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金堂县实验中学学年七年级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2691764 上传时间:2023-06-07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285.4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四川省金堂县实验中学学年七年级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四川省金堂县实验中学学年七年级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四川省金堂县实验中学学年七年级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四川省金堂县实验中学学年七年级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四川省金堂县实验中学学年七年级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四川省金堂县实验中学学年七年级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8页
四川省金堂县实验中学学年七年级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8页
四川省金堂县实验中学学年七年级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8页
四川省金堂县实验中学学年七年级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8页
四川省金堂县实验中学学年七年级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8页
四川省金堂县实验中学学年七年级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8页
四川省金堂县实验中学学年七年级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8页
四川省金堂县实验中学学年七年级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8页
四川省金堂县实验中学学年七年级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8页
四川省金堂县实验中学学年七年级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8页
四川省金堂县实验中学学年七年级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8页
四川省金堂县实验中学学年七年级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8页
四川省金堂县实验中学学年七年级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8页
亲,该文档总共1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四川省金堂县实验中学学年七年级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docx

《四川省金堂县实验中学学年七年级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四川省金堂县实验中学学年七年级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四川省金堂县实验中学学年七年级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docx

四川省金堂县实验中学学年七年级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四川省金堂县实验中学2020-2021学年七年级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学校:

___________姓名:

___________班级:

___________考号:

___________

一、选择题

1.某学习小组准备暑假实地参观我国境内目前已确认的最早的古人类遗址,那么他们应该去

A.陕西西安B.北京周口店C.云南元谋D.浙江余姚

2.北京周口店有我国著名的古人类遗址。

在这个地区生活过的古人类是

A.元谋人B.北京人C.河姆渡人D.半坡人

3.中国是人类的发源地之一,最有力的证据是中国境内原始人类的

①传说

②遗址

③化石

④文献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①④

4.“这里的房子都没有窗户,由于时间久远,房屋都看不见了,但是他们建造房屋时留的柱洞、灶洞、门槛,以及半地穴式的结构都还清晰可见。

”材料中的“这里”是

A.北京周口店遗址

B.元谋人遗址

C.半坡遗址

D.河姆渡遗址

5.最早解决吃水问题,学会开挖水井的原始人是(  )

A.北京人B.山顶洞人C.半坡原始居民D.河姆渡原始居民

6.“民以食为天”,我国古代的原始居民很早就懂得农耕技术。

我国在世界上最早种植的粮食作物是

A.水稻和小麦B.水稻、粟C.小麦和粟D.水稻和玉米

7.浙江绍兴建有一座著名的大禹陵,人们为大禹建陵主要是纪念他 (  )

A.治理水患,造福人类

B.品德高尚,让位给尧

C.建造宫室,制作衣裳

D.发明耒耜,教民农耕

8.我们知道黄帝、炎帝、尧、舜,主要是依据 (  )

A.传说B.考古C.想象D.史实

9.作家冯安泽在《尧舜禹的传说》一书中用充足的证据说明尧、舜、禹是中华文明的先驱,对他们先后担任部落联盟首领的方式进行了较为严谨客观的归纳与评价。

该方式是 (  )

A.战争B.世袭C.禅让D.选举

10.夏启登上王位的方式是()

A.通过禅让制,大家选他做首领B.通过激烈的竞争,战胜其他部落

C.凭借家庭特殊地位,自己继承父位D.治水建功立业,受到人民爱戴

11.“近乡情怯”“故土难离”,故乡情结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商朝前期却几次迁都,其原因是 (  )

A.战乱、环境变化B.统治者想扩大势力

C.外族入侵D.思念家乡

12.《左传》中记载:

在一个重要的受封仪式上,司空(官名)冉季代表周天子向周武王之弟康叔分赐疆土。

这一仪式反映出西周实行的制度是

A.禅让制B.世袭制C.奴隶制D.分封制

13.为了进行有效的统治,西周实行分封制。

分封制规定,受封诸侯对周王应尽的义务主要有

①统治和管理辖区内的土地和人民

②定期朝见周王

③向周王交纳贡赋

④带兵随周王出征作战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④

14.文物是鲜活的历史。

下列文物反映了商朝手工业发展水平的是()

