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见铸件缺陷及其预防措施.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2689421 上传时间:2023-06-07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89.4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常见铸件缺陷及其预防措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常见铸件缺陷及其预防措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常见铸件缺陷及其预防措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常见铸件缺陷及其预防措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常见铸件缺陷及其预防措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常见铸件缺陷及其预防措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2页
常见铸件缺陷及其预防措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2页
常见铸件缺陷及其预防措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2页
常见铸件缺陷及其预防措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2页
常见铸件缺陷及其预防措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2页
常见铸件缺陷及其预防措施.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2页
常见铸件缺陷及其预防措施.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2页
常见铸件缺陷及其预防措施.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2页
常见铸件缺陷及其预防措施.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2页
常见铸件缺陷及其预防措施.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2页
常见铸件缺陷及其预防措施.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2页
常见铸件缺陷及其预防措施.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2页
常见铸件缺陷及其预防措施.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2页
常见铸件缺陷及其预防措施.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2页
常见铸件缺陷及其预防措施.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2页
亲,该文档总共2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常见铸件缺陷及其预防措施.docx

《常见铸件缺陷及其预防措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常见铸件缺陷及其预防措施.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常见铸件缺陷及其预防措施.docx

常见铸件缺陷及其预防措施

常见铸件缺陷及其预防措施

常见铸件缺陷及其预防措施(序+缺陷名称+缺陷特征+预防措施)

1气孔在铸件内部、表面或近于表面处,有大小不等的光滑孔眼,形状有圆的、长的及不规则的,有单个的,也有聚集成片的。

颜色有白色的或带一层暗色,有时覆有一层氧化皮。

降低熔炼时流言蜚语金属的吸气量。

减少砂型在浇注过程中的发气量,改进铸件结构,提高砂型和型芯的透气性,使型内气体能顺利排出。

2缩孔在铸件厚断面内部、两交界面的内部及厚断面和薄断面交接处的内部或表面,形状不规则,孔内粗糙不平,晶粒粗大。

壁厚小且均匀的铸件要采用同时凝固,壁厚大且不均匀的铸件采用由薄向厚的顺序凝固,合理放置冒口的冷铁。

3缩松在铸件内部微小而不连贯的缩孔,聚集在一处或多处,晶粒粗大,各晶粒间存在很小的孔眼,水压试验时渗水。

壁间连接处尽量减小热节,尽量降低浇注温度和浇注速度。

4渣气孔在铸件内部或表面形状不规则的孔眼。

孔眼不光滑,里面全部或部分充塞着熔渣。

提高铁液温度。

降低熔渣粘性。

提高浇注系统的挡渣能力。

增大铸件内圆角。

5砂眼在铸件内部或表面有充塞着型砂的孔眼。

严格控制型砂性能和造型操作,合型前注意打扫型腔。

6热裂在铸件上有穿透或不穿透的裂纹(注要是弯曲形的),开裂处金属表皮氧化。

严格控制铁液中的S、P含量。

铸件壁厚尽量均匀。

提高型砂和型芯的退让性。

浇冒口不应阻碍铸件收缩。

避免壁厚的突然改变。

开型不能过早。

不能激冷铸件。

7冷裂在铸件上有穿透或不穿透的裂纹(主要是直的),开裂处金属表皮氧化。

8粘砂在铸件表面上,全部或部分覆盖着一层金属(或金属氧化物)与砂(或涂料)的混(化)合物或一层烧结构的型砂,致使铸件表面粗糙。

减少砂粒间隙。

适当降低金属的浇注温度。

提高型砂、芯砂的耐火度。

9夹砂在铸件表面上,有一层金属瘤状物或片状物,在金属瘤片和铸件之间夹有一层型砂。

严格控制型砂、芯砂性能。

改善浇注系统,使金属液流动平稳。

大平面铸件要倾斜浇注。

10冷隔在铸件上有一种未完全融合的缝隙或洼坑,其交界边缘是圆滑的。

提高浇注温度和浇注速度。

改善浇注系统。

浇注时不断流。

11浇不到由于金属液未完全充满型腔而产生的铸件缺肉。

提高浇注温度和浇注速度。

不要断流和防止跑火。

∙发短消息

∙加为好友

xiayaxi当前离线

UID

3436 

精华

威望

14点 

热加工币

427枚 

性别

男 

在线时间

315小时 

最后登录

2009-10-27 

夹砂、鼠尾、沟槽

形成原因:

1)金属流股的热量在被烘烤的砂型表层形成低强度高湿度水份凝聚层,翘起的砂层体积增大由两边向金属流股延伸。

金属液充满型腔后未能将翘起的砂层压平,就形成鼠尾。

      2)在充型金属液的热作用下,型腔上表面或下表面膨胀拱起的砂层未开裂或裂口较小,使金属液未能进入拱起砂层背面的空腔内,形成沟槽。

沟槽实际是夹砂结疤的早期阶段。

      3)铸件上表面夹砂结疤称为上型面夹砂结疤,由下型面沟槽发展变化而成。

      4)铸件下表面的夹砂结疤称为下型面夹砂结疤,其形成有二:

一种似鼠尾,但砂层翘曲程度和铸件表面凹陷程度比鼠尾严重,由鼠尾发展变化而成,称为夹砂结疤;另一种类似上型面夹砂结疤,由两平行金属流股间的下型面表层拱起开裂而成。

      5)出现在铸造的铸件内角和外角的夹砂结疤称为角部夹砂结疤,由位于角部的上、下型面表层膨胀翘曲,脱离水分凝聚层伸入型腔所致。

      6)湿型铸造的铸件上表面或下表面为大平面,型砂膨胀率大,湿强度低,水份过多,透气性差,铸型排气不良,浇注温度过高,浇注时间过长,易产生夹砂类废品。

防止方法:

1)降低砂型的膨胀应力,加入:

煤粉、沥青、重油、木粉、等补偿砂粒膨胀降低膨胀应力。

      2)提高型砂湿强度

        提高煤粉的加入量到5%,增加型砂热变形量。

        提高膨润土加入量到7.5%,增加型砂热湿拉强度。

      3)提高透气性,加强排气孔通气。

      4)用干型、自硬砂代替湿型。

      5)适当降低浇注温度,缩短浇注时间。

      6)浇注过程中对砂型吹气冷却。

      7)铸造工艺修改。

 

球铁皮下气孔对策

影响因素

(1)碳当量:

适当增加含硅量有助于皮下气孔的减少。

同时,在硅量保持不变的情况下,随着含碳量的增加,球铁中皮下气孔的个数呈现出单峰曲线,且峰值点总保持在共晶点左右,因此,最好将碳硅含量选择得高一些,以使球铁的碳当量稍大于共晶点。

(2)硫:

硫高会引起皮下气孔等缺陷,这是因为产生H2S气体而形成。

当含硫量超过0.094%时就会产生皮下气孔,含硫量越高,情况越严重。

(3)稀土:

铁液中加入稀土元素能脱氧、脱硫,提高铁液表面张力,因此有利于防止产生皮下气孔。

但稀土含量太高,会增加铁液中氧化物的含量,使气泡外来核心增加,皮下气孔率增加。

残余稀土量应控制在0.043%以下。

(4)镁:

过高的镁将会加剧铁液的吸氢倾向,大量的镁气泡和氧化物进入型腔,增加气泡的外来核心;此外镁蒸汽直接与砂型中的水分作用,产生MgO烟气及氢气,也会产生皮下气孔。

试验表明,残镁量大于0.05%后便易出现皮下气孔,残镁越高越严重。

因此在保证球化基础上,尽量降低残留镁量。

(5)铝:

铁液中的铝是铸件产生氢气孔的主要原因。

据报道,当湿型铸造球墨铸铁的残留铝量为0.030%~0.050%时,将产生皮下气孔。

E.R.Kaczmarek等人研究认为,铁液与铸型中的水反应生成FeO与H2,由于铝的脱氧作用,又生成Al2O3,其即为气泡生成的核心而又能吸附一定的气体,增加了球铁产生皮下气孔的倾向。

但是在减少渣中的FeO成分时,镁的存在使得铝显得多余,故铝的敏感含量是有一定范围的。

(6)壁厚:

皮下气孔还有“壁厚效应”特征,即气孔的产生在一定壁厚范围内,实际上这与铸件的凝固速度有关。

铸件壁厚大时,其凝固结皮时间推迟,有利于气泡逸出。

因此,一般来说壁厚小于6mm或大于25mm时不易产生皮下气孔。

(7)浇注温度:

浇注温度类似于壁厚效应,也有一个温度范围,在1285~1304℃时,皮下气孔相当严重。

笔者进一步研究认为,不同的壁厚其危险温度也不相同,因此,应根据铸件壁厚共同确定浇注温度。

当然,提高浇注温度能延缓氧化膜的生成,防止熔渣进入型腔,同时对砂型烘烤时间加长使水分向外迁移。

(8)型砂含水率:

铸型产生皮下气孔的倾向按下列顺序依次减小:

湿型、干型、水玻璃型、壳型。

司乃潮的研究也证明了这一点,即随着型砂水分的提高,球铁产生皮下气孔的倾向增大,而当型砂水分小于4.8%时,皮下气孔率接近于零。

(9)型砂紧实度与透气性:

型砂的透气性太低,导致型壁所产生的气体不能排出型外,而向金属侵入,致使铸件产生气孔;随着型砂紧实度的增加,皮下气孔的倾向也加大,但当紧实度相当高时,倾向又减小,这可能是由于表层砂紧实度高,增大了水分向铸件方向的迁移阻力,但若型砂水分也高,将使水蒸气爆炸的可能性增加。

(10)浇冒口:

合理设计浇冒口,使铁液平稳浇注,并具有较强的挡渣功能;同时,适当增加直浇道和冒口的高度,以增加金属液的静压力。

2 防止措施

(1)严格控制铁液化学成分,使碳当量稍大于共晶点成分,含硫量不大于0.094%;残余稀土小于0.043%;残留镁含量不大于0.05%;铝含量在0.03%~0.05%范围以外。

(2)合理设计铸件结构,使壁厚不小于25mm;根据壁厚确定浇注温度,薄壁小件不得小于1320℃;中件不得小于1300℃;大件不得小于1280℃。

(3)金属炉料、孕育剂和所用工具应干燥,表面无锈蚀和油污。

同时型砂水分不宜过高,尽量小于4.8%,煤粉、重油等发气物质的含量要适当控制,减少粘土含量,并可附加一些增加透气性的物质,如木屑等。

(4)合理设计浇注系统,使之为开放式,可在型腔的最高处设置出气孔,同时应保证浇冒口高度,以提高液态金属的静压力。

缩孔缩松影响因素

(1)碳当量:

提高碳量,增大了石墨化膨胀,可减少缩孔缩松。

此外,提高碳当量还可提高球铁的流动性,有利于补缩。

但提高碳当量时,不应使铸件产生石墨漂浮等其他缺陷。

(2)磷:

铁液中含磷量偏高,使凝固范围扩大,同时低熔点磷共晶在最后凝固时得不到补给,以及使铸件外壳变弱,因此有增大缩孔、缩松产生的倾向。

一般工厂控制含磷量小于008%。

(3)稀土和镁:

稀土残余量过高会恶化石墨形状,降低球化率,因此稀土含量不宜太高。

而镁又是一个强烈稳定碳化物的元素,阻碍石墨化。

由此可见,残余镁量及残余稀土量会增加球铁的白口倾向,使石墨膨胀减小,故当它们的含量较高时,亦会增加缩孔、缩松倾向。

(4)壁厚:

当铸件表面形成硬壳以后,内部的金属液温度越高,液态收缩就越大,则缩孔、缩松的容积不仅绝对值增加,其相对值也增加。

另外,若壁厚变化太突然,孤立的厚断面得不到补缩,使产生缩孔缩松倾向增大。

(5)温度:

浇注温度高,有利于补缩,但太高会增加液态收缩量,对消除缩孔、缩松不利,所以应根据具体情况合理选择浇注温度,一般以1300~1350℃为宜。

(6)砂型的紧实度:

若砂型的紧实度太低或不均匀,以致浇注后在金属静压力或膨胀力的作用下,产生型腔扩大的现象,致使原来的金属不够补缩而导致铸件产生缩孔缩松。

(7)浇冒口及冷铁:

若浇注系统、冒口和冷铁设置不当,不能保证金属液顺序凝固;另外,冒口的数量、大小以及与铸件的连接当否,将影响冒口的补缩效果。

1.2 防止措施

(1)控制铁液成分:

保持较高的碳当量(>39%);尽量降低磷含量(<008%);降低残留镁量(<007%);采用稀土镁合金来处理,稀土氧化物残余量控制在002%~004%。

(2)工艺设计要确保铸件在凝固中能从冒口不断地补充高温金属液,冒口的尺寸和数量要适当,力求做到顺序凝固。

(3)必要时采用冷铁与补贴来改变铸件的温度分布,以利于顺序凝固。

(4)浇注温度应在1300~1350℃,一包铁液的浇注时间不应超过25min,以免产生球化衰退。

(5)提高砂型的紧实度,一般不低于90;撞砂均匀,含水率不宜过高,保证铸型有足够的刚度。

2 夹渣2.1 影响因素

(1)硅:

硅的氧化物也是夹渣的主要组成部分,因此尽可能降低含硅量。

(2)硫:

铁液中的硫化物是球铁件形成夹渣缺陷的主要原因之一。

硫化物的熔点比铁液熔点低,在铁液凝固过程中,硫化物将从铁液中析出,增大了铁液的粘度,使铁液中的熔渣或金属氧化物等不易上浮。

因而铁液中硫含量太高时,铸件易产生夹渣。

球墨铸铁原铁液含硫量应控制在006%以下,当它在009%~0135%时,铸铁夹渣缺陷会急剧增加。

(3)稀土和镁:

近年来研究认为夹渣主要是由于镁、稀土等元素氧化而致,因此残余镁和稀土不应太高。

(4)浇注温度:

浇注温度太低时,金属液内的金属氧化物等因金属液的粘度太高,不易上浮至表面而残留在金属液内;温度太高时,金属液表面的熔渣变得太稀薄,不易自液体表面去除,往往随金属液流入型内。

而实际生产中,浇注温度太低是引起夹渣的主要原因之一。

此外,浇注温度的选取还应考虑碳、硅含量的关系。

(5)浇注系统:

浇注系统设计应合理,具有挡渣功能,使金属液能平稳地充填铸型,力求避免飞溅及紊流。

(6)型砂:

若型砂表面粘附有多余的砂子或涂料,它们可与金属液中的氧化物合成熔渣,导致夹渣产生;砂型的紧实度不均匀,紧实度低的型壁表面容易被金属液侵蚀和形成低熔点的化合物,导致铸件产生夹渣。

2.2 防止措施

(1)控制铁液成分:

尽量降低铁液中的含硫量(<006%),

(2)熔炼工艺:

要尽量提高金属液的出炉温度,适宜的镇静,以利于非金属夹杂物的上浮、聚集。

扒干净铁液表面的渣子,铁液表面应放覆盖剂(珍珠岩、草木灰等),防止铁液氧化。

选择合适的浇注温度,最好不低于1350℃。

(3)浇注系统要使铁液流动平稳,应设有集渣包和挡渣装置(如滤渣网等),避免直浇道冲砂。

(4)铸型紧实度应均匀,强度足够;合箱时应吹净铸型中的砂子。

3 石墨漂浮3.1 影响因素

(1)碳当量:

碳当量过高,以致铁液在高温时就析出大量石墨。

由于石墨的密度比铁液小,在镁蒸汽的带动下,使石墨漂浮到铸件上部。

碳当量越高,石墨漂浮现象越严重。

应当指出,碳当量太高是产生石墨漂浮的主要原因,但不是唯一原因,铸件大小、壁厚也是影响石墨漂浮的重要因素。

(2)硅:

在碳当量不变的条件下,适当降低含硅量,有助于降低产生石墨漂浮的倾向。

(3)稀土:

稀土含量过少时,碳在铁液中的溶解度会降低,铁液将析出大量石墨,加重石墨漂浮。

(4)球化温度与孕育温度:

为了提高镁及稀土元素的吸收率,国内试验研究表明,球化处理时最适当的铁液温度是1380~1450℃。

在此温度区间,随着温度升高,镁和稀土的吸收率增加。

(5)浇注温度:

一般情况下,浇注温度越高,出现石墨漂浮的倾向越大,这是因为铸件长时间处于液态有利于石墨的析出。

若缩短凝固时间,随着浇注温度升高,石墨漂浮倾向降低。

(6)滞留时间:

孕育处理后至浇注完毕之间的停留时间太长,为石墨的析出提供了条件,一般这段时间应控制在10min以内。

32 防止措施

(1)控制铁液成分:

严格控制碳当量,不得大于46%;铁液的含碳量不得大于40%,可用废钢来调整铁液的含碳量;采用低硅(<12%)生铁;改进孕育处理,增强孕育效果,这样可降低孕育硅铁量。

(2)控制稀土的加入量:

在保证球化的前提下,加入量要少。

(3)改进铸件的结构,使壁厚尽量均匀,且小于60mm;若壁厚相差很大、热节很大,可在厚壁或者热节处加放冷铁;若是热节或厚壁位置在铸件顶部,可在此处加冒口。

(4)严格控制温度:

通常要求在1380~1450℃进行球化处理,1360~1400℃进行浇注。

同时,尽量缩短铁液出炉到浇注之间的滞留时间。

(5)必要情况下,可以加入钼等反石墨化元素,提高碳在铁液中的溶解度,从而减少石墨析出。

4 皮下气孔4.1 影响因素

(1)碳当量:

适当增加含硅量有助于皮下气孔的减少。

同时,在硅量保持不变的情况下,随着含碳量的增加,球铁中皮下气孔的个数呈现出单峰曲线,且峰值点总保持在共晶点左右,因此,最好将碳硅含量选择得高一些,以使球铁的碳当量稍大于共晶点。

(2)硫:

硫高会引起皮下气孔等缺陷,当含硫量超过0.094%时就会产生皮下气孔,含硫量越高,情况越严重。

(3)稀土:

铁液中加入稀土元素能脱氧、脱硫,提高铁液表面张力,因此有利于防止产生皮下气孔。

但稀土含量太高,会增加铁液中氧化物的含量,使气泡外来核心增加,皮下气孔率增加。

(4)镁:

过高的镁将会加剧铁液的吸氢倾向,大量的镁气泡和氧化物进入型腔,增加气泡的外来核心;此外镁蒸汽直接与砂型中的水分作用,产生MgO烟气及氢气,也会产生皮下气孔。

(5)铝:

铁液中的铝是铸件产生氢气孔的主要原因。

据报道,当湿型铸造球墨铸铁的残留铝量为0.030%~0.050%时,将产生皮下气孔。

(6)壁厚:

皮下气孔还有“壁厚效应”特征,即气孔的产生在一定壁厚范围内,实际上这与铸件的凝固速度有关。

铸件壁厚大时,其凝固结皮时间推迟,有利于气泡逸出。

因此,一般来说壁厚小于6mm或大于25mm时不易产生皮下气孔。

(7)浇注温度:

浇注温度类似于壁厚效应,也有一个温度范围,在1285~1304℃时,皮下气孔相当严重。

笔者进一步研究认为,不同的壁厚其危险温度也不相同,因此,应根据铸件壁厚共同确定浇注温度。

当然,提高浇注温度能延缓氧化膜的生成,防止熔渣进入型腔,同时对砂型烘烤时间加长使水分向外迁移。

(8)型砂含水率:

铸型产生皮下气孔的倾向按下列顺序依次减小:

湿型、干型、水玻璃型、壳型。

司乃潮的研究也证明了这一点,即随着型砂水分的提高,球铁产生皮下气孔的倾向增大,而当型砂水分小于4.8%时,皮下气孔率接近于零。

(9)型砂紧实度与透气性:

型砂的透气性太低,导致型壁所产生的气体不能排出型外,而向金属侵入,致使铸件产生气孔;随着型砂紧实度的增加,皮下气孔的倾向也加大,但当紧实度相当高时,倾向又减小,这可能是由于表层砂紧实度高,增大了水分向铸件方向的迁移阻力,但若型砂水分也高,将使水蒸气爆炸的可能性增加。

(10)浇冒口:

合理设计浇冒口,使铁液平稳浇注,并具有较强的挡渣功能;同时,适当增加直浇道和冒口的高度,以增加金属液的静压力。

5 球化衰退及球化不良5.1 影响因素

(1)碳当量:

铁液的碳当量太高时(尤其是硅含量也高时)将使石墨球化受到影响。

试验表明,对于厚壁铸件,当碳当量超过共晶成分时就有可能产生开花状石墨。

但是提高铁液的含碳量有利于镁回收率的提高。

因此生产中大多采用高碳低硅的原则,通常含硅量控制在2%左右。

此外,碳当量的选取还与铸件壁厚有关:

当壁厚为6.5~76mm时,碳当量为4.35%~4.7%;当壁厚>76mm,碳当量为4.3%~4.35%。

(2)硫:

当铁液中的含硫量太高时,硫与镁和稀土生成硫化物,因其密度小而上浮到铁液表面,而这些硫化物与空气中的氧发生反应生成硫,硫又回到铁液,又重复上述过程,从而降低了镁与稀土含量。

当铁液中的硫大于0.1%时,即使加入多量的球化剂,也不能使石墨完全球化。

(3)稀土与镁:

稀土与镁含量过低时,往往产生球化不良或球化衰退现象。

一般工厂要求球化剂的加入量为1.8%~2.2%。

(4)壁厚:

铸件壁太厚也容易产生球化不良及衰退缺陷,主要是因为铁液在铸型中长时间处于液态,镁蒸汽上浮,造成镁含量降低;共晶时大量石墨生成而释放出的结晶潜热使奥氏体壳重新熔化,石墨伸出壳外而畸形长大,形成非球状石墨。

(5)温度:

若铁液温度过高,铁液氧化严重,由于镁与稀土易与氧化物产生还原反应,而使得镁、稀土含量降低,同时高温也将增加镁的烧损和蒸发;铁液温度太低,球化剂不能熔化和被铁液吸收,而上浮至铁液表面燃烧或被氧化。

(6)滞留时间:

铁液中镁的含量是随孕育处理后停留时间的增加而减少,其主要原因是因硫及镁、稀土的氧化与蒸发造成的。

一般情况下,滞留时间不超过20min。

(7)浇冒口:

浇冒口若设计不合理,会产生浇注时间太长、铁液飞溅以及卷入空气,使镁、稀土氧化严重。

5.2 防止措施

(1)严格控制铁液成分:

选择合适的碳当量;铁液中的含硫量应小于008%(其中生铁含硫不得大于003%,焦碳含硫不得大于008%),可采用小苏打进行脱硫。

(2)加入足够的球化剂,(3)合理设计铸件结构,避免壁厚过大,也可在壁厚处加冷铁以提高凝固速度,缩短液态时间,从而防止球化衰退及不良。

(4)注意处理温度。

出炉温度应低于1460℃,以防球化剂严重烧损;要防止高温下的氧化现象,盖好覆盖球化剂的铁板(厚度应>3mm);铁液扒渣后应用草木灰等盖好;当铁液温度>1350℃出现球化不良及衰退时,可补加球化剂;而当<1350℃时就不能补加球化剂,也不得浇注球铁件,只能补加其它铁液浇注不重要的灰铸铁件或芯骨等。

(5)铁液出炉后应及时浇注,滞留时间不得超过20min。

(6)合理设计浇冒口,,采用型内和型上球化处理,加强孕育。

当前位置:

首页>>铸造技术支持>>铸造铸件常见缺陷分析

铸造工艺过程复杂,影响铸件质量的因素很多,往往由于原材料控制不严,工艺方案不合理,生产操作不当,管理制度不完善等原因,会使铸件产生各种铸造缺陷。

常见的铸件缺陷名称、特征和产生的原因,见表。

 

常见铸件缺陷及产生原因

缺陷名称

特征

产生的主要原因

气孔

在铸件内部或表面有大小不等的光滑孔洞

①炉料不干或含氧化物、杂质多;②浇注工具或炉前添加剂未烘干;③型砂含水过多或起模和修型时刷水过多;④型芯烘干不充分或型芯通气孔被堵塞;⑤春砂过紧,型砂透气性差;⑥浇注温度过低或浇注速度太快等

缩孔与缩松

缩孔多分布在铸件厚断面处,形状不规则,孔内粗糙

①铸件结构设计不合理,如壁厚相差过大,厚壁处未放冒口或冷铁;②浇注系统和冒口的位置不对;③浇注温度太高;④合金化学成分不合格,收缩率过大,冒口太小或太少

砂眼

在铸件内部或表面有型砂充塞的孔眼

①型砂强度太低或砂型和型芯的紧实度不够,故型砂被金属液冲入型腔;②合箱时砂型局部损坏;③浇注系统不合理,内浇口方向不对,金属液冲坏了砂型;④合箱时型腔或浇口内散砂未清理干净

