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能量10文言虚词文言虚词于.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2684248 上传时间:2023-06-07 格式:DOCX 页数:28 大小:25.0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正能量10文言虚词文言虚词于.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8页
正能量10文言虚词文言虚词于.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8页
正能量10文言虚词文言虚词于.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8页
正能量10文言虚词文言虚词于.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8页
正能量10文言虚词文言虚词于.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8页
正能量10文言虚词文言虚词于.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8页
正能量10文言虚词文言虚词于.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8页
正能量10文言虚词文言虚词于.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8页
正能量10文言虚词文言虚词于.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8页
正能量10文言虚词文言虚词于.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8页
正能量10文言虚词文言虚词于.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8页
正能量10文言虚词文言虚词于.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8页
正能量10文言虚词文言虚词于.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8页
正能量10文言虚词文言虚词于.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8页
正能量10文言虚词文言虚词于.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8页
正能量10文言虚词文言虚词于.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8页
正能量10文言虚词文言虚词于.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8页
正能量10文言虚词文言虚词于.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8页
正能量10文言虚词文言虚词于.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8页
正能量10文言虚词文言虚词于.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8页
亲,该文档总共2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正能量10文言虚词文言虚词于.docx

《正能量10文言虚词文言虚词于.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正能量10文言虚词文言虚词于.docx(2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正能量10文言虚词文言虚词于.docx

正能量10文言虚词文言虚词于

[正能量(10)文言虚词]文言虚词于

第10课时文言虚词——其、乃、何、为、与、焉

【目标锁定】

(一)理解文言虚词其、乃、何、为、与、焉在文中的意义。

(二)学会根据具体语境辨别此6个虚词的词性和语法作用。

【考情揭密】

(一)命题特点

纵观近几年全国各省文言虚词的考查情况,其命题呈以下特点:

1.xx北京、上海、广东、四川、安徽等十几个省市的语文高考试卷,其、乃、何、为、与、焉6个虚词,其中”乃“考的频率为6次,“其“考的频率为2次,”何“考的频率为2次,“为”“与”“焉”考的频率为1次。

可见,“乃”“其”考得比较热。

2.考查形式主要为两种:

一种是以选择题形式出现,设四个选项,要求比较虚词在两个中用法的异同(一般一个句子出自阅读材料,另一句出自必修教材课文);另一种是主观题,通过翻译句子来考查虚词的含义.

(二)四川高考命题回顾

xx年《南村辍耕录——吕徽之》卷八,考了“其”“何”两个虚词。

xx年《镇海县志——贺钦》考了“其”“为”两个虚词。

xx年《元史〃金履祥传》考了“其”一个虚词。

【梳理】

本课时将18个虚词中偏向于副词词性比较多的其、乃、何、为、与、焉归为一类来讲解,希望能便于学生们掌握。

【其】

(一)用作代词

1.第三人称代词,可译为“他的”“它的”(包括复数)。

①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

(《廉颇蔺相如列传》)

2.第三人称代词,应译为“他”“它”(包括复数)。

①秦王恐其破壁。

(《廉颇蔺相如列传》)

3.活用为第一人称,译为“我的”“我(自己)”。

①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游褒禅山记》)

4.指示代词,表示远指,可译为“那”“那个”“那些”“那里”。

①及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

(《游褒禅山记》)

②今操得荆州,奄有其地。

(《赤壁之战》)

5.指示代词,表示近指,相当于“这”“这个”“这些”。

①有蒋氏者,专其利三世矣。

(《捕蛇者说》)

6.指示代词,表示“其中的”,后面多为数词。

①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

(《石钟山记》)

(二)用作副词

1.加强揣测语气,相当于“恐怕”、“或许”、“大概”、“可能”。

①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师说》)

②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

(《归去来兮辞》)

2.加强反问语气,相当于“难道”、“怎么”。

①其孰能讥之乎?

(《游褒禅山记》)

3.表商量、舒缓语气。

①吾其还也,亦去之。

(《烛之武退秦师》)

4.加强祈使语气。

①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五代史伶官传序》)

(三)用作连词

1.表示假设关系,相当于“如果”。

①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

(《送东阳马生序》)

2.表示选择关系,相当于“是?

?

还是?

?

”。

①其真无马邪?

其真不知马也?

