氨气的性质教案.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2678782 上传时间:2023-06-07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21.9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氨气的性质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氨气的性质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氨气的性质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氨气的性质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氨气的性质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氨气的性质教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6页
氨气的性质教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6页
氨气的性质教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6页
氨气的性质教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6页
氨气的性质教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6页
氨气的性质教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6页
氨气的性质教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6页
氨气的性质教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6页
氨气的性质教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6页
氨气的性质教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6页
氨气的性质教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6页
亲,该文档总共1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氨气的性质教案.docx

《氨气的性质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氨气的性质教案.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氨气的性质教案.docx

氨气的性质教案

氨气的性质教案

氨气的性质教案

【篇一:

氨气的性质教学设计】

氨气的性质教学设计

一、教学内容

本节课是人教版化学必修1(第三版)第四章第四节第1课时的教学内容,主要围绕氨气的性质展开教学,师生共同探究氨气的物理性质、氨水的的组成、氨气与酸的反应、氨气的还原性以及氨气的用途,氨气的制法及铵盐的性质安排在下一课时学习。

二、设计思想

化学是一门实验学科,对刚升入高中不久的学生来说,大部分人的抽象思维比较困难,有些学生学得比较呆板,不太会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学习方法上往往更多地习惯死记硬背,不习惯对知识的理解记忆和独立思考,在动手探究能力方面则更差。

为此,本节课的教学主要以史料和新闻报道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充分运用实验探究,层层推进,坚持以人为本的宗旨,注重对学生进行科学方法的训练和科学思维的培养,提高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以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总结规律的能力。

三、教学方式:

本节课的教学主要采用“问题—探究”的教学方法,即:

创设问题情境→提出问题→提出假设→实验验证→解决问题→提出新问题?

?

的自主探究学习模式。

在教学中,通过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通过对问题的体验,对问题的探究,去体验和感受知识的发生和发展过程,在整个的教学过程中内化与问题有关的知识,同时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探索精神。

四、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掌握氨气的物理性质;

2、掌握氨气的化学性质,了解氨气的用途;

3、提高规范操作能力、实验观察能力及分析归纳的思维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实验的观察和分析,探究事物本质,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强化科学探究的意识;

2、培养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应用化学实验发现新知识的学习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努力探索的优良品质,并逐步培养其创新精神。

五、教学重点:

1、氨气的化学性质。

2、运用科学的方法、准确的术语、规范的操作来解决实际问题。

六、教学难点:

1、氨水的组成及其碱性。

2、培养通过现象挖掘本质的科学研究能力。

3、如何有效地组织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达到师生、生生交流互动,创建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

七、教学准备:

充满氨气的圆底烧瓶、水、酚酞试液、浓氨水、浓盐酸、浓硫酸、浓硝酸、红色石蕊试纸、热水、脱脂棉、烧杯、集气瓶、双孔胶塞、铁架台、导气管、毛巾、两端开口的长玻璃管、橡皮塞等。

八、教学过程:

[引入]

合成氨是人类科学技术发展史上的一项重大突破,解决了地球上因粮食不足而导致的饥饿和死亡问题,是化学技术对社会发展与进步的巨大贡献之一,化学家有关氨的研究曾获得三次诺贝尔化学奖:

人类为什么对氨如此的感兴趣?

它具有怎样的性质和用途呢?

今天我们一起来认识它。

[板书]第四节氨、硫酸、硝酸

[新闻导课]据新安晚报消息:

2007年4月8日早晨,一辆装有22吨液氨的槽罐车,在铜陵市某地发生泄漏,槽罐喷出的白色气柱有四五米高,发出的“哧哧”声一里开外就能听到,现场被浓烈的刺激性气味所包围。

事发地点距离长江的直线距离仅500米,很有可能导致长江污染,须及时处置?

?

[思考与交流]

1.你从这一新闻报道及图片得到什么启示?

2、从报道中你能总结出氨气的哪些性质?

3、如何吸收泄露而弥漫在空气中的氨气?

[学生讨论]小组讨论后,请一同学小结讨论结果。

[板书]

一、氨气的物理性质

[展示]拿出一瓶氨气引导学生从颜色、气味、状态、密度等方面进行归纳,并与以上讨论结果进行对比。

[提出问题]对于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或未知气体应当如何闻其气味?

