元单元总结课件+单元检测2单元检测.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历史必修2+第二单元单元总结课件+单元检测2单元检测.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人教版历史必修2+第二单元单元总结课件+单元检测2单元检测.docx

人教版历史必修2+第二单元单元总结课件+单元检测2单元检测

第二单元 单元检测

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

满分100分。

测试时间90分钟。

第Ⅰ卷(选择题 共5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1.绝大多数历史学家认为“公元1500年前后是人类历史上的一个重要分水岭,从此人类的历史才称得上是真正意义上的世界史”。

其依据是(  )

A.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  B.“商业革命”的发生

C.新航路的开辟D.地圆学说的提出

解析:

新航路的开辟打破了世界各地间相对孤立的状态,促使世界逐渐连成整体,以西欧为中心的世界市场的雏形开始出现,从此人类的历史才称得上是真正意义上的世界史。

答案:

C

2.齐世荣在其《世界史》中指出,哥伦布的航行计划是建立在对于地球距离的错误估计上面的,从而出现了一个既饶有兴味又耐人深思的历史“假若”的问题:

幸亏哥伦布作了错误的估计,假若他估计正确的话,他一定不会向西航行,从而也就一定发现不了美洲新大陆。

这说明(  )

A.历史的假设结论,本身并不具有历史意义

B.历史的客观后果,往往与历史的主观动机相符合

C.历史的假设结论,需要还原历史加以证明

D.历史的客观后果,往往超乎当事历史人物的估计

解析:

A项观点错误。

B项观点片面,也不符合材料之意。

C项观点本身正确,但材料中并没有体现。

材料表明,哥伦布认为向西航行是西欧到亚洲去的捷径,实际上这是错误的,但这个“错误的估计”,导致他发现了“美洲新大陆”,这是他不曾想到的,故D项正确。

答案:

D

3.(2014·广东省肇庆中学高一月考)“一群法兰克人穿着东方服装,坐在地毯上进食,他们享用以前欧洲从来没有的咖啡、柠檬、胡椒等;他们用支票甚至信用状做生意。

”这一情景最早应出现在(  )

A.14-15世纪B.15-16世纪

C.17-18世纪D.18世纪中期

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咖啡、柠檬等的原产地在美洲、亚洲等,支票是近代金融业发展的表现,故这些现象在欧洲的出现是15世纪末16世纪初新航路开辟的结果,故B项正确。

答案:

B

4.(2014·安徽省省级示范高中高一期末联考)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

“美洲的发现、绕过非洲的航行,给新兴的资产阶级开辟了新天地。

……因而使正在崩溃的封建社会内部的革命因素迅速发展。

”这里的“革命因素”是指(  )

A.“价格革命”和“商业革命”

B.资本主义的发展和资产阶级的壮大

C.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初步建立

D.贸易中心的转移和货币地租的兴起

解析:

新航路开辟后引起了“价格革命”和“商业革命”,“价格革命”使欧洲金银价格上涨,导致通货膨胀,冲击了封建旧地主阶级,同时金银流入欧洲使资产阶级获得了发展资本主义经济必需的资金,符合“正在崩溃的封建社会内部的革命因素迅速发展”,故B项正确。

答案:

B

5.1549年,英国一个乡绅抱怨说,地主们正穷困起来,因为“这王国大部分田地仍维持过去的地租”。

产生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传统贸易中心的转移

B.货币贬值引发物价上涨

C.封建地主地位的下降

D.商业经营方式发生变化

解析:

材料反映了封建地主阶级的衰落,结合时间“1549年”,可以判断其原因是新航路开辟后引发的“价格革命”。

新航路开辟使得贵金属大量流入,西欧市场金银持续贬值,商品价格直线上升;封建地主因收取定额的货币地租,故购买能力大不如以前,财力和社会地位进一步下降,故B项正确。

C项属于衰落的表现。

A、D两项与材料现象无关。

答案:

B

6.16世纪中期到17世纪中期,欧洲各国与中国的贸易被西方学者概括为“丝—银”对流。

据研究,通过贸易中国获得了占世界产量1/4到1/3的白银,总量为7000吨至10000吨。

“丝—银”对流现象的出现反映了(  )

