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络穴位的本质结构功能基础.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2691293 上传时间:2023-06-07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35.7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经络穴位的本质结构功能基础.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经络穴位的本质结构功能基础.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经络穴位的本质结构功能基础.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经络穴位的本质结构功能基础.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经络穴位的本质结构功能基础.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经络穴位的本质结构功能基础.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3页
经络穴位的本质结构功能基础.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3页
经络穴位的本质结构功能基础.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3页
经络穴位的本质结构功能基础.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3页
经络穴位的本质结构功能基础.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3页
经络穴位的本质结构功能基础.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3页
经络穴位的本质结构功能基础.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3页
经络穴位的本质结构功能基础.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3页
经络穴位的本质结构功能基础.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3页
经络穴位的本质结构功能基础.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3页
经络穴位的本质结构功能基础.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3页
经络穴位的本质结构功能基础.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3页
经络穴位的本质结构功能基础.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3页
经络穴位的本质结构功能基础.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3页
经络穴位的本质结构功能基础.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3页
亲,该文档总共2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经络穴位的本质结构功能基础.docx

《经络穴位的本质结构功能基础.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经络穴位的本质结构功能基础.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经络穴位的本质结构功能基础.docx

经络穴位的本质结构功能基础

 穴位的功能与结构

   穴位是人体脏腑经络之气输注并散发于体表的部位,是与脏腑经络之气相通并随之活动、变化的感受点和反应点。

《内经》称穴位为“气穴”,是“脉气所发”和“神气之所游行出入”的部位。

也是针灸的施术部位。

根据穴位的基本含义,穴位的功能主要是感受刺激和反映病证。

与一般感受器比较,穴位对刺激的感受性有其独特特点,掌握这些特点,采用适当手法促进“得气”的形成,是治疗成功的重要条件。

脏腑器官疾病通过经络的作用,在体表某些穴位出现的各种异常变化称为穴位病理反应。

穴位病理反应有各种表现形式,并有一定规律,将其应用于临床,可协助疾病诊断和帮助选取穴位。

针刺穴位,究竟刺中了什么结构,该结构与非穴位有何不同,对此进行了广泛深入的研究,迄今未发现穴位下存在尚未认识的特殊结构,但结合针感研究发现,穴位下有丰富的感受器及肥大细胞,因此,推测它们可能是产生针感的结构基础。

从神经科学方面认识,穴位是感受装置也是效应装置。

本章对产生针感和效应的传导通路进行阐述,对穴位效应装置功能变化的原理进行初步分析。

   

第一节  穴位的功能

一、感受刺激

   1.穴位可以感受多种形式的刺激

   2.穴位对不同形式的刺激有不同的适应性

   3.穴位处不同感受器的感受阈值不同

二、反映病证

   

(一)穴位病理反应的形式

   

(二)穴位病理反应的基本规律

   (三)穴位病理反应的临床意义

1.第二节穴位结构

一、穴位结构的解剖特点

   1.穴位与神经

   2.穴位与血管(包括血管壁上自主神经)

   3.穴位与肌肉、肌腱

4.穴位的立体构筑

二、穴位形态结构组织学观察

   1.组织形态学的一般特征

   2.产生穴位针感的形态结构基础

三、穴位针感的形成和传导

   

(一)感受器电位及穴位针感

   1.感受器电位

   2.针感的形成

   

(二)穴位针感的传导通路

   1.针刺效应的外周传入通路和传入神经纤维类别

   2.针感信号在中枢内的传导通路

   3.针刺信号的外周传出通路

四、穴位的效应装置

(一)穴位效应装置的组织结构

   1.肌肉中的梭内肌

   2.穴位局部小血管

(二)穴位效应的功能变化及产生机理

   1.手下感与穴位肌电

   2.皮肤低电阻点的形成

   3.压痛点的形成

   4.穴位皮下硬结的形成

第一节  穴位的功能

   穴位是人体脏腑经络之气输注并散发于体表的部位,是与脏腑经络之气相通并随之活动、变化的感受点和反应点。

《内经》称穴位为“气穴”,6脉气所发”和“神气之所游行出入”的部位。

根据穴位的基本含义,穴位的功能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即感受刺激和反映病证。

   一、感受刺激

   针灸、推拿等治疗方法必须作用于一定的穴位才能产生作用,这是因为这些刺激作用于穴位后,能够激发经气的运行,以达到宣通气血、调整阴阳、扶正祛邪的目的。

所以,从感受刺激这一方面来说,穴位是体表各处存在的感受针灸、推拿等诸多刺激的感受装置。

穴位感受刺激的特点如下:

