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历史一轮模块3 第11单元 第24讲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及罢黜百家独尊儒术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26772 上传时间:2023-04-28 格式:DOCX 页数:27 大小:115.2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历史一轮模块3 第11单元 第24讲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及罢黜百家独尊儒术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人教版历史一轮模块3 第11单元 第24讲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及罢黜百家独尊儒术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人教版历史一轮模块3 第11单元 第24讲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及罢黜百家独尊儒术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7页
人教版历史一轮模块3 第11单元 第24讲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及罢黜百家独尊儒术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7页
人教版历史一轮模块3 第11单元 第24讲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及罢黜百家独尊儒术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7页
人教版历史一轮模块3 第11单元 第24讲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及罢黜百家独尊儒术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7页
人教版历史一轮模块3 第11单元 第24讲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及罢黜百家独尊儒术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7页
人教版历史一轮模块3 第11单元 第24讲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及罢黜百家独尊儒术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7页
人教版历史一轮模块3 第11单元 第24讲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及罢黜百家独尊儒术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7页
人教版历史一轮模块3 第11单元 第24讲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及罢黜百家独尊儒术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7页
人教版历史一轮模块3 第11单元 第24讲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及罢黜百家独尊儒术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7页
人教版历史一轮模块3 第11单元 第24讲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及罢黜百家独尊儒术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7页
人教版历史一轮模块3 第11单元 第24讲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及罢黜百家独尊儒术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7页
人教版历史一轮模块3 第11单元 第24讲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及罢黜百家独尊儒术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7页
人教版历史一轮模块3 第11单元 第24讲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及罢黜百家独尊儒术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7页
人教版历史一轮模块3 第11单元 第24讲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及罢黜百家独尊儒术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7页
人教版历史一轮模块3 第11单元 第24讲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及罢黜百家独尊儒术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7页
人教版历史一轮模块3 第11单元 第24讲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及罢黜百家独尊儒术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7页
人教版历史一轮模块3 第11单元 第24讲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及罢黜百家独尊儒术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7页
人教版历史一轮模块3 第11单元 第24讲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及罢黜百家独尊儒术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7页
亲,该文档总共2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教版历史一轮模块3 第11单元 第24讲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及罢黜百家独尊儒术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人教版历史一轮模块3 第11单元 第24讲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及罢黜百家独尊儒术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历史一轮模块3 第11单元 第24讲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及罢黜百家独尊儒术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2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人教版历史一轮模块3 第11单元 第24讲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及罢黜百家独尊儒术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各派相互取长补短,共同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

二、儒家思想

1.孔子(前551-前479年)

思想主张

影响

核心是“仁”

“仁”的基本出发点是爱人,涵盖一切美德;

实现“仁”的途径是道德自觉,推己及人,行“忠恕”之道

孔子开创的儒家学派,经过不断发展完善形成儒家思想体系,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在世界文化史上具有重要影响。

孔子被后世称为“大成至圣先师”

以“礼”治国

强调等级和秩序

调整“礼”和“仁”的方法

中庸之道

以“德”治民

统治者要爱惜民力,“为政以德”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

教育思想

开创中国古代私人讲学之风;

主张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等;

注重人的全面发展

世界观

存疑鬼神,对鬼神敬而远之,把探讨和解决人世间的实际问题放在优先地位

文化成就

编纂“六经”,其言行载于《论语》一书

2.孟子(前372-前289年)

主张实行“仁政”(思想核心)

实质是建立并维护小农经济;

内容是给农民以土地,不犯农时,宽刑减税

孟子继承并发展了孔子的学说,是儒家学派重要的奠基人,后人称之为“亚圣”

民本思想

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主张“性本善”

认为人的天性是善良的,所以要实行仁政来回复和扩充人的善性

人生观

倡导“养浩然之气”,他强调先义后利,舍生取义

3.荀子(约前313-前238年)

政见

主张统治者施政用“仁义”和“王道”,以德服人

①荀子改造、综合了法家和道家思想的积极合理成分,成为战国时期百家思想的集大成者

提出“君舟民水”的著名论断

“性恶论”

认为人性本恶,强调用礼乐来规范人的行为,礼法并用,使人向善

②丰富了早期儒家思想的内容,使儒家思想体系更加完整

③战国后期,儒学成为百家中的大宗

唯物思想

物质运动是有规律的,提出“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等观点

“礼”的思想

认为学习的最高目标是把握“礼”