A.中国自然经济逐渐解体

B.世界市场的雏形开始出现

C.中国废除闭关锁国政策

D.西欧垄断资本主义的出现

解析:

注意“16世纪中期到17世纪中期”,A项出现于鸦片战争之后,C项不符合史实,D项是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

“丝—银”对流是指“欧洲各国与中国的贸易”,结合时间信息及欧中贸易可知,新航路开辟后东西方之间的经济交流加强,世界市场的雏形开始出现,故B项正确。

答案:

B

7.(2014·德州高一检测)新航路的开辟使世界各民族的发展逐渐融合为一部统一的人类历史,这种“融合”和“统一”实现的主要方式是(  )

A.西方的殖民扩张和掠夺

B.东方向西方学习先进的科学技术

C.东西方之间的政治交流

D.东西方之间的经济交流

解析:

新航路开辟后,西欧国家随之走上了殖民扩张的道路,对殖民地国家进行残酷的掠夺,客观上密切了世界各地之间的联系,使世界各民族的发展逐渐融合为一部统一的人类历史。

故选A项。

答案:

A

8.(2014·贵阳一中高一期中考试)英国著名经济学家约翰·梅纳德·凯恩斯曾对1550-1650年这一时期描述如下:

“近代世界编年史上,从未存在过对商人、投机者和暴发户来说如此持久、如此可贵的一个良机。

在这些黄金般的岁月里,近代资本主义诞生了。

”造成这种现象的直接原因是(  )

A.贩卖黑奴和工业革命

B.资产阶级革命的开展

C.“商业革命”和“价格革命”

D.殖民扩张和工业革命

解析:

从材料中时间以及“近代资本主义诞生了”即可知,其原因为新航路开辟后的“商业革命”和“价格革命”。

答案:

C

9.(2014·青岛二中高一期末考试)法国数学家笛卡尔因其思想不见容于当局,被迫流亡他国。

1631年,他称旅居的城市是“货物无奇不有”之地。

他问道,“要找到世人所可能希冀的各种货物和珍奇物品,这世上还有哪个地方比这座城市更能让人如愿?

”由此可知,当时笛卡尔流亡于(  )

A.意大利B.西班牙

C.荷兰D.英国

解析:

解题的关键信息是“1631年”。

17世纪荷兰成为世界各地物品的交流集散地。

此时意大利已经衰落,西班牙则丧失了殖民优势地位,而英国殖民帝国的地位还未确立,故C项正确。

答案:

C

10.下图反映了新航路开辟后西欧某国不甘落后进入“扩张的时代”。

据此可知,该西欧国家是(  )

A.葡萄牙B.西班牙

C.荷兰D.英国

解析:

从图示可以看出扩张方向主要是亚洲,地点有马六甲海峡、中国台湾岛等。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早期殖民扩张国家中侵占中国台湾岛和马六甲海峡的是荷兰,故C项正确。

答案:

C

11.(2014·江苏启东中学高一期中考试)“自公元1651年12月1日起及从此以后……无论为英国人或别国人的殖民地所生长、出产或制造的任何货物或商品,如非由属于本共和国人们所有的任何种类船舶载运,皆不得输入或带进英吉利共和国。

”这一条文反映了(  )

A.英殖民帝国已经形成

B.英国已处于世界工厂的地位

C.英国资本主义制度确立

D.英国与荷兰的商业竞争激烈

解析:

材料反映的是英国通过立法打击他国,维护本国商业利益,根据“1651年12月”可以判断此时为17世纪中期,恰是英国与商业比较发达的荷兰之间的殖民争夺时期,故D项正确。

答案:

D

12.(2014·合肥一中高一月考)17世纪初,荷兰的东印度公司最早从事茶叶贸易,不久在法、英等国都出现了中国茶。

18世纪末,输入荷兰、英国和法国的中国茶,除本国消费外,还流通到西北欧与美洲殖民地,有的城市还形成了国际茶叶市场。

材料说明了(  )

A.中国世界贸易中心地位的巩固

B.茶叶贸易促进了世界市场的发展

C.西方列强加紧掠夺中国的原料

D.茶叶成为世界性的普遍生活必需品

解析:

材料反映的是茶叶贸易推动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故B项正确。

新航路开辟后,世界贸易中心转移到大西洋沿岸,A项错误,C项发生在工业革命后,不能体现17世纪初的情况。

由材料不能得出茶叶是普遍生活必需品,D项错误。

答案:

B

13.不列颠东印度公司和广州十三行是清朝中叶中英闻名世界的商业机构,“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清帝国的十三行和英帝国的东印度公司,成为了18、19世纪中西关系的神经中枢。

”据此,关于不列颠东印度公司的说法正确的是(  )

A.东印度公司是不列颠在工业革命开始后建立的商业机构

B.作为垄断性贸易公司的东印度公司其唯一职能是对外贸易

C.东印度公司的建立促进了股份公司和证券交易所的发展

D.作为垄断性贸易公司的东印度公司垄断了中西之间的贸易

解析:

英国在新航路开辟后、工业革命之前就建立了东印度公司,它不仅是英国的商业贸易机构,还是英国的殖民机构,排除A、B两项。

东印度公司垄断的只是中英之间的贸易,故D项夸大了事实。

新航路开辟后,股份公司和证券交易所即已纷纷出现,具有商业贸易职能的东印度公司则有利于其发展,故C项正确。

答案:

C

14.1584年,英国地理学家理查德·哈克卢特发表《论西方发现》,指出,殖民地即使不能直接找到黄金、白银,也肯定能给英国带来财富,新市场将大大刺激英国工业的发展;英国的雇佣机会将增多,许多流民将成为繁忙的工匠,为英国解决人口失业的一大社会问题。

据此可知(  )

A.殖民地是英国财富的主要来源

B.殖民扩张便于英国维持社会稳定

C.工业革命急需广阔的海外市场

D.工业生产有利于殖民地人民就业

解析:

A项“主要来源”在材料中不能体现。

C项“工业革命”在当时并不能预见。

D项观点与材料相悖。

材料表明,英国通过控制殖民地,促进了英国工业发展,从而有利于解决人口失业问题,维持社会稳定,故B项正确。

答案:

B

15.圈地运动使英国大批农民被迫出卖土地,或远走他乡,或到处流浪,陷于极端悲惨的境地。

但这一运动对工业革命却具有极其重大的意义。

主要在于圈地运动(  )

A.是英国工业革命的开端

B.为工业革命提供了大量的自由劳动力

C.使英国资本主义关系深入农村

D.极大地促进了养羊业的发展

解析:

工业革命需要具备的条件主要包括劳动力、资金、市场等。

圈地运动迫使很多农民离开自己的土地,为工业革命提供了大量的自由劳动力。

故选B项。

答案:

B

16.(2014·深圳中学高一月考)17世纪末到18世纪中期,英国的重商主义者主张高工资,提出经济发展的“外国支付收入”理论,认为出口高附加值的产品意味着外国将为出口国家支付工资和利润。

这一理论在当时得以实现的经济条件是(  )

A.“光荣革命”后,英国进入稳定发展时期

B.海上霸主地位的确立使英国占据贸易优势

C.圈地运动为英国工业发展扩大了国内市场

D.工业革命的完成,提高了英国商品的技术含量

解析:

根据题干信息可知,“外国支付收入”理论实际体现了英国对外国的盘剥,A、C两项强调稳定和扩大国内市场,与该理论不符。

17世纪末到18世纪中期英国工业革命还没有完成,D项错误,故B项正确。

答案:

B

17.(2014·济南一中高一期末考试)“工业革命的本质就是竞争替代了早先曾经控制了财富的生产和分配的中世纪管制。

”这主要说明工业革命(  )

A.促进了人们的思想解放

B.促进了自由贸易的盛行

C.推动了垄断资本的发展

D.有利于民主政治的发展

解析:

材料中“竞争替代了早先曾经控制了财富的生产和分配的中世纪管制”,说明工业革命推动了自由主义经济思想的兴起,即自由生产、自由竞争、自由贸易,故B项正确。

答案:

B

18.(2014·太原五中高一期中考试)18世纪的英国,只有国王和议会才能够授予公司特许……但是,19世纪中叶以后,国家对企业的设立逐渐摒弃特许主义,企业的设立已经相当自由,只要符合法律规定的条件,不需要任何机关的审批或核准,企业就可以设立。

这反映了(  )