①兵马俑②司母戊鼎③彩陶④四羊方尊

A.①②③B.②③④C.②③D.②④

15.关于汉字的起源,中国古代文献上有种种说法,如“结绳”“八卦”“图画”“书契”等,下列属于甲骨文造字法的有()

①象形

②会意

③指事

④形声

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①③④D.①②④

16.我国古代青铜铸造业高度发达,工艺精湛,迄今世界上出土的最重的青铜器是__________朝的________(  )

A.夏 四羊方尊

B.商 司母戊鼎

C.西周 司母戊鼎

D.商 大盂鼎

17.“周辙东,王纲坠。

逞干戈,尚游说。

始春秋,终战国。

五霸强,七雄出。

”上述文字出自《三字经》。

下列不属于春秋霸主的是 (  )

A.晋文公B.齐桓公

C.楚庄王D.秦孝公

18.“春秋以来,由于它们的使用和推广,大量荒地被开垦出来,一些奴隶主将开垦出来的田地变成财产并出租……”“它们”指

A.磨制石器

B.骨耜

C.青铜器

D.铁农具和牛耕

19.关于春秋的争霸战争,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①争霸的背景是周王室日渐衰微

②目的是为了维护周天子的威信

③争霸的实质是要获取周天子过去的政治经济特权

④争霸战争具有两面性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③④

20.“水旱不从人,不知饥馑,实无荒年,天下谓之‘天府’也。

”“天府”的由来直接得益于:

A.铁器的推广B.大运河的修建C.都江堰的修建D.长城的修筑

21.变法和改革是历史上永恒的话题,有位平民因为勤劳耕作,生产出诸多粮食受奖励,由此推测是下面哪个变法时期的事件:

A.商鞅变法B.李悝变法C.王安石变法D.孝文帝改革

22.“改革”是除旧布新,是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

“改革”要成功,必须顺应社会发展的方向、顺应新生事物的需求。

在著名的商鞅变法(“改革”)中,最能体现当时新型经济(新生事物)发展需求的一项主要措施是

A.承认土地私有,允许自由买卖

B.奖励军功,废除世袭贵族特权

C.建立县制,加强君主专制集权

D.奖励农耕,推行“重农抑商”

23.现在很多人收看中央电视台的《今日说法》栏目,如果时光倒流两千多年,你认为下列哪个人最适合当这个栏目的主持人?

A.孙膑B.老子C.韩非子D.孔子

24.史料记载:

孔子朝罢归来,家人报告:

“马厩失火!

”孔子听后,问“伤人乎?

”这则故事体现出孔子倡导并实践了他的思想

A.“仁者爱人”

B.“因材施教”

C.“兼爱”、“非攻”

D.“无为而治”

25.“天下兼相爱则治,交相恶则乱。

”这一观点出自于

A.老子B.孔子C.墨子D.韩非

二、综合题

26.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轩辕于是修养道德,整顿军队,研究四季变化特点,种植谷物,安抚人民,丈量四方的土地..以与炎帝(人名)战于阪泉之野。

三战,然而得其志。

蚩尤(人名)作乱,不用帝命。

..帝乃征师诸侯,与蚩尤战于涿鹿之野,遂禽杀蚩尤。

——《史记·五帝本纪》

材料二2007年4月18日上午,万众瞩目的炎黄二帝巨型塑像落成庆典在郑州黄河岸边炎黄广场隆重举行,海内外各界人士30000多人参加庆典。

炎黄二帝塑像高106米,单眼长3米多、鼻高8米。

以山为体,山人合一,浑然天成。

塑像左侧为炎帝,广额纯朴,智慧慈爱,下面为黄帝,威武刚强,气宇轩昂。

炎黄二帝塑像包容了中华民族的崇高品质,体现了不屈不挠、勤劳勇敢和开拓前进的宏伟气概。

它的建成,将会大大增强全球华人的民族自豪感和凝聚力。

请回答:

(1)材料一中的“轩辕”指谁?

在中国文明史上,他有咋样的历史地位?

(2)根据材料一分析,轩辕在几次战役中能够战胜敌人的原因是什么?

(在材料中找答案)

(3)你知道“轩辕”在中国历史上曾做出何贡献吗?

(4)今天我们建造炎帝和黄帝巨型塑像及举行拜祖大典有什么重要意义?