三、道家思想

1.代表人物

(1)老子(生卒不详,约前571-前471年)

核心思想:

“道”

认为世界万物的本原是“道”,“道”是永恒不变的;

他还提出“天法道,道法自然”的思想,摒除了“天命”的绝对权威

辩证法

世界万物和人类社会总是在不停运动,任何事物都具有相反的两面并不断转化,具有朴素辩证法思想

“无为”

强调一切要顺应自然,提倡清静无为,提出“无为而治”的政治主张

小国寡民

对人类社会的发展抱有消极悲观的态度,希望回到“小国寡民”社会

(2)庄子(约前369-前286年)

①思想核心:

“道”是世界的最高原则。

②“齐物”:

就是万物齐一,认为任何事物在本质上都是相同的。

宇宙间一切事物,如生死寿夭,是非得失,物我有无,都应当同等看待。

③“逍遥”:

就是对事物采取一种旁观、超然的态度。

主张用超越功利的方法去追求精神自由,认为放弃一切大小、生死、贵贱、荣辱等差别观念,就能获得精神上的自由。

④社会观:

鄙视富贵利禄,痛恨“窃钩者诛,窃国者侯”的社会不公。

⑤顺应自然:

认为天与人“不相胜”,人对自然状态的破坏,无利而有害。

因此,人必须顺应自然。

⑥哲学:

相对主义是庄子哲学的主要特点。

2.影响

(1)道家思想能指导我们调适现代化社会中人与自然的关系,使之保持协调与和谐。

(2)道家的政治思想与建设和谐社会有重要的相通之处。

(3)道家的处世方法及其朴素的辩证法思想在现代具有现实意义。

(4)道家思想能指导现代人实现自我心理的调适,以促进现代人心理健康的发展。

四、墨家学派

1.创始人:

墨子(约前468-前376年)。

2.主张

“兼爱”

墨家的“兼爱”是不分等级贵贱的,与儒家重视等级名分的思想不同

“非攻”

主张各国和平共处,反对不义的兼并战争

“尚贤”

主张治国以贤,反对任人唯亲

“节俭”

反对统治者铺张浪费

3.影响

(1)墨家思想反映了平民百姓的愿望,尤其是手工业者的利益,在当时影响很大,一度成为战国时期的显学。

(2)自汉代以来,由于受国家重农抑商和“独尊儒术”政策的影响,手工业的发展受到限制,墨家思想逐渐没落。

五、法家思想

1.条件

(1)随着奴隶制礼治没落,新兴地主阶级主张用公开、划一的法律取代奴隶制的旧礼和秘密的刑,提出“法治”理论。

(2)新兴地主阶级变法的过程也是他们认识新的社会关系、总结法制建设经验的过程。

在实践中不断完善的法治理论,迅速得到传播,因其务实见效的风格被各诸侯国普遍采用。

2.内容

集权观

加强君主集权,建立一个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国家

改革观

社会在发展,政治要改革,反对儒家“是古非今”的历史观

“法”“术”“势”相结合,主张君主要以法治国,利用权术驾驭大臣,以绝对的权威震慑臣民

法治观

以法治国,厉行赏罚,奖励耕战

3.人物

战国时法家学派的集大成者——韩非子。

他汇集了早期法家的学说,提出了系统的法治理论。

4.影响

(1)迎合了建立大一统专制国家的历史发展趋势,对中国专制主义政体的建立乃至秦始皇统一全国都起了重大作用。

(2)汉代以来,独立的法家学派逐渐消失,但法治思想被吸收到儒学体系中,与儒家思想互为表里(“外儒内法”),成为维护专制政权的工具。

(3)严刑峻法等主张,加强了对人民的控制,限制了人们的自由,不利于缓和社会矛盾。

[素养对接·

融会贯通]

[素养1—时空观念]

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

[素养2—史料实证]

►探究1 “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

史料一 ①春秋战国时期,新兴的知识分子阶层作为一支独立的社会力量登上历史舞台,在这场伟大而深刻的变革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一是充当了变革的舆论制造者和鼓吹者,二是充当了变革的设计者,三是充当了变革的实践者,四是充当了文化的传承者和创造者……