A.资本主义国家经济竞争加剧

B.生产力的发展推动生产组织形式的演变

C.工业革命推动经济思想变化

D.科学技术进步改变了国家经济职能

解析:

材料中“18世纪的英国,只有国王和议会才能够授予公司特许”说明当时英国采取的是重商主义,政府对经济进行干预;而19世纪中叶以后,随着工业革命的开展,以自由贸易、自由竞争、自由生产为特征的自由主义思潮兴起,企业的设立已经相当自由,故C项正确。

答案:

C

19.(2014·广东汕头金山中学高一月考)历史学家钱乘旦先生在一篇文章中给出了这样一组数据:

1803年,英国最富裕的1.4%的家庭取得国民总收入的15.7%,到1867年,0.07%的家庭就取得16.2%的国民总收入。

……1803年,收入最多的10%的人占有国家财富的2/5,1867年则超过50%。

钱先生利用这组数据要论证的观点可能是(  )

A.工业革命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

B.工业革命引发了社会关系的变革

C.工业革命加剧了贫富分化

D.民主政治的完善加速了财富集中

解析:

材料表明,19世纪初到19世纪中期,英国最富裕的家庭占有社会财富的比重日益增加。

这说明,工业革命时期,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社会财富的分配日益集中到少数人手中,即工业革命加剧了贫富分化,故C项正确。

答案:

C

20.剑桥学派创始人、英国经济学家马歇尔在其著作中写道:

在美国西北部,农业机械如果受损,农民用电报告知机械商店受损部件的号码,下一班火车就能带来新部件,农民自己就能安装。

这说明(  )

A.科学技术与生产的紧密结合

B.美国的农业机械化进程缓慢

C.农业为工业的发展提供市场

D.美国两次工业革命同时进行

解析:

B项观点错误,材料中也不能反映。

D项不符合史实。

C项观点正确,但不是马歇尔阐明的中心。

注意“电报”“火车”是工业革命中的科技发明,材料表明它服务于农业生产的需要,故A项正确。

答案:

A

21.英法两国历史上曾经签约规定:

英国同意废除所有制成品的关税,法国降低英国煤炭、生铁、机器等的关税,征收关税的商品减少到总数的30%,关税平均约为15%。

这一条约的签订是因为(  )

A.新航路开辟之初英法率先进行了殖民掠夺活动

B.英国击败法国后确立殖民霸权并占据贸易优势

C.黑奴贸易促进了英法资本主义经济的迅速发展

D.英法两国工业革命的完成导致经济政策的调整

解析:

材料表明,英法签订的条约是双向性的,抓住“生铁、机器”等关键词即能判断出这与工业革命有关,再结合题干反映出英法两国在力图减少或消除国家间的贸易壁垒,从而实现贸易自由,而这种情况是建立在英法两国工业革命都完成的基础之上的经济政策的调整,故D项正确。

A项不符合史实。

B、C两项不能解释材料。

答案:

D

22.19世纪中叶,欧洲一位农民的以下这番具有讽刺意味的感想,在海外的千百万农民中一再引起共鸣:

这反映了当时海外的农民(  )

A.对市场经济取代了自然经济极为不满

B.没有看到工业革命带来的社会进步

C.对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现状极为不满

D.没有看到生产生活方式的巨大进步

解析:

材料反映的是工业革命特别是第二次工业革命后,西方列强加紧对外殖民扩张,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最终形成,在此过程中既将资本主义先进的生产方式扩展至海外,又冲击了海外落后的生产方式;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农民的生产从属于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需要,农民的生活没有得到改善,故C项正确。

“市场经济取代了自然经济”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A项。

根据材料中对先进生产生活方式的描述可以排除B、D两项。

答案:

C

23.有学者认为,中世纪以来的大国兴衰以及现代民族国家的兴起,基本上都是由金融中心的潮涨潮落所决定的。

近代金融中心的演变先后经历了意大利、英国、德国、美国等。

由此可知,现代金融业的发展过程(  )

A.发端于新航路开辟

B.工业革命发挥了积极作用

C.始终受益于殖民扩张

D.多次出现并存的金融中心

解析:

D项中“多次”错误。

殖民扩张是从新航路的开辟开始的,而意大利崛起得益于位于旧航路中心的地理位置和资本主义萌芽等,而美国的崛起及金融中心的确立与殖民扩张关系不大,排除A、C两项。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几次金融中心的演变均与工业革命相关,故B项正确。

