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教案.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2692241 上传时间:2023-06-07 格式:DOCX 页数:82 大小:144.2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苏教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2页
苏教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2页
苏教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2页
苏教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2页
苏教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2页
苏教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教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82页
苏教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教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82页
苏教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教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82页
苏教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教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82页
苏教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教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82页
苏教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教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82页
苏教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教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82页
苏教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教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82页
苏教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教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82页
苏教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教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82页
苏教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教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82页
苏教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教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82页
苏教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教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82页
苏教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教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82页
苏教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教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82页
亲,该文档总共8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苏教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教案.docx

《苏教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苏教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教案.docx(8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苏教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教案.docx

苏教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教案

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教材分析

科学四年级上册教材共分五个单元,总课时27课时。

第一单元:

我们周围的空气本单元由四部分的内容构成:

1、认识空气的性质。

这些性质包括空气无一定的形状,向四面八方流动,具有质量、要占据空间、容易被压缩等。

2、认识空气流动的规律,包括热空气上升冷空气下沉、热空气比同体积的冷空气轻,形成风的主要原因。

第二单元:

冷和热本单元主要由5课组成,通过学习,让学生知道通过加热或冷却可使物体的形状或大小发生变化,列举常见的热胀冷缩现象。

了解水、金属等常见物质有三种形态。

第三单元:

奇妙的声音王国本单元共分为四课,通过学习,让学生知道一些可以使物体发出声音的方法。

知道声音要通过物质才能到达人的耳朵,知道乐音是令人愉悦的声音,噪音是使人烦躁的声音,了解噪音的危害和保护听力的方法。

第四单元:

吃的学问了解人类需要哪些营养及其来源,懂得营养全面合理的重要性。

知道消化系统的主要器官及保健,养成良好的饮食卫生习惯。

了解营养是影响健康的主要因素之一,注重个人保健。

第五单元:

排序与分类本单元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两个部分:

第一部分是排序,第二部分是分类,通过学习指导学生识别社会、学校、家庭生活中无处不在的排序,自然地理解并接受在科学探究中也离不开排序的观念,理解排序的科学含义。

 

第一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单元分析

本单元是根据《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中关于空气等方面的内容来建构的。

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帮助学生进—步确信空气的真实存在,获取对空气的性质、组成及风的成因直观而生动的认识,同时更强烈地意识到空气是生命的要素,人类的一切活动都必须自觉地减少对空气的污染。

本单元在学习用多种方法认识水、固体和液体之后,指导学生用多种方法认识不容易直接感知的空气,同时培养学生综合运用观察、实验、比较、推理、分析等方法探究事物的能力。

由于空气不同于其他有形物体,需要通过实验来间接觉察到它,因此,本单元各课大多是以实验感知、获取证据、分析推理、寻求答案的线索来呈现的。

 

1.空气的性质(2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能用多种方法证明空气的存在。

过程与方法:

能用多种方法认识空气的性质(会流动、要占据空间、有质量、能被压缩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探究空气有质量

重点:

认识空气的性质

难点:

探究空气有质量

教法学法:

讲解演示实验探究

教学具准备:

水槽、塑料袋、注射器、气球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猜谜语:

奇妙奇妙真奇妙,看不见来摸不着,无孔不入变化多,动植物都需要。

2、谈话:

谜底是空气。

那么,请同学们想一想,哪里有空气呢?

你又如何证明空气的存在呢?

3、提问:

谁有办法用这个塑料袋来证明空气的存在?

4、学生演示并说明。

5、谈话:

空气虽然看不见、摸不着,但是借助其他看得见的物体帮忙,就可以觉察到它的存在。

既然空气是实实在在的物质,它有哪些性质呢?

今天,我们就来研究这个问题。

(板书课题)

二、学习新课

1、认识空气占据空间的秘密。

(1)实验一

如果我把纸团放在杯子里,再把杯子反扣进水槽,你认为杯子里的纸团会湿吗?

说说看为什么?

有的同学说纸团会湿掉,有的同学说不会,究竟结果是什么呢?

下面请一位同学证明给大家看,看看哪种说法是对的?