——杨宁一《历史学习新视野新知识》

史料二 先秦诸子百家争鸣时间很长,问题很多,情况很复杂。

但简要一点,也可以概括为②三场大辩论,或者“三大战役”。

第一场是儒墨之争,争论的焦点是“仁爱还是兼爱”;

第二场是儒道之争,争论的焦点是“有为还是无为”;

第三场是儒法之争,争论的焦点是“德治还是法治”。

——易中天《先秦诸子百家争鸣》

(1)根据史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论证说明新兴知识分子在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中发挥的作用。

(2)根据史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三场大辩论最终哪家胜出,为什么?

(1)史料一①强调了在春秋战国的社会大变革时期,新兴知识分子发挥了重要作用,表现为制造和鼓吹变革的社会舆论、设计变革方案和践行变革,以及对文化的创造及传承都有重要作用。

(2)史料二反映了百家争鸣具体辩论的内容。

“三场大辩论”“三大战役”是本史料的核心语句。

②处“三场大辩论”“三大战役”说明了百家争鸣具体辩论的内容涉及人生和治国等方面。

(1)儒家学派如孔子针对当时的社会变革,提出“仁”的主张、“为政以德”的政治理念,以及“克己复礼”的社会规范,教授门徒,宣传主张;

周游列国、推行自己的理念,但未被重视。

但他开创儒学、编纂儒家经典,对后世传统文化影响深远。

(儒家孟子、道家、墨家、法家代表人物均可论证)

(2)法家胜出。

原因:

春秋战国时期,国家分裂割据,各诸侯国热衷于兼并战争和改革古制,孔子恢复周礼和仁政爱民的主张不符合当时统治者的需要;

法家的中央集权、严刑峻法等主张适应了时代要求。

道家的“无为”和墨家的“兼爱”都不符合时代要求和统治者阶级利益。

►探究2 同归而殊途——诸子百家的思想主张

史料一 公元前8世纪到公元前3世纪在中国曾有过思想文化的飞跃,是人类精神的大觉醒时期。

①诸子百家基于对人性、自然、社会及历史所作的不同的理论反省与思考,才提出各种不同的治国平天下的政治方案和纲领的。

而且,诸子百家思想学说的鲜明的多元特征与强烈的原创精神,对后来大一统王朝政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史料二 ②孔子很重视周礼,把西周看作是理想的时代,尽管他对于旧制度认为应该有损有益。

在他看来,作为贵族行动规范的礼,不应该仅是一种形式,③最重要的是礼跟仁的结合。

如果离开了仁,礼就没有意义了。

所谓的仁就是“爱人”,是贵族才能具备的一种品德。

……面对当时的实际,墨家要求做到“④官无常贵,民无终贱”,⑤反对当时君主和贵族的奢侈无度,以“去无用之费”。

墨家还竭力⑥宣扬天下如能“兼相爱则治,交相恶则乱”。

由此出发,墨家反对当时以强欺弱的残酷战争。

——白寿彝《中国通史》等

(1)根据史料一,概括指出这些思想家发展学术思想的共同宗旨。

(2)根据史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孔子与墨家在稳定社会秩序方面的主张,并加以简要评价。

(1)史料一中三个句号分别对应三层意思:

一是“公元前8世纪到公元前3世纪”,就是指春秋战国时期,该时期“是人类精神的大觉醒时期”;

二是指觉醒的表现,是诸子百家反省和思考人性、自然、社会和历史,提出自己的政治观点;

三是诸子百家学说的特点和影响。

关键信息:

①说明这些思想家主要是为国君提供治国平天下的政治方案。

(2)史料二主要是论述和比较儒家和墨家的思想,关键信息:

②反映出孔子重视周礼,主张恢复西周社会秩序。

③反映出孔子主张“仁”“礼”结合。

④反映出墨子主张官民无贵贱之分。

⑤反映出墨子主张提倡节俭,反对浪费。

⑥反映出墨子主张“兼爱”“非攻”。

(1)宗旨:

为统治阶级服务(或为国君提供治国平天下的政治方案)。

(2)主张:

孔子主张“仁”“礼”结合;

重视周礼,主张恢复西周社会秩序。

墨家主张官民无贵贱之分;