粘砂

铸件表面粗糙,粘有一层砂粒

①原砂耐火度低或颗粒度太大;②型砂含泥量过高,耐火度下降;③浇注温度太高;④湿型铸造时型砂中煤粉含量太少;⑤干型铸造时铸型未刷涂斜或涂料太薄

夹砂

铸件表面产生的金属片状突起物,在金属片状突起物与铸件之间夹有一层型砂

①型砂热湿拉强度低,型腔表面受热烘烤而膨胀开裂;②砂型局部紧实度过高,水分过多,水分烘干后型腔表面开裂;③浇注位置选择不当,型腔表面长时间受高温铁水烘烤而膨胀开裂;④浇注温度过高,浇注速度太慢

错型

铸件沿分型面有相对位置错移

①模样的上半模和下半模未对准;②合箱时,上下砂箱错位;③上下砂箱未夹紧或上箱未加足够压铁,浇注时产生错箱

冷隔

铸件上有未完全融合的缝隙或洼坑,其交接处是圆滑的

①浇注温度太低,合金流动性差;②浇注速度太慢或浇注中有断流;③浇注系统位置开设不当或内浇道横截面积太小;④铸件壁太薄;⑤直浇道(含浇口杯)高度不够;⑥浇注时金属量不够,型腔未充满

浇不足

铸件未被浇满

裂纹

铸件开裂,开裂处金属表面有氧化膜

①铸件结构设计不合理,壁厚相差太大,冷却不均匀;②砂型和型芯的退让性差,或春砂过紧;③落砂过早;④浇口位置不当,致使铸件各部分收缩不均匀

 

常见铸件缺陷及其预防措施

缺陷名称

缺陷特征

预防措施

1

气孔

在铸件内部、表面或近于表面处,有大小不等的光滑孔眼,形状有圆的、长的及不规则的,有单个的,也有聚集成片的。

颜色有白色的或带一层暗色,有时覆有一层氧化皮。

降低熔炼时流言蜚语金属的吸气量。

减少砂型在浇注过程中的发气量,改进铸件结构,提高砂型和型芯的透气性,使型内气体能顺利排出。

2

缩孔

在铸件厚断面内部、两交界面的内部及厚断面和薄断面交接处的内部或表面,形状不规则,孔内粗糙不平,晶粒粗大。

壁厚小且均匀的铸件要采用同时凝固,壁厚大且不均匀的铸件采用由薄向厚的顺序凝固,合理放置冒口的冷铁。

3

缩松

在铸件内部微小而不连贯的缩孔,聚集在一处或多处,晶粒粗大,各晶粒间存在很小的孔眼,水压试验时渗水。

壁间连接处尽量减小热节,尽量降低浇注温度和浇注速度。

4

渣气孔

在铸件内部或表面形状不规则的孔眼。

孔眼不光滑,里面全部或部分充塞着熔渣。

提高铁液温度。

降低熔渣粘性。

提高浇注系统的挡渣能力。

增大铸件内圆角。

5

砂眼

在铸件内部或表面有充塞着型砂的孔眼。

严格控制型砂性能和造型操作,合型前注意打扫型腔。

6

热裂

在铸件上有穿透或不穿透的裂纹(注要是弯曲形的),开裂处金属表皮氧化。

严格控制铁液中的S、P含量。

铸件壁厚尽量均匀。

提高型砂和型芯的退让性。

浇冒口不应阻碍铸件收缩。

避免壁厚的突然改变。

开型不能过早。

不能激冷铸件。

7

冷裂

在铸件上有穿透或不穿透的裂纹(主要是直的),开裂处金属表皮氧化。

8

粘砂

在铸件表面上,全部或部分覆盖着一层金属(或金属氧化物)与砂(或涂料)的混(化)合物或一层烧结构的型砂,致使铸件表面粗糙。

减少砂粒间隙。

适当降低金属的浇注温度。

提高型砂、芯砂的耐火度。

9

夹砂

在铸件表面上,有一层金属瘤状物或片状物,在金属瘤片和铸件之间夹有一层型砂。

严格控制型砂、芯砂性能。

改善浇注系统,使金属液流动平稳。

大平面铸件要倾斜浇注。

10

冷隔

在铸件上有一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