[学生活动]请学生上讲台演示闻氨气的方法。

[小结]氨气的物理性质:

无色,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密度

小于空气,易液化(因为氨气可液化后放在槽罐车中运输)。

[提出疑问]上述报道的图片中消防队员为什么用水龙头

对空中喷洒?

[猜测]是否用水吸收空气中弥漫的氨气呢?

氨气在水中

的溶解性如何呢?

下面我们一起来探究这个问题。

[实验探究]氨气喷泉实验。

[学生活动]观察现象,思考氨气还有什么性质?

[现象

]

形成红色喷泉。

[结论]氨极易溶于水,水溶液显碱性。

[实验分析]水不能充满整个烧瓶,原因可能有哪些?

若某学生用氨做喷泉实验,结果实验失败,请你分析实验失败的可能原因?

[学生回答]可能收集的氨气不纯;可能装置的气密性不好;可能是收集氨气时

[提出问题]刚才喷泉实验中装满水的胶头滴管的作用是什么?

[学生回答]利用氨气极易溶于水的特性来引发喷泉实验。

[实验探究]请同学们思考能否用其他的方法来引发该实验?

[师生共同活动]学生探讨,教师给予适当的指导,小结可行的实验方案,并对可行的实验方案给予肯定表扬,对其中较好的方案大家重点探讨:

1)方案一:

用热毛巾捂住装满氨气的集气瓶一会儿,使气体受热膨胀把玻璃

导管内的空气排掉,这样氨气可接触到玻璃导管下面的水,溶于水后引发喷泉。

2)方案二:

用冰水浸泡过的毛巾捂住装满氨气的集气瓶一会儿,使气体冷缩

后造成的压力差而引发喷泉实验。

[实验验证]在老师的指导下,请两位同学完成方案一的实验。

若有兴趣,课后大家可以在实验室试一试方案二。

[过渡]水是中性的,氨分子也没有氢氧根离子,那么氨水为什么会显碱性呢?

氨水的成分又是什么呢?

[板书]

二、氨气的化学性质:

[提出问题]氨水有氨气的刺激性气味?

说明氨水中有什么微粒?

[学生回答]说明氨水中有氨气分子存在。

[提出问题]氨气溶于水形成氨水的过程,是简单的物理过程吗?

会有怎样的反应发生呢?

[设想推测]

假设nh3不和水反应,只是简单的溶于水,那么溶液中只存在nh3分子和h2o分子,这时溶液应该是中性的。

[实验验证]加紫色石蕊试液检验溶液的酸碱性。

[现象及结论]石蕊试液变红,表明氨气与水反应后溶液呈碱性。

[讲解]其中一水合氨很不稳定,受热会分解。

[提出问题]液氨与氨水有何不同?

[学生活动]讨论液氨与氨水的不同,并完成下列表格:

[学生活动]根据以上探讨的知识写出氨气与水发生的反应

[板书]

nh4++oh-

c.34.7%d.52.2%

[学生活动]动手练习。

[解析]氨水的溶质是nh3.h2o,但计算氨水的浓度时,溶质以nh3分子计算。

0.9?

1000

氨水质量分数的计算结果为:

34.7%

故选择a、c。

[小魔术]请两位同学上讲台演示,一位同学手拿玻璃棒蘸点浓氨水,另一位同学拿玻璃棒蘸点浓盐酸,然后相互靠近,但

不接触,观察现象。

[学生活动]观察现象,写出反应化学方程式。

[现象]两玻璃棒相互靠近时有大量白烟产生。

[板书]

(2)与酸的反应:

nh3+hcl=nh4cl

[实验探究]上述实验有它的不足之处:

由于浓氨水和浓盐酸本身都可以在空气中形成白雾,导致反应后形成的白烟现象不太明显,有学生会误认为这是浓氨水或浓盐酸本身在空气中形成白雾,因而说服力不强。

请同学们来设计一个说服力更强的实验?