27.夏、商、西周时期是中国早期国家产生和发展的重要阶段。

让我们一起走进这一时期,去了解这一时期人类创造的文明。

(青铜器)

(1)请写出上面三幅图片中青铜器的名称。

说一说这些青铜器的主要用途。

这些青铜器主要是用什么方法铸造而成的?

(2)在商周时期,青铜器的功能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甲骨文)

(3)这两幅图片中的文字都是甲骨文,请你说出这些文字首先是在什么时候被谁发现的。

这些文字主要记载了哪一时期的历史?

(4)甲骨文中主要记载的内容是什么?

如何评价这一文字?

这一文字的发现有何重大意义?

28.中国古代制度不断革新。

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夫商君为孝公平权衡、正度量、调轻重,决裂阡陌,教民耕战。

是以兵动而地广,兵休而国富,故秦无敌于天下。

——《战国策•秦策》

(1)图一中①②处对应填写的制度和人物分别是什么?

(2)图二反映的是一种什么制度?

图二中A、B代表的等级身份分别是什么?

结合所学知识谈谈实行这种制度起到的作用。

(3)材料二中的“商君”是谁?

“教民耕战”的具体措施有哪些?

(4)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说说商君所为的历史作用。

29.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内涵丰富,源远流长。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论语》

材料二:

思想是社会变革的先声,文化是引领时代前进的旗帜。

党的十八大报告鲜明地提出了“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的战略目标。

2021年5月15日,“一带一路”高峰论坛文艺晚会的开场舞《千年之约》将多种古老艺术呈现在世人面前,也把观众带回到了千年前那个见证丝绸之路畅通繁荣的地方

(1)材料一是哪位思想家的言论?

他是哪一学派的创始人?

(2)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具有思想解放性质的事件是什么?

战国时期提出“以法治国”的是哪个学派的哪位思想家?

(3)综上所述,我们应该如何正确对待中国传统文化?

参考答案

1.C

【详解】

A项陕西西安的半坡遗址距今约6000年,不是我国境内最早的古人类遗址;B项北京周口店北京人遗址距今约70万——20万年,不是我国境内最早的古人类遗址;C项云南元谋人遗址距今约170万年,是我国境内目前已确认的最早的古人类遗址,与题意相符;D项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距今约7000年,不是我国境内最早的古人类遗址。

故选C。

2.B

【解析】

【详解】

A项元谋人生活在云南省元谋县,与题意不符;B项北京人生活在北京周口店,与题意相符;C项河姆渡人生活在浙江余姚,与题意不符;D项半坡人生活在陕西西安,与题意不符。

故选B。

3.B

【详解】

据所学可知,②遗址和③化石是研究远古人类历史的第一手资料,是最重要的证据;①传说和④文献一定程度上能够反映历史,但不是最有力的证据。

所以应选②③,故选B。

4.C

【详解】

根据题干“半地穴式的结构”的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半坡人生活在距今五六千年的黄河流域,他们会制造彩陶,居住在半地穴式的房屋中,ABD不符合题意,所以答案选C。

5.D

【解析】

【详解】

依据所学可知,最早解决吃水问题,学会开挖水井的原始人是河姆渡原始居民。

D项符合题意,故此题选D。

6.B

【详解】

依据课本知识可知,距今约6000年前的半坡居民已种植粟,生活在距今约七千年的河姆渡原始居民,种植水稻,我国是世界上最早栽培水稻和种植粟的国家。

所以B符合题意,ACD不符合题意,故选择B。

7.A

【解析】

根据题干“为大禹建陵”的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大禹率领民众,与自然灾害中的洪水斗争,面对滔滔洪水,大禹从鲧治水的失败中汲取教训,改变了"堵"的办法,对洪水进行疏导,体现出他具有带领人民战胜困难的聪明才智;大禹为了治理洪水,长年在外与民众一起奋战,置个人利益于不顾,"三过家门而不入";大禹治水13年,耗尽心血与体力,终于完成了治水的大业,所以人们为大禹建陵,答案选A。

8.A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黄帝和炎帝是华夏上古传说时代著名的部落联盟首领,传说继皇帝之后,我国黄河流域杰出的部落联盟首领还有尧舜禹,由此可知,我们知道黄帝、炎帝、尧、舜,主要是依据传说,所以答案选A。

9.C

【解析】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尧舜禹时期,推举部落继承人的方式是禅让制,首领征求各部落首领的意见,选举有才能的人做首领,所以答案选C。