(学生演示)

(2)实验二

①班上哪个同学肺活量大?

我请他来吹一个气球。

②这里有一个塑料瓶,还是那个气球,把它放在瓶子里,再让他吹看看。

③你发现了什么问题?

④既然发现了问题,就要想办法解决,你们小组能解释吗?

(3)做了两个实验了,你发现了空气的什么性质?

2、指导学生认识空气有质量。

(1)实验:

把两只吹了气的气球吊在小棒上,保持平衡,刺破一个,你认为会发生什么变化?

(2)想一想这个实验说明了空气还有什么?

3、探究空气具有流动性

(1)实验:

解开气球的绳子,让气球的口对着自己的脸,你又什么感觉?

(2)想一想这个实验说明了什么?

4、空气所占据的空间不能随意压缩。

(1)实验一

用手压“气垫”有什么感觉?

再用力压一压,感觉又怎样?

松开手后你发现了什么?

怎样解释这些感觉和现象?

(2)自我设计实验用橡皮和针筒设计个实验,再来验证一次,看看我们的实验结果对不对。

(3)我们又发现了一个空气的新性质:

空气可以压缩,压缩空气有弹性。

(4)用手将“气垫”用力打爆,让学生解释现象。

(5)讲解:

空气所占据的空间不能随意压缩。

5、小结:

空气的性质(见板书)

作业布置:

完成P60的活动记录第1、2题

板书设计:

1.1空气的性质

空气的性质:

会流动

要占据空间

有质量

能被压缩

 

教学反思:

 

1.空气的性质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能比较水和空气的异同。

过程与方法:

知道压缩空气有弹性,空气被压缩的程度越大,产生的弹力力就越大,了解并关注压缩空气在生产及生活中的应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探究压缩空气的力量

重点:

空气的性质

难点:

探究压缩空气的力量

教法学法:

讲解演示实验探究

教学具准备:

粗的吸管、注射器、打气筒等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检查学生自带材料

2、复习:

空气都有哪些性质?

3、谈话:

本节课我们继续探究空气的性质及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板书课题)

二、学习新课

1、比较空气和水的异同

(1)提问:

过去我们认识过水,水有什么性质?

(2)讨论:

(结合教材P4的插图)水和空气比较,有什么相同和不同?

(3)学生汇报讨论结果。

(4)教师演示水和空气压缩性的比较实验。

(5)指导学生完成教材P4的表格填写。

2、探究压缩空气的力量大小

(1)提问:

生活中有许多地方运用了压缩空气,那么,压缩空气的多少与它的力量有关吗?

(2)学生讨论交流

(3)实验1:

做两个喷气气球,探究喷气气球充其量的多少与它跑的距离有什么关系?

(4)学生观察记录,并得出结论。

(5)实验2:

做一只压缩空气枪。

比一比,看看谁的子弹打得远。

(6)指导学生自制空气枪

(7)比一比,看谁射得远。

(8)讨论:

为什么有的空气枪射得远?

(9)填写P61活动记录第3题

三、布置作业:

1、给自行车轮胎、篮球充气,体验压缩空气有弹性

2、玩空气枪

板书设计:

1.1空气的性质

空气被压缩的程度越大,产生的弹力就越大

 

教学反思:

2、热空气和冷空气(2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能借助物体觉察冷热空气的流动规律。

过程与方法:

知道同体积的热空气比冷空气轻以及热空气上升的原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冷热空气的流动规律

重点:

认识冷热空气的流动规律

难点:

实验探究同体积的热空气比冷空气轻

教法学法:

讲解演示实验探究

教学具准备:

纸蛇、蜡烛、木棍、纸杯、细线、火柴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提问:

上节课我们发现了空气的什么性质?

2、谈话:

在平常的情况下,空气会向四面八方流动。

可是当空气受热或受冷时又会怎样流动呢?

把你们的假设写在课题的后面,这节课我们一起去验证自己的想法是否正确,那么让我们就一起研究空气是怎么流动。

3、学生把自己假设的答案写在书上。

二、自主学习:

1、研究热空气的流动

(1)空气也是分冷空气和热空气的,我们先来研究热空气的流动

(2)出示纸蛇,先来看看它是怎么“跳舞”的?