[师生共同活动]学生探讨,教师给予适当的指导,小结并肯定可行的实验方案,同时自己给出一种具有参考价值的方案,给学生演示:

取一根两端开口的长玻璃管,一端塞入浸有浓盐酸的脱脂棉,另一端塞入浸有浓氨水的脱脂棉,然后两端用橡皮塞塞紧,仔细观察实验现象。

[问题讨论]上述实验中我们可明显看到一段时间后,在玻璃管中间偏向浓盐酸的一端先出现白烟,然后白烟向两端逐渐扩散。

请问为什么起初偏向浓盐酸的一端先出现白烟呢?

[学生讨论]在教师的提示下,由学生讨论得出答案:

因为分子量小的氨分子扩散的速度快,所以两种气体分子在靠近浓盐酸的一端先相遇产生白烟。

[练习]nh3也可与其它酸发生类似的反应,请同学们动手练习:

nh3+hno3=nh4no32nh3+h2so4=(nh4)2so4

[思考]生产cl2的化工厂常用浓氨水来检查生产设备和管道是否漏气,如有白

烟生成,则说明已发生漏气,这是为什么

[学生猜想]一定是氯气与氨气发生反应后有氨化铵固体小颗粒在空气中呈白烟状,来检查生产设备和管道是否漏气。

[教师解析]反应原理:

3cl2+2nh3=6hcl+n2hcl+nh

3=nh4cl。

[过渡]在上述氨气与水、氨气与酸的反应中,氮元素的化合价都没有发生变化,那么它能否发生氧化还原反应呢?

请同学们阅读课文p98-99的思考与交流讨论,

思考下列问题:

[问题1]氮气怎样转化为氨气?

【篇二:

《氨气的性质》教学设计】

必修1第四章第四节氨、硫酸、硝酸(第1课时)

氨气的性质教学设计

一、教学内容

本节课是人教版化学必修1(第三版)第四章第四节第1课时的教学内容,主要围绕氨气的性质展开教学,师生共同探究氨气的物理性质、氨水的的组成、氨气与酸的反应、氨气的还原性以及氨气的用途,氨气的制法及铵盐的性质安排在下一课时学习。

二、设计思想

化学是一门实验学科,对刚升入高中不久的学生来说,大部分人的抽象思维比较困难,有些学生学得比较呆板,不太会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学习方法上往往更多地习惯死记硬背,不习惯对知识的理解记忆和独立思考,在动手探究能力方面则更差。

为此,本节课的教学主要以史料和新闻报道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充分运用实验探究,层层推进,坚持以人为本的宗旨,注重对学生进行科学方法的训练和科学思维的培养,提高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以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总结规律的能力。

三、教学方式:

本节课的教学主要采用“问题—探究”的教学方法,即:

创设问题情境→提出问题→提出假设→实验验证→解决问题→提出新问题?

?

的自主探究学习模式。

在教学中,通过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通过对问题的体验,对问题的探究,去体验和感受知识的发生和发展过程,在整个的教学过程中内化与问题有关的知识,同时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探索精神。

四、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掌握氨气的物理性质;

2、掌握氨气的化学性质,了解氨气的用途;

3、提高规范操作能力、实验观察能力及分析归纳的思维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实验的观察和分析,探究事物本质,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强化科学探究的意识;

2、培养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应用化学实验发现新知识的学习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学习合成氨方法的发明及其对解决人类粮食的重大贡献,认识化学合成在人类社会中的重要地位,体会科学家对科学事业的推动作用。

2、不断引导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培养自身认真仔细、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努力探索的优良品质,并逐步培养其创新精神。

五、教学重点:

1、氨气的化学性质。

2、运用科学的方法、准确的术语、规范的操作来解决实际问题。

六、教学难点:

1、氨水的组成及其碱性。

2、培养通过现象挖掘本质的科学研究能力。

3、如何有效地组织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达到师生、生生交流互动,创建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

七、教学准备:

充满氨气的圆底烧瓶、水、酚酞试液、浓氨水、浓盐酸、浓硫酸、浓硝酸、红色石蕊试纸、热水、脱脂棉、烧杯、集气瓶、双孔胶塞、铁架台、导气管、毛巾、两端开口的长玻璃管、橡皮塞等。

八、教学过程:

[引入]

合成氨是人类科学技术发展史上的一项重大突破,解决了地球上因粮食不足而导致的饥饿和死亡问题,是化学技术对社会发展与进步的巨大贡献之一,化学家有关氨的研究曾获得三次诺贝尔化学奖:

人类为什么对氨如此的感兴趣?