(《马说》)

(四)无实义助词,起调节音节的作用,可不译。

①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离骚》)

②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

(《游褒禅山记》)

【乃】

(一)用作副词。

1.强调某一行为出乎意料或违背常理,可译为“竟然”。

①问今是何世,乃不知不汉,无论魏晋。

(《桃花源记》)

2.表示前后两事在情理上的顺承或时间上的紧接,可译为“才”“这才”“就”等。

①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

(《廉颇蔺相如列传》)

3.可表示对事物范围的一种限制,可译为“只”“仅”等。

①惶急无以击轲,而乃以手共搏之。

(《荆轲刺秦王》)

4.可译为“于是”“就”

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

(《鸿门宴》)

(二)用作代词

1.用作第二人称,常作定语,译为“你的”。

①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陆游《示儿》)

(三)判断词“是”

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

(《赤壁之战》)

【何】

(一)作疑问副词

1.用在句首或动词前,常表示反问,可译为“怎么”“哪”。

①徐公何能及君也?

(《邹忌讽齐王纳谏》)

2.用在形容词前,表示程度深,可译为“多么”。

①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

(《伶官传序》)

(二)作疑问代词

1.单独作谓语,可译为“什么原因”。

①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

(《过秦论》)

2.可译为“什么(东西)”

①大王来何操?

(《鸿门宴》)

(三)作语气助词,相当于“啊”。

①新妇车在后,隐隐何甸甸。

(《孔雀东南飞》)

(四)补充说明:

何可通“呵”,喝问。

①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

(谁何:

意思是检查盘问。

)(《过秦论》)

【为】

(一)动词

1.有“做”“作为”“充当”“变成”“成为”等义,翻译比较灵活。

①斩木为兵,揭竿为旗。

(《过秦论》)

②然后以六合为家,崤函为宫。

(《过秦论》)

③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劝学》)

2.可译为“以为”“认为”。

①此亡秦之续耳。

窃为大王不取也!

(《鸿门宴》)

②两小儿笑曰:

“孰为汝多知乎!

”(《两小儿辩日》)

3.判断词,是。

①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廉颇蔺相如列传》)

(二)介词

1.表动作、行为的替代,可译为“替”“给”。

①公为我献之。

(《鸿门宴》)

2.表动作、行为的对象。

,可译为“向”“对”。

①为之奈何?

(《鸿门宴》)

②此中人语云:

“不足为外人道也。

”(《桃花源记》)

3.表动作、行为的目的,可译为“为着”“为了”。

①慎勿为归死,贵贱轻何薄。

(《孔雀东南飞》)

4.表动作、行为的原因,可译为“因为”“由于”。

①但为君故,沉吟至今。

(《短歌行》)

5、表示被动关系。

①父母宗族,皆为戮没。

(三)句末语气助词,用于句尾,表示反诘、疑问,多与“何”相配合使用。

①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

(《鸿门宴》)

【与】

(一)用作动词

1.给予,授予。

①生三人,公与之母;生二子,公与之饩。

(《勾践灭吴》)

②则与一生彘肩。

(《鸿门宴》)

2.结交,亲附。

①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

(《烛之武退秦师》)

3.参加,参与。

①骞叔之子与师。

(《骞叔哭师》)

4.赞许,同意。

①吾与点也。

(《论语》)

(二)用作介词

1.可译为“和”“跟”“同”。

①沛公军霸上,未得与项羽相见。

(《鸿门宴》)

②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

(《促织》)

2.可译为“给”“替”。

①陈涉少时,尝与人佣耕。

(《陈涉世家》)

②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伶官传序》)

3.可译为“比”“和?

?

比较”。

①吾孰与徐公美?

(《邹忌讽齐王纳谏》)

②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

(《六国论》)

(三)用作连词,可译为“和”“跟”“同”。

①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

(《赤壁赋》)

②客亦知夫水与月乎?

(《赤壁赋》)

附:

【孰与】【与?

?

孰】表示比较与选择,译为:

“跟?

?

比较,哪一个?

?

①谓其妻曰:

“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邹忌讽齐王纳谏》)

【焉】

(一)兼词

1.兼词兼有介词加代词的语法功能,相当于“于之”“于此”等。

①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劝学》)

②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论语》)

2.相当于“于何”,译为“在哪里”“从哪里”等。

①且焉置土石?

(《愚公移山》)

(二)代词

1.相当于“之”。

①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捕蛇者说》)

②犹且从师而问焉。

(《师说》)

2.可译为“哪里”“怎么”。

①生,焉知死?