10.C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国家——夏朝,我国漫长的原始社会到此结束,奴隶社会开始了,禹死后,启继承父位,从此“世袭制”代替“禅让制”,“公天下”变成“家天下”,所以启登上王位的方式是凭借家庭特殊地位,自己继承父位,答案选C。

11.A

【详解】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因为水患(即环境变化)和战乱,商朝曾几次迁都,一直到商王盘庚迁都到殷,都城才稳定下来,后人又称商朝为殷朝。

盘庚以后,商朝的统治区域不断扩展,成为当时世界上的大国,故选A。

12.D

【详解】

依据所学可知,这一仪式反映出西周实行的制度是分封制度。

周朝疆域广阔,为了巩固西周奴隶主阶级的统治,西周实行分封制。

周天子把土地和人民,根据血缘关系远近和功劳大小分给亲属和功臣等,封他们为诸侯。

授予他们管理土地和人民的权力,建立诸侯国;诸侯具有较大的独立性,诸侯在自己的封国内,也实行分封制。

诸侯必须服从天子命令,向天子交纳贡品,平时镇守疆土,战时带兵随同天子作战。

西周通过分封制,加强了统治,开发了边疆,使西周成为一个强盛的国家,所以D项符合题意;A项与尧舜禹有关,B项与夏朝第二代国王启有关,C项不符合题意。

由此分析ABC三项均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D。

13.C

【解析】依据所学可知,为了进行有效的统治,西周实行分封制。

受封诸侯对周王应尽的义务主要有定期朝见周王、向周王交纳贡赋、带兵随周王出征作战;统治和管理辖区内的土地和人民是诸侯王自己的权力和义务。

仔细审查②③④符合题意,故此题选C。

14.D

【解析】

根据题干“商朝手工业发展水平”的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兵马俑是秦朝时期的文化成就,①不符合题意,排除;彩陶是半坡人的文化成就,是原始农耕时期的代表文化,③不符合题意,排除;司母戊鼎和四羊方尊都是商朝时期的青铜器文明的典型代表,司母戊鼎是最大的青铜器,四羊方尊显示了高超的铸造水平,被史学界称为"臻于极致的青铜典范",②③符合题意;所以答案选D。

15.A

【详解】

依据课本所学,甲骨文是中国已发现的古代文字中年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

使用象形、指事、会意、形声、假借等多种造字方法,对中国文字的形成与发展有深远的影响,是汉字形成与发展的重要阶段。

①②③④正确,A项符合题意。

BCD三项答案不完整,不合题意,故选择A。

16.B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司母戊鼎在河南安阳出土,是商王为祭祀其母戊所制,是商周时期青铜文化的代表作,是迄今世界上出土最大、最重的青铜礼器,享有"镇国之宝"的美誉,所以答案选B。

17.D

【详解】

根据题干“周辙东,王纲坠。

逞干戈,尚游说。

始春秋,终战国。

五霸强,七雄出”的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时期,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秦穆公等先后称霸中原,称为春秋五霸,ABC都是春秋五霸的人物,D项不是春秋霸主,所以答案选D。

18.D

【详解】

依据题文“由于它们的使用和推广,大量荒地被开垦出来”,由此可知是农具的使用。

结合课本所学,春秋以来,铁制农具和牛耕的使用和推广,大量荒地被开垦出来,一些奴隶主将新开垦出来的田地私产并出租。

D符合题意;河姆渡原始居民已使用磨制石器,用耒耜耕地,种植水稻,AB不合题意;在原始社会末期,我国已出现青铜器。

西周青铜器种类增多,大量用于祭祀。

D不合题意。

由此分析可知,ABC不合题意,选择答案D。

19.D

【详解】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时期社会的主要特点是诸侯争霸。

春秋时期,由于周王室衰落,诸侯不再听从天子的命令,天子反而要依附于强大的诸侯。

为了争夺领土和人民,各诸侯国之间不断进行战争。

强大的诸侯,迫使各国承认他的首领地位,成为“霸主”,不是为了维护周天子的威信,所以②选项观点错误。

春秋时期的争霸战争给社会带来种种灾难,有些诸侯国被消灭,出现了一些疆域较大的国家,客观上有利于国家统一。

①③④选项观点正确。

综上所述,排除ABC。

故选择D。

20.C

【解析】根据题干“水旱不从人,不知饥馑,实无荒年,天下谓之‘天府’也”的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战国时期,各国都修建水利工程,其中秦国李冰父子修建的都江堰最为著名,它消除了岷江水患,灌溉了大片农田,把四川平原变成了“天府之国”,并且至今仍发挥着“行水灌田,泄洪平灾”的作用,ACD不符合题意;所以答案选B。