它具有怎样的性质和用途呢?

今天我们一起来认识它。

[板书]第四节氨、硫酸、硝酸

氨气的性质

[新闻导课]据新安晚报消息:

2007年4月8日早晨,一辆装有22吨液氨的槽罐车,在铜陵市某地发生泄漏,槽罐喷出的白色气柱有四五米高,发出的“哧哧”声一里开外就能听到,现场被浓烈的刺激性气味所包围。

事发地点距离长江的直线距离仅500米,很有可能导致长江污染,须及时处置?

?

[思考与交流]

1.你从这一新闻报道及图片得到什么启示?

2、从报道中你能总结出氨气的哪些性质?

3、如何吸收泄露而弥漫在空气中的氨气?

[学生讨论]小组讨论后,请一同学小结讨论结果。

[板书]

一、氨气的物理性质

无色,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密度

小于空气,易液化(因为氨气可液化后放在槽罐车中运输)。

[提出问题]请同学们写出氨气的分子式、电子式、结构式

[板书]

[提出疑问]上述报道的图片中消防队员为什么用水龙头

对空中喷洒?

[猜测]是否用水吸收空气中弥漫的氨气呢?

氨气在水中

的溶解性如何呢?

下面我们一起来探究这个问题。

[实验探究]氨气喷泉实验。

[学生活动]观察现象,思考氨气还有什么性质?

[现象]形成红色喷泉。

[结论]氨极易溶于水,水溶液显碱性。

[实验分析]水不能充满整个烧瓶,原因可能有哪些?

若某学生用氨做喷泉实验,结果实验失败,请你分析实验失败的可能原因?

[学生回答]可能收集的氨气不纯;可能装置的气密性不好;可能是收集氨气时烧瓶潮湿?

?

[讲解]1体积的水约溶解700体积的氨气,氨气的水溶液叫做氨水。

实验成功关键:

烧瓶干燥、密封。

[提出问题]刚才喷泉实验中装满水的胶头滴管的作用是什么?

[学生回答]利用氨气极易溶于水的特性来引发喷泉实验。

[实验探究]请同学们思考能否用其他的方法来引发该实验?

[师生共同活动]学生探讨,教师给予适当的指导,小结可行的实验方案,并对可行的实验方案给予肯定表扬,对其中较好的方案大家重点探讨:

1)方案一:

用热毛巾捂住装满氨气的集气瓶一会儿,使气体受热膨胀把玻璃导管内的空气排掉,这样氨气可接触到玻璃导管下面的水,溶于水后引发喷泉。

2)方案二:

用冰水浸泡过的毛巾捂住装满氨气的集气瓶一会儿,使气体冷缩后造成的压力差而引发喷泉实验。

[实验验证]在老师的指导下,请两位同学完成方案一的实验。

若有兴趣,课后大家可以在实验室试一试方案二。

[过渡]水是中性的,氨分子也没有氢氧根离子,那么氨水为什么会显碱性呢?

氨水的成分又是什么呢?

[板书]

二、氨气的化学性质:

[提出问题]氨水有氨气的刺激性气味?

说明氨水中有什么微粒?

[学生回答]说明氨水中有氨气分子存在。

[提出问题]氨气溶于水形成氨水的过程,是简单的物理过程吗?

会有怎样的反应发生呢?

[设想推测]

假设nh3不和水反应,只是简单的溶于水,那么溶液中只存在nh3分子和h2o分子,这时溶液应该是中性的。

[实验验证]加紫色石蕊试液检验溶液的酸碱性。

[现象及结论]石蕊试液变红,表明氨气与水反应后溶液呈碱性。

[讲解]其中一水合氨很不稳定,受热会分解。

[提出问题]液氨与氨水有何不同?

[学生活动]讨论液氨与氨水的不同,并完成下列表格:

[学生活动]根据以上探讨的知识写出氨气与水发生的反应

[板书]

则氨水的浓度为()

c.34.7%d.52.2%

[学生活动]动手练习。

0.9?