   1.穴位可以感受多种形式的刺激如毫针的机械刺激、艾灸的温度刺激、电针的电流刺激、磁穴疗法的磁场刺激、推拿按摩的触压刺激、激光的照射刺激等,这些刺激形式对穴位来讲都是适宜刺激。

组织学已经证实,穴位区域的皮下及深部组织中有多种感受器,如痛、温、触、压觉感受器等,这些感受器可分别接受不同能量形式的刺激,并将这些刺激通过换能转变为感受器电位或直接产生传人神经冲动。

由于穴位部位的感受器丰富多样,故穴位能感受多种形式的刺激,并产生酸、麻、胀、重等多种针刺感觉。

   2.穴位对不同形式的刺激有不同的适应性感受器经过连续刺激一段时间后,对刺激的敏感性会逐渐降低,发放冲动的频率逐渐减少,感觉也随之减弱,这种现象称为感受器的适应。

适应是所有感受器的一个功能特点,但它出现的快慢在不同感受器上有所不同。

穴位处有多种多样的感受器,所感受的刺激形式各自不同,因此适应的发生有快有慢。

例如,穴位对电针刺激发生适应相对较快,而对于毫针的机械刺激发生适应相对较慢。

   3.穴位处不同感受器的感受阈值不同作用于穴位的刺激必须达到一定强度和一定的持续时间,才能引起穴位感受器的兴奋,产生相应感觉。

通常将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强度,称为感受阈或强度阈值;引起感受器兴奋所需的最短时间,称为时间阈值。

总之,要使感受器兴奋,作用于感受器的刺激能量必须达到一定的总量。

常用的刺激穴位的方法,如手法运针、电针、艾灸、指压等,其强度是以产生一定的“得气”感觉为最佳。

临床证明,只有产生“得气”感觉时才会有明显的疗效。

相比之下,艾灸所兴奋的穴位感受器阈值较高,手法运针次之,电针所兴奋的穴位感受器阈值较低。

   二、反映病证

   穴位是和脏腑经络之气相通并随之活动、变化的反应点,穴位在病理状态下具有反映病证的作用,即出现病理反应。

穴位病理反应是指脏腑器官疾病通过经络的作用,在体表某些穴位出现的各种异常变化。

(灵枢·九针十二原)载:

“五脏有疾也,应出于十二原。

明知其原睹其应,而知五脏之害矣。

”<灵枢·邪客)指出:

“肺心有邪,其气留于两肘;肝有邪,其气留于两腋;脾有邪,其气留于两髀;肾有邪,其气留于两胭。

”张介宾(类经)注说:

“凡病邪久留不移者,必于四肢八溪之间有所结聚,故当节之会处索而刺之。

”说明古人早已认识到穴位在病理状态下具有反映病证的作用。

   

(一)穴位病理反应的形式

   穴位病理反应常有以下几种表现形式:

   1.感觉异常 内脏患病时,常在一定的穴位或某条经脉的多个穴位处出现感觉异常。

最常见的感觉异常是痛觉过敏,即穴位处出现疼痛,或按压穴位时出现明显的压痛。

尤其是急性病时,压痛明显,其程度因病情而异,压痛阳性的穴位有时还有酸、麻、胀等感觉异常。

   有学者提出,脏腑病变时相应经脉的井穴或原穴对热的敏感度发生变化,称为知热感度变化。

正常人左右同名穴的知热感度基本对称,脏腑病变时则不对称,或升高或降低、失去平衡。

   2.组织形态改变 脏腑病变时有些人穴位处病理反应表现为局部皮肤色泽改变或形态改变,如出现瘀点、白斑,或出现皮肤局部凹陷或隆起、丘疹、脱屑等,或在穴位皮下出现硬结、条索状反应物等,后者需要用按压、循摄等方法才能触摸到。