(3)是什么力量让蛇“跳舞”的呢?

(4)小组先实验再讨论,记录观察结果

(5)把手放在蜡烛上方和侧面,你感觉到了什么?

这能说明什么呢?

(6)通过这两个实验,你发现了什么?

(7)小结:

空气受热会向上流动,热空气上升。

2、研究等体积的热空气比冷空气轻

(1)谈话空气受热为什么热空气会上升呢?

我们通过一个实验来解释。

(2)教师演示P6的纸杯平衡实验,观察会发生什么现象?

(3)提问:

为什么底下点火柴的纸杯会上翘?

(4)学生讨论交流

(5)小结:

热空气上升是因为热空气比同体积的冷空气轻)

三、作业布置:

指导学生完成教材P61的活动记录第1、2题。

板书设计:

1.2热空气和冷空气

同体积的热空气比冷空气轻会上升

 

教学反思:

 

2、热空气和冷空气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知道热气球、孔明灯是利用热空气上升的原理制成的。

过程与方法:

知道地球表面空气的冷热不匀是形成自然风的主要原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冷热空气的流动规律

重点:

认识冷热空气的流动规律

难点:

理解风的成因

教法学法:

讲解演示实验探究

教学具准备:

集气瓶、水槽、线香、火柴、视频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复习上节课内容

二、学习新课

1、冷热空气的对流

(1)热空气上升,冷空气下沉,怎么能形成风呢?

想个办法,让我们大家能看到空气的对流呢?

(2)演示P7实验,观察烟会如何流动

(3)你发现了什么?

为什么?

(4)你能说说冷热空气是怎么对流的?

2、冷空气是怎样流动的

(1)提问:

冷空气是怎样流动呢?

(2)学生根据热空气上升的原理进行推理。

(3)提问:

能通过一些事例证明冷空气下降吗?

(4)学生讨论回答(如:

夏天空调的房间,冷风飘向哪里?

(5)小结:

空气受冷向下流动,冷空气下降。

3、热空气的用途

(1)利用热空气上升的原理有人发明了一些可以飞行的物体,你知道有什么吗?

(2)请学生介绍孔明灯和热气球的升空原理

“有谁知道有关孔明灯和热气球和知识吗?

(3)利用视频介绍有关孔明灯和热气球的知识。

(4)做“热气球”实验

4、巩固应用

(1)制冷的空调、取暖器安放在生命位置合适?

为什么?

(2)结合P8的下图,请你推想:

大自然中的风是怎样形成的?

(3)讨论交流

(4)小结:

空气的流动形成风

作业布置:

画一画风是怎样形成的

板书设计:

1.2热空气和冷空气

空气的流动形成风

 

教学反思:

 

3、空气中有什么(2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能够用实验探究空气的成分。

过程与方法:

知道空气的主要成分是氧气和氮气,此外还有少量的二氧化碳化碳和水蒸气等气体。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了解空气的成分。

重点:

了解空气的成分。

难点:

能够用实验探究空气的成分。

教法学法:

讲解演示实验探究

教学具准备:

蜡烛、水槽、玻璃片火柴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对空气有了一些认识,你知道空气的哪些性质?

2、除了我们通过实验了解到的空气的性质外,你还了解哪些有关空气的知识?

二、通过实验分析和认识空气的成分

1、出示书上P9的实验,请学生预测,哪支蜡烛先熄灭,哪支燃烧的最持久?

并说出自己的依据。

2、教师演示实验。

“为什么会有这种现象,你知道其中的原因吗?

3、学生根据观察,结合自己的假设进行解释。

4、讲述:

蜡烛燃烧会用掉杯子里所有的空气吗?

玻璃杯里还有没有空气呢?

5、研究空气的成分

(1)、讲解实验步骤:

蜡烛点燃后,罩上玻璃杯后,会有什么现象?

(2)、学生实验、观察记录

(3)、通过实验的现象,你有什么发现?