提倡节俭,反对浪费;

主张“兼爱”“非攻”。

评价:

孔子主张实行“仁、礼”,有利于协调人际关系,稳定和维护社会秩序,但在春秋后期奴隶社会逐步瓦解的时代背景下,这种保守主张不利于社会关系变革,无法实现其政治抱负。

墨家“节俭”“兼爱”“非攻”等主张反映了当时普通民众的愿望,有利于促进社会关系的缓和;

但在当时的社会状况下难以实现。

[素养3—历史解释]

1.诸子百家思想反映的春秋战国时期变动的阶级关系

(1)孔子提出“克己复礼”,主张社会有序,反映了春秋晚期没落的奴隶主贵族希望通过“仁爱”“德治”等手段,维护旧的社会秩序的愿望。

(2)老子主张统治者“无为而治”,反映了春秋晚期没落的奴隶主贵族面对社会动荡无能为力的消极情绪。

(3)墨子主张“兼爱”“非攻”“尚贤”等,反映了小生产者要求社会安定,建立公平社会的愿望。

(4)孟子和荀子继承发展了孔子的儒学思想,孟子主张实行“仁政”,提出“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

荀子主张统治者施政用“仁义”和“王道”,以德服人,并提出“君舟民水”等思想,反映了战国时期新兴地主阶级希望统治者争取民心、维护统治的愿望。

(5)韩非子主张“法治”,要求强化中央集权和君主权力等,反映了战国时期新兴地主阶级要求建立地主阶级专政的愿望。

2.先秦儒学的基本特征

(1)政治特征:

重视传统、注重继承;

政治和伦理相结合;

在治国方略上主张德治,以德为主,德刑相辅,强调为政以德;

重人治,注重对人进行引导的礼治而不是对人实施纯粹强制的法治;

和贵中庸;

在天与人的关系上重于人事,虚于天命。

(2)伦理特征:

强调仁和礼,仁是思想的内核。

仁是主观道德修养,礼是客观制度规范。

(3)经济特征:

认为人民的贫富与国家的治乱安危有很大的关系。

同时提倡对财富欲望加以节制,要重义轻利。

(4)教育特征:

孔子提出有教无类的教育思想,他创办私学,开创了平民能够接受教育的新时代。

先秦儒家除了重视礼、义、信等,还注重培养为政治国的能力,强调理论与实际的结合与统一。

[素养4—家国情怀]

诸子百家思想的现实价值

1.儒家的“仁政”“有教无类”等思想:

具有和谐意识,对于调节人际关系、稳定社会秩序具有积极作用,对今天倡导的人本理念具有借鉴意义;

孔子等人的教育思想为今天推行全民教育、素质教育提供了重要理论依据。

2.道家的“无为”思想:

主张顺应自然,对于增强环保意识,促进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现实价值;

道家思想构成了中国传统思想的哲学基础。

3.法家的法治、变革思想:

对于当今中国的法制建设具有借鉴意义;

法家的变革精神,成为历代进步思想家、政治家改革图治的理论武器。

4.墨家的“兼爱”“非攻”“节俭”“尚贤”思想:

成为今天平等博爱、热爱和平、尊重人才的重要思想来源。

1.(2019·

天津滨海七校联考)成语“当仁不让”的典故出自《论语·

卫灵公》。

孔子在给学生讲学时提出“当仁,不让于师”,意在(  )

A.倡导学生自主学习 B.督促学生以仁为任

C.鼓励学生超越老师D.提倡学生独立思考

B [当仁不让,没有倡导学生自主学习的意思,故A项错误;

从材料“孔子在给学生讲学时提出‘当仁,不让于师’”,原意以仁为任,无所谦让,可知孔子要求学生学习“仁”并践行“仁”,故B项正确;

当仁不让是指在仁德面前,即使是老师也不用谦让,故C项错误;

当仁不让不是提倡学生独立思考,故D项错误。

]

2.(2018·

河北定州中学期中)孔子讲“礼”,孟子重“义”,荀子也说:

“先王恶其乱也,故制礼义以分之。

”先秦儒家讲求“礼”“义”的主要目的是(  )

A.强化中央集权B.规范社会秩序

C.构建平等社会D.缓和诸侯纷争

B [先秦儒家宣扬“礼”“义”,强调人们按照自己的身份行事,意在规范社会秩序,故B项正确;