1000

氨水质量分数的计算结果为:

34.7%

故选择a、c。

[小魔术]请两位同学上讲台演示,一位同学手拿玻璃棒蘸点浓氨水,另一位同学拿玻璃棒蘸点浓盐酸,然后相互靠近,但

不接触,观察现象。

[学生活动]观察现象,写出反应化学方程式。

[现象]两玻璃棒相互靠近时有大量白烟产生。

[板书]

(2)与酸的反应:

nh3+hcl=nh4cl

[实验探究]上述实验有它的不足之处:

由于浓氨水和浓盐酸本身都可以在空气中形成白雾,导致反应后形成的白烟现象不太明显,有学生会误认为这是浓氨水或浓盐酸本身在空气中形成白雾,因而说服力不强。

请同学们来设计一个说服力更强的实验?

[师生共同活动]学生探讨,教师给予适当的指导,小结并肯定可行的实验方案,同时自己给出一种具有参考价值的方案,给学生演示:

取一根两端开口的长玻璃管,一端塞入浸有浓盐酸的脱脂棉,另一端塞入浸有浓氨水的脱脂棉,然后两端用橡皮塞塞紧,仔细观察实验现象。

[问题讨论]上述实验中我们可明显看到一段时间后,在玻璃管中间偏向浓盐酸的一端先出现白烟,然后白烟向两端逐渐扩散。

请问为什么起初偏向浓盐酸的一端先出现白烟呢?

[学生讨论]在教师的提示下,由学生讨论得出答案:

因为分子量小的氨分子扩散的速度快,所以两种气体分子在靠近浓盐酸的一端先相遇产生白烟。

[练习]nh3也可与其它酸发生类似的反应,请同学们动手练习:

nh3+hno3=nh4no32nh3+h2so4=(nh4)2so4

[思考]生产cl2的化工厂常用浓氨水来检查生产设备和管道是否漏气,如有白

烟生成,则说明已发生漏气,这是为什么

[学生猜想]一定是氯气与氨气发生反应后有氨化铵固体小颗粒在空气中呈白烟状,来检查生产设备和管道是否漏气。

[教师解析]反应原理:

3cl2+2nh3=6hcl+n2hcl+nh3=nh4cl。

[过渡]在上述氨气与水、氨气与酸的反应中,氮元素的化合价都没有发生变化,那么它能否发生氧化还原反应呢?

请同学们阅读课文p98-99的思考与交流讨论,

思考下列问题:

[问题1]氮气怎样转化为氨气?

【篇三:

氯气的性质教学设计教案】

“氯气的性质”教学设计教案

(第1课时)

本节课我主要采用实验探究法。

首先创设探究问题的情境,以启发质疑,引起学生好奇、惊疑,激发学生的内在动力。

然后是实验探究,以准确的演示实验现象让学生找出其中的规律,培养学生观察实验现象、记录实验结果、分析实验现象的能力,从而归纳出氯气的性质。

一、教材分析

本小节先让学生清楚氯气是如何从大自然中提取的,然后才来研究氯气的性质,这种编排思路符合了学生的认知规律。

在这之前学生只学过氧气这个具体的气体单质,对于学生来说并不清楚研究一种单质应从哪方面下手更不清楚用什么方法,通过本单元的学习让学生掌握氯气性质的同时,知道人们研究化学物质的一般方法——实验探究法,体会了物质结构决定物质的性质特点。

为以后学习其它物质提供了方法。

而且中学化学教学大纲对中学化学教学提出的要求是:

要用化学基础知识武装学生,溶合教材注意激发学生对化学的兴趣,培养学生能力和创新精神,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和爱国主义教育,培养学生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培养学生关心社会,关心自然的情感?

?

,本节内容演示实验现象明显,可以大大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有了求知欲,体会到化学的奇妙变化,爱上这门科学!