答案:

B

24.(2014·广州二中高一期末考试)1884年,美国芝加哥建成世界上第一栋“摩天大楼”。

此后,高耸林立的大楼逐渐改变现代城市的面貌,成为二十世纪都会城市的重要景观。

“摩天大楼”大量出现,主要是由于(  )

A.炼钢技术的改进B.化学工业的进步

C.内燃机的创制和使用D.计算机技术的应用

解析:

根据“1884年”“摩天大楼”及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成就可知,钢铁工业的发展促进了建筑业的发展和城市面貌的改变,故A项正确。

答案:

A

25.在美国,产值在100万美元以上的大企业,1904年约为1900个,占企业总数的0.9%,它们拥有的工人占工人总数的25.6%,它们的产值占总产值的38%。

材料体现出的美国的社会生产的特点是(  )

A.企业生产全球化B.资本集中

C.生产社会化趋势加强D.国民贫富差距缩小

解析:

题干材料反映出美国企业生产资本相对集中,企业规模较大。

其他三项在材料中难以体现。

答案:

B

第Ⅱ卷(非选择题 共50分)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第26小题16分,第27小题18分,第28小题16分,共计50分)

26.(2014·陕西师大附中高一期中考试)在史学研究中,人们对同一历史事件由于不同的史观,如革命史观、唯物史观、全球史观、欧洲中心史观等,会产生不同的认识。

关于工业革命起因的研究即为一例。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欧洲不是靠自身的经济力量而兴起的,当然也不能归因于欧洲的理性、制度、创业精神、技术、地理——简言之,种族——的“特殊性”。

(例外论)我们将会看到,欧洲的兴起……(是)利用它从美洲获得的金钱强行分沾了亚洲的生产、市场和贸易的好处——简言之,从亚洲在世界经济中的支配地位中谋取好处。

欧洲从亚洲的背上往上爬,然后暂时站到了亚洲的肩膀上。

——弗兰克《白银资本》

材料二 “生态缓解”这一概念,在波梅兰茨的用法中,指的是英国从新大陆获得大量“土地密集”的产品(如糖和棉花),从而缓解了英国自身的人口对土地的压力。

……因为食品、燃料、纤维和建筑材料这四项必需品均要占用土地来生产,当纺织机械的革命新增加了对于棉花纤维的需求后,必然相应减少了食品、燃料和建筑材料所能占用的土地(假定棉花由英国本土生产),从而提高了食品和燃料的价格。

当食品和燃料的价格高于工资后,纺织业的技术革新也无法使工业革命持续下去,因为此时更多的土地和人力必须投入到四项必需品的生产中去,可见,孤立的技术革新无法形成持续的工业革命。

美洲新大陆提供的“生态缓解”是英国工业革命的关键因素。

——摘编自崔之元《生态缓解,奴隶制与英国工业革命》

材料三 持续的工业进步背后是欧洲特有的文化条件的结果。

……工业革命从根本上说主要是一种社会文化现象,而不是纯粹的技术现象。

这已经变得一目了然了。

人们注意到,最先工业化的国家是那些与英国的文化和社会最相似的国家。

——奇波拉《工业革命前欧洲的社会与经济,1000-1700》

(1)根据材料一,指出促使欧洲经济力量兴起的因素。

“欧洲从亚洲的背上往上爬”通过的是什么途径?

(6分)

(2)概括材料二“生态缓解”中美洲大陆为英国工业革命提供的有利条件。

(4分)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促使英国工业革命发生的“社会”现象。

(4分)

(4)材料一、二主要体现了哪种史观?

这种史观在认识工业革命的起因上有何特点?