21.A

【解析】根据题干“有位平民因为勤劳耕作,生产出诸多粮食受奖励”的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公元前356年,商鞅在秦孝公的支持下开始变法,国家承认土地私有,允许自由买卖,奖励耕战,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A项符合题意;李悝变法在经济上主要实行尽地力、平籴法,极大地促进了魏国农业生产的发展,没有题干的内容,B项不符合题意;王安石变法在农业上下令全国清丈土地,核实土地所有者,并将土地按土质的好坏为五等,作为征收田赋的依据,也没有题干材料的内容,C项不符合题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容是学习汉朝文化,改汉姓,穿汉服等,也没有题干材料的内容,D项不符合题意;所以答案选A。

22.A

【详解】

依据题干所给信息“最能体现当时新型经济(新生事物)发展需求的一项主要措施”,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春秋以来,由于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和推广,私田大量开垦出来,井田制破坏了,生产力的发展需要新的生产关系与之相适应,承认土地私有,允许自由买卖最能反应当时经济发展的趋势,A项符合题意;BCD三项不能体现当时新型经济的发展需求。

故选A。

点睛:

抓住信息“最能体现当时新型经济(新生事物)发展需求的一项主要措施”是解题的关键,需熟悉商鞅变法出现的背景,春秋以来,随着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和推广,生产力的发展需要新的生产关系与之相适应,承认土地私有,允许土地买卖最能体现当时新型经济发展需求,这一措施维护了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提高了发展农业生产的积极性。

23.C

【解析】

根据题干“《今日说法》”的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韩非子是战国时期的法家思想的代表人物,主张依法治国,建立法制社会,符合《今日说法》的栏目内容,C项符合题意;孙膑是兵家代表人物,A项不符合题意;老子是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B项不符合题意;孔子四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D宪法不符合题意;所以答案选C。

24.A

【解析】根据题干“马厩失火!

”孔子听后,问“伤人乎?

”的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孔子马厩失火后,没有关心马厩和马,而是关心有没有人受伤,这明显体现出孔子仁者爱人的思想,即孔子的核心思想“仁”。

所以答案选A。

25.C

【详解】

根据题干“天下兼相爱则治,交相恶则乱”的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墨子是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创立了墨家学说,他提出了“兼爱”、“非攻”,C符合题意,所以答案选C。

26.

(1)黄帝;“人文始祖”。

(2)修德振兵,治五气,艺五种,抚万民,度四方。

(3)相传,黄帝建造宫室,制作衣裳,教人们挖井,发明舟车,为后世的衣食住行奠定了基础。

(4)对人们更加深刻地了解华夏文明,弘扬和传承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进一步增强民族凝聚力、自豪感,团结所有炎黄子孙共同致力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解析】

【详解】

(1)前一问据所学可知,材料一中的“轩辕”指黄帝;后一问传说黄帝有很多创造发明,被尊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

(2)据材料一可知,轩辕在几次战役中能够战胜敌人的原因是“修养道德,整顿军队,研究四季变化特点,种植谷物,安抚人民,丈量四方的土地”。

(3)据所学可知,黄帝在中国历史上做出的贡献包括:

建造宫室,制作衣裳,教人们挖井,发明舟车,为后世的衣食住行奠定了基础。

(4)本题属运用层面的要求,紧扣材料主题和问题结合所学知识有针对性回答即可。

如:

对人们更加深刻地了解华夏文明,弘扬和传承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进一步增强民族凝聚力、自豪感,团结所有炎黄子孙共同致力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点睛】

记忆传说中黄帝的贡献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第一问黄帝在中国文明史上的地位在于被尊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他的发明为后世的衣食住行奠定了基础);第二问读懂材料,即可从中提取出答案“修养道德,整顿军队,研究四季变化特点,种植谷物,安抚人民,丈量四方的土地”。

第三问据所学列出黄帝的贡献即可:

建造宫室、制作衣裳、挖掘水井、制造船只、发明弓箭和指南车。

第四问依托材料中的“大大增强全球华人的民族自豪感和凝聚力”解答即可。

27.