   3.生物物理特性改变 脏腑病变时,穴位处的生物物理特性会出现一系列改变,主要有穴位皮肤温度的改变和穴位处皮肤的导电量(电阻)及电位改变等。

   有人认为原穴和背俞穴皮肤温度改变可作为反映内脏病变的客观指标,而且原穴更为灵敏。

例如,对60例肝实热证患者的双侧太冲、肝俞穴的皮肤温度进行测试,发现比健康人组均有所升高。

脏腑发生病变时穴位皮肤导电量和电位也会发生改变,一般认为穴位皮肤导电量与穴位皮肤电位呈平行关系,即导电量降低时,电位也降低。

穴位皮肤导电量或电位下降常见于虚证,而穴位皮肤导电量或电位升高则常见于实证。

   

(二)穴位病理反应的基本规律  穴位病理反应呈现以下基本规律

   1.穴位病理反应的主要部位:

穴位病理反应主要集中发生在背腧穴、募穴、原穴、郗穴及其它特定穴和个经外反应(点阿是穴),在耳廓出现在与患病脏腑有联系的耳穴反应区。

   2.穴位病理反应与脏腑相关的相对特异性:

穴位病理反应在体表分布区域和部位与患病脏腑之间有一定对应关系。

例如,胃病患者在胃俞的反应远较肝病患者多而明显,反之,肝病患者在阳陵泉的反应比胃病患者多。

胆病患者主要在足临泣穴、外丘穴及阳陵泉下一横指出现反应。

心脏病人以心经腧穴或心腧穴为主要反应点。

   3.穴位病理反应与脏腑疾病进程的关系:

穴位病理反应的性质、强弱常随病情变化发生相应变化。

病变轻时阳性反应的穴位数量少,结节性病理反应质地较软;病变加重时出现阳性反应的穴位数量多,反应结节质地硬。

例如胃癌或肝癌患者,阳性反应穴位的反应物总数可达25-50个,此时分别在胃俞或肝俞见到病理反应物。

胃功能紊乱或轻症肝吸虫病人则无结节性反应物出现,仅在胃俞或肝俞穴出现松弛感或凹陷反应。

穴位皮肤色泽、形态改变也有类似规律,慢性病时相关的穴位多以形态改变为主,皮肤色泽的改变则既可见于急性病也可见于慢性病。

如急性炎症或慢性炎症急性发作时,穴位区出现点片状充血红晕、红色丘疹、脂溢和光泽;慢性器质性疾病则多出现点片状皮肤变白、白色丘疹、点片状隆起增生等。

   点片状凹陷、线状凹陷可见于慢性炎症、溃疡病等;结节状隆起或点片状暗灰色等则多见于肿瘤疾病。

穴位病理反应变化的快慢依病情而异,病情轻、好转快,病理反应物消失快;病情重、好转慢,则病理反应物消退慢。

由此根据病理反应穴位多少、反应轻重及反应形式的变化可提示病情轻重缓急及进退消长。

   (三)穴位病理反应的临床意义

   穴位病理反应是机体内部病变在体表特定部位的外在表现,它揭示了穴位与脏腑之间存在着某些特定的相互关系。

所以,临床上常把穴位病理反应应用于两个方面,一是协助诊断疾病,二是帮助选取穴位。

   1.协助诊断疾病:

穴位病理反应的临床意义,就在于它能够比较准确地提示疾病的发生、发展,和病变的性质、部位等,甚至可以提示疾病的转归或预后,因而具有协助诊断的作用。

临床上常用的穴位诊断法有以下几种:

(穴位压痛、经穴触诊、穴位异常现象、耳穴诊断)

   ①穴位压痛诊断法:

基本方法是先按病人主诉初步分析预测部位,然后用右手拇指指腹或点压工具逐次点压进行测定,寻找敏感点。

若发现敏感点,可结合其他临床表现和体征推测病变的虚实轻重和转归预后。

例如传染性肝炎在中都穴和耳穴肝区多有敏感点;肾病者在肾俞穴和三焦俞穴出现痛敏点;心脏及胸腔疾病的敏感点在郄门穴最显著;胃病则在足三里穴和梁丘穴出现敏感点;肠道疾病敏感点在足三里、上巨虚、阴陵泉、地机等穴;肝胆疾病在右期门、日月、膈俞、胆俞等穴出现敏感点等。