(4)、小组交流。

(5)引导学生发现,杯内的红色水比水槽内的高,但只高出一点,没有占满瓶内的空间,从而说明,燃烧只是用去一部分空气。

(6)火柴熄灭的实验

①通过刚才的实验,你知道了些什么?

此时的玻璃杯中你认为还有空气吗?

为什么?

②教师要讲明实验要求和注意事项。

③学生实验,观察现象并记录。

④你们有什么发现?

说明了什么?

你的依据是什么?

(7)认识杯内剩下的空气不支持燃烧,判定空气至少由两种气体组成。

6、阅读有关空气组成的资料P10,认识空气的成分。

7、小结:

(见板书)

作业布置:

课下自己上网收集资料看看空气中还有那些气体。

板书设计:

3、空气中有什么

氧气21%

空气是由多种气体混合而成的氮气78

其他1%

 

教学反思:

3、空气中有什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知道二氧化碳比空气中且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

过程与方法:

培养初步的实验操作技能。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掌握往烧杯中倾倒二氧化碳的实验操作技能。

重点:

探究二氧化碳的性质

难点:

掌握往烧杯中倾倒二氧化碳的实验操作技能。

教法学法:

讲解演示实验探究

教学具准备:

烧杯、集气瓶、蜡烛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提问:

空气是由哪些气体组成的?

其中氧气和氮气分别占空气体积的多少?

2、谈话:

你们知道二氧化碳有哪些性质吗?

这节课我们来进一步研究二氧化碳。

二、认识二氧化碳

1、教师讲解并演示制取二氧化碳的方法。

2、观察制取的二氧化碳,提问“有颜色,有气味吗?

3、演示书上第11页的两个实验,你看见了什么?

你有什么想法?

4、通过以上两个实验你觉得二氧化碳有什么性质?

5、小结:

(见板书)

三、证明空气中含有二氧化碳和水蒸气

1、证明空气中含有二氧化碳

(1)谈话:

从资料中知道空气中含有二氧化碳,能不能用实验的方法来证明?

(2)教师出示饮料瓶、澄清的石灰水,启发学生讨论实验方法。

(3)学生实验并汇报实验结果

(4)小结:

因为瓶子里只装了很少的澄清的石灰水,瓶内大部分空间被空气占据着,充分摇动瓶子后,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证明空气中确实含有二氧化碳。

2、证明空气中含有水蒸气

(1)谈话:

为了证明空气中含有水蒸气,把冰块放进干燥的玻璃杯,盖上玻璃片,过一会,观察发生什么现象?

(杯壁外有许多小水珠)证明了什么?

四、全课总结

作业布置:

把饼干放在空气中,时间久了会变软,这是怎么回事儿?

 

板书设计:

3、空气中有什么

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

二氧化碳比空气重

二氧化碳不支持燃烧,能灭火

 

教学反思:

 

4、空气也是生命之源(1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意识到空气对生命的意义,意识到保护空气清新的重要性。

过程与方法:

能够用测量降尘的方法考察当地空气污染的情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了解空气污染的含义、原因、危害及减少空气污染的方法。

重点:

了解我们怎样为净化空气作贡献

难点:

调查居室空气污染的原因

教法学法:

讲授法观察调查法

教学具准备:

视频图片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谈话:

同学们,你们说空气对我们来说重不重要?

你知道哪些地方都能体现出空气对我们很重要性呢?

2、下面我们来做一个实验,大家用手把鼻子捏起来,把嘴闭上。

(持续十几秒中左右。

3、提问:

憋气时,你有什么感觉?

你能一直憋下去吗?

为什么?

4、学生回答

5、观察P12图片,提问:

在自然界中,你还知道有哪些生命体离不开空气?

6、讲述:

人活着就要呼吸空气,同样,生活在地球上的动植物也离不开空气,空气和水一样都是生命之源。

(板书课题)

二、了解我们周围的空气状况

1、虽然空气对我们来说是这样的重要,可是下面我们来看一下书上P13图片。

同时观看空气污染的视频

2、看了书上的这两副图及视频,你有什么感受?

3、你在身边有没有见到过空气受污染的情况?