(《论语》)

②割鸡焉用牛刀?

(《论语》)

(三)语气词

1.句末语气词,可译为“了”“啊”“呢”。

①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六国论》)

②于是余有叹焉。

(《游褒禅山记》)

2.作句中语气词,表示停顿,相当于“也”。

①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否焉,而大遗。

(《师说》)

3.作词尾,相当于“然”,译为“?

?

的样子”“?

?

地”。

①盘盘焉,囷囷焉,蜂房水涡,矗不知乎几千万落。

(《阿房宫赋》)

【题型示例】

(xx·天津卷)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姚敬恒先生事略

[清]全祖望

《李二曲集》中别辑前代讲学诸君,有出于农工商贾之中者,共为一卷,以.勉学者。

以予近所闻,近日应潜斋高弟有曰凌嘉印、沈文则、姚敬恒,皆拔起孤露①之中,能成儒者。

凌、沈之名尤重,见于沈端恪公所为传,而敬恒躬行,与相鼎足,顾未有知之者。

敬恒,讳宏任,别字思诚,杭之钱塘人也。

姚氏,故杭之右姓。

敬恒少孤,其母贤妇也。

敬恒不应科举,隐于市廛②,稍营十一之息以养家。

其母一日见敬恒贸丝,银色下劣,愠甚,曰:

“汝亦为此恶行乎?

吾无望矣。

”敬恒皇恐,长.

跪谢,愿得改行。

乃受业于应先生潜斋,每日朗诵《大学》一过,潜斋雅爱之。

..

一言一行,服膺师说,泊然自晦,凡事必归于厚。

沈甸华之卒也,潜斋不食二日,敬恒问曰:

“朋友之丧而若此,无乃过欤?

”潜斋喟然叹曰:

“为其无以为丧也。

”敬恒曰:

“请为先生任之。

”殡葬皆出其手。

潜斋不肯轻受人物,惟于敬恒之馈不辞,曰:

“吾知其非不义中来也。

”然敬恒不敢多有所将,每时③其乏而致之,终其身无倦。

潜斋之殁,敬恒执丧如古师弟子之礼。

姚江黄先生晦木于人鲜可其意者,独见敬恒而许之,曰:

“是独行传中人物也。

④⑤尝游于闽,闽督姚公盛延之,访以海上事。

敬恒对曰:

“游魂不日底定矣。

但闽中民力已竭,公当何以培之?

”闽督肃然颔之。

然敬恒以学道故,所营十一.

之息无甚增益而勤施,渐不可支,遂以此落其家。

..

晚年以非罪陷缧绁。

宪使阅囚入狱,敬恒方朗诵《大学》,宪使异之,入其室,见其案上皆程、张之书也,呼与坐而语之,大惊,即日释之。

然敬恒卒以贫死。

其平生但事躬行,不著书,故鲜知者。

予既附志于《潜斋墓表》中,复摭拾

其事以传之,以配凌、沈二君,且以待后世有二曲其人者。

惜访其母姓,竟不可得。

(选自《全祖望集汇校集注》)

【注】①孤露:

父亡无所荫庇。

②市廛(chán):

店铺集中的地方。

③时:

通“伺”。

④海上事:

清政府平定台湾之事。

⑤游魂:

指当时据守台湾的郑氏政权。

10.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勉学者?

有出于农工商贾之中者,共为一卷,以.A.?

悲夫古书之不存?

余于仆碑,又以.

此恶行乎?

汝亦为.B.?

击破沛公军?

旦日飨士卒,为.

受业于应先生潜斋?

乃.?

C.斋戒五日?

于是赵王乃.

勤施?

所营十一之息无甚增益而.?

D.暮山紫?

烟光凝而.

【思路点拨】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C项,均是连词,意思是“于是,就”。

A项,连词,表目的,是“来,用来”的意思。

/介词,是“因此”的意思。

B项,动词,意为“做”。

/介词,“替,给”的意思。

D项,连词,表示转折。

/连词,表并列。

【参考答案】C

13.把文言文阅读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8分)

(1)而敬恒躬行,与相鼎足,顾未有知之者。

(3分)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其母一日见敬恒贸丝,银色下劣,愠甚。

(3分)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朋友之丧而若此,无乃过欤?