   ②经穴触诊诊断法:

是通过循、摸等特定的手法在经络线上或其特定穴上寻找阳性反应物或反应点作为客观指标,来诊断经络脏腑疾病的诊断方法,较之穴位点压诊断法有更强的客观性。

诊察手法分为滑动法、按揉法、移动法和推动法。

检查部位和顺序主要是背部俞穴和胸腹部募穴以及四肢部郄穴和循经线上的阳性反应物,结合外观、形态、色泽、肌肤凹凸变化,通过循摸触诊进行判断。

其顺序一般先查背第一行线(旁开脊柱0.5寸,包括各夹脊穴),若有异常则多为脏腑炎症;其次查第二行线(旁开脊柱两侧各重1.5寸)各脏腑背俞穴所在部位,若有反应物常是相应脏腑有病的标志;再查第三行线(上线再向外1.5寸),沿膀胱经背部线上相应各穴寻找病理反应点,若有异是相应脏腑有病的标志;再查第三行线(上线再向外1.5寸),沿膀胱经背部线上相应各穴寻找病理反应点,若有异常则提示相应脏腑病变;第四查胸腹部各募穴;第五查四肢郄穴;最后查与主诉有关选定穴等。

认真诊察穴位下有无圆形、扁平状、条索状结节或敏感点,并注意其质地软硬、光滑度、活动度与皮下粘连情况,以及压痛、胀、传导感的有无等等,依阳性反应点所在穴位及其脏腑络属关系确定病位,结合四诊及现代医学检查,全面分析,作出诊断。

   ③穴位异常现象诊断法:

是根据俞穴、募穴、下合穴、耳穴及阿是穴等处出现的异常现象协助诊断。

例如据胃俞穴对压痛敏感性可测知胃及十二指肠病变;根据肺俞、膏盲俞穴的酸痛引背可推断肺及气管疾病;志室、肾俞穴疼痛或叩痛常提示泌尿生殖系疾病;八醪穴酸楚、钝痛又常与妇女生殖系疾病有关。

募穴则适宜于六腑病变之诊断,如中府穴(肺募穴)有压痛者常与肺部疾病(如肺脓疡、肺结核等)有关;期门穴(肝募穴)隐痛胀满提示肝病等。

   ④耳穴诊断法:

这种诊断法认为,当人患病时在耳廓上相应的耳穴部位就会产生各种病理反应,如变色、变形、丘疹、血管充血和脱屑五种类型。

诊断方法是先根据病理反应发生部位所在的耳穴区域来判断病位,再按变色的深浅来分急性、慢性或亚急性,还可根据阳性反应发生部位之形态或其他特性来确定器质性病变或肿瘤的良性与恶性程度。

   

(2)帮助选取穴位:

临床上经常利用检查穴位的病理反应作为针灸取穴的一种依据。

如《灵枢·背俞》指出“按其处,应在中而痛解,乃其腧也”。

临床研究证明,不少压痛点与穴位及分经有一定的关系,如坐骨神经痛患者于臀、胭、腓骨头、腓肠肌等处可找到明显的压痛点,这些点大多是环跳、秩边、委中、阳陵泉、承山等穴的所在处,而疼痛部位是在下肢后侧面或在下肢外侧面而分为足太阳经和足少阳经两型。

临床上另一应用的例子就是“阿是穴”,取穴依据完全是“以痛为腧”的原则。

在临床实践中人们常应用这一原则发现新的治疗穴位。

如内脏有病时,往往会在耳廓的一定部位出现压痛点并伴有电阻降低等现象,人们就把耳廓上的这种反应点称为耳穴。

   综上所述,当内脏有病时常常会在体表相应穴位处出现阳性病理反应,观察这些阳性病理反应有助于疾病的诊断,并且这些反应点会随着病情进展、脏腑功能状态变化而变化,临床上选取那些反应最为明显的点作为首选的穴位施治,常可以取得满意的疗效。