4、在以前的生活中你自己有没有做过什么污染空气的事情呢?

5、你在日常生活中有没有使用一些会使空气受到污染的工具?

这些工具能否改造,使它们不再污染空气呢?

6、讨论:

看看书上P14的图片,讨论我们能为净化空气做些什么呢?

7、讨论还有哪些不足,可以继续改进的地方?

8、讲述:

我们知道身边有不少污染空气的事,可也有不少的防治空气污染的措施,可能有一些地方呢还没有做到位的,课后同学们可以调查了解当地采取了哪些措施防治空气的污染,并向有关部门提出你的建议,我们要从小为空气污染的防治工作出一份自己的力。

三、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又学到了哪些知识?

板书设计:

4、空气也是生命之源

人活着就要呼吸空气,同样,生活在地球上的动植物也离不开空气,空气和水一样都是生命之源。

第一单元测试题

一、填空题

1、压缩空气有()性,空气被压缩的程度越大,产生的弹力越()。

2、空气受热时会()流动,受冷时会()流动。

3、热空气比同体积的冷空气()。

4、因为地球是个()体,所以地面上各个地方受到太阳照射的情况就(),各地的()也就不一样,()的差异造成了空气的流动就形成风。

5、空气主要是由()、()和少量的()、()等气体混合而成。

6、如果空气中除了正常成分外,还增加了很多有害物质,空气就被()了。

二、判断题(对的打“√”,错的打“×”)

1、因为我们感觉不到空气,所以空气没有质量。

()

2、我们周围空着的空间并不真正是空的,而是充满着空气。

3、空气是一种单纯的气体。

()

4、燃烧用去的是空气中的氧气。

()

5、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

()

6、人类活动是造成空气污染的主要原因。

()

7、在大自然中,空气总是循环运动着的。

()

三、问答题

用冰块冷却食物,食物应放在冰块上还是冰块下?

为什么?

答:

应把食物放在冰块的下方。

因为冰块周围的空气受冷会很快下沉,不断下沉的冷空气包围住要冷却的物体,从而达到尽快冷却的目的。

 

第二单元冷和热单元分析

本单元主要是根据《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中“能的表现形式”和“物体与物质”中的部分要求建构的。

本单元是一个实验密集的单元:

虽然内容比较经典,但活动新颖丰富,而且紧密联系生活实际,重在培养学生设计实验、动手操作、连续收集数据、绘制曲线图、分析解释、大胆想象等多项科学能力及严谨求实、一丝不苟的科学态度。

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实验条件,力争让学生都有动手动脑、亲历探究的机会,并且有意识地引导他们把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

 

1、冷热与温度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知道用温度计可以准确测量出物体的温度。

过程与方法:

能正确使用温度计测量水温。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能根据记录的数据概况热水变凉的规律。

重点:

学会测量水温的方法

难点:

连续测量一杯热水的降温过程,发现温度变化规律

教法学法:

讲授法观察调查法

教学具准备:

烧杯、温度计、铁架台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谈话:

老师这里有一杯开水,你们看热气腾腾的,我们喝的时候会感觉到烫。

可是为什么过了一会之后就不再冒热气了,我们就可以从容的喝它了?

2、学生讨论交流

二、学习新课

(一)、认识温度及温度计

1、讲述:

桌子上有三杯水,其中一杯是热水,一杯是温水,还有一杯是冷水。

如果是两只手的食指先分别插入冷水杯和热水杯中,过5秒钟后再同时插入温水杯中,两个手指的感觉会一样吗?

2、学生实验并说说实验时的感受。

3、提问:

你能对自己的感受进行解释吗?

4、提问:

光凭自己的感觉能准确判断物体的冷热程度吗?

5、小结:

物体的冷热程度叫温度。

光凭感觉是无法准确判断出物体的温度的,要准确测出物体的温度,要借助温度计。

(板书课题)

(二)、学习正确使用温度计的方法测水温

1、讲解并演示正确使用温度计的方法,介绍常用的温度单位“摄氏度”的读法和写法。

2、学生测量冷、热、温三杯水的温度并记录。

(活动记录P65第1题)

3、交流测量结果

(三)、连续测量一杯热水在降温过程中的温度变化

1、谈话;我们都知道,一杯热水放久了,会慢慢变凉,那么,你认为温度的下降有规律吗?