二、学生情况分析

高一的学生处于个性张扬,但缺少理性的时期,缺乏对物质结构的认识,分析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都较弱,但教师要抓住学生的好奇心,勇于发言这些有利因素,引导学生认真学习好化学课,创造机会让学生积极参与发挥他们的主动性,加强过程与方法的培养,使其养成良好的思维方法,并内化为自己终生受用的方法。

三、教学目标

1.知识和技能:

通过实验观察是学生了解氯气的物理性质和用途,掌握氯气的化学性质

2.过程和方法:

通过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实验现象,培养学生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了解物质性质的探究的一般方法——实验探究法;在学习中,学会运用观察、实验、查阅资料等多种手段获取信息,并运用比较、分类、归纳、概括等方法对信息进行加工。

3.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学习,认识到海水是人类宝贵的自然资源,培养学生与大自然友好相处的情感:

联系生活体会氯气给生活带来的变化,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四、重难点:

氯气的化学性质和实验分析

五、教法学法:

采取自主探究、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并分层教学、建构学生自己的知识网络.指导学生采用不定时不定比的复习策略进行复习。

教师主要引导学生分析现象,解决问题。

六、教学程序

[引入]展示重庆发生有毒气体——氯气泄漏和爆炸事故等有关氯气的图片

为什么防毒面具的外形酷似猪嘴防毒面具为啥像“猪嘴”?

多媒体: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德军在比利时的伊普雷战役中使用了用氯气制造的毒气弹(180吨液态氯气)。

一阵黄绿色的云雾飘过后,英法联军人人感到胸闷气短,40分钟后约有

1.5万人中毒,5000多人死亡。

造成英法联军5000多名士兵中毒死亡,战场周围的大量野生动物也因为中毒相继死去。

但是,群兽中唯独野猪安然无恙。

于是,专家迅速进行了实地考察和研究,发现当野猪嗅到强烈刺激的气味后,就习惯地用嘴巴用力拱地,被拱后颗粒疏松的泥土,对毒气起到了过滤和吸附的作用。

野猪巧妙地利用大自然赐予的防毒工具,在这场化学战中幸免于难。

于是,科学家们不久后就仿照猪嘴的外形设计,制造出了第一批防毒面具,并一直沿用至今。

[过渡]氯气是有毒的,那么氯气有什么性质,毒性机理是什么呢?

只有明白了这些问题,才能找到防毒的方法与途径,化害为利,造福人类。

下面我们就来研究氯气化学性质。

[板书]氯气的性质

一、物理性质:

黄绿色气体——通过展示“看”

毒性——通过展示的多媒体“看”

有刺激性味——通过“闻”(扇闻法)

密度比空气大——通过氯气的收集方法或相对分子量

可溶于水——在氯气中注入水看溶液的颜色

二、化学性质

分析起原子结构:

易得一个电子变为负一价

1.与金属反应

cl2与fe在燃烧条件下的化学反应——(先看实验1)

2fe+3cl2==2fecl3棕褐色的烟

(讨论:

1.为什么“液氯”可以储存在钢瓶中呢?

2.燃烧一定要有氧气吗?

3.写出氯气和钠,铜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事实证明,氯气可与大多数金属在点燃或加热的条件下直接化合,而且生成高价态金属氯化物。

实验表明:

常温下干燥cl2不与铁反应

2.氯气与非金属的反应:

与h2反应——(通过讲述)

氢气在氯气中燃烧

现象:

安静的燃烧,火焰呈苍白色,瓶口有白雾产生h2+cl2=========2hcl

氢气与氯气混合光照:

释放大量的热,发生爆炸。

反应条件不同,现象不同,但产物相同

3.氯气与碱的反应——(实验三:

氯气与naoh反应:

cl2+2naoh=nacl+naclo+h2o

氯气与ca(oh)2反应:

2cl2+2ca(oh)2=cacl2+ca(clo)2+2h2o

制造漂白粉;

漂白粉成分:

cacl2+ca(clo)2;有效成分:

ca(clo)2

(讲述中注意次氯酸钙的价态和次氯酸根的书写,)

(讨论:

为什么制造漂白粉的碱是石灰乳而不是澄清石灰水或naoh?

当氯气泄露时我们应该采取什么紧急措施呢?

)——可以复习巩固前面学习氯气的性质,而且可以让学生学以至用!

(演示实验二)

[板书]干燥的cl2不使干燥的有色布条褪色——cl2无漂白性

干燥的cl2使湿润的有色布条褪色

[结束]为什么干燥的氯气使湿润的有色布条褪色,是什么在“搞鬼”呢?

下节课我们接着学习氯气揭开这个谜底!

[小结]按板书

[作业]47页的4②③④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军事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