第三节  穴位结构

   一、穴位结构的解剖特点

   针刺穴位,究竟刺中了什么结构,该结构与非穴位有何不同,不同穴位之间在形态结构上是存在差异,利用现代解剖学方法对穴位进行的层次解剖、断面解剖等研究,初步证实了穴位与血管、神经、肌肉、肌腱泛之间的关系。

   1.穴位与神经

   原上海第一医学院对十二经324个穴位的解剖研究表明,其中323个穴位(占99.6%)均与周围神经有关。

徐州医学院的研究也证实,全身361个穴位中,靠近神经主干者205穴(占56.8%),其中靠近皮神经主干者104穴(占38.8%),靠近深部神经主干者122穴(占33.8%)。

上海中医学院对十二经309个穴位的解剖观察表明,针刺进穴位后直接刺中神经干者152穴(占49.19%),针旁0.5㎝内有神经干者157穴(占50.81%),说明十二经穴与周围神经有密切关系。

穴位与非穴位比较,非穴位区神经干支比穴区较少。

如Nakazo等对动物及人体穴位和非穴位皮肤组织中神经纤维数量进行光镜、电镜观察,并经计算机统计发现,两者神经纤维密度之比为7.22:

5.26(约1.4倍)。

穴区与非穴区比较,穴区的皮肤、皮下、肌层等不同层次内所包含的特异感受器、游离神经末梢、神经束和神经丛等神经装置要丰富的多。

   2.穴位与血管(包括血管壁上自主神经)

   穴位与血管(bloodvessel)的关系也很密切,仅次于周围神经。

如徐州医学院研究发现,全身361个穴位中,靠近动脉主干者58穴(占16.1%),靠近浅静脉干者87穴(占24.7%)。

上海中医学院对十二经309穴针下结构的观察也表明,针刺人穴位,针下正当动脉干者24穴(占7.26%),针旁有动脉干或静脉干者262穴(占84.36%)。

大连医学院和福建医学院也有类似研究,结果大致相同。

这说明穴位与血管分布也有密切关系。

   对7条经脉上的295个穴位进行解剖学研究,发现主要穴位及其循行路线与神经和血管以及血管周围的植物性神经丛支有密切关系。

例如胃经的足三里穴区恰是腓总神经、胫深神经至胫前动脉血管支的汇合区;肾经的复溜穴内有胫神经发出到胫前动脉血管支的吻合支;心包经的劳宫穴内有正中神经和尺神经发出到血管的吻合支;合谷穴有来自拇指掌侧总神经的血管支。

这些事实说明在穴位下躯体神经与血管周围或血管壁植物神经丛相联系的吻合支或汇合区,很可能就是沟通躯体神经与植物神经之间功能联系和相互影响的枢纽与通路,也是得气感与植物神经性效应往往伴同发生的原因之一。

   3.穴位与肌肉、肌腱

   穴位的断面层次解剖发现,穴位处肌肉(muscle)、筋膜较肥厚且集中,人体55%穴位正位于肌肉群上,肌肉外包裹着深浅筋膜,针刺必须穿过筋膜到肌肉组织中,因而提出穴位即肌肉反应点。

有人统计穴位分布和肌肉肌腱(muscletendon)的关系,结果发现占经穴总数62.5%的穴位在肌肉分界处有神经干支进入的部位,符合古人认为“经脉伏行于分肉之间”的观点;还有37.5%的穴位则多位于肌肉、肌腱之中或其起止点上。

加拿大的C.C.Gunn等对70个穴位的研究也证明穴位的所在部位大致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①位于肌肉运动点上,这正是肌肉神经最接近皮肤的位点,对电刺激最敏感,此类穴位有35个,占研究穴位总数的1/2(如阳白、颊车、合谷、外关、曲池、三阴交等穴及一些背俞穴)。

②位于躯体正中矢状线上两侧浅表神经会聚处的交点上,共14个穴位,如任、督二脉腧穴属此类型o③位于神经丛上或表浅神经分支处,共21个(如下关、睛明、风池、环跳、阳陵泉等穴)。