如果有规律,可能是什么样的规律?

2、学生提出自己的预测(活动记录P65第2题)

3、提问:

我们该怎样研究这个问题?

4、小组讨论,制定研究计划

5、小结研究方案,并提出实验时的要求

6、学生分组实验,并做好数据记录

(四)画热水变凉温度曲线图,并学习分析数据

1、讲述:

我们可以用一条曲线来表示温度的变化,这样的图就叫曲线图。

2、讲解并演示曲线图的画法。

3、学生画曲线图,并分析记录表与曲线图,研究温度变化的规律。

4、小结:

温度是随着时间延长而逐渐降低的,温度下降呈先快后慢的规律。

5、提问:

温度为什么会这样变化?

6、学生讨论交流

7、讲解:

热水刚倒入杯中时,与周围环境的温度相差很大,热量散发得很快,当逐渐与周围环境的温差变小时,热的散发速度就减慢了。

8、提问:

请同学们说说看,如果再继续观测下去的话,温度会怎样变化呢?

作业布置:

课下有兴趣的同学在父母的帮助下再继续观测下去,看看温度会怎样变化:

板书设计:

1、冷热与温度

物体的冷热程度叫温度

温度是随着时间延长而逐渐降低的

温度下降呈先快后慢的规律

 

教学反思:

2、热的传递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会做固体热传导、液体对流的实验。

过程与方法:

能正确使用酒精灯。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知道热总是从高温处向低温处传递。

重点:

认识热的三种传递形式

难点:

正确使用酒精灯

教法学法:

讲授法观察调查法

教学具准备:

酒精灯、试管夹、火柴等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谈话:

冬天,我们手冷时,爸爸、妈妈会用他们温暖的大手握住我们冰冷的小手,这说明热可以从温度高的地方传到温度低的地方,那么,热在固体、气体、液体中是怎样传递的呢?

二、学习新课:

(一)研究固体的传热方式

1、提问:

热在金属里是怎样传热的?

2、设计实验:

观察金属是怎样传热的?

3、讲解示范:

酒精灯的使用方法

4、学生实验并汇报实验结果

5、小结:

热在固体中的传递方式叫传导

(二)研究液体的传热方式

1、讨论:

怎样才能发现水在传热?

2、介绍实验方法

3、学生实验并画图作记录、汇报、交流

4、小结:

水受热后会发生流动,靠流动传递热的方式叫“对流”,空气也是靠对流传递热的。

(三)认识热辐射

1、烈日下的物体为什么烫手?

这些热来自哪里,是怎样传递给物体的呢?

2、学生讨论交流

3、讲述:

太阳的热传递到地面上来,显然不是我们已经认识的两种热传递方式,其实,太阳及生产环境中的热源均能产生大量的热,这样的热传递就叫辐射。

三、巩固应用:

1、出示教材中的热传递方式,提问,这张图中有哪些热传递的方式呢?

2、学生讨论交流

3、小结:

作业布置:

课下自行做热传导的实验。

板书设计:

2、热的传递

传导

热传递的方式对流

辐射

 

教学反思:

3、加热和冷却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能够通过做实验进行观察,认识到加热和冷却可以改变物体的形态。

过程与方法:

能够通过做实验,认识到物体的热胀冷缩体积发生变化现象。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知道温度计是利用物质热胀冷缩的原理做成的。

重点:

认识到冷热变化会导致物体产生变化

难点:

发现液体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教法学法:

讲授法观察调查法

教学具准备:

蜡烛、固体体胀器、火柴、酒精灯、细玻璃管、气球、空饮料瓶等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提出问题:

物体加热和冷却后会有哪些变化?

2、学生讨论、交流

二、学习新课

(一)、研究受热和冷却后物体形态的变化

1、提出问题:

糖和蜡受热和冷却后有什么变化?

2、学生实验。

3、学生汇报糖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