A项是法家的主张;

C项中“平等”不符合儒家思想,也与材料主旨不符;

D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

3.春秋战国时期,孔子主张“仁”和“礼”,法家强调“法”和“刑”,老子强调自然的静态平衡,墨子主张“爱无差等”,杂家主张“治国公平”“为民谋利”。

这些主张的共同之处是(  )

A.重视协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B.重视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

C.都阐释了各自的“和谐”思想

D.都主张“礼”“法”并用

C [儒家更重视协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故A项错误;

道家更重视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故B项错误;

儒家和墨家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和谐,法家强调人和法的和谐,道家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杂家强调人和国家的和谐,故C项正确;

主张“礼”“法”并用的是荀子,故D项错误。

4.(2018·

衡水中学一调)战国时期,儒家学说和墨家学说在民间广为流行,形成了“非儒即墨”的局面。

但是,主要诸侯国的统治者却纷纷采用法家学说,兴起了变法运动。

官方采取与民间不同的态度,是基于(  )

A.巩固统治阶级统治的需要

B.实现统一全国目标的需要

C.应对政治军事形势的需要

D.建立和谐社会目标的需要

C [结合战国时期封建经济兴起、诸侯争霸的政治军事形势可知,法家主张加强君主权力、变法革新、实现统一等更适合时代要求,也是导致题干中官方采取与民间不同的态度的原因,故C项正确。

考点2

王霸糅合——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一、秦朝:

“焚书坑儒”

1.原因

(1)在秦朝建立专制主义体制的过程中,一些儒生和游士引用儒家经典,借用古代圣贤的言论批评时政。

(2)为了加强专制统治,防止儒生、游士借古非今,扰乱民心,秦始皇加强思想控制。

(1)焚书:

除秦国官定史书《秦记》外,其他各国史书统统烧毁;

除博士官负责管理的文献以外,私藏《诗》《书》及百家语者,均予烧毁;

以古非今、私藏禁书者,诛灭家族。

医药、卜筮、种树之书不在焚烧之列。

(2)坑儒:

继焚书之后,秦始皇又坑杀了460多名对自己不满的儒生,以警告天下的文化人。

3.评价

(1)积极影响:

在当时特定的历史背景下,有利于加强思想控制,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维护统治。

(2)消极影响:

春秋末期以来蓬勃发展的自由思想受到致命的打击,是对先秦思想文化成就的粗暴否定,钳制了思想,摧残了文化,儒学的发展也因此进入低潮。

二、西汉初年:

黄老之学

(1)西汉建立之初,经济残破,百废待兴。

(2)汉初的统治者吸取秦亡的教训,实行休养生息的政策。

(3)黄老之学的“无为而治”适应了汉初“休养生息”政策的需要。

黄老之学是指道家学说中的两派,“黄”指黄帝的学说,“老”指老子的学说,包括“治身”和“治国”两个方面,强调“无为而无不为”“因时制宜”,既要尊重自然规律又要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是一种“积极的无为”。

西汉前期,对恢复经济和巩固西汉政权起到积极作用,为汉武帝时期国家的强盛奠定了良好基础。

黄老之学的清静无为,使中央权威被削弱。

政治上

诸侯王势力膨胀,对西汉中央政权构成极大威胁

经济上

推行自由放任政策,导致土地兼并严重;

不法商人与诸侯王或地方官吏相勾结,或经营盐铁,或冶铜铸钱,垄断了国家经济命脉

社会生活上

官商在生活上竞相奢侈,严重败坏社会风气,社会治安状况日益恶化

民族关系上

匈奴侵扰,边患严重

三、汉武帝时期: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经济

经济恢复发展,国力增强,为中央集权的加强奠定了物质基础

政治

诸侯国势力膨胀,土地兼并剧烈,匈奴为患,威胁西汉的稳定

思想

道家“无为而治”的思想已不能满足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

2.董仲舒的新儒学

(1)思想来源:

董仲舒把道家、法家和阴阳五行家的思想糅合到儒家思想中并加以改造。

(2)内容

①为加强中央集权:

提出“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

②为加强君权:

宣扬“君权神授”,提出了“天人合一”和“天人感应”学说。

③为维护统治秩序:

提出“三纲五常”,即“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和仁、义、礼、智、信五种为人处世的道德标准。

(3)作用:

董仲舒为逐步走上强盛的西汉王朝提供了严谨而完备的治国理论,并为未来的政治活动、社会发展设计了一整套行之有效的方案。

这一顶层设计,起到了加强中央集权的作用,成为此后两千多年封建社会的基本统治模式之一。

3.汉武帝独尊儒术

(1)思想:

接受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并付诸实施。

(2)政治:

起用儒学之士参与国政。

儒家学说成为政府选拔人才、任官授爵的标准。

(3)教育

①教科书:

规定儒家“五经”为官方教科书,教育被儒家垄断。

②中央:

兴办太学,由儒家五经博士教授太学生员,学完经考试合格后即可授官,大大提高了儒学的地位。

③地方:

在各郡县设立学校,初步建立地方教育系统,使得儒学在民间开始处于独尊地位。

►探究1 董仲舒新儒学的主要内容和特点

史料一 《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

……①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汉书·

董仲舒传》

史料二 天为君而覆露之,地为臣而持载之;

阳为夫而生之,阴为妇而助之;

春为父而生之,夏为子而养之……②王道之三纲可求于天。

——《春秋繁露·

基义》

(1)二则史料分别提出了什么思想主张?

指出其思想特点。

(2)根据上述史料,分析其与先秦儒学的内在一致性及明显不同点。

(1)史料一中董仲舒提出了“春秋大一统”与“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适应了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

省略号前后两句话分别反映了“大一统”思想提出的原因及思想统一后的效果。

①处“邪辟之说”指的是儒家之外的学说。

(2)史料二体现了“三纲”的处世标准,维护了社会秩序,但也充满了封建等级与保守意识。

省略号前部分语句中注意两个分号分为三层意思。

②处“王道之三纲”指的是“三纲五常”中的“三纲”:

君为臣纲,夫为妻纲,父为子纲。

(1)思想主张:

“春秋大一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君权神授”“天人感应”;

三纲五常。

特点:

强调大一统;

糅合法家、道家等思想;

儒学神学化;

重视伦理道德和社会秩序。

(2)内在一致性:

维护社会统一,具有民本思想,讲求道德和社会秩序。

明显不同:

杂糅各家;

君贵民轻,对原始民本有所背离;

利用神秘主义约束君权;

从道德教化上升为纲常规范。

►探究2 董仲舒新儒学的影响

史料一 董仲舒……①开启了儒学神学化,儒学宗教化,孔子教主化的进程。

为封建统治找到了较为理想的意识形态。

他的学说为稳定和巩固大一统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统治起了重要作用,对于形成以汉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的心理特征产生了不可估量的积极影响。

——田昌五、安作璋主编《秦汉史》

史料二 汉武帝和他的近臣将所谓“儒术”扩展之后又延长,以至包括了②有利于中央集权官僚政治所必需的种种理论与实践的步骤。

孔子所提倡的自身之约束,待人之宽厚,人本主义之精神,家人亲族的团结和礼仪之周到等全部③构成官僚集团行动上的规范,④孟子所倡导的人民生计与国本攸关也毫无疑问地被尊重。

——黄仁宇《中国大历史》

(1)根据史料一,汉代儒学地位有何根本变化?

概括其主要影响。

(2)根据史料一、二,说明儒家思想对于封建统治的作用。

(1)史料一反映了董仲舒新儒学的影响。

注意画线部分①对整段史料的引领。

画线处说明了董仲舒新儒学与先秦儒学相比具有最鲜明的特征,给儒学披上了神学的外衣。

(2)史料二主要阐述了汉武帝独尊儒学的作用,关键信息:

②表明了儒学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③表明了新儒学构成了官僚集团的行为规范;

④表明儒家思想促使封建政府关注百姓的生计,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

(1)根本变化:

汉代儒学官方化,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

影响:

为封建统治提供思想基础;

有利于维护统一局面和加强中央集权;

促成了中华民族的心理特征。

(2)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构成了官僚集团的行为规范;

使封建政府关注百姓的生计;

缓和阶级矛盾,有利于国计民生。

1.董仲舒新儒学的特点

(1)从思想内涵看,融儒家、阴阳五行家、黄老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