(2分)

解析:

(1)问,“因素”根据“欧洲的兴起……强行分沾了亚洲的生产、市场和贸易的好处”概括即可;“途径”调动和运用所学知识,从新航路开辟、殖民扩张、世界市场形成等方面归纳。

(2)问,概括材料信息可知,美洲新大陆为英国工业革命提供了便宜的生活资料,使土地和人力发挥更大的价值。

第(3)问,调动和运用所学知识,从英国政治体制、经济发展等方面概括作答。

第(4)问,“史观”注意材料一、二是从其他地区与欧洲的联系的角度展开分析的,这属于全球史观;“特点”据此即可概括。

答案:

(1)因素:

欧洲从亚洲获取的生产、市场和贸易等方面的利益。

(2分)途径:

新航路的开辟;殖民活动(扩张、掠夺)。

(4分)

(2)条件:

降低了生活必需品的价格及生产成本;节约了土地和劳动力。

(4分)

(3)现象:

英国君主立宪政体确立;圈地运动提供了自由的劳动力。

(4分)

(4)史观:

全球史观。

(1分)特点:

整体性或全面性。

(1分)

27.(2014·石家庄二中高一期末检测)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人口压力下,英国出现了能源危机(木材短缺)和棉布危机……工业革命发生在英国,还有其他各种条件,包括水力资源、煤矿资源、银行信贷系统以及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后建立的有利于资产阶级发展的政治制度和社会环境。

——《论工业文明与新工业文明的构建》

材料二 西方国家针对工业文明不同发展阶段的不同特征,不断建立、调整和完善与现代工业文明相适应的经济、政治和社会运行机制,已经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教训。

一些西方学者和政治家甚至从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中吸取了大量营养。

——《论工业文明与新工业文明的构建》

材料三 “已近两个世纪的现代文明在人们合作能力上没有扩大和发展,而在发展物质的科学的神圣的名义下不知不觉地做了许多事情损害着团体协作和处理人事能力的提高。

”“科学的发展能够使我们认识一切,唯一的例外是,人类迄今仍不知道如何和谐地共处。

——摘编自梅奥元《工业文明的社会问题》

(1)根据材料一,概括英国工业革命发生的主要原因。

(4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工业文明过程中建立起来的“经济、政治和社会运行机制”。

(6分)

(3)根据材料二和材料三,分析工业文明对人类社会发展进程的主要影响。

(8分)

解析:

(1)问,结合材料从生产力发展、人口压力、资源、金融、政治制度等方面概括即可。

(2)问,调动和运用所学知识作答,需注意“与现代工业文明相适应…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等信息。

第(3)问,积极方面从资本主义社会机制的完善、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相互借鉴等方面分析;消极方面根据材料三中“损害着团体协作和处理人事能力的提高”“人类迄今仍不知道如何和谐地共处”概括即可。

答案:

(1)社会生产力的进步,人口增多,导致危机;英国具有良好的资源条件、金融条件以及优越的政治制度和社会环境。

(4分)

(2)经济机制:

从自由主义到国家对经济进行适度干预。

政治机制:

资本主义代议制的建立和完善。

社会运行机制:

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机制的建立;民权不断扩大。

(6分)

(3)主要影响:

推动了资本主义社会机制的不断完善;推动了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国家间的相互借鉴;加深了人类对世界的认识;但损害了人类团体协作和处理人事能力的提高,使人类难以和平共处。

(8分)

28.(2014·徐州一中高一期末考试)工业化为人类提供了新的能源,并对当时的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一个国家的内地交通方面,人们从未见过任何革命能够比得上英国在几年时间内所实现的那种革命。

谷物、煤炭、各种货物的运输,几乎只需以前所用的马匹的半数。

商业旅行快了一倍以上。

农业进步与商业进步并肩前进,一切都呈现繁荣的样子。

我们的一切出产都增加了价值。

作为这个大运动的枢纽的东西就是我们道路的改革。

——保尔·芒图《十八世纪产业革命》

材料二 英国的煤产量从1770年的600万吨上升到1800年的1200万吨,进而上升到1861年的5700万吨。

……在1850至1913年,硝酸盐、钾碱和过磷酸钙的产量从微不足道的数量分别上升到899800公吨(其中四分之三用于制肥料)、1348000公吨和16251213公吨……高粮仓、罐头食品制造厂、冷藏车、船和迅速的运输工具,它们导致一个不仅提供工业产品、也提供农业产品的世界市场。

加拿大的小麦、澳大利亚的羊肉、阿根廷的牛肉和加利福尼亚的水果可在世界各地的市场中找到。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三 英国艺术家约瑟夫·特纳画出了汽车的速度。

德国作曲家费利克斯·门德尔松把蒸汽船的噪音变成音乐。

……当那个时代最有发明才能的机械师布鲁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