(2分)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思路点拨】本题考查考生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的能力。

翻译要根据上下文意,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字字落实,注意重点实词、虚词含义的准确,注意文言句式、通假字的用法等。

得分点:

(1)“躬行”、“顾”各1分,语意通畅1分。

“与”,介词,和;

(2)“贸”、“愠”各1分,语意通畅1分。

“其”代

词,代姚敬恒;(3)“丧”1分,语意通畅1分,还要考虑“无乃?

?

欤”这一固定句式的翻译。

“若”,代词,这样。

[答案]

(1)而姚敬恒亲身践行,和他们(凌、沈二人)并列,不过没有了解他的人。

(2)他(姚敬恒)的母亲有一天看到姚敬恒做蚕丝买卖,(使用的)银子的成色不好,很生气。

(3)朋友去世,(你)竟然(悲伤)成这样,恐怕有些过分吧!

【参考译文】

姚敬恒先生事略

《李二曲集》中另外辑录前代讲学的各位士人,有出身于农工商贾之中的,共编为一卷,用来勉励后学之人。

依我最近所听到的一些事情来看,近来应潜斋的高才弟子中有叫凌嘉印、沈文则、姚敬恒的,都是父亡无所荫庇,成为儒学大师的。

凌嘉印、沈文则的名声尤其高,记载于沈端恪公为他们写的传记里。

而姚敬恒亲身践行,和他们(凌、沈二人)并列,不过没有了解他的人。

姚敬恒,讳字宏任,别字思诚,杭州钱塘人。

姚家,是杭州的大姓。

姚敬恒年少时死了父亲,他母亲有贤德。

姚敬恒不去应考科举,隐藏在市井之中,曾经经营小生意收取十分之一的利息来养家。

他(姚敬恒)的母亲有一天看到姚敬恒做蚕丝买卖,(使用的)银子的成色不好,很生气,说:

“你怎么能做这种恶行呢?

我没什么指望了。

”姚敬恒非常恐慌,长跪在地上向母亲道歉,请求改正自己的行为。

于是拜应潜斋先生为师,每天朗诵《大学》一遍,应潜斋先生向来喜欢他。

一言一行,姚敬恒都服从老师的教诲,静默无为,韬光养晦,凡事一定从厚道出发。

沈甸华先生去世,应潜斋两天不吃饭,姚敬恒问道:

“朋友去世,(你)竟然(悲伤)成这样,恐怕有些过分吧!

”应潜斋长叹道:

“是因为没办法为他办丧事啊。

”姚敬恒说:

“请让我为先生做这件事。

”(沈甸华的)殡葬都是他亲手安排。

应潜斋不肯轻易接受他人财物,只有姚敬恒送的不推辞,说:

“我知道他的钱财不是从不义中来的啊。

”然而姚敬恒也不是敢出太多,每次等到应潜斋钱物匮乏时才给他,至死不变。

应潜斋死后,姚敬恒办丧事时按照古代老师弟子的礼仪操办。

姚江黄先生教诲别人很少有可意的,唯独看见姚敬恒,答应收他为徒,说:

“他是独行传中那些节操高尚,不随俗沉浮的人物啊。

姚敬恒曾经到福建一带游学,福建总督姚公盛情宴请他,询问他平定台湾的事情。

姚敬恒回答道:

“郑没多久就会平定台湾,但是福建兵力枯竭,您应该怎样保护它呢?

”福建总督肃然点头同意。

然而因为学问的缘故,姚敬恒经营的生意没什么特别增加收益的,再加上经常施舍,渐渐入不敷出,因此家道中落。

晚年因为莫须有的罪名被关押在牢狱,宪使去牢狱看囚犯,姚敬恒朗诵《》,宪使对他很吃惊,进入他的牢室,看见他几案上都是程(程颢、程颐)、张(张载)的书籍,喊他跟他一块坐下说话,很是吃惊,当天就释放了他。

然而姚敬恒最终因为贫穷而死。

他生平做事,只在亲为,不写书,因此了解他的人很少。

我既把志文附在了《潜斋墓表》之后,又捡拾他的一些逸事为他作传,来跟凌嘉印、沈文则的传文相配,暂且等待以后有像李二曲这样的人。

可惜的是寻访他母亲的姓氏,竟然没有所得。

【方法提炼】

1.词性分析法。

从词性的角度看,许多虚词是兼职的,即在不同的句子中有不同的词性,如“为”可作动词,意为“做”,也可作介词,“替,给”的意思。

.通过分析词性,以理解其意义和用法。

2.语法切入法。

即通过分析句中的语法结构去理解虚词在句中的用法.如,“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

”(《鸿门宴》)句中有三个“为”,前两句的主语是“人”和“我”,宾语是“刀俎”和“鱼肉”,句中的两个“为”应为动词谓语,译为“是”;末句“何辞”,即“辞何”,是个动宾结构,主语承前省略,可见句末的“为”是表疑问的语气词,因为它不表示实在意义。