(1)图一:

四羊方尊;图二:

司母戊鼎;图三:

利簋.主要用途是祭祀.“泥范铸造法”.

(2)由食器等发展到礼器,成为王公贵族象征身份地位乃至国家权力的代表性器物.

(3)1899年,王懿荣.商周时期的历史.

(4)祭祀、战争、农业、狩猎、畜牧业等.评价:

甲骨文是中国已发现的古代文字中年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意义:

对中国文字的形成与发展有深远的影响;目前所知,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从商朝开始.(言之有理即可)

【详解】

(1)第一问观看三幅图片所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图一是四羊方尊,是青铜器中的精品;图二是司母戊鼎,是迄今世界上出土的最大青铜器;图三是利簋,是已发现的西周最早的青铜器。

第二问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司母戊鼎是商王为祭祀他的母亲戊而铸造的鼎;四羊方尊是商朝晚期青铜礼品,祭祀用;利簋,记载了周武王伐纣的过程,是周武王时期所作的祭器。

所以,三幅青铜器的主要用途用在祭祀方面。

第三问依据所学知识可知,青铜器在铸造技术上,采用“泥范铸造法”,经过制模、制作纹饰、翻制泥范、高温焙烧、浇注金属液体、加工修整等工艺制成。

(2)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商周时期,青铜器种类丰富,数量增多,功能由食器发展到礼器,成为王公贵族象征身份地位乃至国家权力的代表性器物。

(3)依据所学知识可知,1899年,清朝人王懿荣首次发现甲骨文,此后在安阳殷墟、陕西、山东等地出土了大量商代和西周甲骨,至令已有16万片以上,其中商代有字的甲骨10余万片。

甲骨文主要记载了商周时期的历史,对研究商周时期的历史有重要价值。

(4)依据所学知识可知,甲骨文记载的内容十分丰富,涉及祭祀、战争、农牧业、官制、刑法、医药、天文历法等。

评价:

甲骨文是中国已发现的古代文字中年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

意义:

甲骨文是是一种比较成熟的文字,是汉字形成和发展的重要阶段,对中国文字的形成与发展有深远的影响;目前所知,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是从商朝开始。

28.(1①禅让制;②启。

(2)分封制;A——天子;B——诸侯;作用:

保证了周王朝对地方的控制,稳定了政局,扩大了统治范围。

(3)商鞅;教民耕战:

①鼓励耕织,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②奖励军功,对有军功者授予爵位并赏赐土地。

(4)作用:

使秦国的国力大为增强,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一跃成为最强盛的诸侯国,为以后秦国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解析】

(1)根据图一的内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原始部落时期,实行禅让制,选举部落首领,有能者居之;后来禹建立夏朝,禹死后,他的儿子启继承了王位,开创了世袭制,家天下取代了公天下。

(2)根据图二的内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图二反映的是分封制,古代中国的"天子"将土地分给亲属或功臣,所封之地称为"诸侯国",由此可知,A处应该是天子,B处是诸侯;分封制保证了周王朝对地方的控制,稳定了政局,扩大了统治范围。

(3)根据材料二“夫商君为孝公平权衡、正度量、调轻重,决裂阡陌,教民耕战,是以兵动而地广,兵休而国富,故秦无敌于天下”的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中的“商君”是商鞅,“教民耕战”的具体措施有鼓励耕织,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奖励军功,对有军功者授予爵位并赏赐土地。

(4)根据材料二“是以兵动而地广,兵休而国富,故秦无敌于天下”的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商鞅变法使秦国的国力大为增强,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一跃成为最强盛的诸侯国,为以后秦国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点睛:

解题的关键是抓住材料的有效信息,排除无效信息,结合商鞅变法的基础知识解答本题,需要学生扎实的掌握基础知识,同时思考改革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29.

(1)孔子。

儒家。

(2)事件:

百家争鸣。

学派:

法家;思想家:

韩非。

(3)批判地继承(“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详解】

(1)依据材料一“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的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是孔子的言论,他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2)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战国是思想和文化最为辉煌灿烂、群星闪烁的时代。

这一时期出现了诸子百家彼此诘难,相互争鸣的盛况空前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