此后Gunn又发现有些穴位位于肌—腱连接处o

   4.穴位的立体构筑对穴位部位进行解剖学和组织学观察,迄今没有找到目前尚未认识的特殊结构,所见到的都是神经、血管、淋巴、肌肉、肌腱等已知结构。

故有学者提出穴位是由多种组织构成的一个多层次“立体构筑”(three-dimensionalconstruction),与非穴位处相比,在已知组织的配布上存在着某些方面的相对特异性。

采用CT断层扫描研究发现,三阴交穴的皮下组织,浅筋膜层的组织间隙均较小,肌肉、深筋膜层组织间隙较大,故认为软组织的厚薄对穴位有重要的影响。

采用介于穴位局部解剖与显微解剖之间的巨微解剖方法对足三里穴的血管网进行组织结构研究,发现通过穴区的小血管分支多,微血管相互交叉,相互吻合,形成致密毛细血管网,非穴区小血管仅呈树干样分支,多呈稀疏分布状态,证实足三里穴不是由一种组织构成,而是由多种组织构成,共同参与穴位的传导作用,穴位是一个多层次的立体构筑。

   二、穴位形态结构组织学观察

   显微镜观察能发现穴位的特殊形态结构呢?

尤其是在穴位局部产生针感并引起效应的点是否存在区别于周围组织的特殊结构呢?

对此,国内外许多人都结合针感,用组织学、组织化学或形态结构与功能相结合的方法从微观上对穴位进行了研究和探讨。

   1.穴位组织形态学的一般特征

   早期在人类新鲜尸体或拟定截肢的病人肢体上对穴位及非穴位区进行了组织学观察。

研究发现,穴区的表皮、真皮、皮下、筋膜、肌层及血管组织中都有丰富而多样的神经末梢、神经束、神经支或各种特殊感受器。

但全身不同部位穴位中,上述组织的种类、数量和组合形式差别很大。

例如:

(1)指尖部穴位,在表皮的基层细胞之间有新月状或小环状游离神经末梢,真皮网状层有游离神经末梢、露菲尼小体和克氏终球,皮下组织与真皮交界处有大量环层小体。

在血管丛周围有粗、细两类纤维构成的神经从伴行。

(2)足趾部穴位(如隐白、大敦等穴)镜下所见主要是触觉小体和游离神经末梢。

(3)在肌肉丰厚的部位则以肌梭、肌肉内的神经或血管较多。

但耳穴内既能见丰富的血管、淋巴和游离神经末梢,也可见到环层小体、露菲尼小体等。

   总结以上研究,用显微镜在穴区内所见到的主要是血管(包括血管壁神经丛)、游离神经末梢及穴位深部的多种感受器等已知结构,未见到新的可作为穴位或经络普遍特征的任何特殊结构,但是在与非穴区组织结构的对比中发现,每个穴位都是血管、神经束、神经支和游离神经末梢或各种神经感受器的集中区,而非穴区则不然。

例如合谷、内关等穴区内肌梭密度远较周围非穴区大,足三里穴区内压力感受器密度也较非穴区大得多。

这些事实均表明,穴位的特殊之处就在于它较非穴区组织内存在有更为密集的血管神经及神经感受装置。

   2.产生穴位针感的形态结构基础

   在穴区内由浅层到深层全面观察其组织形态结构和特点,未能看到穴区和非穴区的明显差异。

如果能把研究的范围进一步缩小集中到与针感有关的组织结构上,必然能使研究目标更加集中,其结论也将更加精确。

   

(1)穴位针感点的定位:

为了探寻穴位中产生针感的确切部位,以判断或鉴定其形态结特征,常用某些方法标记穴位得气部位。

   ①针感点定位方法:

利用患者将要截肢的肢体,在手术及麻醉前针感反应尚正常时,针刺穴位,测定针感,同时设法将颜色标记留在产生针感处的组织里,待截肢后找出被标记的组织,对其进行组织形态学鉴定。

目前通用的针感点标记法有:

蓝点法、改良蓝点疚、美蓝法、墨汁法等。

前二种是根据铁离子—普鲁士蓝反应原理设计的,后二种是用微量注射器直接注射无害染料来进行标记的。

铁离子—普鲁士蓝反应法是根据普鲁士蓝反应原理,即铁离子遇到亚铁氰根会产生蓝色的亚铁氰化铁沉淀,在需截除的肢体上,用尖端裸露的绝缘针测定得气感,然后向针尖通30-50μA直流电,起针后,针尖有部分铁离子电解出来并沉淀于针尖周围的组织中,待肢体被截下后,用1%亚铁氰化钾—甲醛溶液灌流,沉淀于局部,铁离子遇到亚铁氰化钾而形成蓝色颗粒,从而显示得气部位。

   ②穴位针感点的分布:

用蓝点法或改良蓝点法研究证明,穴位下针感点可存在于自皮肤到骨膜的各层组织中,但大多数分布在深层组织内。

例如,1974年首先有人用蓝点法证实足三里等穴位的35个针感点均分布于深层组织中;也有人用美蓝标记针感点并记录感觉的方法研究了偏历穴等13个穴位中30个针感点的分布,结果发现只有6个针感点是在皮下结缔组织中,其余的均在深部组织内。

还有人用改良蓝点法研究了足三里、内关、外膝眼等14个穴位的44个针感点,结果发现,11种不同性质的针感可分别出现于自皮肤到骨膜以及关节囊内外的各种组织中,但深层组织内者约占90%。

   

(2)穴位针感点的感受器:

感受器指分布在体表或组织内部的一些专门感受机体内外环境中所发生改变的结构和装置。

感受器的组织形式多种多样,有些感受器就是外周感觉神经末梢,如体表或组织内部与痛感受有关的游离神经末梢;有些感受器是裸露的神经末梢周围再包绕一些特殊的结缔组织的被膜样结构,如分布在各种组织中与触压感受有关的环层小体。

用改良蓝点法对足三里、内关等穴的16个针感点的组织学观察发现,在蓝点1-4mm2的范围内见到组织结构的比例为,神经束35.2%,游离神经末梢14.8%,肌梭4.5%,血管45.5%。

还有人用改良蓝点法研究了足三里、内关等穴的44个针感点周围1.8mm直径范围内的组织结构,发现神经干、神经支和小血管(管壁神经丛)为100%,游离神经末梢为54%,肌梭为37%左右,其中神经干、神经支、血管和游离神经末梢与针感呈平行关系。

这些事实表明,穴位下的血管、小神经束、游离神经末梢或各种特殊感受器等组织结构与针感的形成密切相关,它们共同构成穴位的感受装置。

此外,穴位针感点内血管壁上的植物神经有可能参与针感的形成。

如有人发现在针刺兔“足三里”穴引起肠蠕动增强的效应中,先后切断后肢的皮肤、肌肉、坐骨神经和股骨后,该针刺效应依然存在,而切除该侧骼外动脉或用石炭酸在股动脉上环形涂沫一周后,该针刺效应即消失。

病理检查证明血管壁上的植物神经丛可能是这一针刺效应的传人途径之一。

组织化学的研究也证实穴区内小血管上确有植物神经纤维,其中有的属肽能神经纤维,它们与躯体神经及其游离末梢分支到血管的纤维相吻合,形成了躯体神经与植物神经在血管丛的汇合区,也可能是针刺穴位时产生针感反应的组织形态学基础。

   ①穴位所处环境与感受器种类的关系:

不同穴位内的组织形态结构差异很大,其中所含神经感受装置的种类也不同,究竟是哪种感受装置与针感性质有关,尚难以从形态学研究作出判断,不过也有了一些初步的规律。

通过形态学和穴位肌电以及神经细束分离法等研究发现,在肌肉丰厚的穴位(如合谷、内关等穴)下,肌梭密集分布并与手下感有关;肌腱附近穴位(如昆仑、曲泽等穴)中主要是环层小体最多;肌与肌腱接头部的穴位(如承山穴)中心则以腱器官为主;头皮处穴位(百会、印堂、攒竹和丝竹空等穴)中主要是游离神经末梢和包囊感受器;关节囊处的穴位(内外膝眼穴)则以露菲尼小体为主。

可见与针感有关的裨经装置,很可能是多种多样的,这对于认识穴位针刺时针感性质的多样性也许会有所帮助。

   ②针感性质与组织结构的关系:

用美蓝标记针感点并记录患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