【课堂演练】

1.下列“其”都是代词,按意义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1)距其院东五里,所谓华阳洞者

(2)以故其后名之曰:

“褒禅”

(3)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4)独其为文犹可识

(5)有碑仆道,其文漫灭(6)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

(7)然视其左右,而未记之者甚少(8)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

(9)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10)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

A

(1)(6)(8)(9)/

(2)(3)(4)/(5)(7)/(10)

B

(1)

(2)(3)(4)(5)(6)(7)/(8)(9)/(10)

C

(1)

(2)(6)/(3)(4)(5)(7)/(8)/(9)/(10)

D

(1)(6)(8)(9)/

(2)(3)/(4)(5)(7)(10)

参考:

C

2.指出下列各句“乃”的意义。

(1)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

(2)至七月,乃扶病入觐()

(3)羽复引而东,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

(5)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6)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参考答案:

竟才仅你的是

3.解释下列“何”的意义。

(1)何意致不厚()

(2)夫子何哂由也()

参考答案:

(1)怎么

(2)为什么

4.解释下列“为”的意义。

(1)焦仲卿妻刘氏,为仲卿母所遣。

(2)然则一羽之不举,为不用力焉。

(3)疱丁为文惠君解牛。

(4)荆轲和而歌,为变徵之声。

(5)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

参考答案:

(1)介词,表被动

(2)介词,表原因(3)介词,替(4)动词,发

(5)助词,表疑问

5.解释下列“与”的含义。

(1)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2)陈涉少时,尝与人佣耕。

(3)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参考答案:

(1)连词,和

(2)介词,和(3)动词,结交

6.解释下列“焉”的用法、含义。

(1)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2)置杯焉则胶。

(3)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

(4)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

参考答案:

(1)助词,感叹语

(2)兼词,在那(3)助词,感叹语

(4)助词,句中停顿

【课后提升】

1、对下列句中“其”的用法、含义。

(1)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

(2)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

(3)秦贪,负其强,以空言求璧,偿城恐不可得。

(4)倘能屈威,诚副其所望。

(5)有蒋氏者,专其利三世矣。

(6)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

(7)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

(8)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9)其孰能讥之乎?

(10)吾其还也,亦去之。

参考答案:

(1)第三人称代词,他,代愚公。

(2)第三人称代词,他们的。

(3)第三人称代词,它的。

(4)第一人称代词,我。

(5)指示代词,那。

(6)其中的(7)其中的(8)语气副词,大概,应该。

(9)语气副词,表反问,难道。

(10)语气副词,表商量,还是

2、对下列句中“乃”的意义和用法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1)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2)设九宾于廷,臣乃敢献璧。

(3)祭拜大将,乃韩信也。

(4)当立者乃扶苏。

(5)终不得不入中城,乃罢而归引。

(6)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乃重修岳阳楼。

(7)悉以羸兵负草填之,骑乃得过。

A

(1)和(3)相同B(5)和(6)相同

C

(2)和(7)相同D(3)和(4)相同

参考答案:

D注释:

(3)竟然(4)是

3、解释下列句中“乃”的含义。

(1)秦王恐其破壁,乃辞谢固请。

(2)当春乃发生。

(3)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

(4)已得履,乃曰:

“吾忘持度。

(5)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

(6)必欲烹乃翁,幸分我一杯羹。

(10)嬴乃夷门报关者

参考答案:

(1)于是(

(2)才(3)竟(4)竟(5)仅(6)

4、解释下列“何”的意义.

(1)豫州今欲何至()

(2)君何以知燕王()

参考答案:

(1)哪里

(2)凭什么

5、解释下列“为”的意义.

(1)乃为装遣荆轲。

(2)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

(3)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

(4)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

(5)身死国灭,为天下笑,何也?

你(7)是

(6)吾令人望其气,皆为龙虎。

(7)此亡秦之续耳。

窃为大王不取也。

参考答案:

(1)动词,收拾、

(2)介词,表目的(3)介词,为

(4)介词,表原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